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梅雨季節,至今沒有下過幾場雨。持續悶熱的城市,教人分外期待大雨將至。在這樣渴雨的心情下,Openbook編輯部特別安排顧德莎、顧玉玲對談,聊記憶中的種種突如之雨,以及啟動保護機能的傘。或許也有以文學祈雨的潛在念想吧。
▉雨:生命裡太多的突如與無力
訪談當日,炎熱不退的台北,終於下雨,踏過地上水窪,心頭難得的有了清涼。
正在進行第二次化療、頭上戴著編織帽的顧德莎,精神飽滿地在板橋家屋裡迎接訪談團隊。本來很擔心會不會影響她的休養,但顧德莎強調因為有類固醇,反而是這個時間點最好,再者也能讓她稍微移轉對自身病痛的注意力。
顧德莎談起所在的家屋,以前就是紡織場所,「這棟是住工合一的建築。我從嘉義嫁來樹林時,這條街晚上都燈火通明,都是編織機的聲音。所以這裡又叫Yoko街。」顧德莎說明,Yoko是日語變化來的,意指編織。顧玉玲也回憶到,她放暑假使曾來到這裡打工,「做的是包裝。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家庭代工的機動性,真是非常靈活的臨時編制。」
顧德莎表示,顧玉玲感受到的靈活,也就是當時台灣紡織產業鍊足夠完整的證據。她想起1986年的韋恩,那是一個奇怪的颱風,從東而來,由西半部離開,但又倒捲回來,因此造成中部代工作業的重創,半成品大多泡水,當然無法使用。
顧德莎說:「但在風災過後,大家全體一心的動員起來,統計損害數字,緊急訂購該往南補的材料,快速地補救出口的訂單。」提起那段經歷,關於民間的競爭力,顧德莎深以為榮。
家屋雖座落樹林,卻必須繳稅到板橋。顧德莎說來也覺得好笑,「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這裡的稅收滿好,所以板橋那邊硬是不放。」但這一帶的紡織榮景早已寒徹遠去。
而或許吧,文學就是得在邊境生活。在這幾年隱隱然形成另一種社會顯學的勞工書寫裡,《驟雨之島》有一個特別的切入點,聚焦的是中小企業的經營者,也就是從工人階級變成老闆的一群——他們無可能成就巨大財富,並非資本家,卻又要被歸類於資方,且因為善良地想要負責底下員工的生計,而逼迫自己適應、滿足各種政策的快速轉換,終至凋零消逝。
多年來,顧德莎心心念念,應該要有人記錄這群時常承受巨大風險與壓力、邊境者的身影與心情。《驟雨之島》的人物經常置身於各種突如其來變化,包含外遇、天災、政策改易等的巨大洗禮,乃至滅頂——驟雨不僅僅是氣象,更是突如其來變化的隱喻。顧德莎成把人生體驗,轉換成小說裡各種雨的意象。
說到雨的回憶,顧玉玲口直心快:「台北的雨很不可愛。小時候住嘉義市郊,在半山腰的位置,南部的雨都大而狂烈,啪啦啪啦的傾洩,很暢快又清爽。但台北不是,剛來的時候,覺得好像要發霉,雨都小小的,又下個不停,讓人煩悶。」
似乎人生總是這樣,總得設法在苦悶無力的環境下,保持信念,不讓自己壞掉。
▉傘:親情與文學作為守護的力量
進行化療的這段期間,顧德莎不但持續創作,也依舊出席各種文學活動,顯然並不想陷入只是病人的狀態,而是想要維持更多的動能。顧玉玲則笑著說道:「病痛也是能有生產力的,不是嗎?」
顧德莎順著顧玉玲的話頭,表示能夠回到文學場域,再度創作,是源自妹妹的傾力支持,「或者說逼迫吧。」顧德莎滿眼都是笑意,「這麼多年來,她一直關心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要真正動筆,寫我夢想中的文學小說。」
