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等身、在日本被奉為「賺錢之神」、同時是直木獎首位非日籍得獎作家的邱永漢,1994年寫下的自傳《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於百年誕辰之際推出全新中譯本。全書回溯他動盪不安的前半生,藉由他的「青春」經歷,我們讀到的是臺灣作為殖民地所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以及政權更迭後的暴力與壓迫,種種不穩定的因素構築了這一代人的青春。
如同該時代的知識分子,邱永漢在文字中不時流露出面對紛亂時局的茫然、失望與無所適從,但極為特別的是,他總能在每次的挫敗中迅速調整狀態,找到另一條可行的出路,並表現出積極樂觀的一面。
在後記中,他寫道:「要我講述自己的過往人生,實在有點提不起勁,因為我永遠都看著前方生活,不然就是在預測還不可見的將來、思考新的事業又或是開展新的生活模式,對這一切懷抱難以言喻的喜悅度過每一天,這樣子活過來的。」或許正是這種勇往直前的態度,以及對於未知未來的渴望,使他得以在艱難的生活中不斷突破,最終改變命運。
➤離鄉闖蕩,追尋自由,寄情於文學創作
1924年出生的邱永漢,生長於臺灣的日治時期,年少時在臺灣接受教育,之後前往東京大學就讀經濟學,接著經歷日本在二戰中節節敗退,乃至於投降收場。戰後回到臺灣,在臺南、臺北各處輾轉工作,對於國民政府的失望與白色恐怖的威脅,不得不逃亡香港——這是他顛沛流離的青春記憶。
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在成長過程中,邱永漢的身分認同擺盪在臺、日與中國之間。無論是自小習慣的不平等對待,赴日求學時的思想監控、詢問志願從軍的意願,或是學成歸臺後備受敵視的眼光,在在促使他反覆思考臺灣人的定位,以及更為核心的問題:究竟臺灣是誰的臺灣?
閱讀《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時,大約可以從追求「自由」的觀點切入。邱永漢的每次出走,無論是離開家園,還是遷徙異地,都是為了更大的自由,不願將生命侷限在出生地臺南,甚至是臺灣這座島嶼上。邱永漢是一位樂於挑戰且相當具有遠見的人,並在小時候就展現這項特質。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40524/ntnulib-tk-ft-00003-0004-i.jpg)
1936年臺北高等學校尋常科入學生歡迎會,前排左一為當時12歲的邱永漢。(圖源)
比如說,他小六時下定決心參加嚴格的特訓,最終成功進入只錄取本島人5個名額的臺北高校尋常科(相當於國中階段,可以直升高等科)。之後,報考東京大學時,也早就設想到未來生存與獨立的問題,毅然捨棄喜愛的文學,改為選擇經濟學,期待學成後能夠從事國際貿易。
擠進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或是攻讀實用性高的學門,這些盤計無疑是帶有前瞻性思維的考量,也就是抱持著運用知識與技能換取更好的社會階級的想法。畢竟先要擁有「位置」,才能不再被壓榨,才可能接近自由。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40524/jian_bao_1.jpg)
邱永漢自述在臺北高校時沾染了「文學病」,撰寫小說、詩作,還發行個人刊物《夜來香》,與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編輯西川滿交好。西川滿發起臺灣詩人協會,創辦《文藝臺灣》,並邀請邱永漢擔任編輯委員。圖為《文藝臺灣》第1卷第5號(1940年10月1日發行)封面及目錄,紅框所示為邱炳南(即邱永漢)詩作〈米街〉。(圖源)
從臺南到臺北,再到東京,邱永漢在與各地人才競爭及相處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成熟的思維與人格。在日本留學階段,偶然一次被誣告成思想犯的經驗,使他重新思考臺灣的價值與定位。
當時日本憲兵指控他為中國間諜,目的是為了讓臺灣脫離日本而獨立。這種未曾聽聞、也從來沒有思考過的話語與想法,反而像是種子一般埋進了他的心中,為日後臺灣獨立運動奠定了某種意識基礎。於是,當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的惡行更甚於日本人時,這顆種子得以萌芽——該是時候追求另一層自由了。
