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島航I》學者廖運志:北部魚類組成30年少3/4,資源枯竭的警訊,你聽到了嗎?

  • 廖運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19-10-29 14:00

在八代灣沉船下水往船上拍的工作人員(攝影:陳玟樺)

繼「福爾摩沙遶島」行動之後,時隔15年,黑潮海洋基金會再次出動,2018年發起「黑潮島航」行動,對台灣海域進行總體檢,並將沿途的自然風景與人文思索匯集成《黑潮島航》一書,邀請作家吳明益、黑潮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執筆,記錄這趟16天航行台灣海域的各種所見以及對於海洋、生態和島嶼的省思。

新書出版之際,Openbook閱讀誌特與大塊文化合作,邀請海洋保育專家與倡議者,以自身的專業及第一現場的經驗,從海洋污染、沿近海生態與基礎生產力、離島觀光與環境行動,討論海洋政策與保育,書寫台灣海洋的現況與未來,為下一個世代留下藍色國土備忘錄。

海好嗎?一群由熱血的黑潮之友、科學家、文學家、畫家及關心海洋環境的社團、夥伴所組成的海洋科學調查隊,在2018年5月底正式啟航。這次的航程中規劃三項指標調查,包含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以及海水溶氧量等,希望能建立台灣「藍色國土初探」的觀察紀錄。他們用超過兩週的時間巡航在廣闊大洋與浪花拍打激盪的近岸之間,探尋著大家心中似乎已有定數的答案。


wang_lu_yu_shu_hei_chao_dao_hang_shu_gao_-172_0.jpg

取自《黑潮島航》內頁(繪畫:楊瑞菁)

目前全球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繼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棲地破壞、汙染、過度捕撈及外來種入侵等問題,近年來更遭遇海洋暖化、海水酸化、極端氣候等環境變遷等威脅。2019年聯合國組織IPCC的報告做出驚人的預言:本世紀末人類將面對更暖、更酸、更缺氧、更無魚、海平面更高的海洋。

近年來台灣的海岸及生態有何改變?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曾經參與潮間帶生態調查的彰濱工業區開發案,原本大規模充滿生機的天然泥灘地已被大量土石與垃圾填造成冰冷的人工海岸,原本生活在此的生物沒了棲所,也阻隔了人與海洋的距離,但填海造陸的新生地上仍有許多空地遭到閒置。日前通過環評、幾乎已經無法抵擋下來的桃園觀塘開發案,將摧毀這片歷經千萬年才得以形成的藻礁海岸,提供萬物生存的生態服務也終將停止。台灣的海岸在經歷各種開發與利用下,天然海岸已不及一半,難道這是我們留給未來世代的海岸生態與環境?!

孩童時期忘情的在沙灘上赤足奔跑的景象,似乎已不再可能了,因為參加過無數場海岸淨灘、水下淨海活動的我,已無法信任腳下的那一片沙。我深知沙灘裡面可能潛藏了許多玻璃碎片與廢棄針頭,又或者是往往在面對整片海灘被滿滿的垃圾堆積所震攝住而動彈不得。


wang_lu_yu_shu_hei_chao_dao_hang_shu_gao_-74_0.jpg

澎湖南方四島堆積的海漂垃圾(取自《黑潮島航》內頁,攝影:金磊)

2008年春季參與菲律賓的深海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曾在離岸近2000公尺的遙遠深海床進行底拖網生物採集。猶記起網當時,船尾拖曳了綿延數百公尺的垃圾長帶而引起外籍船員的訕笑,最後將沉甸甸的底拖網尾袋解開公布成果時,現場所有人員無不哄堂大笑,原來近一小時的海底拖網作業,竟撈到了海底垃圾山。當然這次的調查沒有撈捕到任何一尾魚。

過去幾十年來,所有海上航行器處理垃圾的邏輯皆為「眼不見為淨」,垃圾直接進行海拋更是習以為常,沒想到返航至馬尼拉港灣內,竟目睹許多孩童裸身躍入這片充滿漂浮垃圾與髒汙的海水中嬉戲著,令我震驚不已。參訪馬來西亞沙巴附近島嶼的水上貧民區時,難以置信除了船屋下方堆積大量汙濁的垃圾與廢水外,一旁由大量垃圾所堆積的空地竟是當地孩童的遊樂場,垃圾、廢棄物成為孩童隨手可得的玩具。

