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哪裡晃晃?」常常是放假時的難題。不想去熱門景點人擠人,暫時沒有興致精挑細選餐廳,只是想去陌生地方,漫無目的遊走,看看新鮮街景,不參考Google評論的拎一袋質樸小吃。
每當出走的念頭浮現,最常想起幾年前為了採訪報導臺灣百年中藥行,造訪過的鄉鎮聚落,有些地名甚至從未聽聞。印象最深的是到嘉義縣最小的鄉鎮溪口,哪怕近年嘉義已成國旅熱點,溪口依舊過著不問世事的日子。
初訪溪口小鎮,像闖進一頓久遠的午寐。僅容一輛車通過的幹道,兩旁是都市罕見的紅磚矮厝。雜貨店外一窩母雞打盹,木門傾歪的獸醫診所,不見一隻狗或貓。比照藥行店主記憶的熙來攘往,時間像是往前走了很多,又彷彿沒有。臨走前隨意找間餅店買當地土產「鳥仔餅」,隨口閒聊竟從老闆娘口中挖出此地製餅產業的興衰史。
那不過是一個下午的時間,卻是我常常想重溫的光景:走進在地的流速,翻閱各種不服膺於主流成功學的生活片段,看見有人這樣活著。
興許是與中藥行密切往來期間,那股藥香在體內起了化學反應,染上了漫走遊逛的癖性,有空就去些不熟悉的區域無所事事蹓躂。
讀《煎一壺時代補帖:高雄30家老中藥房的故事秘方》喜不自勝:這不就是最棒的地方漫走地圖嗎?
➤藥行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時代
人的一生離不開中藥舖。現在的生活當中,很難找到一種行業,能像中藥舖一樣包辦生、老、病、死。生產完七帖生化湯、小產三帖生化湯、老時的養生藥膳、病後的保養藥方,連死後的最後一場『畢業典禮』——做『藥懺』,都還需要一壺中藥湯。
——《煎一壺時代補帖》,鳳山|順昌中藥行
中藥能飲食、能敷抹、能嗅聞,能進補且去病。藥行針砭化解人的病痛鬱結,無疑是與周遭連結最深的產業之一。他們說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時代。
比如鹽埕的春發中藥行,見證了50年代港邊吧女與美軍的男歡女愛,以及大溝頂商圈的繁盛;現址小港的裕峰中藥行,原來是從紅毛港遷徙而來,藥簿仍保留許多紅毛港的老味道。
透過藥行的訴說與視角,為歷史增添了溫度與血肉。讀藥行故事,也在記憶土地。《煎一壺時代補帖》採訪記錄範圍遍及高雄26個行政區,以地理位置分為三大章:「入山林」、「倚海生」、「通縱貫」,30個故事像一枚枚拼圖,拼出南國山海與市街的流變。
故事並不侷限在店面或市街,例如我特別喜歡的一章〈六龜的神農宮〉。早期六龜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居民便向神尊求藥,再由神尊指派藥草治病。也因此,出現了一批上山採藥的達人,而遍野藥草的神農宮後山,成了六龜人的救命山。
這座天賜的藥行,是神尊的慈悲,是大自然的餽贈,是庶民的靠山。這幅現代社會難得的景緻,讓人憶起從前從前,我們與天地的距離並不遠。過去中藥行不僅銀貨兩訖,還扮演人與神之間的橋樑。
醫藥資源稀缺的年代,民眾若身體不適,通常到鄰近廟宇求藥籤,再到藥行抓相應的藥方。雖然多半是藥效極輕淺的安慰劑,但有靈力加持,也催生過不少令人嘖嘖稱奇的故事。藥籤文化,凸顯出中藥行與宗教信仰的時代意義:聞聲救苦,醫病也醫心。
➤活出更自由面貌的「夕陽產業」
這本書回溯了歷史,也打開讀者對於藥行的想像。書裡記錄了原住民青年回到部落,結合芳療與山裡植物文化成立無店面品牌,傳承耆老的藥草智慧。還有年輕二代走出老藥行開展外送服務,買賣推廣也分享中藥知識。
時代變化推動著藥行重新詮釋這份營生,依山傍水或隱身市街開展有別以往的樣貌。在「夕陽產業」的標籤之下,活出更自由的姿態,讀著讀著不由得心生嚮往。
只是坦白說,如今誰習慣上中藥行?這本書太懂讀者,書末附錄〈抓一帖實用妙方〉番外篇,讓你第一次抓藥就上手!還搭配精美地圖。
《煎一壺時代補帖》居心非常明顯:這本書該有好幾種用法,最簡單的當然是閱讀。再來,不妨踏進藥行嗅嗅藥香,看看老過自己年紀的藥櫃,吃吃與時俱進的藥膳或漢方飲品。接著最好起心動念,從這些故事出發,邁開步子走一遭。
➤漫走市街,補遺未完故事
走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一拿到書,首先翻找的是故鄉鳳山,其中一間中藥行離我家僅有500公尺距離,而我渾然不知,可謂近廟欺神,當下出發一探究竟。
藥行宛如引路人,我像初來乍到的旅人,穿梭原址附近巷弄。在熟悉之地用陌生的方式行進,好奇日治時期便成立的藥行可曾見識過兵仔市的榮景?抽屜裡是否也收藏著天公廟或龍山寺的藥籤簿?
