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木匠手記:透過一位在地木工的樸拙之眼,深入北歐匠人的精神世界
En Snekkers Dagbok
歐勒.托史登森(Ole Thorstensen)著,柯清心譯,大塊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一位挪威包工程的木工,沒有太多文青的包裝,沒有匠人的姿態,純粹分享從技術到商業經營的一般事務,描述人們談論北歐工藝時遺忘的某種堅實內裡。這是一則平凡不過的故事,卻能原原本本呈現木工平凡的生活,顯示出對專業的尊重,以及某種文化深層的底蘊。
近幾年的經濟崩盤,掀起人們對資本主義下工作與生活型態的反省思潮。這位總是從無到有打造工藝品的工匠,確實體現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擁有具創造性的生活。如同作者自言「手工技藝沒有任何神祕可言」,《挪威木匠手記》不唱高調,也不意圖宣稱「工藝」的文化與藝術高度。全書樸實無華,卻很深刻,如同人生。
像作者這樣的工人文青北歐並不少見,工匠不必粗鄙,文青不必清高,職涯發展,適情適性而已。本書的寫作風格質樸無華,卻滿溢刨木花的香氣,一再讓人想起IKEA型錄上的明亮傢俱……這當然是很沒建設性的聯想。【內容簡介➤】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林熙強譯,臺灣商務,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史景遷是一道高牆,把歷史說得如此趣味,怎麼不叫後繼史家跳腳?已成經典的《大汗之國》成書20年,時至今日仍然是必讀之作。此前西方帝國之眼如何看待東方神祕的中國?史景遷超越居高臨下的傳統西方帝國之眼,全書是他深刻的自我文化剖析,是多點進擊的歷史重構,更說明了歷史為什麼必須是一則又一則迷人的故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讀歷史,才讀出歷史的複雜滋味。
在上世紀末,史景遷是站在史學浪潮最前端的人,後現代史學、敘事史的復興、交流的新視角、心理學式的刻劃……每部作品都是學術最前緣的挑戰,並且獲得市場的熱賣。20年過去了,本書的重新中譯,在夠長的時間間隔後,提供人們重新思索:當年的勇於弄潮,哪些是一閃而逝的流行?哪些已成為史學持續生長的關鍵?
據說錢鍾書當年曾戲稱史景遷是個「失敗的小說家」,看了這本《大汗之國》,他更像個失敗的文青,所以才會把馬可波羅、馬勒侯、卡夫卡、波赫士、卡爾維諾統統塞進進去。從正統史學書寫著眼,他也是個失敗的史家,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失敗,才會出現這款帶有輕薄感和明亮感的史學新風格。【內容簡介➤】
●1919:中國、印度、埃及和韓國,威爾遜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起點
The Wilsonian Moment: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
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著,吳潤璿譯,八旗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今日所見一切,都來自此前每一個昨日的累積──這樣淺顯的道理無人不知,我們卻很少意識到歷史的發展軌跡。比如1919年美國的「威爾遜時刻」,對2018年的台灣社會思潮有什麼影響?馬內拉以「威爾遜時刻」為起點,指出美國總統威爾遜彼時對全世界各地民族國家建立的倡議,如何導致如今響徹全球各地的獨立運動、呼喊民族自決的主旋律?《1919》的面市,或許也可以提醒當代的台灣讀者:民族國家獨立建國的道路,我們其實只走了一半。
本書討論的時序非常短暫,但卻深刻地改變整個世界,這屬於威爾遜主義「勝利」和「潰敗」的瞬間,揭開霍布斯邦筆下《極端的年代》的序幕,反殖民民族主義的浪潮,直到今日仍席捲著我們熟悉的世界。書中的印度、埃及、中國、韓國4個案例,則可視為仍不斷生成擴張的4個原型。與其說要帶領讀者認識過去,不如說要讓讀者正視未來。
今天回頭去看一百年前的民族自決提案,特別有種同志仍須努力的今昔之感。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未必那麼「理想」,其中很有些眉眉角角的政治考量,當時之所以敗下陣來,也是因為無法緩解被壓迫者的困境。這本書與其說是讚頌,不如視之為批判。【內容簡介➤】
