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繪本大師》又深、又高、又強、又溫柔善良: 紙上戲劇家赤羽末吉的繪本人生

日本圖畫書作家赤羽末吉(Kenzo Akaba提供)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精心規畫「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女木島,這個被瀨戶內海靜靜環抱的小島,由於島民高齡化及人口流失,平日常住人口只有百餘人。自從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提出「海洋復權」的主題後,藝術家的創作為這座小島注入新的元氣,使得當地的特色鮮明起來,讓來訪者除了觀看藝術,也能理解當地的歷史和生活。

其實女木島的歷史相當悠久,可上溯自鎌倉時代。它最知名的景點是島中央山頂的洞窟,據說這裡曾經是鬼王的堡壘,日本民間傳說「桃太郎」中的小男孩,就是來此制服惡鬼,因此女木島也被稱為「鬼島」或「食人魔島」。現在到洞窟參觀,還會看到一些來自故事中的魔鬼角色雕像。

然而無論是故事場景的地點,還是傳說的內容本身,在戰後一直存有爭議。被譽為「日本繪本之父」的松居直,感於當時還沒有什麼書以完整的形式來介紹桃太郎的故事,於是他追溯桃太郎的原型,以文學手法進行改編。

松居直認為,如果民間故事沒有化為具體的形式,故事很可能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被亂傳,甚至遭到當權者利用。於是松居直邀請曾和他合作出版《木匠與鬼六》、《長瘤的老公公》的圖畫作家赤羽末吉,兩人攜手於1965年發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桃太郎》。


《桃太郎》書封

這本書既還原了民間故事的風味,又在形式和意義上融入了現代感,出版後立刻獲得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的肯定,至今銷售已超過百萬冊,而且公認再無其他桃太郎故事的版本足以超越。

赤羽末吉樸拙而充滿力量的畫風,和民間傳說的特質十分吻合,他採用江戶時代京都與滋賀之間民俗繪畫的手法,大膽揮灑「大津繪」豐富的色彩,營造出民間故事的瑰麗想像。同時他賦與桃太郎可愛又正直的形象,讓小讀者追隨著桃太郎冒險的腳步,體驗充滿驚奇與歡樂的旅程,最終獲得智慧和成長。

被松居直稱為「獨學畫家」的赤羽,也曾像桃太郎一樣,靠著自學和勇氣,經歷過無數的考驗和試煉,直到50歲出版人生的第一部繪本,方才實現了成為圖畫書創作者的理想,後來並成為亞洲獲得國際安徒生大獎的第一人。這位大器晚成的繪本大師,究竟是如何展開他的精進之道呢?

赤羽在1910年5月3日出生於東京的神田區,是青田小太郎夫婦的四子,童年在充滿江戶庶民風情的下町區度過。紙戲人穿梭在街巷間說書,紙芝居的故事讓他在夢中一次又一次回味。自從5歲時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他就為之著迷不已,由華格納歌劇《齊格飛》改編的電影,更是他一生的最愛。

赤羽9歲才入學,從臨海小學校的三年級讀起。1923年他成為赤羽房次郎家的養子,並進入順天中學校就讀。學校的圖書館是他經常流連之處,他還和朋友們自寫自畫編輯了同人誌。

中學畢業後,赤羽拜師於一位畫家門下,但因為老師制式的教法和他志趣不合,一年後學習就中斷了。接著他又到築地參與小劇場的工作,激發了他成為畫家、小說家和舞台設計家的夢想。於是他再度到池袋的美術研究所,追隨畫家八島太郎習畫,可惜只學了短短3個月,隔年就和養姊全家前往新成立的滿州國(中國東北),開拓新生活。

初踏入社會的赤羽在大連的運輸公司覓得一職,拿著微薄的薪水,他必需節衣縮食才能買下心愛的畫冊。有一次,他在舊書店買到了幾本《兒童之國》雜誌,深深被童畫家初山滋的作品所感動,於是他把圖畫剪下,貼在房間的牆壁上,來激勵自己莫忘愛畫畫的初心。

