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Openbook好書獎 導讀講座3》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2017-12-21 19:50
《老雜時代》作者曾國祥(左)和林欣誼。(周月英攝)

儘管有鋒面過境,北台灣細雨不斷,台南陽光燦燦,「Openbook好書獎」第三場巡迴導讀講座,在台南政大書城舉行。週日下午的書城人潮不算太多,講座在木地板區進行,圓弧形的沙發像一波波海浪,讀者或坐在沙發上,或席地而坐。主講的林欣誼與曾國祥是夫妻,他們到哪裡都帶著可愛的兒子同行,《老雜時代》這本書從開始到完成,都是他們一家三口共同進行,這場講座也是。

夫妻一起完成這本書,默契自然不在話下,但不時還是會發生夫妻互搶麥克風的情況,因爲採訪過程有太多的小故事可分享。參與講座的讀者雖然不多,但幾乎沒有人中途離開,因爲老雜貨店的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引發讀者不少共鳴,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家鄉的雜貨店種種,還提供店家資訊,建議講者夫妻後續可以去採訪。以下是演講摘要:

2017好書獎banner_03.jpg

  • 導讀書籍:
    《老雜時代》(遠流出版)
    (2017Openbook年度好書.美好生活書)
  • 主講:
    林欣誼(文字工作者)
    曾國祥(攝影師)

整理記錄/安靜
畫面提供/曾國祥

謝謝大家星期天下午抽空來參加這個分享會,感謝openbook與閱讀推進協會頒給我們這個獎項,也感謝所有這本書內所有受訪的傳統雜貨店老闆,沒有他們這些的精彩故事,就沒辦法完成這本書,也沒辦法替台灣的庶民歷史留下這些紀錄。

採訪這些雜貨店,我們夫妻帶著當時還沒戒尿布的孩子,一家三口開著車,一趟趟出門,一起出門去尋訪這些雜貨店。為何想採訪雜貨店?我們夫妻都是六年級生,小時候都經歷過雜貨店年代,不是去買糖果,就是幫父母去買個醬油什麼的。年長後,雜貨店漸漸減少,但雜貨店是與我們的童年連結在一起的,是很美好的一部分。

image003_0.jpg

這個糖果櫃可以說是我們會想開始寫雜貨店這個計畫的起源。這是在台南的一個糖果行,接近水仙宮那邊,我們後來在台東在台東泰源有發現另外一座這樣的糖果櫃。這個櫃子背面造型很特別,以前就直接把糖果放進去,要買的時候,老闆從後面直接拿出來,相對於現在糖果都是塑膠包裝,過去這樣是有點不衛生、但很有味道。

現在要找東西,最方便就是用google;但是當你要找雜貨店,用google搜尋,不見得找得到,所以我們是用人肉搜尋,繞台灣跑了一圈半。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image005.jpg

這是我們這本書收錄的雜貨店分佈圖,我們有刻意在每個縣市都盡量找到老雜貨店,也盡量在族群上有所區別,包括閩南、客家、眷村與原住民部落。最北是在萬里海邊,最南到是恆春,一共採訪收錄了32間雜貨店。雖然帶小孩出門採訪很麻煩,但有不少雜貨店老闆跟我們說,要不是看到你們帶著小孩,會以為你們是詐騙集團。所以孩子也是一種工具,不少雜貨老闆看到我們帶著小孩,比較容易卸下心防接受訪問。

image007.jpg

在宜蘭與花蓮的交界,有個地方叫澳花部落,這是個泰雅族部落。探訪的那一天,我們從宜蘭過蘇澳後,碰到有叉路的部落或村莊,我們就繞進去找老雜貨店,那天一路找到傍晚,都沒有找到,或者找到了卻無法和老闆聊下去。當時心想,這是最後一個點,再找不到就直接去花蓮。車開著開著,看到一個地方有亮光、有人坐在門口在吃飯,我們就問這個人說這裡哪裡有雜貨店,結果這個人說我家這裡就是雜貨店,但這就是間鐵皮屋,完全看不出來是一間雜貨店。