上一回顧德莎住院化療的時候,顧玉玲抱來一大疊文學書,放在病房。顧德莎說:「我呢,就一邊打點滴,一邊大量地讀書,慢慢找回文字的感覺。因為就很安靜地閱讀,我可是護理師眼中最乖的病人哩。」
文學魂再度甦醒,相隔幾十年,顧德莎才又一頭栽進創作,且積極地去寫作班上課。《驟雨之島》出版前,她也曾將稿子寄給顧玉玲,但妹妹太忙了。再加上,「她太貼近我了,對我有過多的期待,我覺得這樣可能會不客觀。因此,寫作班的幫助滿大的。但是,這一次出版的小說,她來來回回看好幾遍,給了我最好的意見。」
十七、八歲就寫詩的顧德莎,告別文藝年少之後,栽進生活的洪流,數十年來,見證成衣紡織業從最意氣風發的黃金時期,到整個迅速消亡跌入谷底。面對職涯起伏與身體病痛的折磨,顧玉玲認為,姊姊一直展現著韌性,面對生活的各種磨難。
「但真的有一種,她在勉強透支自己的感覺。」顧玉玲說。疾病無疑是生命裡驀然而至的暴雨,也因此,顧德莎不得不慢下來,而終於有時間好好面對自身記憶在說話的可能。
顧玉玲進一步說明:「因為經驗那樣的病痛以後,現在的人生就像是多出來的,二姊可以不必再逞強,專心地寫出她生命中的流動史。所以,《驟雨之島》才能像河流一樣,無始無終。」
▉無法全身而退的雨
見證過台灣經濟起飛、尤其是紡織成衣生產鍊史的顧德莎也說:「人生總還會有後續,並不會真的就什麼都結束了,沒有了。像小說裡那個自死者父親留下的黑洞,還會延續存在他的女兒身上。」
顧德莎提到這本小說,原本是有個史詩架構,比較全景觀地凝望那個發達時代的哀歌,但後來變為切片似的去寫,主要是因為「我覺得,零碎才是人生的真實樣態,才更接近我所親身經歷的世界。」
「而且,生命所需的,其實真的沒那麼多,慾望大多是被外在挑撥、鼓動起來的。」顧德莎語重心長舉例,像台南黑面蔡楊桃汁,如果不是所謂專家去提供建議要他們擴大經營、上市發股等,他們就安於在台南小店鋪的做,不也能簡單而豐足?
姊姊書中提到的中小企業主,因為無法負荷勞動政策的變化而中斷家業。妹妹的社會關懷,卻是替勞工爭取更多的權益。兩者看似矛盾,但顧玉玲提到,她並不認為政策或災難是突如其來,而是終究會在某一天到來。崩壞,從來都是長期慢慢累積出來的。
「台灣產業本身有結構不良的問題。中小產業的雇主們,其實更近似自我透支和剝削。他們確實並非那種可以全身而退的資本家。不過利潤太低、保障太少的景況,很難不被快速變動的環境淘汰。因此,必須創造良好的勞工條件,從根本上去改變,促進產業升級,才有可能免除悲劇的再發生。」顧玉玲語氣沉重地說。
▉共撐一把傘
訪談下來,輕易就能發現顧家姊妹各自堅強,卻也彼此照應。顧德莎屢次強調妹妹對自己的愛護、協助,沒有顧玉玲,不會有如今寫作的顧德莎,也強調,顧玉玲的非虛構寫作足以造成有效的社會改變。顧玉玲則自白道:「我能夠義無反顧地投入運動與書寫,就是不管怎麼樣,後面都有姊妹在支持我,讓我無有恐懼。」
顧德莎透過文學承載人生,將記憶中那群消亡者召喚回來,留下他們曾經存在的證明。顧玉玲則是站在更前線的位置,直接親身參與勞工運動,並寫下教人無可忽視的現場直擊。兩姊妹各有各的姿態與方式,但同樣都還相信文學的力量。
最後要拍攝主題影像時,OB團隊請顧德莎、顧玉玲穿過狹窄小巷,到滿是綠意的另一邊去,雨勢此時驟然略微加強。顧玉玲擺出帥氣的站姿,顧德莎則是優美嫻靜。她們撐起了傘,靜待攝影師按下快門,捕捉詩意瞬間。
聊到攝影師也是詩人,顧玉玲表示,等忙完手頭上非她寫不可的東西以後,她也要寫詩。出版過詩集《時間密碼》的顧德莎,淡淡地說著,這幾年,台灣詩人已經太多了。專訪時始終認真專注、發言帶著強悍感的顧玉玲,這時忽然有了撒嬌口吻:「我就是想當詩人。」此刻,好像見證了她回轉到那個非常崇拜姊姊、少女時期的一瞬。
