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2018年10月17日,那時候,藏書家黃震南老師(活水來冊房)的書話作品《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才剛出版一個多月,這天晚上他捎來訊息,說收到一封邀請信,希望他能為台語版《小王子》進行審訂並推薦合作出版社,因而來徵詢當時熟識的編輯友人我的意見。
不曉得純粹只是偶然,還是命中注定。這一天,剛好是同樣由我擔任責任編輯,鄭順聰老師的台語神怪小說《挩窗去弄險:大士爺厚火氣》的上市日。適逢文化部開始推動「本土語言創作及應用補助作業要點」鼓勵本土語文相關應用計畫,而在此計畫前,國藝會也曾補助本土語文作品的出版,因此我當下並沒有多想,覺得只要各方條件許可,盡力爭取資源,「讓小王子說台語」的確是個新奇有趣且饒富意義的計畫。
只是,我不知道原來這個坑比想像中的還深。
▇我的台語文編輯之路
其實在台語版《小王子》之前,我已經編過好幾本台語文作品,無論是華語加上比例不一的台語,或是全台語書寫都有。甚至我的碩士論文即是研究台語文學(運動)史的發展,因此,我自認自己是投身於1930年代以來,台灣文學史有關「台灣話文」書寫、創作、出版的這項未竟志業當中,和這個近百年來台灣都還未能完全解決的現象對話。
如果我們先放下那些懸而未決的高層次爭議,光是要談台語文(甚至狀況較相近的客語文)的寫作與編輯,問題就已經比華語出版品要多且複雜。原因固然在於過往缺乏國家機器與商業市場的支持(甚至受到歧視),導致這套語言文字的各種基礎工程嚴重不足,只能土法煉鋼。無論是最基本的字典資料庫、輸入法,甚至Unicode字體的顯示支援,整套編輯出版必要的工具,都是在近幾年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本土語文意識更加抬頭的風氣之下,才有越來越多技術開發者投入參與,逐漸完備。
但有了工具還不夠,因為編輯要進一步面對的,是如何在「紙本」做為基礎的版面上,提供正確的內容,以及舒適、有效,甚至有特殊詮釋意義的「閱讀感」──對我而言,如果電子書的epub格式可以由讀者自行決定喜愛、舒服的版面,那是否也就意味著編輯在紙本上的規畫和設計其實更加重要?否則讀者直接使用電子書就好,有錯字還可以直接改。
這或許只是我身為編輯,和紙本書一起生存時為數不多的倔強之一。但也正因為紙本書這種不可取代的特性(或限制),讓台語文的編輯不能只停留在「字能不能顯示出來」那麼基礎的顧慮。
舉例來說,台語文目前最常見的書寫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分別是「全漢字」、「漢羅」(漢字、羅馬字並用)與「全羅」(全部都用羅馬字)。羅馬字又有歷史悠久的「教會羅馬字」(簡稱「教羅」,又稱白話字/POJ),和教育部整合台灣語言音標方案(TLPA,以數字表記聲調值)與教羅而推出的「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台羅」。
這些書寫方式各有優缺點,在此先按下不論。全漢字台語和一般的華語出版品相比差異較少,直排橫排均可。若是全羅馬字,形式上則可以參考歐美的橫式排版理論。但若是以目前大多數人較能接受、較主流的「漢字加羅馬字」的書寫狀況,不但同樣只能橫排,視覺上也會變得非常複雜。
以我閱讀台語文出版品的主觀經驗來說,因為漢字和羅馬字的「高度」不一樣,字級大小、字體與襯線粗細之間的搭配,都需要多加斟酌。此外,文本中使用羅馬字的比例和狀況不一,導致漢字和羅馬字穿插之間,字元有長有短,再加上羅馬字韻母上方若有「調號」,整行看起來就像是波浪一樣起伏。又如果漢字和羅馬字之間的字距沒有加以調整,太過緊密,也容易造成辨識困難,閱讀節奏不易掌握。
