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畔的文學巨樹:龍潭鍾肇政文學走讀
時間:2022/1/16(8:30~17:00)
行程: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基督教長老教會→龍元宮→龍元路→小家庭客家料理→九座寮鍾家祖祠→菱潭街興創基地→龍元橋→下街伯公祠→龍潭大池
導讀:
鍾延威(鍾肇政之子、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
蔡濟民(財團法人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專任副執行長)
由北到南的文學走讀,創作者們的足跡首先抵達桃園龍潭。
龍潭武德殿座落於熱鬧喧騰的市街旁,對面是龍潭國小,「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曾於此任教三十餘年,並在小學一側的日式宿舍群中住了11年,此區目前規畫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鍾延威(鍾肇政次子)回憶一家人過往在此處生活的種種:有作為重要社交的場域、供宿舍教員家庭使用的公共古井、師母曾為貼補家用飼養母豬的豬欄,還有她為支持鍾老創作,而特別向木匠訂製的檜木書桌等。
鍾肇政文學地景包含龍潭基督長老教會、龍元宮、龍元路等。行過極具在地歷史意義的雜貨鋪、冰菓室、中藥房、餐廳、「水果巷」、老修鞋鋪、傳統西裝店、手工香鋪,再走過鍾肇政的老家九座寮鍾家祠堂,大家回到武德殿,跟著元春中藥房第二代主理人曾卓穎製作藥草包,了解藥籤文化,體驗龍潭小鎮風光。
沿著南龍路再出發,經過鍾老以前蹺班看電影的龍潭戲院,行經充滿文創氣息的菱潭街文化園區,看見更多青年在此生根萌芽。抵達龍潭大池,遙望乳姑山,此刻的心情猶如鍾肇政詩作所寫:「若人个樂園,若人个天堂;恁靚个龍潭,分涯來掛心腸。」
延伸閱讀:
- 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濁流三部曲》(《濁流》、《江山萬里》、《流雲》)、《幸福歲月》、《魯冰花》、《青春行》、《望春風》、《歸來記》、《靈潭恨》
- 鍾延威《攀一座山:以生命書寫歷史長河的鍾肇政》
- 周錦宏、鍾延威、王保鍵主編《鍾肇政的臺灣關懷》
➤小說、老宅、佐茶香:北埔龍瑛宗文學走讀
時間:2021/12/12(8:30~17:00)
行程:龍瑛宗文學館→北埔國小→彭家祠堂→金廣福公館→龍瑛宗故居→秀鑾公園→北埔食堂→慈天宮→忠恕堂→天水堂→姜阿新洋樓→橘香甜甜
導讀:
劉抒苑(龍瑛宗孫女、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姚其中(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古蹟課程講師)
文學旅行下一站來到新竹北埔與新埔:
北埔小鎮是文化、歷史與文學的載體,刻印著作家龍瑛宗筆下許多故事的背景軌跡。
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龍瑛宗孫女劉抒苑,談起龍瑛宗在家時沈默寡言,總以自己的方式展現慈愛與對晚輩的期待。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王惠珍所長接著向一行人介紹龍瑛宗文學館的建築空間規劃、策展概念到展品擺設,並帶大家走進北埔小鎮參訪北埔國小、彭家祠堂(龍瑛宗曾在此上過幾天私塾,卻因警察干涉沒能持續,他在〈夜流〉中一再提到沒繼續受私塾教育的遺憾)、天水堂、金廣福與慈天宮的歷史,再走上秀巒山,遠眺龍瑛宗小說中敘述的淺丘景象。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的古蹟課程講師姚其中,沿途介紹慈天宮、忠恕堂與天水堂之堂號由來及建築特色。緊接著來到《茶金》故事靈感來源的姜阿新洋樓,由姜阿新教育基金會吳錫斌董事長介紹洋樓設計細節,談起買回洋樓至修建完成,其中的不易與堅持。
最後到隆源餅行體驗手作柑橘味紅粄,將鹹甜內餡包入粄糰中,再以粄模壓製成形,仍不失客家傳統風味。本場走讀在新與舊、古與今之間交織,歷史、文化、文學、地景彼此牽動,北埔的故事永遠都是未完待續,令人期待。
