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株蝴蝶蘭緣何飛過大海:專訪《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胖胖樹王瑞閔

「一隻蝴蝶飛過韃靼海峽」20世紀初期,日本詩人安西冬衛在中國殖民地都市大連,寫下這首一句詩《春》,以蝶自況,被認為是日本現代主義詩的代表作之一。殖民地的風土,提供了嶄新的詩意想像。

台大森林所畢業後,投入房仲業的植物愛好者王瑞閔第一本著作《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封面上,有2行被縮小字級的副書名,精確地交代本書的核心概念:「飄洋來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灣,建構你我的歷史文明、生活日常」。

飄洋過海的,並非只有詩人、蝴蝶與蝴蝶蘭。幾乎有資料收集狂的王瑞閔,在本書附錄中,標誌了447種熱帶雨林植物,中文與拉丁名,西元幾年被哪位專家引入台灣,單是這9頁附錄「熱帶雨林植物引進台灣年表」,就是近幾年本土自製科普書中,十分罕見的苦功。

若是學院的專家,要製作這樣一本科普著作,背後必得申請數百萬的研究經費,經年研究需先有學術論文,再化為科普之作。但毫無外部金援的王瑞閔,藉由房仲業務的高薪,負擔自學與研究的經費,成就了這樣一本特殊的作品。

他自承:「我不後悔進入房仲業,我能完成這本書,是因為我在那邊看過人生百態,人性之貪婪,什麼謊都說得出來,但是也有很高貴的一面。」

dsc07940-bian_ji_suo_.jpg

王瑞閔曾遇過買方帶著妻小,向賣方下跪,哭訴自己的悲慘身世,得到數百萬的減價後,數月後隨即轉賣。也曾遇過賣方將房子賣給比最高價少了100萬的年輕夫婦,因為「在他們身上看見年輕時,剛上台北打拼的自己。」

▇披衣夜起寫作的房仲業務

因為業務的收入豐沃,王瑞閔將大筆存款投入了植物保存,身邊的人對他的堅持紛紛投以懷疑的眼光。但常與他有往來的一位果樹商告訴他,每回要向客人介紹植物時,都得特地去搜尋他的部落格,相當不便,問王瑞閔何不出一本果樹圖鑑?

當時投資在植物上的花費,已逐漸令王瑞閔難以負擔,正苦思尋找新的收入來源。於是他想,十多年來蒐集、研究各式雨林植物,受過不少種苗商的幫助,若能出本圖鑑工具書回饋他們亦是好事。

捧著一本果樹圖鑑的書稿,王瑞閔四處尋找出版機會,雖磨劍十數年,但沒有出版商想出他的書。心裡的OS莫不是:你是誰?時機這麼差,你的書會賣嗎?

其後城邦集團的麥浩斯出版收到這份稿子,出書有了契機。

張淑貞社長驅車南下,到台中與王瑞閔商議,建議他:「別出果樹圖鑑了。」這樣的單篇文章集錄,操作與出版都不難,但如果想為台灣留下更多文化資產,需要更不一樣的企劃。「不管這本書會不會賺錢,賠錢我都幫你出!」出版社答應他。

王瑞閔花了數天重擬大綱,談及諸如〈最善良也最邪惡的植物:油棕櫚〉、〈只溶你口不溶你手的黑膠唱片:天然塑膠〉、〈愛搭便車的台灣阿嬤:白花蝴蝶蘭〉等引人入勝的章名和篇名,他卻笑言「通通是夢到的」,靈光偏愛在他就寢時造訪,那些夜裡,王瑞閔披衣而起,坐在電腦前敲打鍵盤,將之一一化作文字。

但他一直對出版有所保留。自2007年4月開始在部落格「胖胖樹的熱帶雨林」上介紹熱帶雨林植物與相關知識以來,王瑞閔秉持的初衷便是「無償得來的知識就該無償回饋社會」,「因為那些知識全是我在台大念書時從圖書館查閱而來,或是退休師長致贈給我的文獻,我不曾為此花費一絲一毫。」

受之太多,付出太少,他怎能要人付錢買這些知識呢?出版社則告訴他,現在之所以能看到前人的研究,正是因為被寫成了書,才有機會流傳至今。如果想讓自己的特殊發現和植物背後的有趣故事被後人看到,付梓出版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植物的漂流史,也是人的漂流史

dsc08152-bian_ji_suo_.jpg

自2002年起,王瑞閔便窩在圖書館,抄寫熱帶雨林的植物名稱、學名、科別、原產地、特徵、引進年代、栽培地點等,共計一千多筆資料,多年來,他持續根據最新研究,一一修訂學名。

