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美國一個名為The Chronicles of Now 的網站平台創立了,內容多是以新聞、歷史或時事為主的小說。有趣的是,這些小說並非完全的紀實,而是透過虛構,將可能的方向描繪出來。「若是這裡爆發了病毒,勢必會……」作家們揣著這項宗旨,讓讀者開始挖掘不在自己演算法之內的事件。
也許「虛構」的意義就如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說的:“ Fiction is a lie. And good fiction is the truth inside the lie.” 一個凌駕於現實的真實,也許得靠著作者親手編織的細節才得以呈現。
▉一個不被允許認識的自己
朱嘉漢表示自己的上一本小說《禮物》總共花了7年才完成,於2018年10月底出版,但自己休息了一個月後又開始著手寫第二本小說《裡面的裡面》,花了7個月定稿,再進行修改。
朱嘉漢認為,自己所處理的「虛構」屬於歷史層面,例如1950年到1970年的台灣歷史幾乎是空白,當時的文人如葉石濤、郭松棻等都是在80年代後以回憶的姿態重新講述,但他們在時代裡失去了太多聲音,事後回溯當下的細節時也是困難重重,身為後代的我們並沒有太多機會去認識這段不完整的歷史。
《裡面的裡面》談的就是一段幾乎被人遺忘的家族史故事。書中共有兩個核心角色,一是台灣共產黨(簡稱台共)的潘欽信,二是朱嘉漢的祖父。人們提到台共往往都會提到謝雪紅,但台共還有很多人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例如林木順、蘇新、簡吉等等。
潘欽信是朱嘉漢祖父的三舅、曾祖母的弟弟。朱嘉漢得知有這個「遠親」時,彷彿得知了一個來自虛幻國度的存在,倘若沒有寫小說,一輩子也沒辦法與他建構關係。
這種不完整性,得藉由蒐集資料、訪查等等來填補,最後透過小說的「虛構」來補足。但朱嘉漢也表示,小說並不能完全替代歷史──小說就是小說,但真實世界所遺失的東西太多了,譬如潘欽信的人生、白色恐怖的史料。「虛構」除了是保護與尊重他人,也是試圖認識那一位不被允許認識的自己。
朱嘉漢也補充道,「姿態」也許是《裡面的裡面》最重要的核心,讀者可以看到小說人物是如何讓勇氣凌駕切膚之痛,讓自己活下去,也讓別人活下去。祖父與其他台籍菁英們處在一個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講述的「被拋境況」(thrownness)的大時代,無人能解釋為何在此或不在此,只能默默承受一切。但弔詭的是,這個社會卻不允許自己去認識自己的過去。如果沒有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那要如何去了解他人呢?
小說人物的名字,也代表著各自的勇氣、信念與狀態。例如信仔,象徵著守信用,也是一封把自己摺疊的信件,駛向遠方。祖父阿寬原本的設定為「阿榮」,是想像他的懷才不遇與在白色恐怖氛圍中,光榮黯淡、過往雄心熄滅。但作者最後還是把它改回「寬」,象徵著寬恕。
▉一具不完整的輪廓到底該怎麼生活?
