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並不覺得把安迪.沃荷做成襪子就是最好的點子,但離開南科考古館時,可以帶個捲尺,頗讓我心滿意足——換成另一人,狀況也許又會倒過來。然而,大體而言,用心對待其「周邊」的博物館,屬於少數。
這或許與博物館背負的教化角色有關,除了若干例外,博物館傳統與消費或享樂主義,有點關係彆扭。如同奧布里斯特(Obrist)所言:「傳統藝術界只關注藝術品,作為不同經濟的其他部份從未被組織起來。」〈《策展簡史》〉
雖然我不支持文化機關帶有強烈利潤取向的重商主義,但我傾向延伸奧布里斯特的觀察:一旦博物館的不同經濟部分被有意識地組織起來,博物館的活化可以進入更具帶動性的範疇。從這個角度出發,每個展覽因此出現的「周邊」——無論是入場卷設計或紀念品,主題書籍或吉祥物式的小物分身,就不只是聊備一格的啦啦隊,而可以用來檢驗,是否「每一場展覽,都是被其他值得發掘的可能性包圍著的一種可能性。」(註)
➤逆襲偉大的娃娃,展覽的戲中戲與展外展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給我的第一個印象頗驚艷,就在於它正是「包圍可能性的新的可能性」。
幾個月前,我有幸進入台灣文學館「可讀 性——台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的現場,這使我剛好可以對照,兩者的承繼與歧異關係。繪本帶給原本展場較受限的形象感,一道閃電般的鮮明圖示:「娃娃來了」。這個母題的選擇,可謂神來之筆。娃娃是古老又繁複的指涉,從嬰兒、玩具、傀儡、公仔寶貝、假人到色情用品,都使用了一部分的娃娃意念。誰可以玩娃娃、玩什麼樣的娃娃,在性別主題上,也被視為應當經常挪移的界線。
在負面的作用上,娃娃曾是被污名的女偶或白種人霸權的象徵。在中性或精神分析上的角度,它是溫尼寇特「過渡物」(objet transsitionnel)的其中一種型態。藝術家運用「娃娃變形」發展表現語言的例子,更是族繁不及備載,這裡僅舉最廣為傳播的奈良美智與藏性別意識甚深的周瑞萍為代表。而對李昂〈有曲線的娃娃〉的探討,是台灣女性主義分析的早班車,近年擅使「娃娃流」的,則有林新惠。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開發出「詩人娃娃」、「社運娃娃」或「彩虹娃娃」等——並不是這個構想最有趣的部分。如果博物館是座娃娃屋?如果文學也該辦家家?不能不說,娃娃「逆襲偉大」的氣息,帶有豐富「陽剛逃逸」的想像。更甚之,「娃娃」在此繪本中,還帶來「反展示」的批判博物館精神——「女鬼娃娃」只在開館時「不動」,閉館後若繼續不動,則成「奇案」。雖然這只是小小的情節,卻已對博物館的「見與不見,動與不動」的辯證,做出了慧黠的眨眼示意。
「娃娃另有其祕密天地」,是胡桃鉗等童話的傳統,「不動並不是藥石罔效」則與文化理論對〈睡美人〉的「睡眠是成長的暗喻」分析有所呼應,在在令人感到這個圖文小書,在其激盪人心與喚起感應上,遠遠超過我們對「周邊」的期待,為展覽開出了戲中戲與展外展。
➤給力文學與繪本文化,可以接近的擁抱
我一方面為「博物館周邊」的創作性深感驚喜,另方面,我仍然想擴大觀察另一現象:那就是「女性主義或給力兒童文學」與「繪本文化」兩者有時還是有「通聯不足」的問題。不可諱言,一定存在完美的組合。然而,兩者不夠「互通有無」的情況,還蠻常見。比較一下《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與《愛達的想像力: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前者可稱為百科寫作,一頁概述一個女科學家,後者只以愛達勒芙雷斯為中心,一樣是傳記,後者就具備更強的繪本性,兩種文類作用不同。
對於給力文學似乎更常採用百科文體的現象,或是即使採用了繪本文體,還是容易出現百科文氣——我沒有足夠的研究推論原因。但假設我說「現階段若干給力文學還不夠擁抱繪本文化,我想說的是什麼?」
我想說的就是,給力文學作為兒童文學的新進,對於繪本「非教化、滑稽、不按牌理出牌」等力量,似乎較為羞怯使用。如同名人榜的給力書寫挽救了弱勢族群的可見性不足,促進更多元的表意,並非全無意義。然而,催生「更自由解放」的給力繪本,應該仍是更全面的文化平權願景。
在《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中,我們同樣看到迴盪在不同手法中的緊張與成績。女鬼娃娃問社運娃娃為何不用「殺掉壞男人」解決問題,這正是繪本通常會大膽發揮狂想或幽默感的突觸點,但社運娃娃以「法治時代」回答,就好像有點變成「教義問答」——說明性的給力原則偶爾壓過了繪本性。然而,深化繪本性,未必會離棄給力性。要讓給力性走得遠,不見得是要時時「耳提面命」。
