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為什麼法國人三歲就開始學思考?法國哲學作家柏尼菲帶你練習思考

文字整理:James/圖片提供:愛米粒出版

法國哲學作家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曾經數度訪台,讀者對他應不陌生。他致力推廣成人和兒童哲學思考,先前已發行文譯本的作品包括「哲學.思考.遊戲」系列9冊(米奇巴克出版)、「會思考的小公民」系列4冊(遠流出版),皆有良好的口碑。他的作品雖然都是針對兒童設計,但其中觸及的各種「大哉問」議題,對成人讀者也深具啟發作用。

近日柏尼菲又有另一套作品中譯上市,「小小樂思」系列包括《爸爸,你為什麼愛我?》、《媽媽,我為什麼存在?》、《我為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及《我為什麼要上學?》共計4冊(愛米粒出版),標榜是給小小朋友的第一本思考練習書。


xiao_xiao_le_si_suo_.jpg

由愛米粒出版的「小小樂思」系列

柏尼菲日前再度來台,舉行哲學交流講座「為什麼法國人三歲就開始學思考?」由作家褚士瑩擔任引言人及現場口譯。身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顧問的柏尼菲說話幽默風趣,表情豐富自然。全場兩個小時的講座中,不時引起現場的笑聲和共鳴,並與聽眾有良好的互動。

柏尼菲自1994年起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在世界各地成立哲學工作坊,推廣成人和兒童的思考訓練課程。他主張從兒童的觀點和經驗出發,慣於用反問追問等方式,引導孩子邏輯思考、多角度質疑、訓練發散式思維。

柏尼菲鼓勵孩子表達自我觀點,他建議大人:「當孩子提出問題時,不要急著回答,最好能引導他們自己找到答案,孩子才能學會為自己的想法負責。」以下是講座的部分內容,特別摘錄,以響讀者。


dui_tan__0.jpg

講座現場

▇別低估孩子的思考力

主持人褚士瑩:「小小樂思系列」這套童書,是奧斯卡老師寫給三歲孩子,讓父母就能和孩子一起讀的繪本。

奧斯卡認為,我們不應該低估孩子們的思考力。三歲的孩子應該已有相當完整的思辨能力,不應該被當成什麼都不知道的人。譬如在這次的四本書中,有一本叫做《為什麼我們要上學?》其實你在孩子三歲時就可以開始和他們討論這個問題,讓他們想三年,到他們六、七歲時,就有機會知道自己為何要上學。


wo_wei_shi_mo_yao_shang_xue_.jpg

取自《我為什麼要上學?》

但在台灣,我們常常碰到的狀況是:年輕人一路念上去,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書,搞不好連博士學位都拿到了,有一天突然說:我想去賣雞排!或是突然問:我為什麼要念書?

我們希望有個完全不一樣的思維:在我們學一件事之前,先知道為什麼要做,這是知識教育。

  • 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存在?
  • 你不知道你自己為什麼愛?
  • 你不知道你自己為什麼要上學?

這套書看起來是給三歲孩子讀的,但實際上若你發現這些問題你都沒有想清楚過,今天可能是個很好的機會。把自己當作一個心智三歲的孩子,重新來思考這些問題,不只是孩子會受惠,相信你自己會是最大的受益人。

▇天下無不是的孩子?

柏尼菲:當我聽到父母說「孩子就是我的一切」時,我的感覺是:這太瘋狂了。說我「有」一個小孩已經夠糟了,還把他叫做「我的小孩」,這很可怕。有時旁人問我:你有孩子嗎?我會回答:沒有,我「沒有」小孩,但有幾個孩子在我家裡長大,而且他們超花錢。(全場笑)

母姐會時,學校老師把爸媽找來,跟他們說:你的孩子有問題,他拿筆戳同學的肩膀。媽媽回答:「不可能,我很了解他,他是我的孩子,是從我肚子裡出來的。他在家裡根本不會做這種事,一定是老師有問題,才會發生這種事。」

老師說,全班只有他會做這種事,如果是我的問題,那不是全班都會這樣(做戳人狀)。(全場笑)

孩子的行為分明是不正常的,有暴力傾向、大人講話都沒在聽,但媽媽還是強調,他在內心深處是個好孩子。

我跟這些媽媽說,那些連續殺人犯,他們的媽媽也說一樣的話:她的孩子(連續殺人犯)在內心深處是個好人,他只是行為怪怪的,有時候沒辦法控制情緒,所以才會去殺人,但並不是隨時都會去殺人。「他在家裡很有禮貌,還會買糖果給我吃。我很了解他,我是他媽媽……」

要剪斷臍帶很難,但你真的要和孩子保持距離,而且要和他進行對話。


qing_ting_hai_zi_.jpg

取自《爸爸,你為什麼愛我?》

▇交通工具上失控的孩子,請與他們對話

我們這樣說遠了。你在抱孩子之前真的要非常謹慎,「擁抱」是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但要在適當的時候使用它,不要帶給孩子混淆的訊號。

