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按圖索驥:台史博「府城版」南洋味地圖及走讀活動

(照片提供: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作者:宋家瑜、張棠銘

台灣是「移民之島」,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先後在這個島嶼上落地生根,形塑了多元的文化生態。依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約有17萬人,已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五大族群之一。然而,我們是否因為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人口逐漸增長,而開拓了對東南亞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呢?

為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史博)現正展出的「南洋味.家鄉味」特展,便以「飲食文化」為切入點,展出內容包含東南亞日常可見的食材、香料、醬料、器具,以及常常出現在台灣民眾餐桌上的特色料理等,試圖從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元素,逐漸進入對於文化、自然環境及地理位置的探尋,進而開展出更多對於台灣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想像。

探索未知領域?先來畫一張地圖吧!

談論飲食若只侷限在博物館內,似乎就少了點味道。台史博因此思考如何讓展覽更「接地氣」。但是,該怎麼連結到新住民或移工的生活圈?該從何開始?範圍又在哪裡?想著想著便發覺,對於這件事情,無論你我都有些難以切入。

新住民及移工的生活圈,對一般台灣人來說是疏遠又陌生的。想引導民眾探索一個未知的區域,應該會需要一些指南,那麼我們就來描繪一張「地圖」吧。

府城版南洋味地圖路線
台南火車站國賓大樓、小菲律賓街富北街段北忠街段西華街段南洋超市體驗、特色點心體驗台南公園、公園小書攤

60976595_330840797593038_7184744450936012800_n.png

府城版南洋味地圖,起點是眾所熟悉的火車站

一出台南火車站,國賓大樓明顯易見。這棟建築曾經是台南最國際化的大樓,如今則被移民移工暱稱為「Black Building」。

從這裡到鄰近的富北街、北忠街、西華街至台南公園,區域內散見許多東南亞特色料理店家,生活機能也悄悄地日趨完備,舉凡飲食休憩、日用品採買、貨物寄送、匯款服務及大型超市等一應俱全。

除了景致與空氣中飄散的南洋味,其實這裡平凡的日常,和你我的生活周遭並無二致。與其從書本、網路資訊、媒體閱讀或經由他者轉述,不妨親走一趟、深入體驗東南亞生活圈,更能縮短實際與腦補想像的差距。


tai_nan_shi_huo_che_zhan_fu_jin_de_guo_bin_da_lou_yi_yu_.jpg

知名的東南亞進口百貨大賣場Big King在台南。

地圖上陌生的地點,有移民工和我們共同成長、一起變老

台南和其他縣市一樣,新住民經營的東南亞小吃店錯落在大街小巷中。集中在工業區和火車站附近的店家,則多半是鎖定移工生意為主。

雖然多數移工不會長年在同一個城市久待,但火車站附近的北忠街、富北街和西華街上,還是有不少營業多年的小吃店。在新舊顧客的更迭下,它們屹立不搖,用一道道令人懷念的家鄉美食,陪伴不同時期來到台灣的移民工度過異鄉歲月。

鄰近火車站的台南國稅局旁,有家沒有菜單和中文招牌的印尼小吃店,門口的架爐因為長年燒烤沙嗲而燻出焦黃的斑駁。就連很多在地人都不知道,這裡其實是一對印尼夫妻經營長達18年的老店,每到假日店內總是坐滿印尼移工,一位難求。

筆者第一次走進店裡時,就被牆上的一張張老照片吸住目光。照片中客人在店裡勾肩搭背所拍下的臉龐,長年曝曬在日光燈下,已罩上一層淡褐色。在鏡頭前凝住的永恆笑靨,彷彿正告訴我們,這間店曾陪伴他們度過多少快樂時光。


yin_ni_xin_zhu_min_hanitie_zai_qiang_shang_de_lao_zhao_pian_.jpg

沒有菜單和中文招牌的印尼小吃店,滿牆照片見證了印尼移工的在台時光。

大概是筆者前來吃飯時,常盯著牆上的照片看,某次接近打烊時刻的夜晚,老闆娘Hani突然拿出兩杯現泡的爪哇咖啡,指著牆上某張照片說:「這是我先生,他是雅加達的印尼華人。我先生2011年去世了,前幾年我心情很差,都不想開店。」

