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善之都,台北市常被目為進步城市的代表,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城市角落仍有不少低收入人口,苦苦掙扎求生。
由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出品的紀錄片《人家》(Being Lodged),是導演華志中耗時2年完成的作品。全片以台北市4處平價住宅(北投區大同之家、大安區延吉平宅、萬華區福民平宅、文山區安康平宅)為背景,田調採訪6戶人家,最終呈現底層百姓家的日常風景——置身貧窮現場,人們的哀愁悲歡。除了期待透過影片帶領大家理解這群「人」與「家」,關心這個族群在生活上遭遇的各種社會結構或政策規劃的課題,也期待能以影片為引,進一步觀照在這個城市居住的我們自身。
▉關於貧窮的認識
《人家》是製片劉叔慧與導演華志中繼《武俠60》、《來自過去的未來人:向大師致意——古龍》後的第三度合作。北市社會局發標案子時,華志中的點影幻化工作室積極投入,主要原因是他對社工很有興趣。而後隨著拍攝深入平宅住戶的生活,原先計畫拍攝的角度也跟著擴大化,從社會局希望的平宅記錄,移轉到內部的住戶人生。
當華志中親眼見證到,低收戶確實在努力著,只是運氣就是不好,宛如被失敗的幽靈纏身,他也就不得不動情,甚至在影片裡現聲介入,與受訪者有所互動。華志中對這群不被一般社會所知的人們,開始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哀憫。
當凝視底層夠久夠深,他也彷彿擁有底層的眼睛。
這也如同台北市長柯文哲自陳的:擔任市長後,他四處探訪,方才對貧窮有進一步的接觸與認識,比如原來居然有民眾連4000元的月租都視為極重的負擔,只繳得起800元,無法承受更多。柯文哲在首映會上致詞時,以片中終於遷出平宅、買下自己房子,但從此背負30年房貸的梁女士為例:「所以說,買不到房子的很可憐,但買得到房子的好像更可憐。」
片中開彩券行、亟欲脫貧的鄭玉城一家人面臨的困境更嚴厲。由於鄰近開了一家更大的彩券行,他們難以持續經營,鄭玉城和同是身障者的妻子吳春緣不得不認賠退出,苦中無樂地跟老主顧說:「以後去那家,有辣妹哦。」
柯文哲對影片中的這一段印象深刻,語氣也頗為苦澀:「也不是不努力啊,他們也是很想要脫貧,結果呢,隔壁家的經營條件更好,他們的生意被搶走了,不但脫不了貧,還負債百萬,又要回到貧窮的世界。」
柯文哲認為,社會福利政策是為了替窮苦人創造機會,但有時總無法如願,沒辦法產生更強力的作用。然而,「關懷弱勢族群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柯文哲強調:「我們對窮人好,並不只是憐憫而已,同時那更是保護自己的機制。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台北光鮮亮麗那一面的生活,這部紀錄片帶領我們,將目光轉向底層的人,親睹他們的愛恨情仇、酸甜苦辣。」
▉不被知曉的台北生活
台北市的平宅福利政策自1966年啟動,福德平宅、安康平宅、福民平宅、延吉平宅分別於在1969、1972、1978及1979年落成,大同之家則是在1981年接管。
而後,台北市政府開始計畫性地拆遷與重建,2010年福德平宅拆遷,2013年安康平宅改建為興隆公宅。日後市府將持續推動公宅改建的策略,而且與平宅採低收入集居的作法不同,公宅將採混居原則,試圖為底層人口製造更多翻轉人生的機遇。
《人家》影片主要的拍攝對象,分別是開小吃攤的吳柏藝與許國英一家;終於脫離平宅、買新房子的梁女士;經營彩券行卻不得不關閉、負債百餘萬的鄭玉城與吳春緣一家;有心智障礙與囤積症的吳秀英與其努力向上的兒子施繼英;百歲人瑞、孤獨非常的李爺爺;以及為了孩子戒除毒癮、努力考取清潔隊的蘇家弘等。
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身不得不的沉淪與奮力掙扎。
《人家》預告片
譬如出過幾次車禍後變得容易恍惚的吳伯藝,為求生計,只能與妻子許國英早起晚歸地拚搏。夫妻倆與3名女兒棲身於雨天必漏水的破舊平宅,看似絕望,但拉拔女兒長大是他們最微弱的指望。
