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他是否自己有發現那個缺陷。我想他最終已經知道了——幾乎到最後才知道。但是荒野早已發現了他,對他荒誕的入侵,實施可怕的報復。」
——康拉德,《黑暗之心》
大多數台灣人對北極無比陌生。這不是台灣人特別無知,而是全人類共通的現象。畢竟只有極少數人長期居住在北極區,使得這塊地方缺乏「歷史」,難免想像遠大於現實。
➤前往北極的不切實際之人
「探索北極」給人浪漫又危險的冒險感覺,這是事實沒錯。20世紀以前,估計約有1000人嘗試抵達北極點,或是穿越西北航道或東北航道,其中高達751人在路上喪生。實際上,死傷數字應該更高,因為還有一些中途放棄卻沒能回家的人。
然而,「因紐特人」(Inuit)依然世世代代在此居住。現代化以前,北極也是因紐特人的整個世界,他們日常於此生活,不知道世上還有熱帶、沙漠、高山等不同環境。假如所有人每天都住在北極,那麼便不會有動機,特別去追尋北極點。
20世紀以前,另一類熟悉北極卻不刻意追求冒險的是捕鯨人。不論家鄉在哪兒,他們都由於工作與北極結緣,通常也就停留在工作的層次,不至於上升到經典小說《白鯨記》(Moby-Dick )角色亞哈船長那般的靈魂共鳴。
不是原住民日常的生活,不為勞動糊口的工作,還要千方百計前往北極的人們,究竟有哪些不切實際的目的?渴望冒險、滿足好奇心、探詢科學知識、希冀出名,都是常常聽到的理由。但是某些人或許根本缺乏明確的目標,就只是想離家出走。
➤如履水床般的薄冰
《走向北極》這本書的主題是介紹北極探險的歷史。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從小就十分熟悉挪威同胞南森(Fridtjof Nansen)、阿蒙森(Roald Amundsen)的極地探險事蹟,心生嚮往。如今年過60的他,親身體驗過北極、南極、珠穆朗瑪峰等極限挑戰。他回顧歷史的同時,也結合個人獨特的體驗,以及時有靈光的哲學思考。
有些事情即使讀到,也很難想像。例如,北極地表都是冰層,走在上面應該會感覺「如履薄冰」?事實可能更刺激,因為北極的冰含有鹽分,所以具有彈性,行經薄冰區域時會晃來晃去,類似走在水床上。
北極的冰含有鹽分,因為是海水凍結而成。人不能吃喝海水,想來也無法使用海冰?其實還是可以。結冰的水會漸漸將鹽分排出,因此結凍好幾年的陳年冰塊,融化後便是可飲用的淡水,而且由於內含的空氣量比雪少,比燒雪更能節省燃料。懂門道的人可以根據冰塊深淺的顏色分辨。
卡格還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北極的英文Arctic,衍生自希臘文,意指有熊之地,南極則是Antarctica,意為無熊之地。一般說法是,「北極/有熊之地」得名於北方星空存在看似熊的星座,又對應沒有熊星座的「南極/無熊之地」。但是卡格認為,真實原因與星座無關,而是因為古代人知道北方有熊出沒,這是對熊棲息地的認知。
➤人們喜愛悲劇英雄,更甚成功的冒險家
現代科技誕生以前,探索北極的死亡率如此之高,主因當然是殘酷的自然環境。然而,另一大因素在於,踏上旅程的隊伍往往準備不足,在撤退途中陣亡。這麼說來,準備充分即使無法增加成功率,至少可以減少死亡率?
