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陳昱文》活了一百萬次的書

2020-11-19 12:00

(本文圖片由陳昱文提供)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書的吉光片羽

鄰近花蓮港的吉光片羽咖啡店,過往是日本教師宿舍,至今仍保留著日式建築的格局。和室內不僅吊掛塗抹著花蓮山岳峽谷的油畫,亦擺置老闆的藏書。木格子裡站立著村上春樹的小說、臺灣的山林書寫、中外現代詩集等。

「我喜歡買舊書,有時書的主人會在扉頁寫字。」陳宗暉學長在咖啡店內靦腆地對我說。收藏舊書同時能走入原擁有者的故事與創作者的生命指紋,那是從支流小溪走進水源地的過程。我懂學長興奮的心情。


吉光片羽咖啡店內書架

▇網拍世界:誰是神秘人?

起初一頭栽進去的是網拍舊書世界。仍記得第一次按下出價的金額,手捏著滑鼠不斷冒汗。有兩位競標者的暱稱,讓人印象深刻。一位是「神祕人」,他/她喜歡的書籍品味和我相近,彷彿有讀心術,總能在最後一分鐘出手,以略高於我的底價的數字得標,揚長而去。另一位是讓我不敢再次出價的高手,因為他/她的名字是「已結標」,好幾次將我凍僵在電腦螢幕前,以為錯過了時間。

彼時我自認為懂「錯過的遺憾」,卻又不了解其實「可以錯過」和「可以遺憾」,是一種美好。有回硬著頭皮標下我負荷不了的二千多元書籍,是阿嬤拿私房錢相救。

即使網拍是對著書籍照片選購,也有人的溫度。每回拆包裹,總發現寄件者以不同的巧思對待書籍,或包報紙加裝紙板,或套上泡棉,或塞入藝文活動小卡。有回,我收到了一封長信與誠品禮卷。因她知道我愛詩,特地分享過去閱讀方娥真詩作的心情,也鼓勵我去實體書店找祕笈吸收創作的養分。

▇實體書店:詩是隱形的羅盤

我一直沒有把那幾張禮券花掉,卻不斷踏上逛實體書店的旅程。北投蘭臺藝廊書店門口漆著酒紅色顏料,店內擺著典雅古物,絕版書籍陳列於一木櫃中,黑膠唱盤低嗓地哼著歌曲。原來黑膠唱片發音的頻率,是老闆May剛好能清晰地接收到的音頻。大多時候我們以筆交談。店內有一個吧臺,可以點咖啡飲品及湯頭鮮甜的牛肉麵。詩作第一次見刊於《創世紀詩刊》,我興奮地拿到書店分享。至今仍記得被邀請簽名在詩刊上的心情。

詩是隱形的羅盤。沿著它的方向,我經歷了未曾想像過的風景。

蘭臺藝廊曾有位店員是PTT詩版的管理員。她自掏腰包,募集款項,為詩版上有「十推」以上的創作者印製詩卡。當我看見那些暗黑色的小詩卡,打印上白色的詩句,好像有無以名狀的光芒在黑夜裡閃爍。有次店員神祕兮兮地出示夏宇的《備忘錄》,我小心地捧著詩集走入藝廊附近的「小店」,並宣稱我也「撿到」了一本。

和書店的空間、藏書、店員、老闆互動,是認識一個場域最迷人的途徑。

二訪臺南府城舊書冊時,頗為驚訝搬遷後的地址位於地下室。尋訪的下午,天空傾注了一陣豪大雨。抵達地址沿著像進入停車場的弧形斜坡走下去,目睹一個個沙包守護著兩位書痴老闆的寫作夢。這裡不僅有各式文學絕版書籍,亦有臺南女中「奇幻社」寄售的作品集。就在我一邊翻尋著灰塵較厚的書櫃區域時,一位穿著米老鼠的弟弟竄了出來。原來弟弟就住樓上,趁著和家人倒垃圾的空檔,一個人到書店讀故事書。


進入臺南府城舊冊店前的地下坡道

不久,一陣吉他的弦聲在府城舊書店內迴盪。來自花蓮的青年K,以音樂傾訴著他在販售運動用品遇到的挫折,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K的家庭從事調整筋骨的事業,他細心地教導書店老闆如何保養身體。卡夫卡筆下的K承受大體制的禁錮,無法進入城堡。府城舊書店卻是來自花蓮的K溫暖的避風港。老闆潘景新是位詩人,他特地朗讀書寫花蓮的詩作〈輕輕 別驚醒那一方湛藍〉稀釋K的低落情緒:「黑潮湧動 鑿刻整座岩壁/鯨豚旋躍 搜攝海天喧囂……

