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非洲‧書單》10部文學認識當代非洲 ft.阿迪契、迪奧普、歐比奧馬、米亞・科托、柯慈與古納

2025-04-29 11:26

(底圖來源:Unsplash)

女性聲音重構非裔歷史:阿迪契的系列出版

紫色木槿花

Purple Hibiscus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著,葉佳怡譯,黑體文化,480元。

以《美國佬》、《繞頸之物》、《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驚豔四座的奈及利亞裔美國作家阿迪契,擅長以女性的聲音重構非裔歷史,寫出不同於大敘事、事件導向的歷史小說,而這一切都在其第一部作品《紫色木槿花》中即已成形。少女的成長困境寓言了國族禁忌與暴力史,同時更對「自由」提出最深刻的叩問。

半輪黃日

Half of a Yellow Sun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著,葉佳怡譯,黑體文化,850元

延續初作《紫色木槿花》對於奈及利亞國家暴力史的重訪,《半輪黃日》更聚焦一場已被遺忘的戰爭與曾經存在的比亞法拉共和國,是紀錄歷史轉型之交、同時回應當代修正史觀的重要作品。小說核心不在重建史實,而是透過小說人物創造歷史的能動之處,讓當代的讀者能夠依著角色、重新思考選擇與不選擇的重量。

繞頸之物

The Thing Around Your Neck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著,徐立妍譯,木馬文化,360元

後殖民書寫不算少,但如果殖民遺緒仍與語言、膚色、國家、文明纏繞,後殖民書寫也永遠不算多。本書帶領讀者從非洲的英屬殖民地,再到美國的非裔與跨國移民種族重疊,並察覺語言能力從來不是跨文化歧視的原因。

➤從口傳到書寫的文化記憶:迪奧普的非洲寓言

阿瑪杜.庫巴的新非洲寓言

Les Nouveaux Contes d’Amadou Koumba
比拉戈.迪奧普(Birago Diop)著,杜邱宗譯,南方家園,320元

世人對非洲民間故事刮目相看,就是從迪奧普的作品開始的。豐富的動植物群像,非洲土地的勁道,生命有時是主角,有時作為配角點綴其中,橫衝直撞生猛有力。
寓言是利用想像力對現世種種的反省和批判,本書同時呈現來自非洲大陸的內在心靈與現實外在,並努力利用現代傳媒,承繼著快要消失的傳統。細細推敲,會發現那內外的和諧與衝突,有著屬於普世所共享的樣態。儘管這是20世紀前半葉以法文第一次記錄下來的非洲口傳文學,今天讀來似乎更合時宜。

➤多維交織的非洲現代史詩:歐比奧馬《邊緣人的合奏曲》

邊緣人的合奏曲

An Orchestra of Minorities
奇戈契.歐比奧馬(Chigozie Obioma)著,陳佳琳譯,大塊文化,450元

歐比奧馬目前於美國大學教授創作,並於2019年出版第二部小說《邊緣人的合奏曲》(An Orchestra of Minorities),從《浮生釣手》的兄弟情誼轉而探討男女情愛關係與跨國移徙經驗,同樣表現不俗,也讓他再度獲得布克獎提名,在世界英文文學界的發展潛力無窮。

歐比奧馬來自前英國殖民地,《邊緣人的合奏曲》在語言與故事背景上都呈現後殖民文學中常見的混雜性。雖然小說的主題並不強調後殖民情境,然而書中英語與伊博族語交織,大量的伊博諺語不斷出現於第一人稱的敘事聲音與角色的對話之中,更夾雜著基督教聖經的語言,經由眾聲喧嘩的方式,展現奈及利亞脫離英國統治一甲子以來的語言與文化境況。(節自馮品佳〈多維交織的非洲現代史詩:解讀《邊緣人的合奏曲》

➤戰爭體感與情感,重構傳染病的影響:米亞・科托筆下的莫三比克

隱形大象的狩獵人

O caçador de elefantes invisíveis
米亞・科托(Mia Couto)著,胡涵譯,南方家園,360元

台灣書市很少見到來自莫三比克的作家與作品,這本小說除了因此珍貴之外,更有諸多值得入手的精彩之處。如故事是以新冠疫情為背景,更能凸顯莫三比克的生活日常,而非大眾更常聽聞的戰爭動亂。此外作者也將戰爭與病毒對照,以當地人長時間經歷戰爭的體感與情感,重構傳染病的社會影響。這是一部集結26個短篇的豐富敘事,同時也呈現複數個歷史與個人經驗的傑出作品。

➤遙遠大陸的歷史創傷:古納筆下的東非

來世

Afterlives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Abdulrazak Gurnah)著,郁保林譯,潮浪文化,580元

天堂

Paradise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Abdulrazak Gurnah)著,何穎怡譯,潮浪文化,580元

海邊

By the Sea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Abdulrazak Gurnah)著,宋瑛堂譯,潮浪文化,580元

