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國寶作家的黃春明,創作形式多元,小說、電影、散文、歌仔戲、兒童劇與童話繪本早為人熟知,堪稱跨界藝文大師。除此之外,或許有些讀者並不知道,他也是個漫畫狂熱分子,甚至早在1990年就出版過文學漫畫《王善壽與牛進》。
時隔多年,這部漫畫書又以全新面貌再度問世。而最讓人感懷的是,包藏在四格漫畫裡,那些對資本主義、社會光怪陸離風氣等等的諷刺反思,如今讀來依然具有血淋淋的寫實感。也因此,Openbook編輯部特別專訪黃春明,在愈來愈快速變動的年代,究竟該如何維持幽默與憂傷,該如何持續相信文學的真實與力量。
▉幽默是面對生命的真實,是看見事物本身的荒謬
黃春明開門迎接OB團隊,滿臉訝異,尤其瞥見攝影師的攝影及燈光工具時,更令他咋舌:「我不知道陣仗會這麼大啊!」
黃春明身上穿著自己創辦的黃大魚兒童劇團T-shirt,看起來精神滿腹,淋巴癌似乎不能將他擊倒。但黃春明先是表示那場病真讓他大受損耗,做完化療立刻瘦了11公斤。而且,「我現在等於是人工壽命,不吃藥的話,應該立刻就會死吧。」說完自己哈哈大笑,盡顯笑看生死的豁然大度。
從漫畫內容到真實人生,這樣可貴的幽默,從哪裡來呢?黃春明正色回答:「生命經驗裡面,到處都是。」他舉例,像搶頭香這件事就非常瘋狂。原來應該要恭敬肅穆,可是搶頭香的人,都是直接以扔的方式把香丟進爐裡,而且還有人想方設法躲起來搶插,對神的敬畏之心,根本瓦解。
又或者媽祖鑾轎每經之處,人人搶著要過轎,每年都要爆發衝突。「可是,你們想想,鑾轎在台語裡面,諧音是什麼?」我們楞了一楞,而後在黃春明意味深長的眼光中恍悟過來,旋即爆笑。
人若執迷於形式,而不關注內容或背後的意義,所作所為往往顯得荒謬可笑。尤其神聖的事,更是如此,一旦遺忘核心的精神與宗旨,就會墮入制式化作為。
因此,黃春明回到正題講道:「生活日常裡,只要仔細去看去想,就不難發現荒謬感。幽默就得從這裡面去發掘,不是刻意要讓人笑,而是讓事物本來的可笑性自然浮出。所以說,幽默是面對生命的真實,是看見事物本身的荒謬,必須讓自己不被形式制約,不讓心靈變得僵固,不思不想。」
《王善壽與牛進》也是這樣誕生的,比如〈放生〉、〈繁體字〉等篇,就是講台灣的放生奇觀。信眾深恐神明不知是自己做出善舉,硬在龜殼上刻名字,又怕有同名同姓,為求萬無一失,遂將身份證號碼、地址什麼全都刻好刻滿。
黃春明搖頭失笑:「這樣烏龜還能活嗎?而且擺明就是對神明賄賂。他們做好事,跟對善良的認識與長久堅持沒有關係,就只是自我滿足。就像那些賭徒去拜神明求明牌,沒中的話,會怎麼樣?不是常常有人會在路邊撿到毀損、被遺棄的土地公嗎?」
▉農村的語言,那才真是活得要命啊
訪談時,黃春明的太太林美音忙進忙出,準備了一桌的水果、甜點,好像我們是被盛情招待來喝下午茶的。書房外,黃春明的孫子正在疊積木,當孫子疊出等身長的高度時,會跑來書房拉黃春明去看。他笑呵呵離席,跟孫子一起在積木塔後合照,氣氛輕鬆,讓人覺得愉快的家庭風景。
回到書房後,黃春明又分享了不少台式笑話,包含小時候從隔壁大哥哥口中聽到的新婚夫妻床事(這裡請原諒O編必須消音處理),並說這樣的趣談,其實是從他的父親那兒傳播出來的,云云。
