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網之魚」與「世紀末預言」
約莫十五、六年前吧,剛跨過千禧年不久的時代,有個年輕人端坐清華大學的教室望著余光中。他盤算,待會兒定要提個您老很難回答的問題。演講結束,年輕人舉了手:「請問余教授,現在網路詩方興未艾,您是否有考慮採用網路做為創作媒介或表現形式?」年輕人心想,詩人若回答「我不會用電腦」,那就是他跟不上時代。只見老詩人目光炯炯,答道:聽說未來是網路世紀,是你們年輕人的世紀,但請容我做一條漏網之魚。
年輕人驚呆了,這「漏網之魚」雙關得漂亮!他和全場聽眾一起用力鼓掌。
這年輕人是誰並不重要。
在災異說橫行的世紀末,詩壇亦有種憂心忡忡的氛圍。關於新詩傳統後繼無人、新詩將死的危言,偶或流佈於詩社集會、報紙刊物中。然而,1999年的《創世紀‧春季號》,向明做了大膽預言:網路詩人或將獨領風騷。他說「我們這些一輩子守住紙媒體的孤臣孽子……儘可摀住自己的耳朵,遮住自己的眼睛,仍然堅持以詩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但是別忘時間已經不站在我們這一邊了,21世紀難保不是由網路詩人們獨領風騷。」
而今看來,這可列為台灣現代詩史中最準確的預言之一。
▉網路詩的昔與今
「網路詩」有兩個意涵:一指以HTML語法、Flash等技術創作具超文本特性的詩作,二指以網路為媒介發表的詩作。
1990年代末即率先嘗試「超文本」實驗詩的有向陽、蘇紹連(米羅‧卡索)、白靈等人,其中向陽曾架設「台灣網路詩實驗室」,而網路平台「現代詩島嶼」、「歧路花園」也進行過超文本詩的實驗。當時向陽說,創作網路詩須身懷技能:有編寫網頁與程式語言的能力,加上美與音樂的涵養。可見創作此種「網路詩」的門檻之高,及其結合跨領域技能的特質。
風潮過後,此類超文本實驗詩漸行漸少。粗究其原因有二:一即為前述的「創作門檻」太高;二為近幾年動畫技術日精月益又漸為普遍,以此創作超文本的優越性不免隨著時間消逝了。雖如此,詩人的努力當已化入群眾對於「影音玩文字」的概念中,有些獨特創意(如蘇紹連的〈生命餘光〉),如今重覽依然趣味十足。
另一種較廣為人知的「網路詩」,就是在網路寫詩。
早期在網路寫詩有兩種門路:一是所謂的www系統,如架設作品網站、個人新聞台……等,另一是BBS站;其中,BBS以其方便編寫、閱讀、互動的特性,廣受寫手們青睞。
1995年前後,各大專院校紛紛藉由教育網路(TANet)架設起BBS站,若干獨特的詩版,便在此時嶄露頭角。諸君聽過「北田寮,南山抹」否?這裡指的便是海洋大學「田寮別業」及中山大學「山抹微雲」;兩者都是藝文取向的BBS站,聚集了無數鍾情於詩的青年在此發表作品。此外,淡江大學「蛋捲廣場」、政治大學「貓空行館」,及高雄師大「人民公社」等,都曾孕育了大量新詩作品。
這些頂著「ID」、「暱稱」從網路冒出的詩寫手,或為義憤而寫、或為抒情紓壓而寫、或為排解無聊而寫,作品良莠不齊,風格類型難以歸納。在這一片亂流中,漸漸地也有人脫穎而出。《台灣詩學季刊》第30期「新世代詩人大展」專輯中,有1/3是網路的常客,如丁威仁、布靈奇、楊家嫻、鯨向海。主編李瑞騰特地加了解釋:「由於新興媒介(電腦網路)的出現,他們不在平面媒體活動,偶然有詩刊編製『網路詩選』,但殊難窺其全貌。」難窺全貌是很現實的窘境,網路看似公開,但真要徹底蒐羅篩選作品,就會遇到大海撈針的困難。
1997年,由須文蔚主持的平台「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誕生。「詩路」做了很多空前的努力,包括新詩史料的數位化典藏、展示1880年以來各世代詩人的作品;「詩路」也與報紙副刊合作,發行「每日一詩」電子報,定期推出優質評論、出了兩本「年度詩選」。「詩路」最終因文建會終止資助而停擺,觀其「新世代詩人」及「新的聲音」的詩人列表,隱約又可探出相同的難題:新世代詩人何處尋?如何才能找到所有該進入名單的人?
