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讓書櫃跟讀者談心──書店店員的書櫃整理術
桃園中壢瑯嬛書屋的彩虹書櫃,書櫃即讓人知道她們深耕性別議題。(瑯嬛書屋提供)
桃園中壢瑯嬛書屋的彩虹書櫃,書櫃即讓人知道她們深耕性別議題。(瑯嬛書屋提供)

日前有機會參與執行一個書展,在某間書店裡忍不住動手把兩個書櫃從頭到尾重新整理一遍。出版社的朋友看了說:「真的比之前整齊好多喔,果然是專業的!」

我笑回:「如果不專業,這十幾年我不是白活了嗎?」

對方又說:「但這十幾年總不是只會整理書櫃這件事吧?」

我想了想,回答:「但這是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

此時書店已經打烊,而大家各自分工,設計師將文宣一張張貼上,有人整理、陳列,有人側拍紀錄,大約兩個多小時後宣告完工。

空間煥然一新,雖然有些累了,但仍很滿足。回家的路上,我想起剛才的對話。對書店工作者而言,也許日復一日整理書櫃不是最「有趣」的工作(不過肯定是最「療癒」的,足以撫平無理客訴的委屈和慘淡的業績),但的確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

如果在書業這十幾年真的學會很多事、具備所謂的「專業」,一切也都是從「整理書櫃」開始的。

2017-07-14 14.47.34.jpg
誠品R79中獨立出版聯盟的書籍特陳。(沈如瑩提供)

▉魔鬼藏在書櫃灰塵理

剛進書店時,對架上很多書都十分陌生。當時的前輩交代我,除了例行整理外,每天撥出一點時間,將架上的書一層層撤下,清潔書櫃後再將書一本本放回去(一天平均可以處理兩個書櫃)。這樣不但可以維持整潔,也能藉機認識每一本書。

擦書櫃也有許多眉角,因為櫃子是木質的,書本身也怕潮溼,所以必須撢去灰塵(以及不時會有客人偷塞的衛生紙或各種垃圾)後,先用擰乾的抹布擦一次,再用乾布擦一次。

書櫃上的陳列技巧並沒有太大難度,但因為書本身已經五顏六色,開本又大小不同,如何在視覺上不致太過眼花撩亂,又能兼顧安全(被書砸到可不是好玩的),也是書店店員必須留意的細節。厚重的書籍要避免放在上層、大開本則盡量往兩側擺放──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都能讓書櫃看來較為整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多年前曾經有一位負責漫畫區的同事,將原本遷就開本而高高低低的層板,藉由調整順序,讓10個櫃子的層板高度能夠全部統一。明明上面放的書都一樣,卻因為這個動作,書區瞬間變得寬闊而豐富,差異可比「全能住宅改造王」啊(背景音樂下)!

▉讓好書一眼看見的整櫃術

除了整齊,也要兼顧邏輯。

台灣大部分的書店都依照書的「類型」陳列,例如文學小說、社會議題、旅遊、飲食等等。但在每個類型的書櫃裡,如何決定每本書的順序,就各有各的習慣了。有些書店會依出版社排列,好處是方便整理,有些則依照作者、主題分類。

枚方蔦屋書店一隅_吳致良攝_0.jpg
大阪枚方蔦屋書店有一面書櫃滿是台灣旅遊書。(吳致良提供)

出版社或作者都屬於客觀條件,只要能決定先後順序,通常不會有太大困難。不過光是要決定「怎麼排」就很有討論空間:用注音符號,只有台灣人知道順序;用筆畫,其實每個人習慣的筆順不是那麼統一;遇到同一個注音、同樣的筆畫時,又要怎麼判定誰先誰後呢?