他細細講起農業社會的美好昔日。以前的家庭很堅固,彼此凝聚力強,那時沒有什麼娛樂,就是聽故事或看唱戲,透過這些語言或戲劇,就能夠自然產生教育的力量,比如歷史觀或情義道德種種。
「現在不是有人講,鄉下人沒智識沒水準嗎?但根本不是這樣的。只用識不識文字就產生判斷,是不對的。你說農民的勞動生產不是知識嗎?什麼時候要種什麼,要在哪裡種,這些東西難道簡單嗎?」
更何況,黃春明表示,文字誕生至今,從殷商甲骨文算起,不過就是幾千年,但語言可以溯及萬年前。而且,文字只是文字,但語言可不止是語言,語言除了有輕重緩急外,還得加上比手劃腳——亦即,語言涵蓋著眼神、表情和動作等等,不單單是口舌聲調變化而已。
黃春明也強調:「像閩語或客語都有八聲,說起話自有旋律和節奏感,像是詩歌一樣。農村的語言,那才真的是活得要命啊!」他現場唱起〈酒矸倘賣無〉,聲音宏亮,而歌調裡的滄桑,也就深邃地擊中我們。
緊接著,黃春明談到如今社會名詞特別多,每天都會有新名詞出現。以前的時代則是動詞相對較多,「現在呢,唯一的動詞是買,什麼都能買。以前要耕種、洗衣,得靠人力做許多事,現在只要做買的動作,所有事都可以解決。」
話鋒再轉,黃春明談起知識分子的傲慢。其實所謂知識就跟文字一樣,都是後來才慢慢誕生的。知識相較智慧,是還太年輕的東西。那麼,知識與智慧有何不同?
黃春明語音鏗鏘:「知識就是往前衝,直線式的,比如科學,愈來愈快速便利,愈來愈無所不能,像是趕時間似地猛踩油門,危險性太高,一個不經意就造成毀滅。智慧呢,是懂得什麼不能做,什麼時候該踩煞車,思考圓滿,四面八方都考慮到,才慢速前進。」
他也藉由烏龜王善壽說:「所謂的智慧,到20 世紀就沒有了。21 世紀是白癡的世紀。」《王善壽與牛進》選擇蝸牛與烏龜兩種慢速動物作擬人化,顯然不是沒有原因。
《王善壽與牛進》書裡,也有透過蝸牛說自己是搞存在主義的,但又不知道存在主義究竟是什麼,深入淺出地嘲諷風潮的無知與盲目。而如此荒誕的現象俯拾即是,比如眼下世界盃足球賽正夯,不也有人在鏡頭前回答最支持哪一隊的球員時,熱情喊著我最喜歡柯瑞(Stephen Curry,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又或者,那些各式各樣斂心靈財致富的seafood。還有,虐殺事件層出不窮到,好像我們活在一個每天都在殺的時代。遺忘的速度也非常快,比如正在看大地震傷亡如何慘重呢,下一秒電視台廣告就要我們喝到『呼你爽』,唉……」黃春明神情哀傷,「家庭一旦崩壞解構,倫理與情感也跟著消亡,整體社會跟人的心靈都太過空虛,這是結構性的問題,這是缺少生活導致的下場。沒有生活,就沒有教育,一切便會變得貧乏虛無。」這也是何以黃春明近年積極投入兒童劇編導的緣由之一吧。
黃春明說:「要繞到後面去想,不要只是眼前看到的表象,不要迷信速度,不要拘泥於快慢的形式。有時候不妨也要九彎十八拐,會有更完整的收穫。」
幽默亦然,那跟當前的酸民風不同,絕不止是調侃嘲弄挖苦取笑而已,幽默的後面必然有著真誠深沉的悲傷。
▉什麼火氣,我這是要展現生命的火花!
