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要純情,要勇敢,要相信文學:《尋琴者》經典版歲末祝福會

2022-12-28 12:00

作家郭強生(左)與木馬文化社長陳蕙慧。(圖源:木馬文化)

從高中開始創作的郭強生,迄今出版過數十本小說散文著作。2020出版的中篇小說《尋琴者》打動無數讀者的心弦,出版以來屢屢獲得多項文學獎肯定。就在今年,《尋琴者》更踏出華語世界,在頂尖華文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攜手合作下,化身為《The Piano Tuner》,將於明(2023)年1月由Simon & Schuster集團下的Arcade出版社正式介紹給英語讀者,而Arcade出版社即是中國作家莫言英譯作品的重要推手。

慶祝《尋琴者》英語版面市,木馬文化藉此舉辦歲末茶會,提前與文學知音們相聚。木馬文化社長陳蕙慧在開場時感性地說,「閱讀《尋琴者》最大的心得是:如果我們有祝福,要提前說出來,有真誠愛意也要當面表達」,於是有了這場文房書香的約會。

很勇敢的人才有資格談美,要很堅強的人才能夠奢言浪漫

面對讀者殷殷期盼的眼神,郭強生微笑說,「要純情,要勇敢,要相信文學」是支持他一路走來的三句話,也是今晚的主題。那一刻,原本有點興奮躁動的氣氛,緩緩地沉靜下來,這三句話彷彿一組完美和弦,頓時在大家心上撥動出無聲的共鳴,定調這晚一期一會的主旋律。

郭強生說,「我相信磁場是一件很神祕的事。能夠讀完《尋琴者》這本書,能夠理解書中提到的『情』字,讀完有感覺、有感應,就會化成祝福,感染到更多的人。我心裡的弦先動了,然後你們的跟著動了。而目前至少有上萬人的情弦動了。這個力量不是很巨大,但很溫柔。這是從文學中能得到最好的事情。」

對「情」有深刻理解,源自於誠實追求真實的執著。郭強生自小生長環境與學業成績都屬中上,本可以輕鬆踏上一條既定的康莊大道,但他選擇面對自我的真實。他自剖,「我從小在文學與藝術中看見真實,看到我們如何重複別人給的指令而不自知。」不斷挑戰、尋找真實,結果儘管豐碩,但很多時候會是傷痕累累。郭強生認為,沒有人生來需要如此堅強,所有的堅強都是迫不得已。

問題是,堅強的原因是為什麼?對郭強生來說,這是為了要純情。他直言,「一般以為純情是浪漫軟弱、不合時宜、不敢面對現實,這都是誤解。純情,得要勇敢才行。」當勇敢付諸行動,就是以誠實面對自己、做自己,「用你自己的方式走下去,否則怎麼做,剩下的只是填不完的後悔」。

在書寫裡頭生活,在創作之中重生

郭強生自認是個喜歡繞遠路,不放心走快速捷徑的人,越是理所當然的事,他越想掙脫突破。這樣的個性讓他的人生版圖與境遇不斷壯大,他卻也曾經歷13年完全無法提筆再寫小說。面對中年後重新歸零,他更加意識到,「一切的選擇都是一個『情』字。人生至此,我只剩下寫或不寫。面對自己時,我看到了最底處。如果我繼續寫作這件事還有一點意義的話,就是讓大家看到『這樣的人生也是OK的』」。

面對人生空茫一段,他把自己化成調音師,看待人生起落,寫成精巧罕見的中篇小說《尋琴者》。他想寫的是「一個人一直不斷離開別人的目光,去追尋自己心中的那座鋼琴,以及自己彈奏鋼琴時,音樂與自己之間的震動。」

《尋琴者》讓人重拾感傷的超能力

本書的頭號書迷當數陳蕙慧。一接過麥克風,陳蕙慧迫不及待向大家告白,《尋琴者》她已經讀過7次,每一次都有新發現,相信這會是當代經典。她深信「這本書可以進入人心很深的地方,除了因為情弦撥動之外,還有漣漪的擴散」,而在此時推出新封面經典版,除了感謝讀者,也想鼓勵更多創作者。


陳蕙慧分享閱讀《尋琴者》的啟發(圖源:木馬文化)

《尋琴者》經典版封面是郭強生1996年在紐約完成的畫作《夢中的樣子》,紀念哀悼自殺身亡的初戀情人,也是回應此書的寫作動機。書中關於夢想、失落、告別、死亡、紐約、大雪,都是在1996年經歷破滅與傷痛時種下的,而書中表達的體會,都萌芽自這幅畫作。

