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開童書出版社的台灣人」,葉俊良的這個身分,屢屢引起眾人的好奇。而他不僅在法國成立鴻飛文化出版社(Editions HongFei Cultures),以發行人、總編輯兼藝術指導的身分,建立起具有獨特風格的品牌,旗下作品更已獲得多項國際童書獎項的肯定。
從建築師、都市設計研究到童書出版人,在一般人眼中或許是人生大轉向,但對葉俊良而言卻並非毫不相關。他先在巴黎維爾曼建築學院(L′Ecole d′Architecture Paris-Villemin)取得學位,從事建築業,替巴黎一家顧問公司製作建築圖書,介紹法國建築師作品。蒐羅圖文,組織內容,從中獲取了編輯經驗,也順勢形成了成立出版社的念想。
▉編輯是幕後的建築師
其實,從事編輯工作之前,葉俊良很早就因為書和文學,領略了成為「先行者」的孤獨與快樂。
求學路上的好成績,不僅是光環,也是緊箍咒,葉俊良因此失去了念書以外的許多自由。自高中保送進入台大物理系後,他發現自己並不想在實驗室中度過一生,心裡仍繫掛著《麥田捕手》的霍爾頓,在黑暗又危險的現實世界裡所希冀的純真,以及《撒哈拉歲月》中,三毛在遙遠幻境中的自由。
抱持著這份想像與追求,葉俊良在修習物理系課程的同時,也選修外文系的科目,跟著王文興、廖咸浩等教授學習西方文學。文學批評和理論中的法文專有名詞甚多,讓他開始學習法語,也才開啟了法國留學之路。
葉俊良未曾想過因緣際會來到法國從事建築業,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會因為製作建築書籍重溫「書感」,但當機緣來臨,他毫不猶疑地把握住。
問起為何成立的出版社是以童書為主,葉俊良說,當初起意與朋友合作文化事業時,只知道想試試看出版工作。他前往法蘭克福書展參觀,考慮過版權和創作等工作,幾經琢磨,發覺基於長期在圖文與視覺的訓練下,自己想做又能勝任的,會是做圖畫書、講故事的書。法國較少成人繪本,講故事的圖畫書都以兒童為目標讀者,但鴻飛並不鎖定在兒童繪本,目前的70部作品中,有幾本即是為成人而作的非文學類繪本,甚至還得到童書獎。
出版童書和從事建築一樣,專業之中必然會牽涉到許多跨領域的職能,像是掌控時程和預算,觀察社會文化現象並分析,與讀者的溝通技巧……這些,都是葉俊良從文學和建築設計經驗的綜合和延伸。
譬如某次葉俊良參觀紫禁城,宮殿幾個進門之間、台階的高低序列,引領人們踏入並感受中國的天地、宇宙觀念。他從中體會到,編輯一樣也能用感官體驗,汲取靈光,掌握書感:封面如門面,文字如樑柱,圖畫分鏡如同建築庭園的路徑,每一頁都可比擬為建築中的一窗借景、一道進門。編輯所做的,就是在作繪者和讀者之間,以圖書搭起兩者的橋樑和迴廊,引讀者進入作者苦心造詣的宇宙。
▉我的理想是讓讀者讀到好故事
在2018台北國際書展舉行的「童書論壇」演講時,葉俊良將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比喻成分居山頭兩側的村莊居民,而編輯就住在山頂制高點,看得見雙方需求。尤其是規模小但特色鮮明的獨立出版社,更能協助不同類型的作者提升作品質地,或者創造「還不存在的書籍」,服務不同需求,替無所適從的讀者去蕪存菁。
編輯所擁有的獨到視野,是即使在資訊流通迅速、讀者和作者已能直接互動的現代社會,也無法取代的專業。
法國對童書繪本極為重視,80年代起,大型出版集團紛紛成立童書部門或併購小出版社,獨立出版社更是方興未艾,加上各種導讀協會推波助瀾,迄今每年的童書出版量超過一萬種。這個成熟的出版市場,孕育了許多有才華的作者、繪者和讀者群,重視藝術和創意的家長願意陪著孩子共讀,定期舉辦的童書展也吸引眾多出版社和讀者參加。
在這樣的出版環境中,出版社若不具編輯的專業、沒有做好市場定位和發展特色,很容易就會被沖刷掩蓋。
2007年成立的鴻飛,正面臨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帶著華文背景,從另一個文化圈來到法國的葉俊良,發現大多數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沒有概念,也不感興趣。而且許多法國人曾到中國旅行、工作或生活,覆蓋在文化之間的面紗拿掉後,書籍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就變得更加純粹,只剩下本質的互相對望與凝視。
