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古厝裡的書店:一場迷人的在地藝文實驗


自2008年台南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以「老屋欣力」之名,於民間致力老屋活化的文資保存以來,經過了10個年頭,如今已有愈來愈多的閒置老屋或廢棄建築,轉型成消費或展演空間。這些案例自是有起有落,不過,比起讓人趨之若鶩的老屋咖啡店、餐廳及民宿,純粹賣書的老屋書店,經營難度相對更高。

去年,在人稱「老屋大本營」的台南,無論對藝文圈或觀光客皆夙負盛名的兩個老屋活化書店的案例——草祭二手書店和能盛興冊店接連歇業。所幸,前者保留書店底蘊與書本香氣,華麗變身為背包客棧「艸祭Book inn」,實現人們睡進書櫃裡的美好想像,再掀關注。但是,以廢棄鐵工廠為據點、「社會行動工廠」自居的能盛興,則因租約到期須遷出原址,隨之結束書店的營運,不免令人唏噓。


1_2.jpg

能盛興「無所不在閉幕派對」現場。(取自能盛興FB


2_2.jpg

能盛興「無所不在閉幕派對」現場。(取自能盛興FB

雖說如此,台灣的老屋版圖上,仍有不少人懷著前仆後繼的理想,在各地萌芽與實踐。其中,在非都市地區以老屋為基底開辦書店尤其篳路藍縷。


3_2.jpg

眺港書店的前身:高安醫院,二戰結束後服務當地達半世紀。(取自心驛耕新-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

▉百年內五度大變身:眺港二手書店

台東縣成功鎮上的「眺港二手書店」,是東部少見的兩層樓木造日式建築。在八十餘年的歲月中,日治時期曾是建設新港市街的支廳長菅宮勝太郎的養老住宅,二戰結束後成為服務當地居民達半世紀的高安醫院,而後則是新港教會的靈修會館。

1995年教會接手後,老屋多次受到颱風摧殘,修繕過程因經費短缺而左支右絀,數度令會眾欲哭無淚。2014年麥德姆颱風過境,再度造成重創,正當會眾束手無策之際,竟意外發現這座日式建築藏在天花板內的「棟札」,上頭記載著房屋的建造日期,讓它得以名列台東縣歷史建築的保護等級,並被排進縣府的調查研究與修繕計畫中。


4_2.jpg

成功鎮上三代人聚集在變身前破敗的「老屋VIP包廂」裡,緬懷過去與討論未來。(心驛耕新-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

老屋修繕到不會大漏水的程度之後,營運團隊「台東縣心驛耕新關懷協會」隨即以「陪伴當地成長」為出發點,不斷思考活化再利用的可能性。老屋本身猶如成功鎮政治、經濟、醫療和宗教發展史的縮影,因此,團隊在2016年將它打造為歷史故事館,主要對附近學生及觀光客介紹以建物為核心的在地史,期待在青年人口外流嚴重的情況下,培養居民對地方的「認識、認同、光榮的感覺」。

當歷史有了傳承的載體,老屋團隊持續探問「鎮上需要什麼?」因緣際會與台東晃晃二手書店及成功商水圖書館展開合作。2017年聖誕節,老屋擁有了第五度的新身分──眺港二手書店。這個名稱,是取自第一任屋主菅宮勝太郎喜愛從自宅二樓眺望新港漁港的往事。


5_2.jpg

2016年將老屋打造為歷史故事館。(心驛耕新-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


6_2.jpg

2017年聖誕節,眺港二手書店開張大吉。(心驛耕新-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

從歷史故事館變身為二手書店,如何串聯與在地人的關係,仍舊是團隊的重要挑戰。團隊成員阮以杰說:「這一直是我們這兩年來面對的問題。當地人對於要怎麼使用這個空間?老屋要怎麼走向未來?關注程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但他們還是會來,有時候可能是來晃一晃、坐一坐。」

經常造訪的族群是國中生,他們會到老屋的閒置空間念書,想轉換心情時,才會跑進書店裡「看一下」。另外,新港教會定期舉辦的「周末兒童營」,有時也以書店為場地,進行繪本共讀或彩繪、藍晒圖繪畫等手作活動。這些互動是眺港二手書店的日常風景。