施繼英小時候因為精障母親強悍的禁止,無法洗澡,到學校後因此備受歧視。他說:「還好同學們的媽媽會私底下幫忙,帶我回他們家洗澡,送我沐浴乳。」慨嘆「別人的媽媽比我的媽媽更像媽媽」的施繼英,對母親在屋中堆滿各種雜物、儼然垃圾場的現象極度不滿,終究在鏡頭前爆發。當施繼英對吳秀英怒吼:「妳能不能像個媽媽?」時,其實不止是怒氣,更是心中長久以來粉碎的具體顯露。
在鏡頭裡,吸毒成癮的蘇家弘似乎千瘡百孔,說話時總有夢遊感,不能專注。然而為了發展遲緩的孩子,他決心奮戰,從做代賑工開始,慢慢累積體力,修復遭受毒害的身體,再進入環保攻職班,受訓練習,最終獲得清潔隊的正職。
在6戶人家裡,60歲買房的梁女士相比之下似乎是人生勝利組。但她心中有種不真實感,入新屋的隔日醒來,覺得自己是不是在做夢——那是長期無法幸福、獲得安穩日子者的真實反應。
▉走入家屋的門
前台北市社會局局長許立民說:「平宅裡,其實有很多台北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喜怒哀樂。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他們生活奮鬥的過程,也應該被記得。《人家》是一部很真誠,願意用心用力深入平宅日常的紀錄片。而社工們面對第一線窮苦人們,最需要的就是培力。換言之,就是陪伴才能培養力量,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進入別人的生命,支撐他們的人生。」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涵君則表示:「當導演把視角拉到社工們的身上時,就能感覺到,愛是穿透的,這樣的愛,就能穿透到我們所有工作人員,也能有所激勵,給我們更多力量。」
紀錄片的開頭,是一場看似開門見山、實則隱喻甚深的畫面調度:鏡頭直對門,門拉開,後頭是破舊雜亂的家屋。真正的理解,從來不是外部的走馬看花,而是要認真地走進去,真實地看見,才能有真實的體驗。
影片中有一段,在平宅窄巷後頭的天空出現一道彩虹。彩虹是希望的繽紛象徵,同時也具有橋的隱喻——溝通與連結,才是社福制度與機構真正的價值所在。正如華志中表明的:「我希望,這部片能夠真的帶給社福團體與工作者實質幫助。」●
▉《人家》播映場次資訊(皆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
➤跨界座談
-
第一場: 「照顧talk talk:你我都可能遇到的照顧需求」
時間:11/10(六)14:00
地點:旬印咖啡廳2樓(近南京復興捷運站)/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311-1號
在平宅裡生活的單親家庭、獨居長者、身心障礙者等,家人之間彼此的照應,就如同在社會中的家家戶戶一樣,只是照顧與相處的樣態不同。主辦單位邀請大家一同透過紀錄片的畫面,與知名作家鍾文音、台大醫院許立民醫師及《人家》紀錄片導演華志中,一起探討在台北市這個社會下多元的照顧面貌。
-
第二場:就業talk talk
-
第三場:住宅talk talk
-
第四場:記錄talk talk
➤松菸誠品電影院放映場次(與談人)
-
11/06(二)A廳 10:00-12:30 (導演華志中)
-
11/09(五)C廳 19:30-22:00 (導演華志中)
-
11/15(四)C廳 13:00-16:00 (導演華志中)
-
11/20(二)C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台師大教授徐敏雄)
-
11/22(四)B廳 19:00-21:20 (導演華志中)
-
11/24(六)B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
-
11/26(一)C廳 19:00-21:20 (導演華志中)
-
12/04(二)C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
