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Openbook好書獎》最佳童書/青少年圖書 評審報告
2017年Openbook好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最佳童書」的活動辦理,目的在於選出2017年度內(10月前出版),最值得推薦給一般兒童(3到12歲)及青少年(13到17歲)閱讀的好書。評選委員組成由國小教師、閱讀推廣講師、自主學習促進會常務理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兒童文學研究者等組成。
此次進入決選的53本優良讀物(童書40本、青少年圖書13本),皆是圖文細緻精美,或具奇思妙想、或富厚實學理、或蘊人文關懷等內容,能提升讀者眼界、轉化心靈的作品。
令人欣喜的是,在台灣出版市場萎縮的現況下,童書出版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仍保有對圖書藝術的堅守與創新。不論在裝幀設計、題材開發、圖文布局上,皆讓人愛不釋手。即使是舊書重編,也頗具巧思,除加強美術設計外,亦增加副文本,如珍貴史料、插圖、照片等,以豐富閱讀的深度與趣味。決選過程在評審們針對入圍書籍充分表述意見後,經四輪投票,最後決選出10本,由各評審分別撰寫推薦短文。
以下就審閱、討論的過程中,所察見的年度趨勢與現象稍加說明:
一、華文創作環境的支持不足
進入決選的作品中,華文作家(含文字作者與繪者)僅9位,約佔1/6,由此似可見出,中文書的創作環境難以和翻譯書籍的整體優勢競爭。評選的第一階段討論先不論創作者的國籍,在最後一輪的投票中才確認中文書與與翻譯書的比例共識,至少需3比7,最後入選者有4本。
由於中文創作入圍者少,故逐一簡述評委的綜合意見。其中,年輕創作者張蓓瑜的首部繪本創作《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是她的畢業作品,表現技巧舉重若輕,將德國納粹的沈重議題,以奇特的視角與畫風,呈現層次豐富的故事空間,具國際視野與創作格局,首輪投票就全數通過。
幾米的新繪本《同一個月亮》,轉換他過去的敘事風格與色調,回到兒童本位的創作立場。聚焦的主題與簡單的畫面,象徵性地傳達出人對自然的傷害,呈現出生態環境主義的新思維,可以看到創作者對舊作突圍與超越的用心。
擅長人物傳記的張文亮教授此次入圍二本書,最後以《用心點亮世界:影響人類百年文明的視障者》勝出。這本書透過動人的視障者生命故事,理解他們的處境,提供讀者思考改善視障者生活的設計發明,內容的敘寫與編輯設計,都扣合以設計推進文明的理念,同時呈現出人文思維與知識傳遞,令人讚服。
而科普類讀物中《最高的山、最深的海:世界自然奇觀》雖為翻譯圖書,但繪者鄒駿昇是台灣插畫藝術創作者,他採用古典的畫風,呈現維多利亞時代的自然氛圍,全書整體的編輯性強,讓原本是科學圖鑑般的知識讀物,亦兼具了高度的藝術性。
其他入圍的中文圖書,除了兒童文學界的長青樹林良先生推出他擅長的生活小品集《文學家的動物園》`外,已故作家李潼「台灣兒女系列」少年小說中的《太平山情事》,改版重出,敘寫細膩、重現太平山林場的歷史時空。但在眾多新穎題材與編輯巧思的作品中,最後並未被入選。
此外,大陸作家申賦漁的《逝者如渡渡》,以別緻精巧的裝幀讓人驚豔,作者用溫情的筆調、強烈的立場敘寫動物的滅絕,對生態倫理有深刻的省思,文學渲染力強,唯書中傳遞的生物學訊息有部份失真,故最後落選。
再者,文字學研究學者許進雄教授的《字字有來頭》系列三書:動物篇、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篇,有系統地透過甲骨文字的解說,了解文字構造演變外,同時如畫卷般呈現古代社會的風貌,是優質的文化讀物。但部分評審考量其知識承載厚實,對青少年讀者的閱讀吸引力較弱,故最後投票結果也未入選。
以上簡述入圍的優質中文圖書,雖然最後在高比例圖文俱佳的翻譯書包圍下,僅選出4本。但如何給予本土創作者更多的出版環境與支持政策,仍是文化相關部門應持續關注的議題。
二、兒童讀物對「益智」功能的看重
此次入圍的知識性讀物高達25本,包含科學、天文、生物、海洋、農牧、經濟、文字學等。兒童文學常見的功能有所謂的「八字訣」:「導思、染情、益智、添趣」,這近半的比例,或許呈現出主要購書及導讀的家長老師們,對於「益智」功能的看重,期待兒童讀物承載認識世界、啟發思考的教育作用,因上這類知識性讀物有較大的需求。
