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從《朱鴒書》到李鵲書,未完的武俠夢,逝去的武林:評李永平的《新俠女圖》

2018-08-06 17:20
  • 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約聘研究員)

內文插畫:龔萬輝(麥田出版提供)

李永平的《新俠女圖》是一本武俠遺著,小說還沒有寫完,作者就已辭世,跟朱西甯的《華太平家傳》未完一樣,未免是當代華文文學界的憾事。然而,未完的《新俠女圖》,竟然已經有了後記,這就多少令我們感到意外了。從已完成的13回,加上14回殘稿看來,小說應該還有接近一半的篇幅,才會寫到結尾,才會出現呼應楔子(女俠在北京城外產後攜帶嬰兒返鄉南下)的「白玉釵之死」;可惜人世無常,作者已沒有那麼多時間從容寫到結局,讀者看了第14回殘稿之後,並沒有看到白玉釵之死;逝去的是小說家李永平自己。

對讀者而言,只要小說沒有寫完,白玉釵就不會死。或許去(2017)年初夏在與病魔掙扎的小說家暗地裡也相信,只要沒寫到白玉釵之死,小說家自己就不會死。這樣看來,《新俠女圖》打一開始就已是一本與死亡搏鬥的書:誰先抵達死亡的結局誰就輸。這是廢話,但是萬一作者比書中人物先死呢?

看來是小說中人白玉釵贏了。2018年夏天,李永平的《新俠女圖》出版,小說中的女主角過關斬敵,還在徽州路上巧遇失散15年的五妹,幾乎快要寫到少年李鵲的「朱鴒漫遊奇境」或「韋小寶經驗」。小說就在這裡煞住,成為殘稿,白玉釵既完成又未完成李永平的「設計」,似乎我們又來到《海東青》 的結尾——原來李永平已不是第一次書寫「未完稿」,「未完」的《海東青》不是也出版成書嗎?

熟悉李永平小說的讀者,不難在小說中找到李氏作品一貫風格與母題的痕跡,尤其是一成年人一少年結伴「在路上」的敘事型態——廣東省南雄府鳳津村少年李鵲有時是大河少年「永」的化身,經歷了「可嘆可憾、可喜可悲」的遭遇後,回來給我們講一個成長故事,讓我們透過一個13歲少年的眼光看險惡的江湖;有時是海東少女「朱鴒」的分身,沒有他跟隨在白玉釵身邊,我們就只是聽「第三人稱敘說者」講一個跟所有江湖恩怨都差不多的武林舊事,而李鵲也就不會是朱鴒那樣身兼「帶路人」與「能動者」(agent)的角色。

xin_xia_nu_tu_-wen_qian_16ye_cai_tu_-223.jpg

換句話說,李永平在《新俠女圖》裡頭所刻畫的白玉釵,翻轉了他諸前作中的主人翁(尤其是靳五與克絲婷姑媽)的角色,讓她集眾人(甚至李永平)於一身,既是李鵲的偶像,也是引領他進入生死無常成人世界的啓蒙者。而李鵲的身世,也讓《新俠女圖》成為《海東青》的「前傳」:在東海鯤島淡水古鎮寫「《白玉釵傳》後記」的作者「李永平」自承乃「李鵲公的後人」。《白玉釵傳》其實是李永平原先給《新俠女圖》取的書名。

然而,《新俠女圖》畢竟是一部「武俠小說」,一個李永平晚年想要實現的武俠夢(其實《吉陵春秋》已具武俠的雛型)。浸潤西洋文學經典的比較文學學者李永平,當然知道亞瑟王武士傳奇那個西洋文化的武俠傳統。古往今來的西洋作家總是在重寫那些故事,裡頭盡是國家民族、英雄美人、恩怨情仇、聖杯追尋的永恆題材。在中文的國度裡,王度盧、還珠樓主等民國以降的武俠小說家所營造的何嘗不也是這樣的一個江湖世界。當現實世界的歷史在大斷裂年代於大陸洲外另起新章時,民間想像的武俠世界也在港台由金庸、梁羽生、蹄風、臥龍生、諸葛青雲、古龍等人翻開新的一頁。