▉詩集≠票房毒藥
走過世紀末與世紀初,今日「新世代詩人」已不是林燿德定義的那一群人了;但向明的「預言」仍然有效,網路詩人們持續獨領風騷。
網路與詩人,從來都不只是表現媒介與使用者的關係。「有河book」的店主隱匿談過「一本暢銷詩集如何逼瘋書店老闆」的故事。某網友在臉書貼了馬來西亞詩人假牙的詩,便招來大量讀者詢問假牙詩集。在店內放了數年的詩集,一夕間售罄,還遭追問為何不進貨。
「博客來2016年度報告」提出詩集營收成長60%、銷售冊數成長52%的數據,各大媒體以「詩族的華麗演出」為標題進行報導。試問,詩族的華麗演出如何可能?網路傳播與心理效應居功厥偉。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套著薄薄書腰,上頭標示著「PTT詩版新銳詩人devmask」,這意味著在發行前,他已有基本的網路讀者群。2016年11月,《你沒有更好的命運》發行量已來到7刷。孟樊曾界定具大眾影響力的「大眾詩」,至少要有6刷的發行水平,當時只有鄭愁予《鄭愁予詩集》及席慕蓉《無怨的青春》辦到。《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僅用3年就進入「大眾詩」之列。
臉書在行銷方面也幫不少忙,以任明信、宋尚緯、陳繁齊、追奇為例,他們的臉書動輒有上萬人「追蹤」,每發文,常有數百到數千人「按讚」或回應。回想世紀初,曾有前輩擔心新世代詩人因知名度不如老詩人而遭讀者冷落,但誰又料得到,網路、部落格與臉書竟如此「給力」?
▉眾聲喧嘩的崩散與自由
將思念
三兩七錢熬成一晚
配著黃連睡去
你應當歸
否則我怎獨活
── thankmilk〈中藥舖〉
批踢踢實業坊「BBS詩版詩作聯展」2016年入選作品
不少人都談過現今青年詩人詩作的共相:直白、缺乏深度、不重視美與形式技術、囿於個人主觀世界、過於感傷主義……偶或見學生們對著手機讀詩,以「臉書po文體」調侃之。但如同中國詩人烏青的「廢文體」竟有其深意,「臉書po文體」也有它的新視界。
如果桌上擺著余光中和這3年內出版的任一本青年詩人詩集,你會不明白,詩潮是如何從前者過渡到後者。但若在中間放入夏宇或孫梓評詩集,你又彷彿懂了什麼──走過上世紀60、70年代的波瀾壯闊,典範悄悄地遷移了,如流沙過隙。曾經詩人們懸在心底、揣在懷裡、寄予妙筆的理念,年輕世代不太在乎了。
批踢踢實業坊結合獨立書店,連辦了6年的「BBS詩版詩作聯展」。從歷年的入選詩作來看,人們不能指責年輕人沒有家國社會觀,如person1204〈然後他就死掉了〉、mobydick1029〈給麗莎或者阮玉以及阿蒂〉,都是具批判性的作品。Join〈一隻獸來了又走了〉、thankmilk〈中藥舖〉,證明詩形式的遊戲感與美感並未遠離新數位世代。傷春悲秋嘆生死,這是延續千年的詩傳統,打從《離騷》開始,泰半詩詞就沒怎麼開朗過。因此,belor〈憂鬱症〉、devmask〈雨沒有身體〉、Edsel〈滂沱與我無關〉,只是忠誠地展現了現代式憂鬱。
與詩社和詩刊盛行的年代相較,新數位世代的詩人們沒有太多共同的創作理念,不去想詩如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他們穿梭在眾聲喧嘩中,如散沙,我行我素且自由的散沙。在前世代捧心苦吟處,新數位世代以散文般的句子幾筆帶過,僅渲染了一抹小品的淺悵。