然而以教育目的為出發點的兒童讀物,如何保有美學的價值、文學的詩性,不淪為教科書之外的補充教材或工具?如何使進入最後決選的讀物「是好書,也是好看的書」,是評選委員們的標準與堅持。
因為兒童讀物在承載知識、認識世界、啟發思考的功用之上,它首先需具有藝術美感或文學性。因為美感具有轉化作用,美感一旦產生,就能發揮潛移默化、自主學習的效果。
此次入圍的科普讀物中,有許多是百科全書似的讀物,知識訊息豐富,卻沒有主要的敘事脈絡,亦少了故事性的表述,無法呈現文本的整合性與統攝力,因此降低了閱讀的興味,「益智」之外難以「添趣」,故最後入選的只有《最高的山、最深的海:世界自然奇觀》,以及《跟大師學創造力1:伽利略的大發現+25個酷科學實驗》、《跟大師學創造力2:牛頓的物理學探索+21個趣味實驗》(二書視同一系列)。
三、科普讀物的知識需更新
由於知識性讀物的主要功能是認識世界、開闢視野的教育目的,故需講求資訊的正確性與同步更新科學的新知。譬如《最高的山、最深的海》書中介紹「最巨大的草食和肉食恐龍」,但據最新的研究發現,恐龍滅絕前才出現開花植物等「草類」,在此之前只有灌木、蕨類等植物,故學界已改稱「植食恐龍」。
又如《逝者如渡渡》中敘寫「日本狼」的滅絕,其中提及日本少數民族「愛奴族」也遭到大和民族的毀滅性扼殺:「現在,日本的愛奴人只剩下兩萬多人,會說本族語的,只剩下15個家庭」。文中的「現在」是指何時?至何時剩下「15個家庭」?這些數據從何而來?如何求證?在紀實性的報導文學與生態文學的敘寫上,除了情感上的渲染,應有更客觀的實證,才具有說服力。
四、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的入選
圖像小說並非一種文學類別,而是一種圖文結合形式,在長篇的敘述架構中,將小說的敘事空間圖像化。它的特點之一是能夠在紙本的平面上,構建出多維度的故事體驗。此次進入決選的《簡愛,狐狸與我》,描寫遭受霸凌的少女處境,細膩刻劃主角幽微難言的心境、自我形象的扭曲,以及對友誼的渴盼。情節即以片斷化的圖像、畫面間隔的形式建構出多維度的故事空間。
在主線故事中,以經典文學《簡愛》的故事穿插互文,來表述主角透過閱讀逃避現實挫折,以及對簡愛的自我投射。讀者在閱讀中,將斷續的圖像轉變為流動的情感、填補故事空缺、添加感情意義,故有更深的共鳴。這種形式的作品過去較少在童書評選中出現,《簡愛,狐狸與我》的勝出或許也呈現新的閱讀趨勢。
五、情緒題材的關照
生命教育的題材在童書中雖然常見,但在以兒童為預設讀者的作品中,很少觸及憂鬱症等負面情緒的主題。或許是因為關懷兒童成長的成人們,希望他們身心健康、擁有光明的未來,並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期待孩子在閱讀中多感受世界的美好與希望。
然而,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當兒童讀者的情緒陷入幽暗的谷底,甚至自己都不明所以,無法表述自己的憂傷時,那些只呈現生活美好想像的文本,有沒有可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異類而更加孤獨封閉?《小狼不哭》這本以英國著名女性主義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為故事原型的作品獲選,反映了為兒童創作、選書的成人們,願意放下心中想像的理想兒童,真正走入兒童的心靈世界與他們同在。
另外一本獲選的《你在想什麼?》,也是關照情緒題材的繪本。雖然是簡單的翻翻書設計,但圖像具有高度的幽默感,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分享著一份童年情感與精神體驗。讀者翻開每張人臉後,在會心一笑之外,對於人性彷彿也會多了一層理解與思考。
***
兒童讀物是一種面向孩子的記憶傳遞,它將人類文明生活中美好的、重要的、有價值的記憶交給年輕的一代,在延續集體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個體的生命。
此次好書獎選出的10本兒童讀物,既有小我的關切和趣味,也有大我的視界與情懷,呈現出兒童文學豐富的精神內涵與藝術特質。
這其中或許有評審們的主觀審美判斷與個人喜好,一旦評審名單調整,這份好書獎的書單也將會有所不同。但評審團在尊重兒童做為獨立讀者的前提和權利下,盡力客觀地評選出優質讀物,來協助提升兒少讀者的閱讀品味,增強心靈的判斷力。