*活動資訊及報名請見《人家》紀錄片粉絲專頁及活動專頁。
Tags: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作為首善之都,台北市常被目為進步城市的代表,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城市角落仍有不少低收入人口,苦苦掙扎求生。
由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出品的紀錄片《人家》(Being Lodged),是導演華志中耗時2年完成的作品。全片以台北市4處平價住宅(北投區大同之家、大安區延吉平宅、萬華區福民平宅、文山區安康平宅)為背景,田調採訪6戶人家,最終呈現底層百姓家的日常風景——置身貧窮現場,人們的哀愁悲歡。除了期待透過影片帶領大家理解這群「人」與「家」,關心這個族群在生活上遭遇的各種社會結構或政策規劃的課題,也期待能以影片為引,進一步觀照在這個城市居住的我們自身。
▉關於貧窮的認識
《人家》是製片劉叔慧與導演華志中繼《武俠60》、《來自過去的未來人:向大師致意——古龍》後的第三度合作。北市社會局發標案子時,華志中的點影幻化工作室積極投入,主要原因是他對社工很有興趣。而後隨著拍攝深入平宅住戶的生活,原先計畫拍攝的角度也跟著擴大化,從社會局希望的平宅記錄,移轉到內部的住戶人生。
當華志中親眼見證到,低收戶確實在努力著,只是運氣就是不好,宛如被失敗的幽靈纏身,他也就不得不動情,甚至在影片裡現聲介入,與受訪者有所互動。華志中對這群不被一般社會所知的人們,開始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哀憫。
當凝視底層夠久夠深,他也彷彿擁有底層的眼睛。
這也如同台北市長柯文哲自陳的:擔任市長後,他四處探訪,方才對貧窮有進一步的接觸與認識,比如原來居然有民眾連4000元的月租都視為極重的負擔,只繳得起800元,無法承受更多。柯文哲在首映會上致詞時,以片中終於遷出平宅、買下自己房子,但從此背負30年房貸的梁女士為例:「所以說,買不到房子的很可憐,但買得到房子的好像更可憐。」
片中開彩券行、亟欲脫貧的鄭玉城一家人面臨的困境更嚴厲。由於鄰近開了一家更大的彩券行,他們難以持續經營,鄭玉城和同是身障者的妻子吳春緣不得不認賠退出,苦中無樂地跟老主顧說:「以後去那家,有辣妹哦。」
柯文哲對影片中的這一段印象深刻,語氣也頗為苦澀:「也不是不努力啊,他們也是很想要脫貧,結果呢,隔壁家的經營條件更好,他們的生意被搶走了,不但脫不了貧,還負債百萬,又要回到貧窮的世界。」
柯文哲認為,社會福利政策是為了替窮苦人創造機會,但有時總無法如願,沒辦法產生更強力的作用。然而,「關懷弱勢族群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柯文哲強調:「我們對窮人好,並不只是憐憫而已,同時那更是保護自己的機制。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台北光鮮亮麗那一面的生活,這部紀錄片帶領我們,將目光轉向底層的人,親睹他們的愛恨情仇、酸甜苦辣。」
▉不被知曉的台北生活
台北市的平宅福利政策自1966年啟動,福德平宅、安康平宅、福民平宅、延吉平宅分別於在1969、1972、1978及1979年落成,大同之家則是在1981年接管。
而後,台北市政府開始計畫性地拆遷與重建,2010年福德平宅拆遷,2013年安康平宅改建為興隆公宅。日後市府將持續推動公宅改建的策略,而且與平宅採低收入集居的作法不同,公宅將採混居原則,試圖為底層人口製造更多翻轉人生的機遇。
《人家》影片主要的拍攝對象,分別是開小吃攤的吳柏藝與許國英一家;終於脫離平宅、買新房子的梁女士;經營彩券行卻不得不關閉、負債百餘萬的鄭玉城與吳春緣一家;有心智障礙與囤積症的吳秀英與其努力向上的兒子施繼英;百歲人瑞、孤獨非常的李爺爺;以及為了孩子戒除毒癮、努力考取清潔隊的蘇家弘等。
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身不得不的沉淪與奮力掙扎。