這個問題比表面的因果關係複雜,也是想認識北極探險本質必修的一課。那就是:通常個性衝動、習慣性事先準備不足、低估風險、過度自信的人,才會想要挑戰北極。
就算是看似準備周到的任務,從旁觀者角度看來,也有其盲目自大的一面。英國的富蘭克林探險隊,便是知名的案例。後見之明能看出,1845年浩浩蕩蕩出發的兩艘大船,其實充滿各種知識侷限造成的漏洞,在北極的嚴酷考驗下,危機逐漸爆發,最終全軍覆沒。然而,失敗反而成就艦長富蘭克林(John Franklin)的不朽英名。
1845年富蘭克林率領兩艘探險船「幽冥號」和「驚恐號」前往北極。(圖源:維基 )
成功不如失敗的北極探險特色,至少能追溯到1597年身亡的巴倫支(Willem Barentsz)。位於挪威、俄羅斯北方的巴倫支海便是得名於這位荷蘭探險家。
與富蘭克林同輩,幾乎為同一棲位的派瑞(William Edward Parry),其實達到更高的成就,也一度被宣傳成為當世明星,名利雙收。可是他每次任務都成功歸來,最終老死在家中,戲劇性不足,後世名聲完全不如富蘭克林。
挪威探險家南森。(圖源:維基 )
有沒有在床上老死,至今仍然名聲顯赫的探險家呢?那一定不能錯過南森。1861年出生的他,長大時剛好趕上攝影術興起,成為向世界散播清晰照片的先驅。他深諳用圖說故事的影響力,刻意營造陽剛英俊的形象流傳至今。1930年去世時,他不只是掌握因紐特極地知識的成功探險家,還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森護照 的提倡者、使挪威脫離瑞典獨立建國的國家英雄。
另一位挪威人阿蒙森,更符合極地英雄的典型設定。他曾經率隊在南極與英國探險隊長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競爭,1911 年贏得首先抵達南極點的人類里程碑;但是英國探險隊回程時全員陣亡,讓史考特成為更戲劇化的悲劇英雄。
遠離人世時英明神武的阿蒙森,回到凡塵的十幾年卻屢屢涉入爭議,直到1928年他臨時起意,坐上飛機搜救失蹤者,結果要找的人後來獲救,他自己反而一去不回,化身小王子式的故事。
1911年阿蒙森和其隊員看著在南極的挪威旗幟。(圖源:維基 )
➤是機運還是陷阱,或者是同一件事?
卡格的文風,總是無比冷靜地描述驚心動魄的場面,讓讀者理性思考讀到的事。很多人大概會想到氣候變遷,我對「陷阱」的感觸更多。
南、北兩極都是冰天雪地,探險有很多相似之處,卻有根本的差異:南極是一塊固定的陸地,北極則是流動的海洋。抵達北極點的人,其實是站在剛好處於北極點的浮冰之上,接下來會順其自然地漂走。
20世紀以前很多北極事故之禍因,都始於北極是海洋。這塊充滿浮冰的海洋,假如有地方浮冰較少,能讓船隻通過,將帶來無以倫比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優勢。這也是長久以來,歐美國家屢敗卻堅持屢試的一大原因。後來大家才確認,北極海並沒有這麼方便的通道。
看似有出路、尋找航道的想法,卻是天大的陷阱。歷來以尋找無冰海域為目標的任務,全部是基於完全錯誤的假設上,只要開始便注定失敗。類似的陷阱,我們都不陌生。從個人到國家,甚至是全人類都有機會碰到。實際上,我們只能迎向機遇或陷阱,如履薄冰前進。
北極這樣的極端環境,總是能將各種人性極致放大。探索北極,不只是讓我們更了解北極,還有機會見識人類更多的可能性。●
走向北極:冒險的渴望和北極狂熱交織而成的北極探險史
Nordpolen: Natur, myter, eventyrlyst og smeltende is
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譯者:謝佩妏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1963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出版商、三個女兒的父親。他是史上第一位徒步踏上「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