雖然我們是以雜貨店為採訪的開始,但聊天後發現,每個老闆都有他的故事。像這家雜貨店,我們發現客人與老闆娘聊天,用的不是中文或是泰雅族語,而是用日語。原來老闆娘的父母在日治時代出生,在家裡和孩子們講日文,老闆娘這一代從小也沒有學泰雅族語,長大後,同輩間也都用日語溝通,甚至到現在,親戚叫老闆娘都用她的日文名字稱呼。不過老闆娘很有心,她參加農村再生班,學母語、泰雅族語,也學很多部落的歷史。像這樣的部落雜貨店有個特色,她們到現在都還可以讓客人賒帳,這是便利商店無法打進部落的原因之一。

▉一間雜貨店的誕生

我們訪一家雜貨店,第一步通常是先進去買瓶水,先消費,和老闆產生第一步連結,再看情況決定是否可以採訪。有時就直接問是否可以採訪,有老闆臭臉以對,但也有老闆很友善,能訪問到的都很友善。我們通常會從這家店開多久、這個櫃子的來歷開始問起,一直拷問到老闆的祖宗八代與前世今生,也意外問到很多台灣的歷史。

image009.jpg

這家開在龍潭第一條街的雜貨店,開店是因為日本時代末期,有一天老闆爸爸出門去買藥,回家路上遇到空襲,人車都不能通行,爸爸拜託警察放行,沿著龍潭飛行場旁邊的小路走回家,上面的空襲戰鬥機掃射,爸爸被射死,那一年他才15歲。他是家中長子,就繼承爸爸的碾米廠家業,過了3年,在隔壁開了這家雜貨店,十幾歲就當家。阿投伯女兒回憶,小時候雜貨店經常開到半夜一兩點,晚上還跟爸爸去抓鱔魚賣、補貼家用:先挖蚯蚓放進竹簍裡,再把竹簍放到田裡抓鱔魚。阿投伯今年80歲了,身體非常硬朗,雖然生命歷程辛苦,但性格非常開朗。

image011_0.jpg

基隆的碼頭新村,一度聚集很多碼頭工人,村裡曾有六、七家雜貨店,現在只剩一、兩家。

這位馬老大經營的雜貨店是其中一家,他是山東青島人,在家鄉當游擊隊,哪邊有飯吃就去哪裡,跟著國民黨打土八路、也就是共產黨,隨後跟著國民黨來臺灣。我們問他回想家鄉最懷念什麼,不料他說:「當兵的人沒有家鄉。」

馬老大對戰爭的記憶很深刻,說常在路上走一走,碰地一聲,旁邊的人就倒地死掉了。他還說了句當時的順口溜:「槍砲一響,好的話黃金萬兩;不好的話見你老娘。」他退伍後,到基隆當公車司機,認識了他本省籍的太太。我們訪問馬老大時,最大的困擾是聽不太懂他的山東腔國語,大概70%聽不懂,都靠他太太翻譯給我們聽。

他們夫妻感情很好,也標誌著台灣外省老兵與本省太太結婚的一段歷史。馬太太與馬老大相差廿多歲,馬老大當時開公車,雜貨店給太太顧;馬老大退休後,夫妻倆一起顧店。

▉雜貨店的物流

講完了為什麼開店,接下來談雜貨店賣什麼東西、怎麼補貨。

image013_0.jpg

在海拔一千多公尺山上的屏東霧台神山部落,經營雜貨店的魯凱族奶奶說,她小時候公路沒開通,到山下,單趟徒步要花走五、六個小時。早期原住民背著一些鹿皮、藥材,到平地與漢人交易米、鹽之類。現在高齡90歲的奶奶,在公路開通後,開了這家雜貨店,奶奶的雜貨店有賣知名的「神山愛玉」,但愛玉對魯凱族來說,原來是「惡魔的果實」、不採不吃,魯凱族是在與漢人交易後,發現竟然有人吃愛玉,才開始採愛玉。

image015_0.jpg

宜蘭五結的利澤簡雜貨店,照片中這位是第二代老闆。他印象中,當年爸爸每天晚上要騎腳踏車到羅東去補貨,爸爸騎著當時俗稱「雙管仔」(台語)的載貨腳踏車,龍頭兩邊載了兩籃,後面的架子又載了兩籠的貨。宜蘭常下雨,他印象中爸爸就是在飄雨的夜裡,搖搖晃晃騎著腳踏車補貨的身影。