看顧家姊妹親密共撐一把傘,互相守護的樣子,忽然覺得那把傘其實不止是一把傘。而眼下的驟雨,也有堅定、溫柔的意味。●
驟雨之島
作者:顧德莎
出版:有鹿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顧德莎
嘉義人。高中時代擔任校刊主編,得過全國高中生小說比賽第二名,散文發表在《新生報》、《中華日報》、《青年戰士報》、《明道文藝》等報章雜誌。
就業初期仍有少量書寫,得過《聯合報》極短篇推薦獎,之後停筆將近四十年。
2012年重新提筆,嘗試藉書寫回歸生命本質,以文字記錄大千世界。
獲獎記錄有:第二屆新北市文學奬小說第三名、第四屆桃城文學奬散文第二名、第二屆與第六屆全球星雲文學奬散文獎、第六屆台中文學獎台語詩首獎。
創作補助:第15屆台北市文學年金《驟雨之島》、2016年國藝會散文創作補助《說吧‧記憶》、2017年國藝會台語詩創作《我佇黃昏的水邊等你》。
出版:2016年《時間密碼》詩集。 |
Tags:
紡織業曾經是繁榮台灣經濟的重要一環,然而,在全球經濟局勢與台灣勞動政策的快速變異中,中小企業的勞動者與企業主漸漸失去了舞台。這段繁華落盡的歷史,極少見於文學作品之中,自謙為文學素人的顧德莎,卻據此交出了一部短篇小說集《驟雨之島》。
年輕時得過文學獎,後停筆將近四十年,在紡織業有15年工作經歷的顧德莎厚積薄發,將親身見聞化為文字,描摹出這段時代盛衰中拚博的身影。妹妹顧玉玲以非虛構寫作聞名,並長期投身勞運工作,兩人各有關懷,卻又互為支援力量。Openbook閱讀誌邀請姊妹雙人促膝對談,在驟臨的雨水中,共同回憶這段已然消逝的時光。
今年的梅雨季節,至今沒有下過幾場雨。持續悶熱的城市,教人分外期待大雨將至。在這樣渴雨的心情下,Openbook編輯部特別安排顧德莎、顧玉玲對談,聊記憶中的種種突如之雨,以及啟動保護機能的傘。或許也有以文學祈雨的潛在念想吧。
▉雨:生命裡太多的突如與無力
訪談當日,炎熱不退的台北,終於下雨,踏過地上水窪,心頭難得的有了清涼。
正在進行第二次化療、頭上戴著編織帽的顧德莎,精神飽滿地在板橋家屋裡迎接訪談團隊。本來很擔心會不會影響她的休養,但顧德莎強調因為有類固醇,反而是這個時間點最好,再者也能讓她稍微移轉對自身病痛的注意力。
顧德莎談起所在的家屋,以前就是紡織場所,「這棟是住工合一的建築。我從嘉義嫁來樹林時,這條街晚上都燈火通明,都是編織機的聲音。所以這裡又叫Yoko街。」顧德莎說明,Yoko是日語變化來的,意指編織。顧玉玲也回憶到,她放暑假使曾來到這裡打工,「做的是包裝。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家庭代工的機動性,真是非常靈活的臨時編制。」
顧德莎表示,顧玉玲感受到的靈活,也就是當時台灣紡織產業鍊足夠完整的證據。她想起1986年的韋恩,那是一個奇怪的颱風,從東而來,由西半部離開,但又倒捲回來,因此造成中部代工作業的重創,半成品大多泡水,當然無法使用。
顧德莎說:「但在風災過後,大家全體一心的動員起來,統計損害數字,緊急訂購該往南補的材料,快速地補救出口的訂單。」提起那段經歷,關於民間的競爭力,顧德莎深以為榮。
家屋雖座落樹林,卻必須繳稅到板橋。顧德莎說來也覺得好笑,「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這裡的稅收滿好,所以板橋那邊硬是不放。」但這一帶的紡織榮景早已寒徹遠去。