▉一首詩的價值
詩集放在屋頂上
風在翻
陽光在看
閃電擊中後
就下起雨來了
──湖南蟲《一起移動‧最近天氣多變化》
所以,新詩將會走向何處?有時候這看起來很像假問題,特別是這人人都能在網路寫詩,呼朋引伴共欣賞的時代。一首詩的價值不在於美不美,而在於能不能說中人心、是否引我再三流連。那邊讀了整本經典,無感地打哈欠;這邊讀了首三流詩,卻哭了一晚。當然,也有情形相反的時候。
一首詩的價值,正在被數以萬計的讀者重估。當「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或「晚安詩」發了文,而其下出現數則「我好感動」、「我哭了」之類的回應;當「文學騎士」開始臉書直播,而有些人的夜晚因此被點亮,或許我們可以更樂觀地看待:詩成為陪伴的語言,新詩學正在路上。●
☆ 參考資料
- 隱匿〈說說一本暢銷詩集如何逼瘋書店老闆的故事〉
- 重讀者〈2016博客來報告側記:出版不是夕陽產業〉
- 孟樊〈台灣大眾詩學(上)──席慕蓉詩集暢銷現象〉
- 批踢踢實業坊「BBS詩版詩作聯展」目錄
【2017詩專題】:
Tags:
▉「漏網之魚」與「世紀末預言」
約莫十五、六年前吧,剛跨過千禧年不久的時代,有個年輕人端坐清華大學的教室望著余光中。他盤算,待會兒定要提個您老很難回答的問題。演講結束,年輕人舉了手:「請問余教授,現在網路詩方興未艾,您是否有考慮採用網路做為創作媒介或表現形式?」年輕人心想,詩人若回答「我不會用電腦」,那就是他跟不上時代。只見老詩人目光炯炯,答道:聽說未來是網路世紀,是你們年輕人的世紀,但請容我做一條漏網之魚。
年輕人驚呆了,這「漏網之魚」雙關得漂亮!他和全場聽眾一起用力鼓掌。
這年輕人是誰並不重要。
在災異說橫行的世紀末,詩壇亦有種憂心忡忡的氛圍。關於新詩傳統後繼無人、新詩將死的危言,偶或流佈於詩社集會、報紙刊物中。然而,1999年的《創世紀‧春季號》,向明做了大膽預言:網路詩人或將獨領風騷。他說「我們這些一輩子守住紙媒體的孤臣孽子……儘可摀住自己的耳朵,遮住自己的眼睛,仍然堅持以詩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但是別忘時間已經不站在我們這一邊了,21世紀難保不是由網路詩人們獨領風騷。」
而今看來,這可列為台灣現代詩史中最準確的預言之一。
▉網路詩的昔與今
「網路詩」有兩個意涵:一指以HTML語法、Flash等技術創作具超文本特性的詩作,二指以網路為媒介發表的詩作。
1990年代末即率先嘗試「超文本」實驗詩的有向陽、蘇紹連(米羅‧卡索)、白靈等人,其中向陽曾架設「台灣網路詩實驗室」,而網路平台「現代詩島嶼」、「歧路花園」也進行過超文本詩的實驗。當時向陽說,創作網路詩須身懷技能:有編寫網頁與程式語言的能力,加上美與音樂的涵養。可見創作此種「網路詩」的門檻之高,及其結合跨領域技能的特質。
風潮過後,此類超文本實驗詩漸行漸少。粗究其原因有二:一即為前述的「創作門檻」太高;二為近幾年動畫技術日精月益又漸為普遍,以此創作超文本的優越性不免隨著時間消逝了。雖如此,詩人的努力當已化入群眾對於「影音玩文字」的概念中,有些獨特創意(如蘇紹連的〈生命餘光〉),如今重覽依然趣味十足。
另一種較廣為人知的「網路詩」,就是在網路寫詩。