7_1.jpg

與孩子們「繪製屬於我們的老屋」藍晒圖手作活動。(心驛耕新-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

為了讓書店有更多元的使用者,並鼓勵居民產生進入這個空間的動機,選書的原則因此顯得相當關鍵。營運團隊一方面得婉拒大量宗教書籍的捐贈,另方面必須盡其所能地貼近居民的生活。

由於成功鎮的人口組成以國中以下學童和中老年人為主,所以書店在處理從外縣市募集到的贈書時,會以孩子的學習發展為首要考量,優先留下繪本、童書及經典文學小說等。另外,也希望能有機會募得更多諸如在宅醫療等書籍,讓年長居民學習自己照顧自己的身體與老年生活。同時,店內也放置了血壓、血糖的量測儀器,方便附近民眾前來使用。

這棟老房子經過四次易主,歷任屋主或經營團隊對地方都有相當貢獻,與世代居民之間也積累了深厚的情誼。從開闢市鎮、引入西式醫療、宗教服務,乃至歷史保存、建立地方認同與推廣閱讀,老屋在不同時代,肩負著讓地方變得更好的使命。如今,眺港二手書店面對建物崩壞、青壯年出走、老人凋零、小孩教育上的困難,仍在持續努力,尋求解決之道當中。

眺港二手書店開張數月後,心驛耕新團隊在臉書記錄下這段日常:「(今天)上午來了一組可愛的家庭,陳大哥分享著:母親在報紙上看見你們的故事,就告訴我說,她一定要來這個地方看看。因此特地從花蓮開車來到新港,為了親眼見證老屋的故事。下午還有台東大學的李教授、日籍的東大一年級學生來訪,通過對話,我們在嘗試、也期待可以有更多不同的資源串聯。老屋的故事不斷神展開,期待透過與每個人的對話,繼續碰撞出新的火花!」

除此之外,也意外讓人發現,台東氣候相當舒適,又十分悠閒,單車兜遊是相當適合的方案。已有不少外地遊客會自動租借車,到眺港看完老屋,再騎車到鎮上、港邊繞繞。心驛耕新團隊說:「歡迎來交朋友,讓我們用老故事,款待出外人。」


jun_jiu_jie_zhuang_.jpg

(取自郡九街庄FB

▉聚集好農、好事、好物:郡九街庄

台南市新化區的「郡九街庄」,同樣也是歷經八十多個寒暑的老店屋。它棲身於仿巴洛克建築立面林立的新化老街上,一樓保留過去作為「長泰西藥房」時的面貌,包括藥房櫃台,連同藥罐、天秤、藥師筆記等老物件,都受到悉心整理,安放進木製藥櫃中。

日治時期新化郡轄下的9個街庄,因地理位置而成為貨物集散地,因此「長泰西藥房」除了文物展示之外,店主許明揚也有意讓此地「重新擔負起過去的歷史地位」。他將老街屋打造成農創空間,用以推廣新化周邊鄉鎮的友善環境作物和農產加工品。二樓的「人文書堂」常舉辦講座,譬如邀請農友介紹相關的農業故事與知識,此外也是店主分享個人藏書的免費閱讀空間。

從西藥房變身為農創、書堂之後,經常有師生率隊前來郡九街庄參觀。

郡九街庄人文書堂的藏書,與這個空間活化的起源習習相關。長期在新化地區從事社區營造工作的許明揚,起初透過「郡九街庄綠藝市集」,將地方上的「好農、好事、好物」匯聚在一起,期許能引起大眾更多的關注與參與。這樣溫和寧靜的社會運動,到了2014年反龍燈農藥設廠時,快速集結成一股群眾的力量。

然而抗爭的激情過後,回歸到日常,社區營造的思考重點開始轉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在同一個時間點,許明揚發現:「雖然我們在老街上做了滿多社造行動,可是做完之後,好像跟老街店家之間起不了多大作用,對我們來說還是有一層隔閡……」他設想,假若讓自己變成老街店家,也許更能深入體會;老街遇到的困難跟問題,也能在第一時間接觸到。於是他決定採取人類學式的策略──直接成為店家的一分子。