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英屬馬來亞、婆羅洲(及之後的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圈,本地文學彙編不足,中國新文學書刊禁止入口,除了港台文學書籍外,華文讀物主要來自通俗小說,其中武俠小說尤為大宗,武俠小說雜誌如《武俠世界》更是一紙風行。自幼熱愛閱讀的李永平在故鄉古晉時難免讀了不少金庸、梁羽生等新派武俠小說家的作品。事實上,這些通俗小說早已是像李永平這一代華人子弟文學養分的來源,尤其是文字與人物的刻畫訓練。

李永平當年從古晉到台北唸書的時候,正是新派武俠片興起港台影壇之際。胡金銓(《大醉俠》、《龍門客棧》)、張徹(《金燕子》、《獨臂刀》)、郭南宏(《一代劍王》、《鬼見愁》)的作品風靡一時,票房動輒破百(百萬港幣),可謂家喻戶曉,很少那一代人的觀影經驗可以繞過他們的武俠片。這個武俠小說與武俠片的傳統,對東亞與東南亞幾代華人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可以說是文化基本知識(cultural literacy)的一部分了。李永平日後以武俠來建構他越過大河盡頭以後另一座文字世界時,金庸、梁羽生、胡金銓的文字或影像武俠原型自然成為他徵召、借貸或致意的源頭活水,不管他自不自覺。

《新俠女圖》寫白玉釵幼年家變,身負血海奇冤,父遭東廠太監「三千歲白公公」 迫害(殘稿寫作「劉瑾」劉公公,尚未改為「白公公」),全家株連,白玉釵7歲師從瓊島南海神尼,10年後學得一身好劍術,拜別恩師一路向北,經由嶺南上京復仇,一路闖蕩江湖大開殺戒,不知結下多少梁子。某日在鳳津村13歲少年李鵲爺爺開的君子客店投宿,遇敵發難,並引來東廠大檔頭率眾特務緝捕,經過一番激鬥,白玉釵突圍後意圖刺殺廣東太監不果,遂與萍水相逢的少年李鵲渡河,穿越梅嶺下贛江,展開二人一路闖關北上神州的旅程。

xin_xia_nu_tu_-wen_qian_16ye_cai_tu_-3.jpg

這趟旅程的第一場重要戰事為白玉釵在「萬安客店」智鬥江北武林十大掌門,在負傷的白玉釵指導下,李鵲為了保護她而生平第一次殺人,稍後東廠在江湖的頭號殺手遼東飛天蝙蝠胡東上場,而先前在鳳津鎮一招挫敗東洋浪人武士菊十六郎的書生蕭劍也再次現身義助二人。白玉釵遭五小福蝠毒迷倒,後李鵲、蕭劍、白玉釵隱居杓子坑村避難養傷36天,白玉釵武功恢復後三人繼續上路,接著蕭劍與菊十六郎師父眠狂四郎對決不敵重傷,白玉釵刺瞎了眠狂四郎一隻眼睛後三人前往嫏嬛山莊讓蕭劍治傷,期間蕭白二人暗生情愫,不久飛天蝙蝠與眾掌門人尋來,故事情節急轉直下,在梨花槍傳人楊十三娘的挑撥離間之下,白玉釵一劍刺死蕭劍 。

小說之後寫白李二人繼續上路,「我們仨變成了我們倆」,白玉釵怒鞕調戲她的紈袴子弟馬子鹿示眾,李鵲離她而去,馬父揚子幫幫主佈下天羅地網下令捉拿白玉釵以為獨子雪恨,李鵲聞訊救出被困潯陽江頭的白玉釵,這時他才知道白玉釵已懷有身孕,後二人在徽州道上遇上失散的五妹⋯⋯