1934年,24歲的赤羽與花房良子結婚,孩子相繼出生後,他在滿州電信電話株式會社覓得新職,舉家遷往新京(現今的長春)。當時在日本,以柳宗悅為首發起的「民藝運動」蔚為風潮,赤羽受到影響,也積極加入滿州鄉土研究會,尤其對民俗泥偶和皮影戲特別感興趣,還寫了文章刊登在《皮影戲之說》、《滿州風俗玩偶》等雜誌上。

赤羽也以畫家的身分活躍於當地的藝術圈。他的作品〈影戲〉獲得第三回滿州國美術展特選賞,之後〈琉璃塔〉、〈開拓地的孩子〉也接連獲得特別獎,於是他更積極的到各地旅行,以畫筆和攝影記錄他所見的風土民情。1943年他得到滿州國政府的委託,為成吉思汗廟繪製《成吉思汗一代記》壁畫,為了取材,他周遊了內蒙古、大同、北京等地。


赤羽末吉於內蒙古「阿巴嘎大王府」拍攝的照片(取自SHIZUOKA CITY MUSEUM OF ART

當赤羽完成《滿州月曆》的圖繪時,滿州國情勢已瀕臨崩潰。隨著日本戰敗、終戰來臨,滿州國170萬平民日僑陸續被遣返日本。赤羽和妻兒也被送到瀋陽的收容所,等候遣送的船隻。當時有許多日僑因飢餓、寒冷和疫病死亡,雖然赤羽一家人於1947年幸運的回到日本,但仍居無定所,四個孩子中的二女一子,也在這顛沛流離的過程中早殤了。

依據遣返的規定,他們只能帶兩件隨身的行李,在滿州15年點點滴滴積累的生活物件,幾乎全部都要捨棄。赤羽太太丟棄了所有個人物品,把行李有限的空間留給丈夫的畫具和采風的資料,而那些帶不走的泥娃娃、不倒翁和童玩,赤羽將它們畫成一張長達536公分的〈滿州人形卷物〉,以誌終生莫失莫忘。

〈滿州人形卷物〉(取自SHIZUOKA CITY MUSEUM OF ART

回到東京後,赤羽起初在「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民間情報教育局」展示課擔任製圖的工作,4年後轉職到「美國大使館文化交換局」展示課,直到1969年退休。或許是深心懷念曾經旅居中國東北的日子,公餘之暇,他總是搭好幾個鐘頭的電車,遠至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寫生,足跡遍及鹽澤、水澤、津柳、坂下和橫手等地。他不只描繪雪景動人的美感,也畫下人們在酷寒的環境中奮力求生的軌跡。

赤羽愛雪、畫雪,在畢生將近80本作品中,有10本以雪地為背景,難怪當他初次見到松居直時,松居問他想畫什麼,他不加思索立刻回答:「想用水墨畫雪。」從荒涼的大漠和遼闊的草原歸來,曾經見過浩壯天地的赤羽重新感悟到:祖國家鄉陰濕氣候所孕育出來的不同文化氣息,而無論是雄大還是纖柔,不同的自然和風土都滋養了這個未來的繪本大師。

偶然一日,赤羽太太從町內婦人會帶回一本《兒童之友》雜誌,當時福音館的編輯松居直,正以這本雜誌推動日本戰後兒童圖畫書新一波的變革。其中有茂田井武為宮澤賢治童話《大提琴手高修》所畫的插圖,赤羽看了內心為之震動,默默下定決心,他也要創作圖畫書,而且一定要由福音館出版。

於是在48歲那年,赤羽帶著許多自己練習的插畫,向松居直毛遂自薦。松居起初認為赤羽的畫面表述力有些弱,但是卻被他真摯的態度和對繪本創作的熱情所打動。松居有非凡的識人之明,日本許多優異的圖畫書創作者,都是在他的發掘和支持下,登上繪本創作的舞台。他建議赤羽畫一則關於雪的古代傳說《地藏菩薩》,並委託瀨田貞二整理改編。


《地藏菩薩》內頁(取自福音館書店

赤羽終於在1961年1月號的《兒童之友》初登場,他使用傳統的日式畫具和畫材,在和紙上揮灑渲染水墨。儘管水墨只有黑與白,他卻能在兩者之間的無限灰階濃淡中,細膩表現出落雪濕潤的質感。流暢而簡單的線條,並不追求細節的刻畫,卻賦予角色靈動的神韻。這種將日本傳統藝術的美,加上現代感的詮釋手法,在其他兒童繪本中可說前所未見。

