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駐村」,對臺灣創作者來說,想像的可能是飛往遙遠的海外、練習說著不熟悉的語言、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像是流浪,或者蜷居,讓自己換個空間生活與創作,期待偶然的相遇。然而,當駐村地點就是熟悉的臺灣本地、毫不僻遠的臺北市區呢?
➤獨具特色的歷史建築,向國際藝文創作開放
臺灣文學基地園區內的歷史建築
臺灣文學基地(以下簡稱臺文基地)位於臺北市齊東街聚落風貌保存專用區,隸屬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分館。2021年臺文基地開幕之際,同時推出備受關注的「作家駐村」計畫,開放臺灣與海外創作者以7到30天為期,申請居住在修復完善的日式歷史建築裡,進行創作並與讀者交流。
歷來國內並不乏藝文駐村空間,譬如行之有年的臺北國際藝術村、臺南的總爺藝文中心、蕭壠文化園區、花蓮的Makotaay(港口部落)生態藝術村、臺中的清水眷村文化園區等,但上述駐村活動多以藝術創作為主。過去以作家為主體的駐村計畫,除了見諸大學院校外,在臺文基地之前,僅有臺南地區由圖書館宿舍改建的「南寧文學.家」較具規模。
臺文基地以日式歷史建築為駐村居地,放眼海內外獨具特色,也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外創作者投件。2020年開始徵件的第一季,臺文基地就收到多達60多件作品。目前每年分兩季徵選,至2023年底累計已有40位作家進駐。其中包括6位具有海外身分,如香港作家梁莉姿、譚劍、德國畫家尤根.艾凱(Jürgen Eckey),以及預計年底來臺的美國藝術家天樂(Dr. Les Joynes)等。
曾於2019年在德國巴登巴登(Baden-Baden)贏得「歐洲藝術獎」的尤根.艾凱,目前定居臺灣。他期望在這個新家園,以自己的經驗和專長,投入本地的藝術創作和繪畫小說。2021年底艾凱駐村時,提出的計畫名為「賓士貓:圖像小說創作計畫」(A Graphic Novel: "The Benzcat" ),透過一隻喜歡蹲在街邊老賓士車邊的貓,描繪街上居民的生活點滴。
德國畫家尤根.艾凱(左)與民眾分享臺灣讀者較不熟悉的圖像小說。
來自美國密蘇里州的李.安.克里斯坦(Leigh Ann Christain),已在今年7月初結束為期一周的駐村。她於駐村期間撰寫探觸視覺、色彩理論與靈智哲學的第三本詩詞著作《黯淡無色摧毀人類英雄的健康》(Colorless to Destroy the Health of a Human Hero ,暫譯),探索高雅藝術及大眾文化之間的關係。
即將於11月進行駐村的美國多媒體藝術家天樂,預計透過對大同區的私人和公共空間進行考察,在駐村期間創作以「城市是愛的表達」為主題的視覺詩歌/實驗散文。此外,現於臺師大臺文系擔任副教授的伊恩.羅文(Ian Rowen),則預計於2024年元旦駐村期間,為即將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發行的《臺灣生態文學讀本》撰寫序言。
➤透過空間感與身體感,體驗文學場域的想像
臺文基地的日式宿舍群建於1920至40年代,原為日本總督府所設的文官宿舍,戰後沿用為中央政府官員宿舍,2000年後經民間爭取保留。2011年文化部委託臺北市文化局修繕兩棟宿舍,名為「齊東詩舍」。2014年起,臺灣文學館又修復另5棟歷史建築,成了今日所見。園區內共7棟木造平房,規畫為展覽和閱讀空間,老樹與綠地環繞,風貌怡然。