譬如出過幾次車禍後變得容易恍惚的吳伯藝,為求生計,只能與妻子許國英早起晚歸地拚搏。夫妻倆與3名女兒棲身於雨天必漏水的破舊平宅,看似絕望,但拉拔女兒長大是他們最微弱的指望。
施繼英小時候因為精障母親強悍的禁止,無法洗澡,到學校後因此備受歧視。他說:「還好同學們的媽媽會私底下幫忙,帶我回他們家洗澡,送我沐浴乳。」慨嘆「別人的媽媽比我的媽媽更像媽媽」的施繼英,對母親在屋中堆滿各種雜物、儼然垃圾場的現象極度不滿,終究在鏡頭前爆發。當施繼英對吳秀英怒吼:「妳能不能像個媽媽?」時,其實不止是怒氣,更是心中長久以來粉碎的具體顯露。
在鏡頭裡,吸毒成癮的蘇家弘似乎千瘡百孔,說話時總有夢遊感,不能專注。然而為了發展遲緩的孩子,他決心奮戰,從做代賑工開始,慢慢累積體力,修復遭受毒害的身體,再進入環保攻職班,受訓練習,最終獲得清潔隊的正職。
在6戶人家裡,60歲買房的梁女士相比之下似乎是人生勝利組。但她心中有種不真實感,入新屋的隔日醒來,覺得自己是不是在做夢——那是長期無法幸福、獲得安穩日子者的真實反應。
▉走入家屋的門
前台北市社會局局長許立民說:「平宅裡,其實有很多台北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喜怒哀樂。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他們生活奮鬥的過程,也應該被記得。《人家》是一部很真誠,願意用心用力深入平宅日常的紀錄片。而社工們面對第一線窮苦人們,最需要的就是培力。換言之,就是陪伴才能培養力量,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進入別人的生命,支撐他們的人生。」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涵君則表示:「當導演把視角拉到社工們的身上時,就能感覺到,愛是穿透的,這樣的愛,就能穿透到我們所有工作人員,也能有所激勵,給我們更多力量。」
紀錄片的開頭,是一場看似開門見山、實則隱喻甚深的畫面調度:鏡頭直對門,門拉開,後頭是破舊雜亂的家屋。真正的理解,從來不是外部的走馬看花,而是要認真地走進去,真實地看見,才能有真實的體驗。
影片中有一段,在平宅窄巷後頭的天空出現一道彩虹。彩虹是希望的繽紛象徵,同時也具有橋的隱喻——溝通與連結,才是社福制度與機構真正的價值所在。正如華志中表明的:「我希望,這部片能夠真的帶給社福團體與工作者實質幫助。」●
▉《人家》播映場次資訊(皆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
➤跨界座談
時間:11/10(六)14:00
地點:旬印咖啡廳2樓(近南京復興捷運站)/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311-1號
在平宅裡生活的單親家庭、獨居長者、身心障礙者等,家人之間彼此的照應,就如同在社會中的家家戶戶一樣,只是照顧與相處的樣態不同。主辦單位邀請大家一同透過紀錄片的畫面,與知名作家鍾文音、台大醫院許立民醫師及《人家》紀錄片導演華志中,一起探討在台北市這個社會下多元的照顧面貌。
➤松菸誠品電影院放映場次(與談人)
*活動資訊及報名請見《人家》紀錄片粉絲專頁及活動專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話題》非虛構寫作如何回應當代議題?來自陳又津、阿潑與林育立的回應
「非虛構寫作」是近年頗受重視的寫作型態,2018華文朗讀節以「『非虛構寫作』如何回應當代議題」為題,由《端傳媒》總編輯李志德主持,邀請作家陳又津、... 閱讀更多
對談》為吹不走的掛念而寫:馬欣和毛尖的影評魂
長期觀影並以專欄寫作發表影評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與影評人馬欣,近期皆有新作問世。本文由馬欣提問、毛尖回覆,針對專欄寫作取材與體裁的經營,對電影人物的愛憎,... 閱讀更多
書評》Luckily Unlucky:評《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