依主題排序的類型,也有不同狀況。旅遊書一定是依照地點、飲食書也通常會將同類型的料理放在一起,但並非每種類型的書定義都如此單純。就拿「傳記」來說,大部分的書店都依傳主的專業領域陳列(例如《梵谷傳》通常放在藝術類書櫃),但常常遇到只是想要尋找「傳記」這個類型的讀者,他們便無法在同一個書櫃裡一目瞭然所有的書目。

無論是圖書館的杜威分類法,或是各書店的櫃位安排,分類都是為了方便管理及索引。然而「書」就像人一樣,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會遷就類別而存在。我們所能做的,是在書店風格和讀者需求間取得最大公因數。讓讀者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同時也能展現書店的主張。

▉書櫃會跟讀者談心

如同先前曾在這個專欄談過「選品力」,一家店的書櫃,正是展現選品力的第一戰場。

不僅文學、藝術這種「看起來很高深」的書,前面提到的旅遊、飲食等以實用性為主的書同樣需要選品力。好比在所有的歐洲旅遊書中,哪些書的資訊精準又新穎?版面設計讓人容易查詢?而在眾多烘焙食譜裡,又是哪些書步驟明確清晰、圖片精美讓人一目瞭然?

唯有徹底了解每一本書,才能選擇品質優良、同時符合書店主張的品項。這些書依照店主的想法一一歸架,特別推薦、符合客群的可以準備複本(aka兩本以上),或是用秀出封面的方式陳列,增加讀者對書的注意力。因此,儘管許多書店都販售著歐洲旅遊指南和烘焙料理書,也會因為每間店的選品力不同,而做出不一樣的書櫃。

讀者也會在遊逛的過程中,找到和自己最「合得來」的書店——不一定是規模最大的,卻是和自己最氣味相投的——藉由陳列與讀者對話,就是書店專業的起點,也正是書店工作「最有趣」之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0-25 12:35
10月伴讀 #English》我們學的英文沒有靈魂!——黃玟君對談厭世哲學家
左起:黃玟君(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厭世哲學家(高中國文科教師)
左起:黃玟君(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厭世哲學家(高中國文科教師)

台灣這座海島,四面都是進出的通道,許多人寄望透過學英文可以走出去。但真相是?

任職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的黃玟君,大學就讀台大中文系,畢業後出國留學,回台成為專業的英語教學者。同樣從台大中文所畢業,目前任職高中國文科教師的學弟「厭世哲學家」,英文成績雖佳,對於英語學習卻仍有許多疑惑。當兩人相遇,他們在英語世界中遭遇的不同命運,以及各自對語言教學的思考,其實也投射出台灣語言與文化教育的衝突縮影。

▉「支離破碎的英語,對人生沒幫助!」

seventeen.jpg
1990年7月號《Seventeen》(取自網路)

當國文課綱的變遷屢屢掀起社會爭議,英文教育界卻始終歲月靜好。厭世哲學家首先請教黃玟君:「英文的靈魂是什麼?」該怎麼觸摸一種語言的靈魂?黃玟君懂,她國中常跑舊光華商場,從舊書攤裡的青少女文化雜誌《Seventeen》超前進度領略了。但當她大學畢業挾著幾乎滿分的托福成績,踏上美國的土地就讀研究所,跟美國室友看肥皂劇時卻聽不懂笑點。黃玟君為此還買了聽障人士專用的字幕機,「每個字我都看得懂,卻還是不懂他們在笑什麼,所以從頭到尾都不是聽力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問題。」

國、高中六年的英語教育,數十年的英語學習熱,我們始終漏接了英語的靈魂,問題出在哪裡?

「我還是要為台灣的英語教育澄清」,黃玟君說,台灣的英語教育決策者是希望以academic English(學術英語)為導向,培養出運用英語開會、寫作的能力,甚至是學術人才,「而不是希望你學會出國旅行訂機票、買東西殺價的everyday English(日常英語)」。所以,文法的正確性成為教育的「必要之惡」,從主詞、動詞、形容詞的分析辨異,到如同咒語般的句型操練,積字成句、綴段成章地爬著格子,慢慢鋪成通向英語能力的道路。

我們或多或少都記得形容詞子句、分詞構句等結構規則,卻連用英語開口問路都支支吾吾。所以厭世哲學家回顧中學時期的英語學習經驗,不免感到氣餒:「我覺得以前學的英文充滿了單字和文法,這種支離破碎的英語,對我的人生其實沒有什麼幫助。」我們都懂,因為這是台灣多數學生的心聲。

▉考試考到腦袋硬梆梆,語言怎麼教?

