專訪》真相在人們不說真實故事時死去:專訪科幻小說家劉宇昆

華裔美籍作家劉宇昆,其作品曾獲得雨果獎、星雲獎、世界奇幻獎三大獎項,雖然科幻迷們對他並不陌生,但在《摺紙動物園》(新經典文化)出版前,他自己創作的作品卻從未被引介至台灣。

他曾英譯劉慈欣經典科幻作品《三體》,使這部作品在2015年獲得雨果獎長篇科幻小說獎;隔年,他翻譯的〈北京折疊〉再度摘下雨果獎。接連的好成績讓許多人以為他是專職譯者,但他說,他只偶爾做翻譯。

哈佛法學院畢業的劉宇昆,大多時候是一位執業律師,也曾服務於微軟,擔任軟體工程師。然而他的小說創作,卻屢獲各大獎肯定。

撕下文化「衝突」的標籤

他從短篇小說寫起。2002年發表第一部作品〈迦太基的玫瑰〉(Carthaginian Rose),劉宇昆即開始受美國文壇矚目,歷來創作短篇小說超過一百三十餘篇。2011年,他以短篇小說〈摺紙動物園〉(The Paper Menagerie)獲得星雲獎,2012年再拿下雨果獎、世界奇幻獎,成為同時獲得此三大獎項肯定的作家。2013年再以〈物哀〉(mono no aware)蟬聯雨果獎,再度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在中國甘肅出生,但十歲左右就隨父母移居美國至今,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一對女兒。他是典型的華裔美國人(Chinese-American),但這正是他最想擺脫的標籤。他不認為自己活在兩種文化的分裂感裡,他說,如果問他的國籍認同,「我第一會說美國人,第二才會說是散居華人群體(Chinese diaspora)的一員。」「我不是傳統美國白人,也不是傳統美國新移民,我就是想在這兩個標籤之間找到另類的可能。」

ken_liu_-_photo_credit_to_lisa_tang_liu_-_no_fee_0.jpg
(攝影:Lisa Tang Liu,新經典文化提供)

研究科技的歷史學家

他想擺脫的標籤還不只這一項。人家說他是中國科幻的推手,他卻說自己寫的小說跟科幻沒什麼關係。他讀各式各樣的書,喜歡看科技資訊,很多時候閱讀第一手研究報告。加上職業因素,他很自然會去思考科技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他認為他寫的就是小說,不去區分科幻小說或奇幻小說,也不區分類型小說和主流小說。他只是把他感興趣的題材放進小說,把他的求知、閱讀、思考放進小說,把他學到的新奇觀點用小說從頭到尾推敲一遍。他不為科幻而寫小說。

相反地,認為自己是「研究科技的歷史學家」。他認為科技是中性的,但會放大對人性的考驗,而所有人類都是歷史的後裔,都應該挖掘歷史。而歷史的判讀沒有絕對,一如他在最滿意的一篇中短篇作品〈終結歷史的人〉中所呈現的:「真相並不脆弱,也不會因為人們否認而受苦——真相只有在人們不說真實故事的時候才會死去。」

藉著這次《摺紙動物園》在台灣的出版,Openbook閱讀誌特別與新經典文化一同企劃,專訪這位科幻小說的重要作家。以下是訪談內容:

Q.你寫過非常多短篇小說,但在美國只出版這本短篇小說集,可否談談《摺紙動物園》這本書的選文角度?

我由衷感謝這本短篇小說集在台灣出版。這將是台灣讀者第一次讀到我的作品,我超級興奮。

將這些作品集結成冊,不只因為它們入圍或得過文學獎,也因為我在寫作這些作品時,真的很樂在其中。我試著在某個範圍內,用不同風格、類型與手法來寫,希望呈現給讀者寬闊且變化多樣的故事;我想說的故事。其中有接近核心科幻的作品(包含對科技與社會進展的思索),也有讀起來像魔幻寫實或奇幻文學的作品。有些短篇故事以魔法驅動,有些由科學推展,當然也有兩者並存的。

總括來說,這本書裡的所有故事,都攸關人類內心的種種面向,與人類透過說故事來了解世界的這種獨特能力。

lao_hu_qu_bei_2.png
《摺紙動物園》書封中的摺紙老虎(© Quentin Trollip)

Q.收在這本書裡十五篇小說各異其趣,你會推薦臺灣第一次看你作品的讀者,從哪一篇開始認識你的作品?

這是個困難的問題,就像大多數家長一樣,我對每個「孩子」都很真心。

如果是第一次閱讀我的作品的讀者,不妨照著本書的順序閱讀。這個順序經過特別設計,是我跟我的美國編輯Jon Monte討論出來的,能讓讀者有獨特的體驗,就像音樂專輯裡的曲目安排。

不過,也歡迎各位「隨機播放」,照自己想要的順序來讀。

Q.與一般西方科幻、奇幻小說很不同的是,你的作品經常納入中國神話、傳說及歷史元素,可否分享你的看法?

