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銘謙、林宛柔、陶俊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行走與故事只有一步之遙,而每條步徑都在訴說故事。」
——Robert Macfarlane,《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
山海圳國家綠道的前身是2007年台江在地社群為巡護水環境而推動的「台南山海圳綠道」。這條原本由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總長約45公里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如今已發展為全長177公里的國家綠道。
溯源風土的山海圳國家綠道,不論是由海到山,或由山到海,行者都可以搭配多元運具,結合步行、單車、遊船等方式,從南台灣發展的起點台江內海地區,沿著嘉南大圳,行經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走訪特富野、達邦兩大鄒族部落,最後抵達玉山。
在空間尺度上,這條綠道在地方行政上跨越了2個縣市(臺南市、嘉義縣),穿越了3個國家風景區(雲嘉南、西拉雅、阿里山)、2個國家公園(臺江、玉山)、2個林區(嘉義林管處及臺大實驗林)、2座水庫(烏山頭、曾文),以及4大河川(鹽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及濁水溪)流域。
在自然環境上,山海圳也包含了5種氣候帶林相、4種水域的自然生態圈。在人文環境上則穿越鄒族、西拉雅、臺江三大文化生活圈,形成具有代表台灣地方生活、文化意象的國家級綠道。
我們將這條跨越多部族,也橫越台灣發展400年「溯源風土的文化路徑」,依據主題分為內海之路、大圳之路、原鄉之路與聖山之路,接下來,就讓我們依序為大家介紹各主題的精采路段,以及可搭配深度旅遊的推薦書目。
【山海圳.內海之路】
四面環海的台灣島,自有記憶以來便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與冒險者。這座富饒之島是南島語族長久居住的地方,在17世紀也見證了荷蘭人與鄭成功的政權遞嬗。而這一切的起點「鹿耳門」,便位在現今台南安南區,古稱「台江」的地區。昔日這裡是一片內海,如今魚塭縱橫,既是賞鳥的好去處,也是台江國家公園的所在地。這條山海圳的起點,就在台灣海峽與鹽水溪的交會處。
●推薦健行路線:MSTW 02 朝皇宮→保安宮岔
●路線長度:約5公里(約步行1小時)
在即將入夏的4、5月,少了春日料峭也無夏日酷暑,最適合在鹽水溪沿岸的單車綠道騎行,享受迎面而來的微風,也欣賞沿途的菩提與小葉欖仁樹。
|
📗 走走讀讀:
《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大洪水裡的小地方記憶》,吳茂成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
百年來的滄海桑田,昔日的潟湖淤積為海埔地,過去那段磅礡的海洋歷史,彷彿也隨著泥沙而沉寂為寥寥幾行歷史敘述。不過隨著吳茂成老師返鄉,挖掘並倡議台江文化,這段記憶又鮮明了起來。
2002年,出身台江海尾寮的吳茂成老師結合在地社群推動愛鄉護水的公民運動,並串聯起全長45公里的「山海圳綠道」。這段路除了奠定「內海之路」的基礎,也成為推動山海圳國家綠道建置的重要力量。
從書名《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大洪水裡的小地方記憶》便可看出,吳茂成老師多年倡議與文史工作經驗,都匯聚在書中。他希望藉由爬梳台江地區的歷史,帶領讀者以小見大,一窺台灣發展的風起雲湧。字裡行間洋溢的熱情,不但讓人更能遙想百年前先人的足跡,也能深刻體會老師對腳下這塊土地的關懷與愛護。
《福爾摩沙三族記》,陳耀昌著,遠流出版
《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嘗試還原台江被湮沒的歷史,而陳耀昌醫師的歷史小說《福爾摩沙三族記》則召喚那些曾在這塊土地上活動的人們。由西拉雅族、荷蘭人與漢人這「三族」來往交織而成的鮮活圖畫,為歷史課本的簡略敘述和英雄式記事填入血肉。小說以荷蘭新教牧師之女、台灣平埔族西拉雅女子以及鄭成功的漳州下屬為軸線,鋪寫不同背景的人們如何在這座島嶼上相遇,時代的發展又如何牽動彼此的命運。
此外,作者也發揮醫者的專業,以豐富的歷史考證與精神分析,對鄭成功這位歷史人物有深刻的描寫和揣摩。在「國姓爺」、「民族英雄」等標籤之外的鄭成功是什麼模樣呢?有興趣的讀者趕快找來看吧!
