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繪本大師》為孩子創造世界的入口: 塗鴉手藝人莫.威樂(Mo Willems)的想像旅行

圖畫書創作者莫.威樂(圖片來源:flickr/Alvin Trusty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精心規畫「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將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2020年5月因Covid-19肆虐流行,全世界幾近停擺,艾瑞卡爾圖畫書藝術博物館推出了線上體驗設計展「ART in PLACE : Social Distancing in the Studio」,由以《別讓鴿子開公車》知名的作家莫.威樂(Mo Willems)邀請世界各地21位藝術家,分享他們在這段期間創作的作品。每位藝術家都提出一份聲明,述說自己的心境,以及個人、工作室和作品現況的照片,藝術的範圍從繪畫、影片到雕塑,表達了人們在艱難的時期裡,如何以創意尋求安慰和希望。

誠如威樂所言:「這是一個糟糕的時刻,但科學可以帶我們脫離這個困境,而藝術將會幫助我們渡過。」秉持這樣的信念,時任甘迺迪中心第一位駐場教育藝術家的威樂,推出了廣受兒童歡迎的「LUNCH DOODLES with Mo Willems!」(午餐塗鴉)活動,在孩子因疫情隔絕、無法上學的當下,每天下午1點威樂親自主持免費的線上繪畫課程,邀請小朋友探索創作的奧祕,藉著一起塗鴉,讓孩子知道:「你可能是孤立的,但你並不孤單。」


莫.威樂推出線上「午餐塗鴉」活動,引起孩子們熱烈迴響。(圖片來源:The Kennedy Center

身為獨子,威樂幼年時卻不覺得孤單,他從三、四歲就開始塗鴉,與其說是畫畫,塗鴉更是他和世界溝通的方式。這位被譽為「21世紀最突出的新銳作家」,一路認真、嚴肅的對待塗鴉,至今已創作50多本童書,為孩子打造了一個奇思妙想的世界,他的創意究竟從何而來呢?

莫.威樂(Mo Willems)於1968年2月11日,出生在伊利諾州芝加哥附近的Des Plaines,父母都是來自荷蘭的移民,曾經歷過二戰的艱辛。4歲時全家搬到了紐奧良,起初父親在酒店工作,後來致力於陶藝創作,母親則上了法學院,最後成為律師以及荷蘭大使館的名譽領事。對威樂而言,紐奧良是他成長的地方,也是他認定的故鄉。

威樂在很小的時候就對卡通和漫畫產生興趣,因為想和他人分享心中源源不絕的故事,他總是畫個不停。他生命中創作的第一個角色是名叫「Lazer Brain」的太空英雄,其實Brain不是真正的英雄,老是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大人偶爾會出於禮貌而稱讚威樂的作品,但他對大人的虛偽和敷衍覺得很失望,決心畫出更好笑的故事,因為他知道「好不好笑」是裝不來的。

《花生漫畫》的作者查爾斯.舒茲(Charles Schulz)是威樂最崇拜的偶像,他經常一遍遍摹畫舒茲創作的經典角色查理.布朗和史努比。5歲的時候,威樂雄心勃勃的寫了一封信給給舒茲,詢問他:「如果你過世了,我可不可以接替你的工作?」當時他沒有接到任何回信,卻已經立下志向,將來要成為一個每日連載的連環漫畫家。


圖畫書創作者莫.威樂(圖片來源:flickr/Alvin Trusty

來自一個怪怪的移民家庭,經常穿著怪怪的衣服,威樂在就讀的三一聖公會小學裡,是個不受歡迎的小孩。美術老師不欣賞他的漫畫,認為他成天胡思亂想,還在課堂上撕毀了他的作品。二、三年級時,班上的惡霸要求威樂每天畫一幅漫畫給他,否則就要打他,威樂每天都努力想出好笑的點子,這反倒激發了他創作漫畫的潛能。

就讀中學時,威樂是成績優秀的資優生,不僅熱衷於參加戲劇表演,同時展露了他畫漫畫的才華。除了為校刊畫漫畫,威樂也為當地的房地產報紙《Surrealty》畫插圖,還有兩位當地的大學教授編輯了一本有關紐奧良的奇人奇事彙編,也請他配置插圖。

紐奧良獨特的音樂文化,也深深的影響了這個年輕人。高中時他曾經混跡藍調酒吧,聽著店裡的客人們自吹自擂的說些光怪陸離的故事,最後威樂和他的英文老師、消防員和其他一群怪人,合作登台表演脫口秀。那時候他滿心追求的目標,是成為喜劇演員。


圖畫書創作者莫.威樂(圖片來源:facebook/Mo Willems Workshop

威樂一向傾心於英國文化,高中畢業第二天,他即刻啟程跑到倫敦學習戲劇課程,繼續找機會表演單口喜劇。在酒吧表演的經驗,讓他瞭解到聽眾怎麼樣才會覺得有趣,培養了日後創作圖畫書時,對讀者反應的敏銳直覺。