也因此,基於以上個人主觀的感受(也許有人覺得是習慣問題,看久了就好),我從編輯陳胤台語詩集《月光》時就有特別想到這些問題。也正好陳胤、鄭順聰兩位老師都對這些問題略有思考,美術設計也很樂意參與討論,並不厭其煩地嘗試,因此才能在遇見台語版《小王子》之前,先確立一些改進台語文排版或減少問題的技術原則。
▇Podcast不是新鮮事,台語本來就要有聲書
正當網路社群、新媒體興起,大家對各種傳統媒體不抱期待的同時,「廣播」竟在此時此刻以Podcast的面貌重新引起注意。不管是極具個人風格的廣播節目,或是以線上對談、說書、讀書會和實體行銷活動並進,「有聲」已然是這年頭做出版不可或缺的延伸技能。
但說來很吊詭,對台語文出版品而言,「有聲書」並不是什麼太新鮮的文藝復興,而一直是「人客要求」的標準配備。由於台語文標準化的問題,以及台灣長期缺乏正式的本土語文教育,社會大眾的台語程度大多停留在一般的「聽」,透過日常或戲劇習得日漸萎縮的「說」,而大部分並不具備「讀、寫」的完整能力。因此,無論台語書面文字是否標準化,對讀者而言,台語幾乎是一個不依靠「聽」就無法進入的世界。
偏偏台語文在主流閱讀市場中是非常小眾、非常邊陲的出版品,其有限的銷量與不成比例的低利潤,很難讓出版社投入高額成本另外錄製有聲書(包括錄製聲音以外的相關配套措施),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經濟困境。所幸,隨著網路與自媒體的興起,錄音軟硬體的普及,如今製作有聲書的門檻已經降低不少(當然和專業錄音室相比還是有差距)。
於是,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只是單純的朗讀(加上配樂),會有吸引力嗎?如果要讓台語文「超前部署」,做出和華文朗讀不同的感覺,甚至發揮這個語言「八聲七調」的強大優勢,召喚南北管、唸歌七字仔、歌仔戲、布袋戲的強大感染力,台語的有聲書可以有什麼樣的想像?
因此,鄭順聰老師在《大士爺厚火氣》的創作階段,就已經著眼於有聲書和未來IP發展的脈絡,明確提出這樣的設定。透過順聰老師的人脈,我們認識了配音經驗豐富,曾經參與霹靂布袋戲和台語版「櫻桃小丸子」的配音老師郭雅瑂、張毓棬,在台語版《小王子》當中更加入了高銘孝老師,三位以分飾多角的方式完成全書極富情緒感動的台語朗讀。
「一人分飾多角」是配音員的基本功,但走到這裡,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也就是具備台語專業的配音員相對稀缺的現況。一般的台語配音工作(或過去的台語主播),很多時候是收到華文稿,由配音員或主播憑語感自行台譯,以聲音表情到位,內容順暢為主。
但以《大士爺厚火氣》和《小王子》可能被學校老師選為教材的狀況而言,配音朗讀除了聲音表情的講究之外,錄音過程中還要不時注意發音是否標準(暫以優勢腔為基準),甚至根據口語朗讀的順暢度,邊錄音邊改文字,整體工作時間勢必比一般配音更久。編輯非得撐到最後一刻才能定稿,配音老師也必須具備台語的讀寫能力和相關知識,才能和編輯、指導顧問互相溝通。由此可見,台語文出版品的「有聲」編輯門檻更高,細節更多。如果沒有《大士爺厚火氣》的團隊經驗加以移植、優化,小王子或許就沒辦法開口說台語了。
▇作者的名字怎麼唸?──教小王子說台語的真正挑戰
最後,來談談教小王子說台語這件事帶給我們最大的挑戰:翻譯。
在最初的審訂階段,震南老師其實已經針對譯文做了相當細膩的修潤和調整,包括以台語翻譯之後仍難免有原法文語法的翻譯腔問題,以及尋找是否有更道地的台語詞彙來豐富語言表情。不過,有些辭彙的翻譯,我在編輯過程中仍覺得有可以深入斟酌討論的地方。
