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剝去《GARO》傳奇的表象後,是漫畫對自由的探求:《漫畫大革命》作者克洛德・勒布朗專訪

2025-03-31 11:00

本文圖片由相之丘 tōkhiu books提供

日本漫畫月刊《GARO》消亡至今已逾20年,回首雜誌璀璨的發展史,曾經具《GARO》代表性的作者已從大眾視野淡出,僅剩末期的零星年輕世代持續在商業日漫中發光發熱。如今,書寫一部日本傳奇漫畫誌的歷史,有什麼意義?在台灣發表這部史書的繁中版,又意味什麼?

台灣漫畫從90年代的黃金期起,跌宕起伏到現在被譽為第三波台漫的高點,卻還在尋覓所謂「成功」的商業模式。然而在自力更生、經濟效益之外,我們似乎從未或很少討論過,關於漫畫的解放與自由、關於漫畫的邊界為何?或是漫畫能夠帶領人類走入何種境地?

放眼《GARO》的作者群,「小眾」以及「另類」的標籤是企圖為讀者帶來宏觀思想,並嘗試創作出具普世價值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何嘗不是要觸及大眾,以更為坦誠的表現,露骨地深入世人的心靈?

《漫畫大革命:GARO文化實驗史1945—2002》書寫的正是《GARO》這本雜誌從內容到表現的革新,為我們揭示了漫畫發展的另一種角度:漫畫史的書寫,並不是只有對成功者的禮贊與崇拜,也不能僅以單一作者的獨霸來成就;它或許是交錯於歷史的洪流、社會大眾的衝動與驅力,以及讀者與作者間的互動而完成。

《漫畫大革命》作者克洛德.勒布朗(Claude Leblanc)深刻了解媒介發展與群體的關係,為我們帶來讀漫畫史的新視角,不僅在書中提及重要的代表性作者,也呈現所有參與這場拓展漫畫邊界運動的人事物。以下是筆者與勒布朗的對談紀錄。

➤緣起:了解日本的另類視角

平稑:在您眾多著作中,《漫畫大革命》似乎是第一本與漫畫相關的文字書,其他作品則是與日本、亞洲的政治情勢有關。當然,您也撰寫了一本與山田洋次有關的電影專書,是與文化相關的。想先請您談談個人經歷,您為何將對日本文化的關注轉變到漫畫領域上?

克洛德:我過去學習中文、日文,以及政治科學,一直以來都對亞洲很感興趣。不過,直到1984年我第一次居住在日本後,才接觸到過去我在法國從未見聞過的日本文化。在那裡,我發現了電影導演山田洋次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接觸到《GARO》。幾年後當我安頓在日本,才能更加探索這些文化媒介。它們每一個都以自身的方式,造就了我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山田的電影讓我發現日本地理,而底層的日本和《GARO》則讓我接觸到對社會不滿的日本;對照到這個國家表現出的無瑕的從眾主義形象,是很不一樣的。


《GARO》第89期,反映底層社會的劇畫創始者辰巳嘉裕特輯。照片提供:吳平稑。

平稑:您在其他場合說到收藏有440多本《GARO》,比雜誌從創刊到休刊共426期的份量還多。您的收藏品中似乎包含當時周邊活動如漫評誌《漫畫主義》等書。可否請您分享為何這本雜誌(或說這本雜誌所帶來的發展)這麼吸引您?撰寫這本史書的契機又是什麼呢?

克洛德:我很喜歡紙本,或許是因為我小時候沒有管道去接近書籍和培養閱讀的習慣,我是在約莫11、12歲時,才大量接觸到書本,從那時起,就全心全意毫無限制地奉獻給紙本了。當我第一次買到幾本《GARO》,從中感受到它所散發出的強大力量,讓我忍不住一本接一本地收集下去。加上我一邊讀著雜誌,一邊意識到其內容對解析日本社會的變化是很重要的,於是就更毫無罣礙地收集這些書。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便對那個時代發行的各種出版品感到興趣,為的是有一天能以獨創的方式用它們來説日本的事。

除了與《GARO》相關的出版品,我也開始收藏所有自1945年起創刊的日本雜誌,希望能籌劃一場展覽,透過這些雜誌創刊號來説日本的故事並寫下專書。回到正題,一旦我補完了雜誌的收藏,便在法國策劃了幾場展覽,說出雜誌的歷史、它對日漫史的影響,以及其社會角色。一開始這些展覽只吸引到部分觀眾,他們往往是對1960年代感到懷念的人。2022年我在巴黎策劃了另一場展覽,有超過3萬人來觀展,其中超過半數都是低於20歲的年輕人。我想民眾已經準備好要來讀一本關於《GARO》的書,於是我就向出版社提案,他們也接受了,之後還非常成功!