至於台灣東部,舊時雜貨店有個特別的物流方式,叫「抄貨」。當時批發行的業務,搭著火車到東部,一站站下車,到雜貨店去把他們要補的貨品名稱與數量抄下來,用明信片寄回公司,公司收到後再把貨發運出來,雜貨店就到火車站去領貨。這與現在的物流方式差很多,現在大家只要在電腦上點兩下,貨物就會送到家。但現在東部的送貨業務也滿辛苦,送一趟貨到宜花東,要七、八天時間,所以跟雜貨店老闆像兄弟一樣。

▉老雜貨店的金流

講了開店、補貨方式,雜貨店的第三問是:以前的人開店如何記帳、怎麼算錢?

image019.jpg

上面這張照片裡每個項目底下的特殊記帳方式,叫做「花碼」。這是我們在苗栗公館一家雜貨店拍到的,這是一種從中國蘇州傳來的民間商家數字記帳系統。使用花碼,比較不容易被竄改,就好比國字比阿拉伯數字不容易被竄改的意思一樣。它的一到十有特殊的記法,十進位後又有別的寫法。

image021_0.jpg

另外,我們在很多間雜貨店店,都會看到記帳的小黑板,甚至還看到有個老闆,是用粉筆記帳在掌櫃桌上。我們問他:「這樣不會一不小心就擦掉了嗎?」老闆覺得無所謂。在以前的年代,雜貨店都可以賒帳,還錢大抵都是在農曆年前、稻米收成後,或者豬仔養肥賣出後。老闆認為既然對方有困難要賒帳,如果記下的帳真的不小心擦掉了,也無所謂,人情味很濃厚。

▉聚落裡的資訊中心

雜貨店除了是當地的物流、金流要地,還有個重要角色是「村民八卦中心」。我們去採訪這些雜貨店時,經常會碰到鄰居過來聊天,大家會聚集到這邊問問厝邊隔壁有什麼事情,不一定是為了買東西而來。另外,雜貨店還有地方樁腳會來。

image025.jpg

這位老闆叫阿界,雜貨店位在屏東恆春,離墾丁不遠的一個漁港。老闆說,每逢選舉,不論選舉規模大小,大家都會到他店裡拜會,村里婚喪喜慶,他都是拿麥克風的那個人,在這裡問起「阿界」,沒有人不認識他。

我們採訪時發現,每個雜貨店老闆都身懷絕技,經常會看到每個老闆性格的展現。還記得我們去採訪「花碼」記帳簿那家雜貨店時,是2016年總統大選的投票日,我們和老闆聊天,問他「當村長和當老闆有何不同?」他說,都一樣,最重要的是要圓融,「有錯,一定是老闆的錯;算帳算錯,一定是老闆的錯。」很多老闆都和我們說過一樣的話,「不要去和客人爭,爭贏了,客人也不會再來了。」這是雜貨店老闆的經營之道。

比起農民,開雜貨店的通常經濟能力比較好一點,因此,往往村裡的第一支電話、第一台摩托車、第一台電視,都是出現在雜貨店。

image029.jpg

這家雜貨店是在雲林土庫順天宮對面,現在的老闆是第二代。他說當時店裡裝了村內第一台電視,每次布袋戲開演,店裡就擠滿了人,有個開演的時段是白天,有人看到不想去上班;大家邊看邊買飲料與零食。另外,雲林土庫曾經是台灣花生油與麻油的產銷重鎮,以前台灣的這兩項油價,就是由土庫的時價來定價。

