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街頭到處可看到德國車,台灣人提到轉型正義,喜歡借鏡德國經驗,連德國進口的洗衣精,最近也開始在超市開賣。表面看來,德國離台灣似乎很近,可是當校園出現了納粹扮裝秀,媒體與社會大眾卻又不知所措,正如一位當事人所言:「這些東西距離我們這麼遙遠」,走不出刻板印象各自表述的死結。
幸好,台灣的出版社和譯者,一直在努力拉近台灣與德國的距離。適逢台灣對德國好奇心增加的此刻,台灣出版了幾本頗具份量的德國歷史與文化著作,不論從質或量來看,2017年都可說是台灣德國書的豐收年。
▉了解獨裁統治的前因後果
關心歐洲政治的人應該會發現,二次大戰結束雖然已七十多年了,希特勒的陰影依然存在。在柏林洪堡大學教歷史的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有天被女兒問起希特勒,深受刺激,決定寫一本給年輕人讀的希特勒傳記。過去台灣書市中與希特勒相關的書籍並不少,但少有一本書如《阿道夫.H:希特勒 》一樣深入淺出,而且與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步,正好可以滿足扮裝事件後,急欲想補課的讀者。
這本書帶我們回到希特勒成長的時空,那個德意志民族自信受挫、國與國之間關係緊繃的年代,看他如何養成憤青性格和鬥爭的世界觀。作者用字精準,雖然多處引用學術成果,讀起來卻毫不枯燥,顯然在可讀性下了很大的工夫。書中並且詳加解釋獨裁統治的前因後果,避免獵奇式的妖魔化,對一向不知該如何面對、更遑論討論歷史上獨裁者的台灣來說,尤其具有啟發性。
1938年希特勒出席高速公路開工典禮。(wiki)
***
有些書一出版就造成轟動,多次再版,仍歷久彌新。西德名記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的回憶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就是一個例子,自2000年問世以來,在德國一直是暢銷書。哈夫納在這本32歲時完成、極具個人色彩的少作中,精確捕捉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代氛圍,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和嗅覺,是了解納粹崛起必讀的參考書。
2017年的世大運,讓國人一時沈浸於國族的認同感和光榮感中,但可能很少人知道,近代這種結合聲光秀與愛國情操、具有向國際社會宣示意義的大型運動賽事,最早其實是從納粹執政下的柏林奧運開始。以名人傳記聞名德國文壇的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在《柏林1936 》一書中,巧妙揉合史料和想像力,生動描寫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奧運會,16天表裡不一的和平假象。作者一如電影導演,善用運鏡技巧,帶出充滿畫面感的細節,緊湊的情節讓讀者彷彿親臨現場,是精彩的歷史書寫。
1936年奧運於柏林舉行。(wiki)
***
法蘭克福檢察總長鮑爾。(畫面擷自Fritz Bauer Institut網站)
多年來,台灣總擺脫不了迷思,以為戰後的德國人對納粹歷史有深刻的反省。但事實上,一如電影《謊言迷宮》中,法蘭克福檢察總長鮑爾(Fritz Bauer)告誡年輕檢察官的那句話:「這是個迷宮,別在裡面迷失了。」德國在戰後原本對納粹的過去避而不談,電影中的年輕世代很少人聽過奧斯威辛(集中營),歷經了漫長又糾結的過程,才走到今天。
美國資深記者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的作品《納粹獵人 》,寫的就是像鮑爾這樣,戰後70年來在司法、公務機關和媒體各領域奮力不懈,試圖將兇手繩之以法的人。雖然每一個階段各有不同的難關要克服,過程中充滿爭執和角力,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和一代代往下交棒,我們今天才能知道真相,不至於迷失在報復的情緒和陰謀論中。對經常將「轉型正義」掛在嘴邊的台灣來說,本書的出版正是時候。
圖片取自《德國文化關鍵詞》(麥田出版提供)
▉粹粹之外的德國文化
對德國的認識,當然不能只侷限在納粹。德國作家朵恩(Thea Dorn)與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德國文化關鍵詞 》中,列舉出64個德國的核心概念,其中有印刷術、古典音樂、幼稚園、青年旅舍、社會福利國家、耶誕市集和啤酒文化等影響力遍及全球的發明和文化遺產,也有「深淵」、「渴望」和「夜之寂靜」等德國文化獨有的幽微面向。
這本在德國廣受好評的巨作宛如文化百科全書,旁徵博引的廣度和知識量都非常驚人。但我在翻閱的過程中不免感到遺憾,中文版既沒有附上原書的精彩圖片,也極少站在台灣認知的基礎上,為書中提到的人名、文學和音樂文本提供註釋。台灣讀者除非長年浸淫在德國文化,不然在閱讀這本書時,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
***
麥葛瑞格。(wiki)
相較之下,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的巨著《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更適合推薦給一般讀者。長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的作者,在柏林圍牆倒塌25週年之際,於館內策劃了一個德國歷史特展。本書當時搭配特展出版,在英國引起極大的迴響,非常適合作為德國文化的入門書。
麥葛瑞格在他的上一本著作《看得到的世界史》中,已經展現了成功的博物館經營者必備的說故事能力。鑑於德國史上邦國林立的常態,單從語言、信仰與地理不足以完整詮釋,麥葛瑞格別出心裁從文化和文明成就的片段切入,清楚點出德國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點,還列舉生活日常的例子,例如用香腸來解釋地方差異。
這本書並非只談過去,而是不時與現代對話,幫助我們認識今日的德國。例如,享譽全球的汽車工業,延續的是中世紀以來金屬加工和技職教育的傳統。過去兩年接納了一百多萬的難民,顯然與上千萬德國人在戰後被迫離鄉的記憶有關。這塊講德語的土地向來就群雄割據,迫使各方非坐下來協調不可,形成妥協的政治文化,更造就今日領導歐盟的本錢。
