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2EP10》大辣文化總編黃健和/圖像文學話說從頭&漫畫編輯30年目睹之怪現況(才怪)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在此Podcast節目中,我們找來金鐘獎節目製作人邱顯忠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大辣文化總編輯黃健和,是將台灣漫畫推向國際的關鍵人物,多年來帶團前往法國安古蘭漫畫節,促成許多漫畫的版權販售。本集節目中,黃健和不但針對圖像文學話說從頭,更帶聽眾回到80年代末及90年代,細數漫畫家各自的山頭堡,也透露了許多令人回憶的作品,如手塚治虫、《家有賤狗》等經典背後的編輯台故事。閱讀隨身聽第2季最終集,精采非凡,請千萬不要錯過。

▇特別來賓:黃健和

大辣出版公司總編輯,單車旅遊作家。在漫畫界工作逾20年,熟悉台灣漫畫業發展及現況,編輯過上百部漫畫出版品,2014獲選金漫獎最佳編輯;多次擔任漫畫競賽評審,並曾任金漫獎評審召集人。熱愛漫畫,參與國際大小漫畫展,足跡遍及中國、香港、美、德、法國等地。曾旅居法國三年,共參加十餘次安古蘭漫畫節,並於2012-2018年間擔任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策展人。2013年與香港藝術中心合辦《臺北80x香港90:漫漫畫雙城》漫畫展,並於2014年移師香港動漫基地延展。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與羅浮宮、北師美術館合作「當羅浮宮遇見漫畫」展覽,出版《羅浮7夢:台灣漫畫家的奇幻之旅》。對於培植台灣本土漫畫家、將台灣漫畫作品推向國際舞台、促成跨國合作等任務不遺餘力。

▇本集精彩重點

  • 我們都熟悉漫畫,從小開始讀,一段時間之後,讀者會發現斷層,不知道接下來要看什麼漫畫。因為人是會成長的,電影會一路看到老,劇場也是,但圖像閱讀好像沒有做到, 所以我專注地做「給大人看的漫畫」。
     
  • 2019年做了「圖像小說祭」,是覺得好像到了這個時間點,應該來做一點事情。以前只有大辣在做這一塊,可是這幾年下來,不少出版社也在參與,也有越來越多創作者會跟其他人說「我創作的是『圖像小說』」,甚至也有零散的小誌。創作者的加入,讓我覺得應該有個時間,讓大家聚集在一起,跟讀者面對面。我們也邀約國際其他單位的朋友,一同來聊圖像文學。
    6a883fed-51a7-488d-adfd-b482489b2266.jpg

  • 深層的圖像小說,如《鼠族》(MAUS),以動物為背景,談論猶太人跟納粹之間的故事。而《茉莉人生:我在伊朗長大》,也藉由自己的成長,談論國家動盪跟個人成長的離散故事,這本書紅遍了全世界,也改編成動畫,甚至美國打兩伊戰爭時,它成了變成必讀的教材。圖像小說,可以從最Light到最深層,都屬於它的範圍。

    1_13.jpg

  • 圖像小說的視覺風格非常強烈,比較不走中庸路線,它會找到自己想要呈現的故事題材。台灣有幾位作者一直都在進行嘗試,比如小莊,他每一次創作,依題材不同,視覺也有所不一樣。麥人杰更不用說,每次都想嘗試不同的東西,年輕一點的創作者,像61chi、陳沛珛、水晶孔,甚至是《熱帶季風》的作者,或陸續出來的這幾本漫畫雜誌,都可以看到年輕的創作者用很不一樣的、更強烈的風格,去呈現圖像小說的不同可能性。
    2_17.jpg

  • 60到70年代,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基本上是沒有漫畫這件事的。一直要到82、83年敖幼祥的《烏龍院》,才把台灣的漫畫從新帶回我們的生活裡,報紙上也出現非多的名家,朱德庸、老瓊、蕭言中這些作者陸續加入。
     
  • 1989到1991年間,我參與了《星期漫畫》雜誌的誕生,其中幾個招牌人物與作品,有鄭問的《阿鼻劍》、麥人杰的《天才超人頑皮鬼》、曾正忠的《遲來的決戰》、林政德的《Young Guns》、陳弘耀的《一刀傳》等,都在這邊發表創作。
3_16.jpg

  • ​後來,台灣迎來了版權年代,以前不受拘束、自己可印的年代告一段落,開始進入正式授權的時代。台灣開始引進非常大量的日本漫畫,我在1992到1995年這段時間,大概每年要跑4趟日本,把重要的出版社一一拜會過。
     
  • 90年代,漫畫還算熱門的行業,敖幼祥的《烏龍院》,蔡志忠的《老子說》、《莊子說》,朱德庸的《雙響炮》,蕭言中的《童話短路》、《舊情綿綿》,鄭問的《刺客列傳》,共同的特色是,它們都在90年代初期到達20萬本,每一本都有20萬本的量。那時候的這些漫畫,起印量都在5000、8000、1萬。日本漫畫只要當紅的,起印量很可能都是2、3萬本。我引進《家有賤狗》,第3集是我人生裡面首印量最高──23萬5000本,當然那個時候都很誇張,所以當時做漫畫是一件滿有趣的事,有利潤又有很多可能性。
    4_9.jpg

  • 我們也開始引進一些給年齡層高一點的,有一些是我挑的,有一些是我的主管挑的,像《家栽之人》或松本大洋剛出來的《惡童》、《乒乓》,大概都是他拍板的,我都不禁疑惑「這個很怪」、「這可以嗎?」但是,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有權利挑一點自己私心喜歡的作品。那時,我們也引進包括像《革命情迷》、《聖堂教父》,開始往深層探索,談政治的、六八學運的。
    5_11.jpg

  • 我參與的第2本漫畫雜誌,是1995年的《High》,標榜「成人都市休閒誌」,所以有比較成熟的,給大學生以上看的漫畫,引進了米羅.馬那哈(Milo Manara)、墨必斯(Mœbius)的作品,台灣的創作者因為有國外作者的壓力,相對找到一個跟全世界競技的感覺。
     
  • 台灣的年輕創作者,我估計二、三十人的畫技有國際水平,我們很容易看到風格很清楚,但說故事永遠是個難關。這些難關怎麼克服呢?好像沒有辦法一下子跨過去。我在1995年其實已經面對這件事情,所以做《High》時,找了10位編劇。年輕的圖像創作者要思考一下,文本不一定要自己來,用原有的文本,或跟編劇合作、與新媒材撞擊,都是可以思考的。
     
  • 漫畫家憑一己之力完成作品當然很好,但我必須說,剛剛提到台灣二、三十位創作者,全部加起來算50位好了,具有國際的可能性,但具備自行發光、有能力從頭到尾完成作品且成功的,可能只有5位。所以漫畫家應該思考,有沒有別的可能性,有沒有好的編劇,有沒有好的小說。應該要為強烈的風格找到相對應的敘事,故事不見得要很複雜,甚至愈簡單愈好。

本集節目,感謝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贊助錄音空間。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