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新莊的藍領階級家庭,打從識字開始我就被父母寄與厚望:「期待早熟的女兒將來讀很多書出人頭地,改變家庭階級。」
這般誤會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上小學前我就識字了。沒念過幼稚園,不會ㄅㄆㄇ,卻莫名其妙先學會識字還開始讀報紙,讓媽媽以為家裡出了個天才兒童。
其實事實的真相是:「我只是個電視兒童。」台灣電視節目不管什麼都上字幕,熱愛看歌唱節目的我,跟著字幕一直重複唱,不知不覺認識了字。
那個是兒童綁架案盛行的年代。身為小女孩,沒錢上幼兒園自然沒能出門玩,只能整天關在家裡看電視,沒電視看時讀報紙。
但奇怪的小女孩卻總是讀社會新聞。我曾指著「撕票」或是「自殺」之類的字問爸爸怎麼唸、什麼意思。大人們意識到報紙要收好不能讓小孩讀了。某天,媽媽從菜市場買回了一堆盜版的格林童話給我讀,也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
很快地讀完一輪白雪公主、皮諾丘、睡美人跟穿長筒靴的貓。那些角色栩栩如生在腦海上演小劇場久久不散,我發現了比電視更有趣的世界。晚上沒事幹,我還會在陽台前看著對街公寓的每個窗景,幻想每個家庭會上演什麼劇碼,自己編故事給自己聽。
這應該就是我對故事著迷的開端吧。
沒有朋友一起玩,故事是我唯一的伴。總覺得自己就像被幽禁於高塔的長髮公主,等待王子來救。但故事結局當不會有王子,只會得到更多的菜市場童話細細啃讀。
上小學後,每天一放學就趕快寫完作業好看小甜甜跟小蜜蜂卡通。晚上沒卡通看了,開始偷拿媽媽藏在唱片堆深處的瓊瑤小說來讀。《幾度夕陽紅》、《船》、《一簾幽夢》……無一漏掉讀到心神蕩漾,在新莊生活好無聊,超想活進那個愛得死去活來的大時代。因為瓊瑤,還開始背唐詩宋詞,因為瓊瑤小說裡的主人翁嘴裡充滿那些字句。無法走進小說世界,唸一樣的台詞沾沾文藝風總可以吧。
小學二年級,跟爸爸要求的生日禮物是日記本。我每天打開那上了鎖的香水日記本,寫些自己幻想的愛情故事,搭配一些莫名其妙的唐詩宋詞,然後再謹慎地鎖起來放回硬殼盒子裡深怕別人看見。
如此這般看電視啃字不運動,小三就重度近視。暑假被媽媽送回台東外公家,說是青山綠水可以減緩視力衰退。但山上太無聊了,拿阿公包釋迦的舊報紙狂讀,讀到疼小外甥女的舅舅下山去買了《紅樓夢》跟《飄》給我讀。為什麼是這兩本書?因為那兩本磚頭最厚可以讀很久。
白天大人去果園工作,我讀磚頭書。晚上,阿公七點半上床睡覺後,我跟阿姨們溜到客廳偷開電視將聲音降到極小聲,靠讀字幕看著瓊瑤連續劇,跟著女主角劉雪華一起哭得死去活來。
那時,在螢光幕前的我,看到讀過的文字成為了影像,那些美麗的台詞被唸出來,好像明白了影像與文字兩者說出來的故事,是如何各具不同的震撼力。
暑假結束,下山回到烏煙瘴氣的工業鎮新莊,我的近視又上升了100度。但還是要求媽媽去錄影帶店租了《亂世佳人》一起看。「啊,原來郝思嘉長這樣啊。」回頭又翻開《飄》研究哪些細節是電影裡有或沒有呈現的。
回頭一想,如果那年沒有被送回台東,今日的我可能就不會有深度近視,也不會那麼著迷於用影像說故事。
隨著年紀與近視度數狂飆,課業壓力也是等比級數增加。畢竟,我是備受期待的孩子,連做夢都會夢見自己在考試或是念參考書。
喘不過氣的國中考生生活,唯一的喘息紓壓仍是閱讀課外讀物。除了每天偷逛漫畫出租店,我還喜歡上圖書館。進了圖書館,媽媽以為我在用功算數學,但實則都在讀《讀者文摘》裡的「寰宇蒐奇」。那些奇葩的超自然、異形的故事,讓我幻想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困在窮極無聊小鎮的女孩,而是遊歷世界看遍怪奇物語的驚奇人物。
就這樣,靠著讀各種亂七八糟的課外讀物撐過升學考,如父母所願考進北一女中,人生像是獲得了一半的解脫,也擁有了新的喜悅——下課後可以走重慶南路逛書店逛到飽,在學校可以跟其他文藝少女們交換小說。一直到進了高中,才開始認識世界各國小說名家的名字。然而,作為一個工人家庭出身、讀瓊瑤長大的少女,各類大師讀完一輪,至今我真正讀懂並深刻記得的,大抵只有張愛玲。筆下故事充滿戲劇張力,寫人性寫到酸透骨子裡,每兩三個句子就不時要提一下錢或珠寶……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好有共鳴。「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對人性透徹了悟,不時又灑上詩意的文字,太對我這種文藝少女的胃口了。儘管,那時的我還不太明白人生是什麼。