非得走,非得置身於那個時空,好奇心油然而生,才能睜開旅人之眼,看待再日常不過的市街。非得走進去了,感受當地風土與人們共享的風光與沒落,那裡從此不會只是一個地名,而是會在你心中呼吸的土地。
走,就是一壺心靈的補帖。讓自己從百無聊賴的日常抽身,打開感官,觀察忽略千百次的小巷與角落,允許自己遇見意料之外的人事物,去挖掘每一個理所當然背後的脈絡。那就是《煎一壺時代補帖》更為有趣的另一種用法:補遺未完故事,創造自己的漫走地圖。●
煎一壺時代補帖
作者:蘇福男、林芷琪、朱珮甄等
出版: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裏路文化共同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
Tags:
(本文圖片來源:裏路文化提供)
「要去哪裡晃晃?」常常是放假時的難題。不想去熱門景點人擠人,暫時沒有興致精挑細選餐廳,只是想去陌生地方,漫無目的遊走,看看新鮮街景,不參考Google評論的拎一袋質樸小吃。
每當出走的念頭浮現,最常想起幾年前為了採訪報導臺灣百年中藥行,造訪過的鄉鎮聚落,有些地名甚至從未聽聞。印象最深的是到嘉義縣最小的鄉鎮溪口,哪怕近年嘉義已成國旅熱點,溪口依舊過著不問世事的日子。
初訪溪口小鎮,像闖進一頓久遠的午寐。僅容一輛車通過的幹道,兩旁是都市罕見的紅磚矮厝。雜貨店外一窩母雞打盹,木門傾歪的獸醫診所,不見一隻狗或貓。比照藥行店主記憶的熙來攘往,時間像是往前走了很多,又彷彿沒有。臨走前隨意找間餅店買當地土產「鳥仔餅」,隨口閒聊竟從老闆娘口中挖出此地製餅產業的興衰史。
那不過是一個下午的時間,卻是我常常想重溫的光景:走進在地的流速,翻閱各種不服膺於主流成功學的生活片段,看見有人這樣活著。
興許是與中藥行密切往來期間,那股藥香在體內起了化學反應,染上了漫走遊逛的癖性,有空就去些不熟悉的區域無所事事蹓躂。
讀《煎一壺時代補帖:高雄30家老中藥房的故事秘方》喜不自勝:這不就是最棒的地方漫走地圖嗎?