是要混搭不同手法?還是走中間路線?這兩者牽涉到的是對不同敘事策略更深沈的判斷。——這類極小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太過心繫作為周邊出版的轉譯任務,或是整個「給力繪本類型」仍在發展階段的成型中性格。從《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的成果來看,「再創作、更策展」而非「再提袋、更水杯」,為展覽的周邊帶來了新氣象。
➤更多創作,更強周邊
用心甚深與實驗勇氣,都使得《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值得所有人認識與討論。各博物館周邊,若能借鏡本書在「創作」力道上的調度經驗,或也將可形成一番「更多創作,更強周邊」的風氣。
至於用色與構圖上自由活潑(真的好愛倒吊著出現的女鬼娃娃啊)等諸多優點,在此就不贅述。一個技術上的感想,是關於字體——若是能賦予字體更多彈性,似乎會在旨趣之上,更有提味。●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作者:鄭若珣
繪者:曹一竹
出版:玉山社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現從事文字創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時報文學獎優選、砂城文學小說與散文獎等獎項。小說作品有《臺陽妖異誌》、童話《狐狸私塾開學了》。FB: 晝書╱夜畫。寫日東藏。
策劃單位簡介: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累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
|
Tags: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內頁(玉山社提供)
嗯,我並不覺得把安迪.沃荷做成襪子就是最好的點子,但離開南科考古館時,可以帶個捲尺,頗讓我心滿意足——換成另一人,狀況也許又會倒過來。然而,大體而言,用心對待其「周邊」的博物館,屬於少數。
這或許與博物館背負的教化角色有關,除了若干例外,博物館傳統與消費或享樂主義,有點關係彆扭。如同奧布里斯特(Obrist)所言:「傳統藝術界只關注藝術品,作為不同經濟的其他部份從未被組織起來。」〈《策展簡史》〉
雖然我不支持文化機關帶有強烈利潤取向的重商主義,但我傾向延伸奧布里斯特的觀察:一旦博物館的不同經濟部分被有意識地組織起來,博物館的活化可以進入更具帶動性的範疇。從這個角度出發,每個展覽因此出現的「周邊」——無論是入場卷設計或紀念品,主題書籍或吉祥物式的小物分身,就不只是聊備一格的啦啦隊,而可以用來檢驗,是否「每一場展覽,都是被其他值得發掘的可能性包圍著的一種可能性。」(註)
➤逆襲偉大的娃娃,展覽的戲中戲與展外展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給我的第一個印象頗驚艷,就在於它正是「包圍可能性的新的可能性」。
幾個月前,我有幸進入台灣文學館「可讀 性——台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的現場,這使我剛好可以對照,兩者的承繼與歧異關係。繪本帶給原本展場較受限的形象感,一道閃電般的鮮明圖示:「娃娃來了」。這個母題的選擇,可謂神來之筆。娃娃是古老又繁複的指涉,從嬰兒、玩具、傀儡、公仔寶貝、假人到色情用品,都使用了一部分的娃娃意念。誰可以玩娃娃、玩什麼樣的娃娃,在性別主題上,也被視為應當經常挪移的界線。
在負面的作用上,娃娃曾是被污名的女偶或白種人霸權的象徵。在中性或精神分析上的角度,它是溫尼寇特「過渡物」(objet transsitionnel)的其中一種型態。藝術家運用「娃娃變形」發展表現語言的例子,更是族繁不及備載,這裡僅舉最廣為傳播的奈良美智與藏性別意識甚深的周瑞萍為代表。而對李昂〈有曲線的娃娃〉的探討,是台灣女性主義分析的早班車,近年擅使「娃娃流」的,則有林新惠。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開發出「詩人娃娃」、「社運娃娃」或「彩虹娃娃」等——並不是這個構想最有趣的部分。如果博物館是座娃娃屋?如果文學也該辦家家?不能不說,娃娃「逆襲偉大」的氣息,帶有豐富「陽剛逃逸」的想像。更甚之,「娃娃」在此繪本中,還帶來「反展示」的批判博物館精神——「女鬼娃娃」只在開館時「不動」,閉館後若繼續不動,則成「奇案」。雖然這只是小小的情節,卻已對博物館的「見與不見,動與不動」的辯證,做出了慧黠的眨眼示意。
