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止盡的浦澤直樹2》一個浦澤讀者腦中的對話錄:讀20世紀少年、冥王、比利蝙蝠與其他

2020-03-02 09:41

翻攝自《浦澤直樹畫啊畫啊無止盡》內頁

以《20世紀少年》、《怪物Monster》等作品風靡台灣的日本重量級漫畫家浦澤直樹,近期陸續在台出版數本新作,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訪談集《浦澤直樹畫啊畫啊無止盡》,收錄其出道30年來的手稿與訪談,大師創作的精萃盡在其間。
Openbook編輯部特別邀請資深浦澤迷/台大數學系副教授翁秉仁回顧經典,分享導覽,為讀者考掘解析訪談集中的寶藏,一窺浦澤作品的門道。本文是這篇酣暢長文的下篇,上篇請見:〈一個浦澤讀者腦中的對話錄:讀危險調查員、怪物、以柔克剛

  • A:還未讀過浦澤直樹訪談錄《畫啊畫啊無止盡》的我
  • B:讀完《畫啊畫啊無止盡》的我

A:累積了夠多存糧後,我開始打開《20世紀少年》。我特別喜歡這套漫畫的主梗:兒童祕密基地中的天真塗鴉,日後竟成為世界末日的執行計畫,問題是:誰是執行這個計畫的「朋友」?我和浦澤同年紀,也是曾經在草叢祕密基地擘劃驚天動地作戰計畫的20世紀少年,看到浦澤這樣自然/神展開的劇情,真是令人欣慰又妒羨。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Stalker)也有一個類似的「後院遊戲即世界」的架構,讓文學家和科學家隨著傻子(信仰者)眾多規則,在殘破廢墟中屏息前進「禁區」以探詢神旨。但是《潛行者》的「即」出自信仰(似非而是的類比是日本庭園),浦澤的「即」卻出自真實的執行。


20shi_ji_shao_nian_1-tile8.jpg

《20世紀少年》,全22集,東立出版

和《危險調查員》與《怪物》不同,《20》將漫畫的背景整個搬回日本,以美國搖滾文化影響下的日本,以及1970年萬國博覽會作為漫畫的初始背景,時間跨越50年。總的來說,時間上有同一批主角的童年(萬國博覽會)、40歲(除夕夜事件)、60歲(世界因瘟疫「滅亡」[浦澤對現狀的預言])三條主線。

真實、回憶、虛擬實境(不是穿越,絕對不能是穿越)的各種場景,再加上眾多人物的故事支線,漫畫閱讀的原始線性結構,必須在這些要素之間做複雜而頻繁的「浦澤剪接」。22集+2集的長度,再加上虛擬實境對擬真藝術本身的閱讀干擾,真是考驗讀者的專注力與理解力(唉,其實應該是腦袋無法更新的記憶體)。現在的影視作品愈來愈龐雜,情節轉折也愈來愈刁鑽,不知道有多少受到浦澤的影響,或者更持平地說,也許是浦澤作為先行者反映了這個新世紀的時代需求。

B:浦澤在〈20+21篇〉中的確不負責任地說:「我自己玩得很開心,但大概沒人能跟得上玩得不亦樂乎的作者吧。」「我反而很享受這種失控的狀態。」不過,他這次能夠玩得這麼盡興,和《20》回到他熟悉的生活脈絡顯然有很大的關係。浦澤也說《怪物》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而《20》「就像把整個玩具箱翻過來的感覺,要把我所有壓箱寶通通拿出來用。」換言之,《怪物》是完美的炫技,《20》是歡樂的嘉年華。

浦澤更進一步指出,《20》其實是以昭和史為基礎,所建構出來的一段架空文化史。他說:「這部作品有很多評論其實都只是隔靴搔癢,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沒有注意到架空文化史這個觀點吧。」我猜這正是部分讀者覺得《20》不那麼好看的主因。畢竟文化需要生活在其中才能體會,但是讀者全神投入作者建構的世界,和閱讀懸疑作品必須處處有疑的特性卻相違背。也許,浦澤設定這部作品讀者至少要讀兩次吧。


zhuan_ti_zhu_tu__1.jpg

《20世紀少年》相關畫面《浦澤直樹畫啊畫啊無止盡》內頁)