例如故事中相當有存在感的「猴麵包樹」、「猢猻樹」,在目前譯本中是譯成「猢猻木」。但根據資料所示,猢猻樹其實於1908年就已經引進台灣栽種,當時這個專有名詞一定就有對應的稱呼(無論是日語,或由日語轉化來的台語)。但囿於編輯時間,我在現有的辭典資源中無法馬上找到詞條(也可能是我用錯搜尋方式),或再更深入地請教專家、耆老,因而以這樣稍微有點華語氣的方式呈現。如果能找到正式資料,或是不沿用舊稱、重新討論如何翻譯,我可能會考慮譯成「倒栽樹」(台語有說「倒頭栽」)或「猴樹」。
另一個在翻譯過程中折煞我們的大問題,是作者的名字。
《小王子》作者最常見的中文譯名大概是「安東尼.聖修伯里」,但搜尋中文版《小王子》時,可以發現因為翻譯的語感或譯文的來源不同,小王子之父也有好幾個不同的中文譯名,如「翁端.聖-戴克思修伯里」、「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等等。中文尚且如此失真不定,台語當然不可能從中文二度翻譯。
但直接從法文翻譯成台語,會是什麼結果呢?譯者雅菁在討論中提到,如果把法文的音節拆開,用台語的發音去逼近還原,台法雙語之間的對應情況是這樣的: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ong-tuann sang te-ju-pe-hi
王 壇 鬆 地-愈-白-喜
「te」(地)這個音節,在法語中是一種特殊的連音現象,很多中文譯名其實沒有呈現這個語音(或認為可忽略)。但如果要以台語發音忠實還原,我們也會發現,轉換出來的聲音和可連結的漢字,似乎都不適合用來當作人名。假如勉強翻譯,著實顯得太過標新立異。因此,在本書的作者介紹欄位中,我們選擇保留最原本的寫法,沒有勉強翻譯出來。(註)
事實上,一個語言的延續,傳統智慧的保存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語言本來就要因應現代的需要使用,經過奇想和創新,在差異的火花當中融合,誕生新的語言基因。在日常對話、俗諺語、流行歌與文學創作之外,各行各業的行話,乃至於各領域的專業新知、術語,都需要有大量的討論,甚至有專門的單位來推行、整合。這是台語過去一百年的哀愁,也是往後五十年、一百年能否繼續傳承的關鍵。
▇結論:台語翻譯文學有未來嗎?
2020年可以說是台語翻譯文學的豐收年,除了意外獲得高度注目的《小王子》台語版以外,還有由高雄的本土語文老師們合力節譯完成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台語版,兩本書也正好「同鄉」,都是來自法國的知名文學作品。
然而,《小王子》台語版至今獲得的關愛與支持,寫下台語文學出版紀錄的盛況,確實是令我始料未及的。
總結幾個原因,我認為這波足以強攻網路書店文學小說、語言學習、童書三榜冠軍的能量,其中一部分得力於《小王子》本身的經典程度,以及收藏和做為禮物書的特殊性:家喻戶曉的世界名著、情節簡單精彩、篇幅短小無閱讀壓力,即使不諳台語,也都會有想要收藏、探奇的慾望。說台語的小王子,因而得以接觸到許多和他一樣不太會台語的台灣人。
其二,有聲書成為標配後,符合親子共學、教學實務的需要,以及當下有聲閱讀的新潮流,因而獲得更多注意。
其三,「小王子」做為世界文學經典已有太多華文譯本,但以台語來翻譯詮釋,令人耳目一新。如果這個原因為真,某種程度說明了台灣讀者開始有了好奇與關注,讓台語文的市場出現了一些可能性,而不只因為是「小王子」而已。
在《小王子》與《悲慘世界》的嘗試之後,以台語翻譯世界,絕對是可以期待的一件事。而在出版事業面臨轉型考驗的當下,如果市場告訴我們一本書只能賣出500本、600本,那華文作品的500本和台文作品的500本,在出版史和閱讀行為上的意義也全然不同。