【山海圳.大圳之路】
以臺南市善化區茄拔天后宮為始,沿著嘉南大圳南幹線而行,經過曾文溪、渡仔頭與官田溪三大渡槽橋抵達烏山頭水庫,續行於引水隧道上方的天然土徑翻越烏山嶺,最後抵達全臺最大的曾文水庫。「大圳之路」是水利工程的精華段,更是串接「山」與「海」重要通道。
百年之前,在八田與一的設計監造下,利用天然地理條件與人工設施,建置綿延有如蛛網般長達1萬6000公里的嘉南大圳,以及當時規模為東亞之冠、貯水量達15,000萬公噸的烏山頭水庫。15萬公頃的嘉南平原至此從一塊飽受洪水、旱災以及鹽害之苦的不毛之地,轉身成為台灣米倉,肥沃的翠綠良田餵養世代居民。
●推薦健行路線:MSTW10 烏山嶺西口→市道174
●路線長度:約3.9公里(約步行1小時又10分鐘)
位於烏山嶺之西的西口小瑞士,綠草如茵優美的景緻,是台南長年頗具盛名的露營地。日治時期八田與一規劃了一條穿越烏山嶺山腹的引水道,自東口引曾文溪至西口,溪水由圓形的洞口中快速旋轉而下後,再由「急圳口」噴出,形成高達數丈的「天井漩渦」奇觀,仿若是造訪異世界的入口。
|
📗 走走讀讀:
《米鄉地圖:南瀛米食文化》,謝玲玉著,蔚藍文化出版
「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好好吃飯、吃好飯,遵古外,更創造米食新文化。」
1930年5月15日嘉南大圳舉行通水典禮,圳水漫入廣闊平原,嘉南平原躍升成「台灣米倉」。在大圳圳水與農民汗水的交織下,南瀛農業發展出多元豐富的米食產品與文化。漫步於臺南後壁菁寮老街,行走在佳里中山市場,油蔥粿、肉粽、米苔目、粄條、麻糬、蘿蔔糕……等,在木造的店舖散發濃郁的古早味,也在各家各戶的灶腳冒著熱騰騰蒸氣。無數的技藝與記憶於良田市街中流轉,型塑當代美食與時尚的流行文化。
《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林世堅攝影、楊宏裕撰文,蔚藍文化出版
曾文溪是嘉南平原重要的母親之河,為了探究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同樣出身師大地理系的楊宏裕及林世堅兩位老師進行田調研究,出版《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專書。
這本書是兼具自然與人文的「臺南學」系列新作,書中收錄近600張地景照片與圖表,並提供線上資訊補充包,帶領讀者遍覽曾文溪流域71個形形色色地景。內容從開出第一列運材車阿里山2萬坪,到擁有完整氏族制度鄒族特富野及達邦部落;從枯水期才會裸露出來、有「地獄谷」之稱的大地谷,到「早坂犀牛」出土左鎮化石園區;從具獨特「蜈蚣陣」的西港仔刈香,到堪比西班牙朝聖之路的山海圳國家級綠道。
【山海圳.原鄉之路】
山海圳的原鄉之路行經鄒族南三村(茶山、新美與山美)及特富野、達邦兩大社,途中里美避難步道、巨石坂步道與特富野古道都各具特色,除了漫步其中欣賞美景,不妨事前也在行囊中塞入幾本讀物,更能別具隻眼,欣賞鄒族的人文風光。
●推薦健行路線:MSTW 26 特富野古道
●路線長度:約6.4公里(特富野→自忠:約步行3小時40分鐘;自忠→特富野:約步行2小時30分鐘)
原為鄒人獵徑的特富野古道,日據時期為了開採阿里山區的紅檜與扁柏,沿著這條路徑修築舊水山線鐵道。伐木於1971年結束後,鐵軌和木橋都保留了下來,現已發展為著名的健行步道。沿途氣溫舒適,時有雲霧繚繞,氣氛迷人。
|
📗 走走讀讀: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高英傑著,玉山社出版
在達邦部落漫步時,很難不注意到這座阿里山二二八紀念碑。這座海拔最高的紀念碑,靜靜地矗立在原阿里山鄉公所周邊,輕聲訴說著高一生與湯守仁等鄒族菁英,在白色恐怖期間受難的往事。
時任鄉長的高一生,在二二八事發後,率領族人下山協助穩定治安,數年後卻被羅織貪汙等罪名,無法再回到家鄉杜鵑山下(鄒名拉拉庫斯Lalakusu),於1952年在台北被處決。這本由高一生二子高英傑所著的《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並不是一本控訴之書,而是希望藉由書寫追念生命中消失的父親,也補足鄒族歷史中那段空白的歲月。
