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在原企劃與編輯團隊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社的支持下,由小說家胡淑雯與童偉格主編的《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於2021年的春天來到人間。
跟去年的小說選相比起來,散文選儼然是更艱難的工程。主要原因如同兩位主編在編序裡所論,一則是需要涉及的文本量更為浩大繁雜,另外則是該如何界定選文的邊界。
關於「散文」這個文類,在台灣學術界的研究定義中一直沒有獲得共識與定論,這除了有中文書寫範式(如散文的抒情與論理傳統)的承繼與認知差異的問題外,更複雜的地方在於相較於小說、詩、戲劇等可以借鏡西方文類研究的參照來架構論述,散文似乎只能用排除法之後的剩餘之物來加以看待,既然是幾種特定的文類框架外之集合體,無法給予適切的定義與邊界乃是可以推知。
其實,這樣的困擾只需要停留在研究者的世界即可,對於創作者與讀者來說,無法給予書寫之物特定的身分與標籤,並不一定是個難為與難受之事,反而可以將之反轉,成為解開既有認知與鐐銬之起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倒是建議,若將「散文選」的「散」一字去掉,可以讓兩位主編不用糾結於選文的定義與困擾之中,這樣一來其實也讓這批書寫方法、視角、年代、性別、族裔等多樣性的白恐文本,能更自由的進入到讀者的認知視野之中,同時,也可以重新開啟何謂文學性的論辯。
台灣的文學體制與教育,在過去長久主導之意識形態與文學框架,是非常局限與荒謬的,而這套選輯中的白恐書寫中所涉及之令人驚恐的諸多荒謬,才是我們未曾抵達的歷史。
除了各種文本所涉入的具體白恐歷史與細節,讓人頗感震動與難受之外,我在閱讀這套文選的過程中,一直有既視感的畫面與感受發生,比如葉石濤的《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〇年代》其實是跟他的白恐小說(可參考《臺灣男子簡阿淘》系列,亦收入白恐小說選中),有高度的互文關係,但作家在設定寫作類型的時候,他知道在虛構敘事與自傳敘事之間,可以畫出哪些虛線,異中有同,同中取異,在文本的歧異與重疊之處,召喚出更多的生命覺知與歷史認識。
又比如相異的作者與文本之間,因為一處白恐的歷史場景而交織——因為鹿窟,我們看到葉石濤的小說〈鹿窟哀歌〉寫獄中所見那些純樸良善的農民,也看到這些農民在〈陳政子訪問紀錄〉中更為真實與掙扎的面貌。這些無名之人,最終之下場與命運,也好比藍博洲筆下〈白色恐怖的掘墓人〉,倖存的受難者曾梅蘭,用盡青春與氣力,只想尋獲受難者二哥徐慶蘭之墓碑與遺骸,豈知這一牽動,幾百個在白恐迷霧中還未被寫入史冊的亡魂也終於見到曙光。而這微弱的光,我們在萬仁的電影《超級大國民》中看到所有殘破靈魂的總和與相遇。那令人悲傷,也同時令人醒覺的魔術時刻,若能有更多白恐文選的閱讀經驗作為前理解或後理解,灰燼還是可能逆反物理原則,再度生成炙熱的火光,在歷史的暗夜中緩緩升起。
電影《超級大國民》海報(取自IMDb )
這火光或許微弱,或許要在時間之河中埋伏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重新找回,比如陳列的〈藏身〉,當它在《躊躇之歌》中寫下時,已經離作家禁錮的歲月將近40年。沒有被選入的〈歧路〉讓我們見證白色恐怖時期如何羅織罪名,一個懷抱理想主義精神的年輕目光,是經由怎樣荒謬的問訊與未審先判的強制律令,被徹底剝奪他無限的可能與希望。
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描寫是在〈藏身〉裡,政治犯的出獄,並不表示他已償還了體制要他認命吞下的刑罰債務,包括他的親人、朋友,皆被捲入這樣難以翻身,並被定錨於自我罪疚的位置上,不得離開。
權力的無所不在更及於親疏遠近的各層社會網絡之中,一雙雙疑懼的眼神經常伴隨著受刑者的移動而盯視、凝望著他。當陳列寫到自己的父親必須幫他張羅遠方的田地,因為在自己的家鄉,鄰里會說閒話之時,更讓我意識到〈地上歲月〉裡農民的恬淡無爭,農村的悠然平靜,只是作家在那樣不能盡情言說的時代裡的另一種「藏身」。
40年意謂著在疑惑與餘命之間不斷擺盪之半生,這樣漫長的歲月,不至於將自己繼續囚禁在餘生的悔恨與自我放逐之中,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更多白恐受難者的當事人與親友,他們還沒有被認識,也還來不及訴說的故事與心事,更需要這個社會投入更大的關注與氣力,將這些藏身之事找回來,給遺忘一個名字。
在閱讀兩位小說家胡淑雯與童偉格於各卷前的導讀時,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兩位主編以他們擅長的文體,讓原本各自被國家機器抄圍與剝奪生命主權之人,越過那些命定的疆界。小說家不僅用敘事讓這些名字重現,故事連結,還在適當之處營造情境,外延意義,追索問題。胡淑雯出手的路數類似一百英哩連發的直球,讓讀者不容迴避與閃躲;童偉格的敘事則像軌跡難測的變化球,讓讀者迂迴尋覓,提問但不困惑。
