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進退維谷?那就把路撐大:3Q陳柏惟的求生奧義大公開

2020年立委選舉,來自高雄的陳柏惟空降台中第二選區,以黑馬之姿成為最具潛力的新科立委。因為跑基層時慣用口頭禪3Q,而被支持者暱稱「3Q」的陳柏惟,透過網路直播與政論節目,以流利的閩南語,直言不諱又不乏幽默的犀利意見,直率親和的態度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成為網路上的人氣王。走進國會的陳柏惟不改初衷,堅持以台語問政,進入挑戰重重的國防外交委員會後也試圖跳出既有框架,提出種種饒富創意的議案。

步入政壇前,陳柏惟曾是全台跳舞機比賽冠軍,大學主修資訊管理系,畢業後當過體育場場管,擔任過電影後期製作、特效部專案經理,曾參與電影《KANO》、金馬最佳動畫長片《幸福路上》等多部國片製作。從跳舞機冠軍到政壇新星,從資訊管理到電影製作,從高雄到台中,陳柏惟每一次轉彎,跨度都十分巨大,但他皆能成功破關。

這位跨領域的常勝軍究竟懷揣著什麼樣的生存心法?傳說中影響他立下從政決心的那本書究竟為何?Openbook閱讀誌前進國會辦公室,探問陳柏惟的閱讀經驗,並請他傳授在職場、政壇、(選舉)戰場或叢林荒島都能夠貫通的求生奧義。

談起從政前對他影響至深的書,選民暱稱「3Q」的新科立委陳柏惟列舉的是《明治維新》:「日本當時受到儒家影響很深呀,在他們鎖國期間,有天忽然發現:怎麼蠻夷之邦都比你厲害?當下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有一群人還活在『世界以我為中心』的思想中。問題是,岸邊有一群軍隊,你連人家的船都碰不到,還想說要『交戰』,是瘋了嗎?」

聽陳柏惟說書很有意思,聽著聽著不自覺熱血沸騰,彷彿身歷其境。感覺上無論是本土文學或翻譯文學,都能在3Q式的語彙下重新被「轉譯」。

他接著說:「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需要有新的觀念注入,年輕的坂本龍馬就代表著下一代的新血,開創諸多可能。這跟台灣的現況很像,我們都需要年輕人站出來,也需要有更宏觀的視野。」

陳柏惟開始讀《明治維新》,是在太陽花學運剛落幕、新一代的政治意識被喚醒的那幾年。那時他三十來歲,正是坂本龍馬(1835-1867)英年早逝前立下大功的年紀。時代催化與閱讀的影響,給了陳柏惟一些自信,也給了他一些啟發,推使他走向從政的道路。

2018年宣布參選高雄市議員,2020年選上立委。乍看只是區區兩年的光陰,卻也一路磕磕碰碰,憑藉過往的積累,才有辦法在重重危難中一次次殺出血路。質詢台上霸氣外露、有話直說。深入選區,以親切流利的台語與民眾對話,句尾不離「3Q」(Thank you),風格獨具。這樣的陳柏惟是怎麼養成的?他如何從不同挑戰中,一次又一次地脫穎而出?


以陳柏惟為主題做成的梗圖曾在社群媒體上廣為轉載(左上至右下圖片來源:1234

▉求生奧義之一:專心做好一件事

陳柏惟大學主修資訊管理,曾經是職業壘球員、電影製片,如今又是青年立委,涉獵廣博,但他並不斜槓。他說:「就我所知,『斜槓』應該是同時跨足多個領域吧?其實我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每次都專注在當下。如果拿感情來比喻的話,就是我從不劈腿啦。」

之所以變換領域,並非對現狀生厭,而是持續在生活中發現新的樂趣。「這應該可以歸功家庭教育——我父親很嚴格,母親則非常自由,假設今天眼前有一壺熱水,我爸會說:『不准碰,燙傷的話會打你!』我媽就會說:『你碰啊,燙傷就知道碰不得了。』在這樣的邏輯下生長,我變得什麼都想要去試試看。」

什麼都嘗試的性格,結果未必總是受傷,反而可能讓自己變得更柔軟,在不同位置上更有彈性地做出改變。

陳柏惟曾在Podcast節目上提到,參選議員時,他也像熱血青年那樣,不齒跑紅白場的政治人物,甚至曾在街頭喊話:「如果我們花錢納稅,選出來的民意代表都在跑攤,那國家怎麼會進步?」然而選上以後回頭看這些事,忽然發現原來這一切是有意義的。