正當許明揚尋找店鋪之時,新化老街上長泰西藥房的最後一代經營者過世,接班無人。屋主的弟弟,台師大台史所教授蔡錦堂主動找上門來,希望許明揚能承租這幢老房進行活化,於是兩人立刻一拍即合。


9_0.jpg

一對新人借郡九街庄的人文書堂拍婚紗,並說:「這家店正在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取自郡九街庄FB

郡九街庄延續著先前綠藝市集的理念,凝聚了關注友善農業的客群,並且將地方豐厚的農業文化融入店鋪的經營中,期望塑造以文化帶領商業的風氣。許明揚選擇在二樓閱讀空間分享的圖書,大致可分為友善環境/農業、文創設計、社會企業及地方文史等4大類。希望透過這些書籍的擴充,吸引對文化、文創、青創、社企、友善農業等議題有興趣的人,將此處當作共同工作空間使用。

許明揚過去藉由社造與社運,連結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夥伴。這些朋友在活動結束後四散,但在郡九街庄營運近一年的時間內,又帶著共同的理念,匯聚在老屋的空間裡,或交流各種友善生活的實踐方案,或約農友在此見面對談。看到人們在老屋裡迸發交集與思考,許明揚感動地說:「我滿開心看到這樣的景象」。

如今的郡九街庄,每逢假日都能發現一些再度造訪的老面孔,可見掌櫃嚴選平價的農村好物已擄獲人心。許多到新化老街遊玩的旅客也會向掌櫃取經:哪裡好吃?哪裡好玩?郡九街庄貼心建議:看過大景大物之後,不妨走入靜巷細細品嘗,也歡迎入店與掌櫃交流私房景點與道地小吃。

▉讓書的生命循環流動,閱讀變得很有機

對現代人而言,歐陽修所謂枕上、馬上、廁上的「三上」最佳讀書時間,現今幾乎都被智慧型手機占據,使得閱讀這件事的場所與時機,都需要被刻意創造出來才行。

就如去年於新竹縣新埔鎮開幕、以廢棄工廠改造的「水石有機書店」,便用「以書換書」的特殊經營方式,讓書的生命在不同讀者的閱讀經驗中循環流動。水石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也是關西百年老屋「石店子69有機書店」的店主,兩家雖皆名為書店,卻都不賣書,試圖同以「有機」的概念,在空間中創造更多人與書的互動機會。


10_0.jpg

水石是一家有書不賣,卻教大家打穀碾米體驗客家生活的有機書店。(取自水石有機書店FB

這些以老屋作為閱讀和感受歷史文化場所的經營者們,念茲在茲,共通的希望是為讀者創造出一個「不純」將老屋當作行銷手段的空間,並期許自己能夠提供「不純」是消費所能帶來的成長或經驗。

回應他們的期許,來走讀一趟老屋活化的書店吧!或者你將領略一場「不純」是書本的閱讀體驗,還包括閱讀老建築、在地史、風土物產,甚至社會運動與滿滿故事的文化知旅。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 橫跨北-中-南-東-離島
  • 虛擬實境x密室解謎x文學市集x老建築讀在地史x閱讀社區營造x食農與閱讀

image_3d392f3.jpg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wen_sheng_hao_fb2_821x312.jpg

指導單位:2018yue_du_ri_frame101_0.jpg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2018yue_du_ri_frame2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3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信誼幼兒文學獎30而立
第30屆信誼幼兒文學獎頒獎典禮,童書界老中青創作者評論家齊聚一堂。(本文圖片皆由信誼提供)
第30屆信誼幼兒文學獎頒獎典禮,童書界老中青創作者評論家齊聚一堂。(本文圖片皆由信誼提供)

