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為了找到描繪心碎的方式,他來到幻獸與牠們的產地:《小外星人》

讀《小外星人》最後會獲得什麼?也許是一些疑問:那個小盒子,裡面究竟放著什麼?小外星人為何要躲進小小的無人洞穴獨處?他在幹嘛?

解答這些之前,得先看看全書的創作背景。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今年40歲了,他在29歲左右開始創作《小外星人》,10年後完成。

這些事,我都是在閱讀結束後才發現,劇烈的心理折射也因此產生改變。原先的預想是:父逝後,他花了些時間消化,最終提起畫筆,化身小外星人,在奇異星球展開旅程。他像小王子帶著不可解的任務與愛,在宇宙中流連,倏忽來去。很久很久以後,會有一個誰來記下這些故事,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敘述,因為那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畢竟生與死之間,存在無限長的時間差,和無限大的空間距離,人類的心臟能如何負荷?唯有抽離。

但抽離,需要多久時間?作者說:「在創作的過程中,它逐漸變成一則像失去摯愛的痛苦故事。」父親在他11歲時過世,我想像少年的他只能純粹地領受所有無可名狀的落空,像原始人抓著繩索思考,如何打上一個結,把心的裂痕轉譯出來?繩結不夠,就發明壁畫;壁畫不夠,再發明歌;歌不夠,再發明文字。

文學,戲劇,藝術⋯⋯都因此才被需要。地球找不到足夠的工具,就往宇宙邊界追尋而去。或許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不斷發明解釋心跡的方法之過程。小外星人阿斯特羅就是這樣來到「這裡」——為了找到描繪心碎的方式,他來到「幻獸和牠們的產地」。

還和其中一隻幻獸成為摯友。幻獸無名,有著黑色長頸,頭部似龍,身體像果實(也有點像黃色大腦),兩隻胖胖的腳,倒像是人類嬰兒。很久很久以前(也許是幾千幾萬年前),阿斯特羅拜訪了牠居住的星球,牠像個伴遊陪他遊戲、遊歷,觀察他像觀察另一個幻獸,說:「我們從沒見過這麼奇怪的生物。」


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阿斯特羅穿著紅色太空衣,執行著不可解的任務。他登山採花(那朵花可以解釋他的悲傷嗎?),聆聽幻獸的祕密,跟隨幻獸去到牠的藏身處,一起在裡頭將所見所聞刻在壁上。他們共度了美麗而神祕的時光。


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直到有一天,幻獸毫無理由離去。阿斯特羅憤怒,疑惑,甚至一度想要跟著消失不見。他問自己:「為什麼總有某些東西存在,而不是什麼都沒有?」我以為這是整本書最重要的一個提問。擁有是恩典,也是痛苦之源。曾放著什麼的位置空掉之後,我們能用什麼來填補?「萬事萬物的終點會是什麼?」


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就是在這個時候,我腦中閃現電影《蒼鷺與少年》中的一幕。少年母親喪身火海,她在烈焰中燃燒的畫面,自此成為他一生的陰影,同樣侵蝕著他。為了順利長大,他和阿斯特羅一樣,與幻獸蒼鷺共同冒險,在夢中(這也是種抽離嗎?)為自己開脫,讓母親化身能夠操控火焰的「火美」。

母親不怕火了,母親沒有痛,少年就沒有痛。用這樣的方式化解自己悲傷的是少年,或也是宮崎駿。宮崎駿的母親在他39歲時過世,但他直到82歲才做出《蒼鷺與少年》。抽離或許只是一瞬間的事,但抽離之後看見的風景,要將其具象,卻需要以10年為單位去完成。

「小外星人阿斯特羅明白他無法回到過去。只能繼續旅程。」他搭上那座損壞而又修復的飛船,船身上有個在外觀上「打上叉叉」大箱,箱裡大概裝著無數的迷你小盒,他在星球上四處插旗般,留下那謎之小盒。盒子裡,到底裝著什麼?裝著聖修伯里為小王子畫的綿羊嗎?