●檔案:一部個人史
The File: a personal history
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著,侯嘉珏譯,印刻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系出德意志與納粹的有條不紊,史塔西(Stasi)是東德最出名的遺產,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森嚴綿密的監控組織。來自英國的作者年輕時曾前往東西柏林研究第三帝國,圍牆倒塌後,卻發現了一疊自己當年的史塔西檔案。這份驚悚的報告不只是老大哥在看著你,甚且人人都成了老大哥的分身,用矛頭抵住彼此的猜疑和脆弱。
艾許留學東德的1980年代,渾然未覺受到祕密警察及其線民的縝密盯梢,事隔多年的回顧與記錄,成就了《檔案:一部個人史》。這是一本自傳,是一部報導,卻宛如諜報小說,牽動人心起伏,為他的遭遇而驚駭莫名。然而,對當代台灣讀者而言,本書又是一聲警鐘,提醒我們正視轉型正義的必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究竟活過什麼樣的時代,並且知道我們應該活出下一個怎麼樣的時代。
近20年過去,換了新的譯者和出版社,從《檔案羅密歐》正名為《檔案:一部個人史》,但書中種種對極欲建立轉型期正義的台灣而言,仍是一帖迫切的良方。本書與其說是控訴或責難,更多的是嘗試將心比心,思索每個人在極權統治下的處境。這份同理或同情,才能形塑當前或未來正義該有的樣貌。最基本的,還是要徹底將一切開放。檔案本身不會說話,也會有各種誤用、濫用的可能,然而就像本書所示範的,只有資訊開放,才能有對話的可能;只有懇切地對話,才能真正地合解。【內容簡介➤】
●雪之鐵樹
雪の鉄樹
遠田潤子著,王華懋譯,獨步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即使所有人都不是壞人,也可能讓所有人都活在地獄裡。遠田潤子的虛構小說,就是這樣勾勒出一幅幅真實無比的人間悲劇。幸好,人間複雜卻未必從頭到尾都是悲劇。《雪之鐵樹》如同其書名呈現冷酷銳利的意象,卻也同樣透露堅忍凜然的姿態。小說人物都在各自背負的包袱裡沉默努力,宛如挺拔於積雪裡的鐵樹。作者的懸疑手法引人入勝,說到底其實是簡單的故事,但即使簡單也叫人不忍釋手。
用細緻的筆法層層舖陳,將一則簡單的故事,打造出豐富的層次。究竟什麼是惡?什麼是贖罪?最後那「從此過著幸福美好日子」的結局,看似削弱了故事的力道,但想想人生有時經由虛構想要的,不就是一帖麻藥?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惡意並不需要原因,只需要一點點懷恨在心,就可以源源不絕地相互折磨。如果沒有真正的放下和原諒,賠罪也可以賠出新一輪的業力糾葛。【內容簡介➤】
●歷史的盲目:我們世界的另一個故事
L'aveuglement - Une autre histoire de notre monde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林舒瑩譯,允晨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樂 益
常言道:「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費侯的《歷史的盲目:我們世界的另一個故事》自言是「致力於拆解盲目的不同形式,和盲目所滋生出來的種種行為」,便實是演繹上述名言的歷史巨構。為什麼我們無法得到教訓?正因為我們盲目。盲目的形態多樣,皆來自人類的心理弱點,所以更加無從逃脫這份盲目。這是令人如坐針氈的史書,是促人警醒之書。
書裡看似違反所有史學的基本教條,諸如不要回應當下的時事,不做後見之明的推斷……作者與其說是歷史學者,不如說是以公共知識分子的身分關懷當代。或許公知的角色本來就應先於學者,也或許面對「盲目」這樣迫切的課題,過於拘泥學術範式只會綁手綁腳。史學真正的精髓不在那些用來自保的規矩,而是經由對過去長時段的觀察,關懷當下。這本書讓人想起年鑑創始人之一布洛克《奇怪的戰敗》,作者終究是屬於年鑑,本書也終究屬於史學。
以史為鏡的語重心長,一種老派卻永不過時的知識論。【內容簡介➤】
●眼睛的故事+聖神.死人:《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前衛小說集
Histoire de l’œi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尉光吉、王春明譯,逗點文創結社,60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獨