說到教學,最終目的在於剝開語言的盔甲,觸摸內在文化的肌理,黃玟君與厭世哲學家皆有所為,有所不為。通曉中文並不等於掌握了語文能力,兩人一致認為無論是語言或者文化的教學,目的都在思維的訓練,「但是台灣的教育太重視逐字逐句把課文教完,不像國外常常是把教科書當成學生自己閱讀的材料,老師只是引導者。」

黃玟君才說完,厭世哲學家連表贊同,補充說:「但由於台灣教育體制的限制,老師如果沒有把進度上完,很有可能會被學生或家長投訴,所以目前還不太可能像歐美的學校這麼做。」

如果課程是一盤料理,你下了什麼食材,結果可想而知。厭世哲學家說,語言的學習應該以思維建構為主,「假如考作文給學生一篇散文,底下設計兩個申論題,有時學生還是不習慣這種題型的思維方式,反而依照散文的主題寫出另外一篇作文,這時老師只能給零分。」當那種歌功頌德、抒發個人情感式的作文題型已經逐漸被淘汰時,學生的思考方式不能停留在上一個典範的慣性裡。

黃玟君連忙接了話,說這就像很多台灣學生覺得能用native speaker(母語者)的腔調說英語就是能力好的表現,「但這樣就像鸚鵡發出聲音,說出來的東西繞來繞去都沒內容。」語文教育的核心,還是在於精準地運用語言思考與表達,崇尚繁瑣的句法,堆疊冷僻的單字,則是中、英語文教育共同面對的弊病。_DSC0301-2.jpg

那麼,該怎麼做?黃玟君舉例,在大學課堂上她曾引導學生從911事件後,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相關報導中挖掘不同觀點與立場:「我提醒學生注意《華盛頓郵報》的文章標題用的是defend democracy(捍衛民主),或者liberate Iraqis(解放伊拉克人),但是美國觀點用的動詞和半島電視台的新聞很不一樣,他們用的是invade(入侵)、attack(攻擊),在那堂課我們就從動詞的使用談語言的政治性。」

厭世哲學家在國文教學的案例中,也曾提醒學生留意文字使用的細節,比如講到《論語》中「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一段時,「我問學生,窮只是貧窮的意思嗎?不是,他講的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是指人生被逼到角落,沒有其他選擇,他走投無路了。」中文一字多義的特性,在文言文的表達中特別明顯,但置諸當代語文能力的訓練中,語意層次的辨析與反芻,同樣是一種必要的能力。

▉美好生活的意象=月亮、草皮、陳雷的歌

當概念跨越文化,從語言轉譯成另一種語言,不同語言的靈魂就顯現出不同的個性。黃玟君提到,中文那句「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英語最貼近的說法是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對面人家裡的草皮比較綠)。對華人而言,月亮長久以來作為美好之意象,已經習以為常,而美國住宅區常見的前庭草皮雖然也象徵著美好生活,但對面人家的草皮比較綠,或許也悄悄暗示了清教徒立國的美國文化中,所埋藏的同儕/從眾壓力。

一枚月亮,一片草皮,其實透顯了不同文化將對美好的想像具象化的落差。若將焦點移到台語,又完全是另一種不同的光景,陳雷〈歡喜就好〉那首在厝邊街尾傳唱的歌曲是這麼說的:「歸工嫌車無夠叭/嫌厝無夠大/嫌菜煮了無好吃/嫌某尚歹看」,所謂的美好可以是天頂的月,可以是地上的草,甚至是生活的各種細節,車子、房屋、飲食與伴侶,都成了丈量或是比較的尺度。我們如何透過語句中的概念去學習文化,而不是急於找到對等替換的外國語句就死背起來,的確是語言教育現場的終極難題。

陳雷.jpg
陳雷專輯《歡喜就好》封面圖片。(取自網路)

_DSC0395.jpg
黃玟君撰寫的英文學習書編輯工作稿。

▉把英語變成官方語言,不保證靈魂灌得進去

_DSC0356-2.jpg非英語母語者的學英文焦慮,也反應在政治角力之中,近期有立委希望「推動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而不是作為外國語言(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鄰國確實也有成功的案例:李光耀主政下的新加坡,一舉將國境之內文化互異的語言,統統強拉進英語霸權的麾下,成就了許多媒體口中,亞洲國家率先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佳」話。然而一則故事美得過頭,往往是因為有無數的細節遭到忽略。黃玟君提到新加坡在全面英語化的浪潮之中,華語淪為次等語言,許多華校被迫關閉,華文教育嘎然而止,那些世代累積的文化記憶,頓時成為一群患上失語症的文化孤兒,身上最沈重且遙遠的鄉愁。

