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香港詩人Nicholas Wong(黃裕邦)的詩集Crevasse獲得美國LGBTQ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男同志詩歌組別的首獎,因為是首次華人獲獎,旋即獲得港台藝文圈的高度注目。2018年,一年多的時間差之後,詩集中譯本《天裂》問世。詩人宋子江在序文中,強調香港人英文創作的「必須中譯」,本身就表達了一種特殊的文化身分。
採訪時,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要裝熟的時候)到底該稱他Nicholas,還是喚他的中文名黃裕邦呢?當我們提到「你的詩」,究竟是指英文原詩,或者是中譯詩呢?對談過程裡,充滿了這類指稱的猶疑差異。
陳昭淵則是另一個獨特的代表。身為設計師的他,在獨立出版的路上既是自己的作者、編輯、封面設計師、內文排版者,也是自己的行銷宣傳。所有工作,他都能一個人完成。他同時還是一位策展人,每本詩集都會搭配個展。詩的構思與裝幀,他都有自己的脈絡和咬字。近年台灣屢有自費出版詩集的案例,但從頭到尾自己來,並維持此模式穩定出版的詩人則很少見。
在日漸清冷的書市,文學書已是所有書種中的少數,而詩集更是文學書中孤寂的品項。Nicholas是位寫英文詩的香港詩人,陳昭淵則是單打獨鬥、獨行其道的詩人。若將詩人比擬成使用常人難解語言的外星人,那麼這兩位大約是冥王星那邊的星際同伴了。
秋日,兩位遙遠邊際的外星詩人難得在地球交會,我們決定帶他們到台北市區遊逛。透過他們彼此的交流,以及對對方詩作的品賞,地球人正好可以一窺如何讀詩解詩。
▇外星人是這樣討論地球的
讀Nicholas的詩集,陳昭淵提到:「詩集名為《天裂》,是很嚴肅的詞,也具有寓言感,但裡面其實很生活。本來覺得兩者有些衝突,但越是生活的東西,其實越具有寓言感,你反而越需要注意。」
〈眾母親〉
(前略)
她退縮,斜眼看著我媽的康乃馨
試圖理解為何在這個為母親而設的節日,自己卻被排除在外——
被我們圍繞,冷冰冰的,沒有花
她身上曾有一個洞,她從洞裡擠
出了我媽,我媽又擠出了在座
每一個人
這是陳昭淵在《天裂》中相當喜歡的一首詩。雖談母親節,卻聚焦外婆的葬禮。詩的首句從屍體的酸腐氣息開始,由死亡進入母親對生命的創造,生與死,歡樂與哀愁,慶賀與別離,都在詩中形成張力。以外婆的「洞」指稱「陰道」,將性的象徵具體化為生命降世的出口,外婆的洞與母親的洞,形成延續生命的甬道。而一位母親之死,成了整個家族的傷痛,更以生子之痛帶出死別之苦。這場在母親節的葬禮,彷彿存在著對生命苦痛本身的辯論。
問Nicholas對陳昭淵詩集的想法,他說其中有許多手和眼淚的意象。他喜歡詩集第一部份編號013這首:
(前略)
這臨時的雨更讓我難堪
水滴強吻在臉上
眼淚就化開
既使沒有立場
我仍希望最醜的人
不要和你做愛
在這首詩中,Nicholas看見詩人自己與自己衝突,在某種難堪中還想到對方最好也不要跟醜的人做愛,有種荒謬讓人咀嚼再三。陳昭淵則自言,這本詩集其實陪他度過了貓的離世。詩集中,他讓陪伴他多年的貓化為飛往外太空的宇宙領航員,所以其中的詩句其實有點像他與貓的喃喃自語。詩中沒有深澀的句式,但從動物微小的生命,他試著去想像生命、愛、宇宙等巨大的題目。
訪談過程中,兩位詩人最高興的,或許正是聽別人討論自己的詩。陳昭淵說:「出詩集之後,沒什麼人討論裡面的詩,這次聽到我覺得很感動。」Nicholas則像是詩意解讀的蒐集者,當我們問他某首詩究竟談些什麼,他總先反問我們對這首詩的想法,細細聽著,像在收集地球人的邏輯。
▇孤獨的宇宙旅行者
問Nicholas是否曾預設讀者的英文程度或中文教養等等,他說:「我就是單純寫東西,不會先去想讀者。」他轉頭問陳昭淵:「你有朋友看完《宇宙通信》,然後分享裡面詩的什麼或什麼嗎?」
「幾乎沒有。」陳昭淵答。對地球人來說,看不懂新詩(可能)很正常,但對詩人來說,辛苦揣摩寫下的詩句不被理解,卻也是孤獨的。Nicholas繼續說:「作品寫出來,會有它自己的命運,有時候,不一定要什麼回應吧,沒有回應,就繼續做吧。」