《鄒的植物書》,高德生口述,種籽設計繪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出版
在都市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下,當我們走進山林,環顧周遭的植物時,體會到的是植物與我的二分。不論能識別多少種類的名稱,或指認它們多少功能,他們都不再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在鄒人的傳統文化中,舉凡祭祀、狩獵、建材等,日常作息都與植物密不可分,因此如果想深入認識鄒族文化,這樣一本結合自然與人文的《鄒的植物書》不可或缺。
這本獨樹一格的「圖鑑」,是由熟稔原民文化的劉烱錫教授,與特富野部落的長老高德生進行田野調查後,經種籽設計編寫與繪製,在知識上與美學上都令人愛不釋手,難怪剛出版就迅速售罄。
【山海圳.聖山之路】
3,952公尺,是台灣最高峰與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鄒族與布農族的聖山,也是博物學家冀望攀登的冒險之地。今日健行者回到登玉山的起點「新高口」,沿著昔日森鐵東埔線,現今臺18號公路前行,穿越隧道與松針小徑抵達鹿林山莊;續行玉山林道至塔塔加鞍部,最終登上台灣百岳之首,於山之巔峰眺望群峰峻秀壯麗,雲海洶湧翻騰之驚人美景。
●推薦健行路線:MSTW30 鹿林山莊→玉山登山口
●路線長度:約6.21公里(約步行2小時20分鐘)
麟趾山步道長約1公里,步道沿著稜線蜿蜒在高山草原,沿途可欣賞高山植物,亦會經過提供野生動物水源的黑水塘,漫步至海拔2,854公尺高的麟趾山頂。麟趾山步道全線視野幅員遼闊,遠眺可見連綿聳立的翠綠山巒稜線;登上海拔高2,854公尺的麟趾山,玉山群峰與阿里山山脈在晴朗的蔚藍天空下更顯耀眼。
|
📗 走走讀讀:
《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鹿野忠雄著,玉山社出版
「我原本是嚮往台灣原始的山、享受遠離人煙之樂的人,所以才跋涉山地到這個深山內。進入深山以後,立即被群山在我面前昭示的美與崇高迷住了,好像著了魔似的繼續我的高山之旅。」
為了採集熱帶昆蟲而專程到台灣就讀高等學校,卻一頭栽進台灣高山世界的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有別於當時大隊人馬的政經探險,他時常是獨身一人,或和三兩原住民相互伴隨,深入幾無人煙的危險山域。鹿野忠雄所描繪的山景涵蓋了豐富的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知識,譯者楊南郡為台灣著名的登山家與古道探勘學家,他和鹿野一樣,不侷限於既定的登山路線,而是廣泛地跋涉台灣的高山與溪谷。透過兩人的山林篇章,讀者得以飽覽台灣群山,感受他們對於高山森林,以及生長其中的鳥蟲魚獸、植物、和原住民族的深厚情感。
《玉山魂》,霍斯陸曼.伐伐(Husluman Vava)著,印刻出版
本書藉由一名布農族少年的成長之路,闡述布農族獵人的驕傲、對上天賜與食糧的感恩之心、以及與天地山野共榮共生的文化,生動地描繪出傳統布農族原住民與山林共存的部落生活。
清晨的山嵐、山頭上的太陽、歡騰的鳥鳴、風中的小米田、孩童與母親之間的唱和以及獵人的血……點點滴滴,一字一句,布農族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喜悅,以及孕育自大地、強悍而溫柔的生命力,躍然紙上;看似迷信的神話與禁忌,其實都是對自然的理解與尊重。
《玉山點滴:29年守山人的北峰歲月》,李臺軍著,推文社出版
玉山氣象站作為東亞第一高峰最高的氣象站,自1943年10月1日設立迄今已快70年。1980年,在玉山氣象站還叫做「測候所」的年代,時年30歲的李臺軍自願請調至玉山觀測所,每隔50天就要上山觀測天候一個月,30年來從未間斷,矢志成為終生觀雲的人。本書16篇散文,紀載在偏遠高山地區氣象人員的工作甘苦,平實的文字娓娓道來玉山氣象站人文歷史的研究與保存,以及高山地區雲海的精采變化。
