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白色恐怖"相關的文章列表
話題》文藝的無用之用:關於葉老的記憶,及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觀後
2002年秋天,我興高采烈地進入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就讀,成為第二屆研究生。在課堂上,原先只在書裡看過面容的研究者,竟然都真人現身在講台前,徐徐講述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如願望成真。... 閱讀更多
漫畫評論》承接一個人或一個世代的記憶,如何可能?阿潑評《來自清水的孩子》
「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彷若一個金科玉律,讓大人們一代又一代複誦,好鼓勵學生閱讀。但,這是真的嗎? 至少,歷史反駁了這個說法。過去有超過30年的時間裡,若你太愛讀書,讀了政府不喜歡你讀的書,... 閱讀更多
書評》撬開古墓的石棺之後:讀《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
如何寫一部沒有檔案的歷史?筆者在進行戰後台灣精神科醫學體系與國家威權的相關研究時,有位精神醫學前輩在仙逝前答應接受訪談。他語帶暗示地和我訴說「曾經有間病房,只有特定醫師能夠接近」,... 閱讀更多
報導》大法官是國家良知,還是時代產物?關鍵人名首次曝光:《奉命釋法:大法官與轉型正義》
▇寧可錯殺,不可輕縱?第68號解釋 祖籍廣東梅縣的劉祥君先是在家鄉擔任小學老師,而後考進財政部鹽務局任職,1946年隨政府來臺,在臺灣省政府工作。本該平穩過生活,不料1951年遭人供述曾加入「... 閱讀更多
書評》給遺忘一個名字:評《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2020年的《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在原企劃與編輯團隊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社的支持下,由小說家胡淑雯與童偉格主編的《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閱讀更多
話題》靈魂與灰燼:胡淑雯、童偉格談《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受難者的時間是無限綿長的。在血肉與言說的無盡中,流淌著一種再怎麼失敗也不會輸掉的、近乎永恆的東西。於是我們面向過去,倒退著走入未來,或者,逕向往昔出發,直取歷史景深中、層次豐饒的空白。在《... 閱讀更多
評論》圖像的跨語性與台/日/華多語編排:《來自清水的孩子》巧妙還原歷史、揭示權力位階
我以前對自己小說裡的對話並不怎麼在乎,可是一開始寫《浪淘沙》,我就對自己苛求起來,用北京語來寫台灣人的對話已不能讓我滿足,因為那不像在寫「小說」,那根本就是在寫「翻譯小說」。 ──東方白... 閱讀更多
書評》在希望與恐懼之間:評《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幾年前,緣起於《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後倖存者的生命故事》這本書的閱讀,走訪了長崎原爆紀念館,可想而知,這樣的空間裡收納了許多傷害與死亡的遺物,陳述了特定觀點的戰爭敘事與遺事,印象最深刻的是,... 閱讀更多
繪本賞析》轉化人權議題為動物繪本:《說好不要哭》創作歷程解析
演講者:吳易蓁、謝璧卉 記錄:賴柔蒨(沃時文化) 編按:2019年,國家人權博物館啟動「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徵選對於白色恐怖、轉型正義、...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