我認為我們生活在「全球」文化中,所以我不特別關注「中國的」、「芬蘭的」、「法國的」、「古希臘的、「日本的」,或「盎格魯薩克遜的」等等的分野。我寫作是為了自己,我是人類的一份子,所以我挖掘全人類曾發生過的故事,用我的筆展示世界的樣貌,以及世界未來可能的變化。

Q.你的小說以英文寫成,也常以拼音來表示中文發音(例如狐狸精寫做Hulijing,以及用"kan kan"表示中文口語的「看,看」),且沒有加註解,英文讀者會有閱讀障礙嗎?

這我還真不知道。有些作家很擔心市場反應,或是預設讀者會有意見,但我不會。我只為一名讀者而寫,就是我自己。

不過,我可以分享一位英文讀者的反應:他很喜歡。

嚴格來說,我想讀者不需要看懂每個拼音單詞,也能理解該篇故事。事實上,我認為一部好故事的特徵是,不同讀者會「錯過」不同的面向。這個世界不全然讓人理解,正因如此才有趣,故事也是這樣子。一看就懂,且少了個人化特色的故事,就沒什麼樂趣了。

Q.你的小說也常涉及中國、臺灣的近代歷史,以及種族文化的問題,你是否將這些視為(現階段)的寫作核心?可以談談你想傳達的核心觀點嗎?

其實,我著墨的不是這些主題。我寫的是人類的處境,和所有與之攸關的事,包括:科技、歷史、哲學、政治、科學等,是這些構成了人類今日的生活樣態。

如果要說一個對我來說重要的主題,我想是「既相信也質疑故事」的態度。故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或許也是我們認識世界唯一的方式。

故事是理解現實的一門途徑,但不是現實本身。在這樣的鴻溝中,存在著悲劇與喜劇。

51b8ek2gobl-horz.jpg

Q.我們知道你很小的時候就到美國生活,在觸及中國和臺灣近代史的題材時,你如何掌握?

我認為局內人與局外人看待同一個社會與國家的觀點,會有很大的差異。

當故事提到某個特定社會時,只要作家沒察覺到這兩個立場的差異(自負一點的作家會認為自己可以無視這差異),就會出現最常見的缺陷。局內人若試著寫得像局外人,就容易失敗,就像局外人試著寫得像局內人不容易成功一樣。

所以我寫作時,總是將這樣的差異謹記在心。當我研究這些資料時,我會堅持查證每一項資料來源。

Q.從小說裡,可以觀察到你的閱讀範疇很廣。可以聊聊你的閱讀地圖嗎?以及,有比較影響你寫作的作家或作品嗎?

因為我有小孩,我經常跟他們一起讀書。傑夫.肯尼(Jeff Kinney,他住得離我的城鎮很近)的《遜咖日記》(The Diary of the Wimpy Kid)系列我跟我女兒都很喜歡。我們也喜歡理察.亞當斯(Richard Adams)的《瓦特希普高原》(Watership Down)。

關於小說,我喜歡愛瑪.唐納修(Emma Donoghue)與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她們的作品都很棒。我也喜歡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的作品。

非文學方面,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作品具深度視野,值得一讀再讀。我比較不會花時間去讀科普書,反而喜歡讀科學新知論文。

以上提到的文學作品都沒有真正影響我寫作。別人提到哪些作家影響自己時,多半指的是他們可能仿效了某些特色。我從沒仿效過我敬佩的作者。我喜歡他們的創作,因為他們做得比其他人出色。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想當個只是模仿他人的二流寫作者。

我反而受我討厭的作品影響。因為強烈的負面的情緒,代表這故事有個洞沒有填滿。而可以填滿那個洞的故事又常常不存在,這就是我得動筆寫的原因。

Q.既創作又翻譯,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兩者會有矛盾的時候嗎?

我偶爾才做翻譯,那只是因為似乎沒有太多人跟我走一樣的路。所以我不能說自己是翻譯專家,我當作者的經驗比較多。

有鑑於此,我對這兩個角色沒有感到太大的牴觸。創作時,我是在製作音樂;翻譯時,我是演奏別人的音樂。我想兩者有共同的基本技巧,我不會讓這兩個角色相互干擾。

516e9-tjddl._sx329_bo1204203200_.jpg
劉慈欣著,劉宇昆譯的《三體》英文版書封

Q.科幻小說在台灣似乎還沒那麼主流,可以請你談一下美國的科幻奇幻寫作環境與市場狀況嗎?

