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96 更新大腦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征服者與眾神:成吉思汗如何為蒙古帝國開創盛世

Genghis Khan and the Quest for God: How the World’s Greatest Conqueror Gave Us Religious Freedom
傑克.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著,黃中憲譯,時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這本成吉思汗遊走於正史與野史、紀實與小說之間,讀來有走鋼索的驚險趣味,雖然不免有些歌功頌德的嫌疑,卻也不是空穴來風,一代天驕絕對撐得起這樣的添油加料。正是這樣的歷史書寫才能深入人心,而大部分的信史,看穿了也是這樣的書寫。
研究之路有句箴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可是你說12世紀的成吉思汗影響當代西方世界如美國的宗教自由精神?這是何等異想天開的連結!魏澤福是人類學者,也是歷史書寫的大家,將真實的歷史文獻與虛構的文學技巧鎔鑄一爐,《征服者與眾神》竟能完美自圓其說,令人讀之臣服。本書對西方世界當屬歷史翻案之作,翻蒙古「黃禍」之案;對東方世界而言卻是獵奇之書,獵蒙古帝國實質殖民中國大陸之奇。這本書談眾神,本身也很神。
作者蒙古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不如前面兩部來得驚豔,許多概念也或多或少已於前作提及,但與其說是作者的問題,不如說是史料的侷限。這也正是作者的長處,在有限的資料內,以不同的觀點呈現新意。本書談的宗教寬容即為一例,點出一般人很難想像的深遠影響。然而也必須提醒,這份寬容是與殘酷的殺戮同時並行,在閱讀時不應過度美化。【內容簡介

Life 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變與重生

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鐵馬克(Max Tegmark)著,陳以禮譯,天下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隨著人類親手打造並迎接全面AI時代的來臨,關於人工智慧的哲學議題也相應而生。時至今日,當人們真的意識到「Life3.0」——人類生命型態重大改變的時間點就在眼前,我們必須思考的就不只是如何面對人工智慧的便利及其風險,更深層的問題是人類從而面對「生命」之為物的哲學問題。本書是鐵馬克對人工智慧時代的諸多探問,看似思考AI,其實更是探索人類智慧之書。
2017年夏天的熱門書籍,馬上中譯上市,除了顯示AI議題的炙手可熱,也反應了出版社的用心與敏感度。Max Tegmark和Kevin Kelly是數位時代的預言家,不同於KK的「科技體」,本書由階段的角度去理解人工智慧的影響,兩人都一樣的樂觀,並都帶有形上的抽象意味。AI注定將影響人類的未來,值得每個人注意,但結果究竟和兩人推估的一樣?或者那份著名的《工業社會及其未來》才是正確的?我們也只能繼續看下去。
本書以虛擬的科幻情節破題,串起一系列的人工智慧大哉問,和之前的同類書籍相較之下,這部作品顯得更務實、更清晰,也更edgy。這自然也是因為AI大軍陣陣壓境,許多電影裡的惡夢和美夢,眼看都要成真了。【內容簡介

思考的演算:跟著電腦學思考,你也可以成為計算思考大師

The Power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Games, Magic and Puzzles to Help You Become a Computational Thinker
保羅.科松(Paul Curzon)、彼得.馬克歐文(Peter William McOwan)著,謝雯伃譯,八旗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人設計電腦,這本書卻反過來,要人學著電腦思考:如果會問問題,只要跟著流程圖跑,幾個yes-or-no就可以逼出所有的答案。當然人的可貴之處還有情緒,還有直覺,但也容易感情用事,異想天開,所以用電腦式思考來平衡一下,絕對只會是好事。
演算法是當下顯學,但多半只從技術面切入,形成入門的門檻,忘卻了演算法的本質其實如同一套語言,而且是有一套嚴謹邏輯的語言。本書跳過技術的枝節,直接引人進入演算法背後的思維,指出這套思維方式的普世價值,即使一生不會寫一行程式,學著像電腦一樣思考,也能讓我們更為理性地應對生活中的大小難題。
我們經常誤以為理科與文科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實際上背後的思考邏輯多半殊途同歸。《思考的演算》揭開電腦語言的面紗,直探程式設計的核心觀點在於如何運用「計算思考」──換句話說是,如何透過系統性的思考模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並不只是學習「計算思考」的工具書,更指出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計算思考」的理由:因為,這將令我們找到優化生活品質與工作流程的訣竅。而這一點,不分理科文科出身,人人都很需要。【內容簡介