更重要的,我認為兩位主編都有一個沒有明說的企圖。這樣的選集,不僅僅是迄今為止白恐書寫的階段性總整理,更是一場持續進行中、不會輕易完結的造山運動,讓台灣的文學與歷史進入深淵與暗黑中,讓板塊重組、層理錯位,被壓抑在地底的話語礦石抬升至可被觀看的視野。這完全不同於過去在其他文學選集在做的造神運動,經典作家、文學經典的桂冠畢竟都是錦上添花之事,那已經有許多文化與學術產業投入。而我們更需要的,是John Berger筆下的「第七人」:
當你必須為活下去而戰鬥,讓你的敵人看到七個。
一個,在週日遠離工作,
一個,在週一開始工作,
一個,沒有報酬依舊教書,
一個,在溺水中學會游泳,
一個,是一片森林裡的種子,
還有一個,受到野性祖先所保護,
但所有這些招數仍然不夠:
你,你自己必須是那第七人。
我第一次看到這些話,是在《約翰伯格四季肖像》這部紀錄片裡,深受震動,後來,再讀到John Berger與Jean Mohr於1975年共同完成的《第七人》這本書時,終於讀到這首引述自阿蒂拉・尤若夫之詩的完整版,最後一段則是這樣的:
如果所有都如寫就的那般,你會為七個人而死。
一個,被輕輕搖晃著哺乳,
一個,抓住一只堅實年輕的乳房,
一個,拋下空空的碗碟,
一個,幫助窮人獲取勝利,
一個,工作直到自己變成碎片,
一個,只是盯著月亮。
整個世界將成為你的墓碑:
你,你自己必須是那第七人。
跟著這些選輯中的文本,讓我們也成為凝視墓碑、相互提醒的第七人。
近日讀到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這本書,亦有若干篇幅梳理白恐時期原住民菁英如何被威權政府集體壓制的過程。近年來,高俊宏走入已逐漸被遺忘的隘勇線中,他探勘的不僅僅是一段一段有待重新鏈結的族群歷史與路徑,更是讓我們去面對集體遺忘的後果,進行倫理反思,這個計畫更大的指向則是投入大豹社後裔認同的重建。
這些環環相扣的書寫與行動,使得沉重的追憶與蒙塵的檔案,成為進入布滿濃霧的歷史密林之指引。讓每一篇白恐的書寫成為相互連結與纏繞的共生話語,最終,島嶼回望自己的身世時,這片積鬱哀愁、見證肅殺的書寫森林,終究可以雲散風清,這個社會可以不再有任何心智的怠惰、交談的約束與言說的陰影。●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套書)
作者:陳列等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20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四十三位作者
卷一 陳列/楊逵/葉石濤/柏楊/陳政子/伐依絲.牟固那那/張光直/鄭新民/楊牧/莫那能
卷二 藍博洲/林書揚/黃素貞/陳明忠/吳聲潤/陳英泰/林易澄/葉怡君
卷三 季季/唐香燕/陳勤/藍博洲/蔡烈光/吳俊宏
卷四 蔡德本/施儒昌/顏世鴻/林傳凱/吳易叡/謝聰敏/廖建華/李世傑/高麗娟
卷五 劉宏文/呂培苓/胡子丹/周志文/杜晉軒/郭于珂/鄭鴻生/陳榮顯/彭明敏/唐培禮/謝聰敏/高金郎
國家人權博物館
2017年12月13日總統府公布《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歷經多年籌備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成立,除持續推動威權統治時期相關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及國際交流工作外,亦擴大支持各種人權議題及當代人權理念實踐推廣的組織發展,展現臺灣追求落實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的決心。2019年,人權館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Asia-Pacific),與國際人權思潮接軌,促進民主與人權理念的推廣及深化。
主編簡介:
胡淑雯
1970年生,臺北人。著有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哀豔是童年》;歷史書寫《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主編、合著)。
童偉格
1977年生,萬里人。著有長篇小說《西北雨》、《無傷時代》;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王考》;散文《童話故事》;舞臺劇本《小事》。
Tags:
(圖片素材來源:Unsplash/Annie Spratt)
