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小國在帝國戰爭間輾轉易手,到近代獨立建國,歷史漫長而血腥,家家戶戶都有先人戰死、流亡。反抗傳奇成為學校必讀書單,紀念碑成為旅遊必訪名勝,導遊傳誦、IG打卡,頌揚群眾堅毅不屈的精神。然而,卻沒人告訴我們,困在悲壯抗暴歷史的垃圾時間(註 )裡,該怎麼度過。
臺灣作家波西米鴨的奇幻小說《降魔詩社》,描述日治時代青年「目仔」,失憶後有了陰陽眼,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殺人怪物「墨蟲」,有蛇頭雞身怪,追人追上戲臺頂;有鼠頭猴身怪、纏滿黑帶,會從樹上或屋頂垂下黑帶,纏住被害人的脖子,製造自縊的假象。
原來霧峰豪門林家祖傳的《沮誦秘笈》,記載禁忌的法術,能驅使文字、讓死者復活,成為「活鬼」。周遭眾人都會記憶扭曲,忘了他過世的時間線,直到察覺破綻。所以活鬼會產生墨蟲,誰窺破真相,就會被墨蟲滅口。
➤真人真詩為本,融合武俠、魔幻元素
為除墨蟲,秘笈也傳授後人「文靈」之力。林家32歲的詩人林幼春,只要掏出懷中毛筆,對空寫下詩句,例如「筆陣列戈矛」,金光燦爛的文字便化為長矛彈射,把怪物釘在戲臺上。迎空寫下「不論石棧與繩梯」,空中便生出梯級,讓他上梯追凶。
讀者若上網搜尋,會發現林幼春是真人。該句出自1912年林幼春的〈千步磴〉:「不論石棧與繩梯,百仞丹崖策杖躋。雨角孤雲天一握,詩情如在楚山西」,寫霧峰林家花園「萊園十景」千步磴,是上萬梅崦、望月峰的山丘石階步道。你可以找一天去走走,就知道十分平緩,詩人太唬爛。詩收錄於《櫟社十週年大會擊缽吟》。
櫟社,在現實中,是林幼春和文友組的詩社。在小說中,是他們以詩社為掩護,用文靈之力除魔的10人戰隊。10個男人多是林家親戚,癡仙是幼春的叔叔、悔之是姑丈,還有一對表兄弟、一對兄弟,是外國英雄聯盟不可能出現的地味組合。
1934年櫟社春會合影。前排左三林獻堂、左五傅錫祺、左六林仲衡、左七林幼春、左八陳懷澄。(圖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
「『吾等櫟社十人在此布陣:癡仙林朝崧、悔之賴紹堯、厚庵呂敦禮、鶴亭傅錫祺、滄玉陳瑚、聯玉陳貫、槐庭陳懷澄、壺隱林仲衡、鐵生蔡惠如、灌園林獻堂。十人一心,一氣十方,文靈法陣,啟動!』『一心文靈道。二分天地平。三山猛虎踞。四海潛龍行。五感皆通達。六根盡滌清。七星照文曲。八斗懷才情。九天降仙法。十方布陣形!』十人一一射出光束打在墨蟲身上,在其漆黑軀體鍍上一層金光,讓其漸漸無法動彈。」
宛如金光布袋戲角色的出場詩──「義薄雲天,英雄俠膽,正氣凜然史艷文。」、「魔吞天下,一統江湖,萬劫不復藏鏡人。」令讀者耳邊油然響起角色專屬的燈光配樂、臺語腔調,驚覺這些詩是用臺語寫、用臺語唸的。
由《假面騎士》般的戰隊邊唸邊打出招式,奇突、諧趣,令人忍俊不禁。多數小說篇幅集中於一兩個角色,細膩刻劃人物的複雜處境。本書則採取漫畫的快節奏、不斷推出大量典型角色,快馬加鞭帶過。但一場又一場轉譯拚貼的本土化狂歡,隨著情節進展,越到後面越多驚喜。
➤拆文變字,筆力高超
透過文靈之力,主角請出馬援等歷史名將附身,借用古人的蓋世武功打怪。乍看用古詩呼風喚雨、召喚古人戰鬥、家傳秘寶失竊、拉高到文化話語權視角俯瞰政權鬥爭等,與中國小說《筆靈》共通。甚至櫟社10人「十方文法陣」,可能是致敬《筆靈》孔門72賢人「儒門桃李陣」;或出自同源,與武俠、漫畫傳統遙相呼應。日本漫畫《文豪野犬》也把近代日本文人變成超能力者對戰。然而《降魔詩社》找到了市場區隔,一塊尚待訴說填補的空白。
我們從小津安二郎的隨筆《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的陸軍二等兵視角看侵華戰爭,從水木茂《漫畫昭和史》飽受羞辱欺壓的逃兵視角看太平洋戰爭,從森鷗外《舞姬》等作品看任職陸軍軍醫的體驗,但竟不知有哪些臺灣詩人寫過抗日。為何外國離我們那麼近,臺灣離我們這麼遠?