訪談的幾小時裡,從漫畫到文學小說的價值核心,黃春明無所不談:「要寫出人類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不能只是特例。我的體會是,同理心是最重要的。我們看黑人或印地安人被欺壓凌辱,也會感同身受,不為什麼,就只是因為他是人,跟我們一樣的人。所以,人性是共通的。所以,某些人的際遇與周遭的關係,才能夠打動我們。」
黃春明指著採訪團隊,又指著窗外說:「你們跟外面的所有人,在我眼中,每個人都是一本長篇小說,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說、可以寫。沒有誰比誰優等或低階。也因為這樣,我堅持創作應該老少咸宜、雅俗共賞。文字是橋樑,作用是讓人安穩通過,走到作者所在的世界。橋如果做得太華麗或太險絕,只忙著看橋的話,讀者不就過不來了嗎?」
跟著,他提到早前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時發生的公然侮辱事件,黃春明一方面高興法院還他公道之餘,另一方面也補充兩件趣事,其一是有讀者寄來一箱拳套,說是他可以一手拿筆,一手戴拳套怒擊對方。還有人對他說,黃老師火氣不要那麼大云云,黃春明當下直截了當地回應:「什麼火氣,我這是要展現生命的火花!」
而在文學好像愈來愈無力的年代,黃春明對文學還有信心嗎?
他表示,應該是6年前吧,他收到一通陌生的電話,請他前往安寧病房,探視一位癌末的木匠。木匠姓官,雖然只有一面之緣,但黃春明至今仍牢記他的全名。「他是我的讀者,臨終心願就是見我一面。他對我的小說人物如數家珍,還一直問我怎麼不繼續寫小說呢。」
還有一次,是黃春明去桃園某高中演講,有個清秀的高三女生遞給他一封信,希望他回家再拆開看。展信的第一句話就寫著:「黃春明老師,你救了我一命。」女孩提及自己曾割腕三次,「她讀了我寫的〈國峻不回來吃飯〉後,明白父母生不如死的痛苦,跪著對爸媽說自己再也不輕生。她現在的生命是多出來的。
黃春明說,「這兩次真是最大的感動,比得什麼文學獎、文化獎都還要震撼。你們說,文學有沒有用?誰敢說文學沒有用!」
訪談完進行拍攝時,攝影師請黃春明移動到書房外的盆栽花園中拍照,還準備了椅子。黃春明看了椅子一眼說,「這樣不自然吧,怎麼會有人坐在這裡呢?太不合邏輯了。」
黃春明自行把椅子搬離,團隊要上前幫忙,遭他婉拒:「我來就行,我得多動啊,不能老坐著。」拍完以後,攝影師請他回到室內,坐在光影投射的地板上,他沒有遲疑就坐下了,而且很自在、自然的樣子。
84歲的黃春明依舊生命力旺盛,他自言還要持續耕作下去,直到死之終至,他都要為普通人寫出並不普通、具有廣大關懷的作品。而能夠目擊如此堅定的靈魂餵養壯舉,還是進行式,我們何其萬幸。●
王善壽與牛進
作者:黃春明
出版:聯合文學出版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黃春明
1935年出生於宜蘭羅東,筆名春鈴、黃春鳴、春二蟲、黃回等。
屏東師專畢業,曾任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導演等職。近年除仍專事寫作,更致力於歌仔戲及兒童劇的編導,此外亦陸續擔任過東華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及臺東師範學院等大專院校駐校作家。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東元獎及噶瑪蘭獎等。現為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九彎十八拐》雜誌發行人、黃大魚兒童劇團團長。
黃春明以小說創作進入文壇,雖被譽為鄉土作家,但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寫作風格。作品關懷的對象包括鄉土小人物、城市邊緣人,90年代則特別關注老人族群。除了小說的創作之外,更跨足散文、新詩、劇本及兒童文學(繪本、童詩、小說)等不同文類的寫作。