2020年的《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在原企劃與編輯團隊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社的支持下,由小說家胡淑雯與童偉格主編的《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於2021年的春天來到人間。
跟去年的小說選相比起來,散文選儼然是更艱難的工程。主要原因如同兩位主編在編序裡所論,一則是需要涉及的文本量更為浩大繁雜,另外則是該如何界定選文的邊界。
關於「散文」這個文類,在台灣學術界的研究定義中一直沒有獲得共識與定論,這除了有中文書寫範式(如散文的抒情與論理傳統)的承繼與認知差異的問題外,更複雜的地方在於相較於小說、詩、戲劇等可以借鏡西方文類研究的參照來架構論述,散文似乎只能用排除法之後的剩餘之物來加以看待,既然是幾種特定的文類框架外之集合體,無法給予適切的定義與邊界乃是可以推知。
其實,這樣的困擾只需要停留在研究者的世界即可,對於創作者與讀者來說,無法給予書寫之物特定的身分與標籤,並不一定是個難為與難受之事,反而可以將之反轉,成為解開既有認知與鐐銬之起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倒是建議,若將「散文選」的「散」一字去掉,可以讓兩位主編不用糾結於選文的定義與困擾之中,這樣一來其實也讓這批書寫方法、視角、年代、性別、族裔等多樣性的白恐文本,能更自由的進入到讀者的認知視野之中,同時,也可以重新開啟何謂文學性的論辯。
台灣的文學體制與教育,在過去長久主導之意識形態與文學框架,是非常局限與荒謬的,而這套選輯中的白恐書寫中所涉及之令人驚恐的諸多荒謬,才是我們未曾抵達的歷史。
除了各種文本所涉入的具體白恐歷史與細節,讓人頗感震動與難受之外,我在閱讀這套文選的過程中,一直有既視感的畫面與感受發生,比如葉石濤的《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〇年代》其實是跟他的白恐小說(可參考《臺灣男子簡阿淘》系列,亦收入白恐小說選中),有高度的互文關係,但作家在設定寫作類型的時候,他知道在虛構敘事與自傳敘事之間,可以畫出哪些虛線,異中有同,同中取異,在文本的歧異與重疊之處,召喚出更多的生命覺知與歷史認識。
又比如相異的作者與文本之間,因為一處白恐的歷史場景而交織——因為鹿窟,我們看到葉石濤的小說〈鹿窟哀歌〉寫獄中所見那些純樸良善的農民,也看到這些農民在〈陳政子訪問紀錄〉中更為真實與掙扎的面貌。這些無名之人,最終之下場與命運,也好比藍博洲筆下〈白色恐怖的掘墓人〉,倖存的受難者曾梅蘭,用盡青春與氣力,只想尋獲受難者二哥徐慶蘭之墓碑與遺骸,豈知這一牽動,幾百個在白恐迷霧中還未被寫入史冊的亡魂也終於見到曙光。而這微弱的光,我們在萬仁的電影《超級大國民》中看到所有殘破靈魂的總和與相遇。那令人悲傷,也同時令人醒覺的魔術時刻,若能有更多白恐文選的閱讀經驗作為前理解或後理解,灰燼還是可能逆反物理原則,再度生成炙熱的火光,在歷史的暗夜中緩緩升起。
這火光或許微弱,或許要在時間之河中埋伏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重新找回,比如陳列的〈藏身〉,當它在《躊躇之歌》中寫下時,已經離作家禁錮的歲月將近40年。沒有被選入的〈歧路〉讓我們見證白色恐怖時期如何羅織罪名,一個懷抱理想主義精神的年輕目光,是經由怎樣荒謬的問訊與未審先判的強制律令,被徹底剝奪他無限的可能與希望。
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描寫是在〈藏身〉裡,政治犯的出獄,並不表示他已償還了體制要他認命吞下的刑罰債務,包括他的親人、朋友,皆被捲入這樣難以翻身,並被定錨於自我罪疚的位置上,不得離開。
權力的無所不在更及於親疏遠近的各層社會網絡之中,一雙雙疑懼的眼神經常伴隨著受刑者的移動而盯視、凝望著他。當陳列寫到自己的父親必須幫他張羅遠方的田地,因為在自己的家鄉,鄰里會說閒話之時,更讓我意識到〈地上歲月〉裡農民的恬淡無爭,農村的悠然平靜,只是作家在那樣不能盡情言說的時代裡的另一種「藏身」。
40年意謂著在疑惑與餘命之間不斷擺盪之半生,這樣漫長的歲月,不至於將自己繼續囚禁在餘生的悔恨與自我放逐之中,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更多白恐受難者的當事人與親友,他們還沒有被認識,也還來不及訴說的故事與心事,更需要這個社會投入更大的關注與氣力,將這些藏身之事找回來,給遺忘一個名字。
在閱讀兩位小說家胡淑雯與童偉格於各卷前的導讀時,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兩位主編以他們擅長的文體,讓原本各自被國家機器抄圍與剝奪生命主權之人,越過那些命定的疆界。小說家不僅用敘事讓這些名字重現,故事連結,還在適當之處營造情境,外延意義,追索問題。胡淑雯出手的路數類似一百英哩連發的直球,讓讀者不容迴避與閃躲;童偉格的敘事則像軌跡難測的變化球,讓讀者迂迴尋覓,提問但不困惑。