「這就像台灣早期推行國語運動時禁說台語,台語立馬被貼上次等文化的標籤啊。」厭世哲學家補充道。於是,我們不由得想問,彼時《新英文法》作者柯旗化中、英、日、台多語交雜的生命脈絡,如何在身陷囹圉成為政治犯之後,被四面絕望的白牆壓縮成無聲的提問?而那種語言與血氣斷裂的文化鄉愁,與今日的台灣社會竟是何其相似。國文課裡頭的注釋、修辭法與國學知識,這些脫離生活的語文教育,與英文學習書那種侷限於特定考試的實用偏好,透露著同樣的不合時宜。

不只英文,我們學習的國文可能也沒有靈魂。

歷史的弔詭在於,屢經不同文化複寫與疊合的台灣,始終沒能等到多語文化的開花結果。

如今台灣的真實景況,是我們在自家巷口就能吃到泰國菜和越南河粉,搭火車隨時可聽見香港口音或各式腔調英語。生活,越來越國際化了,但我們對於異國文化依舊半知半解。數十年來傳誦已久的「迪克森片語」與「幾千英語字彙輕鬆背」,好像也只能解決考試範圍內的問題。我們的語言環境何時才能以台灣文化的沃土命名?台灣何時才能迎來語言的眾聲喧嘩?這將是這一代的語文學習者必須共同思索的課題。

50-51.jpg

124-125.jpg
黃玟君著作《英語簡報演說技巧》內頁版型。(眾文圖書公司提供)

這個單字怎麼唸?.jpg
這個單字怎麼唸?:一次學會KK音標和自然發音(附MP3)
作者:黃玟君 
出版:眾文圖書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英語簡報演說技巧.jpg

英語簡報演說技巧(附MP3)​
作者:黃玟君 
出版:眾文圖書公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玟君 

  學歷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教育博士
  美國休士頓大學英語教學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

  現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高職英文教科書主編

  經歷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大學部講師
  《自由時報》「KUSO英文小辭典」專欄作者
  《聯合報》「笑談時事英語」專欄作者
  《聯合報》「用英文遊台灣」專欄作者
  《聯合報》「格言∕諺語學英文」專欄作者
  《中國時報》「JOKE‧FUN ENGLISH解放英語」專欄作者
  《EZ Talk美語會話誌》總編審
  《EZ Basic基本美語誌》總編審
  《BeautyEnglish漂亮美語》總編審

  著作
  著有《英語簡報演說技巧》、《英語聽力大翻轉:6技巧突破英聽困境》、《老師SOS,這句話英文怎麼說?240組最流行、最道地的熱門用語》、《看照片說英語:自問自答學好英文口語》、《黃玟君的觀念英文閱讀:從看懂句子開始》、《黃玟君的觀念英文閱讀2:如何快速看懂文章》、《黃玟君的觀念英文聽力:從聽出關鍵字開始》、《黃玟君教你一次學好英語發音和聽力》、《學測指考英文作文:黃玟君教你高分寫作技巧》、《國中會考英聽攻略》、《和英文系學生一起上英語聽說課》等十多本英語學習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專訪》運動可以創作,創作就是運動——《春眠》簡莉穎V.S.《幽魂訥訥》顏訥

▉當她奮力舉起時

教練吳尚庭目光炯炯地盯視著劇作家簡莉穎的動作,包含彎身、屈膝、挺臀、蹲下、起身等,務求她精準做到,一方面避免運動傷害,一方面也才能有效地鍛鍊肌肉。原來就從事重訓的簡莉穎,完全理解如何正確施力,將30公斤的槓鈴舉起,無論是硬舉,前蹲舉,抑或背蹲舉,顯然都輕而易舉,她的身體活動度、爆發力與肌力,都教我這個此前從未上過健身房的中年男子咋舌不已。