第30屆信誼幼兒文學獎今(14)日舉行頒獎典禮,老中青各代的圖畫書創作者、學界、評論家及編輯齊聚一堂。今年適逢信誼基金會成立40周年、幼兒文學獎創立30周年、兒童動畫獎10周年,近年已鮮少出席公開場合的資深作家林良,與信誼有深厚淵源的鄭明進、曹俊彥等前輩作家皆到場慶賀,允為兒童文學界的年度盛會。

li_yi_ting_.jpg
李依亭(右)以《小熊的禮物》獲圖畫書文字創作佳作獎。

獲得圖畫書文字創作佳作的《小熊的禮物》,作者李依亭領獎後表示,她曾將隨手所得的空寶特瓶,用紙膠帶做成兩個耳朵,在瓶身綁一根繩子,寶特瓶就化身成寵物豬。不缺玩具的小侄女帶著這個寵物豬跳舞、轉開瓶蓋餵牠吃東西,和這隻寵物豬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她說:「禮物的形式各式各樣,《小熊的禮物》這個故事主要希望藉由想像一個盒子的各種可能性,來帶領孩子跨越思考的框架,去探索事物的各種可能,發揮想像力,為他人也為自己創造美好的體驗。」

wang_liao_.jpg
來自中國的王嫽(右),自資深作家林良手中接過獎座。

同樣獲得文字創作佳作獎的《等車》,作者王嫽來自對岸,是特地從中國親自前來領獎。獲獎的《等車》是她和朋友在旅途中等車時發想到的故事,想要表達的是,人生是一場非常漫長的旅途,我們不要為了到達目的而忘了欣賞路上的風景。她說:「友情就是一道非常美麗的風景,可以陪你哭,陪你笑,陪你度過人生的春夏秋冬。希望每個大人、小孩都可以擁有一個這樣的朋友。」

zhua_ji_wa_wa_de_sen_lin_01.png

liu_yun_zhu_.jpg
劉韻竹(右)以《抓髻娃娃的森林》獲得圖畫書佳作獎。

獲得圖畫書佳作獎的《抓髻娃娃的森林》,作者劉韻竹從事剪紙創作已超過10年。得獎作品的靈感來源便是她開始學習剪紙時常常剪的抓髻娃娃。抓髻娃娃是大陸陝北黃土高原的民俗剪紙,當地居民奉為生命的守護神,所有趨吉避凶等祈願都會寄託在這個娃娃身上。劉韻竹說:「抓髻娃娃對我的意義重大,很高興它成為我的第一本繪本。」

hao_mang_de_chu_xi_02.jpg

weng_yi_shan_.jpg
翁藝珊(右)以《好忙的除夕》獲得評審推薦獎。

曾於2013年獲得圖畫書佳作獎的翁藝珊,今年以《好忙的除夕》獲得評審推薦獎。她表示自己是為了參加信誼幼兒文學獎的比賽才開始創作繪本,「中間遭遇了很多挫折,常常會想要放棄,因為要做好一本繪本真的很難。但是還好我沒有放棄。」除了感謝家人的支持之外,她也想為自己加油。擔任典禮主持人的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教授黃廼毓隨即鼓勵她:「為對的事情堅持,叫做勇氣」,並期許她能創作出更多好作品。

xiao_fang_zi_01.png

xiao_fang_zi_.jpg
吳語緁(右)以《小房子烏比》獲得圖畫書首獎,由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頒獎。

第二度參賽即以《小房子烏比》獲得圖畫書首獎的吳語緁,領獎時忍不住熱淚盈眶。她說自己是每天晚上等小孩睡了、月亮升起時才開始畫畫。當她感慨說出「每天照顧小孩其實滿累的」時,全場都發出理解的笑聲並以熱烈掌聲鼓舞激勵。吳語緁表示,幸好家人都很支持,而且孩子也喜歡看故事書,這股動力才讓她能繼續往前。

▉原創圖畫書作家的搖籃

成立於1978年的信誼基金出版社,是台灣第一家專為幼兒出版圖畫書的機構,當年母親節推出的第一本幼兒圖畫書,即是由國寶級作家林良撰文、趙國宗繪圖的《媽媽》。1987年,信誼創設幼兒文學獎,30年來,總收件數共6515件,頒發了141個獎項(圖畫書創作獎116件、文字創作獎25件),至2017年底,計有87個得獎作品出版成書。