《小王子》台語版已經讓台語成為一種「看會著」(看得見)的時尚或風潮,但真正重要的,往往是那些「看袂著的」(看不見的)──承載著台語文化百年來的各種努力,台語翻譯作品,或整個台語、本土語文、台灣文化如何延續下去,是作者、譯者、出版者、讀者、官方與民間共同要努力的事業。
就連小王子也說起台語了呢,那你呢?●
小王子 台語版【附台語朗讀QRcode】
Le Petit Prince
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譯者:蔡雅菁
繪者:呂芊虹、陳家希
出版:前衛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900-1944)
1900年,伊佇法國里昂的一个貴族家庭出世。6歲開始寫詩。高中畢業了後考海軍學院無牢,有一段時間捌佇法國國家美術學院學建築。21歲應徵做兵,成做飛行員,23歲開始以伊的飛行經驗做題材寫作,相連紲完成幾本作品。
1935年,伊的飛行任務出意外,飛行機摔落佇撒哈拉沙漠,佳哉幾工後予人發現,共伊救起來。《小王子》的故事就是對這段經歷來的。
1944年,伊孤身執行飛行偵查任務,但是煞來離奇失蹤,無閣倒轉來。這位法國有史以來上傳奇的詩人、小說家、飛行員,伊的一生就到遮為止。《小王子》成做伊上經典的代表作,到目前為止,已經翻譯超過三百種的語言,是全世界出名的文學經典。
|
Tags:
台語版《小王子》特別收入「台北小王子」跨頁插圖,陳家希繪(前衛出版提供)
全球已有逾250種語言版本的《小王子》,日前出現台語文版並搭配語音朗讀,引起眾多迴響討論。為了「讓小王子說台語」,翻譯如何斟酌?台語文版型如何創造閱讀感?有聲書團隊何處尋?本刊特邀前衛出版公司主編鄭清鴻,分享編輯上遭遇的困難與挑戰。
時間回到2018年10月17日,那時候,藏書家黃震南老師(活水來冊房)的書話作品《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才剛出版一個多月,這天晚上他捎來訊息,說收到一封邀請信,希望他能為台語版《小王子》進行審訂並推薦合作出版社,因而來徵詢當時熟識的編輯友人我的意見。
不曉得純粹只是偶然,還是命中注定。這一天,剛好是同樣由我擔任責任編輯,鄭順聰老師的台語神怪小說《挩窗去弄險:大士爺厚火氣》的上市日。適逢文化部開始推動「本土語言創作及應用補助作業要點」鼓勵本土語文相關應用計畫,而在此計畫前,國藝會也曾補助本土語文作品的出版,因此我當下並沒有多想,覺得只要各方條件許可,盡力爭取資源,「讓小王子說台語」的確是個新奇有趣且饒富意義的計畫。
只是,我不知道原來這個坑比想像中的還深。
▇我的台語文編輯之路
其實在台語版《小王子》之前,我已經編過好幾本台語文作品,無論是華語加上比例不一的台語,或是全台語書寫都有。甚至我的碩士論文即是研究台語文學(運動)史的發展,因此,我自認自己是投身於1930年代以來,台灣文學史有關「台灣話文」書寫、創作、出版的這項未竟志業當中,和這個近百年來台灣都還未能完全解決的現象對話。
如果我們先放下那些懸而未決的高層次爭議,光是要談台語文(甚至狀況較相近的客語文)的寫作與編輯,問題就已經比華語出版品要多且複雜。原因固然在於過往缺乏國家機器與商業市場的支持(甚至受到歧視),導致這套語言文字的各種基礎工程嚴重不足,只能土法煉鋼。無論是最基本的字典資料庫、輸入法,甚至Unicode字體的顯示支援,整套編輯出版必要的工具,都是在近幾年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本土語文意識更加抬頭的風氣之下,才有越來越多技術開發者投入參與,逐漸完備。