赤羽是日本昔話的達人,蒐羅了從北海道至沖繩全國各地的民間故事,並為這些鄉土傳說注入新氣象,陸續完成《日本的昔話》全五卷。在《地藏菩薩》之後,他為求與繪本主題的表現更為貼切,埋首研究日本畫藝術,不僅在用紙和畫具的挑選上近乎嚴苛,他更上溯大和繪的源頭,從繪卷中汲取靈感,結合西方的圖畫書形式,融入日本文化的特色。


《日本的昔話》全五卷封面

另外他還有「鬼之赤羽」的稱號,他的作品如《鶴妻》、《雪女》皆取材自日本民間怪譚,都是描繪某種代表自然力量的「異類妻子」。日本自12世紀的《地獄草紙》繪卷,即已開始描繪妖鬼神魔的形象,室町時代的《百鬼夜行》繪卷,更成為江戶時代各種妖怪圖畫大興的模本。赤羽的《傳統鬼怪繪本》系列承繼傳統元素,但更為體貼兒童讀者,以簡約的手法提煉出趣味性,少了驚懼恐怖,加深了更多人性的刻劃。


《鶴妻》內頁(信誼出版提供)

除了投入繪本創作,赤羽對戲劇也沒忘情,他為舞踊家西川鯉三郎的舞踏劇《花若》,以及多齣新劇擔任舞台美術設計,並和岩崎知弘、丸木俊等志同道合的畫家結成「白牆組合」,一起探討繪畫的新觀念。其中他和岩崎知弘尤為投契,他們和一群友人合資,於1965年在長野縣的黑姬高原購地營建畫室。赤羽過世後,家屬於1998年將他全部的遺作約6800幅原畫,悉數捐贈給知弘美術館存念。

在中國生活的經驗,已深深鐫刻在赤羽生命的基底。他難忘大漠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景象,一望無垠的草原,氣候變化多端,綿延不絕的地平線似乎永無盡頭。對宏大的蒙古草原深懷感念的赤羽,向松居直提出了創作《馬頭琴》的構想。可惜的是,1961年10月首次發表在《兒童之友》的版本,受限於雜誌的篇幅,不僅文字偏多,也只能容納9個場景,無法讓赤羽盡情發揮。

沒想到一場火災燒毀了首版原稿,《馬頭琴》得到第二次問世的機會。這一次赤羽大膽的提出要求,計畫做成48頁橫式的大開本,以鋪陳草原壯闊的景象。這在當時是一個極具冒險的嘗試,但是松居直慨然答應了。


《馬頭琴》書封圖像(上)及內頁圖像(取自ART AgendA

赤羽千辛萬苦帶回日本的素描和照片,終於派上用場。他就像一位電影導演,事先做了縝密的分鏡圖。他刻意使用乾筆來表達蒙古的乾燥,並善用色彩和構圖的變化,來呼應主角蘇活失去白馬的心境起落,使得這則淒美的傳說更加戲劇性。赤羽把生命注入故事的舞台,這本書傾注了他對蒙古的思念,同時也是他為早殤的孩子們獻上的安魂曲。

獲獎無數的《馬頭琴》是赤羽創作生涯的里程碑,之後他從美國大使館退職,投注全部的心力於創作。當年他受到《大提琴手高修》的感召,領略了創作的真諦,如今他彩繪《水仙月四日》,向宮澤賢治致敬。赤羽曾說《水仙月四日》是他最喜愛的作品,他改用黑色的圓珠筆來呈現硬朗的線條,並使用銀箔、水彩、水墨等多元的媒材,來體驗新的圖像語言。


《水仙月四日》內頁(取自Art Word HIROSAKI

赤羽不只從事氣勢磅礡的繪畫,他也以細緻優雅的風格,闡釋日本的神話、歷史和古典文學。《源平繪卷物語》耗費他10年心力,循著源平合戰的史跡,他遍訪相關現地遺址,將源平兩家的征戰興衰盡展紙上。為了將《今昔物語集》繪本化,他做了綿密的資料研究,力求盡善盡美。