這是文化霸權,也是白色恐怖肅清民族思想,造成的鴻溝。日治時期的詩人怎樣活著、想著什麼、做了什麼、想留下什麼、最後怎樣了?我們很少想到這些,除非區桂芝們又出來罵108課綱,我們才會從報導得知萬惡課本裡有日治漢文漢詩。但資料少到不足以產生情緒、意義和認同,那就只是背考題而已。大多數人既不知道,也毫無興趣。
作者波西米鴨偶然發現「祖先是櫟社詩人、《臺灣新聞》記者傅錫祺」,所以開始研究櫟社。《降魔詩社》中,製造活鬼的方法,是用「魔筆」塗改記載,例如「足」加一點、變成「是」,角色的人生故事就徹底改觀,情節設計巧奪天工。波西米鴨寫過許多華文俳句、對聯、字謎,在本書中透過測字、拆字來詮釋角色的人生,駕輕就熟,信手拈來全不費工夫。
➤雖能敗蟲魔鬼怪,仍苦悶厭世
作者寫過《夢魔降生:大祭司的預言》等奇幻推理,對漫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獵奇、恐怖、感傷氣氛掌握到位。在近年歷史推理、名作漢化潮流中,荷蘭漢學家、外交官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的《大唐狄公案》改編的《神探狄仁傑》,在武則天治下,展開密室殺人、離奇死亡、失竊等奇案。莫里斯《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綿密縫合福爾摩斯探案與香港近代史考據,像神經外科手術般講究。而《降魔詩社》的熱情,則灌注在更驚人的怪物、更強的敵人,書中大場面是各種墨蟲登場,造型詭怖,直逼《Bleach死神》。
《鬼滅之刃》常在危急時讓角色碎唸口頭禪,意外、重複而生喜感。本書吸收了這點。癡仙的口頭禪是「你就是不喝酒才會這樣那樣」;無氣力的邊緣人壺隱滿口「好麻煩好麻煩」,只想趕快打完怪、回家睡覺;槐庭則常唸叨著「做不到」;或是熟客涎著臉對相好的酒女說「那妳晚上要補償我」,擺爛、耍賴的痞子性格在在躍然紙上。透過酒鬼的嬉鬧,殖民治理的衝突從各案蜻蜓點水,不著痕跡進入深水區。
櫟社文人的登場,常像有錢任性的廢柴。私塾漢學先生醉斥目仔「不喝酒就沒什麼好談了,滾一邊去」,喚侍女再斟酒。旁人解釋,日本占領時,先生扛起刀槍去打乙未戰爭,在八卦山大轟炸一役全滅中倖存。自慚苟且偷生,常和櫟社文友到墓地終日縱酒吟詩逃避。
癡仙發起酒瘋來,則是胡攪蠻纏:「醉?哇咧,就是醉了才要喝酒,醒的人都喝四腳狗的口水…… 你怎麼還活著?看,就是不跟我們喝酒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外人看來就是廢物、酒空,不管家計、老小扔給妻母,對家人冷漠,臭嘴否定所有人,對人生無能為力,「垮掉的一代」。神勇打怪是幻想,浮躁厭世才是現實。小說凝視抗日分子戰敗的餘生,這是清朝遺民的《墓中回憶錄》,雖生而猶死,下筆入神。
➤在絕望的時代,活著即是希望
看到角色述說:「我早就察覺不該活著,無論做什麼都只是日復一日,捕捉早已抓過的蟲子、製作著同一個標本…… 」四顧蒼茫,令人想起黑澤明電影《夢》的第四章〈隧道〉,小隊指揮官戰敗返鄉,走出隧道天黑了,遇見二等兵朝他立正、敬禮,大喊不相信自己已經死了,「我記得我活著回家了,還吃了我媽做的飯。」指揮官告知,那是二等兵在戰地傷重時做的夢,醒來說給指揮官聽,5分鐘後就死了。
是嗎?原來如此。二等兵說:「可是我父母不相信。他們還在等我回去。」
死者的沉默冤屈,一說出來,天地都要為之震動。復盤了歷史沉哀,《降魔詩社》究竟要給讀者什麼樣的啟示?