他出版過數本關於探險、哲學、藝術收藏的著作,譯介成多國文字,包括《貧窮收藏家的好物收貨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 )、《在曼哈頓底下》(Under Manhattan )、《獨往南極》(Alone to the South Pole )。
2010年,他和另一位探險家史帝夫.鄧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5天5夜,深入紐約的地下鐵及下水道。《紐約時報》稱讚他「是探險家,也是充滿探險精神的哲學家」。偶爾,他會將世界暫時隔絕於外。
2016年出版的《聆聽寂靜》賣出30幾國版權,在英、美、歐陸引起廣大迴響,獲《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多家重要媒體的報導。《就是走路》記錄他在走路時展開的內在旅程,亦有20幾國的語言版本。《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則是他在冒險旅程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再校正。
Tags:
大多數台灣人對北極無比陌生。這不是台灣人特別無知,而是全人類共通的現象。畢竟只有極少數人長期居住在北極區,使得這塊地方缺乏「歷史」,難免想像遠大於現實。
➤前往北極的不切實際之人
「探索北極」給人浪漫又危險的冒險感覺,這是事實沒錯。20世紀以前,估計約有1000人嘗試抵達北極點,或是穿越西北航道或東北航道,其中高達751人在路上喪生。實際上,死傷數字應該更高,因為還有一些中途放棄卻沒能回家的人。
然而,「因紐特人」(Inuit)依然世世代代在此居住。現代化以前,北極也是因紐特人的整個世界,他們日常於此生活,不知道世上還有熱帶、沙漠、高山等不同環境。假如所有人每天都住在北極,那麼便不會有動機,特別去追尋北極點。
不是原住民日常的生活,不為勞動糊口的工作,還要千方百計前往北極的人們,究竟有哪些不切實際的目的?渴望冒險、滿足好奇心、探詢科學知識、希冀出名,都是常常聽到的理由。但是某些人或許根本缺乏明確的目標,就只是想離家出走。
➤如履水床般的薄冰
《走向北極》這本書的主題是介紹北極探險的歷史。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從小就十分熟悉挪威同胞南森(Fridtjof Nansen)、阿蒙森(Roald Amundsen)的極地探險事蹟,心生嚮往。如今年過60的他,親身體驗過北極、南極、珠穆朗瑪峰等極限挑戰。他回顧歷史的同時,也結合個人獨特的體驗,以及時有靈光的哲學思考。
有些事情即使讀到,也很難想像。例如,北極地表都是冰層,走在上面應該會感覺「如履薄冰」?事實可能更刺激,因為北極的冰含有鹽分,所以具有彈性,行經薄冰區域時會晃來晃去,類似走在水床上。
北極的冰含有鹽分,因為是海水凍結而成。人不能吃喝海水,想來也無法使用海冰?其實還是可以。結冰的水會漸漸將鹽分排出,因此結凍好幾年的陳年冰塊,融化後便是可飲用的淡水,而且由於內含的空氣量比雪少,比燒雪更能節省燃料。懂門道的人可以根據冰塊深淺的顏色分辨。
卡格還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北極的英文Arctic,衍生自希臘文,意指有熊之地,南極則是Antarctica,意為無熊之地。一般說法是,「北極/有熊之地」得名於北方星空存在看似熊的星座,又對應沒有熊星座的「南極/無熊之地」。但是卡格認為,真實原因與星座無關,而是因為古代人知道北方有熊出沒,這是對熊棲息地的認知。
➤人們喜愛悲劇英雄,更甚成功的冒險家
現代科技誕生以前,探索北極的死亡率如此之高,主因當然是殘酷的自然環境。然而,另一大因素在於,踏上旅程的隊伍往往準備不足,在撤退途中陣亡。這麼說來,準備充分即使無法增加成功率,至少可以減少死亡率?