延伸閱讀:
- 龍瑛宗〈夜流〉、〈一個望鄉族的告白〉、〈山居故鄉之記〉、〈北埔金廣福〉、〈還鄉記〉、〈黃家〉、〈貘〉、〈萬葉集的回憶〉、〈半世紀前的往事〉、〈歡鬧河邊的女子們〉、〈故園秋色〉、〈新春懷古〉、〈白鬼〉、〈村姑娘逝矣〉
-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向光~草木有情:新埔杜潘芳格文學走讀
時間:2022/3/20(8:30~17:00)
行程:褒忠亭義民廟→新埔鎮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潘家洋樓(潘錦河故居)→廣和宮→潘屋與螃蟹穴洗衫窟→日勝飲食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埔教會→戰鬥巷→涼井人文生態園區
導讀:
張芳慈(杜潘芳格深入研究詩人)
戴德泉(客家民俗植物講師)
彭元岐(涼井人文園區經營者)
彭瑜亮(《亮語》雜誌創辦人)
來到古蹟建築豐富密集的新埔鎮,也是詩人杜潘芳格的故鄉,大家因文學齊聚在褒忠亭義民廟廟埕上,講師張芳慈帶領大家理解杜潘芳格〈平安戲〉與〈中元節〉背後的政治性,及時代更迭下所造成的無奈、壓抑與苦痛。
來到新埔國小旁的新埔鎮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張芳慈提到杜潘芳格因無法以母語創作,而一生都不甘願,於是用盡心力推廣客家語言創作。再走入新埔街區,行經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廣和宮、新埔潘宅,於螃蟹穴洗衫窟駐足,張芳慈娓娓道來杜潘芳格父母的故事,他們何以影響杜潘芳格的人生與性格,以及那段詩人經過長年苦戀,在無數書信往返後,終於得到父母首肯的愛情故事。
在新埔教會前,從〈紙人〉及〈重生〉兩首詩,看見杜潘芳格如何在信仰中找到依靠,與看待死亡的智慧,張芳慈說:「她認為死是朝向光明的。」
午後在涼井人文咖啡,經營者彭元岐再朗誦〈平安戲〉,詮釋詩人的壓抑、憤慨與無奈。植物專家戴德泉則帶大家認識杜潘芳格詩中的客庄常見植物,包含芙蓉花、桂花、月桃、梧桐、樟樹、蓮蕉花的特質、客語用法與生活運用方式。最後由《亮語》雜誌創辦人彭瑜亮,分享自己的教育歷程與理念,進行幽默風趣的二行詩教學。於是眾人把今日的記憶結集成詩,帶回了各自的生活。
延伸閱讀:
- 杜潘芳格《慶壽》、《朝晴》、《青鳳蘭波》、《芙蓉花的季節》
- 張芳慈《越軌》、《紅色漩渦》、《天光日》
- 戴德泉《南庄植物誌》
- 亮孩《詩控城市》、《詩控餐桌》
➤苦楝花開的時節:新埔西湖吳濁流文學走讀
時間:2022/6/26(8:30~17:00)
行程:吳濁流故居→吳濁流藝文館→宣王宮→劉恩寬古宅→苦楝樹→金龍窯
導讀:
吳載威(吳濁流侄孫)
姚其中(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古蹟課程講師)
張典婉(資深媒體工作者)
甘耀明(小說家)
文學家吳濁流成長於新竹新埔,任教於苗栗西湖。本場活動跨越縣市交界,帶文化人們走進文學家過往的生活場景。
古蹟講師姚其中從吳濁流故居前的「督憲光臨紀念碑」與伯公廟講起,除認識客家民間信仰,也講述新埔大茅埔與小茅埔的發展史。吳濁流侄孫吳載威,則介紹吳家的興起,與其飛行員大哥吳載熙過去於黑貓中隊期間的英勇事蹟。
午後圍坐在吳濁流文學藝術館中,作家張典婉分享她珍藏、由吳濁流主編的《臺灣文藝》,並娓娓道出自身家庭與吳濁流的情誼,讓大家對吳濁流有更立體的認識。作家甘耀明並領隊走讀「雲梯書院」宣王宮、聖蹟亭、劉恩寬古宅(翻譯家劉慕沙老家),談起西湖地景如何影響吳濁流的創作心境,他受到教書時認識的同事袖川小姐的鼓勵,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大夥兒圍著小伯公廟輪流朗讀《亞細亞的孤兒》第一章:〈苦楝花開的時節〉。
最後來到金龍窯,由窯主李錦明介紹窯場歷史與經營理念,不時感嘆老一輩製陶師不在了,傳統柴燒「登窯」也逐漸消逝。本次走讀所到之處,都充滿農村的美、歷史的美、時間停滯的美。願這些美透過我們不斷踏尋、關心這片土地,而能一直留存、美麗下去。
延伸閱讀:
- 吳濁流《無花果》、《亞細亞的孤兒》、《臺灣連翹》、《水月》