瞧,這個人:人如何成其所是

Ecce Homo: Wie man wird, was man ist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孫周興譯,大家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文   樂   獨 
精而準的翻譯、恰到好處的註解、本地學者的導讀,再加上結實的裝幀,舊版的《瞧!這個人》終於可以功成身退了。
孫周興的譯本,大概是華文世界目前最信實的尼采譯本,繁中版的出版,也只能讓人向志文版象徵的青春含淚揮別。本書是由簡轉繁的出版,但十分用心,不僅在裝幀上下了功夫,擺脫嚴肅的學院氣,更重要的是,由專家進行的導讀,適度程度平衡了話語權上的失衡。出版者如此用心,是該放下手中的「超譯」版本,好好來瞧瞧尼采這個人了。
《瞧,這個人》是尼采兼具自傳性質的創作思索自述,是他對戰世間種種既有價值、主流觀點的思考紀錄。本書同時是尼采曲折地訴說試圖看透世界本質,卻無法為世人所理解的心聲,就此而言,這也可以視作尼采哲學生命的天路歷程。這是經典之作,在超譯之後,更該一讀。【內容簡介

速求共眠: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

閻連科著,印刻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閻連科在華文創作的地位無需多言,即使已成為大師級/中國禁書最多的作家,他的創作永遠求新求變,伴隨著他一貫的嘲謔和自省,成為他創作上鮮明的指紋。本書有著閻連科一貫的特徵,而在形式上的實驗與玩耍,更推到極致,分不清真假的界限。小說家玩得盡興,讀者一頭霧水,得想想後才赫然發現那形式所折射的,是再真實不過的人性。
這本小說有趣的是後設的形式,動人的是創作者的放手一搏與自嘲。小說寫到後來,繁華落盡,似乎也只能是人生散文了。
小說之為物,可以同時容納詩,容納散文,容納報導,十八般武藝都用以說一個好故事。而小說做為虛構文學,可以玩弄虛構技巧到什麼程度?閻連科是擺明了在戲耍,拆解小說,進出虛實,而這也是閻連科的文學論,探問小說在今日還可以是什麼樣面貌。至於這是不是一個好故事?且讓讀者來評斷吧。【內容簡介

經濟不成長時代的新生活提案

次の時代を、先に生きる。-まだ成長しなければ、ダメだと思っている君へ
高坂勝著,李璦祺譯,行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人是為了生活而工作的──是嗎?對今日的都市人們而言,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人為了生存而工作。當生存與工作成為直線的連結關係,關於「生活」的一切,彷彿已經相當遙遠。確實,經濟不成長的時代,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生存變得更加困難了,可反過來說,也是重新找回生活的契機。高坂勝再思生活方式的倡議,企圖帶領人們重新正視生活與工作的核心價值,並且提供可能的參考範本。
本書論點卑之無甚高論,已反覆被人提及,但對於習慣「經濟奇蹟」思維的台灣,還是值得一讀。更重要的,本書以日本人特有的認真,詳細提供了實踐的步驟,如同書名所示,讓理想變成具體可能的實作「提案」。我們也許無法如同作者那般自由地生活,但至少可以檢討我們的生活,試著在不同極端間找到平衡。
之所以推薦這本生活提案,用意比較像在呼口號:只要Re一下你的想法,大家都可以生活得更隨性,更剛好,更自然,更環保,更幸福,更健康,更知足常樂,更性靈充滿……【內容簡介

