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看扁到翻轉歧視
《餐桌上的家鄉》出版後,妳的人生有什麼改變?在一場料理講堂結束後,我問來台15年的孫雅雯。「親人之間更尊重我,然後和女兒之間變得親密了吧。」她說。
出書前,家人有時會懷疑這些「演講和教課」的真實性,也有親戚不相信台灣人會付錢去聽一個「國語都講不好的外國人」的生命歷程。剛任講師時,甚至有人懷疑「怎麼可能有人要去學這種話(柬埔寨語)。」
這些質疑都推了孫雅雯一把,讓她堅定意志考到相關證照。如今她當了三、四年講師,教銀行業和房地產業人士柬埔寨語,在大學與社大教中餐丙級證照。
其實,剛到台灣時孫雅雯不會中文,只會講「老公」,還以為「老公」是丈夫的名字。之後她自學中文,跟幼稚園女兒一起學識字,身邊有人開起無心玩笑,說她不會讀字,是在看圖。
過往經驗告訴她,直接講開也沒有用,於是,行動成了孫雅雯的準則。「你越是看我這麼扁,我越是要做得更好。」她下班後去上補校,也參加政府開辦的中文課、電腦課。同時,她的職位從店長升到了中央廚房副理。雖然職場表現順利,但除了老闆以外,公司其他人都歧視她。在老闆面前一切相安無事,老闆一走,部屬就叫不動。大學生質疑她學歷不夠,年紀大的阿姨則嗆她:「外國人懂什麼,我是領頭家的錢,又不是領妳的錢。」
有人明白孫雅雯聽不懂台語,回報任務時用台語羞辱她:一邊堆起滿滿的微笑,一邊對她說「乞丐」、「破麻」。她暗暗記下那些陌生的音調,回家問丈夫;明白意思之後,她不找對方理論,而是決定學好台語。她向老公朋友請教,認真看連續劇,把一個個字詞都記在本子上。有一天她走進辦公室,當眾宣布:「你們愛講台語是否?今嘛大家攏講台語,毋通擱講國語了。」
但有些部屬還是叫不動,孫雅雯只好把事攬下自己辦。每天加班,到家已是凌晨,毫無時間與孩子相處。壓力讓她長期失眠、憂鬱,最終她決定離開職場,回家陪伴孩子,開始了講師生涯。
▉講出自己的話,才有交流的可能
她接觸柬埔寨華僑協會,開始教台商柬埔寨語,那是她第一次上台講課,起初有些詞不懂怎麼說,協會的人和學員便協助翻成中文。透過語言交流,她建立更強的信心。
如今她幾乎每天都有培訓、教學、演講,先生問她為什麼要搞得這麼累,但她目標太多,時間太少,更何況做的是喜歡的事,便覺得一點都不累。「你沒有經驗,就講不出自己要講的話。」聽見不同的回應,遇見不同的人,都讓她找回自己,而這些故事也成為日後授課的養料。
成為講師後,孫雅雯有更多時間與兩個女兒相處。女兒曾學過歧視東南亞人的語詞,當時她找女兒面對面聊,向她說明歧視言論背後的汙辱脈絡,同時也傾吐心聲,女兒明白後,隔閡便解開了。如今她帶著女兒出門教課,讓她看見外面的環境及人們交流的方式。孫雅雯在台上俐落表演時,女兒也在旁邊學習。
我問孫雅雯,成為書中主角之一,有沒有特別想對讀者說的話。「想是會想,但強迫不來。會來聽我講課的就是會來。不願意聽的,也沒辦法改變。」她認為以她一個人的能力,沒有辦法撼動整個環境,只能從言談開始。
「有些人,甚至有些學生,剛認識的時候,都想探我的底。」但彼此了解就能平等交流。「你尊重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不尊重你的那些人,最後也會尊重你。」孫雅雯一邊說,一邊看著一旁陪她教料理,還在上小學的女兒。這些道理,她應該會懂。●
餐桌上的家鄉
作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胡頎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前身是1995年在美濃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我們希望以語言為見面禮,讓新移民訴說她們的故事,手牽手,為這社會譜出新的樂章。2003年,姊妹會正式成立。除了教學外,更推行各種法令政策倡議,並鼓勵新移民姊妹積極投入社會,透過各種課程、講座和戲劇活動,讓大家真正認識另一種文化和生活。
2014年開始,我們透過一系列的南洋料理烹飪課程與訪問,帶大家認識食物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將食物帶來的人。希望藉著姊妹對食物的記憶,一點一滴拼湊出她們家鄉的樣貌與在這兒的生活。
我們相信,社會每一成員的努力都將同時成為穿透幽暗的光芒,而姊妹會的目的便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彼此相互映照,繼續這島嶼的歷史,形成新的「我們」。
(歡迎來看我們:南洋姐妹會)
執筆/胡頎
台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兼理事。在「餐桌上的家鄉」擔任籌畫、執筆、粉絲頁小編和白老鼠。不擅烹飪,嗜吃。鮮少離家,常神遊。對世界懷著初生之犢的大膽和愛意,希望有一天能讓更多人看見那曾在我眼前被照亮的事物。
cheryl7798@gmail.com
|
Tags:
延續三月〈每位姊妹背後都有一條歷史長河〉的報導,openbook特別企劃,讓《餐桌上的家鄉》書中的南洋姊妹孫雅雯,親口訴說自己的故事。
▉從被看扁到翻轉歧視
《餐桌上的家鄉》出版後,妳的人生有什麼改變?在一場料理講堂結束後,我問來台15年的孫雅雯。「親人之間更尊重我,然後和女兒之間變得親密了吧。」她說。