關於陳昭淵如何走上獨立出版之路,他說:「一開始會這樣做,是因為不知道有什麼資源,而剛好我都知道製作的方法,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忙。一個人做的時候,不會覺得孤單或需要外力的協助。可是當作品完成後,發現其他人的書會有編輯、設計師加入討論,需要大量的溝通。意識到這件事情後,才發現自己的做法是很不一樣的。」
雖然全不假手他人,卻完整呈現出個人風格。陳昭淵的最新詩集《宇宙通信》是策展概念強烈的作品,封面以幾何圖形呈現復古的宇宙感,前幾頁是火箭升空的照片,第一部份詩文以黑底白字、詩句對齊中線高低排列的方式,營造出參差的電波感,象徵著由火箭升空將詩帶往宇宙;第二部份詩文僅以百分比為題,由001%、002%類推直到100%,代表了自宇宙下載詩句;直到第三部份,詩才有了題名,意味對事物的命名,這三部份代表了宇宙間不同層次的對話。(可參考機密文件:來自外太空的加密電波)
▇加密是種自high的遊戲
宋子江認為Nicholas的詩,具備某種香港的文化身分,如果這個判斷屬實,那麼他的英文原詩中,必定具備某種「香港文化的不可譯性」。我們問那不可譯的東西究竟是什麼?Nicholas沒有把握用普通話說明清楚,他先講了一個英文單詞:anxiety ,焦慮。「你有覺得我詩裡面的人,講故事是很著急的嗎?感覺他似乎正在做一件事情,但是突然間有另外一件事情發生,到最後,他是很失落的。」
他又丟出另一個英文單字,繼續解釋香港的不可譯性:rush,倉促。「我的詩歌的轉向很快,也許跟香港的一些特質有關係。因為香港人很少表現內心的層面,很少花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很容易岔去做別的事情,同時進行很多事情。」他認為詩中的某些感情面是很難翻譯的,這些或許可以對應到香港的某些特質,但並非刻意結合,更多是因為他個人的經歷。
以非母語寫作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曾表示母語讓她聯想到母親的陰影,用中文寫作反而自在。Nicholas則表示他用中文寫詩時,情感常是比較憤怒的(畢竟罵人都會用母語),但如以英文落筆,某種詩中的哀愁會更容易傳達。(機密文件之2:外星人的台北觀察機密檔案)
Nicholas通常只需掌握英文的基本詞義,以直覺感受它的質地與聲音。他重視的是詩歌的聲音性,而非邏輯。如果寫到一半發現語言太散或平淡,他說:「我會從筆記裡隨便挑一些字,決定這首詩要用這些字,然後想像用怎樣的方法,讓它們出現在詩中。」
這樣的寫作,也是遊戲的過程。Nicholas認為:「沒有玩的成分,詩是不成功的。情感表達不是首要的,詩人或許有100%的情緒,雖然只表達了60%,但讀者不會意識到還有40%是沒有表達的。但如果沒有玩的成分,寫作是很沉悶的,寫詩可以說是一種自high。」他也提到自己有改稿的強迫症,如果這一句不夠好,他無法寫下一句;如果下一句很好,又想要改上一句。經常如此反覆修改,改了很多次也不一定拿出去發表。
▇星球間的時間差
訪談那天,一切都很順利,甚至可說是滿歡樂的。Nicholas和陳昭淵都十分樂於分享,但既使在最熱絡的時候,倆人與採訪者仍保持著一點距離,間或閃過一絲心不在焉。可能是因為彼此不相熟,但也可能因為,他們慣於保持距離,在我們以為是閃神的瞬間,詩人之眼或許正探偵著周圍的一切,在那觀看的時刻,他們與旁人有了「時間差」。
從2014年的《霧散不開》到2016年底的《緩慢的影子》,陳昭淵的詩集經常在捕捉生活中某個靈光閃過的緩慢時刻。從氤氳水氣到散不開的霧氣氛圍,黑白的影子是對光的極簡表達,「包著早晨的光/我用充了電的時間與你調整時差」(〈可見我有多寂寞〉)。而到了《宇宙通信》,這樣的時差成了個人與宇宙時間的對話。