但有了工具還不夠,因為編輯要進一步面對的,是如何在「紙本」做為基礎的版面上,提供正確的內容,以及舒適、有效,甚至有特殊詮釋意義的「閱讀感」──對我而言,如果電子書的epub格式可以由讀者自行決定喜愛、舒服的版面,那是否也就意味著編輯在紙本上的規畫和設計其實更加重要?否則讀者直接使用電子書就好,有錯字還可以直接改。
這或許只是我身為編輯,和紙本書一起生存時為數不多的倔強之一。但也正因為紙本書這種不可取代的特性(或限制),讓台語文的編輯不能只停留在「字能不能顯示出來」那麼基礎的顧慮。
舉例來說,台語文目前最常見的書寫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分別是「全漢字」、「漢羅」(漢字、羅馬字並用)與「全羅」(全部都用羅馬字)。羅馬字又有歷史悠久的「教會羅馬字」(簡稱「教羅」,又稱白話字/POJ),和教育部整合台灣語言音標方案(TLPA,以數字表記聲調值)與教羅而推出的「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台羅」。
這些書寫方式各有優缺點,在此先按下不論。全漢字台語和一般的華語出版品相比差異較少,直排橫排均可。若是全羅馬字,形式上則可以參考歐美的橫式排版理論。但若是以目前大多數人較能接受、較主流的「漢字加羅馬字」的書寫狀況,不但同樣只能橫排,視覺上也會變得非常複雜。
以我閱讀台語文出版品的主觀經驗來說,因為漢字和羅馬字的「高度」不一樣,字級大小、字體與襯線粗細之間的搭配,都需要多加斟酌。此外,文本中使用羅馬字的比例和狀況不一,導致漢字和羅馬字穿插之間,字元有長有短,再加上羅馬字韻母上方若有「調號」,整行看起來就像是波浪一樣起伏。又如果漢字和羅馬字之間的字距沒有加以調整,太過緊密,也容易造成辨識困難,閱讀節奏不易掌握。
也因此,基於以上個人主觀的感受(也許有人覺得是習慣問題,看久了就好),我從編輯陳胤台語詩集《月光》時就有特別想到這些問題。也正好陳胤、鄭順聰兩位老師都對這些問題略有思考,美術設計也很樂意參與討論,並不厭其煩地嘗試,因此才能在遇見台語版《小王子》之前,先確立一些改進台語文排版或減少問題的技術原則。
▇Podcast不是新鮮事,台語本來就要有聲書
正當網路社群、新媒體興起,大家對各種傳統媒體不抱期待的同時,「廣播」竟在此時此刻以Podcast的面貌重新引起注意。不管是極具個人風格的廣播節目,或是以線上對談、說書、讀書會和實體行銷活動並進,「有聲」已然是這年頭做出版不可或缺的延伸技能。
但說來很吊詭,對台語文出版品而言,「有聲書」並不是什麼太新鮮的文藝復興,而一直是「人客要求」的標準配備。由於台語文標準化的問題,以及台灣長期缺乏正式的本土語文教育,社會大眾的台語程度大多停留在一般的「聽」,透過日常或戲劇習得日漸萎縮的「說」,而大部分並不具備「讀、寫」的完整能力。因此,無論台語書面文字是否標準化,對讀者而言,台語幾乎是一個不依靠「聽」就無法進入的世界。
偏偏台語文在主流閱讀市場中是非常小眾、非常邊陲的出版品,其有限的銷量與不成比例的低利潤,很難讓出版社投入高額成本另外錄製有聲書(包括錄製聲音以外的相關配套措施),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經濟困境。所幸,隨著網路與自媒體的興起,錄音軟硬體的普及,如今製作有聲書的門檻已經降低不少(當然和專業錄音室相比還是有差距)。
於是,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只是單純的朗讀(加上配樂),會有吸引力嗎?如果要讓台語文「超前部署」,做出和華文朗讀不同的感覺,甚至發揮這個語言「八聲七調」的強大優勢,召喚南北管、唸歌七字仔、歌仔戲、布袋戲的強大感染力,台語的有聲書可以有什麼樣的想像?