我們都想要感覺的好,也希望孩子覺得好,但需要因時制宜,在正確的狀況下使用正確的方式。

我在飛機上看多了,有個孩子很「失控」,但媽媽就把他抱著,我感覺媽媽好像要把孩子勒死般,緊緊用身體擋住孩子的嘴巴。她只是想把聲音擋住,但當孩子在鬧時,我們通常都沒有和孩子對話。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在飛機上,後面有個孩子一直在開關桌子,我坐在她前面很不舒服。我轉頭,對孩子的爸爸說,你可不可以請孩子停止玩桌子。爸爸說不行,不讓她玩桌子,她就開始哭。

我告訴這個爸爸,我寧願她哭,我可以戴上耳機,音樂調大聲,除非她大聲尖叫,否則我就聽不到。但她一直開開關關,我的脊椎受不了。爸爸束手無策,說我女兒不會理解,我說你好幸運喔,我剛好是兒童教育專家,讓我來跟她說吧。

我慢慢的、很平和的跟小女孩說明解釋,然後她停了半小時,我就有了半小時的清靜,不錯啊(有時候期望不要太高)。半小時後,小孩又忘了,所以我又回頭:你記得我嗎?我就是坐在你前面的那個阿北喔,每一次你開開關關,我的全身就被震得很難受,所以她又停了。

這個爸爸覺得不可思議。因在爸爸腦海裡,不讓孩子為所欲為,他們就會哭。爸爸的想法很怪,這個論點可能是想像出來的。

我在大眾運輸上遇到過各式各樣的例子,也看到不少被我弄得不爽的父母。我常聽到這類說法,說我的小孩不會懂的,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試著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為所欲為,或者直接把孩子放到電視機前、直接給她玩平板。我覺得這些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世界末日。


wo_wei_shi_mo_cun_zai_.jpg

取自《媽媽,我為什麼存在?》

▇不要只是傾聽,要與孩子「雙向對話」

現今的社會,我看到一個問題:我小時候,若孩子不聽話,爸媽是直接一巴掌打下來,或者老師會用尺懲罰孩子。但你們是新一代的父母,結果就矯枉過正,變成另外一種類型。

美國有個有名的心理分析者,主張「傾聽你的孩子」。「傾聽」在英文裡有兩個意思,用耳朵聽,或是遵照你的意思去做。有些人的傾聽變成讓孩子為所欲為,因為他們經歷過嚴格、不聽孩子說話的父母,便走向另一個極端,放任孩子在學校不聽話,在家裡當小國王。

我們需要的不是聽話,而是要對話。所謂的聽,必須是雙向的。一應一答是要雙向進行的,這就是小小樂思這系列書的基本精神。


xiang_zuo_shi_mo_.jpg

取自《我為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父母總是和大人聊天氣,和小孩聊食物。其實你可以聊點別的:你為什麼嫉妒?嫉妒是非常普遍的情緒,我們來討論它吧。與其你想盡辦法要把弟弟勒死,不如和我聊聊吧,說不定我們可以找到把弟弟殺掉之外更好的方式。

刷牙對你很痛苦嗎?我也很同意,我從來不喜歡刷牙。可能有個爸爸很愛刷牙,所以就覺得不愛刷牙的孩子不正常,一定要讓他也愛上刷牙。

那麼就來討論吧!刷牙的問題到底在哪裡?是牙膏的問題,牙刷顏色的問題,還是外側或內側刷不到的問題?如果一個孩子不愛刷牙,和他討論吧,你會覺得很有趣的,這樣的討論就是一種哲學上的歸納法。

▇放心吧,好媽媽的存在根本是一種幻象

有些家長對孩子有一套完整的計畫,貼在冰箱上的時間表以半小時為時間單位。我發現,通常越混亂的父母,他們的計畫越多。因為他們自己很混亂,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秩序。但是,可以把你的計劃丟掉嗎?

不是說你的計畫有問題,而是假若你太偏執,一定要照表操課的話,那就有問題。譬如說小孩不吃飯,媽媽就神經緊張無法接受。但小朋友一餐不吃會死嗎?會因營養不良而住院嗎?一餐不吃的問題在哪裡?媽媽說:「這樣他會餓啊。」這很好,等他餓了,下一餐他就會吃了。

這時候媽媽又想:要是我婆婆知道我讓小孩餓肚子,要是她跑去跟鄰居說,我會被鄰居指指點點,說我是不讓孩子吃飯的壞媽媽,這樣我就完了,就像街上懸賞要追緝的壞媽媽。

放心吧,世界上根本沒有好媽媽的存在,這其實是個幻象。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小孩,他們只是藉著孩子延續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為自己生存的渴望,但大部分父母不喜歡我告訴他們這個事實。

▇父母,可能是向孩子索愛的乞討者

我們都想像能聽到愛的故事,事實上,有孩子和愛沒什麼關係,和貪婪比較有關係。人們並不是真的想要愛,反而是想要被愛。這兩件事是完全不同的。


ba_ba_ni_wei_shi_mo_ai_wo_.jpg

取自《爸爸,你為什麼愛我?》

若你真的想要愛,應該會去付出。但實際上說想愛的人都是在渴求,在「索愛」。他們一直冀求在孩子眼裡看見愛:來,告訴我你愛媽媽,因為你爸爸都不跟我說他愛我。

我們常常變成愛的乞討者。這不是犯罪,也不是疾病,但你必須意識到你是這樣的人。所以放輕鬆,當個乞討者也沒什麼不對。

我們不會去問人家:「你愛我嗎?」這樣問很危險,因為對方可能會回答:「我不愛妳」,所以我們才會說:「告訴我你愛我。」

【觀眾QA時間】

Q:哲學諮商是一種職業嗎與心理諮商有何不同?