林新惠表示,她同樣花了7年才變成一個小說家,從大學的音樂系一路跨度到台文所,陰錯陽差地得了校內文學獎,便開始埋頭寫作。當時有一位文學獎評審說:「虛構就是想像生活」,假設今天有一個人被困在廁所,寫作者就必須去想像他在這狹小的空間裡要怎麼活下去。儘管研究所與創作分開,但研究期間讀到的〈賽伯格宣言〉卻啟發了林新惠:「人和科技物之間如何形構共同體?」例如在疫情期間使用額溫槍,人們都必須制約性地服從它,蹲下、撥瀏海,才能進入特定空間。並不是我們在使用額溫槍,而是額溫槍在使用我們。
《瑕疵人型》的來由是英文的glitch,用來形容機器的損壞。但《牛津字典》的解釋卻多了一條有趣的描述:映像管電視損壞時,螢幕出現一條白色的線。林新惠笑說,這條線並不打擾我們觀賞節目,但就像一顆石頭塞在鞋子裡,感覺很不爽快。難道人類不會在生活之中出現這道glitch嗎?人類是基因的運算式,等同於機器以0和1來編算,兩者必定都會在個體上出現「瑕疵」。
林新惠補述道,這本書的封面是以紅外線熱像儀的輪廓來呈現,如同疫情嚴重期間,人們進出簡易閘口時的熱感應影像。在機器的眼睛裡,我們並不是真正的人類,我們只是由紅色、綠色、黑色構成的模糊形狀──也許,這就是人類在失去形狀前的狀態,像是Windows電腦的讀取標誌(圓圈與沙漏),或蘋果手機的讀取圖騰(輻射圓圈),人類天天看著這些符號,卻不曉得自己也像它們一樣,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斷讀取中、當機、跑不動。
▉無盡地獄
朱嘉漢提到,《瑕疵人型》中有一種感官被剔除掉了:痛覺。例如〈剝落〉主角的右手背肌膚與筋肉逐漸消失,身上的一塊塊肉剝落了,但她卻沒有嚎啕大叫,反而讓人感覺更痛、更焦慮。痛覺使人們發現自己存在,整本小說像是一部「地獄機器」,如同靜止狀態時被分屍,心理面的恐懼會凌駕於痛覺,如同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短篇小說中的「無盡感」,倍增著不安的情緒。
林新惠補述道,《瑕疵人型》中的另一篇〈安妮〉也有類似的東西:主角與買來的娃娃有著類似戀人的關係,但某天,當主角像人類一樣為娃娃沖澡,最後擁抱時,娃娃卻融化了。林新惠表示,原本想將結尾定格在融化的畫面,但收尾時她增添了一小段描述──讓主角網購一個新娃娃,暗示著這個悲慘輪迴裡,娃娃會不斷損毀,主角的心會一再破碎、補齊、破碎。這本小說裡的人們都在反覆著同樣的徒勞,如同薛西弗斯反覆被石頭砸死、普羅米修斯的肝腸反覆被老鷹吃掉。
林新惠認為,倘若《瑕疵人型》所書寫的是人瀕臨崩潰的臨界點,《裡面的裡面》踩在一處歷史與虛構的邊界點,像是注滿水的杯子的表面張力一樣。這本小說有兩個重要的核心:「懷疑」歷史與「逼近」歷史。
作家林新惠(左)與朱嘉漢(時報出版提供)
人們往往覺得歷史是一個無庸置疑的東西,但我們該如何確認自己所認知的歷史是真是假?這讓人聯想到電影《銀翼殺手》中的先進人造人瑞秋,她覺得自己是人類,但最後才發現自己的記憶是別人灌輸的。我們的記憶究竟是被誰虛構的呢?虛構我們記憶的傢伙可能不是人,是機構、組織、權力。《裡面的裡面》的敘事者虛構了一個人物來呈現歷史,但到了故事結局,小說人物也虛構了一個敘事者,期許著未來也有人能夠說說他們的故事。
林新惠補述道,這讓人聯想到學者林麗君所認為的,千禧年後的台灣小說創作者都有高度的自我反思性,敘事者會不停地檢討歷史的不可再現與可靠性──我們真的在寫當時的歷史嗎?我們可以無限逼近著當下,卻永遠隔著一層膜。
▉無法決定的寫作之手
林新惠表示,寫作並不是只反映打字的當下,它是隨時隨地的「超展開」。例如《2001太空漫遊》的HAL 9000,它並不是實體機器人,而是一個擁有監視鏡頭的中樞電腦。但它卻因為與宇航員們發生口角,進而切斷氧氣、電力、補給,最後太空人全部死光。這是一種不可見的謀殺,僅僅只用了一個聚焦於HAL的鏡頭,便能營造出無盡的肅殺感。
近代的智能家電擁有微型電腦,能透過網路連結來操控,甚至如免治馬桶可以透過感應使用者坐馬桶蓋的次數與頻率,計算用電量來自動省電。也就是說,這個馬桶不是自己所使用,一切都是裡面的微電腦在控制。假設這些智能家電越來越進步,能夠與人類對話,若你與它們吵架,它們決定像HAL一樣,鎖門、斷電、停止供水呢?