改變人類醫療史的海拉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芮貝卡.史克魯特(Rebecca Skloot)著,賴盈滿譯,衛城出版,44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2011年遠流版的《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席捲了當年非文學類譯本的榜單,就像2010年原文問世時歐美書市的熱況。涉及種族、醫學和女性成長的三條軸線交織的紀實寫作,處處令人驚訝,特別是作者放棄了「旁觀者」的視角,記下自己和海拉後人的互動,讓這本書成為一本有血有淚的「故事」,而非《髒血》那樣一板一眼的紀錄。幾年經過,遠流版已絕版,但這則故事卻不曾也不該被遺忘,2017年HBO交出了Oprah擔綱演出的電視電影,然後衛城又將中文版重新上市。如此百轉千折,說明了海拉的故事不滅,就如同那不死的細胞。
寫作是一種自我掏出與觀看,是對自我生命的深層檢視,優秀的報導文學往往更是寫作者親臨文化碰撞現場的價值對決。就此而言,本書固然是對於當代人類醫病關係、醫病倫理的深刻爬梳,是受訪者家族的生命紀實佳構,同時也是作者史克魯特對自身處世定位的細緻反思。
一名黑人女子罹癌病逝,她的癌細胞卻未經本人同意被用於醫療研究,不斷繁殖,獲得永生。這個詭異的個案株連甚廣,種族、性別、家族、階級、醫病關係、科研倫理、身體所有權等等議題都牽扯其中。作者的調查與鋪陳皆屬上乘,是那種莫名其妙到令人不寒而慄的驚人作品。【內容簡介

台北故事

台北人著,鏡文學,330元
推薦原因: 樂 
上世紀末成為虛構和紀實的回憶標的,似有逐漸漫延為書寫熱潮之勢。這本小說可以算拔得頭籌,在台北的低層恣意追逐的同志戀情,有著超現實的現實感,最終描繪的是邁向中年世代(想像?)的青春鄉愁。從白先勇到林曜德,再到《台北故事》,這座城市依舊還有更多時間、空間可供想像,就像骨肉皮總結的:「台北市成為一種心態。」
說書人自稱是台北人,說的是台北故事,實際說的卻是彼時到今日,每個都市都可能出現的夜幕裡煙火一瞬那樣的燦爛愛情。這個90年代的gay story寫得繪聲繪影,霓虹閃爍,勾勒台北圖像如彼時香港電影,讓人想起王家衛的《春光乍洩》,尤其是那種微觀性——兩個男生相愛,就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不干其他人或同志議題的事。台北人不知何許人也,但筆下男同志戀情纏綿悱惻,敘事聲腔肖似台灣本土BL言情小說,這確實是火侯圓滿的90年代城市愛情羅曼史。【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 橫跨北-中-南-東-離島
  • 虛擬實境x密室解謎x文學市集x老建築讀在地史x閱讀社區營造x食農與閱讀

image_3d392f3.jpg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wen_sheng_hao_fb2_821x312.jpg

指導單位:2018yue_du_ri_frame101_0.jpg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2018yue_du_ri_frame2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3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繪本》說故事給孩子聽:大人療癒、孩子開心的閱讀魔法


2018年世界閱讀日即將到來,我們今天就來談談「說故事」這回事。

為孩子說故事,是培養小小國民未來閱讀力的「學前教育」。廣義的閱讀並不只限於文字,還包含觀察、理解與探索。它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棒一般,幫助我們持續進步與解決問題。說/聽故事可謂閱讀的起始原點,這也正是現今國際許多領袖、成功人士不約而同地選擇世界閱讀日這一天,甚至把握各種慶典時刻,說故事給孩子們聽、推廣兒童閱讀能力的原因。

▉與歐巴馬一起,在白宮召喚野獸

繪本是孩童進入閱讀世界的領航員,英文稱作「picture book」,日文為「絵本(えほん)」。它是運用一組圖畫來述說故事,而不是在既有的文本中補上插畫。也就是說,繪本是一種即使把文字都拿掉,照著畫作順序翻閱也能看懂的故事書。