為何開始健身?簡莉穎說自己以前其實是那種會在體育課裝病的學生,並不喜歡運動。會健身,主要還是因為身體的警訊:她本就容易失眠,到2015年時,劇本工作量太大、長期盯著螢幕看的她,發生暈眩、嘔吐的現象,不得不住院一天,休息一個星期。之後,在劇場夥伴的教導下,做一些基礎運動,也去練瑜珈,但又覺得瑜珈太溫和,後來上健身房,才找到適宜她的運動模式。

IMG_0041.jpg

IMG_0126.jpg

簡莉穎說:「健身重訓,對我來說可以停止腦袋運轉,讓我完全放空,才能真正休息。」全職劇本創作者的人生滿苦,一年要做兩、三個劇本,甚至更多,壓力很大;再加上她對自身的要求,需要田野實地訪查和蒐集資料研究,經常把自己逼上燒腦活動的最極限。

而跟槓鈴搏鬥的過程,純粹是身體的機制,跟思維無關,可以把自己全然的身體化。「像拳擊也不適合我,畢竟,一旦還要思考怎麼樣擊倒對方,就無法徹底放鬆了。」自從健身以後,不止頸背痠痛和失眠改善許多,另外也有對精神力與意志進行磨練的好處,「教練會一直在旁邊跟妳說,堅持下去,不要放棄啊。總覺得我因此好像更能吃苦了。」

▉完美的身體在哪裡

當眾人湊在一起,嘻嘻哈哈看著攝影師機器裡的照片時,浩克般健壯的吳尚庭也靠過來,看著觀景窗。問他對照片滿意嗎?他酷酷地說:「我只是想確認有沒有正確地傳達標準的健身動作,不要是錯誤的訊息而已。」

緊接著,吳尚庭指導作家顏訥做壺鈴的硬舉,以及啞鈴的持式蹲舉。原本嘻嘻哈哈的顏訥,像是誤入厄夜叢林,臉驚面慌。教練希望她蹲下立起時,大腿仍保持持續往外推,她試了好幾次,慢慢適應,逐漸有模有樣。比起簡莉穎的餘裕自如,顏訥稍微吃力些,教練表示,這是髖關節活動度較不足,需要多做一些活動度訓練與伸展,再配合肌力訓練,就能夠改善。

顏訥又是如何開始運動呢?她直接給重點:「好像都是和傷害有關啊。」然後娓娓道來,比如小時候,父親伸手抓住她的脖子讓她學習騎腳踏車,又比如小學四年級時莫名被選為體育股長,要考踢足球時,她怎麼踢都是滾地球,就是沒辦法飛高,簡直有鬼。簡莉穎在旁邊聽了忍不住大笑,我也跟進。

IMG_0095.jpg

IMG_0153.jpg運動,對以前的顏訥來說,大抵是不怎麼愉快的經驗。顏訥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她常覺得自己是悲劇女主角,跑操場時跌個狗吃屎渾身傷,卻都沒人看見,只好自己默默地爬起、離開。顏訥說:「這樣荒謬可笑但又充滿悲傷感的情境,似乎一直是我寫作時不斷回返的主題。」想起〈經血旅行指南〉寫月經冤魂一樣地窮追不捨,就連她出國按摩時都要大穿幫,以致她只能「猶抱尻川半遮面」,讓人讀了大笑又有罪惡感。

後來,顏訥自主運動的理由,是因為想要擁有完美的身體。以前的情人會直接對她提出整型的建議,「所以,我對自己的身體很自卑,不像她──」指著簡莉穎,「能夠非常自在地展露、對待身體。」不過,近七、八年運動下來,顏訥開始接受身體的不完美,「我比較懂得聆聽身體的訊息,理解自己身體的語言,我覺得這個更重要。」
 

▉身體與創作的結合

請她們談身體和創作的關係,簡莉穎先回答:「因為我是做劇場的,劇場本來就是人和人會非常靠近,而且你會看見各種不一樣的身體,也有演員是小兒麻痺喔。因此就像跟人的相處一樣,我的身體和另一個身體的碰觸、接近,都會是自在的,不會有距離。」她的劇本集《春眠》中,身體亦做為一種自然的主題,會產生各種有機的變化。

簡莉穎在編寫劇本時,身體的細節自然而然會出現,空間也是,舞台上的小房間有什麼樣的擺設與物件,都會具體化,不會是曖昧模糊的。她說:「劇本的空間必須可以在舞台上完整重現,所以我會非常詳實地想像空間、場景如何溶入角色的行動之中。寫劇本,是要建構出一個真實的世界。」如果說運動是對身體的重新創造,那麼劇本寫作就是對空間的再創造吧。

