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3EP8》八旗總編輯富察延賀/用外部者的視角,做在地化的出版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在此Podcast節目中,我們找來金鐘獎節目製作人邱顯忠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談起台灣近年反思中國的出版作品,很難不聯想到八旗文化,該公司總編輯富察延賀向來強調自己來自中國滿州,帶著外部人的視野,卻秉持著在地化的出版哲學,引介不同知識體系與台灣觀點對話。前幾年,八旗推出「興亡的世界史」系列套書,引起廣泛討論。全系列完整上市後,他如何看待這趟艱難的出版耐力跑呢?請別錯過本集精彩內容。

▇特別來賓:富察延賀

滿洲人,八旗文化總編輯。八旗是一家由不同旗主構成的出版共同體,擁有歷史、中國觀察、國際關係、美國、科普和財經等出版領域。八旗主張把單一的書籍放在一個知識體系內的出版觀點,也接受不同立場和觀點的對話。

▇本集精彩內容​​

  • 我成長在中國的80年代,現在回望它,那是個黃金年代,非常自由、多樣與開放。當時中國才剛打開國門,同時引進了非常多的知識體系,它們之間關係很雜亂,但是我們不知道。西方原是脈絡的、一層一層的體系,但我們是同時拿進來了,那有點像考古學中地層的錯亂狀態,我們無法分析那些知識、經典作品,是在什麼年代?什麼語境下成長出來的?以及它們之間的層層關係。現在很多人摸清楚了,可是當時我們是不清楚的。
    這個東西真的要到再過10年、20年,慢慢才會梳理出來。我自己有一個先囫圇吞棗吞下很多東西,然後完全不知道它們關係的過程。等到過了30年後,回望那段時間時,才明白原來是這樣。還滿感謝那種狀態,人在很無知的情況下,突然接受那些東西,是滿爽的感覺。
     
  • 我當時讀很多港台文學的作家,除了通俗的像瓊瑤、三毛、古龍、金庸之外,也有白先勇、李敖、龍應台都是滿早引進的,這些人當年都是我的養分。當然現在看他們,會知道他們在台灣扮演的角色,以及在華人寫作中扮演的角色,其實是不能完全代表台灣的,可我們那時候以為這就是台灣。後來我在上海的出版社時,它專門引進像白先勇,還有像林清玄、席慕蓉等作家的書籍。像《孽子》、《寂寞的十七歲》,在當時大陸的同志群體還沒有這麼發達,很多人讓我在出版社幫他買這些書,後來我才發現原來他是同志,那時真的是這樣的狀態。
     
  • 感謝我在讀書共和國的老闆郭重興,他給我在出版很大的理念就是「在地化」,他認為出版是高度在地化的產業。當然我們也可以買國際版權,很多國際知名作家都會在台灣出版,知識體系也都希望這樣建構,可是出版最重要的就是跟當地的作家與生態建立關係。那時我真的沒有特別領悟到,可是我後來在實踐中,越發覺得它是個非常重要的真理。我們引進很多書,可那些書也都是非常用在地化的眼光來看待。
  • 台灣讀者對東亞史跟中國史的認知,是在20世紀兩岸,共產黨跟國民黨兩黨建構的體系之上,這是毫無疑問的。在台灣,這段論述是很清楚的。因為我是滿人,所以挑了內亞史。好像跟台灣非常遙遠,可我認為這非常重要。台灣跟內亞的關係是什麼呢?我一直有個觀點,台灣處在清帝國這樣的內亞帝國政治體系中,所以台灣跟中國連在一起了。對於清帝國來說,它統治中國之後,打下台灣,是因為它認為台灣有股政治勢力,跟明政權有關係,所以清才會攻打台灣。如果沒有這個連結,清會不會把台灣當成像澳門呢?都有可能的。
    總而言之,因為內亞帝國的政治體系,將中國跟台灣整合在一起,同時納入到清帝國體系之下,然後清又把台灣轉讓給日本,這段歷史是很清楚的。清帝國不是一個中國型帝國,而是一個內亞型帝國。我認為台灣有必要去了解跟自己的歷史關係非常密切的清帝國歷史。內亞是非常好的切入角度,也能理解為什麼在台灣當時很多原住民,並沒有納入到清帝國的管轄體系,而是一條線隔開了。


    八旗文化為旗主制,每位編輯有獨立選書的路線與思考,使出版社內部具有多元觀點

  • 傳統中國,是以儒家的經典為核心的官僚體系,這批人他們所承載的思想和觀念,它就是中國。這批人的影響力輻蓋從中心到各地,很多地方貌似也像中國,可下層的力量,或不叫下層,是本來自有的本土力量,其實是非常強大,不管是宗教信仰、語言、習俗,它都無法改變。台灣,很明顯是這樣的例子。廣東、福建、越南、雲南都是如此,所以我覺得對於知識分子的檢討滿重要的。最近我們剛好出了一本書叫《文明更迭的源代碼》,作者劉仲敬,有一段話非常有趣:

知識分子喜歡在紙堆裡面大談人性的陰暗,以及各種各樣的倫理學問題。但實際上他們是不懂的,因為人性的幽暗面要真正體會過才能夠領會。像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就曾經說過,美國哲學家在談到「人無法分擔其他人的痛苦」的時候總是用牙痛做比喻,因為他們自己的一生之中,除了牙痛之外就沒有經歷過什麼了不得的痛苦。沒有親自經歷過的事情,只從書本和理論出發做分析是很容易弄得荒腔走板的。培養知識分子的途徑恰恰就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安靜環境,所以知識分子實際上根本沒有經歷過特別深刻的人生痛苦,他們代表的恰好是宗教人士的反面。基督教是怎麼產生的?耶穌基督分享了全人類的罪惡和痛苦,他的力量也來源於體驗及征服了罪惡和痛苦。知識分子是既犯不了重罪,又受不了大苦的角色,雖然他們最擅長打筆仗。

  • 「興亡的世界史」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用了3年的時間把20本出完,制定了很嚴苛的計劃,每雙月上市2本書,按照這個結構走,前後折損了兩位編輯。我其實有點感傷,說真的,這是很大的挑戰。這套項目其實是3位編輯完成的,還有一位編輯事後跟我說,他其實很想做完這套書就離職,因為累到不行了,但又很有責任感,認為半途落跑的話,太對不起富察了,所以忍耐到最後。
    但他做完這套書之後,突然覺得這套書改變了他,就沒離職了。他覺得竟然可以完成這麼不一樣的計畫,執行這麼嚴苛的節奏、做了大量的推廣活動,也得到市場很好的反響跟討論,讓他產生了成就感,這讓他得到了解放。

  • 八旗文化的下一步,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東南亞」,另一個是「太平洋」。這些書是台灣很多出版社都出版過,可是我認為它們是沒有體系的,我希望透過出版建立起一套知識體系。知識體系也是八旗出版品中很強調的地方。我覺得不是「因為我們台灣跟東南亞很近,所以我們要理解東南亞」,不是那個意思。我認為台灣本身就在東南亞文化圈中。這是種深層的文化,深層的制度跟文明。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