在茶會上,陳蕙慧分享了閱讀《尋琴者》最大的啟發。她說自己每天有開不完的會,要處理很多不浪漫的事,完全沒有餘裕與能力去感傷。但每每參加《尋琴者》相關講座,她就會重讀一次,只要一讀,心就會揪得很緊。她苦笑說,「這是超能力的鍛鍊啊!」

陳蕙慧說明,超能力有一部分來自作者的文字能力,讓她不管重讀幾次都還覺得震動;另一方面,「這文字打開了我心的縫隙,風吹進來了,我又重新拾回了感傷的超能力。我們社會很需要更多的感性,這其中可能有很多你不願意顯露出的柔軟。」

《尋琴者》當初在《印刻文學》雜誌連載,只有4萬多字,準備出版時增添了一些細節,也才加到逾6萬字。連載時的結局,郭強生寫的是林桑把鑰匙給胡以魯,後者不知道要不要接,故事就停在那裡。經過一年多的沉澱,他突然想把兩人的結局改成後來我們讀到的模樣,這個起心動念有點神祕,他也很難說得清楚。陳蕙慧則補充說,在鑰匙場景之後,胡以魯去了李赫特故居,最終停在一個開放式的謎樣結局,或許十個人讀來會有十種不同的想法,然而這就是文學的美好,讓我們的心靈因此躍動。

在文學中體會人生況味,在生命中尋找自己的調音師

當晚參加茶會的書迷有不同的背景與年紀,共通點是他們都對郭強生的作品如數家珍,因為著迷《尋琴者》的繞樑餘韻而相會於此。

其中有讀者因為郭強生的散文集而重拾讀書習慣,有人因此開始涉獵工具書以外的書籍,真切感受到文字的重量,找回自己一部分的感性;有讀者在分享自己的讀後感時,不斷提到「深刻」這個形容詞,這讓陳蕙慧深表同意地說,「讀老師的書就是『用生命跟生命在對話』,我們或許沒有那樣的文字能力,但可能有類似的經歷,那樣痛過,那樣愛過。」還有幾位讀者表示自己很幸運地生活順遂,但透過郭強生的書,體會到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理解生命的多元性,萌生突破框架的動力。

現場最年輕的讀者是個國三生,沉穩大方的談吐引發大家的好奇與騷動。他說,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壓抑」,對情感、雪、鋼琴等各方面的壓抑,包括他一開始以為主角調音師溫文儒雅,但後來他的作為原來也是壓抑到底的轉變。


郭強生與國三生讀者。(圖源:木馬文化)

最好的音色不是極強的,而是極微極微的弱音

現場一位玩樂團的讀者針對《尋琴者》的戀物情感提出自己的體會。他因為接觸不同的吉他,於是能從彈奏的微妙手感中,辨別出每把吉他的音色、情感、質地,這讓他在閱讀《尋琴者》時特別有感,也更加好奇郭強生如何處理人與物品的關係,並堆疊出這些情感細節?

郭強生說,自己其實不會彈奏樂器,書中引用的樂理也不深奧,他只是用了大量的投射,想像演奏者與鋼琴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很相像。因此,他不只寫樂器,也是寫調音師與樂器、鋼琴家與樂器。他說,「如果你對人生沒有體悟,你讀到這樣的樂理也不會有特別感覺。這是人的情感的投射,這才會讓冷硬的原理,化成了故事」。

一波波的能量堆疊到讀者交流時間,交織出豐沛的共振,讓原本互不相識的書迷,愉快地在會後「彼此相認」,呼應了本書想要傳遞的想法之一:我們可能是調音師,有時也是彈奏者,更是那台勇於發出極微極微弱音的鋼琴,渴望被聽見、被欣賞。這一晚因為《尋琴者》而相聚,便是具體守護了那樣的感知與浪漫,給予我們繼續前行的動能。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尋琴者經典版
作者:郭強生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郭強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博士,回國後先於國立東華大學任教,協助創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2021年獲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中篇小說《尋琴者》獲2020台灣文學金典獎、Openbook2020年度好書獎、2021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2020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2020博客來年度選書。曾以《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長篇小說《惑鄉之人》獲金鼎獎;《夜行之子》、《斷代》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短篇小說〈罪人〉榮獲2017年九歌年度小說獎。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獲開卷好書獎、金鼎獎、台灣文學金典獎肯定;《我將前往的遠方》獲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優遊於文學與文化不同領域,其文字美學與創作視角成熟沉穩,冷冽華麗,從激昂與憂鬱之人性衝突中淬取恣放與純情,澎湃中見深厚底蘊。除小說與戲劇外,其他散文出版作品包括《用青春換一場相逢》、《來不及美好》、日記文學《2003╱郭強生》,以及評論文集《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文學公民》、《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等多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