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叫人頭痛的故事了(這句話是讚美)。閱讀的時候皺緊眉頭,捏著鼻子,不時按一按太陽穴。關於禁忌,關於癖好,關於性與死亡,90年前完成的前衛作品,如今讀來還是頭痛欲裂。可以微笑把巴塔耶讀完的,大概是神吧!(這句話也是讚美)不能理解這話的意思?去讀一讀巴塔耶筆下的故事,肯定就能理解了。
感謝中譯的問世,加上詳細的導讀,台灣讀者終於得見巴塔耶在「論」之外「創作」的一面,欣賞這位被傅科讚譽備至,激盪出他極限經驗(Limit-experience)論述的重要作家。巴塔耶的作品雖然被歸於情色小說,卻超越了感官刺激的範疇,經由對身體最殘暴的肢解、對欲望最卑劣的展示,挖掘出人之為人的本質,嘲笑社會常規或道德的可笑和虛妄。
巴塔耶真正在意的是:高潮之後,性還有什麼可能性?他的前世是薩德,他們其實是地球實驗室裡的生物學家,試圖以各式各樣的雜交,培育出新的基因,新的物種。【內容簡介➤】
●香港洋酒文化筆記 1841-1851
王漢明著,香港三聯,53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爬梳史料,捕捉故事,令人讀來不禁驚呼:這是「香港版陳柔縉」吧!但王漢明總有些地方僅只是資料的羅列而缺乏故事,令人不禁扼腕。儘管如此,這本小書仍有可觀之處。名為洋酒文化筆記,其實是香港小史,諸多細節可圈可點。洋酒之外,歷史之內,記錄19世紀中葉的香港文化,也可視作一種香港史的溯源。這是香港身世血脈的重寫,是香港文化自我認同的宣稱。
作者是品酒者和文獻藏家,書裡集合了大量資料,如同紙本博物館,將文獻、軼聞一一陳列擺放,略加整理介紹,存而不述,頗有檔案自己會說話的意味。港澳研究方興未艾,本書像是基礎建設,配合新興的大量數位資料庫,令人期待日後更紥實的研究,或者一則更動人的故事。
本書鎖定香港入英的前十年,觀察洋酒如何在這塊彈丸之地進行文化小革命,這本酒書簡直就像從二手書店的地下室角落挖出來的,來日也許可拍成幾部《夜行人生》類的電影,雖然有些地方只是資料和數據,但對史料控來說,這樣的書不香也陳,不陳也香。【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Tags:
●挪威木匠手記:透過一位在地木工的樸拙之眼,深入北歐匠人的精神世界
En Snekkers Dagbok
歐勒.托史登森(Ole Thorstensen)著,柯清心譯,大塊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一位挪威包工程的木工,沒有太多文青的包裝,沒有匠人的姿態,純粹分享從技術到商業經營的一般事務,描述人們談論北歐工藝時遺忘的某種堅實內裡。這是一則平凡不過的故事,卻能原原本本呈現木工平凡的生活,顯示出對專業的尊重,以及某種文化深層的底蘊。
近幾年的經濟崩盤,掀起人們對資本主義下工作與生活型態的反省思潮。這位總是從無到有打造工藝品的工匠,確實體現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擁有具創造性的生活。如同作者自言「手工技藝沒有任何神祕可言」,《挪威木匠手記》不唱高調,也不意圖宣稱「工藝」的文化與藝術高度。全書樸實無華,卻很深刻,如同人生。
像作者這樣的工人文青北歐並不少見,工匠不必粗鄙,文青不必清高,職涯發展,適情適性而已。本書的寫作風格質樸無華,卻滿溢刨木花的香氣,一再讓人想起IKEA型錄上的明亮傢俱……這當然是很沒建設性的聯想。【內容簡介➤】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林熙強譯,臺灣商務,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史景遷是一道高牆,把歷史說得如此趣味,怎麼不叫後繼史家跳腳?已成經典的《大汗之國》成書20年,時至今日仍然是必讀之作。此前西方帝國之眼如何看待東方神祕的中國?史景遷超越居高臨下的傳統西方帝國之眼,全書是他深刻的自我文化剖析,是多點進擊的歷史重構,更說明了歷史為什麼必須是一則又一則迷人的故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讀歷史,才讀出歷史的複雜滋味。
在上世紀末,史景遷是站在史學浪潮最前端的人,後現代史學、敘事史的復興、交流的新視角、心理學式的刻劃……每部作品都是學術最前緣的挑戰,並且獲得市場的熱賣。20年過去了,本書的重新中譯,在夠長的時間間隔後,提供人們重新思索:當年的勇於弄潮,哪些是一閃而逝的流行?哪些已成為史學持續生長的關鍵?