臺文基地期望藉由作家進駐、舉辦周末讀者交流活動,活絡空間並擴大推廣文學的效益。開放駐村的「繆思苑」是區內保留最完整格局的一棟修復屋舍,含寢室、餐廳、工作室、休憩室、會客室等。木造裝潢古色古香,空間寬敞,林蔭圍繞,被作家們戲稱為「日式豪宅」。
繆思苑提供獨立舒適的環境,隨著季節、天色遞嬗,為駐村的創作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
作家盛浩偉曾於2022年6月在臺文基地駐村20天,投件的長篇歷史小說《涉濤入夢》創作計畫,以兩位日治初期在臺的日本漢文人(具有深厚漢學素養的日本人)為主角。他表示選擇臺文基地駐村,「便是希望能體驗日式住屋的空間感、身體感,加強對當時生活的想像。」
實際入住,果然帶給盛浩偉強烈的五感體驗。比如他的小說原有一段描寫主角一早起床,陽光灑進屋內,但住進繆思苑他才發現,「早晨的光線只會照到緣廊,不會照進室內。這個觀察太實際、細緻了,我也因此調整原本段落。」此外,拉開障子(拉門)的咖搭咖搭聲、走在榻榻米上的腳步實感,以及風吹過、落雨打在木造房子的空氣和濕度感受,都對他寫作小說很有幫助。
駐村時,盛浩偉也試著從習慣的坐姿,改為跪在榻榻米上用矮桌寫作,「那種身體感,以及一抬頭眼中所見的空間陳設,都會觸動我對情節、或人物動作的想像。」離開前他還把繆思苑裡外拍了一輪,以便日後在家寫作時拿出來當靈感參考。
駐村期間,盛浩偉在日式矮桌寫作,體驗筆下人物可能的生活空間感。
嫻熟日治歷史的作家楊双子,同樣因為好奇日式老屋的起居而來,是首位在此駐村的作家。楊双子的居住另有一番感受:「用學術的話說,把當代的身體放在歷史的空間,我才意識到,不同時代的人對隱私、安全的需求非常不同。」
因身為女性,沒有水泥樓房的層層大門防衛,以及夜間木頭因熱脹冷縮發出的聲響,都讓楊双子夜不成眠。她打趣說:「雖然臺北治安很好,但我忍不住害怕,這是個只要一根球棒就可以闖入的空間。」
然而楊双子仍珍惜這段駐村經驗,尤其對她甫於近日出版、描繪現代女性住在日式建築的小說《四維街一號》大有裨益。她表示理解繆思苑追求「復舊」與「便利」的平衡,但也期待能復原更多舊有生活模式,比如「押入」(壁櫥)的設計、直接在座敷或次間的榻榻米鋪床,「讓人從更日常的角度去感受、認識這個空間最初的功用,建築的意義能發揮得更好。」
曾於臺文基地駐村的作家盛浩偉(左,取自盛浩偉臉書 )及楊双子(Openbook拍攝)
➤貼近臺灣社會議題,力求跨域多元交流
臺文基地的作家駐村雖以「作家」為名,但徵件並不限文學創作,也廣含戲劇及影視劇本、翻譯及非虛構寫作等面向。每季徵件主題的設定更特意貼近臺灣社會議題,如2021年的「瘟.末日.傳染」呼應covid-19疫情,2022年的「文學.動起來」、「五感/敘事」,力求跨出文學範疇,融入社運、戲劇等創作能量。
「跨域」是加分考量,週末活動如何設計與讀者交流的方式,也是評選重點之一。比如愛滋書寫與研究者吳妖妖,創作計畫偏議題性。他表示申請駐村,除了嚮往一個脫逸日常住家的空間,也因臺文基地的地點剛好位於三個愛滋相關單位:臺大醫院、臺大公衛學院、疾管署的三角之間,查找文獻方便。「沒想到住進這個日式空間,刺激我思索、往前爬梳日治時期官方對傳染病的治理。」
駐村的一個月內,吳妖妖除了週末的讀者活動及工作坊之外,也藉繆思苑空間之便,邀請文學、音樂等各界創作者,在屋內辦了多場聚會。「大家從對這個老房子的好奇,延伸到各種有興趣的議題,我從中得到很多激盪。」