更重要的,我認為兩位主編都有一個沒有明說的企圖。這樣的選集,不僅僅是迄今為止白恐書寫的階段性總整理,更是一場持續進行中、不會輕易完結的造山運動,讓台灣的文學與歷史進入深淵與暗黑中,讓板塊重組、層理錯位,被壓抑在地底的話語礦石抬升至可被觀看的視野。這完全不同於過去在其他文學選集在做的造神運動,經典作家、文學經典的桂冠畢竟都是錦上添花之事,那已經有許多文化與學術產業投入。而我們更需要的,是John Berger筆下的「第七人」:
我第一次看到這些話,是在《約翰伯格四季肖像》這部紀錄片裡,深受震動,後來,再讀到John Berger與Jean Mohr於1975年共同完成的《第七人》這本書時,終於讀到這首引述自阿蒂拉・尤若夫之詩的完整版,最後一段則是這樣的:
跟著這些選輯中的文本,讓我們也成為凝視墓碑、相互提醒的第七人。
近日讀到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這本書,亦有若干篇幅梳理白恐時期原住民菁英如何被威權政府集體壓制的過程。近年來,高俊宏走入已逐漸被遺忘的隘勇線中,他探勘的不僅僅是一段一段有待重新鏈結的族群歷史與路徑,更是讓我們去面對集體遺忘的後果,進行倫理反思,這個計畫更大的指向則是投入大豹社後裔認同的重建。
這些環環相扣的書寫與行動,使得沉重的追憶與蒙塵的檔案,成為進入布滿濃霧的歷史密林之指引。讓每一篇白恐的書寫成為相互連結與纏繞的共生話語,最終,島嶼回望自己的身世時,這片積鬱哀愁、見證肅殺的書寫森林,終究可以雲散風清,這個社會可以不再有任何心智的怠惰、交談的約束與言說的陰影。●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套書)
作者:陳列等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20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四十三位作者
卷一 陳列/楊逵/葉石濤/柏楊/陳政子/伐依絲.牟固那那/張光直/鄭新民/楊牧/莫那能
卷二 藍博洲/林書揚/黃素貞/陳明忠/吳聲潤/陳英泰/林易澄/葉怡君
卷三 季季/唐香燕/陳勤/藍博洲/蔡烈光/吳俊宏
卷四 蔡德本/施儒昌/顏世鴻/林傳凱/吳易叡/謝聰敏/廖建華/李世傑/高麗娟
卷五 劉宏文/呂培苓/胡子丹/周志文/杜晉軒/郭于珂/鄭鴻生/陳榮顯/彭明敏/唐培禮/謝聰敏/高金郎
國家人權博物館
2017年12月13日總統府公布《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歷經多年籌備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成立,除持續推動威權統治時期相關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及國際交流工作外,亦擴大支持各種人權議題及當代人權理念實踐推廣的組織發展,展現臺灣追求落實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的決心。2019年,人權館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Asia-Pacific),與國際人權思潮接軌,促進民主與人權理念的推廣及深化。
主編簡介:
胡淑雯
1970年生,臺北人。著有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哀豔是童年》;歷史書寫《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主編、合著)。
童偉格
1977年生,萬里人。著有長篇小說《西北雨》、《無傷時代》;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王考》;散文《童話故事》;舞臺劇本《小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話題》靈魂與灰燼:胡淑雯、童偉格談《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編按:繼《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春山出版社與國家人權館再度合作推出《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由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選集涵蓋散文、... 閱讀更多
書評》在希望與恐懼之間:評《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閱讀更多
評論》圖像的跨語性與台/日/華多語編排:《來自清水的孩子》巧妙還原歷史、揭示權力位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