我沒有能力總結美國多姿多彩的市場,也懷疑有誰做得到。事實上,我猜如果問一百個美國作家這個問題,可能會得到一百個完全不同的答案。

可以這麼說,我想「科幻」只是來自主流的定義。如果你去看看美國的賣座大片,大部分是科幻片。這麼看來,我覺得其實不用對科幻作家被視為小眾這件事太過認真看待。

事實上,我並沒有將自己的作品已被定位為某個類型看得很認真。將我的作品被歸類到科幻或奇幻,如果能幫助讀者找到我的作品,那是好事。

但我個人沒有很在意它們非得被定位成科幻、奇幻或其他類型。可能因為我大部分時候的工作是工程師或律師,我很自然地抱持工程師看待世界的觀點(律師也算是工程師的一種,不同的是他們操縱的是語言的機器)。意思是,我的小說會自然地被可知的宇宙引力牽引,頌讚著名為「修補」的詩歌,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讓情感與人際關係的網絡不斷變得更密緻。

我寫的是具有人性的小說,不論讀者透過哪一個標籤找到我的作品,我都希望他們能看到使我們結合在一起的、人性中有著光亮的部分。

li_ti_shu_feng_wu_shu_yao_suo_.jpg

摺紙動物園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
作者:劉宇昆(Ken Liu)
譯者:張玄竺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劉宇昆(Ken Liu)
美國文學界備受讚譽的作家,曾獲得星雲獎(Nebula Award)、雨果獎(Hugo Award)、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側面獎(Sidewise Award)、軌跡獎(Locus Award)及科幻暨奇幻翻譯獎(Science Fiction & Fantasy Award),並入圍西奧多.史鐸金紀念獎(The Theodore Sturgeon Memorial Award)。他的短篇小說〈摺紙動物園〉於2012年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與世界奇幻獎,是第一部同時獲得這三項大獎的作品。他也翻譯了劉慈欣的《三體》,於2015年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是第一部獲得雨果獎的翻譯小說。
劉宇昆的首部長篇小說《國王的恩典》(The Grace of Kings)是他與他藝術家妻子鄧啟怡(Lisa Tang Liu)一起創造的宇宙,也是絲綢龐克史詩奇幻系列(silkpunk epic fantasy series)首部曲。現與家人住在波士頓附近。

譯者簡介:張玄竺
英國愛丁堡大學英國文學碩士,現從事翻譯及教職工作。翻譯是一生的志業及身心靈的形而上搖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貓哥駕著唐吉軻德,為新住民巡迴推廣閱讀
攝影:陳宥任
攝影:陳宥任

搭乘火車一路欣賞東北角小鎮的自然風光,經過溫泉之鄉礁溪、緊鄰海水浴場的福隆、貓比人多的侯硐,來到相對靜謐的瑞芳。遊客在此兵分兩路,其一轉往親子遊重鎮基隆海洋科學館,另一股人潮湧向悲情城市九份金瓜石,只有少數乘客的目的地是本地瑞芳。通過收票柵欄,眼前的瑞芳老街少了喧囂的觀光人潮,倒增添幾分純樸古味。

遠遠即瞧見一輛書車停放在老街入口處,亮粉紅色的外型,頭頂還有一隻可愛貓咪的圖案,讓人忍不住露出會心一笑。書架上擺放的並非我們熟悉的中英文書籍,而是少見的印尼文、柬埔寨文、越南文繪本——這是一部東南亞行動書車。

32582037_1802067019815177_945603566372913152_n.jpg
被林群稱為粉紅鋼鐵喵的唐吉軻德書車,停泊在古樸的瑞芳後車站廣場,開始一天的「營運」。(文中照片取自林群臉書)

穿著工作褲、戴著黑框眼鏡的主人林群親切招呼:「歡迎翻翻看,這些書很漂亮喔,妳手上的是泰國的繪本。」

書車上數百本來自異鄉的圖書,都是林群自掏腰包一次次飄洋過海,赴東南亞各國親自挑選購買,每回扛著三、四十公斤繪本通關帶回來的。

以服務新住民與東南亞移工為目標的行動書車,啟程至今3個月,造訪過新竹新埔、台北北投、台東等地。書車上的繪本僅供翻閱,並不販售,代表這樁「生意」註定有去無回,聽來有點兒傻氣。然而林群笑著說,「希望透過這些精美的繪本,讓台灣人學會尊重與接納外籍移民與移工的固有文化,同時,也讓新住民第二代不忘另一重血緣的故鄉與母語。」

29062760_1737188779636335_1442159651884892160_n.jpg
林群用8國語言誠懇召喚東南亞裔的朋友:「這是為您們而設的行動圖書館。」

▇扛書40公斤,碰上菲律賓大動亂

因為愛貓而被稱為「貓哥」的林群,在清大校園經營複合式獨立書店「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已有十數個年頭。書店營運上軌道後,他起心動念,希望將英文繪本推廣至偏鄉學校,因此花費上百萬改裝了這台名為「唐吉軻德」的行動書車,期許它發揮騎士精神。