***
自4月「我們與步道的距離」國際步道論壇,至11月亞洲步道大會「齊聚,夢想之路」,千里步道協會推動的「步道年」已熱鬧展開。期許天光漸朗,疫情早日過去,每一位在疫情期間竭力照顧自己與他者而挺過來的人們能夠齊聚步道,在步伐的起落間,重新建立與他人、自我以及自然的連結,甚至貢獻一己療癒修復的能量,成為地球支持系統的一部分,構築綿長永續的長距離步道,感知生之喜悅。●
- 時間:2021年4/30(五)09:00-17:30
- 地點: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F國際會議廳(台北市杭州南路1段2號2樓)
- 詳情:研討會專頁網站
- 報名網址
Tags:
歷經十餘年的倡議與推動,台灣的步道運動今(2021)年將迎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台灣將首度成為第4屆亞洲步道大會(Asia Trail Conference, ATC)的主辦國。
為了迎接這場以「齊聚,夢想之路」為題的國際步道盛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規畫了一整年的活動,逐步加溫暖身。首先邀請擅長大航海時代古地圖的澳門藝術家霍凱盛操刀,繪製仿古創新的亞洲步道大會特別版「台灣守護地圖」,凸顯「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以及「山海圳」三條國家綠道與世界文化路徑的連結。
此外千里步道協會與林務局合作,選出能高越嶺古道、特富野古道以及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檜木原始林步道,於3月下旬邀請國際駐台代表處人員走訪。4月30日將推出的「我們與步道的距離」國際步道論壇,則邀請日本、韓國與瑞典步道組織線上參與發表。6月「台灣步道日」前一天,也將與林務局合作,進行更多元彈性的國際步道交流。凝聚各方之力,以一整年度的鋪墊,迎接11月的亞洲步道大會盛事。
台灣的三條長距離國家級綠道,連結了多元的文化、豐富的生態與自然地景,長距離步道徒步壯遊風潮的推行,將人群帶入大自然,也聯繫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加深人對土地及文化的理解。
步道也是超越國界、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國際間步道組織的串連及交流,呼應了和平的價值。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長距離步道組織持續接觸交流,將台灣的國家級綠道帶到世界會議上,參與世界步道影展、健行嘉年華等,進行國際宣傳,譬如2019年即促成客家朝聖之路「樟之細路」與韓國濟州偶來步道締結友誼步道。
在「步道年」熱烈開展之際,Openbook邀請千里步道協會以跨越多部族、橫越台灣400年歷史的國家綠道——山海圳為題,依序介紹並推薦貼合走讀的深度書單。
文/徐銘謙、林宛柔、陶俊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山海圳國家綠道的前身是2007年台江在地社群為巡護水環境而推動的「台南山海圳綠道」。這條原本由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總長約45公里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如今已發展為全長177公里的國家綠道。
溯源風土的山海圳國家綠道,不論是由海到山,或由山到海,行者都可以搭配多元運具,結合步行、單車、遊船等方式,從南台灣發展的起點台江內海地區,沿著嘉南大圳,行經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走訪特富野、達邦兩大鄒族部落,最後抵達玉山。
在空間尺度上,這條綠道在地方行政上跨越了2個縣市(臺南市、嘉義縣),穿越了3個國家風景區(雲嘉南、西拉雅、阿里山)、2個國家公園(臺江、玉山)、2個林區(嘉義林管處及臺大實驗林)、2座水庫(烏山頭、曾文),以及4大河川(鹽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及濁水溪)流域。