克洛德・勒布朗個人藏書,攝於2022年巴黎「GARO的時代」展。照片提供:吳平稑。

➤建構:重組傳奇得先拆解資料

平稑:原來如此!閱讀本書的時候,我們看到大量的參考資料,而您的書寫方式也透露出極為紀實的層面,讓讀者能夠看到時人的真實言談。書中也彙整了許多新聞、回憶錄的文字,實在很不容易。請問您是如何挑揀這些資料?在搜尋資料的過程,是否遭遇過困難?

克洛德:因為我沒有穩固的基礎,為了能寫出這本雜誌的歷史,首先需要仰賴大量的資料來源,於是我讀完幾乎所有期數的《GARO》,尤其是文字和讀者來函。漫畫之外,閱讀大量資料讓我能沉浸在當時的氛圍,並了解雜誌和讀者間建立起的關係。接著,只要我知道有哪些專題著作、回憶錄,便盡可能去擷取各種軼聞史實。這花了我非常多的時間,但卻是非常有趣的流程。我也找到部分從未發表過的檔案,並與這本雜誌的幾位作者碰面。我非常喜歡這個階段。

然而最困難的,是要能根據資料確認這些龐大的資訊。《GARO》是用非常手工藝的方式來編輯的,每個人的記憶有時候會很細瑣。比方說長井勝一,在他的回憶錄裡,會搞錯某些名字的發音。所以有很長的作業期要重新剪裁這些資訊。


相關人士回憶錄。照片提供:吳平稑

平稑:的確串連這些資料很不容易。另外,從這本書的結構來看,也能看出您強烈的企圖心:希望包羅《GARO》發展的38年全史,但礙於書本的篇幅有限,很難全面介紹其中的所有作者。不過,我們也發現您其實在《GARO》創辦人白土三平與長井勝一的角色上著墨良多。想了解您怎麼選擇要介紹哪些作者?是否有哪些作者是您的遺珠?又,您是依據什麼來劃分時代的章節?

克洛德:《GARO》最先要提的就是長井和白土三平,沒有他們就沒有《GARO》。為了理解這部雜誌對他們而言有多重要,說明他們的經歷是不可避免的。《GARO》一開始是為了「教育」孩童而創的,為了向他們解釋世界的真實,讓他們準備去面對世界。不幸的是,孩子們並沒有被吸引,反而是一群更年長的讀者對雜誌感興趣。

對白土來說,這可以視為「失敗」,他很快就決定要將雜誌開放給新的作者,而這些創作者也對雜誌的演進有所貢獻。從這點來看,劃分本書的章節就變得相當容易,可以根據當時負責編輯雜誌的人的主要風格來切分。長井起初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之後便與其他人分擔決策,像是高野(慎三)、南(伸坊)。對於漫畫,他們跟長井有著很不一樣的觀點。至於作者的選擇,我很信任那些讀者來函,以此來決定那些表達出讀者所思所想的作者。


《GARO》創刊前,青林堂與白土三平的合作,廣告於《全國貸本新聞》露出。照片提供:吳平稑。

平稑:在您的研究過程中,有沒有什麼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克洛德:讓我印象非常深的,是長井與白土明白孩子們不感興趣時的反應。務實的長井很快適應了這個情況,但我們感覺得出來,即使在《卡姆伊傳》中,白土都很抗拒,而且他非常失望。


白土三平藉由《卡姆伊傳》表達教育的訴求,雜誌第14期封面。照片提供:Claude Leblanc。

➤印象:從雜誌出發的社會表裏

平稑:閱讀本書,最讓人驚訝的還有當時年輕讀者們的思考,他們對世界、對自身社會的關注似乎都帶有一種崇高的理想性,無形中成為創作者的指引或反射。兩者間的互動不僅為《GARO》,也為漫畫帶來前所未見的高度。想請問您怎麼看待《GARO》的這些讀者?在您的研究中,是否有機會與彼時的幾位讀者碰面呢?