我不知道。因為,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如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亞哈與白鯨》裡的亞哈船長,窮極視野和想像,來到世界的盡頭,尋找傳說中的白鯨,殊不知白鯨就是他的出發地,他的家,他的原鄉。

阿斯特羅也是。那個盒子,裝的或許就是他心臟裂痕的形狀,他記憶中的父親。他把那盒子放在宇宙各處,因為這樣才足夠容納,那些能裝下萬事萬物的盒子。小外星人在最後,凝視著掌心放著的小盒子,眼裡赫然出現已經離開的幻獸,那個陪伴過他,或許短短11年時光的,父親?


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小外星人在洞穴裡想念著他,絕對是全書最悲傷的一幕了,像是作者在10年創作期間,難免出現的無法承受、無法再旁觀的時刻,只能為自己創造一個藏身處,躲進去。我看見的,無疑是溢出一切計畫,後設般將自己當下處境,畫進去的作者本人。

這些,都在一個盒子裡,如今擺在我的面前,在必要時,會發聲提醒我:心碎欲訴乏術時,請打開盒子看看。


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小外星人
Astro
作者: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
譯者:張淑英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

1984年生於西班牙馬德里,擁有廣告和視聽傳播學位,現為圖像藝術家,並熱衷於繪本創作。曾在El Sol和坎城國際創意節中獲獎(Cannes Lions創立於1954年,為全世界最大專業創意獎)。在連續四年入圍義大利波隆那書展插畫展後,2017年榮獲SM基金會國際插畫大獎。

此外,《亞哈與白鯨》獲得第三屆Edelvives國際繪本獎。《巨人的時間》書中五幅插畫得到第五屆伊比利拉丁美洲插畫展首獎,也在葡萄牙摘下阿瑪多拉國際漫畫節最佳插畫獎。《山中》榮獲2018年西班牙飛龍插畫獎。《烈日下的對決》獲得2019年法國女巫獎、2018年法國PÉPITE最佳圖書獎。《博物館》則得到2020年義大利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年度主題「電影類」首獎。《洞》則是2017年獲得波隆那書展SM基金會國際插畫獎後,受邀創作出版之作,中文版獲2022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上述精彩著作皆已於大塊文化iMage3書系出版。

Manuel Marsol亦經常受邀幫文學作品繪製封面及內頁插畫,也有許多跨界合作案,經常受邀在各大國際書展舉辦畫展、工作坊和講座。他現在也同時是個追著兒子跑的幸福爸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7-20 11:00
話題》不只是旅遊書,也是服務業指南:讀《帶外婆公主去倫敦!》

親子旅遊書向來是旅遊出版品中極具市場的一環,過去主要是大人帶小孩出遊或是家長陪孩子遊學的指南,書名多半會標上「勇闖」或是「冒險」。這幾年則陸續出現作者帶長輩出遊的書,比方之前很受歡迎的韓國作家太源晙的作品《帶媽媽去旅行》,以及甫出版的《帶外婆公主去倫敦!》。

書名的重點不管是「媽媽」或「外婆」,長輩的稱謂就已隱含一種勇闖、冒險,更何況是「外婆公主」這種稱號,更讓人忍不住想瞭解作者究竟經歷了什麼?

日本小說家椹野道流曾帶80多歲的外婆去倫敦旅行7天,將一週的經歷寫成《帶外婆公主去倫敦》。故事就從家族聚會裡,外婆突然起鬨說「我要跟你去倫敦」開始,接著就是搭飛機、進旅館、安排遊程、安排餐廳、買伴手禮、回家。看似流水帳的編排卻鮮活呈現,作者在每一個步驟與環節的戰戰兢兢,千萬要「平平安安回家」的壓力是作者最大的使命。

舉凡曾帶長輩出遊的人,讀了此書都會感同身受,出發前研究來、研究去的都是自己一個人旅行時不會在意的細節,諸如:飛機座椅的間距會不會不好伸腳、要不要買商務艙機票(本書的旅程則是家人集資買頭等艙)、飛機餐好不好消化、去的景點會不會太累或有沒有輪椅可以推、去上洗手間會不會很遠……這些求生資訊比要逛哪個必去景點、要買哪些伴手禮來得重要。

➤來自外婆公主的各種驚嚇(喜)

本書主角「外婆公主」個性剛烈,想買的衣服、想要的傘、想吃的東西都自有主張。在他們的祖孫應對中,我彷彿看到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的影子。老實說,某些親子關係是魔鬼關係,但這種彼此折騰的關係,多半會想盡辦法避開;出國旅行會願意結伴上路者,多半彼此還有一些感情。