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替老兵父親作傳《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結尾問,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父親說:「希望,只要有它,人就能活下去。」
作家村上春樹的散文《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回憶小時候,老兵父親載著他去海邊丟棄家貓,但到家時,貓卻早一步回來迎接父子。父親如釋重負,只好繼續養。
那隻貓就是希望。處於抗爭歷史的垃圾時間,我們像村上的父親一樣,自感不配擁抱希望,但希望卻主動擁抱我們。
《降魔詩社》既以獨有的詼諧,賦予這個絕望的時代,極其微渺的希望。又讓讀者從今天的後見之明,體驗這希望的千真萬確、加倍奉還。這是個偉大的創意。倖存與淪亡,不是歷史宿命,是千千萬萬的人群在選擇命運,而其中幸而有我。我可以發言,可以行動,可以思考,這是臺灣400年來珍貴難逢的民主瞬間,錯過難再。
他們說這是垃圾時間。不,死人什麼都沒有,只要我活著,這就是我僅有的資源。●
降魔詩社
作者:波西米鴨
出版:鏡文學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波西米鴨
沒吃過鴨肉,也該看過鴨子的小說。
從事小說創作十多年,早期以恐怖、奇幻為主,出版逾20本書,亦有零星散文、詩、劇本、華文俳句、對聯、字謎等創作。
後知後覺得知自己的祖先是櫟社社長傅錫祺,於是開始研究起櫟社、整理祖先文物影像資料,也致力於將台灣文史改編成富含奇幻元素的冒險故事。期待藉由小說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櫟社,以及對於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能有更多一些認識與興趣。
Tags:
歐洲各小國在帝國戰爭間輾轉易手,到近代獨立建國,歷史漫長而血腥,家家戶戶都有先人戰死、流亡。反抗傳奇成為學校必讀書單,紀念碑成為旅遊必訪名勝,導遊傳誦、IG打卡,頌揚群眾堅毅不屈的精神。然而,卻沒人告訴我們,困在悲壯抗暴歷史的垃圾時間(註)裡,該怎麼度過。
臺灣作家波西米鴨的奇幻小說《降魔詩社》,描述日治時代青年「目仔」,失憶後有了陰陽眼,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殺人怪物「墨蟲」,有蛇頭雞身怪,追人追上戲臺頂;有鼠頭猴身怪、纏滿黑帶,會從樹上或屋頂垂下黑帶,纏住被害人的脖子,製造自縊的假象。
原來霧峰豪門林家祖傳的《沮誦秘笈》,記載禁忌的法術,能驅使文字、讓死者復活,成為「活鬼」。周遭眾人都會記憶扭曲,忘了他過世的時間線,直到察覺破綻。所以活鬼會產生墨蟲,誰窺破真相,就會被墨蟲滅口。
➤真人真詩為本,融合武俠、魔幻元素
為除墨蟲,秘笈也傳授後人「文靈」之力。林家32歲的詩人林幼春,只要掏出懷中毛筆,對空寫下詩句,例如「筆陣列戈矛」,金光燦爛的文字便化為長矛彈射,把怪物釘在戲臺上。迎空寫下「不論石棧與繩梯」,空中便生出梯級,讓他上梯追凶。
讀者若上網搜尋,會發現林幼春是真人。該句出自1912年林幼春的〈千步磴〉:「不論石棧與繩梯,百仞丹崖策杖躋。雨角孤雲天一握,詩情如在楚山西」,寫霧峰林家花園「萊園十景」千步磴,是上萬梅崦、望月峰的山丘石階步道。你可以找一天去走走,就知道十分平緩,詩人太唬爛。詩收錄於《櫟社十週年大會擊缽吟》。
櫟社,在現實中,是林幼春和文友組的詩社。在小說中,是他們以詩社為掩護,用文靈之力除魔的10人戰隊。10個男人多是林家親戚,癡仙是幼春的叔叔、悔之是姑丈,還有一對表兄弟、一對兄弟,是外國英雄聯盟不可能出現的地味組合。