出書前,家人有時會懷疑這些「演講和教課」的真實性,也有親戚不相信台灣人會付錢去聽一個「國語都講不好的外國人」的生命歷程。剛任講師時,甚至有人懷疑「怎麼可能有人要去學這種話(柬埔寨語)。」
這些質疑都推了孫雅雯一把,讓她堅定意志考到相關證照。如今她當了三、四年講師,教銀行業和房地產業人士柬埔寨語,在大學與社大教中餐丙級證照。
其實,剛到台灣時孫雅雯不會中文,只會講「老公」,還以為「老公」是丈夫的名字。之後她自學中文,跟幼稚園女兒一起學識字,身邊有人開起無心玩笑,說她不會讀字,是在看圖。
過往經驗告訴她,直接講開也沒有用,於是,行動成了孫雅雯的準則。「你越是看我這麼扁,我越是要做得更好。」她下班後去上補校,也參加政府開辦的中文課、電腦課。同時,她的職位從店長升到了中央廚房副理。雖然職場表現順利,但除了老闆以外,公司其他人都歧視她。在老闆面前一切相安無事,老闆一走,部屬就叫不動。大學生質疑她學歷不夠,年紀大的阿姨則嗆她:「外國人懂什麼,我是領頭家的錢,又不是領妳的錢。」
有人明白孫雅雯聽不懂台語,回報任務時用台語羞辱她:一邊堆起滿滿的微笑,一邊對她說「乞丐」、「破麻」。她暗暗記下那些陌生的音調,回家問丈夫;明白意思之後,她不找對方理論,而是決定學好台語。她向老公朋友請教,認真看連續劇,把一個個字詞都記在本子上。有一天她走進辦公室,當眾宣布:「你們愛講台語是否?今嘛大家攏講台語,毋通擱講國語了。」
但有些部屬還是叫不動,孫雅雯只好把事攬下自己辦。每天加班,到家已是凌晨,毫無時間與孩子相處。壓力讓她長期失眠、憂鬱,最終她決定離開職場,回家陪伴孩子,開始了講師生涯。
▉講出自己的話,才有交流的可能
她接觸柬埔寨華僑協會,開始教台商柬埔寨語,那是她第一次上台講課,起初有些詞不懂怎麼說,協會的人和學員便協助翻成中文。透過語言交流,她建立更強的信心。
如今她幾乎每天都有培訓、教學、演講,先生問她為什麼要搞得這麼累,但她目標太多,時間太少,更何況做的是喜歡的事,便覺得一點都不累。「你沒有經驗,就講不出自己要講的話。」聽見不同的回應,遇見不同的人,都讓她找回自己,而這些故事也成為日後授課的養料。
成為講師後,孫雅雯有更多時間與兩個女兒相處。女兒曾學過歧視東南亞人的語詞,當時她找女兒面對面聊,向她說明歧視言論背後的汙辱脈絡,同時也傾吐心聲,女兒明白後,隔閡便解開了。如今她帶著女兒出門教課,讓她看見外面的環境及人們交流的方式。孫雅雯在台上俐落表演時,女兒也在旁邊學習。
我問孫雅雯,成為書中主角之一,有沒有特別想對讀者說的話。「想是會想,但強迫不來。會來聽我講課的就是會來。不願意聽的,也沒辦法改變。」她認為以她一個人的能力,沒有辦法撼動整個環境,只能從言談開始。
「有些人,甚至有些學生,剛認識的時候,都想探我的底。」但彼此了解就能平等交流。「你尊重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不尊重你的那些人,最後也會尊重你。」孫雅雯一邊說,一邊看著一旁陪她教料理,還在上小學的女兒。這些道理,她應該會懂。●
餐桌上的家鄉
作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胡頎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前身是1995年在美濃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我們希望以語言為見面禮,讓新移民訴說她們的故事,手牽手,為這社會譜出新的樂章。2003年,姊妹會正式成立。除了教學外,更推行各種法令政策倡議,並鼓勵新移民姊妹積極投入社會,透過各種課程、講座和戲劇活動,讓大家真正認識另一種文化和生活。
2014年開始,我們透過一系列的南洋料理烹飪課程與訪問,帶大家認識食物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將食物帶來的人。希望藉著姊妹對食物的記憶,一點一滴拼湊出她們家鄉的樣貌與在這兒的生活。
我們相信,社會每一成員的努力都將同時成為穿透幽暗的光芒,而姊妹會的目的便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彼此相互映照,繼續這島嶼的歷史,形成新的「我們」。
(歡迎來看我們:南洋姐妹會)
執筆/胡頎
台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兼理事。在「餐桌上的家鄉」擔任籌畫、執筆、粉絲頁小編和白老鼠。不擅烹飪,嗜吃。鮮少離家,常神遊。對世界懷著初生之犢的大膽和愛意,希望有一天能讓更多人看見那曾在我眼前被照亮的事物。
cheryl7798@gmail.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話題》每位姊妹背後都有一條歷史長河
*** 閱讀更多
書評》印尼的現世啟示錄《美傷》:尚未結痂的傷口,一再被揭開
*** 閱讀更多
4月伴讀 周耀輝》一個世界已經不能滿足我了——周耀輝談「我喜歡住在哪裡」
遷徙,是家的反面,但兩者可以並存。看似矛盾的概念,或許是構成周耀輝的關鍵字之一。那天,周耀輝帶我們前往為他接生的慈善醫院,也帶我們到九龍城晃晃,喝了標榜能「去骨火」...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