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刻意為之,但我的人生好像和書脫不了關係。常常因為工作的需要,無論是寫作,書店,還是出版,被要求談些和書有關的事,推廣閱讀,鼓勵大家買書,有時我也好奇我的人生裡還存不存在還沒有說過的,和書有關的故事。
或許所有故事其實都是一種複寫,隨著人歲增長,我一再修正自己的記憶。因此,可能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說過的。因為說過的那些,從前的我可能也沒有真的很明白其中的意義,需要重說。
小時候在台北住在小公寓裡,房子裡有三個房間,一個是父母的睡房,一個是我的房間,一個是書房。書房是名副其實的書房,有一面牆是書櫃,擺滿了書。但後來那間房就成了我們家菲律賓女傭(那個年代的用詞)的房間,她晚晚就和數百本她看不懂的書睡在一起。
因為工作年限的關係,我們家換過兩次女傭,後來她們回國之後也沒有聯絡了,不知她們後來過得如何。
小學六年級畢業後,我們全家從台北搬回檳城,檳城的家也有書房。檳城的地價比台北便宜很多,書房也大得多。檳城的家對我來說是新家,但其實是父母多年前買的房子,入住之前,重新裝潢了一番。
我其實比父母和妹妹早一些回到馬來西亞,因為父母希望我早點進入馬來西亞的學校,(學制不同,馬來西亞的學年是1月開始),所以那一年的夏天我沒有暑假。我也沒有參與將舊家東西整理打包的過程,來不及向舊家好好告別。我在當下沒有想過原來那就是和舊家的永別了,父母很快就把舊家給賣了,永遠也回不去。
那時好像被迫將我之前的人生(雖然還不是很長),都留在台北,沒能帶多少回到熱帶。在檳城的家拆開台北運回來的紙箱時,心中感到十分忐忑不安,不知道什麼是被選擇了,可以回到這裡,繼續成為我人生的一部份,而什麼是被丟棄的。
當我看到一些自己很喜歡的書,有在紙箱裡被帶回來時,心底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動。這樣的書有一本是年紀比我還大的,文言文版的《三國演義》,和一本給國中生當作參考書看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前者是父親1976年在重慶南路上的書局買的,一直在家裡的書架上,我小學三年級時有天從架上拿下來讀,發現一點都不艱澀,反而很好讀,一翻開欲罷不能,就愛上了。後者是我小學一年級時父親買給我的,我在各地圖上用鉛筆做滿了各種筆記,還會帶到學校去在早自習時看,小學一二年級的班導師看到了頗為驚訝,我小小年紀居然會看這種書,也因此在我小小年紀時就嘗到了知識帶來的虛榮感。
回到檳城以後這種虛榮感少了很多,閱讀變成是有點孤獨的事,去到很多親戚的家裡,發現他們都沒有書房。或許那時全家對馬來西亞的一切都頗不習慣,常聽母親下班後坐在餐桌前批判馬來西亞的一切,而當然是以台灣作為參照對象,父親則不發一語,因為舉家從台北搬回來是他的主意。
母親常帶我到商場裡的大眾書局買書,在那個年代,馬來西亞的大眾書局還是台版書的天下(其實那時檳城還有很多其他書店,但我們家只懂到大眾),逛書店買書,也有點召喚中華民國/台灣的情感記憶的意味。
我唸初中時,母親很喜歡讀劉墉的書。對我來說劉墉是上一代的作家,讀劉墉的書有一種聽母親說教的感覺,因為母親都覺得他書裡寫的很有道理。那個年紀的我比較喜歡看起來叛逆很做自己,但其實還是在一個安全範圍內的劉軒。但相比起劉墉劉軒父子,我更喜歡小野和李中父子,在我中學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李中高居我心中最喜歡的作家,他的《沒有愛情的日子》是那個年紀的我最喜歡的書。
《沒有愛情的日子》是母親帶我去逛大眾書局時買的,那時覺得父母親賺錢很辛苦,所以自己選的買了的書,回家以後要好好地讀很多遍,一讀再讀,這樣才有回本,才對得起父母。書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李中和他高中好友之間的友誼,和一起出去玩的故事。
小野在寫給他兒子的序裡,將這本書點到明處,年輕人寫的其實不是友誼,是寂寞,而作為一個很愛這本書的讀者,那時的我應該是寂寞到不行。《沒有愛情的日子》之外,我也買了李中其他的書,《比聯考更無聊的事》、《李中的第二腦》、《惡男日記》,以及他和他爸合寫的《臭企鵝VS.大屁股》和《中等野蠻─臭企鵝vs.大屁股2》。
我的中學日子過得很自我很荒蕪,雖然我們在高三那年也要面對統考,但當時我們班上根本沒什麼人在理,我就自己讀我自己的。讀李中的書,假裝自己也有聯考壓力,也有一群朋友或死黨,一起在有張大網的天空下低空飛行,在聯考結束後和朋友一起在畢業旅行大玩特玩,或參加社團,和自己喜歡的女生告白。當然我和我馬來西亞同學的經歷和記憶也不是一無是處,但總是有個如果我沒有離開台北的平行時空,我的中學生涯原本會是個完全不同的面貌,而那只能在我閱讀李中的書時去想像和找尋。