一本書的本質是什麼?這對葉俊良來說不是難題。
在編輯鴻飛童書時,葉俊良並沒有特別提醒自己是華人,也不意欲行銷中華文化。「鴻飛成立的宗旨是為作者和讀者服務,我的理想是讓讀者喜歡一個好的故事,如果他從故事中得到文化趣味和底蘊,那是額外的禮物。如果期待讀者在讀完作品後馬上理解中華文化並仰慕讚嘆,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譬如在鴻飛出版的《十二生肖的故事》中,看不到我們熟知的動物爭吵,玉帝調停,最後以賽跑解決排名爭議等刻板印象,鴻飛版的生肖故事描述農夫夢見了12種動物對彼此身分的期待與希冀,讀者能在畫家Valérie Dumas細膩豐富的畫面中,窺見12種動物的特色,如滿滿倉儲裡的老鼠、寶座上的老虎、帶著懷錶的雞。十二生肖各有個性,也分別象徵中國人的生活切面和觀念,傳達歲時和自然的對應、循環關係。
法國人並不冀求從閱讀中汲取中華文化,更不希望從書中只讀到刻板膚淺的片面印象。鴻飛的作品跳脫文化樣板,重新思考故事與其原本想表達的概念,重新傳達根植於文化深層的精神。這樣的作法讓法國讀者覺得受到尊重,這也是鴻飛能在法國扎根,獨樹一幟的原因。
▉無論書籍或建築,美感經驗真切傳達訊息
在近日出版的《我在法國做圖畫書》中,葉俊良深入剖析了童書編輯身分的複雜性。童書編輯通常複合了傳統編輯、面對作者繪者的藝術指導角色,以及面對讀者的發行人角色。而在這些工作中,藝術指導的身分尤為重要。
對童書而言,「閱讀牽涉的不只是讀者的知性理解,它是具體時空下的美感經驗。」知識和訊息是冰冷的,若能透過圖書的構思與設計,讓美感經驗傳達進讀者的心,這時候,一本書才算真正被讀懂。
童書評論家柯倩華提到,兩年前初次看到鴻飛出版的《木蘭辭》時,驚豔震撼的心情彷彿「被雷打到」。這部作品沒有文化包袱,不帶成見,「它的視覺傳達手法完全超乎想像,但在故事的內在邏輯中一切合情合理,圖像語言清晰表達創作者的詮釋觀點,靈活運用文學的比喻和象徵。」
柯倩華以這部作品,鼓勵台灣的編輯人員及創作者,思考如何做文化的主題而不帶有刻版印象。「《木蘭辭》保留了這首古典長篇敘事詩值得傳誦的文化意義,又表現出在21世紀出版它的時代精神和藝術特色。它衝撞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慣性思考,啟發我們對於文化主題、圖畫書的本質以及文學藝術的永恆性有更寬廣的理解。」
在2015年出版的《木蘭辭》中,法國插畫家克蕾夢絲.波列(Clémence Pollet)利用版畫創作,四色印刷,融入現代感畫風和自己的詮釋,將《木蘭辭》明快、戲劇性強烈的樂府文字,以其四句一組或六句一組的敘事節奏轉換成圖畫。
擔任藝術指導的葉俊良憶起,當初波列完成初稿時,14幅畫面中有兩幅草圖未臻文字意境,不夠直接了當。他請畫家修改,結果重繪的結果比預期的更完美。「《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如果不了解這點,把節奏處理錯誤,那當然會讀得很不舒服。」波列掌握文字節奏繪製的插畫,圖文搭配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即使不懂法文的華文讀者,仔細審視圖片,讓插畫帶領閱讀,也能記起曾在課本上讀過的花木蘭故事和詞句,勾起存藏於華人心中的文化底蘊。
而對法國讀者來說,在女權意識抬頭的今天,《木蘭辭》並不標榜花木蘭從軍所突破的性別限制。在波列筆下,木蘭代父從軍時是穿上軍裝,但並沒有「女扮男裝」,故事強調的是她自主擘畫人生的態度。這個主題穿越了時空,觸動了法國人對於生命主體性質的渴望,而不落入性別或認同的窠臼,才會為現代人所喜愛,並繼續流傳。
這部作品後來獲得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的殊榮。編輯信任畫家的才華,畫家信任編輯能協助他突破自我,把作品變成傑作,這是編輯與作者繪者間最好的合作結果。
