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紙本書嗎?你都在甚麼時間、甚麼地點讀書?最近這幾年,我最常在通勤時讀書,地點在捷運車廂。
■從前:在半夜的床上讀書
先說從前。從前最主要的讀書地點是床,主要的讀書時段是半夜,尤其是讀武俠小說。
剛上大學,幾位同學嘴上掛著我不知道的金庸武俠情節。真有這麼好看?我去光華商場買了其中一套,記得是《天龍八部》,然後,就被捲進那愛憎癡怨錯綜複雜的武俠世界。接著買齊了全套金庸,坐在地板上靠著床讀、坐在床鋪上靠著牆讀、趴在床上抱著枕頭讀,一本接一本,廢寢忘食地全吞了。
這套30年前白色樸素封面的金庸小說,跟著我搬家。搬來搬去,借來借去,已經殘缺不全,但仍捨不得丟。留得越久,越有價值吧!不過,手邊留有全套金庸的人應該很多,不缺我一人。
「書本留得越久越有價值」這個概念,幾年前曾經讓我有一番思索,進而成了我開書店時訂下的獨家「三不一堅持」規則。不過這個專欄規定要寫「過往未曾公開發表過的故事」(這是很好的規定),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裡:(開一間書店,實驗我對於書的想像|張正/四方大道|獨立評論)
當兵時,主要的閱讀地點也是床。半夜,窩在遙遠的金門烈嶼那冬暖夏涼的坑道鋁架床上,鑽進村上春樹所架構的若即若離的都市情調,藉以逃離枯燥苦悶的軍旅日常。讀累了,從潮濕的坑道爬上月明如晝海風習習的地面,想說啊,又過了一個月,我一定要活著回台灣。
■失業期間:讀書與臉書
雖然活著回到台灣,反倒沒那麼常讀書了。直到幾年前失業。失業時,讀書是讓自己覺得不那麼廢柴的辦法。
老婆去上班,我在家裡讀書。如何證明我不是在家睡大頭覺而是在認真讀書?利用越來越方便的手機拍照功能,我把書封和劃了線的書頁拍照下來,在臉書上開個讀書相簿,有點線上讀書會的概念。
一本書幾百頁,哪幾頁「有幸」能被我劃線呢?金句、佳句、看不懂之處,以及錯別字。
也許是因為我老是在書上劃線寫字,破壞書本的完整性,觸怒書神,所以被懲罰開了書店。當上書店老闆,雖然坐擁一屋子書,反而因為庶務繁雜,很難繼續讀書。
■現在:在上班的車上讀書
開書店養不活自己,終究還是去上班。意外的是,上下班通勤的時間拉長,漸漸養成在交通工具上讀書的習慣。
這在過去是不能想像的。記得過去的師長教誨或者學校宣導標語,總是勸說大家不要在車上讀書,傷害視力。那時在公車上讀書,多半是為了應付隔天的考試。而車子晃呀晃的,的確也不適合讀書。
不過現在的捷運燈光明亮,行駛平穩,很適合讀書。往往讀著讀著才剛剛進入狀況,就到站了,心想如果路途再遠一點該有多好。好幾次猛一抬頭匆匆下車,不是還沒到站、就是坐過站。
■在捷運上讀書的理由之一:不能睡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把捷運當成新的讀書地點。最初的理由,是令人遺憾的捷運隨機殺人事件。
原本搭捷運時如果能搶到位子坐,首選當然是閉目養神。發生那不幸事件之後,想想也對,怎麼也不該在一群陌生人之間睡覺呀!但是,不睡覺要幹嘛呢?多半在地底穿行的捷運沒有窗外風景,盯著同車的乘客不禮貌,車廂廣告10秒鐘就讀完了,幸虧有了手機,不管有沒有網路連線,無論如何要低頭裝忙輸人不輸陣。
不過,搭車看手機,進辦公室又看電腦,視力每況愈下。於是,閱讀紙本書成了我的選擇。
■在捷運上讀書的理由之二:虛榮
除了避免滑手機傷眼之外,在捷運上讀書,還有種虛榮。
根據我的觀察,捷運乘客不分老少,十個有九個專注地盯著手機。這又分成三類:捧著手機如如不動的,多半是在追劇、看片;手指在螢幕上不規則飛快跳動的,不是在打手遊、就是在傳訊息哈拉;還有一類,手指規律地向同一方向滑動,那多半是在FB、IG看別人的動態,時不時按個讚,彷彿是批奏摺。
看來看去,還是自己看書卡實在。偶爾也會遇到和我一樣不捧手機而是捧著書的乘客,這時胸口會湧起他鄉遇故知的甜甜親切感,也忍不住想知道他們在看什麼(但是眼睛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通常瞄不到)。最常看到的是阿姨大姊喃喃自語地讀佛經,或者是學生背單字、上班族讀報告,極少數,是拿著真正所謂「書」的人。
特別聲明,並不是說看書就比看手機高級,不是說讀閒書就比讀工具書尊貴,而是物以稀為貴。而我以身為這稀少族群的一員,有點不值錢的虛榮。
其中最棒的一次經驗是,在捷運車廂三對三的座位上,6個人當中竟有5個人捧著書。簡直是奇蹟、逆轉勝呀!