A:事實上,大部分時間我是馬戲團的小丑,因為現在是淡季,我就出來討生活。這當然不是一個真正的職業,如果我天分夠的話,我應該去當脫口秀演員。但我找不到經紀人簽我,所以我就說:我是一個哲學家。(現場笑)

但對於你的另一個問題,我給你一個簡單的區分方法。

和心理諮商不同的是:我一點都不在乎你的感覺是什麼。和心理學家不同的是:我也不想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事,因為它可能很無聊。我只想知道你是怎麼想的,即使你很可能不太常去思考。這是主要的差別。

你喜歡我的區分嗎?

(讀者答:我不是很清楚。)

假如你來找我,和我抱怨:人生充滿了困難,我討厭我老闆,我老公不了解我,我小孩不愛刷牙……我會和你說這些我都不在乎,因為這些好無聊。我會問你:你覺得宇宙怎麼樣?

這樣你懂了嗎?我會和你聊莊子。你覺得這個區別清楚嗎?

或者我也會問:你人生中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麼?試試回答這個問題吧,如果你知道的話。

(讀者答:活著。)

活著?!這很有意思。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你覺得最瘋狂的事呢?

(讀者答:因為人是會思考的動物,所以會自己找很多煩惱。)

所以你覺得人是自找麻煩的動物。你自找的麻煩是什麼?

(讀者答:Looking for hapiness. [譯:尋找幸福])

當人們突然轉換語言,我都覺得很有意思。當人們不用自己母語時,就是開始胡說八道。(現場笑)因為用自己母語說出來有點可怕——萬一我媽媽聽到了怎麼辦?

好狡猾喔!你有發現自己是個狡猾的人嗎?可能你本來就知道,只是沒有意識到。這是前反思意識(pre-reflective consciousness),你心裡隱約有這樣的感覺。你有隱約感覺到現實中的謊言嗎?你是不是一個有思考困難的人?

(讀者問:在哪方面?)

果然這就是問題的重點,你自己揭露了。通常只要一個人用問題來回答問題,顯然就是在逃避思考。你運用的技巧是提出一個規範性的問題。

假設羅密歐問茱麗葉:你是否對我不忠啊?茱麗葉說:「要看你說哪一方面……你是指哪一種形式的不忠。」(柏尼菲扮鬼臉,現場大笑)

很有意思吧。你現在知道哲學諮商和心理諮商的區別了嗎?

Q:不是每個人都對哲學有這麼豐富的知識,要學會思考這件事,是否一定要建立在豐富的知識上?

A:正好相反,你必須無知才能思考。蘇格拉底和莊子都說過類似的概念:你知道你不知道,先承認自己的無知,你才會開始思考,才會對事情覺得好奇。以剛才提到的刷牙為例,如果你覺得你了解刷牙這件事,就會堅持每個人都這樣做,這才正常。

如果你把你所知的忘掉,當看到父母和孩子為了刷牙爭執時,就不會覺得太驚奇。我並不是說知識是無用的,但它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思考。為了要能思考,你要先忘了你所知道的。這也是為什麼跟孩子對話很有趣,因為他們對什麼都好奇。

「爸爸,為什麼你每天都要上班?」好問題!爸爸從很多年前就沒再問自己這個問題了。雖然聽起來有點天真,但是是好問題。

ba_ba_ni_wei_shi_mo_ai_wo_zheng_shu_feng_.jpg 爸爸,你為什麼愛我?
Dis, papa, pourquoi tu m’aimes?
作者: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
譯者:尉遲秀
繪者:戴芬妮.杜朗
出版:愛米粒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02-1_ma_ma_wo_wei_shi_mo_cun_zai_zheng_shu_feng_.jpg 媽媽,我為什麼存在?
Dis, maman, pourquoi j’existe?
作者: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
譯者:穆卓芸
繪者:戴芬妮.杜朗
出版:愛米粒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wo_wei_shi_mo_bu_neng_xiang_zuo_shi_mo_jiu_zuo_shi_mo_zheng_shu_feng_.jpg 我為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Pourquoi je ne fais pas ce que je veux ?
作者: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
譯者:穆卓芸
繪者:戴芬妮.杜朗
出版:愛米粒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wo_wei_shi_mo_yao_shang_xue_zheng_shu_feng_.jpg 我為什麼要上學?
Pourquoi je vais à l’école ?
作者: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
譯者:陳太乙
繪者:戴芬妮‧杜朗
出版:愛米粒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