我也喜歡黃春明,他寫的人物活生生就是我的親戚與鄰居,故事沒什麼奇異,但讀著讀著卻浮現那些熟人臉孔而心酸起來。
從小就沒有什麼朋友,又是個各種古怪幻想滿腦袋的外星人,老是覺得自己很孤單。高二還是高三某天放學,跑去聽黃春明的演講,講什麼忘了,但記得自己問了黃老:「一直覺得很孤單怎麼辦?」黃春明回答:「妳喜歡讀小說對嗎?擁有一個嗜好陪妳,學會跟自己相處,去到天涯海角都不會孤單。」
後來,念了大學,遇到更多比我古怪百倍的文藝青年,不再覺得自己奇怪孤單。可能是賀爾蒙平衡了,也可能是人生來到必須面對徹底現實問題的階段,沒有太多時間再為賦新詞強說愁。「畢業、就業、賺錢、養家、養自己……」這類現實問題根本比升學壓力更大百倍。逃避現實人生課題的方法,仍舊是小說與電影。時間證明,黃春明當年說的話一點都沒錯。
當四周的人都在瘋迷村上春樹,我卻被吉本芭娜娜吸引。對於追求實際的我而言,村上太虛無了,實在無法體會他的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芭娜娜那種對於超能力與吃食的喜愛,讓疼痛與悲傷自然流瀉的文體,才讓我感受到真正的療癒。
大學畢業後步入職場的人生,才是真正痛苦的開始,學生時期的壓力根本都只是小意思。幹著自己極度不喜愛的工作,在職場看盡各式爭錢爭權力爭名聲而顯露的人性醜陋,不是一個腦袋單純的文藝少女可以消受的。那時,我遇到了哈金。至今,每次受訪要我選出最喜歡的一本書,腦海裡第一個跳出來的總是《等待》。
沒有任何過多的裝飾文字製造氛圍,僅用簡潔的文字撰寫動作與對白,就能將一個寫實的故事說得無比惆悵,拋出「人生的等待,最終追求到底是什麼?」這種大哉問。在我心中,真是傑作中的傑作啊,而且是只有品味過人生殘酷才能欣賞的傑作。
離開那份我不喜歡的工作後,再也沒有過固定的工作,當然也沒有出人頭地成就父母期待。反而還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追尋與等待,最終成為一個用影像說故事的電影編導,成為現在的我。
回首來時路,突然明白我為什麼總是做出外人眼中奇特的選擇。例如,34歲才去唸電影學校;例如,唸的是真人劇情片編導,卻沒事搞了個動畫電影……。這一切應該都跟我識字開始的閱讀經驗有關吧。一路以來,支撐著我成長至今的便是我所閱讀過的那些故事,不管它們是童話、小說、漫畫還是寰宇蒐奇,在在撫慰了每個時期的我,也造就每個時期的我,最終變成我人生創作路上的熱情與養分。
雜食、喜歡曲折又洞悉人生的故事、討厭廢話;同情小人物角色,品味上喜歡戲劇性強烈的故事,莫名被奇幻元素吸引。我是這樣的一個讀者與觀影者,也是這樣的一個創作者。這是我花了幾十年打造而成的自己,但直到這幾年成為創作者才徹底明白。●
宋欣穎
台灣導演、編劇。人生的信仰與養分為「動人的故事」。
創作領域跨越劇情片、動畫、廣告、紀錄片以及文字,目的都是希望創作動人的故事。
曾留學日本與美國,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
2018年執導的首部動畫劇情長片《幸福路上》獲金馬獎、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肯定,橫掃世界各重要國際影展奪回大獎,也在日本、法國、韓國等地進行商業放映。
基於京都生活見聞而寫成的短篇故事集「京都寂寞 Alone in Kyoto」2015年於台灣出版,2019年也在日本發行,頗受好評。
基於多國文化生活經驗以及《幸福路上》的成功,目前正在籌備跨媒介的各類創作,橫跨劇情片、影集、紀錄片以及漫畫等。希望創作更多立基於台灣文化出發,但又具備國際擴散力的作品。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成長於新莊的藍領階級家庭,打從識字開始我就被父母寄與厚望:「期待早熟的女兒將來讀很多書出人頭地,改變家庭階級。」