顏訥則說:「我跟小莉不一樣,我沒有辦法自在地跟別人的身體碰觸──」話還沒有說完呢,簡莉穎的魔掌立刻默默地按住顏訥的手臂,顏訥做了很嬌美的驚嚇反應,順帶尖叫一聲,然後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地回答:「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身體不美,所以對接近這件事沒有辦法。」再加上小時候因為母親的關係,被迫看性教育影片(這段往事在《幽魂訥訥》也讓人印象深刻),「我在想,會不會就是因為我太早認識身體的構造,從此涇渭分明,沒辦法輕易越界。」

IMG_0029.jpg

IMG_0001.jpg

不過,對現在的顏訥來說,能夠比較自然地看待身體,「我覺得運動和創作都一樣,都是為了找地方安放自己。」而當她比較能夠運用各種文學技藝,安放自己的身體與靈魂後,就想要學習節制的美學。

她舉例說明,健身的人都忍不住會秀大塊肌肉,穿無袖的衣物,就連切個蛋糕也要展示二頭肌的雄壯──一旁的簡莉穎馬上挽起袖子,露出精實的手臂,做怒切蛋糕狀。顏訥說:「可是,我最近覺得,其實可以穿寬鬆的衣物把渾身的肌肉都藏起來,文學也是,這樣才能讓人有想像與進入的空間。那也像做棒式動作,表面是平和的,但其實內在必須發動肌肉力的最大化。」

簡莉穎補充說道:「運動對創作有很多好處,除了修復身體的疲倦和傷害外,還能夠找回生活的規律。」顏訥則頗有深意地說:「其實,運動屬於身體,創作也屬於身體哦。」是啊,這兩者或許是密不可分的也說不定。

▉不要忘記鍛鍊幽默

最後,在攝影師的提議下,簡莉穎與顏訥做了幾組互相拉扯的伸展動作,既要保持自己的固定,同時又得盡可能將對方的身體拉過來,在看似對抗的過程裡──偶爾還真的露出猙獰表情,或在坐地傳球時露出準備殺球的眼神──其實也帶出了彼此的信任與交情。

IMG_0192.jpg

IMG_0237 (1).jpg

明明在進行困難的身體鍛鍊,或是討論嚴肅或荒唐的經驗,顏訥和簡莉穎卻可以迅速將現場切換成樂吱吱的氣氛,感染眾人,連攝影師都笑到手抖。這樣的歡樂場景,在她們的創作中也沒有缺席。

《春眠》附贈的小本子,明明處理的是傷害、暴力與歧視,但簡莉穎卻透過好笑的調度予以變化,成為了火力全開的無厘頭爆笑劇場。顏訥也是,在又一次的出國經血現場,眾目睽睽下,以高竿演技假裝自己被尖銳物所刺,蒙混過去……

是啊,除了運動,幽默感也是需要鍛鍊的。

在總是充滿各種哀傷與痛楚的日常裡,兩人以運動鍛鍊身體,鍛鍊幽默感將之變成遮住肌肉的那件寬鬆衣服,以笑聲阻擋讓人手足無措的片刻,然後,挺直身子繼續走下去。

IMG_0266.jpg              

正面.jpg

幽魂訥訥​
作者:顏訥
出版:印刻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顏訥

1985年生,城市裡的鄉下人。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文章散見各副刊、雜誌、UDN鳴人堂與BIOS Monthly專欄,文學直播節目「作家事」主持人之一。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創作以散文與評論為主。

            

《春眠》正封(300dpi).jpg春眠:簡莉穎劇本集1
作者: 簡莉穎/著, 蔡雨辰, 許哲彬, 汪宜儒/採訪撰文 
出版:一人出版社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簡莉穎

1984 年生,彰化員林人。東華大學原住民語言與傳播系、文化大學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自2009年至今,劇本創作及編導演作品超過三十齣,為新生代最受矚目的劇作家。曾獲選2011年4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十位表演藝術新勢力」之一、2012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2015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

如有演出需求,請來信:rheazg@gmail.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0-24 23:3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