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1989)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出自飾演林文雄的陳松勇口中:「咱本島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彼時知識精英階層被敵視,指為「受日本帝國主義教育的不良分子」。眾多臺灣人面對貪污腐敗的國民政府,心中多有不解,伴隨著哀怨與抑鬱。不過,凡事都有一個停損點,二二八事件就成了關鍵的轉折。
當年放下工作,跑到中山堂關心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情況的邱永漢,因為還不是「有力人士」,雖然免去牢獄之災,躲過殺身之過,心中卻產生了強烈的質疑:「我們以為自己終於掙脫了日本殖民統治,歡天喜地要回到了祖國懷抱,卻被槍口指著,成了『不聽話就殺』的機關掃射對象?這到底什麼跟什麼?」他認為,唯有臺灣脫離國民黨、脫離中國,才有可能建立屬於「臺灣人的臺灣」,也是一個真正自由的臺灣。
然而,隨著白色恐怖的到來,這股由臺灣人凝聚起來的熱情與憤慨,逐漸轉為恐慌與懼怕,社會中瀰漫著緊張的氛圍。邱永漢在自傳中寫下自己當時的感受:「我身旁的人每個人都對政府感到強烈不滿,但沒有人敢正面對抗,要推動反政府運動,就得集結同志,組織游擊隊,可是我又沒有相關經驗,也沒有人可以教我。而且說真的,我根本就沒那膽識。」
對於20出頭的青年而言,臺灣政治環境的劇變以及二二八事件帶來的衝擊,或許早已大過於所謂的正義感,更遑論勇氣了。反抗需要勇氣,但承認自己沒有勇氣,也是一種勇氣。邱永漢於老年時回顧這段經歷,依舊如此誠實,除了讓人感到敬佩之外,也能揣想那股恐懼應是烙印於心,以至於數十年後還能如此清晰。
➤跨境流亡,政治夢滅,為自由另闢蹊徑
每當邱永漢遇到挫折時,總是能找到另一條可行的出路,這也是他與眾不同的特點。青年邱永漢雖然意識到自己經驗的不足與膽識的缺乏,卻也沒有馬上放棄,而是仿效孫文出逃海外,嘗試在外地推動獨立運動。於是,在國民政府的鎮壓下,邱永漢再一次出走家園,前往香港。這一次的出走,與過去在日本求學的經歷大不相同,而是貨真價實的「逃亡」。
來到香港寄人籬下、語言不通,甚至被家傭大小眼對待,邱永漢再度體會到不平等的待遇。然而差別的重點不在於國族的異同,而是經濟條件的優劣。在極為繁華的香港,邱永漢首度感受到因為缺乏金錢的不自由。他在自傳中提及,乍到香港時席捲而來的物慾:「不像日本還其他地方,香港是自由港,從時尚用品到私家轎車,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只是對於沒錢的年輕人來說,真是一入眼就是毒素,而不止是一朵妄想著摘下的花了。」
邱永漢在自傳的第二部分「我的青春香港」中,描述他如何逐步從政治運動轉向商業活動,憑藉過人的觀察能力與智慧,一步步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擺脫貧困,累積財富,乃至於成家立業的過程。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40524/zai_xiang_gang_ju_ban_hun_li_liu_xia_ji_nian_zhao_fu_ren_wei_pan_yuan_lan_nu_shi_._.jpg)
邱永漢在香港與潘苑蘭舉辦婚禮留下紀念照。(惑星文化提供)
這並不是說邱永漢到了香港,就忘記臺獨運動的使命,或者說他轉向經商,就該被批評背叛理想。在我看來,邱永漢相當重視現實層面,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奮鬥的目標,以及未曾動搖的「自由」之心。在求學階段,為了自由,他隻身前往東京學習;學成返臺後,為了自由,他參與臺獨運動;流亡香港時,為了自由,他冒險從事郵包生意,因此才嚐到致富的滋味,走向不同的途徑。
換句話說,邱永漢只是順應著當前的形勢,無論是政治或商業,都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更大的自由。如同他所說的:「我永遠看著前方生活」。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邱永漢對於臺灣的情感是相當濃厚的,當臺獨運動的情勢隨著美國支持退守臺灣的國民黨政府而日漸受挫,面對現實,邱永漢意識到自己終究沒有訴諸武力鬥爭、打游擊戰的勇氣與膽識,於是或許得花費更漫長的時光,長期抗戰,「雖然不能變成切・格瓦拉,但至少可能有機會當切・格瓦拉的金主吧?」他再次感歎道。