早期在網路寫詩有兩種門路:一是所謂的www系統,如架設作品網站、個人新聞台……等,另一是BBS站;其中,BBS以其方便編寫、閱讀、互動的特性,廣受寫手們青睞。
1995年前後,各大專院校紛紛藉由教育網路(TANet)架設起BBS站,若干獨特的詩版,便在此時嶄露頭角。諸君聽過「北田寮,南山抹」否?這裡指的便是海洋大學「田寮別業」及中山大學「山抹微雲」;兩者都是藝文取向的BBS站,聚集了無數鍾情於詩的青年在此發表作品。此外,淡江大學「蛋捲廣場」、政治大學「貓空行館」,及高雄師大「人民公社」等,都曾孕育了大量新詩作品。
這些頂著「ID」、「暱稱」從網路冒出的詩寫手,或為義憤而寫、或為抒情紓壓而寫、或為排解無聊而寫,作品良莠不齊,風格類型難以歸納。在這一片亂流中,漸漸地也有人脫穎而出。《台灣詩學季刊》第30期「新世代詩人大展」專輯中,有1/3是網路的常客,如丁威仁、布靈奇、楊家嫻、鯨向海。主編李瑞騰特地加了解釋:「由於新興媒介(電腦網路)的出現,他們不在平面媒體活動,偶然有詩刊編製『網路詩選』,但殊難窺其全貌。」難窺全貌是很現實的窘境,網路看似公開,但真要徹底蒐羅篩選作品,就會遇到大海撈針的困難。
1997年,由須文蔚主持的平台「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誕生。「詩路」做了很多空前的努力,包括新詩史料的數位化典藏、展示1880年以來各世代詩人的作品;「詩路」也與報紙副刊合作,發行「每日一詩」電子報,定期推出優質評論、出了兩本「年度詩選」。「詩路」最終因文建會終止資助而停擺,觀其「新世代詩人」及「新的聲音」的詩人列表,隱約又可探出相同的難題:新世代詩人何處尋?如何才能找到所有該進入名單的人?
▉詩集≠票房毒藥
走過世紀末與世紀初,今日「新世代詩人」已不是林燿德定義的那一群人了;但向明的「預言」仍然有效,網路詩人們持續獨領風騷。
網路與詩人,從來都不只是表現媒介與使用者的關係。「有河book」的店主隱匿談過「一本暢銷詩集如何逼瘋書店老闆」的故事。某網友在臉書貼了馬來西亞詩人假牙的詩,便招來大量讀者詢問假牙詩集。在店內放了數年的詩集,一夕間售罄,還遭追問為何不進貨。
「博客來2016年度報告」提出詩集營收成長60%、銷售冊數成長52%的數據,各大媒體以「詩族的華麗演出」為標題進行報導。試問,詩族的華麗演出如何可能?網路傳播與心理效應居功厥偉。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套著薄薄書腰,上頭標示著「PTT詩版新銳詩人devmask」,這意味著在發行前,他已有基本的網路讀者群。2016年11月,《你沒有更好的命運》發行量已來到7刷。孟樊曾界定具大眾影響力的「大眾詩」,至少要有6刷的發行水平,當時只有鄭愁予《鄭愁予詩集》及席慕蓉《無怨的青春》辦到。《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僅用3年就進入「大眾詩」之列。
臉書在行銷方面也幫不少忙,以任明信、宋尚緯、陳繁齊、追奇為例,他們的臉書動輒有上萬人「追蹤」,每發文,常有數百到數千人「按讚」或回應。回想世紀初,曾有前輩擔心新世代詩人因知名度不如老詩人而遭讀者冷落,但誰又料得到,網路、部落格與臉書竟如此「給力」?