Nicholas則提到,寫《天裂》的時候,他開始喜歡自己一個人行動,不喜歡跟一群人出去吃飯、喝酒。在獨處的時刻,他習慣一個人看著周圍發生的一切,開始想東西。譬如有一日去吃迴轉壽司,總有同一盤壽司在他面前轉來轉去,他心想你又沒人要,不煩嗎?他想像如果壽司能說話,它會說什麼,於是有了〈迴轉壽司店的三文魚籽自述〉。許多作品都是在如此孤獨的冷眼中誕生的,像〈101〉、〈咿唷自述〉等詩,都涉及物我轉換。「我常常會用『反過來』的方式,打開一些東西」,他說,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借它們的身體說話。
採訪結束後,我們帶Nicholas參觀陳昭淵的個展「只有外星人能看見外星人」。如果《宇宙通信》是地球人試著對外星發出訊號,個展則是外星人收到訊息後,降落地球,展開的各種實地考察。個展中所有的裝置也都是陳昭淵一個人構思完成的,如同詩集一樣。參觀到一半,Nicholas問陳昭淵:「這些事情都一個人做,很孤獨嗎?」
「一個人做,可能會孤單,但作品完成之後,就能有對話的可能。」陳昭淵答。
恰如我們問Nicholas,既然說作品寫了都沒人看,為何一直改稿呢?Nicholas回應:「也不能這樣說,一首詩沒有寫完的一天,文本本身不可能被完成。」
甫出版新作不到2個月,陳昭淵已開始構思下一本詩集,這次向浩瀚的宇宙提問,下一本他準備向內心世界探索。Nicholas則正在觀望下一本英文詩集出版的時機,美國書市畢竟對東方詩人的英文創作興趣有限,更且他的詩集涉及許多香港在地的議題,不敢貿然交給不足信賴的出版社。即使有可能「先」在台灣出「原文尚未出版的翻譯詩集」,但譯作問世後,真正的原意該何處尋覓呢?或許真如外星加密文件,佚散在宇宙某個時空裡。●
Tags:
詩人黃裕邦(Nicolas,左)及陳昭淵。外星裝置設計:陳昭淵;場地協力:小路上。
2016年,香港詩人Nicholas Wong(黃裕邦)的詩集Crevasse獲得美國LGBTQ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男同志詩歌組別的首獎,因為是首次華人獲獎,旋即獲得港台藝文圈的高度注目。2018年,一年多的時間差之後,詩集中譯本《天裂》問世。詩人宋子江在序文中,強調香港人英文創作的「必須中譯」,本身就表達了一種特殊的文化身分。
採訪時,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要裝熟的時候)到底該稱他Nicholas,還是喚他的中文名黃裕邦呢?當我們提到「你的詩」,究竟是指英文原詩,或者是中譯詩呢?對談過程裡,充滿了這類指稱的猶疑差異。
陳昭淵則是另一個獨特的代表。身為設計師的他,在獨立出版的路上既是自己的作者、編輯、封面設計師、內文排版者,也是自己的行銷宣傳。所有工作,他都能一個人完成。他同時還是一位策展人,每本詩集都會搭配個展。詩的構思與裝幀,他都有自己的脈絡和咬字。近年台灣屢有自費出版詩集的案例,但從頭到尾自己來,並維持此模式穩定出版的詩人則很少見。
在日漸清冷的書市,文學書已是所有書種中的少數,而詩集更是文學書中孤寂的品項。Nicholas是位寫英文詩的香港詩人,陳昭淵則是單打獨鬥、獨行其道的詩人。若將詩人比擬成使用常人難解語言的外星人,那麼這兩位大約是冥王星那邊的星際同伴了。
秋日,兩位遙遠邊際的外星詩人難得在地球交會,我們決定帶他們到台北市區遊逛。透過他們彼此的交流,以及對對方詩作的品賞,地球人正好可以一窺如何讀詩解詩。
▇外星人是這樣討論地球的
讀Nicholas的詩集,陳昭淵提到:「詩集名為《天裂》,是很嚴肅的詞,也具有寓言感,但裡面其實很生活。本來覺得兩者有些衝突,但越是生活的東西,其實越具有寓言感,你反而越需要注意。」
這是陳昭淵在《天裂》中相當喜歡的一首詩。雖談母親節,卻聚焦外婆的葬禮。詩的首句從屍體的酸腐氣息開始,由死亡進入母親對生命的創造,生與死,歡樂與哀愁,慶賀與別離,都在詩中形成張力。以外婆的「洞」指稱「陰道」,將性的象徵具體化為生命降世的出口,外婆的洞與母親的洞,形成延續生命的甬道。而一位母親之死,成了整個家族的傷痛,更以生子之痛帶出死別之苦。這場在母親節的葬禮,彷彿存在著對生命苦痛本身的辯論。