對讀者來說,《我在法國做圖畫書》的意義不是中年轉業的成功參照,不是對於初出社會年輕人的人生指南,而是重新思考書的本質,及其幕後推手編輯工作的真義。
葉俊良說:「不管是法國人還是華人,大家單純的心思意念就是做個開明的文化人,並提供小朋友美感經驗,讓他們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去創造並想像自己的未來。」對同樣蓬勃發展的台灣童書出版界來說,葉俊良在法國出版原創童書作品的經驗和堅持,或能作為借鏡,找回閱讀一本書、製作一本書的初心。●
【葉俊良在台北.新書分享會】
-
時間:2/11(日)15:00
地點:薄霧書店(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樓)
-
時間:2/14(三)14:00
地點:禮筑外文書店(台北市金華街249-3號1樓)
我在法國做圖畫書
作者:葉俊良
出版:玉山社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葉俊良
1969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台大物理系,1999年法國巴黎維爾曼建築學院進修畢業並取得建築師文憑。在巴黎若那當建築師事務所累積實務經驗期間,利用閒暇進修,取得法國城市規劃研究所碩士學位,隨後旅居英國牛津,參與都市設計研究計劃。
2005年返回法國,透過巴黎一家顧問公司,為中國的出版社製作一系列介紹法國建築作品的中英文圖書,從此跨入出版業領域,並於2007年和法國人黎雅格(Loïc Jacob)合作成立以原創童書繪本為編輯主軸的「鴻飛文化出版社」(Editions HongFei Cultures)。
|
Tags:
「在巴黎開童書出版社的台灣人」,葉俊良的這個身分,屢屢引起眾人的好奇。而他不僅在法國成立鴻飛文化出版社(Editions HongFei Cultures),以發行人、總編輯兼藝術指導的身分,建立起具有獨特風格的品牌,旗下作品更已獲得多項國際童書獎項的肯定。
從建築師、都市設計研究到童書出版人,在一般人眼中或許是人生大轉向,但對葉俊良而言卻並非毫不相關。他先在巴黎維爾曼建築學院(L′Ecole d′Architecture Paris-Villemin)取得學位,從事建築業,替巴黎一家顧問公司製作建築圖書,介紹法國建築師作品。蒐羅圖文,組織內容,從中獲取了編輯經驗,也順勢形成了成立出版社的念想。
▉編輯是幕後的建築師
其實,從事編輯工作之前,葉俊良很早就因為書和文學,領略了成為「先行者」的孤獨與快樂。
求學路上的好成績,不僅是光環,也是緊箍咒,葉俊良因此失去了念書以外的許多自由。自高中保送進入台大物理系後,他發現自己並不想在實驗室中度過一生,心裡仍繫掛著《麥田捕手》的霍爾頓,在黑暗又危險的現實世界裡所希冀的純真,以及《撒哈拉歲月》中,三毛在遙遠幻境中的自由。
抱持著這份想像與追求,葉俊良在修習物理系課程的同時,也選修外文系的科目,跟著王文興、廖咸浩等教授學習西方文學。文學批評和理論中的法文專有名詞甚多,讓他開始學習法語,也才開啟了法國留學之路。
葉俊良未曾想過因緣際會來到法國從事建築業,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會因為製作建築書籍重溫「書感」,但當機緣來臨,他毫不猶疑地把握住。
問起為何成立的出版社是以童書為主,葉俊良說,當初起意與朋友合作文化事業時,只知道想試試看出版工作。他前往法蘭克福書展參觀,考慮過版權和創作等工作,幾經琢磨,發覺基於長期在圖文與視覺的訓練下,自己想做又能勝任的,會是做圖畫書、講故事的書。法國較少成人繪本,講故事的圖畫書都以兒童為目標讀者,但鴻飛並不鎖定在兒童繪本,目前的70部作品中,有幾本即是為成人而作的非文學類繪本,甚至還得到童書獎。
出版童書和從事建築一樣,專業之中必然會牽涉到許多跨領域的職能,像是掌控時程和預算,觀察社會文化現象並分析,與讀者的溝通技巧……這些,都是葉俊良從文學和建築設計經驗的綜合和延伸。