從集體記憶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這也是一本指出德國往哪裡走的書,在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的今年出版別具意義,無疑這是台灣近年來最值得一讀的德國書。●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Die Macht in der Mitte Europas : Wie sich Deutschland neu erfindet
作者:林育立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林育立
旅居柏林,曾在駐德代表處擔任新聞編譯,當過6年的中央社駐德記者,不定期為台灣和德國媒體撰稿,並從事中德文口譯。相信記者這行離不開現場,正努力寫出能和臺灣社會對話的國際新聞。
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
Adolf H. - Lebensweg eines Diktators
作者:托馬斯‧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
譯者:林繼谷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托馬斯.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
1962年生於德國明斯特,畢業於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與佛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主修歷史、德國文學和教育。現為柏林洪堡大學歷史教授。
曾主持橫跨德奧關於納粹議題的大型歷史研究計畫;2015年起,出任德國極具分量的歷史教育期刊主持人,同時擔任歷史教師聯盟主席。其研究、教學與出版的領域為納粹時代,特別是猶太人大屠殺的議題及歷史理論。《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是他的第一本通俗歷史著作,榮獲德國艾美士(Emys)書獎/非文學類。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1914-1933回憶錄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作者: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譯者:周全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生於柏林,本名Raimund Pretzel,法學博士,1938年與猶太裔未婚妻移居英國擔任記者,為免當時仍在德國的家人受其牽累,取賽巴斯提安.哈夫納為筆名,前者來自巴哈的名字,後者來自莫札特的作品385號《哈夫納交響曲》。1954年以英國《觀察家報》海外特派員的身分重返德國後,自1961年起先後為德國《世界報》及《明星週刊》撰寫政論專欄。著有一系列以歷史為主題的暢銷書,包括《破解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等,公認為德國20世紀歷史最重要的時代見證者之一。
柏林1936:
納粹神話與希特勒的夏日奧運
Berlin 1936: Sechzehn Tage im August
作者:奧利弗.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
譯者:傅熙理
出版:貓頭鷹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奧利弗.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
曾於馬堡、巴黎、波茨坦就讀歷史、政治與心理學,取得當代歷史博士學位。2002年起為柏林交響樂團基金會工作。
他的作品,矛盾又充滿吸引力的《瘋寡婦——Alma Mahler-Werfel的一生》(2004,暫譯),《山丘女主人——Cosima Wagner的一生》(2007,暫譯),兩書均成為德國暢銷書籍。另有出版《李斯特——一個超級明星的傳記》(2011,暫譯)《路易二世——一個不合時宜的國王》(2013,暫譯)。
納粹獵人:
追捕德國戰犯的黑暗騎士
The Nazi Hunters
作者:安德魯.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
譯者:高紫文
出版社:左岸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安德魯.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
美國資深駐外記者與國際新聞編輯,自1978年進入《新聞週刊》後,在各地擔任外派記者與地區主管,卅年來,足跡踏遍全球,包括香港、華沙、莫斯科、羅馬、波昂、柏林。由於其傑出的報導,他三次獲得美國海外記者協會的表揚,也曾擔任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董事。納古斯基著作等身,多為歷史著作,除了《納粹獵人》之外,還有《扭轉二戰歷史的最終大戰:史達林與希特勒爭奪莫斯科》(The Greatest Battle: Stalin, Hitler and the Desperate Struggle for Moscow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World War II )、《希特勒之國:看著納粹崛起的美國人》(Hitlerland: American Eyewitnesses to the Nazi Rise to Power )
德國文化關鍵詞:
從德意志到德國的 64 個核心概念
Die deutsche Seele
作者:苔雅.朵恩(Thea Dorn), 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譯者:莊仲黎
出版社:麥田出版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苔雅.朵恩(Thea Dorn)