歷來台灣的重要兒童文學獎項中,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及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已陸續停辦,現今仍持續舉辦者,包括信誼幼兒文學獎、九歌現代少年文學獎和兒童文學牧笛獎(童話獎),其中又以信誼歷史最久遠,影響也最深遠。

曾任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的學者邱各容稱許信誼幼兒文學獎是「造就台灣原創圖畫書作家的搖籃」。目前活躍於圖畫書界、已具國際知名度的創作者,包括李瑾倫、陳致元、賴馬、林小杯等人,最早都是在信誼幼兒文學獎中獲獎而受到矚目。其他如劉旭恭、安石榴、劉如桂、湯姆牛等歷屆得獎者,在書市也都創作了相當成果,並累積了一定的讀者群。

邱各容表示,信誼透過文學獎徵獎及嚴謹的評選態度,帶動台灣原創圖畫書的創作熱潮,培育了大量原創圖畫書人才。在信誼文學獎中脫穎而出的創作者,不僅後來也陸續在其他海外重要獎項中發光發亮,更為學術教育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譬如學界便曾以陳致元、林小杯、賴馬、劉旭恭等創作者為對象,以其創作策略、風格分析、角色研究、幼兒的閱讀反應等面向,作為博碩士論文的選題。

兒童文學評論者柯倩華則指出,第一屆幼兒文學獎的徵獎辦法中,評審原則提到「能陪伴幼兒快樂而健康的成長與發展」,30年前的文學獎能有這樣的思維,是非常創新的概念。尤其是「陪伴」兩個字,清楚界定了書與讀者之間的關係:這些書是來陪伴的,而不是主導。

傳統兒童讀物和教養的概念中,重點往往是書而不是人。在信誼幼兒文學獎的推展下,閱讀的觀念慢慢演變,我們開始瞭解閱讀的主體是人,不是書。書是在閱讀過程中,陪伴孩子能快樂健康成長的中介。

xiao_yu_san_bu_01.png
陳致遠2001年得獎作品《小魚散步》

柯倩華分析信誼文學獎歷年得獎作品,從中看到台灣圖畫書創作的幾項特色。首先,這些作品呈現了台灣幼兒的現實生活經驗。譬如2001年獲獎的《小魚散步》、1988年的《媽媽買綠豆》,皆以幼兒為主體,文化的元素表現在場景的細節與氛圍、角色的生活方式,以及蘊含其中的兒童觀與美學素養。

這類作品不只是在對小孩講故事,而且講的是「小孩的故事」。譬如1993年得獎的《子兒,吐吐》、2000年《我自己玩》、2002年《阿非,這個愛畫畫的小孩》,說的都是小孩的想像。這些作品告訴我們:孩子的想像是他們創造力的基礎,幫助小孩在這個無法控制的成人世界裡,用自己的想像殺出一條生路。「想像不只是可愛的,它甚至是孩子的力量。」

zi_er_tu_tu_01.jpg
李瑾倫作品《子兒,吐吐》

柯倩華指出,與台灣同時代其他圖畫書作品比較,信誼的得獎作品也具有很不一樣的圖像語言與藝術表現。譬如《逛街》(1990)、《我和我家附近的流浪狗》(1997)、《愛吃青菜的鱷魚》(2003)、《星期三下午,捉蝌蚪》(2004)、《小丑.兔子.魔術師》(2006),都以我們的日常生活為背景,談放諸四海皆準的親子生活、親子關係,讓本土文化變成故事中的特色,而不是成為孩子閱讀時、或者外國讀者理解上的障礙。

另外,得獎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較為特殊的文學形式,譬如《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2006)、《一日遊》(2008),把角色的認知跟讀者的認知之間的落差,放在幼兒遊戲想像的生活脈絡裡,搭配得非常巧妙,形成一種幽默。它們打破了圖書的呈現形式,提供一種新的閱讀方式與閱讀體驗。