經過一個夏天,威樂返回紐約大學就讀Tisch藝術學院,大四那一年,在視聽老師Laura Covington的鼓勵下,他到電影學院進修,拍過幾部短片後,他發現自己的興趣焦點是和繪圖有關的「動畫」,他打算朝動畫導演之路邁進。

1990年畢業後,威樂並沒有立刻找工作,而是在父母的資助下,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以背包客的行腳獨自周遊了30幾個國家,在遙遠陌生的國度,他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們。在輕簡的行囊中,威樂隨身帶著筆記本,無論所見的是崇偉壯麗抑或滑稽荒謬,在一日將盡前,他一定會以素描或塗鴉記下一則觸動心靈的事件。後來這些筆記於2006年編輯出版成《You Can Never Find a Rickshaw When It Monsoons:The World on One Cartoon a Day》。

壯遊歸來,除了為雜誌畫漫畫外,威樂在紐約主持一個兩週一次的電視喜劇小品《單調綜藝秀》,並在兒童電視工作室的調研部門兼職。知名兒童電視節目《芝麻街》的工作團隊聽說威樂是個很有趣的人,找他為節目撰寫腳本,經過8個月的試用期,威樂於1994年正式成為《芝麻街》的作家和動畫師,直到2002年他離開這份工作,曾獲得6座艾美獎。在此同時,他還參與喜劇的演出,為BBC廣播頻道錄音,以及在卡通電視網製作了《The Off-Beats》、《Sheep in The Big City》兩個系列節目。

《芝麻街》是最先以教育目標和課程來塑造節目內容的兒童電視節目,威樂在這裡學會了如何對孩子說故事、如何讓孩子開心的方法,但是在他心底,總覺得自己想做的遠不僅如此。電視節目製作是團隊的工作,而且需要龐大的經費支持,威樂想創作純粹屬於自己的作品,在書裡展開想像的自由旅行,直接追溯靈感的源頭。

1997年他和Cheryl Camp在布魯克林結婚,1999年夫妻倆到英國牛津短居一個月,他的目標是想寫出一本偉大的兒童讀物。在那裡,威樂自寫自畫創作了5本書,但最後都沒有出版,而且從未示人。他說:「因為那只是我自以為孩子們想要的,卻不是他們真正渴望而不自知的東西,那就是這幾本書失敗的原因。」

威樂依然保持隨時塗鴉的習慣,那年聖誕節,他挑選素描本裡的一些漫畫和塗鴉,編輯成小冊做為賀卡寄給朋友和同事。在這本冊子中,出現了一隻想開公車的鴿子故事,也就是後來《別讓鴿子開公車》的原型。

威樂夫婦回到紐約後,Camp在上東區的一所學校擔任助理圖書館員,她為那裡的孩子讀了這本小書,孩子們的反應極為熱烈,於是她對威樂說:「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好的童書。」雖然威樂不這麼認為,不過他的經紀人瑪西亞.渥尼克覺得這隻傻氣的鴿子非常適合發展成圖畫書,於是拿著草稿四處向出版社推薦。

大多數出版社編輯都認為這隻鴿子的言行舉止太不尋常,不像一般童書中會出現的角色。經過了兩年間無數次的被拒絕,終於Hyperion 出版社的編輯Alessandra Balzer慧眼識英雄,她採用較大尺寸的版式、平裝和低廉的價格,於2003年出版《別讓鴿子開公車》,次年這本書得到凱迪克銀獎的肯定,第一本書即獲此大獎,是少見的殊榮。

《別讓鴿子開公車》甫出版即讓人耳目一新,書中那隻卡通造型、愛耍賴的鴿子,改變了童書出版的遊戲規則,《紐約時報》書評稱其為「近十年來童書聖殿中最有貢獻的角色之一」。這隻時而充滿魅力、時而憤怒、時而絕望、時而討價還價的鴿子,活脫脫就像每一個難纏倔強的三歲小孩的化身。

這個故事很聰明的從一開始便和讀者互動,使他們成為積極的參與者。這種特殊的「對話體」,讓小讀者在閱讀時,一問一答間自然的被牽引投入書中的情境,化身為書中的角色。威樂塑造了一個可以讓孩子們在其間共讀共遊的故事劇場。


《別讓鴿子開公車》內頁(©Mo Willems,小天下出版)

對還不能純熟掌握文字的小孩來說,繪畫是一種非常容易理解的寫作方法,可以藉畫圖展現他們物理化的同理心,具有強大的內在價值。繪畫從來就沒有所謂的「錯誤」,大人卻經常以對不對、像不像、美不美來干預小孩。威樂作品中看似稚拙、簡潔的線條,是他為鼓勵小孩動手畫畫,而特意保留的創作形式,他要為孩子打開一個更容易和世界溝通的入口。