藏書高手D曾指點我多逛較少人去的「冷攤」,才能買到罕見的詩集。我抱著期盼來到板橋夜市裡的「廉價書局」。夾在挫冰攤位和臭臭鍋攤位之間的書店營業到晚上12點。有別於一般書店複合式經營餐飲,廉價書局同時販售串珠與簡單的五金產品。老闆娘說,附近滷味攤老闆有次開了30本書的書單,廉價書局幫忙找到了其中的20本。逛書店不是「文青」的專利,這是矗立在熱鬧的叫賣聲與機車引擎聲之間的廉價書局教會我的事。


板橋廉價書局

書店可以沒有賣詩集卻饒富詩意,例如鹿野的元山書店。目前元山書店主要販售文具。晚上9點仍有社區的民眾趕在打烊前急著買畫圖紙。書店的主人潘二姊是位蝴蝶迷,也喜歡透過顯微鏡觀察植物的紋理。她的夢想是到各地演講分享蝴蝶的美及推廣生態保育的重要。

潘二姊的妹妹是鹿野圖書館館長,在當地持續推廣「書目療法」,讓在普悠瑪事故中心靈受到傷害的小孩有個縫合傷痛的契機。我到訪書店的傍晚,寒流壟罩整個鹿野鄉,喝著潘二姊煮的林道咖啡,聽她說向大自然學習的故事。我知道小鎮,因為有這間書店,不需用顯微鏡即可感受的細緻人情,而更加美好。

▇小城地攤:我的重慶森林

我的重慶森林在花蓮。森林長著各式蔬果、越南甜品、速食煎糕、漂流的神像、透明的玻璃杯以及神祕的舊書攤。

花蓮重慶市場旁的六期重劃區有座跳蚤市場,是我淘舊書的祕密基地。何岳璋先生是跳蚤市場內少數堅持開大陽傘及攤開桌子售書的愛書人。何先生常去門諾醫院擔任志工,也加入花蓮當地的動保團體。剛從土木工退休的他,忙著幫媽媽照顧菜園。菜園內種植著木鼈果、秋葵、辣椒。「不知道為什麼我種的木鼈果苗長大後都不結果?」何先生以帶著困惑但坦然接受的口氣說。


何岳璋在重慶市場旁販售書籍的攤位

因為在金門當兵時發了高燒,何先生進了加護病房氣切,命保下來了,但是手指較不靈光,需要長期復健。開朗的他總是貼心周到地從廂型車上搬椅子給客人坐。電話中知道我想逛他的書攤,便堅持前一晚要好好整理家中的藏書。

重慶森林內有位擔任導遊的王先生,也是書痴。我曾蒞臨他家的藏書區,購得志文版《惡之華》。跳蚤市場內亦曾有一位原住民阿姨賣書兼賣香腸,在聞到烤肉香的同時,我也留意到她擺在地上沾著沙塵的《人間》雜誌。有次因在地攤前站了許久,猶豫要買哪幾本書,熱情的阿姨就拿了一罐舒跑給我補充水分。因為太思念這份情誼,有回便跑到阿姨上午擺完書攤後去工作端菜洗碗的「尚好吃」餐廳點餐。阿姨竟偷偷地加點了煉乳炸銀絲卷請我,那甜滋滋的感覺攪和著內疚感,始終貯藏在心中。

▇作家書房:未擠擰的檸檬片

我和杜家祈老師約在小餐館用餐。家祈老師分享近期正閱讀《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亦談她在香港教兒童文學的經驗。有次課堂報告上,學生導讀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震動了她的心靈。她淡淡地說好像我自己發生的故事。我們點了一份黃魚,味道鮮美,不過餐盤中的檸檬,她始終沒有去擠。在離開餐館時,家祈老師提到最近常夢見她的先生孟浪,她當作是兩人的約會。