A:《20》可以看成童年修羅場的成人反撲,也可看成幼年同盟贏回盟旗的終生戰鬥,但簡言之,它的主題就是「朋友是什麼?」浦澤的作品一向重視朋友(不管是長久或短暫)更甚於男女,如今更以神祕的「朋友」質疑成長後或即或離的童年夥伴。《21》則是對《20》關於「朋友」諸多謎團的婉約回答。我非常喜歡《21》的調性,不知為何總令人想到《神隱少女》中,無臉男在浴堂或迴廊中對千尋示好時,那期待又絕望的淒涼手勢。驚悚的是,跨越半世紀的世界級事件,其微小造因竟是主角賢知(新版改為健兒)偷徽章卻不敢承認的一點私心。佛家說「一念三千」,《20》+《21》算是一次駭人的演示。

B:我看《浦澤直樹畫啊畫啊無止盡》最大的震撼之一就是,《21》中主角強大的負罪感,其實反映的是浦澤自己小時候真的偷過徽章的心理疙瘩,24集長篇漫畫居然還可看成浦澤的《懺悔錄》!另一個值得再追蹤的細節是,浦澤指出《20》電影版結局其實才「應該」是真正的結局!只不過他是在漫畫結束連載之後,思考電影結局時才意識到的。讓我又想重看這部自己不怎麼看重的改編電影。


pluto_1-tile.jpg

《冥王》,全8集,東立出版

A:《冥王》是一部很特別的作品,是浦澤「重畫」手塚治虫〈地上最大機器人〉的企劃。〈地上〉是原子小金剛系列中的一部,也是浦澤愛上漫畫的啟蒙作品,出版的時機則是手塚設定小金剛誕生的2003年,怎麼看,這都是一個「商業」和「藝術」雙贏的傑出企劃。

我的童年正是手塚活躍的年代。1960年代的台灣社會很封閉,我又住在宛如邊陲的屏東,如果不是因為糖廠社區特殊的文化環境,我不大可能小時候就從《王子》雜誌與朋友收藏見識到手塚的魅力——當時《王子》連載的正是原子小金剛。不過除了機器人這個鮮明的思想刺激,具體是哪些段落早已遺忘。〈地上最大機器人〉應該還是時報出版手塚作品時才(重)看的。

現在看〈地上〉,有種特別的時代感和童年鄉愁,源自手塚明亮的畫技、直率的敘事,以及陽剛的童趣(機器人能力以馬力計算!)。故事講述想要稱霸世界的野心家,以機器人普魯托挑戰世界七大機器人,其中也加入機器人感情與合作的轉折,背後有股機器人為何不能和睦相處的淡淡哀意。這股哀意啟迪了浦澤,也變成《冥王》的基調,內容談的是機器人戰爭,感覺卻很壓抑而淒美。

B:在〈序篇〉中,浦澤說他5歲看到〈地上〉時,馬上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悲傷,「那種特殊的感覺一直殘留在我心裡……我一直在想那到底是什麼?」真是一個早熟的孩子。

A:當然《冥王》和〈地上〉差異非常巨大,浦澤隱晦曲折而寫實的陰柔特色,與手塚根本是兩個極端。浦澤將手塚原本一集的故事擴展成8集,變成一部中篇的科幻作品。單純的機器人戰鬥不再,加入未來機器人時代必然觸及的支持/反對爭議、借力使力的國際陰謀、機器人代理戰爭/症候群、機器人性/人權/法律等等議題,也將屬於小孩的童稚同情,轉換到具有豐富肌理,讓成人也動容的深度。在AI/機器人話題正火的現在,這部漫畫更有非娛樂的啟發性。


p2240659-002_1200.jpg

《冥王》相關畫面(翻攝自《浦澤直樹畫啊畫啊無止盡》內頁)