以上描述絕非刻意歧視鄰國,因為2016年起參加由沖繩縣政府所舉辦的台灣沖繩海洋漂流物交流會,慚愧地發現,過去台灣竟是沖繩海灘上漂流垃圾的主要貢獻者。海洋絕對不是阻隔,而是連接世界。

位於基隆市八斗子的潮境公園,因擁有極佳視野的海岸美景與豐富的海域生態,近年來每到假日人潮絡繹不絕,公園內巨型裝置藝術「掃把救星」更是熱門打卡景點,但遊客鮮少知道,雙腳所踩踏的園區下方,過去曾經是全台最大的海岸垃圾掩埋場。雖然已經在1992年封場並完成植被復育,但因緊鄰海岸,過去經歷幾次颱風浪襲而造成了海堤損壞,大量垃圾流入海中,即使海科館已投入至少近兩億元的經費維護,但隨著時間侵蝕與風化,部分海堤已有掏空之虞,後續維護費用為平均每年1000萬元,若考慮根本地移除整座垃圾山,則初步估計須至少花費80億元。這些原本應該投入博物館教育的經費完全錯置,更是浪費納稅人的稅金。


wang_lu_yu_shu_hei_chao_dao_hang_shu_gao_-178.jpg

北部海域海水表層塑膠微粒初步調查(取自《黑潮島航》內頁,黑潮基金會提供)

近年海洋垃圾汙染問題日漸受重視,各地淨灘活動如路跑熱潮般遍地開花。幾年前還認為荷蘭少年史萊特(Boyan Slat)的設計奇想「海洋吸塵器」太過於天馬行空,然而在歷經無數次的試驗與修正後,竟已成功地開始蒐集大洋表面的垃圾。但這個巨型漂浮裝置的敵人,是面積等同於3個法國的太平洋垃圾帶(或稱為垃圾濃湯),其挑戰自然不可言喻。如今每年仍有數十萬噸的漁具被丟棄或遺失在海上,另有超過800萬噸的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可怕的是這些以塑料為主的垃圾大部分都會沉降至海底,即便歷經數十年仍無法分解,只會逐漸破裂成塑膠碎片與微塑膠,是否因生物攝食進入食物鏈仍有爭議,但持續引起全球的普遍重視。

你或許已發現,過去市場上販售的魚類從野生撈捕逐漸轉變為養殖為主,現在由人工養殖的種類已超過一半。聯合國農糧署FAO資料亦顯示,養殖的產量已超越野生撈捕,但野生魚類都到哪裡去了?FAO在2012年報告指出,全球的漁業資源已有近九成呈現完全開發或過度開發,且自1980年以後,全世界的漁業資源已因過漁而呈現枯竭。2006年一篇《Science》報告更提出警告,如果海洋過度捕撈及汙染的趨勢不變,2048年後將面臨無魚可捕的海洋。筆者參與的北部核電廠附近海域的長期研究更驚人地發現,台灣北部魚類的種類組成,在過去30年來已減少了3/4,資源枯竭的警訊你聽到了嗎?

隨著「黑潮導航」完成陸上巡禮走讀後,期待各位讀者能認識、了解海洋的問題,並成為島航中的另一隻槳,持續地與我們一同關心海洋。文末,期許還給台灣海岸與海洋應有的尊重與乾淨的風貌,為自己的生命增添一抹動人的藍。


wang_lu_yu_shu_hei_chao_dao_hang_shu_gao_-14.jpg

畫家王傑的作品(取自《黑潮島航》內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海好嗎?黑潮島航 完整報導

  1. 學者廖運志:北部魚類組成30年少3/4,資源枯竭的警訊,你聽到了嗎?
  2. 海保署長黃向文:海洋廢棄物治理,已成為國際行動
  3. 小島停琉店主陳芃諭:製造了,就是我們的事

ifd4kd8_460x580.jpg 黑潮島航:一群海人的藍色曠野巡禮
策畫: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作者:吳明益、張卉君、陳冠榮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策畫: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黑潮」,一道由南往北流經臺灣東部的北赤道洋流,造就豐富的海洋生機,象徵臺灣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KOEF)於1998年成立,為臺灣第一個以「海洋」為內涵的非政府非營利環境組織,最初以鯨豚調查任務為開端,多年來以「關懷臺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為核心理念,耕耘海洋議題、環境教育與科學調查,期待透過各類型海洋環境教育傳達並實踐保育理念,讓海島子民們親近、認識,進而守護環抱我們的美麗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