譬如某次葉俊良參觀紫禁城,宮殿幾個進門之間、台階的高低序列,引領人們踏入並感受中國的天地、宇宙觀念。他從中體會到,編輯一樣也能用感官體驗,汲取靈光,掌握書感:封面如門面,文字如樑柱,圖畫分鏡如同建築庭園的路徑,每一頁都可比擬為建築中的一窗借景、一道進門。編輯所做的,就是在作繪者和讀者之間,以圖書搭起兩者的橋樑和迴廊,引讀者進入作者苦心造詣的宇宙。
▉我的理想是讓讀者讀到好故事
在2018台北國際書展舉行的「童書論壇」演講時,葉俊良將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比喻成分居山頭兩側的村莊居民,而編輯就住在山頂制高點,看得見雙方需求。尤其是規模小但特色鮮明的獨立出版社,更能協助不同類型的作者提升作品質地,或者創造「還不存在的書籍」,服務不同需求,替無所適從的讀者去蕪存菁。
編輯所擁有的獨到視野,是即使在資訊流通迅速、讀者和作者已能直接互動的現代社會,也無法取代的專業。
法國對童書繪本極為重視,80年代起,大型出版集團紛紛成立童書部門或併購小出版社,獨立出版社更是方興未艾,加上各種導讀協會推波助瀾,迄今每年的童書出版量超過一萬種。這個成熟的出版市場,孕育了許多有才華的作者、繪者和讀者群,重視藝術和創意的家長願意陪著孩子共讀,定期舉辦的童書展也吸引眾多出版社和讀者參加。
在這樣的出版環境中,出版社若不具編輯的專業、沒有做好市場定位和發展特色,很容易就會被沖刷掩蓋。
2007年成立的鴻飛,正面臨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帶著華文背景,從另一個文化圈來到法國的葉俊良,發現大多數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沒有概念,也不感興趣。而且許多法國人曾到中國旅行、工作或生活,覆蓋在文化之間的面紗拿掉後,書籍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就變得更加純粹,只剩下本質的互相對望與凝視。
一本書的本質是什麼?這對葉俊良來說不是難題。
在編輯鴻飛童書時,葉俊良並沒有特別提醒自己是華人,也不意欲行銷中華文化。「鴻飛成立的宗旨是為作者和讀者服務,我的理想是讓讀者喜歡一個好的故事,如果他從故事中得到文化趣味和底蘊,那是額外的禮物。如果期待讀者在讀完作品後馬上理解中華文化並仰慕讚嘆,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譬如在鴻飛出版的《十二生肖的故事》中,看不到我們熟知的動物爭吵,玉帝調停,最後以賽跑解決排名爭議等刻板印象,鴻飛版的生肖故事描述農夫夢見了12種動物對彼此身分的期待與希冀,讀者能在畫家Valérie Dumas細膩豐富的畫面中,窺見12種動物的特色,如滿滿倉儲裡的老鼠、寶座上的老虎、帶著懷錶的雞。十二生肖各有個性,也分別象徵中國人的生活切面和觀念,傳達歲時和自然的對應、循環關係。
法國人並不冀求從閱讀中汲取中華文化,更不希望從書中只讀到刻板膚淺的片面印象。鴻飛的作品跳脫文化樣板,重新思考故事與其原本想表達的概念,重新傳達根植於文化深層的精神。這樣的作法讓法國讀者覺得受到尊重,這也是鴻飛能在法國扎根,獨樹一幟的原因。
▉無論書籍或建築,美感經驗真切傳達訊息
在近日出版的《我在法國做圖畫書》中,葉俊良深入剖析了童書編輯身分的複雜性。童書編輯通常複合了傳統編輯、面對作者繪者的藝術指導角色,以及面對讀者的發行人角色。而在這些工作中,藝術指導的身分尤為重要。
對童書而言,「閱讀牽涉的不只是讀者的知性理解,它是具體時空下的美感經驗。」知識和訊息是冰冷的,若能透過圖書的構思與設計,讓美感經驗傳達進讀者的心,這時候,一本書才算真正被讀懂。
童書評論家柯倩華提到,兩年前初次看到鴻飛出版的《木蘭辭》時,驚豔震撼的心情彷彿「被雷打到」。這部作品沒有文化包袱,不帶成見,「它的視覺傳達手法完全超乎想像,但在故事的內在邏輯中一切合情合理,圖像語言清晰表達創作者的詮釋觀點,靈活運用文學的比喻和象徵。」