在自然環境上,山海圳也包含了5種氣候帶林相、4種水域的自然生態圈。在人文環境上則穿越鄒族、西拉雅、臺江三大文化生活圈,形成具有代表台灣地方生活、文化意象的國家級綠道。
我們將這條跨越多部族,也橫越台灣發展400年「溯源風土的文化路徑」,依據主題分為內海之路、大圳之路、原鄉之路與聖山之路,接下來,就讓我們依序為大家介紹各主題的精采路段,以及可搭配深度旅遊的推薦書目。
【山海圳.內海之路】
四面環海的台灣島,自有記憶以來便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與冒險者。這座富饒之島是南島語族長久居住的地方,在17世紀也見證了荷蘭人與鄭成功的政權遞嬗。而這一切的起點「鹿耳門」,便位在現今台南安南區,古稱「台江」的地區。昔日這裡是一片內海,如今魚塭縱橫,既是賞鳥的好去處,也是台江國家公園的所在地。這條山海圳的起點,就在台灣海峽與鹽水溪的交會處。
●推薦健行路線:MSTW 02 朝皇宮→保安宮岔
●路線長度:約5公里(約步行1小時)
在即將入夏的4、5月,少了春日料峭也無夏日酷暑,最適合在鹽水溪沿岸的單車綠道騎行,享受迎面而來的微風,也欣賞沿途的菩提與小葉欖仁樹。
📗 走走讀讀:
《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大洪水裡的小地方記憶》,吳茂成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
百年來的滄海桑田,昔日的潟湖淤積為海埔地,過去那段磅礡的海洋歷史,彷彿也隨著泥沙而沉寂為寥寥幾行歷史敘述。不過隨著吳茂成老師返鄉,挖掘並倡議台江文化,這段記憶又鮮明了起來。
2002年,出身台江海尾寮的吳茂成老師結合在地社群推動愛鄉護水的公民運動,並串聯起全長45公里的「山海圳綠道」。這段路除了奠定「內海之路」的基礎,也成為推動山海圳國家綠道建置的重要力量。
從書名《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大洪水裡的小地方記憶》便可看出,吳茂成老師多年倡議與文史工作經驗,都匯聚在書中。他希望藉由爬梳台江地區的歷史,帶領讀者以小見大,一窺台灣發展的風起雲湧。字裡行間洋溢的熱情,不但讓人更能遙想百年前先人的足跡,也能深刻體會老師對腳下這塊土地的關懷與愛護。
《福爾摩沙三族記》,陳耀昌著,遠流出版
《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嘗試還原台江被湮沒的歷史,而陳耀昌醫師的歷史小說《福爾摩沙三族記》則召喚那些曾在這塊土地上活動的人們。由西拉雅族、荷蘭人與漢人這「三族」來往交織而成的鮮活圖畫,為歷史課本的簡略敘述和英雄式記事填入血肉。小說以荷蘭新教牧師之女、台灣平埔族西拉雅女子以及鄭成功的漳州下屬為軸線,鋪寫不同背景的人們如何在這座島嶼上相遇,時代的發展又如何牽動彼此的命運。
此外,作者也發揮醫者的專業,以豐富的歷史考證與精神分析,對鄭成功這位歷史人物有深刻的描寫和揣摩。在「國姓爺」、「民族英雄」等標籤之外的鄭成功是什麼模樣呢?有興趣的讀者趕快找來看吧!
【山海圳.大圳之路】
以臺南市善化區茄拔天后宮為始,沿著嘉南大圳南幹線而行,經過曾文溪、渡仔頭與官田溪三大渡槽橋抵達烏山頭水庫,續行於引水隧道上方的天然土徑翻越烏山嶺,最後抵達全臺最大的曾文水庫。「大圳之路」是水利工程的精華段,更是串接「山」與「海」重要通道。
百年之前,在八田與一的設計監造下,利用天然地理條件與人工設施,建置綿延有如蛛網般長達1萬6000公里的嘉南大圳,以及當時規模為東亞之冠、貯水量達15,000萬公噸的烏山頭水庫。15萬公頃的嘉南平原至此從一塊飽受洪水、旱災以及鹽害之苦的不毛之地,轉身成為台灣米倉,肥沃的翠綠良田餵養世代居民。
●推薦健行路線:MSTW10 烏山嶺西口→市道174
●路線長度:約3.9公里(約步行1小時又10分鐘)
位於烏山嶺之西的西口小瑞士,綠草如茵優美的景緻,是台南長年頗具盛名的露營地。日治時期八田與一規劃了一條穿越烏山嶺山腹的引水道,自東口引曾文溪至西口,溪水由圓形的洞口中快速旋轉而下後,再由「急圳口」噴出,形成高達數丈的「天井漩渦」奇觀,仿若是造訪異世界的入口。
