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評審報告

年度生活書決選評審,左起:王浩一、江家華、陳淑華、徐銘謙、曾淯慈

迎接歲末,數千本書籍歷經初選、複選之後,決選評審團從四面八方匯聚到Openbook辦公室,為讀者遴選出最頂尖的年度好書。

今年,Openbook正式將生活議題類獎項名稱從「美好生活書」更改為「年度生活書」。因為生活書所面對的,值得被看見、被書寫的議題,除了愉悅美滿的話題之外,也包含來自生活中的各種傷痛、不滿、受苦的經驗,以及擺盪在社會極端間的矛盾。過去總有人疑惑,諸如觸及霸凌、死亡或病痛的作品,算是「美好」生活嗎?一直以來主辦單位屢屢需要解釋,所謂的生活書,乃以追求「美好」為終極目標。此番獎項改名為「年度生活書」,最終希望提供給讀者的,仍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和遠景。

會議當天,歷經5、6個小時熱烈的陳述論辯、為各自支持的作品拉票或反拉票後,生活書的決選評審們推舉出10部年度代表作品,會後並針對今年書市的寫作趨勢,及其反映的社會脈絡與文化現象,交換彼此的觀察心得。

▇因疫情坐困愁城,那就放眼生活尋找自然

不同於過往一心嚮往走入自然,今年有更多書籍將目光移向城市裡的迷你自然生態。譬如《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由鳥類專家與漫畫家聯手,科普知識搭配賣萌逗趣的鳥漫畫,隨手ㄧ翻即有所得,是本適合隨身攜帶、陪伴散步觀察的小書。《地球其實是昆蟲的》以多彩文筆,述說一個個昆蟲傳奇,顛覆刻板印象,倘若能再搭配圖片,便於教學或生活中辨識指認,必能更有效提升人們對昆蟲的好感度。

與自然相關的作品,一直以來不乏動人的佳作。《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以散文的筆調書寫苔蘚,作者是具有美國印地安民族血統的科學家,多重身分交織成的獨特觀點,科普與詩情兼具,書中更融入印地安的靈性教誨,使自然書寫的向度更加豐富,並且喚醒對尋常生活與微觀世界的關注,得到評審一致感動推薦。

屬性偏向自然圖鑑,但又融入人文關照的《環遊世界八十樹》,蒐集了80個樹木與人類互動的故事,搭配細緻的插圖,再現樹木的特性,將科學與傳說巧妙交織,有如一本引人入勝的樹木傳記。

絕冷一課》在哲學與認知科學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以優美的筆觸描繪「冷」與「雪」。身處亞熱帶國家的我們,不僅在閱讀中拓展了感官想像,也對地球暖化、環境變遷興起悚然之感,進一步達成警惕的作用。

今年度令人驚艷的政府出版品,有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翻譯的博物學家南洋探查日記《椰子的葉蔭》,可惜因屬撰寫於百年前的史料,未能列入決選書單。同樣吸睛的還有同屬農委會的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推出的《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本書與《霧林之歌》、《桃色之夢》合為宜蘭自然發現史三部曲。作者傾盡多年古道研究之功,耙梳史料、比對地圖、田野勘查,將200年前行經此道的故事重新展演在我們眼前。在他筆下,古道彷彿活了起來,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

▇照顧自己,才能滋養他人

生活的核心本質是生老病死,其中病痛、老化、死亡占了人生的大部份。除了直面老病衰亡,看著至親失能或失智狀況,人人都會焦慮揪心、驚慌無措,在手忙腳亂中成為照護者。

今年書市以照護為題的書,更加細膩地關照到照護關係中的每個環節、不同角色。不僅只是受照護者/病患,擔當照護的親友或醫療從業人員的身心狀況,也都受到一定的重視。

《照護的靈魂》作者身為醫療人類學學者,長期推廣「合宜的」家庭照護概念。當妻子因罹病而需要照護時,他是如何覺察、如何走入,在實踐中挑戰既有的醫病關係和倫理,提出對結構的批判?除了專業的觀念之外,本書前半部刻畫作者與妻子相愛故事的深情書寫,亦十分動人。

社會從未教導我們,一個照顧別人的人,如何關照和撫平自己因接觸他人創傷而受到的二次創傷。《創傷照管》將範疇涵蓋到所有接觸創傷的人和職業,帶有一點工具書、教科書的性格,期許能在實際執行上,帶給讀者更明確的方向。