柯倩華以這部作品,鼓勵台灣的編輯人員及創作者,思考如何做文化的主題而不帶有刻版印象。「《木蘭辭》保留了這首古典長篇敘事詩值得傳誦的文化意義,又表現出在21世紀出版它的時代精神和藝術特色。它衝撞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慣性思考,啟發我們對於文化主題、圖畫書的本質以及文學藝術的永恆性有更寬廣的理解。」
在2015年出版的《木蘭辭》中,法國插畫家克蕾夢絲.波列(Clémence Pollet)利用版畫創作,四色印刷,融入現代感畫風和自己的詮釋,將《木蘭辭》明快、戲劇性強烈的樂府文字,以其四句一組或六句一組的敘事節奏轉換成圖畫。
擔任藝術指導的葉俊良憶起,當初波列完成初稿時,14幅畫面中有兩幅草圖未臻文字意境,不夠直接了當。他請畫家修改,結果重繪的結果比預期的更完美。「《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如果不了解這點,把節奏處理錯誤,那當然會讀得很不舒服。」波列掌握文字節奏繪製的插畫,圖文搭配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即使不懂法文的華文讀者,仔細審視圖片,讓插畫帶領閱讀,也能記起曾在課本上讀過的花木蘭故事和詞句,勾起存藏於華人心中的文化底蘊。
而對法國讀者來說,在女權意識抬頭的今天,《木蘭辭》並不標榜花木蘭從軍所突破的性別限制。在波列筆下,木蘭代父從軍時是穿上軍裝,但並沒有「女扮男裝」,故事強調的是她自主擘畫人生的態度。這個主題穿越了時空,觸動了法國人對於生命主體性質的渴望,而不落入性別或認同的窠臼,才會為現代人所喜愛,並繼續流傳。
這部作品後來獲得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的殊榮。編輯信任畫家的才華,畫家信任編輯能協助他突破自我,把作品變成傑作,這是編輯與作者繪者間最好的合作結果。
對讀者來說,《我在法國做圖畫書》的意義不是中年轉業的成功參照,不是對於初出社會年輕人的人生指南,而是重新思考書的本質,及其幕後推手編輯工作的真義。
葉俊良說:「不管是法國人還是華人,大家單純的心思意念就是做個開明的文化人,並提供小朋友美感經驗,讓他們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去創造並想像自己的未來。」對同樣蓬勃發展的台灣童書出版界來說,葉俊良在法國出版原創童書作品的經驗和堅持,或能作為借鏡,找回閱讀一本書、製作一本書的初心。●
【葉俊良在台北.新書分享會】
地點:薄霧書店(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樓)
地點:禮筑外文書店(台北市金華街249-3號1樓)
我在法國做圖畫書
作者:葉俊良
出版:玉山社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葉俊良
1969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台大物理系,1999年法國巴黎維爾曼建築學院進修畢業並取得建築師文憑。在巴黎若那當建築師事務所累積實務經驗期間,利用閒暇進修,取得法國城市規劃研究所碩士學位,隨後旅居英國牛津,參與都市設計研究計劃。
2005年返回法國,透過巴黎一家顧問公司,為中國的出版社製作一系列介紹法國建築作品的中英文圖書,從此跨入出版業領域,並於2007年和法國人黎雅格(Loïc Jacob)合作成立以原創童書繪本為編輯主軸的「鴻飛文化出版社」(Editions HongFei Cultures)。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人物》探索世界,將旅行觀點畫成知識繪本:訪澳洲新生代繪本創作者馬可.馬汀
閱讀更多
對談》如果忍者紅通通——繪本畫家林小杯與木內達朗的對話
閱讀更多
繪本書房》小時看熱鬧,長大讀門道:聊聊法國非故事性幼兒圖畫書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