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洪愛珠》被食譜形塑 —— 漢聲《中國米食》

2020-10-29 12:00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作小孩時最喜愛的書,至今還讀。那是一本食譜,也不止一本食譜。

書是《中國米食》,1983年初版,與我同年,這是現在才發現的巧合。

我家裡不讓幼兒看電視。晚上10點以前,家長先哄睡小孩,才打開電視機,節制地看點錄影帶。小學以後,家從單層小公寓,遷入透天厝,為防堵小孩偷看電視,我媽索性把電視機關進臥室,遙控器和地契一起鎖在保險櫃。因此我的童年,老是隔著牆壁聽洋人講話,直到模糊睡去。

少數電視回憶,一是與外婆一起看錄影帶,看日本巨星美空雲雀唱歌。她是外婆最喜愛的歌手,聲音絨厚,卻含著鹽粒,似眼淚風乾而來。二是到隔壁叔公家,看黑白默片喜劇《勞萊與哈台》(Laurel and Hardy),當年讓我看這些的表姨們,究竟想著什麼,我不知道。但如今來看,給小孩看默片,可說是富於詩意的事。


黑白默片喜劇《勞萊與哈台》(取自wiki

不能看電視,但允許看書。媽媽說,我兒時不怎麼哭鬧,非常投入地吃與睡。若有幾本書看,就原地膠住,久久不移。

這個挺喜歡讀書的兒童,擁有的讀物有限,至今可數。摯愛的《漢聲小百科》、光復書局《科學圖鑑》、《畫說中國歷史》各一套、《世界名著之旅》是塑膠盒內嵌一本精裝繪本,配兩捲錄音帶。此外有一本《辭彙》,和每日《國語日報》。

少即是多。光是這些,就使一個小女生頭也不抬,連《辭彙》也逐字逐頁浸著讀。

媽媽的書更少,僅擁有幾本食譜,還有一套結婚時,舅舅送的精裝世界名著。那套世界名著,是紅色布面圓背精裝,在當時的中產階級家庭,比較接近客廳裝飾,不見什麼人去讀它。套書在電視櫃的玻璃門片內,齊放成一排,與唱片和幾瓶白蘭地一起。但今時來看,贈書作為結婚賀禮,也是長輩人特有的生活餘裕與正經八百。

識字多點,開始讀媽媽的書。先讀電視櫃裡的世界名著,或許翻譯緣故,讀裏頭的西洋人說話,總感覺有隔,除了其中幾本,許多沒往下看。翻找時,發現一批食譜。其中《中國米食》這本,與我很喜歡的《漢聲小百科》一樣,印著「漢聲」兩個字。

《中國米食》是硬殼精裝,全彩印刷。翻開時那份吃驚,至今記得。這和我的兒童讀物太不同了。複雜的多,也精美的多。書裡的文字,生字很少,小孩慢慢讀也能讀懂,像一個脾氣頂好的成年人解釋萬物,聲調清晰,明白,耐性。

多數食譜光是拍菜,逼近地,光鮮亮麗地拍,有漂亮照片,食譜也就成了。《中國米食》不只這樣。為了支持敘事,它下大工夫。

開頭幾頁過場,是連續的極美的照片,有發光的秧苗,田與水牛,金黃稻米,瓦煲白飯。還用了一個跨頁,說明「如何使用本書」。將內容欄列,資訊分層先說明一遍。

食譜中的複雜菜色,會以四到六格插畫,分解動作去說明做法。這當然費事,但很有效。若按圖操作,看上去很唬人的什麼菠蘿炒飯、廣東裹蒸粽、酥炸鍋巴,都能做出來。

好些圖說,也畫成小插圖,將合照中11件年糕,或13碗彩色碗粿,描出線稿,逐項編號。這類手法,在日本老牌生活雜誌裡偶會見到,功能清楚然而形式優美。

這種整合圖片和文字的手藝,我非常晚了才知道,是美術編輯。我且知道這門手藝,不是誰都能做好。今日有些刊物,你看版面多鋪張,納悶標題不知道在哪?