雖然現在便利商店也有人情味,可以讓客人買咖啡寄杯,但這種人情味,和以前雜貨店的人情味是不一樣的事。便利商店的工作人員來來去去,雜貨店則可能是祖傳在此三、四代,可以述說在地的變遷與歷史。

image031.jpg

這家雜貨店老闆,曾經是礦工。雜貨店在這裡已經開了六、七十年。雙溪牡丹曾經是台灣重要礦區。老闆廿多歲開店給爸媽和太太顧,自己去挖礦,後來台灣礦業沒落,他才回家顧店。在我們訪問的32位雜貨店老闆中,這位阿伯是挖礦的,前面講過的基隆馬老大則是曾經載運煤礦,另外在台南官田有位雜貨店老闆,則是曾經從台北後車站載煤炭到美髮店去燒開水。我們在三個不同的雜貨店老闆身上,都看到煤礦相關的歷史環節。

image033.jpg

這家在台南東山的吉貝耍部落的雜貨店,老闆娘是嘉義嫁過來的。嘉南平原這裡原是西拉雅族,但因爲西拉雅族漢化程度比較深沒有自己的語言,很多事物和平地人差不多,傳統信仰是阿立祖,每年辦一次夜祭,沒有神像。吉貝耍全村居民幾乎都是「阿立母」的忠實信徒,公廨都供奉「阿立母矸仔」,用澤蘭的葉子插在一個瓶子裡。老闆娘與部落的文史工作者,學習夜祭傳統,會去唱「牽曲」,每年來參加夜祭的人,很多人都會去拜訪這個老闆娘。

▉雜貨店之最

image035.jpg

最貴的菸酒牌:早期是圓形的,上面的號碼越少,在拍賣市場價格越高。

image037.jpg

image039.jpg

最老的雜貨店:有170年歷史。

老闆拿出地契,是清朝道光年間,地契上有標註商店。這家店目前傳到第七代,我們覺得它有機會再邁向下一個一百年。因爲採訪兩年後、我們回去送書時,發現他們的收銀台旁邊多了一個螢幕、有送貨的GPS定位,老闆女兒,也是目前第七代掌櫃很有心,轉行擴大做批發,下游有幾十間雜貨店,每天進出的貨車很多,店裡各項貨源充足,光是雞蛋就有10種,來自各家不同蛋場的雞蛋。

image041.jpg

最痛的記憶:屏東恆春雜貨店老闆阿界爸爸當日本南洋兵的血痕記憶。

老闆爸爸在日治時代末期,被徵召去當南洋兵,這是他在戰場上寫的日記。右邊是寫他思念的人,左邊是他聽到的戰事,中間是同袍的通訊錄,同村六、七個人去打仗,最後只剩他爸爸一個人回來。他爸爸說,有同袍過世,屍體就地燒一燒,每人撿一塊屍骨帶在身上,像傳統台灣民間習俗一樣,過河、爬山就會喊一聲口袋裡的屍骨同袍名字,告訴他要過河了、爬山了。也有碰到沒東西吃、活不下去吃人肉的情況。他爸爸說,人肉烤了會有七彩的顏色,他不敢吃,就吃蟲:把人的頭顱放到鋼盔,再把鋼盔埋到土裡,就會有蟲跑進鋼盔要吃人肉,他們再把鋼盔挖出來,抓這些蟲烤來吃。從戰場上活下來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阿界非常孝順,結婚後就回家鄉照顧父母。

image043.jpg

image045.jpg

我最會賣:不同年代的獎狀與匾額。主要是參加菸酒公賣局的比賽,賣酒賣得最好、菸酒陳列比賽得獎。

image047.jpg

經歷最特別:這家店2013年才開,但是老闆的經歷非常特別。他3歲從大陳島過來台灣,小學畢業就到台北當學徒、學裁縫,後來湊了錢買了張當年要價4萬元的機票,跟親戚移民到維也納、到親戚餐廳當學徒。後來他自己在維也納開餐廳,事業很成功,開過兩家中餐廳,60歲左右賣掉餐廳回台灣,在小時候住過的破舊眷村內陪伴生病的媽媽。為了打發時間,他在家門口開了家簡單的雜貨店,媽媽過世後,仍然繼續開店,太太與小孩則都還留在維也納。