植物分類學早先是依照植物特徵而行,容易產生判定的模糊空間,目前則是依照基因序列。王瑞閔執著地看待學名的正確性,熱衷追尋這些「混淆」背後的真正緣由。

這些看似嚴謹的分類科學,其實常有誤植之處。從這些混淆與錯誤,王瑞閔看見一個又一個「人」的故事。本書第四章中,他從台北植物園將「大葉金雞納樹」標示牌更名為「毛土連翹」,從一個可能沒有任何遊客會發現的細節,帶出日本時期台灣對抗瘧疾、植物學家如何移植樹木,以及相關樹木的漂流史。

熱愛看歷史劇,自言會邊看劇情邊Google查證,王瑞閔說:「我很愛問『為什麼』。」每從文獻裡解開一個疑惑,得來的答案又引領他看見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堆疊成令人著迷的骨架。

「好比一開始,我只是想知道為什麼植物學家直到19世紀才區分出大葉桃花心木和小葉桃花心木,為什麼國際上後來以大葉桃花心木的種植為主,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又為何想雜交這兩種植物,爬梳了那些歷史,竟又發現一切與貝里斯這個國家的獨立有所關連,這些過程很吸引我。」

事實上,王瑞閔為此書涵蓋的歷史事件做了長達三、四十頁的年表,受限篇幅只得捨棄;愈是鑽研他愈是發現,台灣的熱帶植物引進史不能單純用年代來區分,而是多元族群在這座島嶼落地生根的結果。

jie_zi_pang_pang_shu_de_re_dai_yu_lin_lian_shu_.png
截自「胖胖樹的熱帶雨林」臉書

▇共存共榮,雨林的智慧

年輕時,王瑞閔曾在書中看過一段這樣的描述:「熱帶雨林像陸地上的珊瑚礁,海中因為有珊瑚礁,所以聚集許多生物,陸地上因為有熱帶雨林,所以有非常多動植物都居住在此。熱帶雨林占陸地不到10%,但卻有地表50%以上的物種。熱帶雨林是所有生物的起源。」

對比書名《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王瑞閔其實用植物做了史學的想像:蕞爾小島台灣,如一座生態豐富的熱帶雨林,有看不見的多元歷史與人文。

「在雨林裡,植物沒有高低之分,所有生命現象都是為了生存。」生態學中有一種名為「儲存效應」(Storage effect)的機制,不同的物種間各有其應對環境變化的優勢,沒有一個物種強勢到可使其他物種滅絕,因而造就了物種間的共存性。此類資源共享與循環利用的型態,王瑞閔認為是可供人們借鏡的長遠之道。

jie_zi_pang_pang_shu_de_re_dai_yu_lin_lian_shu_3.jpg
取自「胖胖樹的熱帶雨林」臉書

王瑞閔特意將橡膠樹放在第一章,標誌日本時期對台灣的治理,當時為發展大東亞共榮圈,構造了熱帶林業的植物景觀。續之他談樂生療養院、台美斷交、921大地震,甚至是近年才發展出來的台中「東協廣場」與植物的關係。

大多數的植物學引進史,是依台灣歷史時期區分。王瑞閔說:「我認為應該要『族群』區分,有些人數很少,但我還是把他們拉出來,像宣教士的影響是跨年代的;國民政府來台,不同族群也帶入非常多精彩的植物。因為文化的差異,習性與民族性的不同,引入的植物也不同。」他在書中寫道:

台灣多樣性的熱帶植物,除了自生種,要歸功於台灣這塊土地多元的族群。這些植物來到台灣落地生根,或遍布全台,或是只剩下一株,甚至芒果、釋迦、鳳梨等還成為另類的台灣之光。這是引進初期始料未及。

他也在書中介紹了雲南裔移民、緬甸華僑、新住民、海外工作的台幹、種苗商、水族業者等等引入的植物。這不只是他從書本的知識認識的,也與成長背景有關。年少時去工地搬過磚塊,曾陪著家人到市場擺地攤、做清潔工,這些經驗讓王瑞閔得以用同理的眼光看待家鄉台中東協廣場上的移工與新住民。他提及前陣子閱讀林立青《做工的人》的感動,「我也想透過我的書,傳達出各族群之間不該有歧視。」