作家傅凱羚駐村期間與讀者交流。
駐村創作者蘇美玉的藝術創作。
稻草人舞團團長暨製作人古羅文君(Miru Xiumuyi)過去曾在豆油間、城門、油漆行等非典型空間,進行現地創作(Site-Specific)的演出。2022年她以「想像編舞」舞蹈書寫計畫投件入選。
她描繪當時從居住地臺南北上,「從高鐵下車後,一路穿過城市的水泥樓房,直到抵達綠樹圍繞的臺文基地,好像進入另個世界。一踏上繆思苑,木地板發出嘎吱的聲音,窗戶看出去的風景,都感覺這房子像在跟我對話,彷彿進入宮崎駿動畫裡。」
古羅文君特別讚嘆的是,駐村時曾坐在靠窗的房間,看著車燈穿過樹影映照在窗戶玻璃上的光影變化,時快時慢、亮與暗的節奏,宛如一齣皮影戲演出,激發她以此創作了一段文章與影片,記錄她對這個空間的感動。
作家李時雍同時也是余余劇場團長,他駐村時以散文和攝影,記錄在臺文基地周遭漫步的歷程,週末活動即結合他的作品朗讀、影像播放和舞蹈演出,讓舞者穿梭在日造房舍與林木之間,為民眾帶來空間中的新鮮感受。
曾於臺文基地駐村的創作者,左起稻草人舞團團長暨製作人古羅文君(Miru Xiumuyi)、愛滋書寫與研究者吳妖妖、作家李時雍。
➤奇妙的駐村日常,體驗豐富生活況味
2021年臺文基地開幕未久,便遇上covid 19疫情高峰,駐村曾短暫停歇。然而在工作人員戮力推廣下,近三年來作家們在這裡留下了難得的體驗,其中也偶爾出現神奇趣味的時刻。例如曾發生過屋內偵煙警報大響的「危機」,半夜通報保全處理,結果當然不是作家違禁抽菸,而是警報器裡藏了一隻蜘蛛。而作家瀟湘神在疫情稍歇後入駐,他回憶當時餐飲全靠Uber Eats,結果每次外送人員都徘徊在外不敢擅入,等他衝出去揮手大喊,他們才狐疑「問我到底是什麼人,怎麼住在這種地方!」
空間有了人的進駐,才有了靈魂。2021年駐村的作家小惑星,入住時特地租了一套日本中學生制服、化身舊時髮型,讓自己彷彿穿越回到筆下小說的年代。老屋也隨季節、天色遞嬗,帶給入住者意想不到的感受。例如屋內檜木的氣味薰繞,落雨時打在屋瓦的聲音,絕非公寓大樓內可體會;木門擋不住冷風,儘管設有暖氣設備,冷日裡的寒氣尤其切身。
面對難得的駐村機會,作家們總是珍惜並認真回應。原住民作家多馬斯2021年夏天駐村時適逢颱風,他晚間外出購餐不慎受傷,但仍堅持勉力創作,並交出了豐富的作品。作家唐墨則彷彿實驗般,不避諱開放隱私,每天一早起床就敞開大門,讓民眾自由進出「參觀」,期間他還在庭院曬蘿蔔乾,駐村住出了生活況味。這些奇妙的駐村日常,未來或許會化為創作的靈光,在某個作品中閃現。
原住民作家多馬斯駐村時雖不慎受傷,仍堅持勉力創作並交出豐富的作品。
雖然繆思苑囿於空間限制,每次只能接納一位作家入駐,少了與其他創作者交流的機會,然而誠如吳妖妖所言,相較於過去他在荷蘭、紐西蘭駐村時能與國際藝術家們互動,臺文基地提供的是難得的獨處經驗,「需要沉靜下來,更多時間與自己對話。」
承載著過去的歷史,從官方宿舍到見證民間的創作力,駐村計畫賦予了這棟歷史建築新的意義,每一位駐村作家所帶來的靈光與足跡,也將讓這裡的故事,延續下去。●
VIDEO
Tags:
作家楊双子於臺文基地駐村期間,與讀者愉快交流。(本文空間照片由臺灣文學基地提供)
談到「駐村」,對臺灣創作者來說,想像的可能是飛往遙遠的海外、練習說著不熟悉的語言、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像是流浪,或者蜷居,讓自己換個空間生活與創作,期待偶然的相遇。然而,當駐村地點就是熟悉的臺灣本地、毫不僻遠的臺北市區呢?