問Nicholas對陳昭淵詩集的想法,他說其中有許多手和眼淚的意象。他喜歡詩集第一部份編號013這首:
在這首詩中,Nicholas看見詩人自己與自己衝突,在某種難堪中還想到對方最好也不要跟醜的人做愛,有種荒謬讓人咀嚼再三。陳昭淵則自言,這本詩集其實陪他度過了貓的離世。詩集中,他讓陪伴他多年的貓化為飛往外太空的宇宙領航員,所以其中的詩句其實有點像他與貓的喃喃自語。詩中沒有深澀的句式,但從動物微小的生命,他試著去想像生命、愛、宇宙等巨大的題目。
訪談過程中,兩位詩人最高興的,或許正是聽別人討論自己的詩。陳昭淵說:「出詩集之後,沒什麼人討論裡面的詩,這次聽到我覺得很感動。」Nicholas則像是詩意解讀的蒐集者,當我們問他某首詩究竟談些什麼,他總先反問我們對這首詩的想法,細細聽著,像在收集地球人的邏輯。
▇孤獨的宇宙旅行者
問Nicholas是否曾預設讀者的英文程度或中文教養等等,他說:「我就是單純寫東西,不會先去想讀者。」他轉頭問陳昭淵:「你有朋友看完《宇宙通信》,然後分享裡面詩的什麼或什麼嗎?」
「幾乎沒有。」陳昭淵答。對地球人來說,看不懂新詩(可能)很正常,但對詩人來說,辛苦揣摩寫下的詩句不被理解,卻也是孤獨的。Nicholas繼續說:「作品寫出來,會有它自己的命運,有時候,不一定要什麼回應吧,沒有回應,就繼續做吧。」
關於陳昭淵如何走上獨立出版之路,他說:「一開始會這樣做,是因為不知道有什麼資源,而剛好我都知道製作的方法,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忙。一個人做的時候,不會覺得孤單或需要外力的協助。可是當作品完成後,發現其他人的書會有編輯、設計師加入討論,需要大量的溝通。意識到這件事情後,才發現自己的做法是很不一樣的。」
雖然全不假手他人,卻完整呈現出個人風格。陳昭淵的最新詩集《宇宙通信》是策展概念強烈的作品,封面以幾何圖形呈現復古的宇宙感,前幾頁是火箭升空的照片,第一部份詩文以黑底白字、詩句對齊中線高低排列的方式,營造出參差的電波感,象徵著由火箭升空將詩帶往宇宙;第二部份詩文僅以百分比為題,由001%、002%類推直到100%,代表了自宇宙下載詩句;直到第三部份,詩才有了題名,意味對事物的命名,這三部份代表了宇宙間不同層次的對話。(可參考機密文件:來自外太空的加密電波)
▇加密是種自high的遊戲
宋子江認為Nicholas的詩,具備某種香港的文化身分,如果這個判斷屬實,那麼他的英文原詩中,必定具備某種「香港文化的不可譯性」。我們問那不可譯的東西究竟是什麼?Nicholas沒有把握用普通話說明清楚,他先講了一個英文單詞:anxiety ,焦慮。「你有覺得我詩裡面的人,講故事是很著急的嗎?感覺他似乎正在做一件事情,但是突然間有另外一件事情發生,到最後,他是很失落的。」
他又丟出另一個英文單字,繼續解釋香港的不可譯性:rush,倉促。「我的詩歌的轉向很快,也許跟香港的一些特質有關係。因為香港人很少表現內心的層面,很少花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很容易岔去做別的事情,同時進行很多事情。」他認為詩中的某些感情面是很難翻譯的,這些或許可以對應到香港的某些特質,但並非刻意結合,更多是因為他個人的經歷。
以非母語寫作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曾表示母語讓她聯想到母親的陰影,用中文寫作反而自在。Nicholas則表示他用中文寫詩時,情感常是比較憤怒的(畢竟罵人都會用母語),但如以英文落筆,某種詩中的哀愁會更容易傳達。(機密文件之2:外星人的台北觀察機密檔案)
Nicholas通常只需掌握英文的基本詞義,以直覺感受它的質地與聲音。他重視的是詩歌的聲音性,而非邏輯。如果寫到一半發現語言太散或平淡,他說:「我會從筆記裡隨便挑一些字,決定這首詩要用這些字,然後想像用怎樣的方法,讓它們出現在詩中。」