而或許吧,文學就是得在邊境生活。在這幾年隱隱然形成另一種社會顯學的勞工書寫裡,《驟雨之島》有一個特別的切入點,聚焦的是中小企業的經營者,也就是從工人階級變成老闆的一群——他們無可能成就巨大財富,並非資本家,卻又要被歸類於資方,且因為善良地想要負責底下員工的生計,而逼迫自己適應、滿足各種政策的快速轉換,終至凋零消逝。
多年來,顧德莎心心念念,應該要有人記錄這群時常承受巨大風險與壓力、邊境者的身影與心情。《驟雨之島》的人物經常置身於各種突如其來變化,包含外遇、天災、政策改易等的巨大洗禮,乃至滅頂——驟雨不僅僅是氣象,更是突如其來變化的隱喻。顧德莎成把人生體驗,轉換成小說裡各種雨的意象。
說到雨的回憶,顧玉玲口直心快:「台北的雨很不可愛。小時候住嘉義市郊,在半山腰的位置,南部的雨都大而狂烈,啪啦啪啦的傾洩,很暢快又清爽。但台北不是,剛來的時候,覺得好像要發霉,雨都小小的,又下個不停,讓人煩悶。」
似乎人生總是這樣,總得設法在苦悶無力的環境下,保持信念,不讓自己壞掉。
▉傘:親情與文學作為守護的力量
進行化療的這段期間,顧德莎不但持續創作,也依舊出席各種文學活動,顯然並不想陷入只是病人的狀態,而是想要維持更多的動能。顧玉玲則笑著說道:「病痛也是能有生產力的,不是嗎?」
顧德莎順著顧玉玲的話頭,表示能夠回到文學場域,再度創作,是源自妹妹的傾力支持,「或者說逼迫吧。」顧德莎滿眼都是笑意,「這麼多年來,她一直關心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要真正動筆,寫我夢想中的文學小說。」
上一回顧德莎住院化療的時候,顧玉玲抱來一大疊文學書,放在病房。顧德莎說:「我呢,就一邊打點滴,一邊大量地讀書,慢慢找回文字的感覺。因為就很安靜地閱讀,我可是護理師眼中最乖的病人哩。」
文學魂再度甦醒,相隔幾十年,顧德莎才又一頭栽進創作,且積極地去寫作班上課。《驟雨之島》出版前,她也曾將稿子寄給顧玉玲,但妹妹太忙了。再加上,「她太貼近我了,對我有過多的期待,我覺得這樣可能會不客觀。因此,寫作班的幫助滿大的。但是,這一次出版的小說,她來來回回看好幾遍,給了我最好的意見。」
十七、八歲就寫詩的顧德莎,告別文藝年少之後,栽進生活的洪流,數十年來,見證成衣紡織業從最意氣風發的黃金時期,到整個迅速消亡跌入谷底。面對職涯起伏與身體病痛的折磨,顧玉玲認為,姊姊一直展現著韌性,面對生活的各種磨難。
「但真的有一種,她在勉強透支自己的感覺。」顧玉玲說。疾病無疑是生命裡驀然而至的暴雨,也因此,顧德莎不得不慢下來,而終於有時間好好面對自身記憶在說話的可能。
顧玉玲進一步說明:「因為經驗那樣的病痛以後,現在的人生就像是多出來的,二姊可以不必再逞強,專心地寫出她生命中的流動史。所以,《驟雨之島》才能像河流一樣,無始無終。」
▉無法全身而退的雨
見證過台灣經濟起飛、尤其是紡織成衣生產鍊史的顧德莎也說:「人生總還會有後續,並不會真的就什麼都結束了,沒有了。像小說裡那個自死者父親留下的黑洞,還會延續存在他的女兒身上。」
顧德莎提到這本小說,原本是有個史詩架構,比較全景觀地凝望那個發達時代的哀歌,但後來變為切片似的去寫,主要是因為「我覺得,零碎才是人生的真實樣態,才更接近我所親身經歷的世界。」
「而且,生命所需的,其實真的沒那麼多,慾望大多是被外在挑撥、鼓動起來的。」顧德莎語重心長舉例,像台南黑面蔡楊桃汁,如果不是所謂專家去提供建議要他們擴大經營、上市發股等,他們就安於在台南小店鋪的做,不也能簡單而豐足?