和家祈老師相識是在花蓮高中校園內舉辦的香港文學講座,她特地來會見老友廖偉棠先生。講座後的小酒館內,家祈說想把孟浪的幾本著作捐給花中圖書館。於是,我有機會走進收納情感、記憶、自由理想的空間——孟浪先生的書房。書房擺著孟浪喝了一半的礦泉水、使用過的雞毛撢子以及顛倒擺放的書籍。2018年2月6日大地震時,將書房內的書籍震落一地,地震後沒多久孟浪的病情惡化。我猜想因此家祈老師沒有力氣及心思將書籍擺正。據說跌落一地的書籍還是商請好友到家中擺上書櫃的。

家祈老師贈予一薄冊上海地下刊物《姐夫》。刊物裡有孟浪的詩句:「反正我有幾個熱血朋友幹掉了自己/共產主義也是那樣地血淋淋/以後讓我們的傷口盯著月亮」,真是生猛有力的詩行。孟浪書房中書籍、文具的擺設,靜止在某一時刻,好像他隨時會回來。我知道家祈老師說《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很像她的故事是什麼意思,也懂那片沒有吃的檸檬的滋味。繪本內有一隻不斷復活,並不擔心死亡的冷漠虎斑貓,直到有一天牠愛上了一隻白貓……

▇美崙書生活:靜靜流淌的文學之河


花蓮「文學河岸」民宿裡的書櫃

美崙溪出海口的紅燈塔指引著討海人返家的方向。沿著溪畔走,有間「文學河岸」民宿。民宿客廳的書櫃擺放著「詩之必要」和「花蓮文學」兩類型的書籍。民宿採光明亮,後院有巨大沉穩的麵包樹。和老闆吳宛霖相識是為了幫校園文學獎的外聘評審尋找住處。宛霖過去曾和好友秀寧一起經營時光書店,後來和家人開了民宿。

愛好文學的她希望能在民宿內偷渡自己的閱讀品味。我仍記得宛霖提到中國來的客人讀到李進文詩集的興奮。我記得曾安排詩人L住在民宿,宛霖貼心地在房間內的冰箱塞進幾罐台灣啤酒。也記得詩人C興奮地騎著民宿提供的腳踏車抵達鯉魚潭。

有次和宛霖閒聊時提及,美崙山坡上有間販售有機豆腐、豆花、蔬菜的小店「美崙山丘」。我並沒有正式詢問過小店老闆的名字,但她說過的這句話始終惦記著。「我喜歡把我喜好事物的熱情感染給別人。」只知道老闆也擺過舊書攤,喜好閱讀郁達夫、許地山、林語堂、余光中、鄭愁予、楊牧、李進文,也雅好書法、蒐集各式招牌。因為走入了梁實秋的散文、哈金的小說《等待》而愛上包餃子、吃餃子。她說像今天是下雨天,我就會想要看下著雨的電影。 

對我而言,喜歡書也不一定要開書店、教書。宛霖和小店老闆把書帶入生活,何嘗不是美崙文學河岸最美的風景。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

《收藏無物》提到:「收藏一旦經歷歲月,就會超越收藏者,得到自己的身分認同,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它們忽然能夠自立,和世界進行成人的對話。」我相信世界上所有誕生的書籍,都在某個角落被某種形式「收藏」著。

在陽光普照的地舖書攤,在積滿灰塵的地下室;在嘈雜的夜市叫賣聲中,在靜默的書房內;在網路論壇的推文中,在包裝寄送網拍書籍的手上;在民宿的客廳,在一盒有機豆腐旁邊。只要願意適時地邂逅,好像我們也成為那位青春期的孩子,對過去的自己進行「成人的對話」。

和十年沒有返回花蓮的宗暉學長在吉光片羽咖啡店聊天。我提到在東華的圖書館曾借到一本詩人簽贈給校友H作家的作品集。H作家後來離開了校園。據說當時校園內的創作者集體瀰漫著憂鬱的氣息。但我知道借閱的這一本書籍,不僅跨越生死,它始終帶著題簽者的祝福和閱讀者的愛。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和活了一百萬次的書籍相遇的旅程。


陳昱文
東華大學華文所畢業。研究範圍臺港現代詩文學傳播現象。任職於花蓮高中。曾獲東華文學獎、楊牧文學研究獎、《創世紀》六十年詩獎、2014優秀青年詩人獎、2014臺灣詩人流浪計畫。詩作入選《2013臺灣詩選》、《2014臺灣詩選》、《沉舟記》。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