➤獨具特色的歷史建築,向國際藝文創作開放
臺灣文學基地(以下簡稱臺文基地)位於臺北市齊東街聚落風貌保存專用區,隸屬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分館。2021年臺文基地開幕之際,同時推出備受關注的「作家駐村」計畫,開放臺灣與海外創作者以7到30天為期,申請居住在修復完善的日式歷史建築裡,進行創作並與讀者交流。
歷來國內並不乏藝文駐村空間,譬如行之有年的臺北國際藝術村、臺南的總爺藝文中心、蕭壠文化園區、花蓮的Makotaay(港口部落)生態藝術村、臺中的清水眷村文化園區等,但上述駐村活動多以藝術創作為主。過去以作家為主體的駐村計畫,除了見諸大學院校外,在臺文基地之前,僅有臺南地區由圖書館宿舍改建的「南寧文學.家」較具規模。
臺文基地以日式歷史建築為駐村居地,放眼海內外獨具特色,也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外創作者投件。2020年開始徵件的第一季,臺文基地就收到多達60多件作品。目前每年分兩季徵選,至2023年底累計已有40位作家進駐。其中包括6位具有海外身分,如香港作家梁莉姿、譚劍、德國畫家尤根.艾凱(Jürgen Eckey),以及預計年底來臺的美國藝術家天樂(Dr. Les Joynes)等。
曾於2019年在德國巴登巴登(Baden-Baden)贏得「歐洲藝術獎」的尤根.艾凱,目前定居臺灣。他期望在這個新家園,以自己的經驗和專長,投入本地的藝術創作和繪畫小說。2021年底艾凱駐村時,提出的計畫名為「賓士貓:圖像小說創作計畫」(A Graphic Novel: "The Benzcat"),透過一隻喜歡蹲在街邊老賓士車邊的貓,描繪街上居民的生活點滴。
來自美國密蘇里州的李.安.克里斯坦(Leigh Ann Christain),已在今年7月初結束為期一周的駐村。她於駐村期間撰寫探觸視覺、色彩理論與靈智哲學的第三本詩詞著作《黯淡無色摧毀人類英雄的健康》(Colorless to Destroy the Health of a Human Hero,暫譯),探索高雅藝術及大眾文化之間的關係。
即將於11月進行駐村的美國多媒體藝術家天樂,預計透過對大同區的私人和公共空間進行考察,在駐村期間創作以「城市是愛的表達」為主題的視覺詩歌/實驗散文。此外,現於臺師大臺文系擔任副教授的伊恩.羅文(Ian Rowen),則預計於2024年元旦駐村期間,為即將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發行的《臺灣生態文學讀本》撰寫序言。
➤透過空間感與身體感,體驗文學場域的想像
臺文基地的日式宿舍群建於1920至40年代,原為日本總督府所設的文官宿舍,戰後沿用為中央政府官員宿舍,2000年後經民間爭取保留。2011年文化部委託臺北市文化局修繕兩棟宿舍,名為「齊東詩舍」。2014年起,臺灣文學館又修復另5棟歷史建築,成了今日所見。園區內共7棟木造平房,規畫為展覽和閱讀空間,老樹與綠地環繞,風貌怡然。