B:讀《畫啊》可以再次印證許多日本漫畫家都是手塚的鐵粉,拚場的氣勢先天就矮了一截。不過浦澤的《冥王》毫無手塚味,只是在諸多差異下,獨獨仍守住那絲機器人性的天問。我不知道沒看過浦澤的手塚迷看了《冥王》會不會失落,但是我覺得這部21世紀作品絕對當得上向20世紀另一位大師致敬的份量。當我看到浦澤向手塚致意的終結畫面(手塚的最後一格和浦澤的最後大跨頁),一樣的構圖、一樣的配置、一樣的情懷,心中真是雞皮疙瘩亂竄的感動。

A:插播一下,應該是在看完《冥王》之後,我受到浦澤作者的召喚,回頭「考古」據說是《危險》原型的《終極傭兵》,但或許因事忙沒看完,至少沒有吸引我看完。從各方面看,《終極》都可看成《危險》的雛型或粗胚:都是短篇,都是軍事教官、從事危險工作,身負當行技能,但總的來講,曾經滄海難為水,背景換成美國與越戰的《終極》,整體還是相對單薄了點。

B:在〈終極篇〉裡,浦澤透露他其實很不想畫一個空手能做出炸彈的人,不過他當時剛出道,又有合作的編劇,感謝別人給他機會還來不及……。真要溯源,我倒覺得浦澤漫畫的源頭是只有幾個單元合集的《跳舞警官》,男主角長得就像奇頓的雙胞胎兄弟。正摸索定位的浦澤,自由自在地畫著自己的青春狂想。


bi_li_bian_fu_1-8.jpg

《比利蝙蝠》,全20集,尖端出版

A:總長20集的《比利蝙蝠》(Billy Bat)累積到15集後,我開始吞讀浦澤最新一部在台灣出版的長篇漫畫。一開篇就是筆觸誇張、以動物為主角的美式漫畫,而且篇幅還非常長,看過浦澤的讀者難免納悶,不過我已經很信任浦澤,只想看這回他又要玩什麼把戲。

B:在《畫啊》裡,浦澤提到一直想要嘗試其他畫風,連插畫廣告的企劃都讓他煩惱:人家想要的是浦澤風格,但自己卻想做別的嘗試。所以能在漫畫中合情合理畫著「別人」的漫畫,一定是浦澤的夢想。除了《比利》,之前番外篇《20世紀少年的配角》,就讓《20》中的漫畫家二人組,在雪次嬸嬸「這部作品沒有傳達出你們的滿腔大志」的刺激下,誤解不斷地努力畫出一部部短篇漫畫。浦澤惡搞,讀者捧腹。

A:如果說《20》是近乎魔幻的寫實,那《比利》就是近於寫實的魔幻。故事的時空幅度拉到人類史前史與整個地球(甚至月球),編製了一個超級龐大有趣的歷史陰謀論(對,比艾可或丹布朗的「光明會」更大)。如果要用閱聽大眾最熟悉的方式來描述,就是華特.迪士尼為何與如何創作出米奇老鼠(=比利蝙蝠)的故事。只是「這隻」蝙蝠出現在人類有歷史之前,因此如何跟21世紀的我們產生連結,便是這部漫畫的任務。

雖然《比利》的大陰謀論編造得頗有趣味,而且一如其他長篇,情節繁複,人物眾多,敘事跳躍而奔放,令人頭昏腦脹的閱讀難度不下於《20》。但是浦澤真正的關注大概看到一半就昭然若揭:漫畫家的守則。東野圭吾的《名偵探的守則》是側面打破本格推理的形式敘事,浦澤則是真心誠意以這部漫畫獻給過去、現在,以及更重要的,未來的漫畫家。

比利蝙蝠是靈感的繆思,漫畫家因比利蝙蝠的「騷擾」無法自制的作畫,正是漫畫家創作的寫照。而依照比利蝙蝠的指導不斷繪出預言未來的漫畫,恰似《20》兒童亂畫自我實現的另一種變形。或許可以看成是透過世界所有漫畫家(尤其自手塚以下的眾多日本漫畫家)的熱血,建立起一個人類前所未有的漫畫社會。

B:先潑一下冷水啊!在《畫啊》的〈20+21篇〉,浦澤說明淒涼的結局時曾說:「……因為我們是看動畫和怪獸電影長大的時代,而且一直活在這個世界裡面走不出來,所以日本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這個懺悔的心境顯然也適合於你所謂的漫畫社會。