或許有人會納悶,一路被情緒勒索,或是一路擔心這擔心那,何必帶長輩出門旅行呢?若你曾經帶長輩出門,會發現高年級旅伴所看到的世界,還是會打破自己的同溫層,顯現另一個層次。

書中提到祖孫倆人逛百貨公司,外婆想買一個胸針給作者,但作者覺得太老氣。外婆說:「就算妳不喜歡,但是藉著這個機會,妳可以擁有長輩用好眼光挑選的、真正的好東西。不但是一個回憶,也是妳培養品味的材料,萬一妳遇到困難,還可以把它賣掉換錢。」其實在旅程中,高年級旅伴無時無刻希望作者能過好日子、有好未來,心情上彼此照顧與扶持。

➤滿足照顧服務的最高境界

照顧和服務是本書的兩大重點。作者用平鋪直敘的寫法呈現這一路上碰到的神隊友,如空姐、飯店的門僮、管家、百貨公司的櫃姐等人物,展現他們如何以超貼心的手法滿足「外婆公主」的需求,也讓擔任照顧者的作者在心情上得到釋放。

在飛機上,空姐就提醒作者:「有些事也許她可以自己做到,只是比較花時間,若是您太早就認定她做不到而插手,或是一件一件去數落她做不到的事,結果只會傷了她的自尊心。」這樣的提醒不只是旅程上,其實也點出日常陪伴的觀念──相較於行動和身體的照顧,長者更需要活出尊嚴。

照顧是一生的議題,不管是照顧人或是被照顧,讀《帶著外婆公主去倫敦!》的時候,越讀到後面,越覺得這是一本很適合照顧者,或服務業從業人員閱讀的書。


好的服務與陪伴不只是照顧身體和行動,也顧及被照顧者的尊嚴。(圖源:Pixabay)

➤樂趣與麻煩交織的奇妙旅程

心的滿足是最難的,然而這也是服務業最不簡單之處。好的服務會讓人回味無窮、旅程增光,尤其在AI當道的年代,人和人心靈相通的服務幾乎成了神話,此時讀到書中精緻得體的英式飯店服務不禁覺得魔幻。

儘管會如酸民般揣測:「花大錢住那麼頂級的旅館,才能得到那麼好的服務吧!」但我們都明白,在這個時代,花大錢也不見得有好服務,「服務業」沒有被好好善待,人與人彼此體貼的心也越來越遠。本書呈現的飯店從業人員貼心的互動,讓我對服務業重燃景仰,他們確實是打造旅程或饗宴裡魔幻時光的關鍵。

人生中有多少為期7天的旅程會讓人印象深刻,甚至寫了一本書呢?帶長輩去旅行,或許可以激發旅人寫出千言萬語的超能力。開心的、無奈的、煩躁的種種場景,其實都是魔幻時刻,點點滴滴造就永恆的回憶。


本書附錄的和諧出遊宣誓小卡(攝影:廖宜美)

帶外婆公主去倫敦!
作者:椹野道流
譯者:劉淳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椹野道流  

兵庫縣人。1996年以《人買奇談》榮獲講談社第三屆 White Heart大賞娛樂小說部門佳作而出道。之後發售的《人買奇談》以及其系列作熱賣,演變成長篇系列作品。而她更活用自己身為法醫的學經歷,發表了《鬼籍通覽》系列等法醫懸疑小說。《帶外婆公主去倫敦!》是作者第一本自傳散文作品,甫一出版,便大受大評,再刷不斷。

著有:《骨董店事件簿》系列、《貴族偵探愛德華》系列等多數作品。筆下的人物人情味濃厚、魅力十足,因此獲得許多忠實的讀者支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麗如(文字與紀實影片工作者)
2024-07-18 20:05
閱讀隨身聽S10EP6》浪人醫師吳佳璇/分段徒步環島,記錄人文與醫療風景 ft.《一路向北》