據說錢鍾書當年曾戲稱史景遷是個「失敗的小說家」,看了這本《大汗之國》,他更像個失敗的文青,所以才會把馬可波羅、馬勒侯、卡夫卡、波赫士、卡爾維諾統統塞進進去。從正統史學書寫著眼,他也是個失敗的史家,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失敗,才會出現這款帶有輕薄感和明亮感的史學新風格。【內容簡介➤】
●1919:中國、印度、埃及和韓國,威爾遜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起點
The Wilsonian Moment: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
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著,吳潤璿譯,八旗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今日所見一切,都來自此前每一個昨日的累積──這樣淺顯的道理無人不知,我們卻很少意識到歷史的發展軌跡。比如1919年美國的「威爾遜時刻」,對2018年的台灣社會思潮有什麼影響?馬內拉以「威爾遜時刻」為起點,指出美國總統威爾遜彼時對全世界各地民族國家建立的倡議,如何導致如今響徹全球各地的獨立運動、呼喊民族自決的主旋律?《1919》的面市,或許也可以提醒當代的台灣讀者:民族國家獨立建國的道路,我們其實只走了一半。
本書討論的時序非常短暫,但卻深刻地改變整個世界,這屬於威爾遜主義「勝利」和「潰敗」的瞬間,揭開霍布斯邦筆下《極端的年代》的序幕,反殖民民族主義的浪潮,直到今日仍席捲著我們熟悉的世界。書中的印度、埃及、中國、韓國4個案例,則可視為仍不斷生成擴張的4個原型。與其說要帶領讀者認識過去,不如說要讓讀者正視未來。
今天回頭去看一百年前的民族自決提案,特別有種同志仍須努力的今昔之感。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未必那麼「理想」,其中很有些眉眉角角的政治考量,當時之所以敗下陣來,也是因為無法緩解被壓迫者的困境。這本書與其說是讚頌,不如視之為批判。【內容簡介➤】
●檔案:一部個人史
The File: a personal history
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著,侯嘉珏譯,印刻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系出德意志與納粹的有條不紊,史塔西(Stasi)是東德最出名的遺產,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森嚴綿密的監控組織。來自英國的作者年輕時曾前往東西柏林研究第三帝國,圍牆倒塌後,卻發現了一疊自己當年的史塔西檔案。這份驚悚的報告不只是老大哥在看著你,甚且人人都成了老大哥的分身,用矛頭抵住彼此的猜疑和脆弱。
艾許留學東德的1980年代,渾然未覺受到祕密警察及其線民的縝密盯梢,事隔多年的回顧與記錄,成就了《檔案:一部個人史》。這是一本自傳,是一部報導,卻宛如諜報小說,牽動人心起伏,為他的遭遇而驚駭莫名。然而,對當代台灣讀者而言,本書又是一聲警鐘,提醒我們正視轉型正義的必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究竟活過什麼樣的時代,並且知道我們應該活出下一個怎麼樣的時代。
近20年過去,換了新的譯者和出版社,從《檔案羅密歐》正名為《檔案:一部個人史》,但書中種種對極欲建立轉型期正義的台灣而言,仍是一帖迫切的良方。本書與其說是控訴或責難,更多的是嘗試將心比心,思索每個人在極權統治下的處境。這份同理或同情,才能形塑當前或未來正義該有的樣貌。最基本的,還是要徹底將一切開放。檔案本身不會說話,也會有各種誤用、濫用的可能,然而就像本書所示範的,只有資訊開放,才能有對話的可能;只有懇切地對話,才能真正地合解。【內容簡介➤】
●雪之鐵樹
雪の鉄樹
遠田潤子著,王華懋譯,獨步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即使所有人都不是壞人,也可能讓所有人都活在地獄裡。遠田潤子的虛構小說,就是這樣勾勒出一幅幅真實無比的人間悲劇。幸好,人間複雜卻未必從頭到尾都是悲劇。《雪之鐵樹》如同其書名呈現冷酷銳利的意象,卻也同樣透露堅忍凜然的姿態。小說人物都在各自背負的包袱裡沉默努力,宛如挺拔於積雪裡的鐵樹。作者的懸疑手法引人入勝,說到底其實是簡單的故事,但即使簡單也叫人不忍釋手。