這般誤會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上小學前我就識字了。沒念過幼稚園,不會ㄅㄆㄇ,卻莫名其妙先學會識字還開始讀報紙,讓媽媽以為家裡出了個天才兒童。
其實事實的真相是:「我只是個電視兒童。」台灣電視節目不管什麼都上字幕,熱愛看歌唱節目的我,跟著字幕一直重複唱,不知不覺認識了字。
那個是兒童綁架案盛行的年代。身為小女孩,沒錢上幼兒園自然沒能出門玩,只能整天關在家裡看電視,沒電視看時讀報紙。
但奇怪的小女孩卻總是讀社會新聞。我曾指著「撕票」或是「自殺」之類的字問爸爸怎麼唸、什麼意思。大人們意識到報紙要收好不能讓小孩讀了。某天,媽媽從菜市場買回了一堆盜版的格林童話給我讀,也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
很快地讀完一輪白雪公主、皮諾丘、睡美人跟穿長筒靴的貓。那些角色栩栩如生在腦海上演小劇場久久不散,我發現了比電視更有趣的世界。晚上沒事幹,我還會在陽台前看著對街公寓的每個窗景,幻想每個家庭會上演什麼劇碼,自己編故事給自己聽。
這應該就是我對故事著迷的開端吧。
沒有朋友一起玩,故事是我唯一的伴。總覺得自己就像被幽禁於高塔的長髮公主,等待王子來救。但故事結局當不會有王子,只會得到更多的菜市場童話細細啃讀。
上小學後,每天一放學就趕快寫完作業好看小甜甜跟小蜜蜂卡通。晚上沒卡通看了,開始偷拿媽媽藏在唱片堆深處的瓊瑤小說來讀。《幾度夕陽紅》、《船》、《一簾幽夢》……無一漏掉讀到心神蕩漾,在新莊生活好無聊,超想活進那個愛得死去活來的大時代。因為瓊瑤,還開始背唐詩宋詞,因為瓊瑤小說裡的主人翁嘴裡充滿那些字句。無法走進小說世界,唸一樣的台詞沾沾文藝風總可以吧。
小學二年級,跟爸爸要求的生日禮物是日記本。我每天打開那上了鎖的香水日記本,寫些自己幻想的愛情故事,搭配一些莫名其妙的唐詩宋詞,然後再謹慎地鎖起來放回硬殼盒子裡深怕別人看見。
如此這般看電視啃字不運動,小三就重度近視。暑假被媽媽送回台東外公家,說是青山綠水可以減緩視力衰退。但山上太無聊了,拿阿公包釋迦的舊報紙狂讀,讀到疼小外甥女的舅舅下山去買了《紅樓夢》跟《飄》給我讀。為什麼是這兩本書?因為那兩本磚頭最厚可以讀很久。
白天大人去果園工作,我讀磚頭書。晚上,阿公七點半上床睡覺後,我跟阿姨們溜到客廳偷開電視將聲音降到極小聲,靠讀字幕看著瓊瑤連續劇,跟著女主角劉雪華一起哭得死去活來。
那時,在螢光幕前的我,看到讀過的文字成為了影像,那些美麗的台詞被唸出來,好像明白了影像與文字兩者說出來的故事,是如何各具不同的震撼力。
暑假結束,下山回到烏煙瘴氣的工業鎮新莊,我的近視又上升了100度。但還是要求媽媽去錄影帶店租了《亂世佳人》一起看。「啊,原來郝思嘉長這樣啊。」回頭又翻開《飄》研究哪些細節是電影裡有或沒有呈現的。
回頭一想,如果那年沒有被送回台東,今日的我可能就不會有深度近視,也不會那麼著迷於用影像說故事。
隨著年紀與近視度數狂飆,課業壓力也是等比級數增加。畢竟,我是備受期待的孩子,連做夢都會夢見自己在考試或是念參考書。
喘不過氣的國中考生生活,唯一的喘息紓壓仍是閱讀課外讀物。除了每天偷逛漫畫出租店,我還喜歡上圖書館。進了圖書館,媽媽以為我在用功算數學,但實則都在讀《讀者文摘》裡的「寰宇蒐奇」。那些奇葩的超自然、異形的故事,讓我幻想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困在窮極無聊小鎮的女孩,而是遊歷世界看遍怪奇物語的驚奇人物。
就這樣,靠著讀各種亂七八糟的課外讀物撐過升學考,如父母所願考進北一女中,人生像是獲得了一半的解脫,也擁有了新的喜悅——下課後可以走重慶南路逛書店逛到飽,在學校可以跟其他文藝少女們交換小說。一直到進了高中,才開始認識世界各國小說名家的名字。然而,作為一個工人家庭出身、讀瓊瑤長大的少女,各類大師讀完一輪,至今我真正讀懂並深刻記得的,大抵只有張愛玲。筆下故事充滿戲劇張力,寫人性寫到酸透骨子裡,每兩三個句子就不時要提一下錢或珠寶……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好有共鳴。「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對人性透徹了悟,不時又灑上詩意的文字,太對我這種文藝少女的胃口了。儘管,那時的我還不太明白人生是什麼。