-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
➤藥學詩人與水果之鄉:卓蘭詹冰文學走讀
時間:2021/10/23(8:30~17:00)
行程:詹冰故事文學館暨饒平客語園區→詹冰故居→卓蘭鵝肉擔→峩崙廟→繼述堂→智和醫院→老庄中角伯公→饒平文化協會→老庄溪溪畔→滙豐觀光果園→回卓蘭鎮上
導讀:
謝鴻文(兒童文學作家)
詹佩芬(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執行長)
詹前裕(詹冰侄子、畫家)
苗栗客庄與文學交會的下一站是以水果著稱的卓蘭,文藝工作者圍坐在詹冰故事文學館園區前的芒果樹下,欣賞卓蘭國小師生動人的演出,不僅以客、華語朗誦呈現詹冰詩作〈插秧〉、〈連日大雨〉與〈我的日記簿〉,更演唱客語歌謠〈客家山歌序曲〉、〈禾埕記趣〉及〈桐花樹下喔喔孺〉。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特別應邀前來,分享與外公詹冰互動的點滴回憶,更形容詹冰的詩越讀越有一種清澈感。蔡其昌與客家委員會主委楊長鎮接著分別以鏗鏘有力,卻不失感性的聲韻,朗讀詹冰詩作〈蝸牛〉、〈天門開的時候〉與〈椪柑〉。
著名畫家、詹冰侄子詹前裕教授熱心介紹近百年的詹冰故居建築特色以及家族回憶。故居富有文人素雅別緻的品味,日後預計規畫為詹冰故居紀念館,供人參訪研究,更保存三代以來的家族記憶。
兒童文學作家謝鴻文,介紹文學館周遭的詹冰詩作壁畫〈插秧〉、〈雨〉與〈奇妙的夢〉等,解析詩文的對仗、排比與作為圖像的呈現。他認為,詹冰的詩作能具體呈現畫面,又能兼顧文字的詩意與韻律節奏,更不斷嘗試以最精簡的文字,讓人看見最豐富的意象。他更強調,讀詹冰的詩,要記得發揮想像,感受詹冰澄澈的童心看見的世界。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執行長詹佩芬則帶領一行人走讀峩崙廟、詹氏繼述堂、智和醫院、老庄中角伯公廟與老庄溪溪畔。最後到訪在地果園,品嘗正當時令的楊桃、水梨、柿子與芭樂,也體驗詹冰詩作中描繪的農家田園風光及採果的樂趣。
延伸閱讀:
- 詹冰《綠血球》、《實驗室》、《詹冰詩選集》
- 謝鴻文《兒童文學的新生與新聲》
➤歸鄉,回家的路:六堆鍾理和、鍾鐵民走讀
時間:2022/8/6(9:00~17:00)
行程:雙溪母樹林(雙溪熱帶樹木園)→鍾理和紀念館→DIY調色→鍾理和故居
導讀:
鍾舜文(鍾鐵民女兒、畫家)
文學走讀壓軸路線踏上南部六堆,橫跨部分高雄、屏東的客家庄。首先深入美濃,直奔日治時期1935年設立的「雙溪熱帶樹木園」,由身兼畫家、鍾理和孫女及鍾鐵民三女兒的鍾舜文,導覽森林生態。這裡有她甜蜜的童年,也有許多美濃鄉親的回憶。園中有珍貴的各種龍腦香,也談及客家話稱「船底樹」的柚木。鍾理和在〈貧賤夫妻〉中,描述妻子鍾平妹為了扛起家計,不惜冒險到山中盜採柚木,鍾理和因此自責不已,文章中流露出夫妻之間的鶼鰈情深。
鍾舜文更帶領大家朗誦鍾鐵民作品〈揚葉仔!飛歸來!〉,文中訴說著保育生態的重要性,期許眾人與大自然和平相處。創辦於1995年的美濃黃蝶祭,每年也會朗誦這首作品,透過儀式喚起大家對自然保育的重視,以及對萬物生命的尊重。
鍾理和紀念館是臺灣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的紀念館,館內展示了鍾理和生前珍貴的手稿、日記、生活用品等文學資料,看著陳列的文物,彷彿進入了文學時光隧道。鍾舜文也帶著大家在館外進行「DIY調色卡」彩繪活動。
走讀的最後一站來到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的鍾理和故居,其為典型的客家夥房建築,牆外彩繪著鍾理和的《假黎婆》與〈初戀〉,庭院裡植有百年夜合花與桂花,是鍾理和父親鍾鎮榮(鍾番薯)1910年興建伙房時所栽種。走在六堆優美的農田與山林,文學家的身影彷彿歷歷在目,與大夥兒一同走進盛夏的歸鄉之路。
延伸閱讀:
- 鍾理和《笠山農場》、《雨》、《原鄉人》、《貧賤夫妻》、《假黎婆》
- 鍾鐵民〈美濃的黃蝶祭〉、〈揚葉仔!飛歸來!〉、〈大地書房〉、〈淚滴禾下土〉、〈苦苓樹〉、〈運動〉
【參詳.當代客家藝文沙龍】預計於2022年底集結出版,共3冊,內容包含42場沙龍(含6場思辯場)、6場走讀精華,敬請期待!