1970年生,德國作家、電視主持人。大學主修哲學和戲劇,曾以推理小說、舞台劇本、電影劇本等多元著作,榮獲德國推理小說獎、格林電視獎及各類文學獎。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多年,更自2017年3月起,接下知名文化類電視座談節目《文學四重奏》(Das Literarische Quartett)主持棒。
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952年生,羅馬尼亞裔德國知名作家、詩人,著作等身,寫作領域包羅極廣,特別關注流離與認同主題。屢膺各大文學獎,並獲德國政府頒授聯邦十字服務勳章。曾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結縭。
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Germany:Memories of a Nation
作者: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譯者: 周全
出版社:左岸文化
定價:9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曾於牛津修習過法語、德語,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修習哲學,最後於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取得藝術史博士,1987~2002年擔任英國國家藝廊館長,2002~2015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英博物館在其領導下,短短時間內業績蒸蒸日上,參觀人次倍數成長。
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皆被翻譯成多國版本。而其《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分別由不同媒介傳達其理念,包括BBC Radio 4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展覽和這本書。為此,他獲得英國和德國所授與的獎項: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為鼓勵跨文化的理解,所頒發的納耶夫.艾爾-羅德漢獎(Nayef Al-Rodhan Prize),德國的岡道爾夫獎(Friedrich Gundolf Prize)、歌德獎章(Goethe Medal)和德國國家獎(German National Prize)。目前和藝術史家赫爾曼.帕辛格(Hermann Parzinger)、人類學家霍斯特.布雷德康普(Horst Bredekamp)共同主持柏林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
Tags:
中央社駐德記者林育立年初出版《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一書,解析兩德統一後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各方議題,深受好評,讓台灣讀者理解德國歷史與政治諸多重要面向。Openbook閱讀誌特邀林育立為讀者綜覽近年面市的德國相關作品,借重他長期駐紮當地奠立的深厚理解,回顧並點評這些錯過可惜的好書。
台灣的街頭到處可看到德國車,台灣人提到轉型正義,喜歡借鏡德國經驗,連德國進口的洗衣精,最近也開始在超市開賣。表面看來,德國離台灣似乎很近,可是當校園出現了納粹扮裝秀,媒體與社會大眾卻又不知所措,正如一位當事人所言:「這些東西距離我們這麼遙遠」,走不出刻板印象各自表述的死結。
幸好,台灣的出版社和譯者,一直在努力拉近台灣與德國的距離。適逢台灣對德國好奇心增加的此刻,台灣出版了幾本頗具份量的德國歷史與文化著作,不論從質或量來看,2017年都可說是台灣德國書的豐收年。
▉了解獨裁統治的前因後果
關心歐洲政治的人應該會發現,二次大戰結束雖然已七十多年了,希特勒的陰影依然存在。在柏林洪堡大學教歷史的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有天被女兒問起希特勒,深受刺激,決定寫一本給年輕人讀的希特勒傳記。過去台灣書市中與希特勒相關的書籍並不少,但少有一本書如《阿道夫.H:希特勒》一樣深入淺出,而且與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步,正好可以滿足扮裝事件後,急欲想補課的讀者。
這本書帶我們回到希特勒成長的時空,那個德意志民族自信受挫、國與國之間關係緊繃的年代,看他如何養成憤青性格和鬥爭的世界觀。作者用字精準,雖然多處引用學術成果,讀起來卻毫不枯燥,顯然在可讀性下了很大的工夫。書中並且詳加解釋獨裁統治的前因後果,避免獵奇式的妖魔化,對一向不知該如何面對、更遑論討論歷史上獨裁者的台灣來說,尤其具有啟發性。
***
有些書一出版就造成轟動,多次再版,仍歷久彌新。西德名記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的回憶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自2000年問世以來,在德國一直是暢銷書。哈夫納在這本32歲時完成、極具個人色彩的少作中,精確捕捉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代氛圍,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和嗅覺,是了解納粹崛起必讀的參考書。
2017年的世大運,讓國人一時沈浸於國族的認同感和光榮感中,但可能很少人知道,近代這種結合聲光秀與愛國情操、具有向國際社會宣示意義的大型運動賽事,最早其實是從納粹執政下的柏林奧運開始。以名人傳記聞名德國文壇的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在《柏林1936》一書中,巧妙揉合史料和想像力,生動描寫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奧運會,16天表裡不一的和平假象。作者一如電影導演,善用運鏡技巧,帶出充滿畫面感的細節,緊湊的情節讓讀者彷彿親臨現場,是精彩的歷史書寫。