《2001太空漫遊》中擁有監視鏡頭的中樞電腦「HAL 9000」(取自IMDb )
《瑕疵人型》的最後一篇〈Hotel California 〉就是在講類似的事,我們漸漸無法決定近在眼前的事情,如同老鷹合唱團同名歌曲的歌詞:“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 我們在所有裝置空間底下被控制著,只要他們出了小小的瑕疵,人們馬上會被波及。
朱嘉漢提到,寫《裡面的裡面》時曾有個疑問:信仔是怎麼處理歷史的?當他思考歷史時會發生什麼事?他究竟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革命、左派、馬克思,這些可能是他想像的未來,想像有一個後代要書寫他的故事。
「我在思考著信仔,信仔也在思考著我。」寫小說像是進入一種狀態,自己不再是外在的旁觀者,也是裡面的人。這是一種直線式的迷宮,寫作者無法真正地決定要放多少歷史,多少虛構──因為歷史就在那裡,只是恰好被一個虛構的聲音講述出來。歷史絕對不是單純的作業,思考歷史時不只要思考著真實性,也要思考與自己的關係,思考著未來。我們都是歷史延續過來的東西,我們也要開始去思考未來的人會怎麼樣看我們。●
(時報出版提供)
瑕疵人型
作者:林新惠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林新惠
1990年生,現就讀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曾任《聯合文學》雜誌編輯。碩士論文《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獲臺灣文學館年度傑出碩士論文獎。研究主攻科技人文與生態人文。
裡面的裡面
作者:朱嘉漢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朱嘉漢
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寫小說與Essays。著有長篇小說《禮物》、《裡面的裡面》。
Tags:
作家林新惠(左)與朱嘉漢舉行新書對談(時報出版提供)
近期兩位新銳作家同時推出新作,林新惠的短篇小說集《瑕疵人型》融合賽伯格(Cyborg)元素的超現實神祕氛圍,穿梭在人與非人之間的想像中,大膽提問:究竟誰比較冰冷。朱嘉漢則繼《禮物》之後推出長篇著作《裡面的裡面》,以現代語彙雜揉台語文,揭開不為人知的台共家族故事及白色恐怖時期祕聞。
新書出版之際,紀州庵文學森林與時報文化聯合舉辦「虛構人物補完計畫—林新惠x朱嘉漢新書對談」,邀請嘗試於虛構探究真實的兩位作家,以著名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故事核心為題,剝離肉身,讓人與人的界線瓦解,討論小說的虛構、歷史的虛構、生活的虛構。
作家與虛實交鋒,AT力場全開,本文是對談菁華。
今年3月,美國一個名為The Chronicles of Now的網站平台創立了,內容多是以新聞、歷史或時事為主的小說。有趣的是,這些小說並非完全的紀實,而是透過虛構,將可能的方向描繪出來。「若是這裡爆發了病毒,勢必會……」作家們揣著這項宗旨,讓讀者開始挖掘不在自己演算法之內的事件。
也許「虛構」的意義就如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說的:“Fiction is a lie. And good fiction is the truth inside the lie.”一個凌駕於現實的真實,也許得靠著作者親手編織的細節才得以呈現。
▉一個不被允許認識的自己
朱嘉漢表示自己的上一本小說《禮物》總共花了7年才完成,於2018年10月底出版,但自己休息了一個月後又開始著手寫第二本小說《裡面的裡面》,花了7個月定稿,再進行修改。
朱嘉漢認為,自己所處理的「虛構」屬於歷史層面,例如1950年到1970年的台灣歷史幾乎是空白,當時的文人如葉石濤、郭松棻等都是在80年代後以回憶的姿態重新講述,但他們在時代裡失去了太多聲音,事後回溯當下的細節時也是困難重重,身為後代的我們並沒有太多機會去認識這段不完整的歷史。
《裡面的裡面》談的就是一段幾乎被人遺忘的家族史故事。書中共有兩個核心角色,一是台灣共產黨(簡稱台共)的潘欽信,二是朱嘉漢的祖父。人們提到台共往往都會提到謝雪紅,但台共還有很多人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例如林木順、蘇新、簡吉等等。
潘欽信是朱嘉漢祖父的三舅、曾祖母的弟弟。朱嘉漢得知有這個「遠親」時,彷彿得知了一個來自虛幻國度的存在,倘若沒有寫小說,一輩子也沒辦法與他建構關係。
這種不完整性,得藉由蒐集資料、訪查等等來填補,最後透過小說的「虛構」來補足。但朱嘉漢也表示,小說並不能完全替代歷史──小說就是小說,但真實世界所遺失的東西太多了,譬如潘欽信的人生、白色恐怖的史料。「虛構」除了是保護與尊重他人,也是試圖認識那一位不被允許認識的自己。
朱嘉漢也補充道,「姿態」也許是《裡面的裡面》最重要的核心,讀者可以看到小說人物是如何讓勇氣凌駕切膚之痛,讓自己活下去,也讓別人活下去。祖父與其他台籍菁英們處在一個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講述的「被拋境況」(thrownness)的大時代,無人能解釋為何在此或不在此,只能默默承受一切。但弔詭的是,這個社會卻不允許自己去認識自己的過去。如果沒有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那要如何去了解他人呢?