臺文基地期望藉由作家進駐、舉辦周末讀者交流活動,活絡空間並擴大推廣文學的效益。開放駐村的「繆思苑」是區內保留最完整格局的一棟修復屋舍,含寢室、餐廳、工作室、休憩室、會客室等。木造裝潢古色古香,空間寬敞,林蔭圍繞,被作家們戲稱為「日式豪宅」。
作家盛浩偉曾於2022年6月在臺文基地駐村20天,投件的長篇歷史小說《涉濤入夢》創作計畫,以兩位日治初期在臺的日本漢文人(具有深厚漢學素養的日本人)為主角。他表示選擇臺文基地駐村,「便是希望能體驗日式住屋的空間感、身體感,加強對當時生活的想像。」
實際入住,果然帶給盛浩偉強烈的五感體驗。比如他的小說原有一段描寫主角一早起床,陽光灑進屋內,但住進繆思苑他才發現,「早晨的光線只會照到緣廊,不會照進室內。這個觀察太實際、細緻了,我也因此調整原本段落。」此外,拉開障子(拉門)的咖搭咖搭聲、走在榻榻米上的腳步實感,以及風吹過、落雨打在木造房子的空氣和濕度感受,都對他寫作小說很有幫助。
駐村時,盛浩偉也試著從習慣的坐姿,改為跪在榻榻米上用矮桌寫作,「那種身體感,以及一抬頭眼中所見的空間陳設,都會觸動我對情節、或人物動作的想像。」離開前他還把繆思苑裡外拍了一輪,以便日後在家寫作時拿出來當靈感參考。
嫻熟日治歷史的作家楊双子,同樣因為好奇日式老屋的起居而來,是首位在此駐村的作家。楊双子的居住另有一番感受:「用學術的話說,把當代的身體放在歷史的空間,我才意識到,不同時代的人對隱私、安全的需求非常不同。」
因身為女性,沒有水泥樓房的層層大門防衛,以及夜間木頭因熱脹冷縮發出的聲響,都讓楊双子夜不成眠。她打趣說:「雖然臺北治安很好,但我忍不住害怕,這是個只要一根球棒就可以闖入的空間。」
然而楊双子仍珍惜這段駐村經驗,尤其對她甫於近日出版、描繪現代女性住在日式建築的小說《四維街一號》大有裨益。她表示理解繆思苑追求「復舊」與「便利」的平衡,但也期待能復原更多舊有生活模式,比如「押入」(壁櫥)的設計、直接在座敷或次間的榻榻米鋪床,「讓人從更日常的角度去感受、認識這個空間最初的功用,建築的意義能發揮得更好。」
➤貼近臺灣社會議題,力求跨域多元交流
臺文基地的作家駐村雖以「作家」為名,但徵件並不限文學創作,也廣含戲劇及影視劇本、翻譯及非虛構寫作等面向。每季徵件主題的設定更特意貼近臺灣社會議題,如2021年的「瘟.末日.傳染」呼應covid-19疫情,2022年的「文學.動起來」、「五感/敘事」,力求跨出文學範疇,融入社運、戲劇等創作能量。
「跨域」是加分考量,週末活動如何設計與讀者交流的方式,也是評選重點之一。比如愛滋書寫與研究者吳妖妖,創作計畫偏議題性。他表示申請駐村,除了嚮往一個脫逸日常住家的空間,也因臺文基地的地點剛好位於三個愛滋相關單位:臺大醫院、臺大公衛學院、疾管署的三角之間,查找文獻方便。「沒想到住進這個日式空間,刺激我思索、往前爬梳日治時期官方對傳染病的治理。」
駐村的一個月內,吳妖妖除了週末的讀者活動及工作坊之外,也藉繆思苑空間之便,邀請文學、音樂等各界創作者,在屋內辦了多場聚會。「大家從對這個老房子的好奇,延伸到各種有興趣的議題,我從中得到很多激盪。」
稻草人舞團團長暨製作人古羅文君(Miru Xiumuyi)過去曾在豆油間、城門、油漆行等非典型空間,進行現地創作(Site-Specific)的演出。2022年她以「想像編舞」舞蹈書寫計畫投件入選。