Tags:
《亮語》雜誌創辦人彭瑜亮,分享教育歷程與理念、二行詩教學。
匯聚各界文學、藝術、文史、飲食、語言、地方創生等領域文化人,共同商討交流當代文化藝術與客家議題的「參詳camˊ xiongˇ.當代客家文藝沙龍」,自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為期一年的沙龍座談,在台北左轉有書、新竹或者書店、高雄三餘書店等據點持續進行。
除了系列沙龍的講者外,參詳社群中的客家文化研究者和文藝工作者,一同參與6場客籍文學家走讀,旅行台三線與六堆客庄,走入文學家鍾肇政、龍瑛宗、杜潘芳格、吳濁流、詹冰、鍾理和與鍾鐵民的故鄉,串聯作家紀念館與在地文學館,遙想作家的生世與創作歷程,並體驗客庄小旅行的魅力。
活動結束後,本文匯整介紹客籍文學家的文學走讀路線,邀請讀者們一同探尋文學家的生命史跡。
撰寫:張簡敏希、林君蓉;整理:廖彥筑
照片:【參詳.當代客家藝文沙龍】提供
➤池畔的文學巨樹:龍潭鍾肇政文學走讀
由北到南的文學走讀,創作者們的足跡首先抵達桃園龍潭。
龍潭武德殿座落於熱鬧喧騰的市街旁,對面是龍潭國小,「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曾於此任教三十餘年,並在小學一側的日式宿舍群中住了11年,此區目前規畫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鍾延威(鍾肇政次子)回憶一家人過往在此處生活的種種:有作為重要社交的場域、供宿舍教員家庭使用的公共古井、師母曾為貼補家用飼養母豬的豬欄,還有她為支持鍾老創作,而特別向木匠訂製的檜木書桌等。
鍾肇政文學地景包含龍潭基督長老教會、龍元宮、龍元路等。行過極具在地歷史意義的雜貨鋪、冰菓室、中藥房、餐廳、「水果巷」、老修鞋鋪、傳統西裝店、手工香鋪,再走過鍾肇政的老家九座寮鍾家祠堂,大家回到武德殿,跟著元春中藥房第二代主理人曾卓穎製作藥草包,了解藥籤文化,體驗龍潭小鎮風光。
沿著南龍路再出發,經過鍾老以前蹺班看電影的龍潭戲院,行經充滿文創氣息的菱潭街文化園區,看見更多青年在此生根萌芽。抵達龍潭大池,遙望乳姑山,此刻的心情猶如鍾肇政詩作所寫:「若人个樂園,若人个天堂;恁靚个龍潭,分涯來掛心腸。」
延伸閱讀:
➤小說、老宅、佐茶香:北埔龍瑛宗文學走讀
文學旅行下一站來到新竹北埔與新埔:
北埔小鎮是文化、歷史與文學的載體,刻印著作家龍瑛宗筆下許多故事的背景軌跡。
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龍瑛宗孫女劉抒苑,談起龍瑛宗在家時沈默寡言,總以自己的方式展現慈愛與對晚輩的期待。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王惠珍所長接著向一行人介紹龍瑛宗文學館的建築空間規劃、策展概念到展品擺設,並帶大家走進北埔小鎮參訪北埔國小、彭家祠堂(龍瑛宗曾在此上過幾天私塾,卻因警察干涉沒能持續,他在〈夜流〉中一再提到沒繼續受私塾教育的遺憾)、天水堂、金廣福與慈天宮的歷史,再走上秀巒山,遠眺龍瑛宗小說中敘述的淺丘景象。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的古蹟課程講師姚其中,沿途介紹慈天宮、忠恕堂與天水堂之堂號由來及建築特色。緊接著來到《茶金》故事靈感來源的姜阿新洋樓,由姜阿新教育基金會吳錫斌董事長介紹洋樓設計細節,談起買回洋樓至修建完成,其中的不易與堅持。