克洛德:我見了很多位。他們都屬於戰後第一世代,都憧憬著和平正義的世界。他們很符合長井和白土所捍衛的價值,只不過這兩人是想要和孩童對話的。必須再提醒一下,因為漫畫在當時是給小孩子看的。

這就是為何這些讀者馬上就被雜誌的內容所吸引。這本雜誌就如同他們一樣,批判著當時發展中的日本(《美日安保條約》、污染、貧窮等等)。儘管他們之後暫且擱置了部份理想,成為日本企業的「士兵」,但他們仍保有年輕時的念想,很多人還保持著您所說的這種理想性(雖然他們已老去)。


釣田邦子是首批回應白土徵稿的早期雜誌讀者,原稿展於2024年龐畢度中心的漫畫大展。照片提供:吳平稑。

平稑:您在結語提到《GARO》的發源國日本沒有出版過雜誌全史的專書,儘管他們曾發行過一本編年資料書。您對日本文化有很長的觀察,對您來說,由外國撰寫這樣一本史書,與日本的觀點有何不同?相對於日本整體社會與文化上,這又具備什麼樣的意義?

克洛德:我承認我很驚訝地發現日本沒有關於《GARO》的歷史專書,就如同我對於沒有山田洋次的傳記一樣驚訝——在我2021年撰寫他的專書以前,山田是最有人氣且最有名的日本導演。這非常奇怪,但我感覺日本人比較喜歡專注在一位作者、一部作品,他們還能夠出版幾十本相關主題的著作。這有點像是他們不想用更廣的角度去看自身的歷史,令人感到驚訝。

我想由外國人撰寫關於《GARO》或山田的書是很棒的事,因為這恰恰能夠讓事情回到其自身的歷史脈絡中。作者仍須盡可能客觀,並努力沉浸在在地的資料來源裡。我得到的結果反而很有趣,比方說,我那本關於山田的書已經被譯成日文,在當地獲得很多好評,包含那些討厭山田的知識分子,因為我的書讓他們能夠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作品。我想,《漫畫大革命》也有著同樣的脈絡,只不過,這本書在日本還沒找到出版商。這也讓我覺得驚訝,但卻也找不出原因。


山田洋次傳記及《漫畫大革命》原文書影。照片來源:Zoom Japan、Éditions IMHO。

➤可能:海外的迴響與後繼者

平稑:您先前提到自《GARO》停刊後,您陸陸續續籌劃該誌在海外的推廣,借出不少展品。2024年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的漫畫大展「漫畫在每層樓」(BD à tous les étages)中,也展示您的雜誌藏品。這本書在法國問世後,法語讀者的反應為何?又此前幾部「GARO系」作者的漫畫於海外發行,是如何影響法語區的漫畫市場?

克洛德:是的,如同我在上文說明的,法國的日漫讀者已經成熟。第一代已經長大成人,開始推薦一些漫畫給年輕人,而他們也開始對漫畫的起源感到好奇。長時間以來,我們只有提到手塚(治虫),但對他們來說這並不能讓人滿足。這就是為何他們努力想知道更多。《漫畫大革命》在很好的時機誕生,因為它能給予新的資訊,相對於過去出版《GARO》相關漫畫的出版社,沒有真正將作品放在歷史的脈絡中,本書卻開啟了一些觀點。我想這些作品,除了他們自身的品質外,是需要被脈絡化的。這也說明了為何《漫畫大革命》在法國獲得了成功。


2024年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的漫畫大展「漫畫在每層樓」。照片提供:吳平稑。

平稑:目前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已經有相關的作品,但具有脈絡化的專書卻不多。目前《漫畫大革命》紙本書出版已接近3個月,台灣本地的創作者開始給予回饋,也收到不少中國讀者的關注,這也呼應到Mangasick的黃尖為我們撰寫的導讀序言。《GARO》的影響力在亞洲其他國家雖然並不直接,但卻隱隱有股魅力吸引著創作者。這股魅力或許在日本也還持續著,雖然我們對《GARO》本身還有很多細節可以慢慢挖掘,但可否請您談談雜誌停刊後,仍舊對日本社會或漫畫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您是否有發現具《GARO》精神的後輩創作者呢?