她描繪當時從居住地臺南北上,「從高鐵下車後,一路穿過城市的水泥樓房,直到抵達綠樹圍繞的臺文基地,好像進入另個世界。一踏上繆思苑,木地板發出嘎吱的聲音,窗戶看出去的風景,都感覺這房子像在跟我對話,彷彿進入宮崎駿動畫裡。」
古羅文君特別讚嘆的是,駐村時曾坐在靠窗的房間,看著車燈穿過樹影映照在窗戶玻璃上的光影變化,時快時慢、亮與暗的節奏,宛如一齣皮影戲演出,激發她以此創作了一段文章與影片,記錄她對這個空間的感動。
作家李時雍同時也是余余劇場團長,他駐村時以散文和攝影,記錄在臺文基地周遭漫步的歷程,週末活動即結合他的作品朗讀、影像播放和舞蹈演出,讓舞者穿梭在日造房舍與林木之間,為民眾帶來空間中的新鮮感受。
➤奇妙的駐村日常,體驗豐富生活況味
2021年臺文基地開幕未久,便遇上covid 19疫情高峰,駐村曾短暫停歇。然而在工作人員戮力推廣下,近三年來作家們在這裡留下了難得的體驗,其中也偶爾出現神奇趣味的時刻。例如曾發生過屋內偵煙警報大響的「危機」,半夜通報保全處理,結果當然不是作家違禁抽菸,而是警報器裡藏了一隻蜘蛛。而作家瀟湘神在疫情稍歇後入駐,他回憶當時餐飲全靠Uber Eats,結果每次外送人員都徘徊在外不敢擅入,等他衝出去揮手大喊,他們才狐疑「問我到底是什麼人,怎麼住在這種地方!」
空間有了人的進駐,才有了靈魂。2021年駐村的作家小惑星,入住時特地租了一套日本中學生制服、化身舊時髮型,讓自己彷彿穿越回到筆下小說的年代。老屋也隨季節、天色遞嬗,帶給入住者意想不到的感受。例如屋內檜木的氣味薰繞,落雨時打在屋瓦的聲音,絕非公寓大樓內可體會;木門擋不住冷風,儘管設有暖氣設備,冷日裡的寒氣尤其切身。
面對難得的駐村機會,作家們總是珍惜並認真回應。原住民作家多馬斯2021年夏天駐村時適逢颱風,他晚間外出購餐不慎受傷,但仍堅持勉力創作,並交出了豐富的作品。作家唐墨則彷彿實驗般,不避諱開放隱私,每天一早起床就敞開大門,讓民眾自由進出「參觀」,期間他還在庭院曬蘿蔔乾,駐村住出了生活況味。這些奇妙的駐村日常,未來或許會化為創作的靈光,在某個作品中閃現。
雖然繆思苑囿於空間限制,每次只能接納一位作家入駐,少了與其他創作者交流的機會,然而誠如吳妖妖所言,相較於過去他在荷蘭、紐西蘭駐村時能與國際藝術家們互動,臺文基地提供的是難得的獨處經驗,「需要沉靜下來,更多時間與自己對話。」
承載著過去的歷史,從官方宿舍到見證民間的創作力,駐村計畫賦予了這棟歷史建築新的意義,每一位駐村作家所帶來的靈光與足跡,也將讓這裡的故事,延續下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專訪》文學轉譯,讓臺灣從在地走向國際,走進生活日常:訪臺文館館長林巾力
閱讀更多
人物》用台灣的文學態度走向國際:專訪台文館館長蘇碩斌
國立台灣文學館月初舉行館長交接,由台大台文所教授蘇碩斌接任館長。Openbook特別專訪新任館長,暢談關於台灣文學的界定、文學的未來圖像,...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特集》從細碎史料考掘出美好時代風景的作家:陳柔縉 ft.台大台文所所長張文薰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