同樣觸及醫療議題的本土漫畫書《OT相談室》,是一部文學性高,備受矚目但難以歸類的作品。作者從自身的本業取材,將職能治療師面對各種病例時腦中浮現的奇思怪想,以獨特的畫風描繪出來。全書也細膩呈現了醫學系學生進入醫院後,滿腔照護心與面對疾病的無力感拉鋸的過程。

以遊民身分第一人稱自述的《吾業遊民》,作者書寫親身在街頭拚搏30年的街友生活。除了整理、分享德國街頭求生指南,也協助許多處境相同的遊民接觸社會局、福利中心及安置機構,從單純依賴社會福利照護者,逐漸成為社會照護網絡的一環,積極奉獻、投入改善遊民生活的志業。

▇面對生死,我們都需要一盞明燈

園丁與農夫因職業之故,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死亡」這件事。《農夫哲學》作者罹癌之後,面對有限的生命時間與肉體,在植物的死亡與重新栽種中,勇敢尋找生命的答案,寫出了對生命的愛。

面對死亡不會只有一個答案,《走在,沒人想去的地方》記錄了日本資深藝人樹木希林在身故前最後的採訪,回顧其整個人生、罹癌之後持續的演藝生涯。這位家喻戶曉的老演員本即是隨心所欲、偶爾踰矩的人,最後並未受死亡的鼓動而做些瘋狂的事,而是在日常中,舉重若輕地面對人生大限。

▇那些能讓生活更快樂的事

在老病苦之外,人生有許多甜美快樂的養分來源。《貓的痴情辭典》由字母A至Z,細密周延地從繪畫、音樂、文學、科學、戲劇與廣告等不同面向,搜羅各種貓咪八卦,充滿想像力又有扎實的觀察與知識。不管是不是愛貓一族,閱讀時都能受到作者對貓的癡情感動,或許也同時點燃創作慾望:「我也能編寫一本自己的XX辭典。」

看電影又是另一種日常紓壓的途徑。《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以漫畫手法呈現影像的視覺歷史與理論,拆解電影的符號語言,以獨特的主題打造新的觀影視角。作者化繁為簡的功力十足,這是本夾帶深度文化觀察的工具書,對影癡有足夠的挑戰,也能成為入門影人的優秀基石。

不管是繪畫、電影或音樂,生活中隨處可接觸到的各種藝術,其實都有「看門道」的鑑賞門檻。期許未來有更多指點讀者窺得堂奧的工具書,相信各種藝文創作將更加熱鬧勃發。

▇集體創作的能量,沒有名字的二代書寫

今年的書市還有另一特色,我們感受到集體創作的帶動力和影響力。無論是在更艱困、複雜的議題上,或是讓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體現出來,都有不少作品透過集體創作的力量,鋪成一個相識、對話、理解以及實踐的運動。

《港式臺派》從語言和日常物件的探析,讀者可以見微知著:即使文化層面與台灣很親近的香港,在細節處其實有非常多不同。

隨著同志婚姻法案通過,近幾年同志議題書寫已逐漸脫離過去受害者、悲傷的負面情緒,走向更自在的書寫。有更多同志的心聲得以說出,並且被慎重、溫柔地傾聽。《阿媽的女朋友》透過深刻的採訪,呈現距離今日不近亦不遠的時代裡,一群拉子的生活以及她們的認同。這本書與《沒有名字的人》同樣在都「弱勢」議題上,關注更加微弱的、甚至原本不被人聽見的聲音。

由教授領軍,與學生組成的「地理角團隊」,從地理學的視角關注食物、農業以及台灣─東南亞─西南中國之間的跨國議題。集合眾人田調和書寫之力推出的《尋找台灣味》,打破了我們固有的僵化思想和觀念。同樣是飲食主題的《身土不二,從吃開始》,介紹花蓮當地的有機種植、生產、銷售各個環節,編輯概念和圖文整合的能力也相當完整亮眼。

這類集體創作的作品,企畫和編輯的角色更形重要,書籍的完成度絕對來自優秀的編輯能力。我們樂見這股集體創作的能量,使台灣出版題材更加豐富厚實。

書寫自我的身分認同,往往出現於某個獨特的文化群體,以及他們如何認識自己的文化脈絡。在今年的入圍作品中,兩本青年世代的書寫,都讓我們接收到過去未能聽見,或斷斷續續傳出但未曾全面觀照的聲音。