📗 走走讀讀:
《米鄉地圖:南瀛米食文化》,謝玲玉著,蔚藍文化出版
「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好好吃飯、吃好飯,遵古外,更創造米食新文化。」
1930年5月15日嘉南大圳舉行通水典禮,圳水漫入廣闊平原,嘉南平原躍升成「台灣米倉」。在大圳圳水與農民汗水的交織下,南瀛農業發展出多元豐富的米食產品與文化。漫步於臺南後壁菁寮老街,行走在佳里中山市場,油蔥粿、肉粽、米苔目、粄條、麻糬、蘿蔔糕……等,在木造的店舖散發濃郁的古早味,也在各家各戶的灶腳冒著熱騰騰蒸氣。無數的技藝與記憶於良田市街中流轉,型塑當代美食與時尚的流行文化。
《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林世堅攝影、楊宏裕撰文,蔚藍文化出版
曾文溪是嘉南平原重要的母親之河,為了探究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同樣出身師大地理系的楊宏裕及林世堅兩位老師進行田調研究,出版《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專書。
這本書是兼具自然與人文的「臺南學」系列新作,書中收錄近600張地景照片與圖表,並提供線上資訊補充包,帶領讀者遍覽曾文溪流域71個形形色色地景。內容從開出第一列運材車阿里山2萬坪,到擁有完整氏族制度鄒族特富野及達邦部落;從枯水期才會裸露出來、有「地獄谷」之稱的大地谷,到「早坂犀牛」出土左鎮化石園區;從具獨特「蜈蚣陣」的西港仔刈香,到堪比西班牙朝聖之路的山海圳國家級綠道。
【山海圳.原鄉之路】
山海圳的原鄉之路行經鄒族南三村(茶山、新美與山美)及特富野、達邦兩大社,途中里美避難步道、巨石坂步道與特富野古道都各具特色,除了漫步其中欣賞美景,不妨事前也在行囊中塞入幾本讀物,更能別具隻眼,欣賞鄒族的人文風光。
●推薦健行路線:MSTW 26 特富野古道
●路線長度:約6.4公里(特富野→自忠:約步行3小時40分鐘;自忠→特富野:約步行2小時30分鐘)
原為鄒人獵徑的特富野古道,日據時期為了開採阿里山區的紅檜與扁柏,沿著這條路徑修築舊水山線鐵道。伐木於1971年結束後,鐵軌和木橋都保留了下來,現已發展為著名的健行步道。沿途氣溫舒適,時有雲霧繚繞,氣氛迷人。
📗 走走讀讀: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高英傑著,玉山社出版
在達邦部落漫步時,很難不注意到這座阿里山二二八紀念碑。這座海拔最高的紀念碑,靜靜地矗立在原阿里山鄉公所周邊,輕聲訴說著高一生與湯守仁等鄒族菁英,在白色恐怖期間受難的往事。
時任鄉長的高一生,在二二八事發後,率領族人下山協助穩定治安,數年後卻被羅織貪汙等罪名,無法再回到家鄉杜鵑山下(鄒名拉拉庫斯Lalakusu),於1952年在台北被處決。這本由高一生二子高英傑所著的《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並不是一本控訴之書,而是希望藉由書寫追念生命中消失的父親,也補足鄒族歷史中那段空白的歲月。
《鄒的植物書》,高德生口述,種籽設計繪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出版
在都市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下,當我們走進山林,環顧周遭的植物時,體會到的是植物與我的二分。不論能識別多少種類的名稱,或指認它們多少功能,他們都不再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在鄒人的傳統文化中,舉凡祭祀、狩獵、建材等,日常作息都與植物密不可分,因此如果想深入認識鄒族文化,這樣一本結合自然與人文的《鄒的植物書》不可或缺。
這本獨樹一格的「圖鑑」,是由熟稔原民文化的劉烱錫教授,與特富野部落的長老高德生進行田野調查後,經種籽設計編寫與繪製,在知識上與美學上都令人愛不釋手,難怪剛出版就迅速售罄。
【山海圳.聖山之路】