有很長一段時間,李中是我人生中羨慕的對象,有作家父親指點,可以在年紀輕輕時出版自己的作品,而離開了台北的我,在遙遠的南國,生命找不到出路,心裡有好多不滿足。有一次花蹤文學獎,余光中來馬,我想去吉隆坡參加和聽聽,父親只說了一句:吉隆坡太遠了,就勸我打消了念頭。
李中後來也不寫作了,改走上電影的路。兩年前小野因為擔任柯文哲競辦發言人被人攻擊而痛哭流涕時,我還想傳封私訊給他,叫他爸看開一些不要太難過。其實現實生活裡根本不認識,喜歡一個作家久了,就有種自己和他很熟的錯覺,我們也是一起長大,(我讀著你的書)一起變老的。
高中畢業前夕,我將《沒有愛情的日子》送給一位我喜歡的女生,她的父親也是馬華留台生,後來返馬。我們一直到現在都還有聯絡,但她從來都沒有和我在一起。●
林韋地
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台灣仁愛國小、馬來西亞日新獨立中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醫學系畢業,現定居新加坡。林韋地活動範圍橫跨台馬新三地,現為台灣季風帶文化創辦人、新加坡草根書室董事、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董事。創辦《季風帶》雜誌,作品包括詩集《倒敘》、小說《消失了你我的國》、《醫者》,散文集《於是》等。
林韋地有個夢想,是讓成長之地台灣,更理解自己出生及長住的新馬。促進異地人們相互理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閱讀文學作品。他於是在台灣開了季風帶書店,引進新馬華文出版品。他深信,跨域的夢想,有一天會實現。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並不是刻意為之,但我的人生好像和書脫不了關係。常常因為工作的需要,無論是寫作,書店,還是出版,被要求談些和書有關的事,推廣閱讀,鼓勵大家買書,有時我也好奇我的人生裡還存不存在還沒有說過的,和書有關的故事。
或許所有故事其實都是一種複寫,隨著人歲增長,我一再修正自己的記憶。因此,可能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說過的。因為說過的那些,從前的我可能也沒有真的很明白其中的意義,需要重說。
小時候在台北住在小公寓裡,房子裡有三個房間,一個是父母的睡房,一個是我的房間,一個是書房。書房是名副其實的書房,有一面牆是書櫃,擺滿了書。但後來那間房就成了我們家菲律賓女傭(那個年代的用詞)的房間,她晚晚就和數百本她看不懂的書睡在一起。
因為工作年限的關係,我們家換過兩次女傭,後來她們回國之後也沒有聯絡了,不知她們後來過得如何。
小學六年級畢業後,我們全家從台北搬回檳城,檳城的家也有書房。檳城的地價比台北便宜很多,書房也大得多。檳城的家對我來說是新家,但其實是父母多年前買的房子,入住之前,重新裝潢了一番。
我其實比父母和妹妹早一些回到馬來西亞,因為父母希望我早點進入馬來西亞的學校,(學制不同,馬來西亞的學年是1月開始),所以那一年的夏天我沒有暑假。我也沒有參與將舊家東西整理打包的過程,來不及向舊家好好告別。我在當下沒有想過原來那就是和舊家的永別了,父母很快就把舊家給賣了,永遠也回不去。
那時好像被迫將我之前的人生(雖然還不是很長),都留在台北,沒能帶多少回到熱帶。在檳城的家拆開台北運回來的紙箱時,心中感到十分忐忑不安,不知道什麼是被選擇了,可以回到這裡,繼續成為我人生的一部份,而什麼是被丟棄的。
當我看到一些自己很喜歡的書,有在紙箱裡被帶回來時,心底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動。這樣的書有一本是年紀比我還大的,文言文版的《三國演義》,和一本給國中生當作參考書看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前者是父親1976年在重慶南路上的書局買的,一直在家裡的書架上,我小學三年級時有天從架上拿下來讀,發現一點都不艱澀,反而很好讀,一翻開欲罷不能,就愛上了。後者是我小學一年級時父親買給我的,我在各地圖上用鉛筆做滿了各種筆記,還會帶到學校去在早自習時看,小學一二年級的班導師看到了頗為驚訝,我小小年紀居然會看這種書,也因此在我小小年紀時就嘗到了知識帶來的虛榮感。