■選書標準:輕
我都捧著甚麼書在捷運上讀呢?文史、科普、小說散文穿插,最好是和最近的時事或生活工作有點關係。
例如父親過世,就來讀《悲慟的保存期限》。例如疫情蔓延,就來讀《愛在瘟疫蔓延時》。例如我工作的中央廣播電台要舉辦俄羅斯講座,就來讀契訶夫的小說。例如最近緬甸局勢動盪,就來讀緬甸作家吳丹敏的《緬甸的未竟之路》。要是不久之後準備去聽誰的演講,就趕緊先把書拿來讀一讀,例如邱琡雯老師的《離.返.留.守》、張國城老師的《美國的決斷》、汪浩老師的《借殼上市》,在演講場合拿著讀過的書找作者簽名,更顯誠意。
其實不論內容,我「捷運選書」的至上鐵律,是輕。雖然我絕非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弱男子,但總希望帶出門的東西都是必備的。而且在捷運上並不能真的讀多少頁,所以太厚的書留在家裡讀(可嘆在家裡太多令人分心的事很難讀書)。幸虧現在的書印刷越來越精良、紙質越來越輕薄,我可挑選的書也越來越多。
■讀書的意義:練習專注靜心
通勤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因為上班是每天的事,就算每天只讀10分鐘,加起來也不少。你說,你喜歡在家裡泡杯咖啡兩腿擱在茶几上慵懶斜躺在沙發上讀書,但你老實說吧,你在家躺在沙發上的時候,是在讀書,還是在看電視或者滑手機?
反倒是被困在捷運上時,在逼仄的空間與緊迫的時間裡,啥事也不能做,不如專注於手中的書。有種絕地求生的悲壯,有種世界越快、心越慢的靜好。
生活、工作,不也是這樣?工作的進程不全操之在我,親友同事的好惡喜怒難以預測,不如讀書。而且,絕對不能是漫無邊界的臉書,而是有邊界、堅定地就是這一本的紙本書。一本一本,堆疊起堅固安穩的自己。●
張正
中文人。曾任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四方報總編輯、電視節目「唱四方」製作人、中廣越來越幸福主持人、「外婆橋計畫」發起人、移民工文學獎召集人、行政院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委員、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
現為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發起人、文化部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著有《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你讀紙本書嗎?你都在甚麼時間、甚麼地點讀書?最近這幾年,我最常在通勤時讀書,地點在捷運車廂。
■從前:在半夜的床上讀書
先說從前。從前最主要的讀書地點是床,主要的讀書時段是半夜,尤其是讀武俠小說。
剛上大學,幾位同學嘴上掛著我不知道的金庸武俠情節。真有這麼好看?我去光華商場買了其中一套,記得是《天龍八部》,然後,就被捲進那愛憎癡怨錯綜複雜的武俠世界。接著買齊了全套金庸,坐在地板上靠著床讀、坐在床鋪上靠著牆讀、趴在床上抱著枕頭讀,一本接一本,廢寢忘食地全吞了。
這套30年前白色樸素封面的金庸小說,跟著我搬家。搬來搬去,借來借去,已經殘缺不全,但仍捨不得丟。留得越久,越有價值吧!不過,手邊留有全套金庸的人應該很多,不缺我一人。
「書本留得越久越有價值」這個概念,幾年前曾經讓我有一番思索,進而成了我開書店時訂下的獨家「三不一堅持」規則。不過這個專欄規定要寫「過往未曾公開發表過的故事」(這是很好的規定),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裡:(開一間書店,實驗我對於書的想像|張正/四方大道|獨立評論)
當兵時,主要的閱讀地點也是床。半夜,窩在遙遠的金門烈嶼那冬暖夏涼的坑道鋁架床上,鑽進村上春樹所架構的若即若離的都市情調,藉以逃離枯燥苦悶的軍旅日常。讀累了,從潮濕的坑道爬上月明如晝海風習習的地面,想說啊,又過了一個月,我一定要活著回台灣。
■失業期間:讀書與臉書
雖然活著回到台灣,反倒沒那麼常讀書了。直到幾年前失業。失業時,讀書是讓自己覺得不那麼廢柴的辦法。
老婆去上班,我在家裡讀書。如何證明我不是在家睡大頭覺而是在認真讀書?利用越來越方便的手機拍照功能,我把書封和劃了線的書頁拍照下來,在臉書上開個讀書相簿,有點線上讀書會的概念。
一本書幾百頁,哪幾頁「有幸」能被我劃線呢?金句、佳句、看不懂之處,以及錯別字。
也許是因為我老是在書上劃線寫字,破壞書本的完整性,觸怒書神,所以被懲罰開了書店。當上書店老闆,雖然坐擁一屋子書,反而因為庶務繁雜,很難繼續讀書。
■現在:在上班的車上讀書
開書店養不活自己,終究還是去上班。意外的是,上下班通勤的時間拉長,漸漸養成在交通工具上讀書的習慣。
這在過去是不能想像的。記得過去的師長教誨或者學校宣導標語,總是勸說大家不要在車上讀書,傷害視力。那時在公車上讀書,多半是為了應付隔天的考試。而車子晃呀晃的,的確也不適合讀書。