最後到隆源餅行體驗手作柑橘味紅粄,將鹹甜內餡包入粄糰中,再以粄模壓製成形,仍不失客家傳統風味。本場走讀在新與舊、古與今之間交織,歷史、文化、文學、地景彼此牽動,北埔的故事永遠都是未完待續,令人期待。
延伸閱讀:
➤向光~草木有情:新埔杜潘芳格文學走讀
來到古蹟建築豐富密集的新埔鎮,也是詩人杜潘芳格的故鄉,大家因文學齊聚在褒忠亭義民廟廟埕上,講師張芳慈帶領大家理解杜潘芳格〈平安戲〉與〈中元節〉背後的政治性,及時代更迭下所造成的無奈、壓抑與苦痛。
來到新埔國小旁的新埔鎮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張芳慈提到杜潘芳格因無法以母語創作,而一生都不甘願,於是用盡心力推廣客家語言創作。再走入新埔街區,行經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廣和宮、新埔潘宅,於螃蟹穴洗衫窟駐足,張芳慈娓娓道來杜潘芳格父母的故事,他們何以影響杜潘芳格的人生與性格,以及那段詩人經過長年苦戀,在無數書信往返後,終於得到父母首肯的愛情故事。
在新埔教會前,從〈紙人〉及〈重生〉兩首詩,看見杜潘芳格如何在信仰中找到依靠,與看待死亡的智慧,張芳慈說:「她認為死是朝向光明的。」
午後在涼井人文咖啡,經營者彭元岐再朗誦〈平安戲〉,詮釋詩人的壓抑、憤慨與無奈。植物專家戴德泉則帶大家認識杜潘芳格詩中的客庄常見植物,包含芙蓉花、桂花、月桃、梧桐、樟樹、蓮蕉花的特質、客語用法與生活運用方式。最後由《亮語》雜誌創辦人彭瑜亮,分享自己的教育歷程與理念,進行幽默風趣的二行詩教學。於是眾人把今日的記憶結集成詩,帶回了各自的生活。
延伸閱讀:
➤苦楝花開的時節:新埔西湖吳濁流文學走讀
文學家吳濁流成長於新竹新埔,任教於苗栗西湖。本場活動跨越縣市交界,帶文化人們走進文學家過往的生活場景。
古蹟講師姚其中從吳濁流故居前的「督憲光臨紀念碑」與伯公廟講起,除認識客家民間信仰,也講述新埔大茅埔與小茅埔的發展史。吳濁流侄孫吳載威,則介紹吳家的興起,與其飛行員大哥吳載熙過去於黑貓中隊期間的英勇事蹟。
午後圍坐在吳濁流文學藝術館中,作家張典婉分享她珍藏、由吳濁流主編的《臺灣文藝》,並娓娓道出自身家庭與吳濁流的情誼,讓大家對吳濁流有更立體的認識。作家甘耀明並領隊走讀「雲梯書院」宣王宮、聖蹟亭、劉恩寬古宅(翻譯家劉慕沙老家),談起西湖地景如何影響吳濁流的創作心境,他受到教書時認識的同事袖川小姐的鼓勵,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大夥兒圍著小伯公廟輪流朗讀《亞細亞的孤兒》第一章:〈苦楝花開的時節〉。
最後來到金龍窯,由窯主李錦明介紹窯場歷史與經營理念,不時感嘆老一輩製陶師不在了,傳統柴燒「登窯」也逐漸消逝。本次走讀所到之處,都充滿農村的美、歷史的美、時間停滯的美。願這些美透過我們不斷踏尋、關心這片土地,而能一直留存、美麗下去。
延伸閱讀:
➤藥學詩人與水果之鄉:卓蘭詹冰文學走讀
苗栗客庄與文學交會的下一站是以水果著稱的卓蘭,文藝工作者圍坐在詹冰故事文學館園區前的芒果樹下,欣賞卓蘭國小師生動人的演出,不僅以客、華語朗誦呈現詹冰詩作〈插秧〉、〈連日大雨〉與〈我的日記簿〉,更演唱客語歌謠〈客家山歌序曲〉、〈禾埕記趣〉及〈桐花樹下喔喔孺〉。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特別應邀前來,分享與外公詹冰互動的點滴回憶,更形容詹冰的詩越讀越有一種清澈感。蔡其昌與客家委員會主委楊長鎮接著分別以鏗鏘有力,卻不失感性的聲韻,朗讀詹冰詩作〈蝸牛〉、〈天門開的時候〉與〈椪柑〉。