讀書如讀人,不需事事完美,相信兒童讀者在這些優質讀物的閱讀過程中,將各自尋求認同與欣賞,進而更加接納自己、認識社會、看見世界。●
2017Openbook 最佳童書 得獎作品如下:
- 文:琪歐.麥可莉兒,圖:伊莎貝爾.阿瑟諾《小狼不哭》(字畝文化)
- 幾米《同一個月亮》(大塊文化)
- 樓弘.莫侯《你在想什麼》(步步出版)
- 石川惠理子《我在礦山的童年》(步步出版)
- 張蓓瑜《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三民出版)
- 斐德利克.芒索《從前從前有一座森林》(水滴文化)
- 文:凱特.貝克,圖:鄒駿昇《最高的山.最深的海:世界自然奇觀》(小魯文化)
2017Openbook 最佳青少年圖書 得獎作品如下:
2017 Openbook好書獎.最佳童書/青少年圖書 評選委員
- 朱佳仁(自主學習促進會常務理事)
- 莊世瑩(小大繪本館講師)
- 黃桂冠(台北市北投國小資優班教師)
- 黃雅淳(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副教授)
- 劉德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教組副研究員)

▇【2017Openbook好書獎】延伸閱讀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9場巡迴講座
主辦: | ![]() |
|
贊助: | ![]() |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 |
![]() |
專訪》博物館裡的「老玩童」,不做傳統的學者——專訪《字字有來頭》許進雄
▇做學問就像打怪練等,你得一步一步來
古文字研究是一門冷硬的學問,投身其中者必須耐得住寂寞,在長時間的專注與耐心中拼湊那段渺渺茫茫的歷史。許進雄這張椅子一坐就是三、四十年,自然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但他成為一代甲骨文研究名家,還靠著一顆愛玩遊戲的童心。遊戲自有一套節奏,你得要有一點想像力,才能置身遊戲的情境。
上小學前,家中長輩忙著工作,許進雄和幾個差不多年紀的小小孩就在住家旁邊的廟前廣場看八家將練習,看著他們身穿戰甲、手拿法器,化妝的臉上有各式色彩與線條,這種引人入勝的情境或許早已開啟許進雄對於細節的觀察力。「我還記得每當下大雨時,總有個幻覺;我蹲在屋裡,痴痴地看著屋外每一雨點在水中造成的圓形凹陷,幻想著那是玩家家酒的一個個陶鍋子。」(引自許進雄回憶錄《博物館裡的文字學家》)善於觀察,樂於想像,其實是成為一位學者不可缺少的天性。
「後來開始有電動玩具後我都是玩RPG,有時寶物隱藏在不為人知的角落,你就要想辦法去觀察、分析、統整。而且還要求你忍耐,現在功力不夠你就練功嘛,練到功夫夠了你就去打王,過於暴躁的人沒辦法好好玩。」許進雄從大學時期學習拓印甲骨片、到了加拿大從大量甲骨上觀察到鑽鑿型態的差異,提出甲骨分期新標準,成立一家之言,至今大抵成為學界共識。此外,他在加拿大從頭學習英文、日本文學,又與世界各地博物館作學術與行政上的交流,學習與人溝通的眉角,一路上都是一步做一步學,慢慢練等。
著眼於生活細節的想像力,隨著年紀的成長順勢投向中國古典世界。高中的許進雄偶然走進書店與《廣雅疏證》相遇,這本清代著名訓詁學者王念孫的著作,異常早熟地在他的心中掀起巨大的好奇心,從漢字一字多義在語篇脈絡中的意義辨析開始,更一舉攀援傳統經籍,打下上古史研究的基礎。此時,他還只是個高中生。
所以後來進入臺大中文系,大一就能越級打怪,旁聽大二、大三的必修課文字學及聲韻學。讀到《說文解字》這部傳統文字學的聖經,他沒有一味拜服古人的說法,反而找到古人為了迴護前人誤解而做出的曲說,甚至在當時人稱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面前批評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當中有不少錯誤。
許進雄回憶當時,「我的老師最反對我說《說文解字》裡有很多胡說八道,但是兩千年來大家都把它奉為圭臬,因為那個時候還看不到甲骨文跟金文啊。現在時代不同了,古人的錯誤很明顯,不能不重視啦!」也正是在此時,他探向更遙遠的甲骨文世界,只為了求得歷史的真相。