小說人物的名字,也代表著各自的勇氣、信念與狀態。例如信仔,象徵著守信用,也是一封把自己摺疊的信件,駛向遠方。祖父阿寬原本的設定為「阿榮」,是想像他的懷才不遇與在白色恐怖氛圍中,光榮黯淡、過往雄心熄滅。但作者最後還是把它改回「寬」,象徵著寬恕。
▉一具不完整的輪廓到底該怎麼生活?
林新惠表示,她同樣花了7年才變成一個小說家,從大學的音樂系一路跨度到台文所,陰錯陽差地得了校內文學獎,便開始埋頭寫作。當時有一位文學獎評審說:「虛構就是想像生活」,假設今天有一個人被困在廁所,寫作者就必須去想像他在這狹小的空間裡要怎麼活下去。儘管研究所與創作分開,但研究期間讀到的〈賽伯格宣言〉卻啟發了林新惠:「人和科技物之間如何形構共同體?」例如在疫情期間使用額溫槍,人們都必須制約性地服從它,蹲下、撥瀏海,才能進入特定空間。並不是我們在使用額溫槍,而是額溫槍在使用我們。
《瑕疵人型》的來由是英文的glitch,用來形容機器的損壞。但《牛津字典》的解釋卻多了一條有趣的描述:映像管電視損壞時,螢幕出現一條白色的線。林新惠笑說,這條線並不打擾我們觀賞節目,但就像一顆石頭塞在鞋子裡,感覺很不爽快。難道人類不會在生活之中出現這道glitch嗎?人類是基因的運算式,等同於機器以0和1來編算,兩者必定都會在個體上出現「瑕疵」。
林新惠補述道,這本書的封面是以紅外線熱像儀的輪廓來呈現,如同疫情嚴重期間,人們進出簡易閘口時的熱感應影像。在機器的眼睛裡,我們並不是真正的人類,我們只是由紅色、綠色、黑色構成的模糊形狀──也許,這就是人類在失去形狀前的狀態,像是Windows電腦的讀取標誌(圓圈與沙漏),或蘋果手機的讀取圖騰(輻射圓圈),人類天天看著這些符號,卻不曉得自己也像它們一樣,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斷讀取中、當機、跑不動。
▉無盡地獄
朱嘉漢提到,《瑕疵人型》中有一種感官被剔除掉了:痛覺。例如〈剝落〉主角的右手背肌膚與筋肉逐漸消失,身上的一塊塊肉剝落了,但她卻沒有嚎啕大叫,反而讓人感覺更痛、更焦慮。痛覺使人們發現自己存在,整本小說像是一部「地獄機器」,如同靜止狀態時被分屍,心理面的恐懼會凌駕於痛覺,如同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短篇小說中的「無盡感」,倍增著不安的情緒。
林新惠補述道,《瑕疵人型》中的另一篇〈安妮〉也有類似的東西:主角與買來的娃娃有著類似戀人的關係,但某天,當主角像人類一樣為娃娃沖澡,最後擁抱時,娃娃卻融化了。林新惠表示,原本想將結尾定格在融化的畫面,但收尾時她增添了一小段描述──讓主角網購一個新娃娃,暗示著這個悲慘輪迴裡,娃娃會不斷損毀,主角的心會一再破碎、補齊、破碎。這本小說裡的人們都在反覆著同樣的徒勞,如同薛西弗斯反覆被石頭砸死、普羅米修斯的肝腸反覆被老鷹吃掉。
林新惠認為,倘若《瑕疵人型》所書寫的是人瀕臨崩潰的臨界點,《裡面的裡面》踩在一處歷史與虛構的邊界點,像是注滿水的杯子的表面張力一樣。這本小說有兩個重要的核心:「懷疑」歷史與「逼近」歷史。
人們往往覺得歷史是一個無庸置疑的東西,但我們該如何確認自己所認知的歷史是真是假?這讓人聯想到電影《銀翼殺手》中的先進人造人瑞秋,她覺得自己是人類,但最後才發現自己的記憶是別人灌輸的。我們的記憶究竟是被誰虛構的呢?虛構我們記憶的傢伙可能不是人,是機構、組織、權力。《裡面的裡面》的敘事者虛構了一個人物來呈現歷史,但到了故事結局,小說人物也虛構了一個敘事者,期許著未來也有人能夠說說他們的故事。
林新惠補述道,這讓人聯想到學者林麗君所認為的,千禧年後的台灣小說創作者都有高度的自我反思性,敘事者會不停地檢討歷史的不可再現與可靠性──我們真的在寫當時的歷史嗎?我們可以無限逼近著當下,卻永遠隔著一層膜。