「娃娃另有其祕密天地」,是胡桃鉗等童話的傳統,「不動並不是藥石罔效」則與文化理論對〈睡美人〉的「睡眠是成長的暗喻」分析有所呼應,在在令人感到這個圖文小書,在其激盪人心與喚起感應上,遠遠超過我們對「周邊」的期待,為展覽開出了戲中戲與展外展。
➤給力文學與繪本文化,可以接近的擁抱
我一方面為「博物館周邊」的創作性深感驚喜,另方面,我仍然想擴大觀察另一現象:那就是「女性主義或給力兒童文學」與「繪本文化」兩者有時還是有「通聯不足」的問題。不可諱言,一定存在完美的組合。然而,兩者不夠「互通有無」的情況,還蠻常見。比較一下《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與《愛達的想像力: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前者可稱為百科寫作,一頁概述一個女科學家,後者只以愛達勒芙雷斯為中心,一樣是傳記,後者就具備更強的繪本性,兩種文類作用不同。
對於給力文學似乎更常採用百科文體的現象,或是即使採用了繪本文體,還是容易出現百科文氣——我沒有足夠的研究推論原因。但假設我說「現階段若干給力文學還不夠擁抱繪本文化,我想說的是什麼?」
我想說的就是,給力文學作為兒童文學的新進,對於繪本「非教化、滑稽、不按牌理出牌」等力量,似乎較為羞怯使用。如同名人榜的給力書寫挽救了弱勢族群的可見性不足,促進更多元的表意,並非全無意義。然而,催生「更自由解放」的給力繪本,應該仍是更全面的文化平權願景。
在《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中,我們同樣看到迴盪在不同手法中的緊張與成績。女鬼娃娃問社運娃娃為何不用「殺掉壞男人」解決問題,這正是繪本通常會大膽發揮狂想或幽默感的突觸點,但社運娃娃以「法治時代」回答,就好像有點變成「教義問答」——說明性的給力原則偶爾壓過了繪本性。然而,深化繪本性,未必會離棄給力性。要讓給力性走得遠,不見得是要時時「耳提面命」。
是要混搭不同手法?還是走中間路線?這兩者牽涉到的是對不同敘事策略更深沈的判斷。——這類極小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太過心繫作為周邊出版的轉譯任務,或是整個「給力繪本類型」仍在發展階段的成型中性格。從《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的成果來看,「再創作、更策展」而非「再提袋、更水杯」,為展覽的周邊帶來了新氣象。
➤更多創作,更強周邊
用心甚深與實驗勇氣,都使得《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值得所有人認識與討論。各博物館周邊,若能借鏡本書在「創作」力道上的調度經驗,或也將可形成一番「更多創作,更強周邊」的風氣。
至於用色與構圖上自由活潑(真的好愛倒吊著出現的女鬼娃娃啊)等諸多優點,在此就不贅述。一個技術上的感想,是關於字體——若是能賦予字體更多彈性,似乎會在旨趣之上,更有提味。●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作者:鄭若珣
繪者:曹一竹
出版:玉山社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現從事文字創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時報文學獎優選、砂城文學小說與散文獎等獎項。小說作品有《臺陽妖異誌》、童話《狐狸私塾開學了》。FB: 晝書╱夜畫。寫日東藏。
策劃單位簡介: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累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專訪》臺文館升格為三級機構,蘇碩斌談館長任內的過去與未來
立法院於5/11三讀通過國立臺灣文學館組織法,臺文館將由原本的四級機構升格為直接隸屬文化部的三級機構,預計10/17舉行揭牌典禮。... 閱讀更多
當漫畫遇見博物館 上》不同目標,共同的藝術:台漫鍛造術 ft.雲之獸、畫電影的人、採集人的野帳、無價之畫
漫畫與博物館的合作,近10年在歐洲有相當多重要的討論,以「漫畫是否為藝術的討論」為起點,推演出了豐富的產業交流可能。這2年間,... 閱讀更多
當漫畫遇見博物館 下》博物館年輕化和漫畫藝術化,打開多元合作可能 ft.法國里爾美術宮
漫畫與博物館的合作,近10年在歐洲有相當多重要的討論,以「漫畫是否為藝術的討論」為起點,推演出了豐富的產業交流可能。這2年間,...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