「我沒有要正當化(跑攤)這件事情,我也希望這樣的狀況愈來愈少。但有些民眾的確是這樣相信的:他只投給他看得到的人。這也是民主的一部分啊,我認為我們新一代的政治人物,不是要排斥所有前人做過的事,而是要表現出『我會把我該做的做好,但你在做的事情我也會去做。』」

寄情每個當下,又不安於服從現狀,適時改變心態,付諸行動。立法委員陳柏惟的求生奧義第一彈,就是依循這樣的軌跡養成的。

▉求生奧義二:再厲害的打者,也不會支支安打

「總是要碰過一輪才知道適不適合嘛。」陳柏惟說,自己是獨生子,從小不甘寂寞,那些可能會被爸爸痛罵的事情他全都嘗試過。「他說不要交壞朋友、不要太晚回家、不要打電動……結果我全都做了。」接著馬上補充:「可是朋友不交你怎麼知道是好是壞啊?也許他根本不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追根究柢,陳柏惟從小就是那種眼見為憑,一切以行動證明的人。

就像是——誰知道他是因為考主播失敗,才走上電影一途的。

「我太喜歡運動了,一開始去考體育主播,失敗了就去考記者啊,有了媒體經驗後才輾轉進到電影業的。」

失敗算什麼?再找條路走就好了。這是陳柏惟的壘球職涯教會他的:「你看,再怎麼厲害的打者,上場十次也大概會失敗個五、六次,可是運動家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躊躇不前,反而會趕快整理心情往前,永遠在思考下一步要怎麼走。」

▉求生奧義三:錯過一個鏡頭,可能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在下定決心踏入政壇之前,陳柏惟最後一部擔當製片的電影是《幸福路上》。「我自己認為,在這部電影裡我發揮了120%的實力。但即便如此,所有功勞都該歸於導演,應該沒有人比她更辛苦了。」

台灣動畫產業有著先天上的缺陷,整體資源便是問題之一。陳柏惟問說:「你想得出上一部台灣的動畫長片是什麼嗎?」呃……是《魔法阿嬤》嗎?他聞之聳聳肩,不置可否的說:「所以,我們當時是背向台灣動畫產業——大概有十多年的斷層,計畫重新打造一部專屬台灣的作品。」

但是,這件事何其不易。陳柏惟解釋:「這個製作團隊涉及三個重要的元素——資訊人、電影人、動畫人,三者的成長背景完全不同,在乎的事情也不一樣,得有一個人把他們綁在一起。」這個人就是陳柏惟。他大學唸的是資訊管理,乍看之下與電影沒什麼關聯,實則無論是資管或者電影,都有個核心:學習如何與人溝通。


電影《幸福路上》(取自Yahoo!電影

「我後來發現,好的資管不只要創建系統,還得讓大家相信,而且願意跟隨,這樣一來,這個系統才有辦法落實。」

與人溝通、相處,對陳柏惟來說至關重要,這是他當初進入電影圈的原因,或許也可說是他多年後離開的原因。「我們在這個產業提供的是技術輸出,但我更想做的事情是『文化輸出』。同樣是電影,中國的賀歲片動輒就是好幾億的預算,當然比較賺啊。可是我常常覺得,像台灣這種小成本的電影,做起來反而讓我比較開心,也比較有成就感。」

在電影圈這麼多年,學到的技能除了如何有效溝通以外,就是掌握時機了。「拍電影的時候分秒必爭,有時候只是一個瞬間的錯過,那顆鏡頭可能就捕捉不到了。」因此,如果陳柏惟的生命裡也自備鏡頭與卡版,他的下一個開麥拉也沒給自己太多時間猶豫,他當機立斷:決定從政!

陳柏惟內心裡一直存著「文化輸出」的念頭,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更加深了他的決心。學運當時他人在中國製片,他形容那幾年的工作很像去到非洲大草原,坐在遊覽車上看獅子老虎,「感覺好像很美好,但是你敢走下去試看看?」因為台商的階級身份,他備受款待,但陳柏惟知道這並非常態。

在文化衝突以及中國的城鄉差距帶來的種種刺激下,太陽花的推波助瀾讓陳柏惟得以審視,所謂的自由是從何而來?更進一步描繪出他心裡的政治思想。講得更白話一點,他說:「我不想當中國人。」

■求生奧義四:進退維谷?那就把路撐大

過去在電影業,陳柏惟擔任的是管理職,勞方覺得他是資方,然而遇上金錢籌措事宜,出錢的人又當他是勞方。「有時候覺得自己會被夾在中間。」陳柏惟說:「電影業一直遊走在法律的邊界。比如說談到加班,大家可以說:勞工有拒絕的權利,工會也可以幫忙。但我們都知道,真的要做到這種程度,很難。有一陣子我不斷跑勞工局,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政策的改變追不上時代的進步,特別是藝文環境,在當下好像永遠沒有合法的可能性。」

「法治追不上現況」的問題,也是推使陳柏惟從政的理由之一。如今身為立委,面對民意與法治,他會不會偶爾也興起「被夾在中間」的感覺呢?