戴著口罩的Hani說話時輕拍著胸口,表達出她低落的心情。Hani平常總是忙前忙後的備料端菜,我先前全無預期能和她有如此談話的機會。然而,或許台灣還有很多像Hani這樣長年經營小吃店的新住民媽媽,在忙得團團轉的日子裡壓抑了太多情緒,如果大家有機會到她們的店裡用餐,說不定會在某些不經意的時刻接住了對方真誠的交流,得以聆聽她們用歲月在異鄉凝結的生命故事。

如果說美食地圖的功能是指引食客「必吃美食」在哪裡,台史博則希望這份地圖可以破除一般人對美食的評判標準,在台南人熟悉的街頭巷尾,標記出各個令人感覺陌生的地點,讓更多人發現,原來還有許多來自異鄉的移民工和我們一樣,在這座城市裡共同成長、一起變老。

60699728_1628036740662363_5638257436386131968_n_0.jpg

譯得出店名的地圖,譯不出南洋味的鄉愁

開始製作地圖後,我們才發現,火車站附近有非常多像Hani這樣開業多年卻沒有中文招牌和菜單的東南亞小吃店,因此我們試著幫沒有中文名稱的店家翻譯出方便台灣人記憶的店名。

轉譯後,過去習慣講的「綠色貨櫃屋」,有了一個名字叫「咪咪莉亞」;「店員很帥的那個攤位」,正名為「馬斯久尼」。但有時我也會想,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譯音,真的可以翻譯出店家的「性格」嗎?這似乎就像到了台灣被老闆喚做妮妮、安娜、阿山的移民工,原本的母國名字只因台灣人不會正確發音,而被新的暱稱給取代了。

在火車站附近田野調查的時候,我們也發現少數店家是完全沒有招牌的。西華街上有間週日才開的越南攤販,只在攤位前掛著一面淡藍色的旗子,上頭印著中越對照的「粥、麵」字樣。

某天,我詢問正在收拾碗盤的老闆,他的店名叫什麼。老闆轉頭看看正在煮粥的老闆娘,客氣地說:「那就寫我老婆的名字,鄧氏嬌安吧!」於是這家攤販就成為地圖上所有店家中唯一使用姓氏全名的店。

嬌安賣的是北越口味的豬雜粥,配上大量越南芫荽(叻沙葉)和香菜一同熬煮,有著台灣菜少見的清爽調味。嬌安對自己的店很有想法,她知道台灣人喜歡吃牛肉河粉,但還是選擇賣豬雜粥,因為她希望讓越南的移民工,在台南有更多樣的家鄉菜可以選擇。


deng_shi_jiao_an_zhu_za_zhou_.jpg

原本無招牌的越南豬雜粥攤位,現在有個以老闆娘為名的稱號。(老闆娘手持的就是本次活動繪製的府城版「南洋味地圖」。)

不過說到招牌,即便為這些東南亞店家翻譯出中文店名,似乎也難以用「小吃店」這三個字來概括。因為不少小吃店除了餐飲,還結合了雜貨店、販賣電話卡,甚至還有代售行李箱和協助匯款等服務。

某位初次見面的越南河粉店員工,甚至語氣略帶驕傲地告訴我們,他的老闆娘很熱心,常常借錢給有急需的越南人,讓他們可以匯款回鄉。

至於卡拉OK,則是東南亞小吃店的「標配」。這些空間可能隱身在二樓或地下室,除非有熟門熟路的移工朋友帶路,否則一般台灣顧客是難有機會走進這些小吃店的「祕密基地」的。