▉無法決定的寫作之手
林新惠表示,寫作並不是只反映打字的當下,它是隨時隨地的「超展開」。例如《2001太空漫遊》的HAL 9000,它並不是實體機器人,而是一個擁有監視鏡頭的中樞電腦。但它卻因為與宇航員們發生口角,進而切斷氧氣、電力、補給,最後太空人全部死光。這是一種不可見的謀殺,僅僅只用了一個聚焦於HAL的鏡頭,便能營造出無盡的肅殺感。
近代的智能家電擁有微型電腦,能透過網路連結來操控,甚至如免治馬桶可以透過感應使用者坐馬桶蓋的次數與頻率,計算用電量來自動省電。也就是說,這個馬桶不是自己所使用,一切都是裡面的微電腦在控制。假設這些智能家電越來越進步,能夠與人類對話,若你與它們吵架,它們決定像HAL一樣,鎖門、斷電、停止供水呢?
《瑕疵人型》的最後一篇〈Hotel California〉就是在講類似的事,我們漸漸無法決定近在眼前的事情,如同老鷹合唱團同名歌曲的歌詞:“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我們在所有裝置空間底下被控制著,只要他們出了小小的瑕疵,人們馬上會被波及。
朱嘉漢提到,寫《裡面的裡面》時曾有個疑問:信仔是怎麼處理歷史的?當他思考歷史時會發生什麼事?他究竟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革命、左派、馬克思,這些可能是他想像的未來,想像有一個後代要書寫他的故事。
「我在思考著信仔,信仔也在思考著我。」寫小說像是進入一種狀態,自己不再是外在的旁觀者,也是裡面的人。這是一種直線式的迷宮,寫作者無法真正地決定要放多少歷史,多少虛構──因為歷史就在那裡,只是恰好被一個虛構的聲音講述出來。歷史絕對不是單純的作業,思考歷史時不只要思考著真實性,也要思考與自己的關係,思考著未來。我們都是歷史延續過來的東西,我們也要開始去思考未來的人會怎麼樣看我們。●
瑕疵人型
作者:林新惠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新惠
1990年生,現就讀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曾任《聯合文學》雜誌編輯。碩士論文《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獲臺灣文學館年度傑出碩士論文獎。研究主攻科技人文與生態人文。
裡面的裡面
作者:朱嘉漢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朱嘉漢
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寫小說與Essays。著有長篇小說《禮物》、《裡面的裡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書評》《禮物》:一個新的(台灣)文學書寫者/書寫史
閱讀更多
人物》當社會答錯問題,我用小說重新拆解:專訪《薩哈公寓》作者趙南柱
編按:以《82年生的金智英》備受國際注目的趙南柱,推出醞釀許久的新作《薩哈公寓》,在反烏托邦世界觀架構下,形構國家系統之外被邊緣化的共同體:難民、墮胎、育兒、... 閱讀更多
話題》當資本主義嵌入科技網路,將如何形塑人類的價值觀?
私營企業與政府為了預測並控制群眾的行為,利用網路科技追蹤人們的一舉一動,哈佛商學院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稱之為「監控資本主義...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