姊姊書中提到的中小企業主,因為無法負荷勞動政策的變化而中斷家業。妹妹的社會關懷,卻是替勞工爭取更多的權益。兩者看似矛盾,但顧玉玲提到,她並不認為政策或災難是突如其來,而是終究會在某一天到來。崩壞,從來都是長期慢慢累積出來的。
「台灣產業本身有結構不良的問題。中小產業的雇主們,其實更近似自我透支和剝削。他們確實並非那種可以全身而退的資本家。不過利潤太低、保障太少的景況,很難不被快速變動的環境淘汰。因此,必須創造良好的勞工條件,從根本上去改變,促進產業升級,才有可能免除悲劇的再發生。」顧玉玲語氣沉重地說。
▉共撐一把傘
訪談下來,輕易就能發現顧家姊妹各自堅強,卻也彼此照應。顧德莎屢次強調妹妹對自己的愛護、協助,沒有顧玉玲,不會有如今寫作的顧德莎,也強調,顧玉玲的非虛構寫作足以造成有效的社會改變。顧玉玲則自白道:「我能夠義無反顧地投入運動與書寫,就是不管怎麼樣,後面都有姊妹在支持我,讓我無有恐懼。」
顧德莎透過文學承載人生,將記憶中那群消亡者召喚回來,留下他們曾經存在的證明。顧玉玲則是站在更前線的位置,直接親身參與勞工運動,並寫下教人無可忽視的現場直擊。兩姊妹各有各的姿態與方式,但同樣都還相信文學的力量。
最後要拍攝主題影像時,OB團隊請顧德莎、顧玉玲穿過狹窄小巷,到滿是綠意的另一邊去,雨勢此時驟然略微加強。顧玉玲擺出帥氣的站姿,顧德莎則是優美嫻靜。她們撐起了傘,靜待攝影師按下快門,捕捉詩意瞬間。
聊到攝影師也是詩人,顧玉玲表示,等忙完手頭上非她寫不可的東西以後,她也要寫詩。出版過詩集《時間密碼》的顧德莎,淡淡地說著,這幾年,台灣詩人已經太多了。專訪時始終認真專注、發言帶著強悍感的顧玉玲,這時忽然有了撒嬌口吻:「我就是想當詩人。」此刻,好像見證了她回轉到那個非常崇拜姊姊、少女時期的一瞬。
看顧家姊妹親密共撐一把傘,互相守護的樣子,忽然覺得那把傘其實不止是一把傘。而眼下的驟雨,也有堅定、溫柔的意味。●
驟雨之島
作者:顧德莎
出版:有鹿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嘉義人。高中時代擔任校刊主編,得過全國高中生小說比賽第二名,散文發表在《新生報》、《中華日報》、《青年戰士報》、《明道文藝》等報章雜誌。
就業初期仍有少量書寫,得過《聯合報》極短篇推薦獎,之後停筆將近四十年。
2012年重新提筆,嘗試藉書寫回歸生命本質,以文字記錄大千世界。
獲獎記錄有:第二屆新北市文學奬小說第三名、第四屆桃城文學奬散文第二名、第二屆與第六屆全球星雲文學奬散文獎、第六屆台中文學獎台語詩首獎。
創作補助:第15屆台北市文學年金《驟雨之島》、2016年國藝會散文創作補助《說吧‧記憶》、2017年國藝會台語詩創作《我佇黃昏的水邊等你》。
出版:2016年《時間密碼》詩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5》在臺文館的一日作家夢!
延伸閱讀
專訪》真相在人們不說真實故事時死去:專訪科幻小說家劉宇昆
閱讀更多
專訪》為台灣雜貨店作畫:專訪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全台的小書店與雜貨店正快速消失。近年,陸續有出版社以主題性書籍的方式,留住這些逐漸為人遺忘的風景。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數年前出版的《小書房... 閱讀更多
狡猾笨蛋的空間永續之道:專訪《大笨蛋造反指南》松本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