***
多年來,台灣總擺脫不了迷思,以為戰後的德國人對納粹歷史有深刻的反省。但事實上,一如電影《謊言迷宮》中,法蘭克福檢察總長鮑爾(Fritz Bauer)告誡年輕檢察官的那句話:「這是個迷宮,別在裡面迷失了。」德國在戰後原本對納粹的過去避而不談,電影中的年輕世代很少人聽過奧斯威辛(集中營),歷經了漫長又糾結的過程,才走到今天。
美國資深記者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的作品《納粹獵人》,寫的就是像鮑爾這樣,戰後70年來在司法、公務機關和媒體各領域奮力不懈,試圖將兇手繩之以法的人。雖然每一個階段各有不同的難關要克服,過程中充滿爭執和角力,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和一代代往下交棒,我們今天才能知道真相,不至於迷失在報復的情緒和陰謀論中。對經常將「轉型正義」掛在嘴邊的台灣來說,本書的出版正是時候。
▉粹粹之外的德國文化
對德國的認識,當然不能只侷限在納粹。德國作家朵恩(Thea Dorn)與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德國文化關鍵詞》中,列舉出64個德國的核心概念,其中有印刷術、古典音樂、幼稚園、青年旅舍、社會福利國家、耶誕市集和啤酒文化等影響力遍及全球的發明和文化遺產,也有「深淵」、「渴望」和「夜之寂靜」等德國文化獨有的幽微面向。
這本在德國廣受好評的巨作宛如文化百科全書,旁徵博引的廣度和知識量都非常驚人。但我在翻閱的過程中不免感到遺憾,中文版既沒有附上原書的精彩圖片,也極少站在台灣認知的基礎上,為書中提到的人名、文學和音樂文本提供註釋。台灣讀者除非長年浸淫在德國文化,不然在閱讀這本書時,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
***
相較之下,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的巨著《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更適合推薦給一般讀者。長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的作者,在柏林圍牆倒塌25週年之際,於館內策劃了一個德國歷史特展。本書當時搭配特展出版,在英國引起極大的迴響,非常適合作為德國文化的入門書。
麥葛瑞格在他的上一本著作《看得到的世界史》中,已經展現了成功的博物館經營者必備的說故事能力。鑑於德國史上邦國林立的常態,單從語言、信仰與地理不足以完整詮釋,麥葛瑞格別出心裁從文化和文明成就的片段切入,清楚點出德國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點,還列舉生活日常的例子,例如用香腸來解釋地方差異。
這本書並非只談過去,而是不時與現代對話,幫助我們認識今日的德國。例如,享譽全球的汽車工業,延續的是中世紀以來金屬加工和技職教育的傳統。過去兩年接納了一百多萬的難民,顯然與上千萬德國人在戰後被迫離鄉的記憶有關。這塊講德語的土地向來就群雄割據,迫使各方非坐下來協調不可,形成妥協的政治文化,更造就今日領導歐盟的本錢。
從集體記憶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這也是一本指出德國往哪裡走的書,在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的今年出版別具意義,無疑這是台灣近年來最值得一讀的德國書。●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Die Macht in der Mitte Europas : Wie sich Deutschland neu erfindet
作者:林育立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旅居柏林,曾在駐德代表處擔任新聞編譯,當過6年的中央社駐德記者,不定期為台灣和德國媒體撰稿,並從事中德文口譯。相信記者這行離不開現場,正努力寫出能和臺灣社會對話的國際新聞。
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
Adolf H. - Lebensweg eines Diktators
作者:托馬斯‧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
譯者:林繼谷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托馬斯.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
1962年生於德國明斯特,畢業於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與佛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主修歷史、德國文學和教育。現為柏林洪堡大學歷史教授。
曾主持橫跨德奧關於納粹議題的大型歷史研究計畫;2015年起,出任德國極具分量的歷史教育期刊主持人,同時擔任歷史教師聯盟主席。其研究、教學與出版的領域為納粹時代,特別是猶太人大屠殺的議題及歷史理論。《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是他的第一本通俗歷史著作,榮獲德國艾美士(Emys)書獎/非文學類。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1914-1933回憶錄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作者: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譯者:周全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生於柏林,本名Raimund Pretzel,法學博士,1938年與猶太裔未婚妻移居英國擔任記者,為免當時仍在德國的家人受其牽累,取賽巴斯提安.哈夫納為筆名,前者來自巴哈的名字,後者來自莫札特的作品385號《哈夫納交響曲》。1954年以英國《觀察家報》海外特派員的身分重返德國後,自1961年起先後為德國《世界報》及《明星週刊》撰寫政論專欄。著有一系列以歷史為主題的暢銷書,包括《破解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等,公認為德國20世紀歷史最重要的時代見證者之一。
柏林1936:
納粹神話與希特勒的夏日奧運