1954年,邱永漢帶著妻小離開香港,再度踏上日本土地。那年他30歲,這本自傳也停筆於此。後來,邱永漢成為知名的投資者、經濟評論家,甚至有「賺錢之神」美譽。但他沒有因為身分的轉變而失去年少時的初衷,以日文提筆寫下臺灣及臺灣人的苦悶與創傷。這當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反抗與革命,也藉由小說文字實現了他嚮往的「自由」。
透過《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我們得以窺見在時代的陰錯陽差下,邱永漢的前半生輾轉在臺、港、日三地,持續面對挑戰的奮鬥過程,這些成功或失敗,可以是一位商業人士的成功之路,也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
作者:邱永漢
譯者:蘇文淑
出版:惑星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邱永漢(1924-2012)
本名邱炳南,80年歸化日本後改名為邱永漢。臺裔日籍作家、實業家、經濟評論家﹑經濟顧問,一生足跡橫越東亞,遍布臺灣、日本、香港與中國等地,閱歷極為豐富。
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南,父親為臺南商人,母親為日本人。小學畢業後負笈臺北,就讀臺北高等學校,與李登輝、王育德等人同期。高等學校時期的邱永漢就已展現濃厚的文藝氣息,畢業後,因擔心殖民地出身難以憑藉文學安身立命,選擇到東京帝國大學就讀經濟學部。戰後旋即返臺,卻於隔年經歷二二八事件,並因而投身參與臺灣獨立運動,為了躲避國民黨追緝,逃亡至香港。
1954年移居日本,投身小說創作,並在兩年後以小說《香港》獲得直木賞,是該獎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獲獎者。之後因撰寫財經專欄、理財致富而聞名日本,享有「賺錢之神」、「股神」等美譽。70年代返臺投資,成立《財訊》雜誌、永漢日語、永漢國際書局等事業。
邱永漢畢生著作高達460種,類型橫跨經濟評論、投資理財、社會評論、亞洲地緣與文化評論、飲食與旅行散文、小說等。2023年,集結其重要小說作品的《看不見的國境線:邱永漢小說傑作選》首度在臺灣上市。
|
Tags:
著作等身、在日本被奉為「賺錢之神」、同時是直木獎首位非日籍得獎作家的邱永漢,1994年寫下的自傳《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於百年誕辰之際推出全新中譯本。全書回溯他動盪不安的前半生,藉由他的「青春」經歷,我們讀到的是臺灣作為殖民地所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以及政權更迭後的暴力與壓迫,種種不穩定的因素構築了這一代人的青春。
如同該時代的知識分子,邱永漢在文字中不時流露出面對紛亂時局的茫然、失望與無所適從,但極為特別的是,他總能在每次的挫敗中迅速調整狀態,找到另一條可行的出路,並表現出積極樂觀的一面。
在後記中,他寫道:「要我講述自己的過往人生,實在有點提不起勁,因為我永遠都看著前方生活,不然就是在預測還不可見的將來、思考新的事業又或是開展新的生活模式,對這一切懷抱難以言喻的喜悅度過每一天,這樣子活過來的。」或許正是這種勇往直前的態度,以及對於未知未來的渴望,使他得以在艱難的生活中不斷突破,最終改變命運。
➤離鄉闖蕩,追尋自由,寄情於文學創作
1924年出生的邱永漢,生長於臺灣的日治時期,年少時在臺灣接受教育,之後前往東京大學就讀經濟學,接著經歷日本在二戰中節節敗退,乃至於投降收場。戰後回到臺灣,在臺南、臺北各處輾轉工作,對於國民政府的失望與白色恐怖的威脅,不得不逃亡香港——這是他顛沛流離的青春記憶。
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在成長過程中,邱永漢的身分認同擺盪在臺、日與中國之間。無論是自小習慣的不平等對待,赴日求學時的思想監控、詢問志願從軍的意願,或是學成歸臺後備受敵視的眼光,在在促使他反覆思考臺灣人的定位,以及更為核心的問題:究竟臺灣是誰的臺灣?