➤藥行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時代
中藥能飲食、能敷抹、能嗅聞,能進補且去病。藥行針砭化解人的病痛鬱結,無疑是與周遭連結最深的產業之一。他們說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時代。
比如鹽埕的春發中藥行,見證了50年代港邊吧女與美軍的男歡女愛,以及大溝頂商圈的繁盛;現址小港的裕峰中藥行,原來是從紅毛港遷徙而來,藥簿仍保留許多紅毛港的老味道。
透過藥行的訴說與視角,為歷史增添了溫度與血肉。讀藥行故事,也在記憶土地。《煎一壺時代補帖》採訪記錄範圍遍及高雄26個行政區,以地理位置分為三大章:「入山林」、「倚海生」、「通縱貫」,30個故事像一枚枚拼圖,拼出南國山海與市街的流變。
故事並不侷限在店面或市街,例如我特別喜歡的一章〈六龜的神農宮〉。早期六龜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居民便向神尊求藥,再由神尊指派藥草治病。也因此,出現了一批上山採藥的達人,而遍野藥草的神農宮後山,成了六龜人的救命山。
這座天賜的藥行,是神尊的慈悲,是大自然的餽贈,是庶民的靠山。這幅現代社會難得的景緻,讓人憶起從前從前,我們與天地的距離並不遠。過去中藥行不僅銀貨兩訖,還扮演人與神之間的橋樑。
醫藥資源稀缺的年代,民眾若身體不適,通常到鄰近廟宇求藥籤,再到藥行抓相應的藥方。雖然多半是藥效極輕淺的安慰劑,但有靈力加持,也催生過不少令人嘖嘖稱奇的故事。藥籤文化,凸顯出中藥行與宗教信仰的時代意義:聞聲救苦,醫病也醫心。
➤活出更自由面貌的「夕陽產業」
這本書回溯了歷史,也打開讀者對於藥行的想像。書裡記錄了原住民青年回到部落,結合芳療與山裡植物文化成立無店面品牌,傳承耆老的藥草智慧。還有年輕二代走出老藥行開展外送服務,買賣推廣也分享中藥知識。
時代變化推動著藥行重新詮釋這份營生,依山傍水或隱身市街開展有別以往的樣貌。在「夕陽產業」的標籤之下,活出更自由的姿態,讀著讀著不由得心生嚮往。
只是坦白說,如今誰習慣上中藥行?這本書太懂讀者,書末附錄〈抓一帖實用妙方〉番外篇,讓你第一次抓藥就上手!還搭配精美地圖。
《煎一壺時代補帖》居心非常明顯:這本書該有好幾種用法,最簡單的當然是閱讀。再來,不妨踏進藥行嗅嗅藥香,看看老過自己年紀的藥櫃,吃吃與時俱進的藥膳或漢方飲品。接著最好起心動念,從這些故事出發,邁開步子走一遭。
➤漫走市街,補遺未完故事
走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一拿到書,首先翻找的是故鄉鳳山,其中一間中藥行離我家僅有500公尺距離,而我渾然不知,可謂近廟欺神,當下出發一探究竟。
藥行宛如引路人,我像初來乍到的旅人,穿梭原址附近巷弄。在熟悉之地用陌生的方式行進,好奇日治時期便成立的藥行可曾見識過兵仔市的榮景?抽屜裡是否也收藏著天公廟或龍山寺的藥籤簿?
非得走,非得置身於那個時空,好奇心油然而生,才能睜開旅人之眼,看待再日常不過的市街。非得走進去了,感受當地風土與人們共享的風光與沒落,那裡從此不會只是一個地名,而是會在你心中呼吸的土地。
走,就是一壺心靈的補帖。讓自己從百無聊賴的日常抽身,打開感官,觀察忽略千百次的小巷與角落,允許自己遇見意料之外的人事物,去挖掘每一個理所當然背後的脈絡。那就是《煎一壺時代補帖》更為有趣的另一種用法:補遺未完故事,創造自己的漫走地圖。●
作者:蘇福男、林芷琪、朱珮甄等
出版: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裏路文化共同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10EP5》裏路出版主編董淨瑋/《地味手帖》編輯術+台灣島內移居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導讀講座3》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儘管有鋒面過境,北台灣細雨不斷,台南陽光燦燦,「Openbook好書獎」第三場巡迴導讀講座,在台南政大書城舉行。週日下午的書城人潮不算太多,講座在木地板區進行,... 閱讀更多
專訪》為台灣雜貨店作畫:專訪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全台的小書店與雜貨店正快速消失。近年,陸續有出版社以主題性書籍的方式,留住這些逐漸為人遺忘的風景。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數年前出版的《小書房...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