不管是《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書寫自我認同的不安、疑惑、痛苦,或者記錄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的《沒有名字的人》,書中的每個故事雖有雷同之處,卻也因此更彰顯出,移民二代/平埔族人處在夾縫中相同的集體遭遇。因為族群的記憶只留下被抹去後遺留的痕跡,所以更能感受到他們迷惘的心情。這些書寫開啟了關注的樞鈕,期待他們能完整走完自我尋找的旅程。

▇用日常生活實踐的,是藝術

日常的神聖性就從瑣碎的生活開始:噪音、與老人家講話、路邊的招牌……都是平常容易被忽略的事物,打開觀察的心靈,就是一趟旅程。《觀察的藝術》是很棒的生活練習帖,引領我們學會觀察,激發創作,然後去開展生活。書中還貼心地將「觀察」分級為適合一個人做的,和跟著專家一起做的,也讓人產生思考、疑惑和挑戰。

仙女日常奇緣:藝術家倪瑞宏的女子妄想》太特立獨行了,以致評審過程中出現正反兩極的意見。仙女看似怪異奇想,但也有自己的邏輯,在傳統父權的框架中激發出女性(仙女)文化地景的惡趣味。同為藝術家,村上慧的《揹著家上路》則用生活去實踐理論,以一年的時間辨證房子與家的意義是什麼。因為見識過核災帶來的破壞,作者驚覺所處的社會追求定居,使得人在天災人禍中動彈不得,於是,他揹起房子起身上路,嘗試打破因為定居而來的安定感。在全球動盪不安的今年,習見的日常不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這本書或許能提供我們一個反思生活的路徑。

今年的飲食書寫似乎安靜又叛逆。《這一年吃些什麼好?》作者從日本料理店女兒的身分,來談食物與自我的養成。在一年四季的平凡日子當中談食物、文化與個人的生命流轉,平凡中可以看到很多層次。

如果想挑戰飲食的刻板印象,除了《尋找台灣味》,也推薦《叛逆的葡萄》。這本書完全打破葡萄酒高級、昂貴的印象,提供許多思考,例如飲食的霸權、葡萄品種和土壤的口味。作者立志尋找滋味獨樹一格的酒,在尋找根源的同時,也使葡萄酒鑲嵌於時代的歷史之中。

《深入最禁忌的消化道之旅》則與一般美食書的路徑完全相反,那個旅程很奇妙,人如何開始認識腸胃、唾液、口腔……當你吃進美食的時候,身體是如何接受食物的,給予讀者很不一樣的視野。

▇如果遇見本土書寫

台灣的出版環境裡,翻譯書的生產過程相對穩定,長期以來翻譯作品的數量一直高於本土自製書,更容易匯集國際視野的菁華。比如《被隱形的女性》,剝繭抽絲地分析女性在社會上遭受到的各種隱形、難以察覺的歧視。這部作品數據與資料豐富,讀完有種世界被顛覆的感覺,提供了很重要的議題與提醒。書中的案例雖然都發生在國外,但回望台灣島內,會恍然大悟原來隱藏的女性歧視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評審一致認為,這些議題在台灣是迫切需要被注意的。

《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生動表現日本生活中常見的鳥類日常,是輕鬆有趣的科普書籍。《都是溫柔的孩子》作者在奈良少年監獄擔任「詩與繪本」講師,引導他們說故事、演舞台劇、寫詩,逐漸讓這群年少的受刑人打開封閉的心,乃至願意接納他人成為同伴。從中我們學習到語言純粹的感動,當我們說話時,有另一個人願意傾聽,就能產生力量。另一本《京都美學考》則是大師級作品,作者的職業是染布職人,連呼吸、講話、靈魂都是道地的京都。全書美學層次極高,是國內作品在美學創作上較缺乏的。

面對這些佳作,評審團深深期待,未來我們也能有類似的本土作品出現,撼動的影響力將會更為深遠。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得獎作品如下:​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決選委員


左起:陳淑華、江家華、王浩一、徐銘謙、曾淯慈

  • 王浩一(作家)
  • 江家華(《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
  •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 陳淑華(作家)
  • 曾淯慈(梓書房店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