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年度青少年圖書 評審報告

2020-12-01 11:10
  • 石牧民(台師大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年度童書/年度青少年圖書決選評審,左起:葉青華、石牧民、謝依玲、陳志賢、林偉信

踏進2020年好書獎童書、青少年圖書決選評審會議的現場,Openbook的辦公室有大片玻璃窗,抬眼可望見台大運動場上空的藍天。隨著眾評審幾番酣暢討論後,再次望向窗外,已是點綴反射街燈光暈的夜空。

今年的評審會議,如果說是一場忘我的探索,那麼我們探勘的是青少年、童書出版品的文學性、知識性、藝術性,以及揉和其中的理念。

會議首先從青少年圖書展開討論,評審團注意到,少年讀者因為城鄉差距,在主題的選擇以及對文字的專注力上,有不同程度的掌握。經討論後評審團取得共識,應將人口結構、社經階級納入考量,更廣泛地思考當代青少年讀者的面貌。

▇青少年小說的華麗現身

星尾獸探險隊》強大的說故事企圖,讓本書讀來流暢,作者成功運用懸疑趣味,搭配松本大洋奇想翩翩的插圖,引導青少年讀者親近文字、專注閱讀,絲毫不因全書厚重的篇幅而降低閱讀慾望,也使它沒有太多爭議地入選。

經歷了一番對於成長經驗、社會價值的折衝與商討,評審團一致肯定,推薦給青少年的文字書中,除了需要陪伴青少年面對成長,也應允許他們追求獨特性。加上對敘事技巧、文學品味以及文學傳統的思索後,《惡作劇女孩》、《隔離樂園:萬物盡頭之島》在激烈的競爭中出線。

以北歐為背景的《惡作劇女孩》在探索自我、面臨同儕及社會性壓力的敘事中,跳脫了「鼓勵青少年敢於與眾不同、進而肯定自己」的窠臼,詳實地舖陳了一個女孩煩惱著不被接受、不被認可,甚至被污名化的過程。最後,女孩學會欣然接納自己,親情的陪伴與牽繫更讓故事溫潤地出現轉折。評審肯定本書誠懇的敘事,不僅具有現實感,體貼了成長過程中真實的挫折,更敢於肯定孩子的怪異與淘氣。

《隔離樂園:萬物盡頭之島》在揉合美好與悲慘所形成的敘事張力以外,貼切地提供了COVID-19疫情時代中的省思機會——「我們究竟有沒有權力去隔離別人?」以及「就算是為了高尚的理想,我們能否不擇手段地去『做』呢?」

雖然台灣的防疫工作在全球疫情中的表現相對有效、有條理,這本書適時提醒讀者,在面對嚴肅的道德抉擇時,應該不被恐慌挾持,以既省察又溫柔的態度去同理與思考。

台灣特有種1-4》是以公共電視製播的自然探索節目為基礎的出版品。此套書在評審之間引發論辯:究竟這類形式的作品,只是原有節目內容「再編輯」的成果?抑或達到了編輯「再詮釋」的高度?評審們也進一步討論到,「書籍」和「影像作品」這兩種媒介本身傳播廣度上的差異,究竟是提升還是減損了這套作品的價值?

評選過程中,評審團對於青少年文學展現的敘事張力和精彩度,有一致的要求與標準。部分作品未能雀屏中選的原因,往往是「張力與美感稍弱」,或者「營造的張力首尾並不一致」。

《台灣特有種》最終在諸多同類型的知識性、圖鑒類圖書中脫穎而出,在於本套書的編輯成功地體現了「人味」,並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種敘事:以一群青少年的眼光和觀點,來建立傳播知識的目的。這樣的觀點對於青少年讀者而言,具有設身處地的親切感,評審團樂於推介這份編輯和企畫的用心。

▇分享一抹值得探索的留白

評審們各自擁有教學現場、書市營運及繪本創作與譯介的切身經驗,童書部分的評選,除了延續青少年圖書的準則之外,也針對圖像與文字的搭配有更多實務分享和討論。譬如評審指出,想要「有效地傳達理念」,不一定要把話說滿、說盡。有時留有模糊、隱晦的餘地,往往更能運用圖文之間的辯證,在閱讀中達到作者與讀者間的溝通、揣摩和猜想,營造出饒富韻味的後勁。

我說話像河流》即精準體現了評審對於童書/繪本的期待,全書運用具有藝術性、文學性的手法,把一個抽象的、無法融入社會的恐懼說得讓人可以體會,從圖像就能感受到心情的變化,有效地傳達重要的關懷。

評審團咸認《一個像海的地方》是作者林柏廷截至目前最好的作品。除了可見木刻版畫風格的技術更臻成熟之外,作者在故事中放進了摒除「人類本位」的觀點,向兒童提示「魚又是怎麼看人的呢?」這正是環保理念中重要的核心關懷,將理念安放在一個溫柔的視野當中。評審也指出這本書可以讓低年級讀者看到迷路過程中的焦慮,高年級可以看到焦慮中對應到動物的思考,是有漸進層次的思考書。

燈塔你好》運用了縝密而富有美學思維的手法,透過方、圓等形狀的辯證,燈塔中事物的構造(如迴旋梯)以及畫面、書籍實體的編輯,呈現出諸如海浪、風的動態以及建築物的空間感。這些手法,都扣緊燈塔以「光」作為主要的線索,形成完整的敘事。這正符應評審團始終在琢磨的大問題:以美學思維使理念的傳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