A:這兩種觀點並不矛盾吧。如果以漫畫為例還不夠具體,可以看看賈伯斯建立的現代手機世界。這種昂奮前進與懺悔追逝的情緒,在歷史產生有意義的變革時,總是會同時出現。

總之,比利蝙蝠有善有惡、時隱時現,因此整部漫畫帶領讀者體會創作者實現才具時總會遭逢的各種考驗與難關,而且必須以長篇漫畫的冗長篇幅,才能讓讀者情感的(而非理性的)切身體會其中的興奮、焦慮與無助。而當靈感枯竭時,唯一的解方就是「不斷畫下去、畫下去」。喜歡看故事的讀者對這部漫畫的收尾給了「虎頭蛇尾」的評價,但是從「漫畫家守則」的解讀,卻無疑是完美的句點。《比利》的真正目的大概是要召喚未來的漫畫家,而不是漫畫讀者吧。


p2240660-003_1200.jpg

《比利蝙蝠》相關畫面(翻攝自《浦澤直樹畫啊畫啊無止盡》內頁)

B:在〈比利篇〉裡,浦澤明確指出《比利》的結局是很早就準備好的,因此真正在乎作者的讀者似乎得收起自己的失望,重新閱讀找出線索。不過我沒想到《比利》的構想一開始時只是許多短篇故事的合集,而且浦澤認定的真正主角是古德曼(他到十幾集才現身),從整個漫畫的份量和重要性來說,這部漫畫顯然都是雙主角:山縣和古德曼這對師徒。浦澤在《畫啊》也承認其中有很多惡搞之處,但因為他總是把這些構想的惡趣味包裝得好好的,我猜讀者只會覺得作者是天馬行空,創意不受拘束。

台灣的《比利》最後一集,大概拖了兩年多才出版,苦等不著的我對尖端的滿肚子牢騷,隨著《畫啊》同時出版變成恍然大悟,而且也感受到這個企劃的誠意。《比利》和《畫啊》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同一個浦澤生涯的虛實兩面,其中的通關密碼就是「不斷畫下去」。

A:這應該是浦澤的人生觀,他的漫畫總是在晦暗低迷的氣氛中,堅持人性的力量。在我底下要談的《Master Keaton ReMaster》內也暗示這一點:奇頓母親離開後,代為照顧奇頓的友人告訴奇頓父親,奇頓喜歡閱讀傳記,結果發現所有成功的人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夢想永不放棄」。

在等待《比利》最後一集的空檔,2016年東立出版了《危險》續集《ReMaster》。說起來,《危險》就像初戀情人,始終是我最鍾愛的浦澤作品,體現浦澤一貫正直而溫柔的氣質,因此《ReMaster》無異是浦澤給奇頓迷的甜蜜驚喜。

在國際情勢轉變如斯多年後,我們竟然再度見到這些老朋友,畫裡畫外大家同步老了20歲,奇頓女兒百合子甚至步上父親和爺爺的後塵,結婚又離婚了。這就像50歲後參加小學或中學同學會,那種時間缺口的心境被好好撫慰的感覺。這本單行本按照現在戲劇喜歡一開頭倒敘的路數,可以奇妙地想成《危險》遙遠的序章,以不同的短篇事件,完整呈現出奇頓的個性、背景、喜好和家庭關係,而且做了相當的延伸,讓人得以撥開奇頓身世更多的迷霧。

前面說過,我當初看《危險》是把它當作勝鹿北星+浦澤直樹的作品,因此看到《ReMaster》改由長崎尚志掛名編劇時,心中還頗不滿。這也喚起我的好奇心,在網路上扮演鍵盤奇頓後,才發現這裡頭鬧過不大不小的出版新聞。

勝鹿北星是匿名,可能是一個集團或個人,曾參與《骷髏13》的編劇組。《骷髏13》是日本的長青漫畫,有強烈的極道東洋味,主角是收錢刺殺要人的狙擊殺手,幾十年來的故事總是結合國際政經局勢與時俱進。這樣大致便能理解《危險》一部分設定的源頭。但是《危險》的敘事顯然更寬廣而溫柔,人性刻劃也更深刻。看了網路資料才知道,雖然《危險》一直掛勝鹿北星的名字,但後來基本上是浦澤直樹和他長年合作的編輯,也就是長崎尚志的作品。因此《ReMaster》由兩人合作就順理成章。