著有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童話繪本《小駝背》、《我是貓也》、《短鼻象》、《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等,還有一本關懷幼兒成長的童話小說《毛毛有話》,以及為戲劇而創作的腳本,如《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又名《新桃花源記》);另編有《鄉土組曲》、《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等書。
|
Tags:
被譽為國寶作家的黃春明,創作形式多元,小說、電影、散文、歌仔戲、兒童劇與童話繪本早為人熟知,堪稱跨界藝文大師。除此之外,或許有些讀者並不知道,他也是個漫畫狂熱分子,甚至早在1990年就出版過文學漫畫《王善壽與牛進》。
時隔多年,這部漫畫書又以全新面貌再度問世。而最讓人感懷的是,包藏在四格漫畫裡,那些對資本主義、社會光怪陸離風氣等等的諷刺反思,如今讀來依然具有血淋淋的寫實感。也因此,Openbook編輯部特別專訪黃春明,在愈來愈快速變動的年代,究竟該如何維持幽默與憂傷,該如何持續相信文學的真實與力量。
▉幽默是面對生命的真實,是看見事物本身的荒謬
黃春明開門迎接OB團隊,滿臉訝異,尤其瞥見攝影師的攝影及燈光工具時,更令他咋舌:「我不知道陣仗會這麼大啊!」
黃春明身上穿著自己創辦的黃大魚兒童劇團T-shirt,看起來精神滿腹,淋巴癌似乎不能將他擊倒。但黃春明先是表示那場病真讓他大受損耗,做完化療立刻瘦了11公斤。而且,「我現在等於是人工壽命,不吃藥的話,應該立刻就會死吧。」說完自己哈哈大笑,盡顯笑看生死的豁然大度。
從漫畫內容到真實人生,這樣可貴的幽默,從哪裡來呢?黃春明正色回答:「生命經驗裡面,到處都是。」他舉例,像搶頭香這件事就非常瘋狂。原來應該要恭敬肅穆,可是搶頭香的人,都是直接以扔的方式把香丟進爐裡,而且還有人想方設法躲起來搶插,對神的敬畏之心,根本瓦解。
又或者媽祖鑾轎每經之處,人人搶著要過轎,每年都要爆發衝突。「可是,你們想想,鑾轎在台語裡面,諧音是什麼?」我們楞了一楞,而後在黃春明意味深長的眼光中恍悟過來,旋即爆笑。
人若執迷於形式,而不關注內容或背後的意義,所作所為往往顯得荒謬可笑。尤其神聖的事,更是如此,一旦遺忘核心的精神與宗旨,就會墮入制式化作為。
因此,黃春明回到正題講道:「生活日常裡,只要仔細去看去想,就不難發現荒謬感。幽默就得從這裡面去發掘,不是刻意要讓人笑,而是讓事物本來的可笑性自然浮出。所以說,幽默是面對生命的真實,是看見事物本身的荒謬,必須讓自己不被形式制約,不讓心靈變得僵固,不思不想。」
《王善壽與牛進》也是這樣誕生的,比如〈放生〉、〈繁體字〉等篇,就是講台灣的放生奇觀。信眾深恐神明不知是自己做出善舉,硬在龜殼上刻名字,又怕有同名同姓,為求萬無一失,遂將身份證號碼、地址什麼全都刻好刻滿。
黃春明搖頭失笑:「這樣烏龜還能活嗎?而且擺明就是對神明賄賂。他們做好事,跟對善良的認識與長久堅持沒有關係,就只是自我滿足。就像那些賭徒去拜神明求明牌,沒中的話,會怎麼樣?不是常常有人會在路邊撿到毀損、被遺棄的土地公嗎?」
▉農村的語言,那才真是活得要命啊
訪談時,黃春明的太太林美音忙進忙出,準備了一桌的水果、甜點,好像我們是被盛情招待來喝下午茶的。書房外,黃春明的孫子正在疊積木,當孫子疊出等身長的高度時,會跑來書房拉黃春明去看。他笑呵呵離席,跟孫子一起在積木塔後合照,氣氛輕鬆,讓人覺得愉快的家庭風景。
回到書房後,黃春明又分享了不少台式笑話,包含小時候從隔壁大哥哥口中聽到的新婚夫妻床事(這裡請原諒O編必須消音處理),並說這樣的趣談,其實是從他的父親那兒傳播出來的,云云。
他細細講起農業社會的美好昔日。以前的家庭很堅固,彼此凝聚力強,那時沒有什麼娛樂,就是聽故事或看唱戲,透過這些語言或戲劇,就能夠自然產生教育的力量,比如歷史觀或情義道德種種。
「現在不是有人講,鄉下人沒智識沒水準嗎?但根本不是這樣的。只用識不識文字就產生判斷,是不對的。你說農民的勞動生產不是知識嗎?什麼時候要種什麼,要在哪裡種,這些東西難道簡單嗎?」