此外還有特殊議題的探觸,譬如《紅公雞》(1993)、《Guji Guji》(2003)觸及各種跨界的主題,跨血緣、談性別、親子關係、跨種族,卻可以處理得輕鬆幽默。

xing_qi_san_xia_wu_zhuo_ke_dou_01.jpg
安石榴作品《星期三下午,捉蝌蚪》

柯倩華強調,所謂原創故事,並不是指「非翻譯的作品」。除了提供在地的文化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能讓幼兒體驗到語言與文字的趣味和美感。每個創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聲音,要謹慎找到適合自己的曲子,才能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如果曲子並不準確或者並不適合他,那他的聲音可能就不會被聽見,或者別人聽到的與他想傳達的不一樣。」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在回顧幼兒文學獎30年歷史時指出,歷年的得獎作品展現了時代脈絡的變化。譬如在題材方面,記錄了生活型態的變遷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情感認同上,則可看到從在地生活的覺知到特定社區文化的連結;而從表現手法上,則呈現了創作者力求突破的多元與創意。

1993獲得首獎的李瑾倫曾說,「得獎好像戴上一頂皇冠,戴上後覺得做什麼都要更謹慎,這個正字標誌讓創作的動力和自信都增強了。」柯倩華認為,這或許也是很多創作者的心聲。30年來,信誼幼兒文學獎讓很多年輕的創作者,有了為幼兒創作的勇氣和自信。柯倩華期許這個獎項能一直持續下去,陪伴台灣的幼兒文學創作者,讓他們能「快樂而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張杏如則坦陳,30年來台灣的兒童文學日益蓬勃,原來安靜而人煙稀少的林間小徑,如今已是熙來攘往的大馬路。她因此曾自問:三十而立的幼兒文學獎要繼續辦下去嗎?然而,看到評審會議中每位評審交織著對文學獎的熱情、對未來的想像和期待,看到如今的作品較之以往有更完整的形式和故事脈絡,看到得獎作家受到鼓舞的反應,又讓她決定堅持下去。

「感謝圖畫作家為孩子創作了精彩多元的圖畫書。是所有的創作者願意陪伴我們,給我們支持、給我們力量,等待我們歡喜收割,獻給我們的孩子、獻給未來。信誼幼兒文學獎會一直站在這兒,陪伴、等待讓我們動心、讓孩子喜歡的作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jian_shi_chu_xun_02.png
信誼將2008年得獎作品《劍獅出巡》改編成故事劇,搬上親子舞台。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 橫跨北-中-南-東-離島
  • 虛擬實境x密室解謎x文學市集x老建築讀在地史x閱讀社區營造x食農與閱讀

image_3d392f3.jpg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wen_sheng_hao_fb2_821x312.jpg

指導單位:2018yue_du_ri_frame101_0.jpg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2018yue_du_ri_frame2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3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專訪》不握方向盤時,就握書:台灣大車隊運將大哥的閱讀情緣

不同於坐辦公桌前的上班族,車隊司機的工作型態其實非常接近自由工作者,可以自己決定工作時間和長度,相當有彈性和自主性。也因此,問及近來吵得沸沸揚揚的超時工作問題,台灣大車隊的兩位運將王敬華和甘傑安異口同聲地說「不可能!」

除非是特殊原因,否則以他們個人的工作狀況而言,不會有過勞的現象。這也讓他們無論是在時間或精神上,都有更多餘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閱讀。

▉王敬華:歷史鬥智最過癮,待人處事從中學

採訪這一天,王敬華和甘傑安特地放下方向盤,帶著自己喜歡的書本前來分享。王敬華手上的三本書看來都頗具「歷史」,它們都是歷史類作品,而書上更有著台灣潮濕氣候遺留下的印漬。

其中的《趣味漫畫續資治通鑑:宋》下冊是套書中的一本,這套書從夏商周寫到清朝,熱愛歷史的王敬華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全套20冊。另外兩本《劉備日記:劉備白手起家自述》和《三國三十六計》都與三國歷史有關。王敬華笑說:「我小時候很喜歡打電動,就是在那時第一次接觸到三國的歷史,一遇上就覺得很喜歡。」