閱讀《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時,大約可以從追求「自由」的觀點切入。邱永漢的每次出走,無論是離開家園,還是遷徙異地,都是為了更大的自由,不願將生命侷限在出生地臺南,甚至是臺灣這座島嶼上。邱永漢是一位樂於挑戰且相當具有遠見的人,並在小時候就展現這項特質。
比如說,他小六時下定決心參加嚴格的特訓,最終成功進入只錄取本島人5個名額的臺北高校尋常科(相當於國中階段,可以直升高等科)。之後,報考東京大學時,也早就設想到未來生存與獨立的問題,毅然捨棄喜愛的文學,改為選擇經濟學,期待學成後能夠從事國際貿易。
擠進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或是攻讀實用性高的學門,這些盤計無疑是帶有前瞻性思維的考量,也就是抱持著運用知識與技能換取更好的社會階級的想法。畢竟先要擁有「位置」,才能不再被壓榨,才可能接近自由。
從臺南到臺北,再到東京,邱永漢在與各地人才競爭及相處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成熟的思維與人格。在日本留學階段,偶然一次被誣告成思想犯的經驗,使他重新思考臺灣的價值與定位。
當時日本憲兵指控他為中國間諜,目的是為了讓臺灣脫離日本而獨立。這種未曾聽聞、也從來沒有思考過的話語與想法,反而像是種子一般埋進了他的心中,為日後臺灣獨立運動奠定了某種意識基礎。於是,當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的惡行更甚於日本人時,這顆種子得以萌芽——該是時候追求另一層自由了。
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1989)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出自飾演林文雄的陳松勇口中:「咱本島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彼時知識精英階層被敵視,指為「受日本帝國主義教育的不良分子」。眾多臺灣人面對貪污腐敗的國民政府,心中多有不解,伴隨著哀怨與抑鬱。不過,凡事都有一個停損點,二二八事件就成了關鍵的轉折。
當年放下工作,跑到中山堂關心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情況的邱永漢,因為還不是「有力人士」,雖然免去牢獄之災,躲過殺身之過,心中卻產生了強烈的質疑:「我們以為自己終於掙脫了日本殖民統治,歡天喜地要回到了祖國懷抱,卻被槍口指著,成了『不聽話就殺』的機關掃射對象?這到底什麼跟什麼?」他認為,唯有臺灣脫離國民黨、脫離中國,才有可能建立屬於「臺灣人的臺灣」,也是一個真正自由的臺灣。
然而,隨著白色恐怖的到來,這股由臺灣人凝聚起來的熱情與憤慨,逐漸轉為恐慌與懼怕,社會中瀰漫著緊張的氛圍。邱永漢在自傳中寫下自己當時的感受:「我身旁的人每個人都對政府感到強烈不滿,但沒有人敢正面對抗,要推動反政府運動,就得集結同志,組織游擊隊,可是我又沒有相關經驗,也沒有人可以教我。而且說真的,我根本就沒那膽識。」
對於20出頭的青年而言,臺灣政治環境的劇變以及二二八事件帶來的衝擊,或許早已大過於所謂的正義感,更遑論勇氣了。反抗需要勇氣,但承認自己沒有勇氣,也是一種勇氣。邱永漢於老年時回顧這段經歷,依舊如此誠實,除了讓人感到敬佩之外,也能揣想那股恐懼應是烙印於心,以至於數十年後還能如此清晰。
➤跨境流亡,政治夢滅,為自由另闢蹊徑
每當邱永漢遇到挫折時,總是能找到另一條可行的出路,這也是他與眾不同的特點。青年邱永漢雖然意識到自己經驗的不足與膽識的缺乏,卻也沒有馬上放棄,而是仿效孫文出逃海外,嘗試在外地推動獨立運動。於是,在國民政府的鎮壓下,邱永漢再一次出走家園,前往香港。這一次的出走,與過去在日本求學的經歷大不相同,而是貨真價實的「逃亡」。
來到香港寄人籬下、語言不通,甚至被家傭大小眼對待,邱永漢再度體會到不平等的待遇。然而差別的重點不在於國族的異同,而是經濟條件的優劣。在極為繁華的香港,邱永漢首度感受到因為缺乏金錢的不自由。他在自傳中提及,乍到香港時席捲而來的物慾:「不像日本還其他地方,香港是自由港,從時尚用品到私家轎車,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只是對於沒錢的年輕人來說,真是一入眼就是毒素,而不止是一朵妄想著摘下的花了。」