更何況,黃春明表示,文字誕生至今,從殷商甲骨文算起,不過就是幾千年,但語言可以溯及萬年前。而且,文字只是文字,但語言可不止是語言,語言除了有輕重緩急外,還得加上比手劃腳——亦即,語言涵蓋著眼神、表情和動作等等,不單單是口舌聲調變化而已。
黃春明也強調:「像閩語或客語都有八聲,說起話自有旋律和節奏感,像是詩歌一樣。農村的語言,那才真的是活得要命啊!」他現場唱起〈酒矸倘賣無〉,聲音宏亮,而歌調裡的滄桑,也就深邃地擊中我們。
緊接著,黃春明談到如今社會名詞特別多,每天都會有新名詞出現。以前的時代則是動詞相對較多,「現在呢,唯一的動詞是買,什麼都能買。以前要耕種、洗衣,得靠人力做許多事,現在只要做買的動作,所有事都可以解決。」
話鋒再轉,黃春明談起知識分子的傲慢。其實所謂知識就跟文字一樣,都是後來才慢慢誕生的。知識相較智慧,是還太年輕的東西。那麼,知識與智慧有何不同?
黃春明語音鏗鏘:「知識就是往前衝,直線式的,比如科學,愈來愈快速便利,愈來愈無所不能,像是趕時間似地猛踩油門,危險性太高,一個不經意就造成毀滅。智慧呢,是懂得什麼不能做,什麼時候該踩煞車,思考圓滿,四面八方都考慮到,才慢速前進。」
他也藉由烏龜王善壽說:「所謂的智慧,到20 世紀就沒有了。21 世紀是白癡的世紀。」《王善壽與牛進》選擇蝸牛與烏龜兩種慢速動物作擬人化,顯然不是沒有原因。
《王善壽與牛進》書裡,也有透過蝸牛說自己是搞存在主義的,但又不知道存在主義究竟是什麼,深入淺出地嘲諷風潮的無知與盲目。而如此荒誕的現象俯拾即是,比如眼下世界盃足球賽正夯,不也有人在鏡頭前回答最支持哪一隊的球員時,熱情喊著我最喜歡柯瑞(Stephen Curry,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又或者,那些各式各樣斂心靈財致富的seafood。還有,虐殺事件層出不窮到,好像我們活在一個每天都在殺的時代。遺忘的速度也非常快,比如正在看大地震傷亡如何慘重呢,下一秒電視台廣告就要我們喝到『呼你爽』,唉……」黃春明神情哀傷,「家庭一旦崩壞解構,倫理與情感也跟著消亡,整體社會跟人的心靈都太過空虛,這是結構性的問題,這是缺少生活導致的下場。沒有生活,就沒有教育,一切便會變得貧乏虛無。」這也是何以黃春明近年積極投入兒童劇編導的緣由之一吧。
黃春明說:「要繞到後面去想,不要只是眼前看到的表象,不要迷信速度,不要拘泥於快慢的形式。有時候不妨也要九彎十八拐,會有更完整的收穫。」
幽默亦然,那跟當前的酸民風不同,絕不止是調侃嘲弄挖苦取笑而已,幽默的後面必然有著真誠深沉的悲傷。
▉什麼火氣,我這是要展現生命的火花!
訪談的幾小時裡,從漫畫到文學小說的價值核心,黃春明無所不談:「要寫出人類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不能只是特例。我的體會是,同理心是最重要的。我們看黑人或印地安人被欺壓凌辱,也會感同身受,不為什麼,就只是因為他是人,跟我們一樣的人。所以,人性是共通的。所以,某些人的際遇與周遭的關係,才能夠打動我們。」
黃春明指著採訪團隊,又指著窗外說:「你們跟外面的所有人,在我眼中,每個人都是一本長篇小說,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說、可以寫。沒有誰比誰優等或低階。也因為這樣,我堅持創作應該老少咸宜、雅俗共賞。文字是橋樑,作用是讓人安穩通過,走到作者所在的世界。橋如果做得太華麗或太險絕,只忙著看橋的話,讀者不就過不來了嗎?」
跟著,他提到早前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時發生的公然侮辱事件,黃春明一方面高興法院還他公道之餘,另一方面也補充兩件趣事,其一是有讀者寄來一箱拳套,說是他可以一手拿筆,一手戴拳套怒擊對方。還有人對他說,黃老師火氣不要那麼大云云,黃春明當下直截了當地回應:「什麼火氣,我這是要展現生命的火花!」
而在文學好像愈來愈無力的年代,黃春明對文學還有信心嗎?