回到檳城以後這種虛榮感少了很多,閱讀變成是有點孤獨的事,去到很多親戚的家裡,發現他們都沒有書房。或許那時全家對馬來西亞的一切都頗不習慣,常聽母親下班後坐在餐桌前批判馬來西亞的一切,而當然是以台灣作為參照對象,父親則不發一語,因為舉家從台北搬回來是他的主意。
母親常帶我到商場裡的大眾書局買書,在那個年代,馬來西亞的大眾書局還是台版書的天下(其實那時檳城還有很多其他書店,但我們家只懂到大眾),逛書店買書,也有點召喚中華民國/台灣的情感記憶的意味。
我唸初中時,母親很喜歡讀劉墉的書。對我來說劉墉是上一代的作家,讀劉墉的書有一種聽母親說教的感覺,因為母親都覺得他書裡寫的很有道理。那個年紀的我比較喜歡看起來叛逆很做自己,但其實還是在一個安全範圍內的劉軒。但相比起劉墉劉軒父子,我更喜歡小野和李中父子,在我中學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李中高居我心中最喜歡的作家,他的《沒有愛情的日子》是那個年紀的我最喜歡的書。
《沒有愛情的日子》是母親帶我去逛大眾書局時買的,那時覺得父母親賺錢很辛苦,所以自己選的買了的書,回家以後要好好地讀很多遍,一讀再讀,這樣才有回本,才對得起父母。書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李中和他高中好友之間的友誼,和一起出去玩的故事。
小野在寫給他兒子的序裡,將這本書點到明處,年輕人寫的其實不是友誼,是寂寞,而作為一個很愛這本書的讀者,那時的我應該是寂寞到不行。《沒有愛情的日子》之外,我也買了李中其他的書,《比聯考更無聊的事》、《李中的第二腦》、《惡男日記》,以及他和他爸合寫的《臭企鵝VS.大屁股》和《中等野蠻─臭企鵝vs.大屁股2》。
我的中學日子過得很自我很荒蕪,雖然我們在高三那年也要面對統考,但當時我們班上根本沒什麼人在理,我就自己讀我自己的。讀李中的書,假裝自己也有聯考壓力,也有一群朋友或死黨,一起在有張大網的天空下低空飛行,在聯考結束後和朋友一起在畢業旅行大玩特玩,或參加社團,和自己喜歡的女生告白。當然我和我馬來西亞同學的經歷和記憶也不是一無是處,但總是有個如果我沒有離開台北的平行時空,我的中學生涯原本會是個完全不同的面貌,而那只能在我閱讀李中的書時去想像和找尋。
有很長一段時間,李中是我人生中羨慕的對象,有作家父親指點,可以在年紀輕輕時出版自己的作品,而離開了台北的我,在遙遠的南國,生命找不到出路,心裡有好多不滿足。有一次花蹤文學獎,余光中來馬,我想去吉隆坡參加和聽聽,父親只說了一句:吉隆坡太遠了,就勸我打消了念頭。
李中後來也不寫作了,改走上電影的路。兩年前小野因為擔任柯文哲競辦發言人被人攻擊而痛哭流涕時,我還想傳封私訊給他,叫他爸看開一些不要太難過。其實現實生活裡根本不認識,喜歡一個作家久了,就有種自己和他很熟的錯覺,我們也是一起長大,(我讀著你的書)一起變老的。
高中畢業前夕,我將《沒有愛情的日子》送給一位我喜歡的女生,她的父親也是馬華留台生,後來返馬。我們一直到現在都還有聯絡,但她從來都沒有和我在一起。●
林韋地
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台灣仁愛國小、馬來西亞日新獨立中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醫學系畢業,現定居新加坡。林韋地活動範圍橫跨台馬新三地,現為台灣季風帶文化創辦人、新加坡草根書室董事、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董事。創辦《季風帶》雜誌,作品包括詩集《倒敘》、小說《消失了你我的國》、《醫者》,散文集《於是》等。
林韋地有個夢想,是讓成長之地台灣,更理解自己出生及長住的新馬。促進異地人們相互理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閱讀文學作品。他於是在台灣開了季風帶書店,引進新馬華文出版品。他深信,跨域的夢想,有一天會實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現場》南向,從認識南方開始:「季風帶書店」的台北初營運
2018年10月,台北有家特別的書店悄悄地開始試營運了。「季風帶書店」背後的經營團隊是馬來西亞的華文作家林韋地與他的夥伴,不僅開書店,... 閱讀更多
世界書房》湍湍流水匯成大河:馬來西亞華文出版近期風貌
馬來西亞華語人口眾多,是華文出版市場的重要一環。然而除了國人熟知的馬華作家,及近年鵲起的詩人假牙之外,馬國的華文創作和出版,有著何等樣貌和發展脈絡呢?... 閱讀更多
人物》專注寫好小說的老文青:訪《野豬渡河》作者張貴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