許多家長就像面對《野獸國》裡的阿奇一樣,他們認為這隻鴿子的性情太乖戾尖銳,對《別讓鴿子開公車》是否適讀產生疑慮。然而孩子們可以擁有渴望、失敗、生氣、茁壯和成長的各種心情,威樂的書揭示了對失敗的關注,即使鴿子的負面情緒,對小孩來說也是有意義的。

現在的小孩這對這隻鴿子熟悉的程度,就像成人曾經喜愛的《戴帽子的貓》。威樂以這個角色為起點,陸續創作了:《別讓鴿子太晚睡!》、《鴿子想要養小狗!》、《我才不想洗澡呢!》、《我不想去上學!》等,11冊的「鴿子系列」已經譯成多種語言,風行全世界,還產生了不計其數的週邊商品,且開發了「Dont Let the Pigeon Run This App!」遊戲,並在威樂之後的其他作品中,不時穿梭現身。

威樂總是不停的嘗試新媒材和開發奇特的構想,鴿子系列之後,風格迥變的《Knuffle Bunny》系列,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他蓄積的動畫創作經歷,他將靜態的黑白實景照片和誇張且極富表現力的漫畫完美結合在一起,鮮活的人物形象,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在他精心設計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場出色又維妙維肖的生活劇。

Trixie是貫穿《Knuffle Bunny》、《Knuffle Bunny Too》和《Knuffle Bunny Free》三書的靈魂人物,她和威樂的女兒同名,事實上書裡的爸爸、媽媽和小女孩,原型就是威樂一家人。「Knuffle」是荷蘭語詞彙,意思是擁抱、依偎。Trixie總是緊緊的抱著她心愛的絨毛玩具小兔,這三本書則是奶爸威樂緊緊擁抱女兒童年成長的深情記事。

Knuffle Bunny》系列再度為威樂得到兩座凱迪克銀獎,由圖畫書延伸製作的動畫短片得到卡內基獎,2011年改編成音樂劇,由他親自撰寫歌詞,還加入了動畫特效,在甘迺迪中心上演後大受歡迎,展開全國的巡迴演出。

越是年幼的孩子,越能理解這些故事中,無法藉由語言和成人溝通的深刻焦慮。長期為孩子寫作,威樂精準的了解兒童的心理和他們的喜好,也不迴避表現孩子真實的負面情緒。所有他的創作,根源都來自能令他發笑的好點子,不管是一個人物、塗鴉、或是某種表情,唯有「趣味」才是最真實的,值得去追求。而角色是故事的核心,靈活生動的角色能賦予故事強大的動能,足以擄獲人心。

自2007年起,威樂又推出了叫好叫座的《大吉象和小豬寶》系列故事,25冊中有兩本得到蘇斯博士紀念獎。書中個性、體型差異極大的大吉和豬寶,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彼此真心關懷,成為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的好朋友。他們純真的友誼和幽默的對話,讓人不禁想起上個世紀70年代的經典好書《青蛙和蟾蜍》,威樂以更淺顯的文字、簡潔的畫風,為這個世代的孩子,再一次創造了未來的新經典。


《大吉象和小豬寶》系列繪本(翻攝自Pigeon Presents

威樂小時候經常在父親的陶藝工作室流連,受到父親的影響,逐步形成對工匠技藝的崇敬。在工匠和藝術家之間,他寧願成為一個手藝人,因為藝術家需要等待大眾來理解他的作品,而工匠卻要努力理解他的觀眾。威樂因此非常勤奮和自律,隨時塗鴉記下他的想法和發現,並不斷進行試驗。

在他出版的《Don't Pigeonhole Me!》中,可以清晰的見到,威樂如何將數十年來速寫本上的塗鴉,轉換為所有不同書籍的創意。在《別鬧了,怪獸阿抖》和《Sam The Most Scaredy-Cat Kid in the Whole World》,他靈活的調度空間,大玩字體和字謎的遊戲。《這不是好主意》和《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Dinosaurs》顛覆童話故事,《Nanette's Baguette》和《A Busy Creature’s Day Eating!》則充滿了卡通動畫的印跡。

漫畫家Hilary Price曾說:「如果Saul Steinberg and William Steig有愛的結晶,那麼他一定就是莫.威樂,這是一個醫學的奇蹟。」威樂獨特的聲音和視覺風格,延展擴散在他的插畫、金屬線雕塑和陶瓷雕刻作品中。不僅如此,他還將塗鴉與不同的藝術形式做跨域合作,包括戲劇、古典音樂、爵士樂、舞蹈、數位體驗等等。譬如他在與音樂家馬友友合作的「The Yo-Yo Mo Show: An Evening of Musical Doodling」,提供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展示塗鴉和音樂如何相互啟發。

威樂曾說:「我不覺得自己比其他人更獨特,我想透過創作49%的作品,並為我的讀者留出足夠的空間,來創作剩餘的51%,以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塗鴉連結起各種藝術,表達共通的情感,這位熱愛塗鴉的手藝人,要將所愛與更多人分享,同時鼓勵小孩和大人一起來玩耍、參與和探索。


(圖片來源:flickr/Alvin Trusty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