因此,鄭順聰老師在《大士爺厚火氣》的創作階段,就已經著眼於有聲書和未來IP發展的脈絡,明確提出這樣的設定。透過順聰老師的人脈,我們認識了配音經驗豐富,曾經參與霹靂布袋戲和台語版「櫻桃小丸子」的配音老師郭雅瑂、張毓棬,在台語版《小王子》當中更加入了高銘孝老師,三位以分飾多角的方式完成全書極富情緒感動的台語朗讀。
「一人分飾多角」是配音員的基本功,但走到這裡,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也就是具備台語專業的配音員相對稀缺的現況。一般的台語配音工作(或過去的台語主播),很多時候是收到華文稿,由配音員或主播憑語感自行台譯,以聲音表情到位,內容順暢為主。
但以《大士爺厚火氣》和《小王子》可能被學校老師選為教材的狀況而言,配音朗讀除了聲音表情的講究之外,錄音過程中還要不時注意發音是否標準(暫以優勢腔為基準),甚至根據口語朗讀的順暢度,邊錄音邊改文字,整體工作時間勢必比一般配音更久。編輯非得撐到最後一刻才能定稿,配音老師也必須具備台語的讀寫能力和相關知識,才能和編輯、指導顧問互相溝通。由此可見,台語文出版品的「有聲」編輯門檻更高,細節更多。如果沒有《大士爺厚火氣》的團隊經驗加以移植、優化,小王子或許就沒辦法開口說台語了。
▇作者的名字怎麼唸?──教小王子說台語的真正挑戰
最後,來談談教小王子說台語這件事帶給我們最大的挑戰:翻譯。
在最初的審訂階段,震南老師其實已經針對譯文做了相當細膩的修潤和調整,包括以台語翻譯之後仍難免有原法文語法的翻譯腔問題,以及尋找是否有更道地的台語詞彙來豐富語言表情。不過,有些辭彙的翻譯,我在編輯過程中仍覺得有可以深入斟酌討論的地方。
例如故事中相當有存在感的「猴麵包樹」、「猢猻樹」,在目前譯本中是譯成「猢猻木」。但根據資料所示,猢猻樹其實於1908年就已經引進台灣栽種,當時這個專有名詞一定就有對應的稱呼(無論是日語,或由日語轉化來的台語)。但囿於編輯時間,我在現有的辭典資源中無法馬上找到詞條(也可能是我用錯搜尋方式),或再更深入地請教專家、耆老,因而以這樣稍微有點華語氣的方式呈現。如果能找到正式資料,或是不沿用舊稱、重新討論如何翻譯,我可能會考慮譯成「倒栽樹」(台語有說「倒頭栽」)或「猴樹」。
另一個在翻譯過程中折煞我們的大問題,是作者的名字。
《小王子》作者最常見的中文譯名大概是「安東尼.聖修伯里」,但搜尋中文版《小王子》時,可以發現因為翻譯的語感或譯文的來源不同,小王子之父也有好幾個不同的中文譯名,如「翁端.聖-戴克思修伯里」、「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等等。中文尚且如此失真不定,台語當然不可能從中文二度翻譯。
但直接從法文翻譯成台語,會是什麼結果呢?譯者雅菁在討論中提到,如果把法文的音節拆開,用台語的發音去逼近還原,台法雙語之間的對應情況是這樣的:
「te」(地)這個音節,在法語中是一種特殊的連音現象,很多中文譯名其實沒有呈現這個語音(或認為可忽略)。但如果要以台語發音忠實還原,我們也會發現,轉換出來的聲音和可連結的漢字,似乎都不適合用來當作人名。假如勉強翻譯,著實顯得太過標新立異。因此,在本書的作者介紹欄位中,我們選擇保留最原本的寫法,沒有勉強翻譯出來。(註)
事實上,一個語言的延續,傳統智慧的保存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語言本來就要因應現代的需要使用,經過奇想和創新,在差異的火花當中融合,誕生新的語言基因。在日常對話、俗諺語、流行歌與文學創作之外,各行各業的行話,乃至於各領域的專業新知、術語,都需要有大量的討論,甚至有專門的單位來推行、整合。這是台語過去一百年的哀愁,也是往後五十年、一百年能否繼續傳承的關鍵。
▇結論:台語翻譯文學有未來嗎?