雖然,有時繪本還是會出現「即便配上文字,仍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情況發生,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太笨。相反的,有更多的可能性是,複雜的我們正與一個更單純的故事相遇,例如《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已經不只一次打開白宮大門,為小朋友朗讀此書。他還會搭配演技,讓小朋友跟他一起像野獸般伸出利爪,並發出「吼〜吼〜」的低沉鳴叫。當大家齊聲回應歐巴馬吼聲的時候,白宮的庭院立時便成為孩子與野獸們一起遊戲的歡樂叢林。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與夫人蜜雪兒為孩童朗讀繪本《野獸國》

這個故事究竟在傳達什麼?闡明母愛的包容?還是警告小孩,不乖的話小心被野獸吃掉呢?(不過書中的野獸一點都不嚇人,甚至還有點可愛呢。)

被美國《出版者周刊》譽為「台灣與國際繪本接軌的推手」的郝廣才,曾在他的著作《好繪本如何好》中提到:「《野獸國》沒有教育與教訓,只是切入孩子的心裡面,幫助他們抒發情緒;又或者,根本連這樣的意圖都沒有。」

聰明如歐巴馬似乎深諳此道,每每在他讀完最後一句之後,便會起身與孩童們擊掌互動,旋即準備離席。這意味著故事本身將任由孩子們的心靈自行處理,不會置入大人的成見。

第一家庭的分享閱讀,並不僅限於白宮大門內,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也曾帶著兩名女兒瑪麗亞與沙夏,到南非的小鎮為孩童朗讀經典故事《戴帽子的貓》(The Cat In The Hat)(此書被拍成電影,片名叫《魔法靈貓》)。

美國前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與女兒瑪麗亞及沙夏朗讀《戴帽子的貓》

同樣是白宮主人,柯林頓也曾用《銀色平安夜》(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與孩童們互動;希拉蕊.柯林頓則在洛杉磯,與市長一起為孩童讀過《棕色的熊、棕色的熊, 你在看什麼?》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You See)再往前,包括大小布希與雷根等歷屆總統,都曾在滿滿行程中切出時間為小朋友讀書,在在顯示美國國家領導人對培養兒少閱讀力的重視。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於聖誕夜與孩童互動

▉演技讓職業的來,搖滾樂手也加入

提到了歐巴馬說故事搭配的生動演技,讓我們來到好萊塢,瞧瞧真正專業演員的表現。

在電影《星際爭霸戰》飾演寇克艦長的克里斯.潘恩(Christopher W. Pine),曾在網路節目Storyline Online中,拿起繪本《克拉克鯊魚》(Clark the Shark)向大家說了個小朋友上學的故事。

職業的表現硬是不一樣。潘恩超凡的表達能力,自朗讀的第一句起,彷彿就將大家從巡航宇宙的企業號,直接傳送到海底的魚學校裡去。他的語調可以從粗線條的鯊魚克拉克,忽然轉變成平穩沉重的旁白,然後又切換自如地化為溫柔指引的殷奇丁克老師,一人分飾多角的完美詮釋,令聽眾不隨他入戲也難。

著名演員克里斯.潘恩朗讀繪本《克拉克鯊魚》影片片段

說到戲,台灣演員金士傑在年輕時看完戲,回家後也總愛講給他的大哥與弟妹們聽。已成為老戲骨的他,在60歲喜獲龍鳳胎之後,更是喜歡說故事給兩個孩子聽。他還會根據小孩的喜好改編,例如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主角就被換成鋼鐵人

既然連職業演員都加入為孩子閱讀的行列,那麼搖滾樂手來插一腳也不奇怪。英國樂團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甚至直接出版自己的童書《高高在雲端》(High in the Cloud: An Urban Furry Tale),並且在拍成影片時親自為配樂操刀。

身兼讀寫能力顧問、同時也是專業演員的Rebecca Bellingham,曾以「為什麼我們都應該大聲為孩子朗讀?」(Why we should all be reading aloud to children)為題,在TEDx的舞台上大力宣揚朗讀的重要性。她提到:「為孩子朗讀像是賦予他們一張獨特的通行證,去瞭解真正的閱讀是什麼。」