「『吾等櫟社十人在此布陣:癡仙林朝崧、悔之賴紹堯、厚庵呂敦禮、鶴亭傅錫祺、滄玉陳瑚、聯玉陳貫、槐庭陳懷澄、壺隱林仲衡、鐵生蔡惠如、灌園林獻堂。十人一心,一氣十方,文靈法陣,啟動!』『一心文靈道。二分天地平。三山猛虎踞。四海潛龍行。五感皆通達。六根盡滌清。七星照文曲。八斗懷才情。九天降仙法。十方布陣形!』十人一一射出光束打在墨蟲身上,在其漆黑軀體鍍上一層金光,讓其漸漸無法動彈。」
宛如金光布袋戲角色的出場詩──「義薄雲天,英雄俠膽,正氣凜然史艷文。」、「魔吞天下,一統江湖,萬劫不復藏鏡人。」令讀者耳邊油然響起角色專屬的燈光配樂、臺語腔調,驚覺這些詩是用臺語寫、用臺語唸的。
由《假面騎士》般的戰隊邊唸邊打出招式,奇突、諧趣,令人忍俊不禁。多數小說篇幅集中於一兩個角色,細膩刻劃人物的複雜處境。本書則採取漫畫的快節奏、不斷推出大量典型角色,快馬加鞭帶過。但一場又一場轉譯拚貼的本土化狂歡,隨著情節進展,越到後面越多驚喜。
➤拆文變字,筆力高超
透過文靈之力,主角請出馬援等歷史名將附身,借用古人的蓋世武功打怪。乍看用古詩呼風喚雨、召喚古人戰鬥、家傳秘寶失竊、拉高到文化話語權視角俯瞰政權鬥爭等,與中國小說《筆靈》共通。甚至櫟社10人「十方文法陣」,可能是致敬《筆靈》孔門72賢人「儒門桃李陣」;或出自同源,與武俠、漫畫傳統遙相呼應。日本漫畫《文豪野犬》也把近代日本文人變成超能力者對戰。然而《降魔詩社》找到了市場區隔,一塊尚待訴說填補的空白。
我們從小津安二郎的隨筆《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的陸軍二等兵視角看侵華戰爭,從水木茂《漫畫昭和史》飽受羞辱欺壓的逃兵視角看太平洋戰爭,從森鷗外《舞姬》等作品看任職陸軍軍醫的體驗,但竟不知有哪些臺灣詩人寫過抗日。為何外國離我們那麼近,臺灣離我們這麼遠?
這是文化霸權,也是白色恐怖肅清民族思想,造成的鴻溝。日治時期的詩人怎樣活著、想著什麼、做了什麼、想留下什麼、最後怎樣了?我們很少想到這些,除非區桂芝們又出來罵108課綱,我們才會從報導得知萬惡課本裡有日治漢文漢詩。但資料少到不足以產生情緒、意義和認同,那就只是背考題而已。大多數人既不知道,也毫無興趣。
作者波西米鴨偶然發現「祖先是櫟社詩人、《臺灣新聞》記者傅錫祺」,所以開始研究櫟社。《降魔詩社》中,製造活鬼的方法,是用「魔筆」塗改記載,例如「足」加一點、變成「是」,角色的人生故事就徹底改觀,情節設計巧奪天工。波西米鴨寫過許多華文俳句、對聯、字謎,在本書中透過測字、拆字來詮釋角色的人生,駕輕就熟,信手拈來全不費工夫。
➤雖能敗蟲魔鬼怪,仍苦悶厭世
作者寫過《夢魔降生:大祭司的預言》等奇幻推理,對漫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獵奇、恐怖、感傷氣氛掌握到位。在近年歷史推理、名作漢化潮流中,荷蘭漢學家、外交官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的《大唐狄公案》改編的《神探狄仁傑》,在武則天治下,展開密室殺人、離奇死亡、失竊等奇案。莫里斯《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綿密縫合福爾摩斯探案與香港近代史考據,像神經外科手術般講究。而《降魔詩社》的熱情,則灌注在更驚人的怪物、更強的敵人,書中大場面是各種墨蟲登場,造型詭怖,直逼《Bleach死神》。
《鬼滅之刃》常在危急時讓角色碎唸口頭禪,意外、重複而生喜感。本書吸收了這點。癡仙的口頭禪是「你就是不喝酒才會這樣那樣」;無氣力的邊緣人壺隱滿口「好麻煩好麻煩」,只想趕快打完怪、回家睡覺;槐庭則常唸叨著「做不到」;或是熟客涎著臉對相好的酒女說「那妳晚上要補償我」,擺爛、耍賴的痞子性格在在躍然紙上。透過酒鬼的嬉鬧,殖民治理的衝突從各案蜻蜓點水,不著痕跡進入深水區。
