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宿媒體日前公開外國文學電影發行計畫,將於8月25日上線首部作品—— 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瑞士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透過大量日記素材、親人和前伴侶的訪談,爬梳美國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人生故事,及其在高冷公眾形象背後,面對社會反同氛圍,不得不隱藏的感情生活,並深入海史密斯的家庭關係。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
➤小說人物雷普利風靡全球,卻因性向母女關係失和
1921年生於美國德州的海史密斯,以心理驚悚類型創作聞名,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犯罪小說家之一,「雷普利五部曲」系列小說:《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 1955 )、《地下雷普利》(Ripley Under Ground , 1970)、《雷普利遊戲》(Ripley's Game , 1974)、《跟蹤雷普利》(The Boy Who Followed Ripley , 1980)、《水魅雷普利》(Ripley Under Water , 1991)令美國讀者趨之若鶩,連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亦是她的書迷。
眾人所不知道的是,創造出雷普利的海史密斯,求學時期便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因性傾向與母親長期失和,紀錄片訪談中,許多親友觀察到海史密斯和母親感情疏離,母女不曾出現在同個空間,媽媽亦不主動關心女兒的消息。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雖大受好評,後續卻造成海史密斯與母親的關係破裂。
創造出雷普利的海史密斯,求學時期便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因性傾向與母親長期失和。
海史密斯從未透露自己就是《鹽的代價》作者,但父母借住公寓後翻到書籍,母親意會到此書是女兒的作品,向牧師告發她書寫同志小說。此舉讓海史密斯深感羞辱,她在私人手記中大嘆:「哪個笨蛋不懂一個人用化名寫書,就是不想讓大眾知道?」當海史密斯母親察覺女兒喜歡同性時,冷嘲熱諷地挖苦,還安排女兒與異性約會、逼迫她嫁給男人,更為此讓海史密斯接受性向矯正治療。
種種恐同行徑使海史密斯無法忍受,最後訴諸法律斷絕母女關係。
海史密斯前女友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深刻瞭解伴侶有多受傷,受訪時表示海史密斯曾深愛母親,卻從未獲得對等的回報。在缺乏母愛的環境長大,海史密斯遂投身寫作來彌補難以擁有的生活。
幸好,海史密斯的寫作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肯定與賞識。
美國作家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是海史密斯最後一位正式同居人。
➤化名出版女同志小說 《鹽的代價》,40年後才袒露本名
1950年代初期在美國文壇出道的海史密斯,推出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後,隨即獲得名導希區考克的青睞,火速被買下版權改編成同名電影,翌年(1951)上映。書商鼓勵她再寫懸疑作品,未料後來收到描繪女同志愛情的書稿《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 )—— 即2016年在國際蔚為風潮的《因為愛你》電影原著。
可惜的是,當時適逢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保守勢力打壓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性少數、新興宗教、社會運動家。書商擔心若發行《鹽的代價》恐怕斷送犯罪小說家前途,加上當時同志文學往往帶有悲劇色彩,沒有圓滿結局的先例,出版社不相信她能寫好跳脫慣例的圓滿結局,因此拒絕發行。同志身分的海史密斯只得發展地下戀情,且逐漸和筆下角色重疊,帶有罪惡感並過著雙面生活。
VIDEO
《鹽的代價》後來輾轉簽給其他出版社發行。當時公開出櫃恐帶來危險,為了掩飾真實身分,海史密斯決定使用化名「克萊兒.摩根」(Claire Morgan)出版,還在書中煞有其事地編了假的感謝名單,使假身分看起來更真實。發行隔年(1953).平裝本銷售近100萬冊,證明開放式的結局反倒滿足大眾的喜好。
直到小說出版近40年後,海史密斯才敢公開袒露作者身分,同意《鹽的代價》掛上本名出版。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引用海史密斯生前訪談,她認為這本書之所以受到長久歡迎,是因為在同志文學中第一次出現「人物沒有自殺,而是試著把生命中活出一點什麼」的安排,並承認小說中兩位主角逆轉社會阻撓,攜手共度未來,是她刻意為之,真心希望有圓滿結局。