《新俠女圖》前10回顯然是個遭受當權者迫害的忠良之後的故事,跟傳統武俠小說寫法不同的是,李永平跳過忠良之後如何逃離東廠特務魔掌的故事(通常會有江湖俠客見義勇為甚至犧牲生命出手阻止東廠殺手趕盡殺絕,例如影片《龍門客棧》講的就是明朝于謙遇害後,兒子流徙山西龍門,奸臣千里追殺以斬草除根,遂有武林俠士挺身而出,暗中保護忠良),而將時間省略10年,直接寫「復仇者」白玉釵學成武藝,下山離島北上報仇。李永平顯然自知沒有那麼多時間細說從頭。

xin_xia_nu_tu_-wen_qian_16ye_cai_tu_-2_0.jpg

一如《龍門客棧》中的客棧乃正邪雙方交鋒的空間,《新俠女圖》也難免重複這個「客棧」裝置(device)。小說開頭楔子的場景就設在京城外涿州縣的萬祥客棧,女俠白玉釵產下嬰兒,改變殺敵復仇心意,決定獨自攜子南返瓊島,結束了李鵲白玉釵二人的這趟旅程。但小說正文從君子客店寫到萬安客店,其中不少節奏明快、令人印象深刻的決鬥場景,都是從客棧內裡頭發難,然後向客棧外移動,敘事也得以由內而外延續。客棧外大街上路人多,他們是決鬥者(書生劍客/浪人武士、少女俠客/東廠番子/武林高手)「演出」的「看官」,小說也從說書敘事轉入劇場。

李永平最後將小說命名為《新俠女圖》,顯然意在刻畫白玉釵的俠女形象。胡金銓的影片《俠女》中的俠女形象出自《聊齋誌異》的〈俠女〉篇。異史氏那則筆記小說中的金陵書生顧生形容俠女「年約十八九,秀曼都雅,世罕其匹」,其母則說她「為人不言亦不笑,艷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等到俠女大事已了與顧生臨別時自揭身世:「妾浙人。父官司馬,陷於仇,彼籍吾家。妾負老母出,隱姓名,埋頭項,已三年矣。」短短37字(含標點)已具備一部武俠小說的基本素材,《新俠女圖》的敘事結構也可做如是觀。

李永平晚年出版了奇幻小說《朱鴒書》之後,繼續寫武俠小說《新俠女圖》。他的小說的現實地理背景也從台灣—婆羅洲北向轉移到明朝中國,但那個遙遠的時光,其實是一個開啓中國人下西洋的大航海時代。當白玉釵等武林中人在嶺南一帶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葡萄牙人已渡過孟加拉灣攻下馬六甲,在那裡建城築堡,而渤泥還在汶萊蘇丹王國治下。

小說中的李鵲祖籍隴西,先人離散粵北後世居廣東省南雄府鳳津村,小說寫到白玉釵與李鵲在涿州縣各奔南北,李鵲獨身往正德皇帝駕崩的京師趕路,不知何時才返回鳳津村就收筆,他並不知道白玉釵遇伏身亡。而李鵲後人如何買舟南海寄寓渤泥古城,已是另一個離散的故事了。

xin_xia_nu_tu_-wen_qian_16ye_cai_tu_-8.jpg

延伸閱讀:

rl2206.jpg

新俠女圖
作者:李永平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永平(1947~2017)
1947年生於英屬婆羅洲沙勞越邦古晉市。中學畢業後來台就學。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東吳大學英文系、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2009年退休,受聘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著有《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吉陵春秋》、《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朱鴒漫遊仙境》、《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大河盡頭》(上下卷)、《朱鴒書》、《月河三部曲》、《新俠女圖》(遺作)。另有多部譯作。
《吉陵春秋》曾獲「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及聯合報小說獎。《海東青》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獲2008年度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第3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大河盡頭》(下卷:山)獲2011年度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台北書展大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大陸版《大河盡頭》上下卷獲鳯凰網2012年度「中國十大好書」獎。2014年獲中國廣東中山市第三屆「中山杯全球華人文學奬」大獎。2016年獲第19屆國家文藝獎、第六屆文學星雲獎貢獻獎、獲頒第11屆台大傑出校友。
相關著作:《大河盡頭(上卷:溯流)》《大河盡頭(下卷:山)》《大河盡頭(上):溯流 (珍藏版)》《大河盡頭(下):山 (珍藏版)》《朱鴒書(珍藏版)》《朱鴒書》《雨雪霏霏(全新修訂版)》《雨雪霏霏(珍藏版)》《大河盡頭(上卷:溯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