意念蔓生出的植物園之夢

筆下橫跨了各階段的雨林植物引進史和與之關聯的社會變遷,王瑞閔說,裡頭所寫的植物,皆是他特別偏愛的,然而植物與歷史分枝繁多,難免有遺珠之憾。「雨林裡也有仙人掌喔,本來很想寫進書裡,但知道若寫下去會沒完沒了,只能割捨。還有建造台北城台灣道的道員劉璈,他在1883年就想種咖啡,而且選擇的地點和後來日本人種咖啡的地方如出一轍,這巧合太有趣了!但因為文獻考證不足,我並沒有寫下他的故事。」

龐雜的資料,來自十多年的累積,不管是大學和研究所時期埋首於書堆間,擔任房仲的四年半犧牲一月僅5天的假日南奔北跑考察植物,抑或日復一日地照料多到得租塊50坪的地和仰賴吊車才有辦法搬動的八百餘種植物們,王瑞閔的熱情與癡迷,全然不亞於專業的植物學者。

他到收藏瀕危植物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參訪時,接待人員一臉尷尬地告訴他:「我是看你的部落格長大的,真不知道該怎麼向你介紹。」

而這一切或許可以回溯到幼時受《小牛頓》雜誌和《漢聲小百科》的啟蒙,精彩的圖文觸發他想實際看見、觸摸的意念,無形中也在日後帶給他許多禮物。

採訪當日,王瑞閔順道捎來一株要送往台北植物園的美洲橡膠樹苗,有著鋸齒狀葉緣的葉面佈滿細柔的絨毛。這在1908年被引進台灣後就無相關紀錄,承載著日本人的橡膠夢,直到2014年底才再度被發現的植物,與猴面果極其相似,但2016年王瑞閔在竹山下坪植物園與之相遇時即察覺它的不同。

dsc08158-bian_ji_suo_.jpg
王瑞閔手捧美洲橡膠樹苗

「猴面果的葉面比美洲橡膠樹粗糙,如果你沒有摸過,我告訴你時你只能想像。可是我曾用種子培育猴面果長成樹,所以那個當下我可以判定那株小苗絕對不是猴面果,殊不知它就是我一直在尋覓的美洲橡膠樹。」

在王瑞閔眼裡,植物無一不美。有回當他向科博館的王秋美博士讚嘆某某植物「實在好漂亮」時,王博士立刻吐槽:「在你眼裡有什麼植物是不漂亮的嗎?」確實,正是那一次又一次於內心萌發的感動,支撐著王瑞閔走過不被親近之人理解的痛苦,和經濟窘迫的困境。

如今王瑞閔已結束房仲業的工作,在環境顧問公司上班。他深知實際的觀察與接觸,是學習自然科學最重要的部分,兒時就想擁有一座動植物園的夢想,漸漸聚焦,現在他想打造一座熱帶植物園,只要走一圈就能認識世界各地區雨林植物,讓更多人有機會感受雨林的潮濕、不同分層的植物結構、奇形怪狀的美麗姿態、精采絕倫的生存策略和背後的文化意義。

或許還要很多年,但我們不禁期待有朝一日能在屏東的土地上,看見幼時那個在鄉野間四處拔草,要奶奶讓出一方菜田供他實驗種植的小男孩,成就屬於自己的諾亞方舟。

dsc08132-bian_ji_suo_.jpg

7h5ajle_460x580.jpg

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漂洋來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灣,建構你我的歷史文明、生活日常
作者:胖胖樹 王瑞閔 
出版:麥浩斯 
定價:6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胖胖樹 王瑞閔
從小患有「作文恐慌症」,十分懼怕作文課,五百字作文彷彿是要命的作業。為了戰勝「作文魔王」,高中時自願擔任國文小助教,並開始學習閱讀文字書。30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夢想,矢志成為作家,購書開始自學寫作,並且要求自己一天一篇作文,慢慢增進寫作能力。經過數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本18萬字的圖文書。

胖胖樹的熱帶雨林
胖是半、月二字組成。樹是一種生長緩慢的生命型態。取名胖胖樹,是提醒自己人生多數時候並不圓滿,也有警惕自己不自滿的意思。並要求自己要像樹一樣有耐心,雖然慢,仍要日日學習、成長。就像這十多年來對自己夢想的承諾,也許不被了解,也許困難重重,仍舊堅持著,希望有一天兩個胖字可以成就一輪明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