2020年可以說是台語翻譯文學的豐收年,除了意外獲得高度注目的《小王子》台語版以外,還有由高雄的本土語文老師們合力節譯完成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台語版,兩本書也正好「同鄉」,都是來自法國的知名文學作品。
然而,《小王子》台語版至今獲得的關愛與支持,寫下台語文學出版紀錄的盛況,確實是令我始料未及的。
總結幾個原因,我認為這波足以強攻網路書店文學小說、語言學習、童書三榜冠軍的能量,其中一部分得力於《小王子》本身的經典程度,以及收藏和做為禮物書的特殊性:家喻戶曉的世界名著、情節簡單精彩、篇幅短小無閱讀壓力,即使不諳台語,也都會有想要收藏、探奇的慾望。說台語的小王子,因而得以接觸到許多和他一樣不太會台語的台灣人。
其二,有聲書成為標配後,符合親子共學、教學實務的需要,以及當下有聲閱讀的新潮流,因而獲得更多注意。
其三,「小王子」做為世界文學經典已有太多華文譯本,但以台語來翻譯詮釋,令人耳目一新。如果這個原因為真,某種程度說明了台灣讀者開始有了好奇與關注,讓台語文的市場出現了一些可能性,而不只因為是「小王子」而已。
在《小王子》與《悲慘世界》的嘗試之後,以台語翻譯世界,絕對是可以期待的一件事。而在出版事業面臨轉型考驗的當下,如果市場告訴我們一本書只能賣出500本、600本,那華文作品的500本和台文作品的500本,在出版史和閱讀行為上的意義也全然不同。
《小王子》台語版已經讓台語成為一種「看會著」(看得見)的時尚或風潮,但真正重要的,往往是那些「看袂著的」(看不見的)──承載著台語文化百年來的各種努力,台語翻譯作品,或整個台語、本土語文、台灣文化如何延續下去,是作者、譯者、出版者、讀者、官方與民間共同要努力的事業。
就連小王子也說起台語了呢,那你呢?●
小王子 台語版【附台語朗讀QRcode】
Le Petit Prince
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譯者:蔡雅菁
繪者:呂芊虹、陳家希
出版:前衛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900-1944)
1900年,伊佇法國里昂的一个貴族家庭出世。6歲開始寫詩。高中畢業了後考海軍學院無牢,有一段時間捌佇法國國家美術學院學建築。21歲應徵做兵,成做飛行員,23歲開始以伊的飛行經驗做題材寫作,相連紲完成幾本作品。
1935年,伊的飛行任務出意外,飛行機摔落佇撒哈拉沙漠,佳哉幾工後予人發現,共伊救起來。《小王子》的故事就是對這段經歷來的。
1944年,伊孤身執行飛行偵查任務,但是煞來離奇失蹤,無閣倒轉來。這位法國有史以來上傳奇的詩人、小說家、飛行員,伊的一生就到遮為止。《小王子》成做伊上經典的代表作,到目前為止,已經翻譯超過三百種的語言,是全世界出名的文學經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人物》觸碰台語文本的邊界,使母語再一次誕生:國寶楊秀卿談唸歌《未公開的綺麗》
閱讀更多
現場》放開那個新電影!蘇致亨VS.王君琦,談新電影以外的台語電影史
閱讀更多
話題》獨角獸、魔法、星艦台語怎麼念?台灣的類型文學,需要母語資料庫
奇幻小說家李伍薰近年來致力於「台灣類型文學母語讀音資料庫」的創設,憑有限的資源與滿腔熱血,他召集台語、客語與多種原住民的學者與專家,讓此奇幻語言的資料庫,...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