浪人醫師吳佳璇從2020年10月開始徒步環島,先完成並出版了西半部《一路向南》的行走紀錄,今年則出版了走東半部的續作《一路向北》,書中不僅有徒步的心得、地方歷史的分享,也記錄了台灣珍貴的醫療人文風景。本集節目中,吳醫師分享她分段環島的規畫方式,也暢談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維持著閱讀、寫作與翻譯。節目精彩,請別錯過了。

【精華摘要】

➤分段環島:一路向南,再一路向北

吳佳璇:我跟《財訊》總編輯商量,寫徒步台灣。他覺得不錯,建議我先去走幾次,確定能走下去,我們再確認專欄。

主持人:總編輯很專業,不會貿然答應。

吳佳璇:提議時,疫情已經過了半年多,天氣太熱了,如果出去走路,倒在路上,就麻煩了。想說等天氣比較涼爽了,我再出發。大概2020年10月出發,走了兩三次,確定已經過了桃園縣,進入新竹縣。總編輯說:「好吧,你開始交稿吧。」

總編大概覺得我是走得下去的人。第一天開始走時,我在臉書上PO了忠孝橋,那裡人潮來來去去,我想大概沒有人會用走的。

我寫我已開始徒步台灣,臉友一片嘩然,只有一位在玉里的學長表示歡迎,請我趕快來玉里。照我當時規劃分段步行,到玉里可能也要一兩年以後。


兩本書的書封合起來,是一座台灣島

主持人:走忠孝橋,從台灣西部向南行,到玉里要繞大半個台灣。

吳佳璇:對對對……我從台北忠孝橋慢慢走,早上大概八、九點出發,到新北新莊時下午一點,好像還可以繼續走下去。我PO已經到新莊了,臉友說趕快再往前走,迴龍有條巷子有虱目魚攤,快去吃。

後來我沒有去,走到新北迴龍時,我去了樂生療養院,在那裡晃了很久,大概下午三點多,再往前就要到桃園龜山,腳很誠實,走不動就是走不動。本來我還雄心壯志,想走到桃園神社,結果到山腳下就走不動,坐車返家。

每次的起點就是上次的終點,所以我要顧慮交通方式,比如是不是有公共汽車、鐵路,後來都會事先規劃。

➤用翻譯來面對生命不同階段的困難:《失智失蹤》

吳佳璇:《失智失蹤:一萬個遊走失蹤家庭的衝擊》是日翻中,比較實用的著作,與過往不同,這本書是我自己去找的。

當時我的父親失智了,他是一位退休的大學老師,活動力很好,全身都很健壯,除了大腦出了狀況。他平常很喜歡騎腳踏車,但失智的人很容易沒有方向感,出現迷路、失蹤的情況。我希望找到方式預防,讓他能安全地在外面活動。

我開始搜尋中文網站的資訊,收穫無幾,便搜尋日文資料,發現了這本書,是NHK社會組的記者做的專案調查。每年日本有一萬多人曾經報失蹤,絕大部分都是失智症的人,每年大概有500人回不了家。

它是系統性的社會調查,讓我們知道怎麼預防家人失蹤,盡量減少失蹤機會。我想如果父母出門沒有回來,對家庭來說,是非常非常大的傷害。

主持人:這是很大的折磨。

吳佳璇:有位老先生,帶太太去坐火車,他一人要顧太太,不好意思進女廁所,就站在門口等。但他沒有注意到女廁所有兩扇門,太太從另一扇門出去,上了另一部電車,兩人下一次見面,是7年以後。

因為日本個資法的保護,先生雖然去報案,比如在東京都報案,但太太坐到琦玉縣,琦玉縣沒有她的個資。因為她到了琦玉縣,在路上被收留,進入一間養護機構,姓名不詳,她也講不出來。好巧不巧,先生在太太的褲子上寫名字,可是讀的人竟拼錯了,所以再怎麼匯報,怎麼找都找不到。

主持人:這是個很小的細節,遺漏了。

吳佳璇:遺漏以後,先生花了7年的力氣,才終於找到太太。書中也對個資法進行討論。等先生找到太太,已經過了7年,她已從輕度失智變成重度失智。

主持人:那本書的翻譯對你當時的處境有幫助嗎?