聽到這點,陳柏惟雙眼一亮,有些激動地說:「我不認為夾在中間是壞事。像是蝙蝠,有些人說牠是鳥禽,有些人說是老鼠——我說的中間,比較像是這種感覺啦!」意思是說,無論旁人覺得他的定位如何模糊,只要自個兒清楚所處的位置就好了嗎?陳柏惟思考一會兒,沒正面回應,反而說:「真要講起來,我不是那種會被任何人夾在中間的人。如果發生這種狀況的話,我只會把路撐開。」

■求生奧義五:我台我驕傲

其實,就連使用的語言這回事,也是陳柏惟自行撐開的一條路。

和許多人一樣,陳柏惟的母語是台語,但隨著學生時期的教育漸漸生疏了。

「之所以又開始講……最早是我在讀高雄大學的時候啦,也沒什麼突發的契機,只是覺得很奇怪,明明我跟室友幾個人講台語都更順暢,那我們幹嘛堅持要講中文啊?」陳柏惟說,過去提到「台灣化」,難免披著悲情的外衣,然而時代不同了,他這一代所展現的正是一種擁抱本土的驕傲自信。

「如果要我在鏡頭前面字正腔圓,那我幹嘛不直接講台語滿足這種需求?」他說。

早些年陳柏惟曾報考體育主播,雖然最終落選,但他是網路投票的冠軍。底下有人留言問:「講話這麼台,怎麼不去『早安農村』?」提起這則往事,他笑說:「我台我驕傲。」一方面是做自己的感覺實在太自在了,另一方面則是,熟悉多種語言也讓他明白如何尊重不同的文化,而非理所當然地以中文的邏輯,強灌在所有人的思想中。

「現在提到這件事情,大家都覺得很敏感。」他指的不只是台語的使用,更是台灣的認同。然而不管在哪一個問題上,陳柏惟的選擇都一清二楚,「台灣」在國際上如何呈現,更是他現階段關注的目標。

「我是中華民國的立法委員,我要想辦法讓中華民國這4個字變得更好。」他形容此刻的「中華民國」如同移動城堡,無法「落地」。對他來說,敢說、敢於面對,才有可能從過去繁複的歷史糾葛中,找回自身的定位。「中華民國『落地』以後,我們才能真正成為『台灣』。」

■他們冰心玉潔,我是殘壁敗瓦

從政以後,陳柏惟的閱讀時間被大量壓縮,運動也是。「偶爾吃飯前做幾個深蹲,告訴自己:要進食了喔,希望身體可以好好消化,平均分布到每個地方。」不知道為什麼,別人談起來認真嚴肅的事情,自陳柏惟口中說出,總帶上幾分逗趣味。比如政治人物的自傳,被他當成「打怪攻略」。

「我現在很常看一些政治人物的傳記——當然很多都是宣傳性質的啦,我不會全盤接受,但我希望在裡面看到一些蛛絲馬跡。像是《後背包的初心:蔡其昌的人生解題法》,裡面講到他當初如何瓦解地方派系,寫得很精彩啊,我當作攻略一樣在讀。」

陳柏惟有時像個貪玩的大男孩,有時又露出雖前萬人吾往矣的氣勢。他常說政治人物不是明星,卻無法否認身為公眾人物,無法避免來自網路或現實中的毀譽。那麼到目前為止,有沒有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他雙手一攤,說自己本是「殘壁敗瓦」,酸民的攻擊,何傷之有?

「有些『政治明星』是形象真的很好,很辛苦,如履薄冰,永遠要保持好的形象,一打開破口就會受到震動,唯恐瓦解。但我不是,我本來就殘壁敗瓦,真要比酸,我可以比他們更酸。」但隨著所處的位置不同,他慢慢掌握部分話語權以後,講話也愈發謹慎起來。在社群平台上也不再像從前那樣砲火猛烈,每則留言逐一回覆。

陳柏惟的求生奧義現今仍然持續增加,像是應證敗瓦也能夠重新築起一片城牆那樣。至於城牆內是否如他想像中那樣,能守住過往立下的承諾,則交由眾人見證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