Berlin 1936: Sechzehn Tage im August
作者:奧利弗.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
譯者:傅熙理
出版:貓頭鷹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奧利弗.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
曾於馬堡、巴黎、波茨坦就讀歷史、政治與心理學,取得當代歷史博士學位。2002年起為柏林交響樂團基金會工作。
他的作品,矛盾又充滿吸引力的《瘋寡婦——Alma Mahler-Werfel的一生》(2004,暫譯),《山丘女主人——Cosima Wagner的一生》(2007,暫譯),兩書均成為德國暢銷書籍。另有出版《李斯特——一個超級明星的傳記》(2011,暫譯)《路易二世——一個不合時宜的國王》(2013,暫譯)。
追捕德國戰犯的黑暗騎士
The Nazi Hunters
作者:安德魯.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
譯者:高紫文
出版社:左岸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德魯.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
美國資深駐外記者與國際新聞編輯,自1978年進入《新聞週刊》後,在各地擔任外派記者與地區主管,卅年來,足跡踏遍全球,包括香港、華沙、莫斯科、羅馬、波昂、柏林。由於其傑出的報導,他三次獲得美國海外記者協會的表揚,也曾擔任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董事。納古斯基著作等身,多為歷史著作,除了《納粹獵人》之外,還有《扭轉二戰歷史的最終大戰:史達林與希特勒爭奪莫斯科》(The Greatest Battle: Stalin, Hitler and the Desperate Struggle for Moscow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World War II)、《希特勒之國:看著納粹崛起的美國人》(Hitlerland: American Eyewitnesses to the Nazi Rise to Power)
德國文化關鍵詞:
從德意志到德國的 64 個核心概念
Die deutsche Seele
作者:苔雅.朵恩(Thea Dorn), 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譯者:莊仲黎
出版社:麥田出版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苔雅.朵恩(Thea Dorn)
1970年生,德國作家、電視主持人。大學主修哲學和戲劇,曾以推理小說、舞台劇本、電影劇本等多元著作,榮獲德國推理小說獎、格林電視獎及各類文學獎。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多年,更自2017年3月起,接下知名文化類電視座談節目《文學四重奏》(Das Literarische Quartett)主持棒。
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952年生,羅馬尼亞裔德國知名作家、詩人,著作等身,寫作領域包羅極廣,特別關注流離與認同主題。屢膺各大文學獎,並獲德國政府頒授聯邦十字服務勳章。曾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結縭。
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Germany:Memories of a Nation
作者: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譯者: 周全
出版社:左岸文化
定價:9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曾於牛津修習過法語、德語,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修習哲學,最後於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取得藝術史博士,1987~2002年擔任英國國家藝廊館長,2002~2015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英博物館在其領導下,短短時間內業績蒸蒸日上,參觀人次倍數成長。
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皆被翻譯成多國版本。而其《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分別由不同媒介傳達其理念,包括BBC Radio 4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展覽和這本書。為此,他獲得英國和德國所授與的獎項: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為鼓勵跨文化的理解,所頒發的納耶夫.艾爾-羅德漢獎(Nayef Al-Rodhan Prize),德國的岡道爾夫獎(Friedrich Gundolf Prize)、歌德獎章(Goethe Medal)和德國國家獎(German National Prize)。目前和藝術史家赫爾曼.帕辛格(Hermann Parzinger)、人類學家霍斯特.布雷德康普(Horst Bredekamp)共同主持柏林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人物》「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沉重又輕盈的流亡:專訪旅德繪本作家張蓓瑜
閱讀更多
話題》西化或中東化?從《我的國家》理解土耳其百年民主的憂鬱與瘋狂
2017年1月21日,土耳其議會通過了實行總統制的憲法修正案,並預計於4月16日舉行全民公投,確認是否實施該修正案。若公投通過,土國將從內閣制轉向總統制,... 閱讀更多
2017Openbook 年度好書.翻譯書》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