美國演員Rebecca Bellingham於TEDx演講鼓吹為孩子朗讀

但是聽故事的孩童,又如何去理解什麼是閱讀?關鍵在於,說書人會適時地暫停、思考、甚至針對內容向聆聽的孩子發出疑問。如果我們再看一次潘恩朗讀時的表情,便能理解Rebecca講的究竟是什麼。

閱讀並不僅止於文字、圖案與聲音,聽眾會連朗讀者的表情、思維與肢體動作也一起讀進去。這種影響也確實體現在Rebecca Bellingham朗讀《夏綠蒂的網》之後。當時有個孩子聽完故事便說: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自己就是主人公一樣。這種從未有過的感受,使得她開始對自己的閱讀展開探索。

並非每個名人都擅長,但那又何妨?

為孩子朗讀的效果,總要等到他們獨自發展之後才看得見,那豈不是要等好久?而且並不是每個大人物或爸媽,都擁有前述案例中那麼引人入勝的出色聲調、演技與表情。沒關係,讓我們來看看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的表現。

野田在新宿的育兒機構中,曾生澀地為幼兒唸過一個隨時能參與故事的經典繪本《拔呀,拔呀,拔蘿蔔!》。由於音韻上頻率固定的疊字一再重複出現,一次、兩次、三次……孩子們最後也不由自主地加入拔蘿蔔的行列,跟著唸:「うんとこしょ、どっこいしょ」。

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曾為小朋友朗讀繪本故事《拔呀,拔呀,拔蘿蔔!》。

就算是完全不懂日文的人,大概也能猜到那是老爺爺用力拔蘿蔔而喊出的「嘿咻!嘿咻!」吧?就算是完全不懂日文的人,到了故事後半段,想跟著一起大聲唸出「嘿咻!嘿咻!」來,應該也沒問題吧。

蘿蔔拔到最後,老爺爺的家人與寵物也都加入大力使勁的行列。在野田的領讀之下,育兒機構中的兒童與家長們,竟也一回一回跟著賣力地喊聲:「うんとこしょ、どっこいしょ……」看來,大家都很入戲,希望下一次就能把蘿蔔拔出來。

拔蘿蔔的故事來自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筆下。這類繪本有反覆的情節,與朗朗上口的語言,不管是首相或是廣大的父母,都可以無須多大演技,就能讓大家玩得很開心。

▉選書可以很自由,為下一代朗讀是王道

如同拔蘿蔔的故事,繪本確實常常飄洋過海,翻譯成不同語言,就像一種世界共通文化的形成。繪本甚至帶出不分國籍的議題,將跨國的影響力帶給我們的下一代。

例如有位超級不起眼、上台演講連個領帶都沒有的窮總統,在「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上發表簡短演講之後,竟意外獲得廣大認同。他的演說內容被日本作者編譯成繪本,在台灣翻譯為《全世界最窮的總統爺爺來演講》。

這位南美洲國家烏拉圭的總統穆西卡(José Alberto Mujica Cordano)不喜歡住官邸,而是住在可以種花、種菜的農舍裡。他不用司機,而是自己開著車齡30年的金龜車上下班,並將大部分所得捐出。他在繪本裡嚴正並深切地指出,「人類對於目前的生活模式與追求幸福的方向,有很大的問題……」哇,等等,這種嚴肅的議題念給孩子聽真的好嗎?是否學學野獸叫、拔拔蘿蔔,還單純一些呢?

對此,像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這類父母,想必有一定的主張。祖克柏為出生不到一個月的女兒挑選的繪本,就是《寶寶的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該書作者看到祖克柏貼上Facebook的朗讀照片之後表示:「我敢肯定小寶寶是睡著了。」

雖然相較於拔蘿蔔,這是另一種極端案例,而作者的評論也看似嘲謔。然而,姑且不論唸這本書給嬰兒聽,究竟能不能讓她長大後愛上物理,但我們不妨輕鬆看待,在孩子真正瞭解量子物理學之前,這本童書仍具有哄寶寶安穩睡著的高CP值。(且科學證明,讓還不懂說話的孩子聽見父母朗讀的聲音,有助於及早養成他們的語文能力與聆聽的習慣。)


ma_ke_de_lian_shu_tie_wen_zhao_.jpg

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於FB上發布的全家照片(取自馬克.祖克柏FB

▉重新為孩子拾起書本,來一段故事吧!