▉眾聲喧嘩的崩散與自由
將思念
三兩七錢熬成一晚
配著黃連睡去
你應當歸
否則我怎獨活
── thankmilk〈中藥舖〉
批踢踢實業坊「BBS詩版詩作聯展」2016年入選作品
不少人都談過現今青年詩人詩作的共相:直白、缺乏深度、不重視美與形式技術、囿於個人主觀世界、過於感傷主義……偶或見學生們對著手機讀詩,以「臉書po文體」調侃之。但如同中國詩人烏青的「廢文體」竟有其深意,「臉書po文體」也有它的新視界。
如果桌上擺著余光中和這3年內出版的任一本青年詩人詩集,你會不明白,詩潮是如何從前者過渡到後者。但若在中間放入夏宇或孫梓評詩集,你又彷彿懂了什麼──走過上世紀60、70年代的波瀾壯闊,典範悄悄地遷移了,如流沙過隙。曾經詩人們懸在心底、揣在懷裡、寄予妙筆的理念,年輕世代不太在乎了。
批踢踢實業坊結合獨立書店,連辦了6年的「BBS詩版詩作聯展」。從歷年的入選詩作來看,人們不能指責年輕人沒有家國社會觀,如person1204〈然後他就死掉了〉、mobydick1029〈給麗莎或者阮玉以及阿蒂〉,都是具批判性的作品。Join〈一隻獸來了又走了〉、thankmilk〈中藥舖〉,證明詩形式的遊戲感與美感並未遠離新數位世代。傷春悲秋嘆生死,這是延續千年的詩傳統,打從《離騷》開始,泰半詩詞就沒怎麼開朗過。因此,belor〈憂鬱症〉、devmask〈雨沒有身體〉、Edsel〈滂沱與我無關〉,只是忠誠地展現了現代式憂鬱。
與詩社和詩刊盛行的年代相較,新數位世代的詩人們沒有太多共同的創作理念,不去想詩如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他們穿梭在眾聲喧嘩中,如散沙,我行我素且自由的散沙。在前世代捧心苦吟處,新數位世代以散文般的句子幾筆帶過,僅渲染了一抹小品的淺悵。
▉一首詩的價值
詩集放在屋頂上
風在翻
陽光在看
閃電擊中後
就下起雨來了
──湖南蟲《一起移動‧最近天氣多變化》
所以,新詩將會走向何處?有時候這看起來很像假問題,特別是這人人都能在網路寫詩,呼朋引伴共欣賞的時代。一首詩的價值不在於美不美,而在於能不能說中人心、是否引我再三流連。那邊讀了整本經典,無感地打哈欠;這邊讀了首三流詩,卻哭了一晚。當然,也有情形相反的時候。
一首詩的價值,正在被數以萬計的讀者重估。當「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或「晚安詩」發了文,而其下出現數則「我好感動」、「我哭了」之類的回應;當「文學騎士」開始臉書直播,而有些人的夜晚因此被點亮,或許我們可以更樂觀地看待:詩成為陪伴的語言,新詩學正在路上。●
☆ 參考資料
【2017詩專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詩專題1》傳遞日新又新的火炬:社群媒體時代的詩傳播觀察
閱讀更多
詩專題2》社群媒體中的詩人——如今詩的盛世,是尾巴還是頭?
我遇到的詩盛世,更早一些。 那個時候的事物幾乎都宛如靜物,同樣是窩在網路上,卻彷彿被什麼拖住,前進著又好像沒在前進。人們也使用手機,但沒那麼當下跟即時,... 閱讀更多
詩專題3》無「漏網之魚」的世紀:簡述數位時代的新詩流變與風格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