克洛德:我相信《GARO》表現出不可思議的自由度,這持續吸引著創作者,因為在日本、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有雜誌像它一樣。我不確定日本的年輕人對它是否還有感覺,但有些經歷過《GARO》的世代仍很嚮往它,都帶著深深的懷念。在這些「年輕」的日本作者中,我最欣賞,且對我而言表現出這種自由的,絕對是淺野一二O。我想他已經知道如何將此面向整合在他的整體創作之中。


《GARO》最後一期與相關誌,攝於巴黎2022年「GARO的時代」展。照片提供:吳平稑。

➤未來:延續日漫史的爬梳

平稑:在爬梳了屬於另類漫畫領域的《GARO》歷史後,您在今年2月反而出版了石之森章太郎的相關文字書,將焦點集中在以商業漫畫為主要發行管道的作者身上。可否簡單談談這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另外,您目前是否還有其他書寫漫畫相關文字書的計畫?

克洛德:就我來看,現代日本漫畫的歷史是建基於三大台柱:第一個是「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第二個是《GARO》表現出的另類途徑,而第三個則是石之森章太郎。關於手塚的著作已經出版很多了,而我也撰寫了《GARO》的歷史。接下來關注石之森,對我來說是合乎邏輯的,因為某種程度上可以將此視為是連結手塚和《GARO》的樞紐。

另外還有個關於石之森的趣聞:他第一部系列漫畫《電視小鬼》(テレビ小僧)是由青林堂於1963年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也就是由《GARO》的出版社發行,而且還是在雜誌創刊前一年出的。

我的下一本書是跟日漫有關,主題會是日漫的地緣政治。我試著呈現漫畫的影響如何透過世界散播出去,以及它所帶來的衝擊為何。


手塚治虫安古蘭漫畫節展覽圖錄、克洛德的石之森章太郎專書。照片來源:FIBD、Éditions IMHO。

平稑:最後,透過《漫畫大革命》,您希望台灣讀者能獲得什麼樣的啟發?

克洛德:我希望傳達對自由的愛好(《GARO》便是這座自由的燈塔),也希望呈現對歷史感興趣的重要性,沒有歷史,便不可能去理解這個我們身在其中的世界。《GARO》並非無中生有,它是兩位創辦者特殊經歷的果實,也是一個時代下的產物,沒有這些認識,講述雜誌的故事便毫無意義。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漫畫大革命:GARO文化實驗史1945-2002
La Révolution GARO 1954-2002
作者:克洛德・勒布朗(Claude Leblanc)
譯者:吳平稑
出版:相之丘藝文公司
定價:688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克洛德・勒布朗(Claude Leblanc)

「我想如果沒有《GARO》,漫畫就不會在60、70年代歷經大躍進,所以一定得說說它的故事。」

1964年生於法國,1984年首次造訪日本並在寄宿家庭中發現實驗漫畫誌《GARO》,後逐漸收齊該誌。曾主編過《Courrier International》(國際郵件)及《Jeune Afrique》(年輕非洲),也擔任《L’Opinion》(意見報)亞洲區記者。2010年創立了日本文化誌《Zoom Japon》(聚焦日本),介紹諸多日本文化給西方讀者。

因收藏豐厚,多次受邀舉辦《GARO》相關展覽,分別於2011年在巴黎的「日本空間」(L’Espace Japon)及2022年的「巴黎日本文化廳」(Maison de la culture du Japon à Paris)等辦介紹展,後者更是在一個月內吸引了3萬人次的觀賞。克洛德在2024年也將藏品借出給龐畢度藝術中心舉辦的「漫畫在每層樓」(La BD à tous les étages)大展。

目前為記者兼大學教師,撰寫多本日本或亞洲相關著作,正著手進行與漫畫家石之森章太郎有關的研究。除了對日本漫畫有濃厚興趣外,克洛德對日本電影也有所關注,曾出版著作《Le Japon vu par Yamada Yôji》(山田洋次看見的日本,2021年由Ilyfunet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