櫟社文人的登場,常像有錢任性的廢柴。私塾漢學先生醉斥目仔「不喝酒就沒什麼好談了,滾一邊去」,喚侍女再斟酒。旁人解釋,日本占領時,先生扛起刀槍去打乙未戰爭,在八卦山大轟炸一役全滅中倖存。自慚苟且偷生,常和櫟社文友到墓地終日縱酒吟詩逃避。
癡仙發起酒瘋來,則是胡攪蠻纏:「醉?哇咧,就是醉了才要喝酒,醒的人都喝四腳狗的口水……你怎麼還活著?看,就是不跟我們喝酒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外人看來就是廢物、酒空,不管家計、老小扔給妻母,對家人冷漠,臭嘴否定所有人,對人生無能為力,「垮掉的一代」。神勇打怪是幻想,浮躁厭世才是現實。小說凝視抗日分子戰敗的餘生,這是清朝遺民的《墓中回憶錄》,雖生而猶死,下筆入神。
➤在絕望的時代,活著即是希望
看到角色述說:「我早就察覺不該活著,無論做什麼都只是日復一日,捕捉早已抓過的蟲子、製作著同一個標本……」四顧蒼茫,令人想起黑澤明電影《夢》的第四章〈隧道〉,小隊指揮官戰敗返鄉,走出隧道天黑了,遇見二等兵朝他立正、敬禮,大喊不相信自己已經死了,「我記得我活著回家了,還吃了我媽做的飯。」指揮官告知,那是二等兵在戰地傷重時做的夢,醒來說給指揮官聽,5分鐘後就死了。
是嗎?原來如此。二等兵說:「可是我父母不相信。他們還在等我回去。」
死者的沉默冤屈,一說出來,天地都要為之震動。復盤了歷史沉哀,《降魔詩社》究竟要給讀者什麼樣的啟示?
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替老兵父親作傳《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結尾問,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父親說:「希望,只要有它,人就能活下去。」
作家村上春樹的散文《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回憶小時候,老兵父親載著他去海邊丟棄家貓,但到家時,貓卻早一步回來迎接父子。父親如釋重負,只好繼續養。
那隻貓就是希望。處於抗爭歷史的垃圾時間,我們像村上的父親一樣,自感不配擁抱希望,但希望卻主動擁抱我們。
《降魔詩社》既以獨有的詼諧,賦予這個絕望的時代,極其微渺的希望。又讓讀者從今天的後見之明,體驗這希望的千真萬確、加倍奉還。這是個偉大的創意。倖存與淪亡,不是歷史宿命,是千千萬萬的人群在選擇命運,而其中幸而有我。我可以發言,可以行動,可以思考,這是臺灣400年來珍貴難逢的民主瞬間,錯過難再。
他們說這是垃圾時間。不,死人什麼都沒有,只要我活著,這就是我僅有的資源。●
作者:波西米鴨
出版:鏡文學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波西米鴨
沒吃過鴨肉,也該看過鴨子的小說。
從事小說創作十多年,早期以恐怖、奇幻為主,出版逾20本書,亦有零星散文、詩、劇本、華文俳句、對聯、字謎等創作。
後知後覺得知自己的祖先是櫟社社長傅錫祺,於是開始研究起櫟社、整理祖先文物影像資料,也致力於將台灣文史改編成富含奇幻元素的冒險故事。期待藉由小說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櫟社,以及對於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能有更多一些認識與興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延伸閱讀
書評》日治時代台灣的異國情調與獵奇趣味:《華麗島志奇》
閱讀更多
書評》讓奇幻和歷史站在同一邊:閱讀鄭丰《巫王志》
閱讀更多
現場》廢柴的秋季運動會:櫟舍文學餐廳,重現台中文學精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