我也喜歡黃春明,他寫的人物活生生就是我的親戚與鄰居,故事沒什麼奇異,但讀著讀著卻浮現那些熟人臉孔而心酸起來。
從小就沒有什麼朋友,又是個各種古怪幻想滿腦袋的外星人,老是覺得自己很孤單。高二還是高三某天放學,跑去聽黃春明的演講,講什麼忘了,但記得自己問了黃老:「一直覺得很孤單怎麼辦?」黃春明回答:「妳喜歡讀小說對嗎?擁有一個嗜好陪妳,學會跟自己相處,去到天涯海角都不會孤單。」
後來,念了大學,遇到更多比我古怪百倍的文藝青年,不再覺得自己奇怪孤單。可能是賀爾蒙平衡了,也可能是人生來到必須面對徹底現實問題的階段,沒有太多時間再為賦新詞強說愁。「畢業、就業、賺錢、養家、養自己……」這類現實問題根本比升學壓力更大百倍。逃避現實人生課題的方法,仍舊是小說與電影。時間證明,黃春明當年說的話一點都沒錯。
當四周的人都在瘋迷村上春樹,我卻被吉本芭娜娜吸引。對於追求實際的我而言,村上太虛無了,實在無法體會他的故事到底要說什麼。芭娜娜那種對於超能力與吃食的喜愛,讓疼痛與悲傷自然流瀉的文體,才讓我感受到真正的療癒。
大學畢業後步入職場的人生,才是真正痛苦的開始,學生時期的壓力根本都只是小意思。幹著自己極度不喜愛的工作,在職場看盡各式爭錢爭權力爭名聲而顯露的人性醜陋,不是一個腦袋單純的文藝少女可以消受的。那時,我遇到了哈金。至今,每次受訪要我選出最喜歡的一本書,腦海裡第一個跳出來的總是《等待》。
沒有任何過多的裝飾文字製造氛圍,僅用簡潔的文字撰寫動作與對白,就能將一個寫實的故事說得無比惆悵,拋出「人生的等待,最終追求到底是什麼?」這種大哉問。在我心中,真是傑作中的傑作啊,而且是只有品味過人生殘酷才能欣賞的傑作。
離開那份我不喜歡的工作後,再也沒有過固定的工作,當然也沒有出人頭地成就父母期待。反而還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追尋與等待,最終成為一個用影像說故事的電影編導,成為現在的我。
回首來時路,突然明白我為什麼總是做出外人眼中奇特的選擇。例如,34歲才去唸電影學校;例如,唸的是真人劇情片編導,卻沒事搞了個動畫電影……。這一切應該都跟我識字開始的閱讀經驗有關吧。一路以來,支撐著我成長至今的便是我所閱讀過的那些故事,不管它們是童話、小說、漫畫還是寰宇蒐奇,在在撫慰了每個時期的我,也造就每個時期的我,最終變成我人生創作路上的熱情與養分。
雜食、喜歡曲折又洞悉人生的故事、討厭廢話;同情小人物角色,品味上喜歡戲劇性強烈的故事,莫名被奇幻元素吸引。我是這樣的一個讀者與觀影者,也是這樣的一個創作者。這是我花了幾十年打造而成的自己,但直到這幾年成為創作者才徹底明白。●
宋欣穎
台灣導演、編劇。人生的信仰與養分為「動人的故事」。
創作領域跨越劇情片、動畫、廣告、紀錄片以及文字,目的都是希望創作動人的故事。
曾留學日本與美國,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
2018年執導的首部動畫劇情長片《幸福路上》獲金馬獎、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肯定,橫掃世界各重要國際影展奪回大獎,也在日本、法國、韓國等地進行商業放映。
基於京都生活見聞而寫成的短篇故事集「京都寂寞 Alone in Kyoto」2015年於台灣出版,2019年也在日本發行,頗受好評。
基於多國文化生活經驗以及《幸福路上》的成功,目前正在籌備跨媒介的各類創作,橫跨劇情片、影集、紀錄片以及漫畫等。希望創作更多立基於台灣文化出發,但又具備國際擴散力的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書.人生.孫梓評》寄自「奧之細道」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楊斯棓》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寫書的阿雪醫生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潤滑液男孩》書帶給我的改變,形塑了慾望的樣貌、自我認同和活著的能量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