1952年至今《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 )不同版本的書封設計。(取自amazon)
➤被名導翻拍成電影的經典作品
「假上流真詐騙」在現實中時有所聞,《創造安娜》、《神鬼交鋒》也以此為劇情發展。其實早在近70年前,海史密斯筆下就誕生了遊走上流社會的經典騙徒人物:湯姆.雷普利(Tom Ripley),結合美國夢的英雄膽識與惡魔般瘋狂行徑的男性罪犯。其魅力歷久不衰,吸引許多導演挑戰影視化。
希區考克的《火車怪客》、溫德斯的《美國朋友》、魅力歷久不衰的《天才雷普利》,都改編自海史密斯的原著。紀錄片中,她語出驚人地說:「雷普利只在他認為該殺人的時候動手。」
海史密斯前女友,德國藝術家塔比雅,曾與海史密斯一起構想拍攝女版雷普利。
1960年由法國第一美男子亞蘭.德倫(Alain Delon)演出,雷尼.克萊曼(René Clément)執導的電影《陽光普照》(Purple Noon ),就是改編自小說《天才雷普利》。亞蘭.德倫俊美、冷酷的形象完美詮釋了雷普利自負陰險的人格特質。
不過由於60年代保守風氣所致,該片在結局暗示雷普利將被繩之以法,與原著逍遙法外的安排大相徑庭。海史密斯曾表示對結局失望,認為是「對道德可怕的讓步」。
1977年上映的《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 )由德國新浪潮名導溫德斯執導。溫德斯自承原本想拍的小說版權都被買走了,於是採用《雷普利遊戲》文本並加入《地下雷普利》偽造畫作的情節。
直到1995年海史密斯逝世後,雷普利系列小說仍被接連改編上映,1999年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執導的同名電影《天才雷普利》,演員陣容星光熠熠,由麥特.戴蒙、裘.德洛、葛妮斯.派特洛擔綱主角。而《因為愛你》(2016)片中備受矚目的凱特.布蘭琪其實也在此片擔任導演自創的配角。
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穿插改編電影經典片段,深入淺出介紹海史密斯暗黑、浪漫的生命謎團。親筆書寫《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中文片名的歌手鄭宜農,觀影後形容本片充滿著美,呼應著海史密斯私密書寫自制的文字,宛如詩篇,並感慨:「我願世界少幾本偉大的著作,以交換她能來看看現在的世界。」●
VIDEO
Tags:
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本文劇照由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提供,簽名字跡取自wiki commons)
目宿媒體日前公開外國文學電影發行計畫,將於8月25日上線首部作品——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瑞士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透過大量日記素材、親人和前伴侶的訪談,爬梳美國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人生故事,及其在高冷公眾形象背後,面對社會反同氛圍,不得不隱藏的感情生活,並深入海史密斯的家庭關係。
➤小說人物雷普利風靡全球,卻因性向母女關係失和
1921年生於美國德州的海史密斯,以心理驚悚類型創作聞名,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犯罪小說家之一,「雷普利五部曲」系列小說:《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55 )、《地下雷普利》(Ripley Under Ground, 1970)、《雷普利遊戲》(Ripley's Game, 1974)、《跟蹤雷普利》(The Boy Who Followed Ripley, 1980)、《水魅雷普利》(Ripley Under Water, 1991)令美國讀者趨之若鶩,連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亦是她的書迷。
眾人所不知道的是,創造出雷普利的海史密斯,求學時期便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因性傾向與母親長期失和,紀錄片訪談中,許多親友觀察到海史密斯和母親感情疏離,母女不曾出現在同個空間,媽媽亦不主動關心女兒的消息。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雖大受好評,後續卻造成海史密斯與母親的關係破裂。
海史密斯從未透露自己就是《鹽的代價》作者,但父母借住公寓後翻到書籍,母親意會到此書是女兒的作品,向牧師告發她書寫同志小說。此舉讓海史密斯深感羞辱,她在私人手記中大嘆:「哪個笨蛋不懂一個人用化名寫書,就是不想讓大眾知道?」當海史密斯母親察覺女兒喜歡同性時,冷嘲熱諷地挖苦,還安排女兒與異性約會、逼迫她嫁給男人,更為此讓海史密斯接受性向矯正治療。
種種恐同行徑使海史密斯無法忍受,最後訴諸法律斷絕母女關係。