他表示,應該是6年前吧,他收到一通陌生的電話,請他前往安寧病房,探視一位癌末的木匠。木匠姓官,雖然只有一面之緣,但黃春明至今仍牢記他的全名。「他是我的讀者,臨終心願就是見我一面。他對我的小說人物如數家珍,還一直問我怎麼不繼續寫小說呢。」
還有一次,是黃春明去桃園某高中演講,有個清秀的高三女生遞給他一封信,希望他回家再拆開看。展信的第一句話就寫著:「黃春明老師,你救了我一命。」女孩提及自己曾割腕三次,「她讀了我寫的〈國峻不回來吃飯〉後,明白父母生不如死的痛苦,跪著對爸媽說自己再也不輕生。她現在的生命是多出來的。
黃春明說,「這兩次真是最大的感動,比得什麼文學獎、文化獎都還要震撼。你們說,文學有沒有用?誰敢說文學沒有用!」
訪談完進行拍攝時,攝影師請黃春明移動到書房外的盆栽花園中拍照,還準備了椅子。黃春明看了椅子一眼說,「這樣不自然吧,怎麼會有人坐在這裡呢?太不合邏輯了。」
黃春明自行把椅子搬離,團隊要上前幫忙,遭他婉拒:「我來就行,我得多動啊,不能老坐著。」拍完以後,攝影師請他回到室內,坐在光影投射的地板上,他沒有遲疑就坐下了,而且很自在、自然的樣子。
84歲的黃春明依舊生命力旺盛,他自言還要持續耕作下去,直到死之終至,他都要為普通人寫出並不普通、具有廣大關懷的作品。而能夠目擊如此堅定的靈魂餵養壯舉,還是進行式,我們何其萬幸。●
王善壽與牛進
作者:黃春明
出版:聯合文學出版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1935年出生於宜蘭羅東,筆名春鈴、黃春鳴、春二蟲、黃回等。
屏東師專畢業,曾任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導演等職。近年除仍專事寫作,更致力於歌仔戲及兒童劇的編導,此外亦陸續擔任過東華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及臺東師範學院等大專院校駐校作家。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東元獎及噶瑪蘭獎等。現為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九彎十八拐》雜誌發行人、黃大魚兒童劇團團長。
黃春明以小說創作進入文壇,雖被譽為鄉土作家,但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寫作風格。作品關懷的對象包括鄉土小人物、城市邊緣人,90年代則特別關注老人族群。除了小說的創作之外,更跨足散文、新詩、劇本及兒童文學(繪本、童詩、小說)等不同文類的寫作。
著有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童話繪本《小駝背》、《我是貓也》、《短鼻象》、《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等,還有一本關懷幼兒成長的童話小說《毛毛有話》,以及為戲劇而創作的腳本,如《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又名《新桃花源記》);另編有《鄉土組曲》、《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專訪》以寫作回應生命的驟雨:專訪顧德莎、顧玉玲姊妹
紡織業曾經是繁榮台灣經濟的重要一環,然而,在全球經濟局勢與台灣勞動政策的快速變異中,中小企業的勞動者與企業主漸漸失去了舞台。這段繁華落盡的歷史,極少見於文學作品之中... 閱讀更多
專訪》為台灣雜貨店作畫:專訪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全台的小書店與雜貨店正快速消失。近年,陸續有出版社以主題性書籍的方式,留住這些逐漸為人遺忘的風景。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數年前出版的《小書房... 閱讀更多
狡猾笨蛋的空間永續之道:專訪《大笨蛋造反指南》松本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