每逢週日、週一蘇格貓底公休日,林群就駕著他的夥伴,上山下海深入偏鄉,將文句優美、圖案鮮豔的英文繪本介紹給鄉里的學校或機關。為了提升當地的閱讀視野,有時他甚至慷慨地免費奉送。

31946145_1794055170616362_2188889842857803776_n.jpg
愛貓的林群在清華校內開設蘇格貓底二手書屋,是頗富盛名的文青書店。

32862186_1806698342685378_9017244096619610112_n.jpg
土木工程林師傅(右)向林群(左)買一磅咖啡豆付5000,說:「剩下的給你去越南買書。」林群受訪提到此事仍感動落淚。

那麼東南亞圖書又是怎麼轉念的呢?林群說,「有一次在鄉下某個小吃攤,聽見一位外配媽媽吆喝小孩。我突然心想,『奇怪,怎麼好像外配媽媽用的都是中文,為何沒想過用她們的母語教小孩呢?』當下心裡就覺得很可惜。」

這個場景在林群心中漸漸滋長發芽,讓他轉而立志服務因為文化和語言的隔閡,而顯得社會地位相對弱勢的新住民。他同時也希望,新住民的孩子也能閱讀來自海洋另一邊母親故鄉的故事書,欣賞與尊重媽媽祖國的文化,進而不忘臍帶相連的本源。

有了理想,該如何實踐?行動派的林群二話不說,立刻提著皮箱出國收書。為了扛書,他只帶一套衣服和護照,將行李極簡化,第一站就是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回憶馬尼拉之行,林群臉上露出苦笑說:「我明明跟計程車司機講好去Recto(書店),卻被載去妓院……」人生地不熟的他,三番兩次任憑司機、旅社與餐廳服務人員宰割。

那段時間剛好碰上菲律賓社會治安不平靜,「商店是不能進去逛的,你只能告訴店員需要什麼,先付費,對方再幫你取貨。」也因此一來一回間,往往花了錢,卻不是預期中的商品。「另外,整間旅館沒有插座,我的手機若需要充電,也得拿給櫃檯小姐,人在外面等著,這多令人不安啊!但街上都是荷槍實彈的警察,也不敢在店內爭吵。」

親身經歷東南亞大國首都的動亂,林群並沒有因此打退堂鼓,反而更加篤定:「連菲律賓首府都這樣不堪,可以想像還有很多我們觸及不到的窮鄉僻壤處境更加困難。可是置身其中,反而產生很大的正能量,會覺得自己正在做對的事。

24900219_1644871872201360_2949458176689116495_n.jpg
馬尼拉集體幫忙找書的書店員。得知林群想做的事,店經理說:「It is kind of you......」

馬尼拉行的第三天,林群終於抵達市中心的大型連鎖書店。「知道我要選購繪本給台灣的新住民之子,所有店員都跑來幫我選書,連店經理也跟我握手致意。」就這樣,第一次海外收書行終於否極泰來,完成任務。

林群有感而發說,在台灣待久了,會覺得安穩舒適的日子是理所當然,加上自己的性格容易對現狀不滿,進而批評政府作為(他的書店取名蘇格貓底,正是因這位哲人受政治鬥爭而死)。但幾次東南亞行,卸除觀光客的眼鏡之後,他見識到每個國家都有它陰暗的一面與難解的課題,回國後更加珍惜島國上富足的生活。

他說,以新二代而言,如果他們會說媽媽的母語,吸收、交融兩地的優點與文化,長大後成為跨國的橋樑,將來一定大有可為,可帶動雙邊往好的方向發展。彷彿預見了美好的未來,林群微笑起來。

32592832_2046624115549229_7859605042884509696_n.jpg
談吐、外型十分幹練的印尼大姊,翻看《移民工文學獎作品集》:「原來我也有機會提筆得獎。」

▇「印尼大姊,妳們的故事台灣人正在看!」

「唐吉軻德」書車旁,隨地放著兩個籐編的「懶骨頭」,供客人對坐閒聊。在這裡,有時會看到牽著小孩的媽媽趨前翻書,有時前來的則是推著長輩輪椅的外籍看護。

有位歐巴桑倚著敞開的後車廂,細細翻讀中文與多國語言對照的《移民工文學獎作品集》,十幾分鐘後,她丟下一句話:「等我回家拿了眼鏡再來,書先幫我留著。」林群趕緊說明,這一系列的文學獎作品集可以外借,只要留下姓名、電話,等一個月後書車回來時再歸還即可。歐巴桑問清規則,歡喜地拿著書離開;而明明是無償出借,林群也開心得彷彿成就了一筆好買賣。