3,952公尺,是台灣最高峰與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鄒族與布農族的聖山,也是博物學家冀望攀登的冒險之地。今日健行者回到登玉山的起點「新高口」,沿著昔日森鐵東埔線,現今臺18號公路前行,穿越隧道與松針小徑抵達鹿林山莊;續行玉山林道至塔塔加鞍部,最終登上台灣百岳之首,於山之巔峰眺望群峰峻秀壯麗,雲海洶湧翻騰之驚人美景。
●推薦健行路線:MSTW30 鹿林山莊→玉山登山口
●路線長度:約6.21公里(約步行2小時20分鐘)
麟趾山步道長約1公里,步道沿著稜線蜿蜒在高山草原,沿途可欣賞高山植物,亦會經過提供野生動物水源的黑水塘,漫步至海拔2,854公尺高的麟趾山頂。麟趾山步道全線視野幅員遼闊,遠眺可見連綿聳立的翠綠山巒稜線;登上海拔高2,854公尺的麟趾山,玉山群峰與阿里山山脈在晴朗的蔚藍天空下更顯耀眼。
📗 走走讀讀:
《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鹿野忠雄著,玉山社出版
「我原本是嚮往台灣原始的山、享受遠離人煙之樂的人,所以才跋涉山地到這個深山內。進入深山以後,立即被群山在我面前昭示的美與崇高迷住了,好像著了魔似的繼續我的高山之旅。」
為了採集熱帶昆蟲而專程到台灣就讀高等學校,卻一頭栽進台灣高山世界的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有別於當時大隊人馬的政經探險,他時常是獨身一人,或和三兩原住民相互伴隨,深入幾無人煙的危險山域。鹿野忠雄所描繪的山景涵蓋了豐富的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知識,譯者楊南郡為台灣著名的登山家與古道探勘學家,他和鹿野一樣,不侷限於既定的登山路線,而是廣泛地跋涉台灣的高山與溪谷。透過兩人的山林篇章,讀者得以飽覽台灣群山,感受他們對於高山森林,以及生長其中的鳥蟲魚獸、植物、和原住民族的深厚情感。
《玉山魂》,霍斯陸曼.伐伐(Husluman Vava)著,印刻出版
本書藉由一名布農族少年的成長之路,闡述布農族獵人的驕傲、對上天賜與食糧的感恩之心、以及與天地山野共榮共生的文化,生動地描繪出傳統布農族原住民與山林共存的部落生活。
清晨的山嵐、山頭上的太陽、歡騰的鳥鳴、風中的小米田、孩童與母親之間的唱和以及獵人的血……點點滴滴,一字一句,布農族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喜悅,以及孕育自大地、強悍而溫柔的生命力,躍然紙上;看似迷信的神話與禁忌,其實都是對自然的理解與尊重。
《玉山點滴:29年守山人的北峰歲月》,李臺軍著,推文社出版
玉山氣象站作為東亞第一高峰最高的氣象站,自1943年10月1日設立迄今已快70年。1980年,在玉山氣象站還叫做「測候所」的年代,時年30歲的李臺軍自願請調至玉山觀測所,每隔50天就要上山觀測天候一個月,30年來從未間斷,矢志成為終生觀雲的人。本書16篇散文,紀載在偏遠高山地區氣象人員的工作甘苦,平實的文字娓娓道來玉山氣象站人文歷史的研究與保存,以及高山地區雲海的精采變化。
***
自4月「我們與步道的距離」國際步道論壇,至11月亞洲步道大會「齊聚,夢想之路」,千里步道協會推動的「步道年」已熱鬧展開。期許天光漸朗,疫情早日過去,每一位在疫情期間竭力照顧自己與他者而挺過來的人們能夠齊聚步道,在步伐的起落間,重新建立與他人、自我以及自然的連結,甚至貢獻一己療癒修復的能量,成為地球支持系統的一部分,構築綿長永續的長距離步道,感知生之喜悅。●
▇我們與步道的距離:2021自然步道國際交流論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
閱讀更多
採集人的野帳I》重返台灣植物調查的黃金時代ft. 漫畫家英張、植物學家董景生、CCC編輯任容
閱讀更多
對談》她們所愛的(植物)世界:三浦紫苑 x 鄒欣寧談《沒有愛的世界》
日本直木獎&本屋大獎得主三浦紫苑近日推出全新長篇小說《沒有愛的世界》中譯本。繼《哪啊哪啊~神去村》之後,睽違10年,三浦再度以自然為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