海史密斯前女友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深刻瞭解伴侶有多受傷,受訪時表示海史密斯曾深愛母親,卻從未獲得對等的回報。在缺乏母愛的環境長大,海史密斯遂投身寫作來彌補難以擁有的生活。
幸好,海史密斯的寫作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肯定與賞識。
➤化名出版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40年後才袒露本名
1950年代初期在美國文壇出道的海史密斯,推出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後,隨即獲得名導希區考克的青睞,火速被買下版權改編成同名電影,翌年(1951)上映。書商鼓勵她再寫懸疑作品,未料後來收到描繪女同志愛情的書稿《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即2016年在國際蔚為風潮的《因為愛你》電影原著。
可惜的是,當時適逢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保守勢力打壓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性少數、新興宗教、社會運動家。書商擔心若發行《鹽的代價》恐怕斷送犯罪小說家前途,加上當時同志文學往往帶有悲劇色彩,沒有圓滿結局的先例,出版社不相信她能寫好跳脫慣例的圓滿結局,因此拒絕發行。同志身分的海史密斯只得發展地下戀情,且逐漸和筆下角色重疊,帶有罪惡感並過著雙面生活。
《鹽的代價》後來輾轉簽給其他出版社發行。當時公開出櫃恐帶來危險,為了掩飾真實身分,海史密斯決定使用化名「克萊兒.摩根」(Claire Morgan)出版,還在書中煞有其事地編了假的感謝名單,使假身分看起來更真實。發行隔年(1953).平裝本銷售近100萬冊,證明開放式的結局反倒滿足大眾的喜好。
直到小說出版近40年後,海史密斯才敢公開袒露作者身分,同意《鹽的代價》掛上本名出版。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引用海史密斯生前訪談,她認為這本書之所以受到長久歡迎,是因為在同志文學中第一次出現「人物沒有自殺,而是試著把生命中活出一點什麼」的安排,並承認小說中兩位主角逆轉社會阻撓,攜手共度未來,是她刻意為之,真心希望有圓滿結局。
➤被名導翻拍成電影的經典作品
「假上流真詐騙」在現實中時有所聞,《創造安娜》、《神鬼交鋒》也以此為劇情發展。其實早在近70年前,海史密斯筆下就誕生了遊走上流社會的經典騙徒人物:湯姆.雷普利(Tom Ripley),結合美國夢的英雄膽識與惡魔般瘋狂行徑的男性罪犯。其魅力歷久不衰,吸引許多導演挑戰影視化。
希區考克的《火車怪客》、溫德斯的《美國朋友》、魅力歷久不衰的《天才雷普利》,都改編自海史密斯的原著。紀錄片中,她語出驚人地說:「雷普利只在他認為該殺人的時候動手。」
1960年由法國第一美男子亞蘭.德倫(Alain Delon)演出,雷尼.克萊曼(René Clément)執導的電影《陽光普照》(Purple Noon),就是改編自小說《天才雷普利》。亞蘭.德倫俊美、冷酷的形象完美詮釋了雷普利自負陰險的人格特質。
不過由於60年代保守風氣所致,該片在結局暗示雷普利將被繩之以法,與原著逍遙法外的安排大相徑庭。海史密斯曾表示對結局失望,認為是「對道德可怕的讓步」。
1977年上映的《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由德國新浪潮名導溫德斯執導。溫德斯自承原本想拍的小說版權都被買走了,於是採用《雷普利遊戲》文本並加入《地下雷普利》偽造畫作的情節。
直到1995年海史密斯逝世後,雷普利系列小說仍被接連改編上映,1999年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執導的同名電影《天才雷普利》,演員陣容星光熠熠,由麥特.戴蒙、裘.德洛、葛妮斯.派特洛擔綱主角。而《因為愛你》(2016)片中備受矚目的凱特.布蘭琪其實也在此片擔任導演自創的配角。
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穿插改編電影經典片段,深入淺出介紹海史密斯暗黑、浪漫的生命謎團。親筆書寫《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中文片名的歌手鄭宜農,觀影後形容本片充滿著美,呼應著海史密斯私密書寫自制的文字,宛如詩篇,並感慨:「我願世界少幾本偉大的著作,以交換她能來看看現在的世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以文學為認同發聲I》從語言、性別到族群 ft. 楊佳嫻、李琴峰、Apyang Imiq(程廷)
「鏡好聽夏日耳朵閱讀節」首場活動「以文學為認同發聲:當代性別書寫——台北、花蓮、東京,全球同志驕傲月跨境連線」邀請到了學者楊佳嫻、作家李琴峰、Apyang Imiq(程廷),... 閱讀更多
話題》從洛杉磯同志家庭到中國摩梭人的母系社會,打開幸福家庭的想像:讀《解套》
閱讀更多
好書行腳》致那些(消失中的)女同志流連的城市地景
「好書行腳」系列找來了各行業中環島的職人,有畫家、作家、音樂人,甚至外國人,一起寫下他們閱讀台灣的過程。每篇文章都有專屬的延伸書單,與走讀路線。...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