簡易的書架上整齊排列著一至四屆的《移民工文學獎作品集》,每屆有10冊,是該文學獎發起人張正免費提供相挺的。當天稍早,一位身材結實、眼神堅定的印尼大姊停下腳步,好奇地拿起文學獎作品集。林群見她說話雖然帶著腔調但語氣平穩,感覺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專業,便鼓勵她:「這是專為東南亞移民、移工舉辦的文學獎,您今年也可以提筆參加。」

大姊起初還不客氣地回答:「哼,哪來那麼多空閒?」但隨著書頁的瀏覽,她似乎漸漸鬆動了,「這些故事可以得獎,我也應該寫得出來。」林群鼓勵她,只要有心,再忙也挪得出空。大姊不再出言反對,臨走前還回眸一笑,彷彿心中有了決定。

林群說:「別看這小鎮挺荒僻,搞不好臥虎藏龍,將來出個文學獎首獎哩。」一副與有榮焉的樣子。

▇友善新住民,看見文化的力量

透過書車的流動與展示,真的能促進新移民的閱讀風氣嗎?有沒有考慮過更主動的訪視或伴讀等行動?林群坦然表示:「書車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象徵性的事情就是要有人帶頭去做,傻子不用多,大家反而更惺惺相惜。」他解釋,如果書車能恆常性巡迴,所到之處引起矚目或廣為媒體報導,做為台灣友善新住民的示範,進而帶動友善風氣,這就很夠了。

林群憶起有一回,一名女子經過書車,翻閱了書本後,打斷在一旁介紹的林群,告訴他:「這是中爪哇的神話故事,」接著她一邊朗讀,一邊翻譯成中文。「望著她聚精會神地閱讀時散發出的氣質,覺得好感動啊!」林群說,客居台灣的異鄉人,翻譯自己的母語時,那股難得一見的篤定和自信,讓人有聞道於斯的感覺,「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除了外圍書架陳列的繽紛繪本,「唐吉軻德」車廂裡還有英文繪本及英文小說。「每次出訪,我會將英文繪本送給有緣的孩子,而英文小說則是我自己的藏書。」林群逐本點名介紹,彷彿隨身的珍寶,「只要有這些書,不論到哪裡我都很安心,碰到什麼事也無所謂。有一次在吵雜的菜市場裡,我忘情地讀這些書,一讀就是好幾個小時。」愛書人的本性,想必也是召喚他推廣閱讀的初衷。

29694712_1758087350879811_3239432060847142323_n.jpg
小朋友看著新住民媽媽讀母語書,林群說:「這就是書車想傳達的一切。」

▇東南亞繪本故事有多重要?將話語權還給母親

提及林群的東南亞行動書車,長期投身移民工議題的東南亞教育科學文化協會理事長張正表示:其實東南亞婚姻移民在台灣已有30年歷史,諷刺的是,在以漢人為主流的社會中,「新台灣之子」這個近年不斷被提起、看似亮燦的名詞背後,那位負責教養他們的「東南亞母親」,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無聲的存在。社會要求她們的多是「融入」,而非對等平權,有些家庭甚至讓孩子拋棄母系認同,而這些母親為了避免孩子被「特殊對待」,也甘願噤聲,更遑論用東南亞母語教養小孩。

「所以林群利用東南亞繪本,讓『失去自己聲音』的媽媽,說母語故事給孩子聽,這件事十分動人。因為這不僅表示過去被壓抑的文化可以開始流動,也具有將教養的話語權還給母親的重大意義,更是為新二代雙重血緣的優勢從小打地基。」

在政策與社會風氣已有所改變的今天,推行母語繪本說故事,不該僅是民間佛心來著的個人熱血行動,更是拼命想拓展東南亞國際關係的政府早該做的事。

張正指出:「30年前的台灣,曾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將外籍移工與新住民視為『生產』工具,前者勞動、後者傳宗接代(且有很大比例的新住民是兩者兼之)。如今林群與他口中的『傻子們』所做的,像是一雙雙與移民移工平等對視的、雪亮的眼睛,代替台灣人,把移民工從過去的工具角色,還原成有思想、有意念、有血肉有溫度的『人』,並且被我們真實地看見。」

雖然平等對視的行動來得有點遲,但可喜的是,它的感染力一點一滴在擴散。

東南亞行動書車才開始3個月,林群說,每次出訪都有不同收穫。每次書車的停駐,都能吸引到被激勵、被感動的人群。「如果把出車時,每一段動人的對話和互動拍攝下來,集結起來一定會是發人深省的影片。」感性卻又行動力超強的林群對未來有許多想像,他已經準備好與「唐吉軻德」攜手,展開下一段美麗旅程。