為了如實反映坦尚尼亞的殖民歷史,古納採用斯瓦希里語(東非海岸地區語言)、阿拉伯語、英文混合印度語等語言寫作,這也是譯者郁保林在《來世》中偶見:「你就是一條狗(Kelb,斯)嘛。」何穎怡翻譯的《天堂》一書裡常會出現如「黃昏時去清真寺一直待到宵禮(isha,阿)」類似的註釋。同一頁還見註解:「馬來人或印尼人的拉丁字母拼寫,不確定作者為什麼會使用文化相隔如此遙遠的字。」

《來世》、《天堂》與《海邊》三書的小說發生時間各自相異,為古納一生所懸念的昔時,有其連貫性。從坦尚尼亞如何淪為殖民者的俎上肉,如何從大英國協代管下獨立,一路寫到建立自己的國家之後,發生尚吉巴革命。

(中略)起初,離散後的古納不敢直視自己的記憶,直到試圖塗抹掉昔日暴行、一套經描淡寫的簡化歷史被重新建構,古納自認不能再由別人來詮釋他們的過去。在前殖民者試圖去殖民化運動開展時,他的寫作欲望油生。

「寫作不僅只是爭鬥和論戰……寫作不能只談一件事,不能只著墨於此議題或彼議題……寫作可關切的不離人生,所以人的殘酷、愛和弱點終將成為主題。」於是,藉著寫作,古納說自己「為脆弱和軟弱、殘暴中的溫柔騰出空間,也為料想不到的源頭中湧現的行善能力保留餘地。」(節自:古碧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寫下遙遠大陸的歷史創傷:《天堂》只存在於《來世》〉)

➤經典重譯:在非洲,強姦意味著什麼?──細讀柯慈《可恥》

可恥

Disgrace
柯慈(J. M. Coetzee)著,張茂芸譯,堡壘文化,450元

《可恥》不光只是一部關於性暴力的作品,更是一部種族暴力與性別暴力交織在一起的作品。無論是盧里誘姦黑人女學生,還是黑人暴徒強姦露西,都有種族暴力的因素暗藏其中。

為了召喚出不同種族之間彼此互有差異的社會脈絡和歷史記憶,柯慈在寫作《可恥》時,特意徵用了許多南非語境的特殊用語。在新譯版的《可恥》書中,譯者張茂芸特意費了一番功夫,把柯慈原著中使用異質語言的地方,用恰如其分的譯註呈現了出來,讓我這個柯慈的老讀者讀出了許多過去未曾體會到的滋味⋯⋯(節自黃星樺〈書評》在非洲,強姦意味著什麼?──細讀柯慈《可恥》〉)

➤同場加映:繞頸之物到壓頂之重,蔣亞妮讀阿迪契的《美國佬》

美國佬

Americanah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著,施清真譯,木馬文化,520元。

伊菲美廬與她在故鄉的愛人歐賓澤,共享了彼此的美國夢,或許應該說伊菲美廬的美國夢,從不只是她的,最初,歐賓澤才是那個嚮往美國、熟知美國小說與用語的奈及利亞男孩。然而去了美國的是伊菲美廬,歐賓澤則晚一些到了英國,在不同時空中,他們斷了聯繫,卻奇異地都在異鄉成為了「他人」。為了工作、為了生存,他們都曾使用他人之名、活得憋屈。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拉哥斯的他們可能都染上了憂鬱,這對他們是陌生的。

如伊菲美廬所說:「憂鬱症是美國人的專利,他們一心只想寬恕自己,因而將所有問題歸類為病症。」憂鬱症當然不是美國人專屬的,但它確實是一種移民來到美國經常收到的歡迎禮,質量巨大的黑洞,連光都無法逃脫被它吸引拉曳。強國也是黑洞,將你變成他們、將所有的小國變成其他。就像伊菲美廬花上十多年,整理出的美國課重點:美國人不說胖,只說豐滿,最多說人骨架大;如果你不是新移民,即使英語是你的母語,最好也得學著美式發音。(節自:蔣亞妮〈書評》繞頸之物到壓頂之重:蔣亞妮讀阿迪契的《美國佬》〉)

➤同場加映:重新建構非洲未來航道的重要論著

非洲烏托邦

Afrotopia
費爾文・薩爾(Felwine Sarr)著,陳文瑤譯,南方家園,420元

本書不以西方的世界觀和歷史觀為標準答案,從歷史中重新建構非洲的未來走向,成為非洲研究與倡議的重要論著。非洲出身,熟悉歐洲的作者,從非洲本位出發,探討現代性、經濟問題、自我、家園,再到城市、邦國的可能性,面對了最深刻的傷痕,也勇於提出新的航道與座標。讓臺灣在法式風格非式思維所融合出的他山之上,瞭望另一片非洲的前景。

【延伸閱讀】閱讀非洲‧專訪》島嶼人是偉大的旅行者,面對國際列強,反思台灣:費爾文.薩爾《非洲烏托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