▉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

早期雜貨店就是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雜貨店的特色就是如此,但還是看得出些地方特色。

image061.jpg

新北市萬里:龜吼漁村,夏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曬石花、雜貨店也賣石花。

image063.jpg

台中大里:這裡是台灣鹹菜重鎮,雜貨店不一定要賣鹹菜,但一定要賣鹽,這家店的倉庫,以前可以儲存3000公斤的鹽。

image065.jpg

南方澳:位於台灣東北方的國際漁港,很多外籍漁工要買明礬。他們進了當地雜貨店就搓搓手,講「清緄仔」,老闆就懂了,知道他們要清除魚鉤上的髒東西,要買明礬。

《老雜時代》的採訪計畫進行一整年,書寫整理又是一年,出版時間距離當初採訪已經是兩年後。我們在書出版後,回頭一家一家雜貨店去送書,感謝這32位雜貨店老闆,沒有他們,就沒有這本書。但是我們也發現,兩年後,很多事物已經不見了。這讓我們感觸很深,很多東西你覺得好像會一直存在那邊,不論是街角的雜貨店或是親人,或是雜貨店前的一棵大樹,但其實這些東西,都可能在某一天就突然不見了。因此大家只要有心、有興趣、對自己有意義,都可以嘗試把它記錄下來。

20171217_05.jpg

20171217_06.jpg
(周月英攝)

▉Q & A:

Q:這些老雜貨店為何能持續經營下來?它們與便利商店有何區隔?

A:便利商店有賣咖啡、有廁所,便利商店和全球化或是工業量產,都是一樣的道理,也因此失去了個性。便利商店都是員工、要求強調的是標準化。而我們採訪的雜貨店,則都反映了老闆的個性,不論是商品的陳列、與客人互動的方式,都可以展現老闆的個性與他的人生經歷,這是超商無法取代的。

這些雜貨店能夠生存到現在,在某些部落可能是因爲便利商店不能賒帳,或是部落的經濟規模太小、超商評估不值得進去。我們不評價超商和雜貨店哪一個比較好,商業型態的演變也可能是因爲交通狀況改變而產生的。雜貨店能生存,除了賒帳外,還有信賴感與便利,像我們在金崙部落,就發現這裡很多老人家來買東西,他們進雜貨店,直接講他要買什麼,老闆就會幫忙找到他要的東西,因爲老人家可能行動不太方便,假若他到超商或超市,要自己走到貨架去拿東西,這對他們的體力等都是負擔。

還有些鄉下地方,小朋友在路上撿到一元,就可以到雜貨店買東西,但現在便利商店幾乎沒有一元的東西可買。

有一百間雜貨店,就有一百種生存的理由。我們在屏東車城發現,當地人口外流非常嚴重,有個大姐,因此繼續顧著阿公時代就開的雜貨店,讓看著她長大的街坊鄰居,有地方可以去串門子。她的本業是帶團當導遊,帶團之餘就顧雜貨店。

Q:雜貨店是否店面都是自有?無需承擔店租?

A:的確是這樣,我們採訪到的店家,店面都是自有。甚至有家雜貨店,我們去採訪時,發現他的雜貨店和便利商店背靠背,老闆把三分之二的店面租給便利商店。等我們回去送書時,發現老闆後來把整間店都租給便利商店,把自家雜貨店搬到對面倉庫去。我們發現,他賣的東西與超商還是有區隔,這家雜貨店因爲靠近市場,所以賣很多南北貨,像我們去採訪時接近端午節,雜貨店裡就有賣香菇、粽葉、棉線、米等。

遠流_老雜時代.jpg

老雜時代:
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林欣誼/文字、曾國祥/攝影,遠流出版公司,399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九場巡迴講座,讓我們陪你讀好書

24796249_327610050980566_1195811812057439489_n.jpg

facebook_line-01.jpg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主辦: 2017logo_1.jpg

 

贊助: 2017logo_2.jpg

logo_2b_2_0.jpg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bookstore_1.jpg

bookstore_2a.jpg

bookstore_3.jpg

bookstore_4.jpg

誠品.jpg

bookstore_5.jpg

bookstore_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