著名畫家、詹冰侄子詹前裕教授熱心介紹近百年的詹冰故居建築特色以及家族回憶。故居富有文人素雅別緻的品味,日後預計規畫為詹冰故居紀念館,供人參訪研究,更保存三代以來的家族記憶。
兒童文學作家謝鴻文,介紹文學館周遭的詹冰詩作壁畫〈插秧〉、〈雨〉與〈奇妙的夢〉等,解析詩文的對仗、排比與作為圖像的呈現。他認為,詹冰的詩作能具體呈現畫面,又能兼顧文字的詩意與韻律節奏,更不斷嘗試以最精簡的文字,讓人看見最豐富的意象。他更強調,讀詹冰的詩,要記得發揮想像,感受詹冰澄澈的童心看見的世界。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執行長詹佩芬則帶領一行人走讀峩崙廟、詹氏繼述堂、智和醫院、老庄中角伯公廟與老庄溪溪畔。最後到訪在地果園,品嘗正當時令的楊桃、水梨、柿子與芭樂,也體驗詹冰詩作中描繪的農家田園風光及採果的樂趣。
延伸閱讀:
➤歸鄉,回家的路:六堆鍾理和、鍾鐵民走讀
文學走讀壓軸路線踏上南部六堆,橫跨部分高雄、屏東的客家庄。首先深入美濃,直奔日治時期1935年設立的「雙溪熱帶樹木園」,由身兼畫家、鍾理和孫女及鍾鐵民三女兒的鍾舜文,導覽森林生態。這裡有她甜蜜的童年,也有許多美濃鄉親的回憶。園中有珍貴的各種龍腦香,也談及客家話稱「船底樹」的柚木。鍾理和在〈貧賤夫妻〉中,描述妻子鍾平妹為了扛起家計,不惜冒險到山中盜採柚木,鍾理和因此自責不已,文章中流露出夫妻之間的鶼鰈情深。
鍾舜文更帶領大家朗誦鍾鐵民作品〈揚葉仔!飛歸來!〉,文中訴說著保育生態的重要性,期許眾人與大自然和平相處。創辦於1995年的美濃黃蝶祭,每年也會朗誦這首作品,透過儀式喚起大家對自然保育的重視,以及對萬物生命的尊重。
鍾理和紀念館是臺灣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的紀念館,館內展示了鍾理和生前珍貴的手稿、日記、生活用品等文學資料,看著陳列的文物,彷彿進入了文學時光隧道。鍾舜文也帶著大家在館外進行「DIY調色卡」彩繪活動。
走讀的最後一站來到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的鍾理和故居,其為典型的客家夥房建築,牆外彩繪著鍾理和的《假黎婆》與〈初戀〉,庭院裡植有百年夜合花與桂花,是鍾理和父親鍾鎮榮(鍾番薯)1910年興建伙房時所栽種。走在六堆優美的農田與山林,文學家的身影彷彿歷歷在目,與大夥兒一同走進盛夏的歸鄉之路。
延伸閱讀:
【參詳.當代客家藝文沙龍】預計於2022年底集結出版,共3冊,內容包含42場沙龍(含6場思辯場)、6場走讀精華,敬請期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現場》我不會跟你說保重,連再見也不必說:側記在台香港作家的龍山寺走讀
前言:啟發自《我香港,我街道》系列的《我台北,我街道》近日出版第二集。不同於前作集結眾多作家的台北記憶,《我台北,我街道2》廣納精神科醫師、政治工作者、... 閱讀更多
現場》走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三代女子的心靈故鄉大稻埕
自2018接連兩年奪得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等多項散文大獎的「老派少女」洪愛珠,在喜愛她的讀者千呼萬喚頻頻敲碗之下,今年3月,... 閱讀更多
現場》時光逆行,見證百年林場變革:走讀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