烽火瀰漫、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各方梟雄間的鬥智鬥狠、爾虞我詐,不僅故事本身的高潮迭起讓人拍案叫絕,更是做人處事、經營管理的絕佳教案。王敬華舉起《劉備日記》說,「這本書以『創業』的角度描寫劉備的一生,對於現代想要創業的人來說,看了也很有收穫。其實開國與創業有許多道理是相通的。」

tai_wan_da_che_dui__0.jpg
(取自台灣大車隊FB

開車跟看書一樣,讓視野變寬廣

或許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王敬華對劉備這本書感觸特別深。1980年出生的他,家中經營嬰幼兒用品店,父母原本希望由他接手,讓老店新生。然而,一家店面勢單力薄,終究敵不過大型連鎖店的雄厚資金、通路優勢和品牌力。他苦撐8年,業績依舊不見起色,「小蝦米難以對抗大鯨魚。」另一方面,王敬華很清楚,創業並非是他人生的想望。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決定去尋找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

難道不覺得可惜?王敬華回答得挺爽快,「一點都不會。我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要有不同歷練,而且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現在這個工作很好,當司機開車反而比以前能接觸到更多不同領域的人和團體,視野也變得寬廣。」回頭看過去那8年,成了王敬華日後的人生養分,「我不後悔8年的時間,也從不覺得是浪費。」

王敬華常常是利用零碎的時間讀書,例如:如果在乘客預約的時間前提早到達,就在車上看書等乘客;沒有客人的空檔,也是在車上看書打發時間。假設有足夠長的休息時間,他還會到書店逛逛。

王敬華買書的量雖然不多,卻都是精挑細選。「看到想買的書,會站在書店先讀,如果發現自己捨不得離開,很想把整本書讀完,才會決定把這本書買回家。」一旦買了,他就沒想過要「出清」。因為他相信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必定還會再拿起書重看一遍,每次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像今天為了這個採訪,我出門前從書架取出這本書,隨手翻了幾頁,就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想。」王敬華拿起《三國三十六計》說:「隨著年紀增加,經歷了許多事情,以前看不懂的,現在慢慢都懂了。」讀懂這些計策,並不是為了要去算計他人,而是讓自己學會看透表象之下的真實,辨清人性。

王敬華常常是邊看書,邊上網查資料。有時候看到某個歷史人物,會想了解更多,或是讀到某個歷史地點,也會上網找地圖,看看它究竟是在哪裡。「對我來說,每本書就是一個媒介、一個引子,藉由一本書,自己再去延伸,去學習其他的知識。」

如同他平日駕駛的那台小黃,同樣是個媒介,搭載著形形色色的乘客,上下車之間的短暫結緣,讓他練就了對人性的敏銳觀察。回頭看那些歷史人物,王敬華總有真真實實的切身體會,而不只是「看歷史故事」而已。

photo_by_freddy_marschall_on_unsplashsuo_.jpg
(Photo by Freddy Marschall on Unsplash)

甘傑安:駕馭小黃,還變身地方文化說書人

書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今社會的現實,而人生閱歷愈多,書中的故事便愈發讓人有種既視感。「看完這些歷史書你會發現,歷史其實是不斷重演,了解之後,也會比較心平氣和去看待眼前的一切。」一同接受採訪的甘傑安,在一旁附和說。

採訪當天,甘傑安帶了兩本書前來,其中一本是獲得2017年Openbook中文創作類年度好書的《解碼台灣史:1550~1720》,這本全彩書製作精美,內容以簡馭繁,甘傑安第一眼看到便有收藏的衝動。

買下這本書也與他現在的工作有關。「現在很多人喜歡四處逛老街、老房子,常會有乘客問起地方上的歷史,像是龍山寺有多久的歷史?大稻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所以我覺得自己應該要多充實這方面的知識。」