▇照片與故事

31562408_1789040441117835_7252130937327058944_n.jpg
拿著書車繪本說書的新住民媽媽。她們許多來自相對窮苦的人家,但樂天又堅強,還說來台灣胖了很多。林群紅著眼眶,在心中默默對她們說:「謝謝。」

31381177_1786294858059060_4922379550278549504_n.jpg

31398344_1784616868226859_8901665315503472640_n.jpg
泰國某大學致清華參訪遊園,看見東南亞行動書車紛紛跑來圍觀。

29594967_1758756007479612_3266134037767924152_n.jpg
吸睛的粉紅書車,所到之處常引矚目。

31265397_10215289803136438_1131533178642299816_n.jpg
他說,要讓友善新住民的意念被看見。(與暖男盧廣仲搭肩合影。)

31543417_1789040424451170_1016773824462454784_n.jpg
與謝麗金合影。

31725411_1789455974409615_3317713613111689216_n.jpg
林群駕著堂吉軻德巡迴各地,有時也會去海邊淨灘,有時錯過了民宿便索性睡車上。(圖為台東鐵花村)

29572665_1751186098236603_1833482312605875294_n.jpg
來自印尼的看護工女孩聽到有母語書超級開心,林群說為了這個笑容,書車我會開到它爛掉為止。

31688442_1789455784409634_3277404795282915328_n.jpg
傻子不用多,更會彼此惺惺相惜。林群為書車負債220萬,他說:「我把下半輩子都賭下去了。」有意贊助者可至竹塹文教基金會捐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tacy(文字工作者)
2018-05-28 11:57
OB短評》#103 勇敢吶喊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性盲症患者的愛情

張天翼著,寶瓶文化,350 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篇篇都是令人無法想像結局的短篇小說。張天翼在台灣還是較少人知道的中國小說家,一出手就是這樣幻想力驚人、娛樂性爆發的短篇佳構連擊之作,叫人忍不住為同世代的台灣小說家捏一把冷汗。
迷宮般的故事讓人深陷其中,在每個轉角都潛伏著意外的轉折。在構成迷宮的牆面上,滿佈科幻經典的符碼,或深或淺,和故事主旨不見相關,卻增添了解謎的樂趣。略帶有科幻意味,又不時挑戰甚或顛覆類型小說的框架,是這本小說最高明之處。
這8則短篇寫得靈動、古典而詭異,作者是寓言的高手,熔各色史料、軼事、傳奇、老梗於一爐,鍛煉出意有所指卻不知所終的小說。游刃有餘又能化俗為奇,彷彿伸手往空中一撈就是故事,你不會擔心她寫不出東西來。【內容簡介

然後你就死了

被隕石擊中、被鯨魚吃掉、被磁鐵吸住等45種離奇死法的科學詳解

What Really Happens If You Get Swallowed by a Whale, Are Shot from a Cannon, or Go Barreling Over Niagara
柯迪.卡西迪(Cody Cassidy)、保羅.道爾蒂(Paul Doherty)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這本書腦洞開得夠大,也補得夠爽,兩位作者就算不是黑色幽默大師,也絕對夠格去當寓教於宅的YouTuber。這些死法很沒人性,也很身心靈——把你的恐懼放到極大極大,你就只能跟著駭笑。
讓人想起鞭擊金屬Megadeth為電影版《癟四與大頭蛋》寫的那首〈99 Ways to Die〉,不是胡亂聯想,書中可是直接提到:「真正的金屬樂迷不妨到金星走一趟」,那會是最適合金屬迷的死法。死亡的過程可以學點科學知識,讓「死」這件事突然變得好幽默好深度,勉勵每個人認真替自己找個有創意的死法考考科學家(大誤)。
死亡當然是悲劇,所以閱讀《然後你就死了》的時候請務必注意,因為你總是會讀著就噴出笑聲。本書如此嚴肅、認真、科學卻又滑稽、好笑、荒謬,叫人只能邊笑邊皺眉,皺緊雙眉又忍不住嘴角上揚。本書極適合中學生閱讀,這將同時滿足孩童式的好奇心,以及青春期的獵奇狂熱。唯一的風險是他們會拿來挑戰提問他們的老師。所以說,老師們記得也要敗一本啊!【內容簡介