吳佳璇:它提供了一些很實用的方法。

➤走過張愛玲台灣拜訪的地方

主持人:越辛苦的事情越不會忘記,坐車的話,上車睡覺醒過來,根本不知道中間經過哪些地方。

吳佳璇:因為我喜歡讀一些雜七雜八的書,尤其喜歡張愛玲,她曾經到過花蓮。移民美國後,她與賴雅結婚,為了賺外快,她答應邵氏到香港寫劇本,美新社幫她安排,途經台灣,有幾位大學生負責接待她,包括白先勇、陳若曦、王禎和。我不曉得王禎和為什麼這麼有勇氣,帶張愛玲去花蓮,住他家,在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

既然張愛玲拍過照,在她一篇散文裡有相館的名字,我想說去找找看。我走路經過花蓮,到那間相館,當然都改建,跟她描述不同。我心想,到此一遊也是好的。早上我滿早就抵達了,突然有位先生騎摩托車過去開門,大約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我就跑過去問,問你父親是不是曾幫張愛玲照相,他回答「對」。他滿大器的,我詢問能否和你拍照。或許以前也曾有人攔截過,但我猜,張愛玲的粉絲做出這樣行為的,應該不多(笑)。

主持人:我們可以再次看到這樣的徒步旅行,它跟閱讀之間的關聯。你在寫作時,通常是當天寫嗎,還是一面走一面思考呢?

吳佳璇:我是後來才寫的。剛開始時怕自己忘記,我會寫幾個關鍵詞,後來發現都沒有寫了,因為印象很深刻,我的記憶力還不錯。

➤東部與西部的風景差異

吳佳璇:我一開始走西部時,其實不是很有信心,西部會不會很無聊,讓過程只是完完全全的體力活。後來發現我完全錯了,西部有很多風景,比如嘉南平原的稻田,真是非常非常美的經驗,新舊交織。

東部的美不用多說,大家總是說台東藍,或是太平洋的風,但東部讓我感受更深的,其實是族群的複雜度。從原住民、清朝漢人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將漢化的平埔族趕到東部,平埔族合縱連橫,跟原住民受到西部漢人開山撫番的壓迫,聯合起來叛亂。甚至我在走的時候,才發現北洋軍閥大將丁汝昌曾經到過東部,因為卑南族起義,他開著北洋軍艦來轟過。東部還有榮民伯伯,是1949年後,很多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的人。走過這些路,發現東部族群異常地豐富……

➤台灣東部的醫療風景

吳佳璇:2008到2011年,我曾在台東縣服務過。而台灣有兩個歷史非常悠久的精神科大型專科醫院,療養院,在花蓮的玉里榮民醫院跟現在的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我有不少好朋友在那邊工作,走過時,也想特別拜訪他們。我的朋友也很高興,因為我第一次到訪是30年前了,他們想讓我看看30年前跟現在有何不同。

我與林知遠醫師碰面,他是以前的院長,現在則是顧問。他說他終於能讓病人進入社區了。我們以前總想用牆,把所謂正常人和不正常人隔開。讓病人來到花蓮玉里,重新把這裡當成家。

這些病人本來住在醫院裡,可能只是周末到夜市走一走,後來醫療人員發現病人狀況非常穩定,實在沒有必要隔開,所以在玉里鎮上租了透天厝,讓病情穩定的患者住進鎮上,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等於像集體的家屋,同住在這邊。有人在自助餐店打菜,有人到果園幫忙摘文旦,能夠自立自強,有自己的生活。

我們常說,對身心障礙的人不要帶有歧視的心,對他們來說,非常低調在那邊生活,大概就是最好的反歧視、去烙印。這是30年前後,我看到花蓮最大的不同。

我的同學劉明謙醫師,在鳳林開診所,有洗腎。花蓮到玉里,中間一百多公里,只有鳳林有,他就守在這邊。

新北貢寮的澳底也算偏鄉,貢寮鄉衛生所的主任林中一醫師,是我的大學同學。一般來說,衛生所主任都是家醫科醫師,興建核四時,需要一位有創傷醫學經驗的醫師坐鎮。他是外科醫師出身,有創傷醫學的訓練,他去了。後來核四沒有啟用,他面臨去留,最終選擇留下,開始做一般醫療。當我們一起走過澳底時,他跟我介紹這家阿嬤是海女,家裡有養雞等等,看起來完全融入當地,大家也很信賴他……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