邱永漢在自傳的第二部分「我的青春香港」中,描述他如何逐步從政治運動轉向商業活動,憑藉過人的觀察能力與智慧,一步步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擺脫貧困,累積財富,乃至於成家立業的過程。
這並不是說邱永漢到了香港,就忘記臺獨運動的使命,或者說他轉向經商,就該被批評背叛理想。在我看來,邱永漢相當重視現實層面,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奮鬥的目標,以及未曾動搖的「自由」之心。在求學階段,為了自由,他隻身前往東京學習;學成返臺後,為了自由,他參與臺獨運動;流亡香港時,為了自由,他冒險從事郵包生意,因此才嚐到致富的滋味,走向不同的途徑。
換句話說,邱永漢只是順應著當前的形勢,無論是政治或商業,都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更大的自由。如同他所說的:「我永遠看著前方生活」。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邱永漢對於臺灣的情感是相當濃厚的,當臺獨運動的情勢隨著美國支持退守臺灣的國民黨政府而日漸受挫,面對現實,邱永漢意識到自己終究沒有訴諸武力鬥爭、打游擊戰的勇氣與膽識,於是或許得花費更漫長的時光,長期抗戰,「雖然不能變成切・格瓦拉,但至少可能有機會當切・格瓦拉的金主吧?」他再次感歎道。
1954年,邱永漢帶著妻小離開香港,再度踏上日本土地。那年他30歲,這本自傳也停筆於此。後來,邱永漢成為知名的投資者、經濟評論家,甚至有「賺錢之神」美譽。但他沒有因為身分的轉變而失去年少時的初衷,以日文提筆寫下臺灣及臺灣人的苦悶與創傷。這當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反抗與革命,也藉由小說文字實現了他嚮往的「自由」。
透過《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我們得以窺見在時代的陰錯陽差下,邱永漢的前半生輾轉在臺、港、日三地,持續面對挑戰的奮鬥過程,這些成功或失敗,可以是一位商業人士的成功之路,也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作者:邱永漢
譯者:蘇文淑
出版:惑星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邱永漢(1924-2012)
本名邱炳南,80年歸化日本後改名為邱永漢。臺裔日籍作家、實業家、經濟評論家﹑經濟顧問,一生足跡橫越東亞,遍布臺灣、日本、香港與中國等地,閱歷極為豐富。
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南,父親為臺南商人,母親為日本人。小學畢業後負笈臺北,就讀臺北高等學校,與李登輝、王育德等人同期。高等學校時期的邱永漢就已展現濃厚的文藝氣息,畢業後,因擔心殖民地出身難以憑藉文學安身立命,選擇到東京帝國大學就讀經濟學部。戰後旋即返臺,卻於隔年經歷二二八事件,並因而投身參與臺灣獨立運動,為了躲避國民黨追緝,逃亡至香港。
1954年移居日本,投身小說創作,並在兩年後以小說《香港》獲得直木賞,是該獎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獲獎者。之後因撰寫財經專欄、理財致富而聞名日本,享有「賺錢之神」、「股神」等美譽。70年代返臺投資,成立《財訊》雜誌、永漢日語、永漢國際書局等事業。
邱永漢畢生著作高達460種,類型橫跨經濟評論、投資理財、社會評論、亞洲地緣與文化評論、飲食與旅行散文、小說等。2023年,集結其重要小說作品的《看不見的國境線:邱永漢小說傑作選》首度在臺灣上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OB短評》#453 劃破曖昧界線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
書評》台女T與前任J的後殖民爛桃花:閱讀《流轉的亞洲細語》,及其「策略性」國族主義方法論
閱讀更多
話題》三島由紀夫、司馬遼太郎與台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