一袋彈珠

Un sac de billes
喬瑟夫.喬佛(Joseph Joffo)著,范兆延譯,木馬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童言童語 vs 納粹的迫害,從《安妮的日記》到日後的電影《美麗人生》都出現過。這本1973年的作品之所以歷久不衰,也正因為同樣的設定,但它又不是設定,而是貨真價實的生命經驗。作者流暢直白的文筆再下一城,把這場大逃殺寫得清新、幽默、天地不仁。
本書帶來特別的閱讀經驗:沉重的主題、加上時間的距離,一開始以為會略顯枯燥,沒想到出乎意料地容易閱讀。童稚的敘述將人不知不覺帶到過去,學著在悲傷和困頓中含淚微笑,了解那沉重的深刻,以及人性無解的殘忍與荒謬。
一個10歲的猶太男孩如何自反猶狂潮時代的巴黎一路逃離,而且不只是逃離一個城市,而是一整個時代?《一袋彈珠》書名輕巧,卻是一則疼痛的生命故事、悲哀的時代記錄。作者於70年代寫下這些記憶,實則是對坎坷人生與殘酷世界拋出諸多大哉問。事隔半個世紀,當代讀者能否夠接住這些疑問?【內容簡介

轉角遇見經濟學:改變現代生活的50種關鍵力量

50 Things That Made the Modern Economy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著,林金源譯,木馬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近來有種科普的寫法叫《改變XX的XX種XX》,本書也是走這個套路,不過在選材和分類上卻聰明有機許多。從刺絲網談到產權登記的存在理由,就算不是新人耳目,也讓人心生頓悟,重新對身邊的各種製品充滿了敬畏。
女性千年來遭受禁錮的處境,如何與「犁」這項農耕工具的發明有密切關連?作者慧眼獨具,觀察並指出罕為人知的事物關連性,如何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扮演特殊角色。這是經濟學,也是人類學;是妙趣橫生的入門佳構,也是見微知著的深刻之作。
相比於英文原名的簡潔,中文書名有些不明所以的浮誇。全書單純地介紹影響當代經濟發展的50件「東西」,厲害的不只是消化大量資料濃縮後,依舊保有引人入勝的故事面貌,更重要的是,從這50件物品抽離不受時空阻隔的普遍意義,其中許多發明看似渺小平凡,甚至已被淘汰,但所帶來的反思和教訓,仍影響著今日的經濟生活。【內容簡介

倖存的女孩:我被俘虜、以及逃離伊斯蘭國的日子

The Last Girl: My Story of Captivity, and My Fight Against the Islamic State
娜迪雅.穆拉德(Nadia Murad)、珍娜.克拉耶斯基(Jenna Krajeski)著,洪世民譯,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這是伊拉克亞茲迪人女孩的現身/現聲說法。歷經坎坷且殘酷的人生歷程,女孩娓娓道來亞茲迪人在伊斯蘭世界的邊緣處境——當然,作為女性又是更為嚴峻的邊緣處境——也以親身經歷訴說戰爭、種族滅絕、恐怖主義、伊斯蘭國諸多幽微而深刻的細節。更重要的是,作者為世人揭示:光是「活著」與「發聲」,就足以為他人帶來力量。
伊斯蘭國治下不人道的統治屠殺,近年逐漸浮上檯面,獲得世人重視。過去在台出版的眾多與伊斯蘭國有關的書籍,多半從國際政治的局勢出發,即使涉及一般人的生活處境,往往多屬浮光掠影。像本書這樣完整以平民視角直視暴行,無論從理解伊斯蘭國或人道的角度,都是不容錯過的見證。
這本血淚自傳不單只是再次暴露伊斯蘭國的暴行,還把說庫德語的亞茲迪人帶到世人面前,讓我們看到這個弱勢中的弱勢族群,其信仰、文化與處境。在一個犬儒酸儒的世界裡,作者的生命韌度是一記當頭棒喝,重新喚醒我們體內沈睡已久的義憤。【內容簡介

漫步

文、圖:李炡昊(이정호),張琪惠譯,大塊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獨 
這部繪本帶領讀者遊歷諸多景緻,從湖海到沙漠,從高山到森林,總有一個風景物件置換為書本。這是對照的隱喻,行萬里路等於讀萬卷書,讀萬卷書等於行萬里路。出走與回返,說的是書,緊繫的是讀者的生命經驗。李炡昊筆觸靜謐,姿態彷彿悠然漫步,但深究視野開拓之效,其實更是一場安靜的歷險。
一本對於書的禮讚,一幅一幅關於書的詮釋,加上刻意和書無關的文字描述,營造出關於書的無所不在。圖中對於書的形象瓦解和重現,或許也暗指了書本的形式或許有所變化,但它所象徵的內涵永遠不會從我們生活離開,也因此最後一幅(也是唯一一幅)無書的畫面,值得仔細玩味。
關於書的好處,已經有太多的陳腔濫調,不過這個聰明的繪本卻把書的概念做了無限的延伸:書本無所不在——可以觀、可以遊、可以居的一切都是書。每頁的謎之小句發揮了點睛之妙,有籤詩的洞察洗鍊;藍色的基調看著舒服,清涼消暑,但這樣的深邃終究還是憂鬱的。【內容簡介