這點在《雪是誰的?》書中也得到印證。「誰的神比較偉大?」這個涉及民族與歷史衝突的大哉問,在書中被具體化為「雪是誰的」這樣童稚純真的問題。故事架構很集中,手繪感風格的圖像,透過生活中也會遇到的問題,讓小讀者了解與他人、周遭的關係,從故事的隱喻學習到如何拿捏尊重他人、堅持自己。

翠鳥》的畫風細膩而靈動,每幅畫都是作者長年蹲點、精心描繪的技法傑作,不僅深具藝術性,更藉由繪畫之美,捕捉住鳥類的生物特性與動態身影,傳遞知識與教育。全書以點到為止的方式來講故事,聚焦在主題上,讓讀者以自已的經驗發揮想像力,畫面上的留白安排,節制且更添詩意。

關於留白的力量,無字書《海浪》不管在創作形式的藝術性、趣味性或哲學性上都很突出,尤其從扉頁就開啟的敘事,暗藏著極富深意的親子關係,使本書從孩童「遊玩」的層面,提升至如何從照顧者的位置上「觀看/陪伴」孩子遊玩。

評審對這部堪稱經典的作品驚呼讚嘆之餘,也進一步討論到,當代親子關係的改變,已影響了閱讀活動的性質。國內外閱讀市場許多作品都是以「親子共讀」為目標製作的,當代對閱讀的想像中,共讀當是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知識型兒童讀物的不可取代性,需要更多企畫力與編輯力

評選會議中屢次討論到,不論青少年圖書或童書,今年都缺乏較亮眼的知識類作品。熟悉童書市場的評審指出,對很多創作者而言,知識型作品的功能性高於創作性,因而缺乏主動去產製的動力,多是由出版社主導。這類作品面臨的另一座高牆是,較難取得「不可取代性」——當所有知識都可以透過網路檢索,讀者便容易感覺不滿意。此外這類書籍的編輯流程也需要許多人的通力合作,不能只是資料的堆疊,而必須將資訊整理消化後,轉化成故事、敘事,有明確的主題和完整的概念,否則容易流於零碎片段。

評審也指出,我們對於知識類作品,除了資訊之外還有美學上的要求。目前市面上不少知識類作品,可以明確感覺到是因應課綱而為老師們準備的出版取向。也或許因為目的如此,所以美學思維沒有反映在編輯的思考上。

綜觀今年的童書市場,不論是台灣的編輯力或國外出版品,都展現了豐沛的能量。決選書單中,小說和繪本的樣貌豐富,關注的議題與內容主題也比過去更多元自由,我們也欣然看到,長期持續關注單一議題的作者,打磨出精緻的作品。

「image3系列」自推出以來,出版了許多經典作品,這表示台灣市場對圖文書的接受度越來越大,不只是小孩,接受繪本是自己讀物的大人也越來越多。

過去曾有論者批評,台灣某些繪本創作者的畫風太傾向「得獎體」,常抱持著「是不是要先得到波隆那獎才能被看見?」的遲疑,很高興看到這幾年的本土創作已呈現越來越多自我風格。

▇題材豐富的自製童書遺珠

今年本土創作依然豐富亮眼,即使最終受限於名額無緣入選的作品,也都難掩光芒,值得關注:《穿越雪山隧道》以有如紀錄片的敘事結構與編排細節,讓主題更加跳出。全書並運用了常見於模型、建築物的「剖面圖」呈現手法,引人入勝地為生硬的工程知識增添了許多豐富細節。

錦小路的京市場》透過既在地又觀光的視角,平衡且流暢地敘說了一個親切、有生活感的故事,勾勒出京都錦市場熱鬧的氛圍與歷史文化。圖像細膩、有藝術性,依著畫中許多細節與符號,沿路按圖索驥,可細細品嚐走在市場的感覺,了解日本在地生活經驗。

《鄭和下西洋的祕密》在圖像與文字的搭配上有精巧的嘗試,構圖獨具特色,畫風精細又壯麗。作者用心考據,有所依憑的將文明融入生活化的關心,在圖像上揭示了「鄭和下西洋」的時空背景,但「祕密」其實藏於文字故事中。虛構與寫實之間,將一個小故事融入大歷史,並兼顧了故事性與圖鑑功能。

此外,選題有趣的《壽命圖鑑》博大龐雜,廣至星球宇宙,微至蚊子吸血,不只有架構也有細節。透過圖像與敘事,將知識以充滿幽默感的方式整理傳達,也是評審們樂意推薦的遺珠。

今年的好書獎,童書和青少年圖書入圍作品共有59種(含套書),在有限名額的競爭之下,加上每位評審的考量觀點與觀賞角度各有殊異,遺珠總難免。然而評審們強調,能進入決選的所有書籍,基本上就已經共同編織出今年度優良童書/青少年圖書的一幅美麗拼布,選出來的10部作品,只是在提醒或建議閱讀者,在有限的時間、精力及購買力的清況下,或許可以優先關注這塊年度版圖的重點部份。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的部份就不重要,不值得關注,它們都是合力構成這塊美麗拼布不可缺的一塊。

The more the better.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青少年圖書 得獎作品如下: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 得獎作品如下: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年度青少年圖書 決選委員


左起:石牧民、林偉信、葉青華、陳志賢、謝依玲

  • 石牧民(台師大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 林偉信(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 陳志賢(繪本創作家)
  • 葉青華(文化工作者、前誠品書店兒童館負責人)
  • 謝依玲(作家、譯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