不過現在的捷運燈光明亮,行駛平穩,很適合讀書。往往讀著讀著才剛剛進入狀況,就到站了,心想如果路途再遠一點該有多好。好幾次猛一抬頭匆匆下車,不是還沒到站、就是坐過站。
■在捷運上讀書的理由之一:不能睡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把捷運當成新的讀書地點。最初的理由,是令人遺憾的捷運隨機殺人事件。
原本搭捷運時如果能搶到位子坐,首選當然是閉目養神。發生那不幸事件之後,想想也對,怎麼也不該在一群陌生人之間睡覺呀!但是,不睡覺要幹嘛呢?多半在地底穿行的捷運沒有窗外風景,盯著同車的乘客不禮貌,車廂廣告10秒鐘就讀完了,幸虧有了手機,不管有沒有網路連線,無論如何要低頭裝忙輸人不輸陣。
不過,搭車看手機,進辦公室又看電腦,視力每況愈下。於是,閱讀紙本書成了我的選擇。
■在捷運上讀書的理由之二:虛榮
除了避免滑手機傷眼之外,在捷運上讀書,還有種虛榮。
根據我的觀察,捷運乘客不分老少,十個有九個專注地盯著手機。這又分成三類:捧著手機如如不動的,多半是在追劇、看片;手指在螢幕上不規則飛快跳動的,不是在打手遊、就是在傳訊息哈拉;還有一類,手指規律地向同一方向滑動,那多半是在FB、IG看別人的動態,時不時按個讚,彷彿是批奏摺。
看來看去,還是自己看書卡實在。偶爾也會遇到和我一樣不捧手機而是捧著書的乘客,這時胸口會湧起他鄉遇故知的甜甜親切感,也忍不住想知道他們在看什麼(但是眼睛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通常瞄不到)。最常看到的是阿姨大姊喃喃自語地讀佛經,或者是學生背單字、上班族讀報告,極少數,是拿著真正所謂「書」的人。
特別聲明,並不是說看書就比看手機高級,不是說讀閒書就比讀工具書尊貴,而是物以稀為貴。而我以身為這稀少族群的一員,有點不值錢的虛榮。
其中最棒的一次經驗是,在捷運車廂三對三的座位上,6個人當中竟有5個人捧著書。簡直是奇蹟、逆轉勝呀!
■選書標準:輕
我都捧著甚麼書在捷運上讀呢?文史、科普、小說散文穿插,最好是和最近的時事或生活工作有點關係。
例如父親過世,就來讀《悲慟的保存期限》。例如疫情蔓延,就來讀《愛在瘟疫蔓延時》。例如我工作的中央廣播電台要舉辦俄羅斯講座,就來讀契訶夫的小說。例如最近緬甸局勢動盪,就來讀緬甸作家吳丹敏的《緬甸的未竟之路》。要是不久之後準備去聽誰的演講,就趕緊先把書拿來讀一讀,例如邱琡雯老師的《離.返.留.守》、張國城老師的《美國的決斷》、汪浩老師的《借殼上市》,在演講場合拿著讀過的書找作者簽名,更顯誠意。
其實不論內容,我「捷運選書」的至上鐵律,是輕。雖然我絕非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弱男子,但總希望帶出門的東西都是必備的。而且在捷運上並不能真的讀多少頁,所以太厚的書留在家裡讀(可嘆在家裡太多令人分心的事很難讀書)。幸虧現在的書印刷越來越精良、紙質越來越輕薄,我可挑選的書也越來越多。
■讀書的意義:練習專注靜心
通勤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因為上班是每天的事,就算每天只讀10分鐘,加起來也不少。你說,你喜歡在家裡泡杯咖啡兩腿擱在茶几上慵懶斜躺在沙發上讀書,但你老實說吧,你在家躺在沙發上的時候,是在讀書,還是在看電視或者滑手機?
反倒是被困在捷運上時,在逼仄的空間與緊迫的時間裡,啥事也不能做,不如專注於手中的書。有種絕地求生的悲壯,有種世界越快、心越慢的靜好。
生活、工作,不也是這樣?工作的進程不全操之在我,親友同事的好惡喜怒難以預測,不如讀書。而且,絕對不能是漫無邊界的臉書,而是有邊界、堅定地就是這一本的紙本書。一本一本,堆疊起堅固安穩的自己。●
張正
中文人。曾任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四方報總編輯、電視節目「唱四方」製作人、中廣越來越幸福主持人、「外婆橋計畫」發起人、移民工文學獎召集人、行政院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委員、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
現為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發起人、文化部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著有《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6》台灣也有自己的《侏儸紀公園》喔!
延伸閱讀
書.人生.林韋地》讀著你的書一起長大,一起變老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走讀台灣》一日店長陳栢青持電蚊拍 與馬華作家牛油小生大談馬華文學現況
閱讀更多
書.人生.宋欣穎》我是這樣的一個讀者、觀影者與創作者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