哈佛教你幸福一輩子

史上最長80年指標研究,揭露快樂到老的智慧

Aging Well: Surprising Guideposts to a Happier Life from the Landmark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喬治.華倫特(George E. Vaillant)著,許恬寧譯,天下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獨 
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似乎是多數人的共識,但多數人對於老年只有主觀的想像,少有像本書這樣從數據的客觀層面去析解老化所面臨的種種。成為老人並非只有「被長照」或絕望的等待死亡一途,如何面對老後人生,是每個人都該去思考的課題。本書看似寫給老年讀者,實則適合注定會變老的每個人,特別是感覺初老已然降臨的你。
哈佛大學持續了80年的「成人發展研究」,應該是最有資格倚老賣老的研究計畫。如何老得快樂?答案很簡單:良好的人際關係——但這對孤高的當代人來說,卻也不再簡單。本書剛好位於社科研究和身心靈的交會處,證實了許多老生常談。把這些常談織在一起,卻也出現了一塊厚度足、彈性佳的瑜伽墊,能讓人生安然落地。【內容簡介

別說你害怕

Non dirmichehaipaura
朱塞佩.卡托策拉(Giuseppe Catozzella)著,祁怡瑋譯,麥田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熱愛跑步的東非少女,跑向奧運,跑向歐洲,卻跑不過蔚藍而凶險的地中海……義大利作者把這個悲傷的故事處理成一次沒有終點的追尋,為所有的難民留下一幅迎風奔跑的悽愴身影,令人感動,更令人感激。
當「夢想」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被轉換為可以消費的商品,或許令人遺忘夢想的核心實是以人為主體的「自我實現」,而自我實現是人的需求,是人權的一環。本書勾勒一位女性難民自我實現的天路歷程,這個真人真事的記載並沒有幸福美滿的結局,但因為看見這些內心追求、艱困處境、殘酷下場,我們才能真正感覺那是切實的、活生生的人,也才知道我們彼此其實並不遙遠。
書市少有以運動為背景的創作,對索馬利亞的了解大概也只有電影中的海盜,對於該國近年持續不斷的內戰,以及大量逃亡的難民潮,多數人其實一無所知。本書雖是小說筆法,但提供了一扇理解的紀實窗口。當我們為了結局而深深嘆息,別忘了類似的悲劇此刻正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一同上演。【內容簡介

啊,這味道

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

陳靜宜著,聯經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獨 
繼《台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後,作者腳步跨到馬來西亞,再度交出扣連文化、土地與歷史的飲食創作。大馬土地與華人族群的複雜關連,如何在米飯與麵食、茶與咖啡、麵包與點心之中閃現光芒?即使目光落在三千公里外的南洋土地,本書切入馬國肌理,書寫依舊深刻細緻。暫且不提文史與族群,陳靜宜寫吃,就足夠叫人垂涎三尺了!
在東方文化圈裡,永遠擠不進米其林評鑑的巷弄飲食,才是最道地的美味,供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味蕾。然而當城市迅速「進步」,它們往往是最早被犠牲掉的街景。本書可以當作美食書,精美的編排和深入的考據,也可視為面對進步巨輪輾壓下的最後憑弔。
這本馬華美食有成為珍本的潛力,不僅解開了肉骨茶和海南雞飯們的身世之謎,也為不斷消失的銷魂老店留下一份有湯有料的記錄,同時又把對中華料理的想像打開了些:開枝散葉的事物,永遠是最懂得接地氣的。【內容簡介

緬甸詩人的故事書

Burma Storybook
佩特.洛姆(Petr Lom)、柯琳.馮.艾禾拉特(Corinne van Egeraat)、欽昂埃(Khin Aung Aye)著,罕麗姝、廖珮杏譯,遠流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文   樂 
詩是什麼?緬甸是什麼?緬甸的詩人是什麼?本書是現實世界的出奇蛋,一次回答上述三個問題。詩是詩人對這個世界的回應,所以為什麼處境艱難還要寫詩?為什麼詩給予詩人力量?本書訴說緬甸的故事,也訴說詩與詩人的生存之道。
詩不應該只是在溫室裡綻放的嬌貴,只和內心膨脹的自我反覆交談,更應屬於嚴峻的荒原,聲嘶力竭地替大眾吶喊。本書裡的詩,不僅開啟了對緬甸詩壇的理解,也還原了詩「可以有」甚或「理應有」的樣貌。書中最令人驚艷的,是附上緬甸的原文,除了讓在台緬人可以閱讀的貼心,陌生的語言也提醒台灣讀者,詩在書寫形式上所能呈現的藝術性質。
本書既是難得一見的緬甸詩人群像,又是難得一見的緬甸(文)詩集,直白的詩風、簡單的文字、明心見性的陳抗,這本詩集擲地有聲,對花俏的臉書詩壇來說實在太太貴重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