繪本的世界奇妙而且自由,我們從世界不同名人說故事的指引之中,見到許多出色的示範,從充滿演技的野獸到鯊魚;從最簡到最深的拔蘿蔔與量子物理學……說故事這件事,就像是不斷施展沒有極限的魔法,帶領幼小的人類拓展認知領域。

名人在大眾面前說故事,或許有助於成功塑造他們溫暖有愛的良好形象,但活動主辦單位與大人物之間共通的動機與默契,當然是為了用其公眾影響力來拋磚引玉,召喚更多成人來拿起書本,說故事給孩子聽,尤其是推展親子共讀。

或許白宮庭院前,博得全球媒體版面的野獸吼叫,為歐巴馬贏得了「最會說故事的總統」名聲,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曾有總統說故事給我聽,可能永遠也不比上父母的聲音。

那段陪伴孩子微笑入夢的甜美時刻;那個你老是一講再講、孩子卻永遠不嫌膩的老童話;那則每每讓寶貝在同一個段落睡著的床邊故事……心動了嗎?就從今晚,學學名人,為孩子打開書本吧。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 橫跨北-中-南-東-離島
  • 虛擬實境x密室解謎x文學市集x老建築讀在地史x閱讀社區營造x食農與閱讀

image_3d392f3.jpg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wen_sheng_hao_fb2_821x312.jpg

指導單位:2018yue_du_ri_frame101_0.jpg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2018yue_du_ri_frame2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3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專訪》行李箱塞滿詩集的明星:溫昇豪代言世界閱讀日側記
世界閱讀日代言人溫昇豪
世界閱讀日代言人溫昇豪

4月4日這天,來到位於重慶北路三段的攝影棚裡,甫結束美國拍攝行程,從舊金山為世界閱讀日的代言及後續數不清的工作匆匆返台的溫昇豪,這時已經氣定神閒坐在梳化間內,由設計師為他打理造型。

他順手從黑色背包中掏出一本口袋大小的散文集讀了起來,接著想起什麼似地,揮揮這本楊牧的《下一次假如你去舊金山》,笑著解釋:「真的不是因為知道今天有採訪才帶的,這是之前劇組準備的道具,拍完就被我隨手拿來看了。」

採訪前早有聽聞,溫昇豪即便工作繁忙,依舊會在忙碌的夾縫裡偷空捧書,從小保持的閱讀習慣從來不曾消褪。事實上,他在2010年便已出版過一本文字攝影書《遇見真實的剎那》,據說當年為此書赴北海道拍攝時,他的行李箱一打開,就被發現裡頭全塞滿了書,除了小說,也有鯨向海的詩集。

喜歡逗大家開心,背地裡愛的卻是哲學

既是代言世界閱讀日,棚內當然少不了擺滿書本。本次拍攝任務,為溫昇豪準備了四大類別、共40本的「Openbook 2017年度好書」

望著即將與他一起入鏡的高高低低書堆,溫昇豪忍不住問道:「這些書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用手一惦,得知是真書,他嘴巴上雖然說著:「啊,那會有點重齁?」但面對攝影師的相機,他依然帥氣地如單手捧娃兒般,右手抱起一落書,對著鏡頭露出燦爛迷人的微笑。

li_pai_100x180cm_out-01.jpg
溫昇豪的人形立牌,在全台各地圖書館都有機會看到哦!(服裝提供|Hugo boss)

正式開拍了。隨著攝影師的指示,溫昇豪熟稔俐落地擺換了幾個pose,工作中還不忘開口拜託攝影大哥,到時記得要幫他「P一下小腹」。只是回到電腦前反覆比對螢幕上的結實身材與眼前的本尊,大夥兒不禁齊聲抗議:「到底哪裡有小腹了啦?!」