出於童真的想像力,對於真實的好奇心,不畏傳統的求真態度,再加上一點固執,這大概就是《字字有來頭》成書的史前史,但成全一個系列的書籍出版,還需要一點助媒。
起初是經老友黃啟方的推薦,在《青春共和國》雜誌上撰文介紹漢字源流,寫了幾篇文章暖身過後,字畝文化總編馮季眉就邀請他計畫更大的系列著作。許進雄早在返台之初就總結他在博物館工作三十年的經驗,撰成《中國古代社會》這部享譽國際的古文字學重要著作,眼下正好有機會將學界內的知識推介給社會大眾,便一口答應,並且更新近年研究新知予以擴寫。
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中國文化也強勢席捲全球,在「中國熱」、「中國夢」的牽引之下,以「漢字」為主題的大眾讀物推陳出新,一時成為知識普及寫作的當紅領域,《漢字樹》、《漢字的故事》等系列出版品受到大眾注目是最醒目的佐證。
熱潮掀起議題,卻也沖刷了大量細節,帶走時間的痕跡。古文字學是中文系看家本領中最硬的一塊,同時也是許進雄心中最柔軟的一塊,於是他不假辭色地說:「《漢字樹》基本上是講文字的滋乳,但是都沒有涉及到創字本意啊,也沒有包含相關的文化背景。《漢字的故事》作者也不是(文字學)專家啊。所以好吧,我就答應要寫,我也不敢說我的意見就是對的,但那都是有一些考古的根據。」
至於跟著中國經濟、文化發展身價水漲船高的宮廷、歷史劇更是蔚為風潮,劇情時常搬演角色穿著的服飾與時代張冠李戴,且往往煞有其事地用「爵」喝酒。一頭灰髮的許進雄眼神頓時放亮,聲量渾厚的他帶著一點玩笑的語氣,卻充滿自信地說:
「這根本就是錯的,但整個社會都跟著電視認為古人用爵喝酒,沒有人指出錯誤,也沒有人在意。爵的外型有兩根支柱,以前人說支柱是方便人拿起酒器,但你想想,那兩根擋在面前你有辦法喝酒嗎?因為大家沒有碰過文物啊,就只能想當然爾。」
▇故紙堆裡找不到的真實,要自己「動手」去找
誠如許進雄所言,不盲從古人著作,不從二手資料率爾猜測,在博物館工作的他因為職務所需,能夠接觸大量第一手的文物實品,提供他作研究堅實的基礎。他在安大略博物館中能自由接觸近萬片的甲骨,對於古文字研究者而言,可說是得天獨厚的環境。
「有一次我從加拿大回到台灣故宮交流,結果故宮的器物處主任張光遠竟然要求我幫他申請調閱一件文物,因為我是從外國來的,我提出的要求比較容易被重視,如果是故宮自己的人常常被藉口拒絕。」許進雄回憶那段時間奔走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地考察文物資料時,談起了這件往事,間接說明資料取用對於古文字學研究的重要性。
在博物館工作的許進雄,不能安於只當一個中文系的學者,他必須具備大量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傳統典籍的大量知識。比如解釋「吉」字,他結合上古冶金技術的背景,解讀甲骨文、金文的構形,認為「吉」字代表放在深坑當中已澆鑄的型範,「由於空氣不流通,散發出來的熱氣不會跑掉,經過長久才會慢慢冷卻」,因此「鑄件的表面更為光滑美善而得到良好的鑄件,所以有美善、良好的意義。」這是中文系依據《說文解字》(《說文解字》僅解釋「吉」字為「善」)的傳統文字學所難以觸及的新世界。
說起來,其實這是兩種治學典範。《說文解字》在序言就說:「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這是把文字跟聖王政治連結,而人間的帝王又是天意的代言人,這跟奠定於當代考古人類學的治學方法有相當大的差異。許進雄說:「我不是求聖人的義理,而是試圖接近歷史的真實啦,目的不太一樣。談歷史,你不能把古人抬出來背書,要在現有的條件之下做出合理的解釋,那才叫作證明。」
1941年出生的許進雄,算起來已經77歲,該是賦閒在家安享天年的年紀,甲骨學的課程本已交給學生去教,「結果現在一例一休,搞得很多學校都不准學生在學校兼課,只好我又拿起來教。」想來也是緣分,愛玩遊戲的他,就這麼一路玩到現在,在角色等級還沒封頂,故事任務還沒全破以前,就這麼繼續玩下去吧。●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作者:許進雄
出版:字畝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博物館裡的文字學家
作者:許進雄
出版:台灣商務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