這樣的寫作,也是遊戲的過程。Nicholas認為:「沒有玩的成分,詩是不成功的。情感表達不是首要的,詩人或許有100%的情緒,雖然只表達了60%,但讀者不會意識到還有40%是沒有表達的。但如果沒有玩的成分,寫作是很沉悶的,寫詩可以說是一種自high。」他也提到自己有改稿的強迫症,如果這一句不夠好,他無法寫下一句;如果下一句很好,又想要改上一句。經常如此反覆修改,改了很多次也不一定拿出去發表。
▇星球間的時間差
訪談那天,一切都很順利,甚至可說是滿歡樂的。Nicholas和陳昭淵都十分樂於分享,但既使在最熱絡的時候,倆人與採訪者仍保持著一點距離,間或閃過一絲心不在焉。可能是因為彼此不相熟,但也可能因為,他們慣於保持距離,在我們以為是閃神的瞬間,詩人之眼或許正探偵著周圍的一切,在那觀看的時刻,他們與旁人有了「時間差」。
從2014年的《霧散不開》到2016年底的《緩慢的影子》,陳昭淵的詩集經常在捕捉生活中某個靈光閃過的緩慢時刻。從氤氳水氣到散不開的霧氣氛圍,黑白的影子是對光的極簡表達,「包著早晨的光/我用充了電的時間與你調整時差」(〈可見我有多寂寞〉)。而到了《宇宙通信》,這樣的時差成了個人與宇宙時間的對話。
Nicholas則提到,寫《天裂》的時候,他開始喜歡自己一個人行動,不喜歡跟一群人出去吃飯、喝酒。在獨處的時刻,他習慣一個人看著周圍發生的一切,開始想東西。譬如有一日去吃迴轉壽司,總有同一盤壽司在他面前轉來轉去,他心想你又沒人要,不煩嗎?他想像如果壽司能說話,它會說什麼,於是有了〈迴轉壽司店的三文魚籽自述〉。許多作品都是在如此孤獨的冷眼中誕生的,像〈101〉、〈咿唷自述〉等詩,都涉及物我轉換。「我常常會用『反過來』的方式,打開一些東西」,他說,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借它們的身體說話。
採訪結束後,我們帶Nicholas參觀陳昭淵的個展「只有外星人能看見外星人」。如果《宇宙通信》是地球人試著對外星發出訊號,個展則是外星人收到訊息後,降落地球,展開的各種實地考察。個展中所有的裝置也都是陳昭淵一個人構思完成的,如同詩集一樣。參觀到一半,Nicholas問陳昭淵:「這些事情都一個人做,很孤獨嗎?」
「一個人做,可能會孤單,但作品完成之後,就能有對話的可能。」陳昭淵答。
恰如我們問Nicholas,既然說作品寫了都沒人看,為何一直改稿呢?Nicholas回應:「也不能這樣說,一首詩沒有寫完的一天,文本本身不可能被完成。」
甫出版新作不到2個月,陳昭淵已開始構思下一本詩集,這次向浩瀚的宇宙提問,下一本他準備向內心世界探索。Nicholas則正在觀望下一本英文詩集出版的時機,美國書市畢竟對東方詩人的英文創作興趣有限,更且他的詩集涉及許多香港在地的議題,不敢貿然交給不足信賴的出版社。即使有可能「先」在台灣出「原文尚未出版的翻譯詩集」,但譯作問世後,真正的原意該何處尋覓呢?或許真如外星加密文件,佚散在宇宙某個時空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在台北捕獲外星詩人】完整專題
【臺北詩歌節】快揪朋友來參加啊!
《帶詩跨越界線》-駐市詩人計畫
《愛與怒之必要》詩演出
【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2018 陳昭淵 個展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詩專題2》社群媒體中的詩人——如今詩的盛世,是尾巴還是頭?
我遇到的詩盛世,更早一些。 那個時候的事物幾乎都宛如靜物,同樣是窩在網路上,卻彷彿被什麼拖住,前進著又好像沒在前進。人們也使用手機,但沒那麼當下跟即時,... 閱讀更多
人物》一株蝴蝶蘭緣何飛過大海:專訪《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胖胖樹王瑞閔
閱讀更多
人物》老練卻不改初衷:柯金源與江育達的島嶼凝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