甘傑安也確實把這本書讀到熟透了。採訪過程中,他談起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發跡過程,夾敘夾議、簡明扼要地花了一兩分鐘說完,沒有任何停頓或猶疑,簡直就像是個專業的歷史說書人。

jie_ma_tai_wan_shi_zheng_cheng_gong_.jpg
左:《解碼台灣史:1550~1720》;右:鄭成功畫像(取自wiki

▉閱讀,讓他跟各種客人侃侃而談

1983年出生的甘傑安,小時候喜歡醫師作家侯文詠輕鬆幽默的《頑皮故事集》、《淘氣故事集》等作品,後來讓他手不離卷的是人物傳記,像是籃球明星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的故事。

大學唸的是財務金融系,自然開始涉獵財經投資類書籍,想累積理財投資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但甘傑安意外發現,這類書籍不少是「名不副實」。不過有本書倒是讓他受用至今:《富爸爸窮爸爸》。與這本書暢銷原因大相徑庭的是,甘傑安從中學到的重要一課,並不在於如何變成有錢人,而是「你能提供什麼樣的價值、做出什麼樣的貢獻,叫人願意拿出錢來,讓你有機會提供服務?」

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馬上找到答案,甘傑安也歷經了一段摸索期。大學畢業後他當了4年志願役,過著極為規律穩定的生活。存了些許積蓄後,甘傑安決定創業開手搖飲料店,未料買氣不如預期,一年便結束營業。之後做過業務、保險的工作,後來透過親戚介紹,加入台灣大車隊,才終於穩定下來。

但甘傑安從沒忘記那個重要的問題:「你能提供什麼樣的價值?」他大量讀歷史書,累積自己的知識,不論車子開到哪兒,都能和乘客侃侃而談。為了能和外籍乘客聊天,他的背包裡還隨身攜帶一本長期訂閱的語言學習雜誌,希望靠著不斷自修,提升自己的外語能力。

甘傑安習慣在網路書店買書,因為網頁上都會列出購買同一本書的人還買了哪些書,「我喜歡看這些跟我所見略同的購書人的書單,這樣就可以認識更多有趣的書。」

和王敬華逛實體書店以及絕不出清愛書的原則不同,甘傑安有時從網路上買到的書結果不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他會大方轉送給有興趣的朋友。近一兩個月,他每月的購書金額平均將近一千塊,如此大手筆買書的人,現在就連在學中的年輕人也不多見了。

甘傑安通常是利用睡前的時間閱讀,雖然他玩笑說只是為了「助眠」,但聽他鉅細靡遺介紹每本書的內容,對作者背景也瞭若指掌,他可是認真地把書都讀進去了。

閱讀讓人跳脫現實,體驗另一種人生

甘傑安帶來的另一本書《怪咖心理學2:59秒啟動正能量》,實在太切合當下厭世社會的需要。這本書沒有任何說教和道德勸說,而是以科學化的心理學實驗說服你,例如為什麼減肥的人一直想著「別吃巧克力」,反而會吃得更多?為什麼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給予獎勵,反而會減少他們的動力?為什麼買一支最先進的智慧手機並不能讓人因此感到快樂?這本有趣的書,很快引起大夥兒七嘴八舌地開心聊著各種運用科學研究證明人性的故事。

採訪過程中,王敬華說過一段話:「閱讀可以讓我跳脫運將的現實身分和生活,沉浸書中的故事情節,體驗另一種不同人生。再回到駕駛座前的現實生活時,我自己又會有一番不一樣的想法。」

不論運將大哥最初是為了什麼目的而讀,也許是工作、也許是學習,或是不為任何原因地單純享受,但倘若一個人能像他們一樣,全然忘卻油門、方向盤與計程器地投入書中,讀完後有如油加滿似地闔上書本,我們就再度有了衝勁,得以去面對每日的士農工商,與現實社會的紛紛擾擾。

或許這正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吧,也是每個愛書人,包含台灣大車隊的文青哥,感到幸福之所在。

ji_cheng_che_.jpg
(取自Flickr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 橫跨北-中-南-東-離島
  • 虛擬實境x密室解謎x文學市集x老建築讀在地史x閱讀社區營造x食農與閱讀

image_3d392f3.jpg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wen_sheng_hao_fb2_821x312.jpg

指導單位:2018yue_du_ri_frame101_0.jpg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2018yue_du_ri_frame2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3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4-12 16:23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