用細緻的筆法層層舖陳,將一則簡單的故事,打造出豐富的層次。究竟什麼是惡?什麼是贖罪?最後那「從此過著幸福美好日子」的結局,看似削弱了故事的力道,但想想人生有時經由虛構想要的,不就是一帖麻藥?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惡意並不需要原因,只需要一點點懷恨在心,就可以源源不絕地相互折磨。如果沒有真正的放下和原諒,賠罪也可以賠出新一輪的業力糾葛。【內容簡介➤】
●歷史的盲目:我們世界的另一個故事
L'aveuglement - Une autre histoire de notre monde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林舒瑩譯,允晨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樂 益
常言道:「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費侯的《歷史的盲目:我們世界的另一個故事》自言是「致力於拆解盲目的不同形式,和盲目所滋生出來的種種行為」,便實是演繹上述名言的歷史巨構。為什麼我們無法得到教訓?正因為我們盲目。盲目的形態多樣,皆來自人類的心理弱點,所以更加無從逃脫這份盲目。這是令人如坐針氈的史書,是促人警醒之書。
書裡看似違反所有史學的基本教條,諸如不要回應當下的時事,不做後見之明的推斷……作者與其說是歷史學者,不如說是以公共知識分子的身分關懷當代。或許公知的角色本來就應先於學者,也或許面對「盲目」這樣迫切的課題,過於拘泥學術範式只會綁手綁腳。史學真正的精髓不在那些用來自保的規矩,而是經由對過去長時段的觀察,關懷當下。這本書讓人想起年鑑創始人之一布洛克《奇怪的戰敗》,作者終究是屬於年鑑,本書也終究屬於史學。
以史為鏡的語重心長,一種老派卻永不過時的知識論。【內容簡介➤】
●眼睛的故事+聖神.死人:《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前衛小說集
Histoire de l’œi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尉光吉、王春明譯,逗點文創結社,60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獨
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叫人頭痛的故事了(這句話是讚美)。閱讀的時候皺緊眉頭,捏著鼻子,不時按一按太陽穴。關於禁忌,關於癖好,關於性與死亡,90年前完成的前衛作品,如今讀來還是頭痛欲裂。可以微笑把巴塔耶讀完的,大概是神吧!(這句話也是讚美)不能理解這話的意思?去讀一讀巴塔耶筆下的故事,肯定就能理解了。
感謝中譯的問世,加上詳細的導讀,台灣讀者終於得見巴塔耶在「論」之外「創作」的一面,欣賞這位被傅科讚譽備至,激盪出他極限經驗(Limit-experience)論述的重要作家。巴塔耶的作品雖然被歸於情色小說,卻超越了感官刺激的範疇,經由對身體最殘暴的肢解、對欲望最卑劣的展示,挖掘出人之為人的本質,嘲笑社會常規或道德的可笑和虛妄。
巴塔耶真正在意的是:高潮之後,性還有什麼可能性?他的前世是薩德,他們其實是地球實驗室裡的生物學家,試圖以各式各樣的雜交,培育出新的基因,新的物種。【內容簡介➤】
●香港洋酒文化筆記 1841-1851
王漢明著,香港三聯,53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爬梳史料,捕捉故事,令人讀來不禁驚呼:這是「香港版陳柔縉」吧!但王漢明總有些地方僅只是資料的羅列而缺乏故事,令人不禁扼腕。儘管如此,這本小書仍有可觀之處。名為洋酒文化筆記,其實是香港小史,諸多細節可圈可點。洋酒之外,歷史之內,記錄19世紀中葉的香港文化,也可視作一種香港史的溯源。這是香港身世血脈的重寫,是香港文化自我認同的宣稱。
作者是品酒者和文獻藏家,書裡集合了大量資料,如同紙本博物館,將文獻、軼聞一一陳列擺放,略加整理介紹,存而不述,頗有檔案自己會說話的意味。港澳研究方興未艾,本書像是基礎建設,配合新興的大量數位資料庫,令人期待日後更紥實的研究,或者一則更動人的故事。
本書鎖定香港入英的前十年,觀察洋酒如何在這塊彈丸之地進行文化小革命,這本酒書簡直就像從二手書店的地下室角落挖出來的,來日也許可拍成幾部《夜行人生》類的電影,雖然有些地方只是資料和數據,但對史料控來說,這樣的書不香也陳,不陳也香。【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OB短評》#96 更新大腦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
OB短評》#95 突破艱難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
OB短評》#94 讓書架完滿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