這個問題比表面的因果關係複雜,也是想認識北極探險本質必修的一課。那就是:通常個性衝動、習慣性事先準備不足、低估風險、過度自信的人,才會想要挑戰北極。
就算是看似準備周到的任務,從旁觀者角度看來,也有其盲目自大的一面。英國的富蘭克林探險隊,便是知名的案例。後見之明能看出,1845年浩浩蕩蕩出發的兩艘大船,其實充滿各種知識侷限造成的漏洞,在北極的嚴酷考驗下,危機逐漸爆發,最終全軍覆沒。然而,失敗反而成就艦長富蘭克林(John Franklin)的不朽英名。
成功不如失敗的北極探險特色,至少能追溯到1597年身亡的巴倫支(Willem Barentsz)。位於挪威、俄羅斯北方的巴倫支海便是得名於這位荷蘭探險家。
與富蘭克林同輩,幾乎為同一棲位的派瑞(William Edward Parry),其實達到更高的成就,也一度被宣傳成為當世明星,名利雙收。可是他每次任務都成功歸來,最終老死在家中,戲劇性不足,後世名聲完全不如富蘭克林。
有沒有在床上老死,至今仍然名聲顯赫的探險家呢?那一定不能錯過南森。1861年出生的他,長大時剛好趕上攝影術興起,成為向世界散播清晰照片的先驅。他深諳用圖說故事的影響力,刻意營造陽剛英俊的形象流傳至今。1930年去世時,他不只是掌握因紐特極地知識的成功探險家,還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森護照的提倡者、使挪威脫離瑞典獨立建國的國家英雄。
另一位挪威人阿蒙森,更符合極地英雄的典型設定。他曾經率隊在南極與英國探險隊長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競爭,1911 年贏得首先抵達南極點的人類里程碑;但是英國探險隊回程時全員陣亡,讓史考特成為更戲劇化的悲劇英雄。
遠離人世時英明神武的阿蒙森,回到凡塵的十幾年卻屢屢涉入爭議,直到1928年他臨時起意,坐上飛機搜救失蹤者,結果要找的人後來獲救,他自己反而一去不回,化身小王子式的故事。
➤是機運還是陷阱,或者是同一件事?
卡格的文風,總是無比冷靜地描述驚心動魄的場面,讓讀者理性思考讀到的事。很多人大概會想到氣候變遷,我對「陷阱」的感觸更多。
南、北兩極都是冰天雪地,探險有很多相似之處,卻有根本的差異:南極是一塊固定的陸地,北極則是流動的海洋。抵達北極點的人,其實是站在剛好處於北極點的浮冰之上,接下來會順其自然地漂走。
20世紀以前很多北極事故之禍因,都始於北極是海洋。這塊充滿浮冰的海洋,假如有地方浮冰較少,能讓船隻通過,將帶來無以倫比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優勢。這也是長久以來,歐美國家屢敗卻堅持屢試的一大原因。後來大家才確認,北極海並沒有這麼方便的通道。
看似有出路、尋找航道的想法,卻是天大的陷阱。歷來以尋找無冰海域為目標的任務,全部是基於完全錯誤的假設上,只要開始便注定失敗。類似的陷阱,我們都不陌生。從個人到國家,甚至是全人類都有機會碰到。實際上,我們只能迎向機遇或陷阱,如履薄冰前進。
北極這樣的極端環境,總是能將各種人性極致放大。探索北極,不只是讓我們更了解北極,還有機會見識人類更多的可能性。●
Nordpolen: Natur, myter, eventyrlyst og smeltende is
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譯者:謝佩妏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1963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出版商、三個女兒的父親。他是史上第一位徒步踏上「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
他出版過數本關於探險、哲學、藝術收藏的著作,譯介成多國文字,包括《貧窮收藏家的好物收貨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在曼哈頓底下》(Under Manhattan)、《獨往南極》(Alone to the South Pole)。
2010年,他和另一位探險家史帝夫.鄧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5天5夜,深入紐約的地下鐵及下水道。《紐約時報》稱讚他「是探險家,也是充滿探險精神的哲學家」。偶爾,他會將世界暫時隔絕於外。
2016年出版的《聆聽寂靜》賣出30幾國版權,在英、美、歐陸引起廣大迴響,獲《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多家重要媒體的報導。《就是走路》記錄他在走路時展開的內在旅程,亦有20幾國的語言版本。《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則是他在冒險旅程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再校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書評》從《白鯨記》看幾個海洋文學主題
閱讀更多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青少年圖書》探險家旅行圖誌:歷史上的僧侶、自然學家和旅人的世界遊記
閱讀更多
2018Openbook 美好生活書》探險家們的寫生簿:70位探險家的冒險生平與探索世界的偉大熱情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