永保赤子之心的赤羽,心中總是繫念著他的小讀者。1972年出版的《好大好大的大番薯》,源自於東京鶴卷幼兒園市川久子老師的教育實踐。赤羽見到了4歲孩子們合作繪成的紅薯圖,深受感動,於是他借助文圖絕妙的組合和互動,將孩子內心豐富的想像,濃縮到既有生活感又生機盎然的圖畫中。這本書是他與孩子共展未來的夢想。


《好大好大的大番薯》內頁(信誼出版提供)

赤羽曾說:「圖畫書不是畫廊,僅僅把美的圖畫並列在一起,是成不了圖畫書的,翻開書後,故事展開的流動性和戲劇性是很重要的。」1978年出版的《追追追》,正是這個理念的具體呈現。這本書展現了赤羽卓越的圖像敘事手法和對兒童世界的深刻體認,是大師爐火純青的顛峰之作。

《追追追》的內文不到50字,幾乎是一本無字圖畫書,它的故事很簡單,內容卻豐盈飽滿,需要讀者一起加入旅人追跑的旅程。從蝴蝶頁中由黑衣人揭開序幕,作者已預告一場精彩的戲劇就要開演了!首頁旅人在燦爛的春櫻中亮相,完全是歌舞伎的妝容和華麗的舞台風格,這一次赤羽是紙上歌舞伎演出的導演。

隨著旅人和小鳥追與逃的腳步,春櫻、夏綠、秋楓、冬雪帶來四季流轉的節奏,而人就在大自然的律動中快意嬉遊,這和兒童喜歡遊戲的天性吻合。赤羽打破了空間營造的慣律,「異時同圖」的表現手法,增強了畫面的動態效果,情節的推進如繪卷漸次舒展,一幕幕穿梭自如的場景,就好像歌舞伎複雜的舞台機關變化,給觀眾帶來驚喜和滿足。


《追追追》內頁(取自 ふるはしかずおの絵本ブログ

日本人與自然之妙相結合的審美意識,以及把時間帶入畫作的傳統由來已久,繪卷能夠在不切割、不分段的情況下讓風景綿延,這是日本美術獨到的表現手法。歌舞伎的背景經常有多個透視點,來增加舞台的延伸感,赤羽也採納了同一畫面有複數視點的技法,並援引琳派和浮世繪的設計性裝飾風格,來創造強烈的戲劇效果,完全掌握了日本美術的精髓。日本兒童文學評論家鳥越信因此盛讚赤羽:「讓日本畫的手法在現代圖畫書裡再生,讓民間故事在現代得到了復甦。」

1980年IBBY授予赤羽國際安徒生插畫大獎的殊榮時,讚譽他「說故事時在動靜之間切換自如,步步鋪陳推向高潮,他的幽默感建立在好幾百年的日本傳統上,呈現出現代日本繪本藝術的高峰。」赤羽在日本現代圖畫書變革的關鍵時期崛起,隨著日本童書的成長漸趨成熟,他個人的成就和榮耀,同時開啟了日本圖畫書躍上國際舞台的新頁。


赤羽末吉,攝於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頒獎典禮(Kenzo Akaba提供)

在奈良的正倉院有一幅國寶畫〈樹下美人圖〉,這幅畫對赤羽有深刻的意義,即使在他最困頓的時候,身邊都保有這張畫的複製圖片。他說:

「年輕的時候,我常自問自答想畫怎樣的畫?首先,要有深度;再來是高度,格調的高度;然後是強度,和有人味的溫柔善良。也就是又深、又高、又強、又溫柔善良。

我雖然很貪心,但這些在〈樹下美人圖〉裡都涵括了。而我藉由繪本,以自己的方式,極致追求著〈樹下美人圖〉裡一個又一個的境界,這就是我的人生。」

為宮澤賢治的《風之又三郎》創作插畫,是赤羽長久的心願。1990年,已著手進行的作品尚未完成,他的健康急速惡化,一日突然大量吐血,赤羽就像又三郎般,披上了玻璃斗篷,穿著亮晶晶的玻璃鞋,輕輕的飛上天,離開人世。

因為起步晚,赤羽幾乎是拚了命在創作,但他從不因為繪本是屬於量產的大眾媒體,就一味從眾,使它顯現卑俗。他希望能將高品質的東西,散播到庶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才有可能造就出美麗的國家及真正的文化。

在繪本世界的星空裡,赤羽末吉將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