最後我們發現,東南亞小吃店這個神奇的場域,根本不是美食的角力場,而是盡可能在他們有限的空間裡,複製母國、販賣鄉愁。


yin_shen_zai_yin_ni_xiao_chi_dian_er_lou_de_qia_la_ok.jpg

隱身在二樓或地下室的卡拉OK,是東南亞店家的「標配」,也是移民工的祕密基地。

走讀南洋味活動:真正的地方經過人們走踏才有意義

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在《白鯨記》裡曾寫到:「真正的地方從來不在地圖上。」這句話或許就是這份美食地圖的寫照。

在為地圖進行完整編碼與核對的背後,總有那麼一些地圖上不存在的地方,需要經過人們走踏才會發生意義。畢竟,地圖的線條是測繪的,而那些標記在線條上密密麻麻的點,則是人「活出來」的。

南洋味地圖完成後,藉由2019世界閱讀日的走讀活動,台史博帶領學員從國賓大樓、小菲律賓街,進入店家林立、充滿南洋味的街上。大夥在印尼新住民經營的小店體驗道地的東南亞風味餐,老闆娘熱情地解說食物及其背後的文化差異,學員專心地聆聽與回饋,空間中不斷迴盪著此起彼落的談笑聲。


tai_shi_bo_shi_jie_yue_du_ri_zou_du_huo_dong_tan_fang_tai_nan_shi_huo_che_zhan_zhou_bian_dong_nan_ya_dian_jia_.jpg

台史博「世界閱讀日」走讀活動,帶領群眾探訪台南市火車站周邊的東南亞店家。

接著在東南亞超市短暫停留之後,一行人於台南公園席地而坐,進入(強迫)分享交流的時間。

本次走讀活動,學員有來自台北、台中及在地台南,年齡層的分布則從50年次到80年次皆有之。若要說他們之間有什麼共通點,那就是對南洋味的興趣,不管是食物、文化或是生活方式。

有些學員實地品嘗飲食之後,已經著手計畫二度光臨;有些曾經裹足不前的學員,表示將偕同友人再次造訪;也有學員認為此趟走讀,像是「在熟悉的土地上,感受旅行時的異質空間感」。

眾人最後在台南公園菩提樹下合影留念,為短暫的地圖走讀畫下句點。道別時氛圍是淡淡的、滿足的,感覺就像是一般日常聚會的結束,很快就會再聚,無論來自何方,「我們」就住在這裡、一起生活在這裡。

zou_du_huo_dong_xue_yuan_men_fen_xiang_jiao_liu_ji_he_ying_.jpg

南洋味.家鄉味特展

4a7d3e78-85b3-47b9-97bc-61b8ea929c02_0.jpg

  • 展期:2019/01/30 - 2019/06/02,上午9:00-下午5:00(最後入館時間:下午4:30)
  •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
  •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南洋」泛指亞洲大陸以南的陸地及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廣大海域,近年學界常用「島嶼東南亞」及「半島東南亞」劃分南洋。因位處熱帶氣候區,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自古即仰賴風味強烈的辛香料保存食材,以氣味明顯的香料調理食物,喚醒味蕾、增進食慾。如位處河岸平原的泰國、越南,經常使用魚露、香料植物、生鮮蔬果及漁產作為食材。而「島嶼東南亞」多仰賴船行交換物資,累積的香料知識多著重在食物保存。例如在印尼、菲律賓等地,薑黃、南薑、肉桂、孜然、石栗與花生等被大量使用。

歷史變遷的洪流中,飲食發展一直與自然和人文環境息息相關。「南洋味.家鄉味特展」以文化交流中最平易近人的「食」為主題,從東南亞常見植物及香料的運用切入,展出「南洋風土與生產地景」、「南洋味:南洋飲食的特色」、「重現家鄉味」及「與南洋交織的未來」等內容。透過展覽呈現人們是如何透過味覺與家鄉重新連繫,讓民眾瞭解在臺東南亞新住民的傳統飲食及生活文化,期望串起彼此之間的連結,促進更多文化間的理解與交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