書中穿插的人物照片,也很可看。有的極有神韻,有的動態豐富,似從好的紀錄片截出圖來。截圖是時代的臉,彼時是台灣80年代,各地還有一點鄉氣。三十多年後的今日看來,這張時代的大臉已改。有的是環境沒有了,而人們不只裝扮有異,吃的也不同。

好像講紅龜粿的章節,有張桃園楊梅圓醮的照片,三兩男人著推木製台車前進。台車上,紅龜粿堆成尖塔,有一人高,粗估幾百片粿組成,盛大。別說木製台車現在少見,今天各地廟宇祭祀,糕粿不會製這麼多,消耗不完。若有,每片糕必罩著一層塑膠袋。

又粽子一章的開場,中年婦人坐在門邊包粽子,將粽串綁在門把上,門片與窗框都是木製的。戶外光線穿窗而入,輝亮她的半邊臉和竹葉尖。婦人斂目齊眉,無妝的面目極平坦,不興一絲表演意圖,而使人目光久佇。

如「虱目魚粥」的輔圖。清晨在台南廣安宮前的攤車上。只有幾落碗,油條,一團蒸氣,沒有招貼。成群熟齡男子,穿台灣式白色麻紗涼衫,坐在竹凳上喝粥。我的外公從前也穿這樣的薄衫,現在四處已不容易看見。一代人從前來過,又走遠了。

《中國米食》在設計上,在當時來看已很先鋒。在今日也有精妙處。比如那厲害的封面。用21種世界各地的稻米,手工黏出一個大的明體「米」字,須知80年代的台灣,尚未使用photoshop影像軟體完稿。我現在算是能操作軟體的人,但是若要在一個版面上,合成上千米粒,仍是驚人的活。

全書影像的構圖佈局,配器美感,今日已有一種職業專門去做,叫食物造型師(food stylist)。當年沒有頭銜,但已能看出來,這個選擇碗碟、陳列背景、打光攝影的人,技藝高強。

書裏一幀照片,拍江米蓮藕。影像滿版,背景全墨,打光幾乎穿透糖藕,藕的孔隙,填糯米如螺鈿般反光。糖汁掛在邊上,瑩瑩將墜而未墜。看的我牙根咬緊,嘴裡甜絲絲。可我一直到成人階段,才初嘗試這種江南式的糖藕。或許圖片太深刻,真糖藕入口,竟無無幾百回看那幀圖來的悸動。

我這80年代的小孩,自小書念得不怎麼樣,高中就往職業訓練的路上去,想來。路徑可能老早在那裡。我所嚮往的精良圖片,清楚文字,真實食物和日常生活,它們融合在一本看上去是食譜的書裏。實際它也是好的設計樣本,或片段社會學的圖文紀錄。

《中國米食》的美術編輯和攝影,是令人尊敬的黃永松先生。我長大讀些訪談,才知道那書裡綁粽子的婦女,是黃先生的母親,刷粿葉的,是他父親。又知道編輯團隊為了此書,先去種了一年的田。書中九成食物,都是編輯團隊親手作的。漢聲有費好幾年,深入編出一本刊物的傳統,諸此種種,在今日網路環境,幾乎要成為神話。


漢聲雜誌社創辦人黃永松(取自文化抵家啦!

小時候不知內情,光是享受著書,也感到不簡單。知情之後,又被那份藝術的教養鼓舞。人被各自的童年形塑。而這本與我同齡的食譜,形塑一部分我。

家裡的《中國米食》,幾年前因裝修打包而散失。在意很久,才在漢聲巷的門市買得簡體版。除硬殼精裝變軟精裝,正字變簡字,圖片編排皆延續舊版,我摸上印刷精美的糖藕和年糕,一塊童年的落磚,才這麼補回來了。


洪愛珠 
資深平面設計、大學講師、業餘從事寫作。寫字以記舊時日,家常吃食與經過之人。曾獲台北文學獎首獎、鍾肇政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入選《九歌一〇八散文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