眾所周知,有「伊林男神」封號的溫昇豪其實是個極溫暖體貼的人,向來都會關照片場所有辛苦的工作人員。毫不意外的,這次他全心投入拍攝之餘,果然還不忘一邊製造氣氛,逗樂全場。

看似俏皮的溫昇豪,其實從大學時期就偏好帶有哲學意涵的書籍。他順口提及的,就有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及《燕子》。

shu_feng__0.jpg
左起:《百年孤寂》(正式授權中文版)、《傷心咖啡店之歌》及《燕子》。

「當時我至少買了10本《傷心咖啡店之歌》送朋友呢!」拍攝空檔時,溫昇豪說,除了書中木柵場景與他就讀的世新大學有地緣關係,讓他倍感親近之外,書中人對生命意義的叩問,也讓對未來感到不安的「青少年溫昇豪」,產生極大的衝擊。

「這本書於我可能有點警世的味道。那時身邊的同學讀這本書,都在想『如果可以選一個角色,我要扮演誰』。一開始我當然選海安,他又俊又多金,簡直是近乎完美的存在。可是讀到後來卻發現,原來這個人心中有那麼大的缺口,表面看似美好的,其實未必盡然,所以世間沒有所謂完美的人。」

確實如此,但我們依舊可以選擇自己認定的「完美」,盡力去做,溫昇豪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例如拍攝途中,一旦察覺外套、袖子不夠平整,或者表情還有哪裡略顯不足,不等攝影師開口,他就會主動要求重來一次,絕不馬虎。

從捻鬚到射飛機,閱讀助他內化各種角色

「愉快地沉浸在閱讀中」,為了拍出這樣的情境,溫昇豪第一時間還擺出「關老爺捻鬚」的模樣,再次讓現場爆出陣陣笑聲。下了鏡頭,他翻了翻方才讓他不禁捻鬚的《青蚨子》一書,喃喃嘆道:「寫長篇小說真是不容易啊!」讓人對他的閱讀口味好奇起來,想知道還有什麼小說,會讓他陷入如此長考(及捻鬚)?

dsc02099-bian_ji_-2_0.jpg
服裝提供|Hugo boss

長期關注國際社會脈動的溫昇豪,提起《追風箏的孩子》。這本揉和了主僕與兄弟之情、背叛與贖罪,以及阿富汗近代歷史的小說,書中有許多情節,都讓他深受觸動。「就如同許多外國人很難理解兩岸關係,很多時候你也會感覺中東那些國家發生的事距離我們很遙遠,但透過故事的形式,我們便更容易對他們產生同理心與共鳴。」

對複雜世事的理解及幽微人性的共感,或許是細膩如溫昇豪成為好演員的原因,而閱讀正是這條路上扶持他的良伴。那些在長長短短的光陰夾縫間翻閱的字字句句,逐漸內化於溫昇豪的每一條思路,使他得以迅速進入每個角色,敏銳而自然地詮釋,甚或展現在眼前這場錯落快門聲中的舉手投足裡。

看著溫昇豪捻完鬚後,又被攝影師跳tone要求在鏡頭前,模仿世界閱讀日宣傳動畫的主視覺,射出紙飛機。這個童趣的動作,也引起他懷想起童年的閱讀點滴。

少年溫昇豪,週末最愛泡金石堂

閱讀這檔事,其實早早就在溫昇豪的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印象深刻地提及,從沒忘記兒時從父親手上收到的第一套書,就是《智商180》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求學階段一路擔任作文、演講比賽代表的溫昇豪,當年還是個「小文青」,周末時常與哥哥泡在金石堂忠孝店(可惜三年前已結束營業)。他說,母親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多半只能利用周末假日外出辦事與購物,「我們男孩子不愛逛街嘛,所以我媽就會跟我們約個時間,買完東西再去接我們回家。那裡有很多書可以看,一個下午很快就過了。」書店儼然成為少年溫昇豪的假日休閒中心。