B:關於這個事件,《畫啊》沒有明白的說明,但可以爬梳出幾個很有趣的旁證。首先,浦澤出道作就刊載在長崎尚志主編的雜誌上,而且雜誌名稱就是《骷髏13別冊》;在連載《終極傭兵》時,浦澤很不滿意故事走向,和長崎一番大吵後,長崎出面和原編劇工藤和也溝通,從此奠定浦澤和長崎合作作品的人性走向;浦澤在說明《危險》短篇漫畫的困難時曾說:「連載到了後半,我讀著原作,改寫了不少人性刻劃的部分,想起來真是個大工程。」這說明《危險》的製作,原作和大修的貢獻兼而有之。事實上,浦澤不滿意而修改的故事結束方式,正是浦澤後續作品的正宗特色。

總之,看了《畫啊》就知道浦澤迷應該大大感謝長崎。他們的合作關係超過35年,浦澤的重要作品都有長崎一起討論的影子,幾乎是焦不離孟的夥伴關係。關於這兩人的合作模式,請務必閱讀〈最終篇〉的精彩訪談,浦澤描述他們是「想將古早經典漫畫或電影放到現代的研究會」,而不是「披頭四那種註定解散的關係」。

A:看來《畫啊》似乎非常值得一讀。

B:整本《畫啊》對浦澤迷應該是莫大的驚喜,除了夾述夾議夾心法的作品分篇之外,談到浦澤成為漫畫家歷程的〈序篇〉和〈終極篇〉,充滿許多「原來如此!」的靈光閃現,而〈最終篇〉更提供許多浦澤如何看待漫畫這個媒體的反思。在漫畫面臨許多新載體(網頁、電子書、手機)的新時代,漫畫也將終結了嗎?

我想像的浦澤個人有種自閉的模樣,在他繁複建構的漫畫宇宙背後,其實有一種天真,也因此才能在這個非常商業的媒體機制中,決絕地貫徹自己的「幼稚」想法,靠天分與努力取得成功。他的作品從不媚俗,卻創造種種足以媚人的俗,明明只為自己的讀者作畫,卻圈出一批又一批的讀者。

看完《畫啊》,我們可以讀出兩個浦澤,一個始終溫和而拘謹,珍惜「竟然有人要看自己作畫」的各種連載機會;另一個一貫對自己敏銳的時代觀察力、奔放不羈的想像力和結實的作畫能力充滿自信。這種帶點矛盾的性格,感覺就像李安和阿莫多瓦的綜合體,或者用浦澤筆下的人物來比喻,就是奇頓和賢知一體。漫畫在我的成長年代幾近於小道禁書,但是如今已經成為顯學,甚至能成為文學或電影般的藝術,靠的正是像浦澤直樹這樣具有高度又能開拓新作品與新讀者的大師。

我是浦澤粉嗎?上世紀的閱讀粉和新世紀追韓星的韓粉(去年不幸出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義),在精神狀態、媒體形式和儀式行為上都有顯然的斷裂。上世紀的人閒來看著類型小說或漫畫,看著、看著,不小心就「樹已很大了」(在這裡《怪物》和木心吟詠的愛情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對位),所以才會有一拖拉庫的「金粉」「瓊粉」「克莉絲蒂粉」……。我輩既然入了浦澤坑,他都在最前面「畫啊畫啊無止盡」了,我們又豈能不追啊追啊追。

637097490551780836.jpg

浦澤直樹 畫啊畫啊無止盡
浦沢直樹 描いて描いて描きまくる
作者:浦澤直樹  
譯者:SCALY
出版:尖端  
定價:8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浦澤直樹
明星大學經濟學部畢。1983年以《Beta!!》出道。早期風格為勵志溫馨的青春成長漫畫,其後轉向對人性與社會現象深一層探討,內容涉及歷史、心理學、犯罪學、科幻等等。著作:《以柔克剛Yawara! 》、《怪物Monster》、《20世紀少年》、《冥王Pluto》等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