年幼的他都看些什麼書?令人意外的,他竟然相當老成地連《諸葛四郎》都翻看過,此外還有中國傳奇小說。到了小學三、四年級,更把整套30冊、黃封皮的《亞森‧羅蘋全集》全都給K完了。想當然,《福爾摩斯全集》也沒放過。

zhu_ge_si_lang__0.jpg
諸葛四郎(擷自紙風車劇團諸葛四郎官網

shu_feng_2_0.jpg
左:《亞森.羅蘋全集》;右:《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國高中之後,正值戒嚴令廢除、出版業百花齊放,溫昇豪的涉獵範圍更廣了。他開始轉向文史類書籍,「國共內戰啦、民初歷史啦,我都很感興趣,加上當時還有六四天安門事件,不去注意到這些也很難。」

大學後半時期,溫昇豪即踏入演藝圈,十多年來隨著事業繁忙,再難有閒情如幼時恣意徜徉書海。但即便如此,閱讀仍不時給予他精神支持的力量。例如多年前,溫昇豪赴英倫拍攝短片《Hotel 66》,他就帶著一再反覆重讀的《挪威的森林》搭上飛機。

他說,回想當年,還是頭一次獨自飛往那麼遙遠的國度工作,自承英文不太好的他,拍片空檔四處遊走,卻在地鐵裡迷路、找不到旅館的方向,整個人彷彿陷入漩渦之中。「《挪威的森林》書裡提到原野上那口如黑洞般的井,那種冰冷、深不見底,和當時深秋的倫敦給我的感覺很像。這也是我把它帶在身邊的原因,離鄉背井讀起來也特別有感觸。」那年參與的演出,從此對他別具意義。

告別迷惘知青,為人生裡的小晴天說書

dsc02130-bian_ji_-2-bian_ji_-bian_ji_.jpg
服裝提供|Hugo boss

隨著日後《敗犬女王》、《犀利人妻》等劇爆紅,溫昇豪也從迷惘的青年,跨入到人生下一個階段。尤其擁有女兒小晴天之後,不時可從報端窺知他對孩子的疼愛。

回家會說故事給小孩聽嗎?

一談到女兒,溫昇豪化開的神情又更加柔和了。他笑說家中原本專屬於他的大書櫃,如今已有兩層被女兒滿滿的童書繪本給「入侵攻陷」。未滿五歲的女兒還會「指定讀本」,最喜歡溫昇豪說《三隻小豬》、《小紅帽》等故事給她聽。

「而且講錯她還知道糾正我欸!因為我從小就喜歡改編故事,亂講小紅帽是故意翹家啊、跑去跟大野狼看電影什麼的,這時她就會說『把拔你都亂講!』……」這時候的溫昇豪,早已卸下偶像劇裡的男神身分,徹底成為女兒御用說書人,只求換得小情人一個滿足的笑容。相信這是天底下父親都能意會的心情。

拍攝即將接近尾聲。最後一組照片順利完成時,溫昇豪意外收到一份禮物。那是當年他的編輯、同時也是詩人的達瑞,新近出版的詩集《困難》。他喜出望外地當場拆封翻閱,而後開心交給經紀人收入包內,並叮囑妥善保管。

溫昇豪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過這段話:

閱讀是隨機的,是種不刻意強求的緣分或巧遇。在與書相處的時候,我不曾感到寂寞,享受的是片刻的寧靜與孤獨。那是我所積極尋求的空間,一個人的對話,一個人的反省,一段生命裡需要的潤飾與成長,都能從書本中的幾句良言裡,獲得滿足。

讀到這裡,想必這本代替詩人來探班的詩集,也會如溫昇豪順手拾起的楊牧散文一樣,在行程滿檔的縫隙間,給予他心靈的休憩與沉澱吧!

wei_tu__0.jpg
溫昇豪出席「世界閱讀日」記者會(服裝提供|LANVIN)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 橫跨北-中-南-東-離島
  • 虛擬實境x密室解謎x文學市集x老建築讀在地史x閱讀社區營造x食農與閱讀

image_3d392f3.jpg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wen_sheng_hao_fb2_821x312.jpg

指導單位:2018yue_du_ri_frame101_0.jpg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2018yue_du_ri_frame2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3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4-19 21:34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