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世界是什麼模樣?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發表了撼動人心的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來自利物浦的披頭四樂團,推出了第一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 》,用搖滾音樂讓全世界為之瘋狂。
對「夢想」和「自由」的嚮往,也打開了兒童圖畫書創作的嶄新一頁。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的《寶兒》和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B. Sendak)的《野獸國》同在1963年出版,翌年並分別獲得英美兩地兒童圖畫書的至高榮譽:凱特・格林威獎和倫道夫・凱迪克獎。兩位圖畫書大師惺惺相惜,結下了日後五十多年深厚的情誼。他們掙脫了典型童書的格式,一起跨出改變的第一步,努力向前奔馳,讓圖畫書更貼近孩子那難以捉摸的世界。
伯寧罕的《寶兒》(左)與桑達克的《野獸國》同在1963年出版
桑達克被譽為是「圖畫書界的畢卡索」,在得到凱迪克金獎前,已經得過4次銀獎。當時的伯寧罕只是初出茅廬的新秀,但他驚人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創作手法,創造了一個既歡樂、神祕,也非常瘋狂的小宇宙,令讀者為之驚艷。
桑達克曾為伯寧罕於2009年出版的自傳《John Burningham 》寫序,盛讚伯寧罕在偉大的英國兒童文學傳統下,能勇敢掀起新的圖文敘事革命。他甚至謙遜地表示,自己只是一個羨慕伯寧罕才華的粉絲。
伯寧罕的起手式卓然不凡,但誰會想到《寶兒》這本書是在倫敦蘇荷區一間沒有暖氣的地下室中誕生的呢?酷寒的下雪天,他甚至需要去撿廢棄的木椅來生火取暖,好繼續孵化藝術創作的夢想。
當時伯寧罕正為倫敦交通局繪製地鐵海報,同時思索著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寶兒》書稿完成了一年多,沒人看好他能轉型為專業的童書插畫家,直到他遇見了生命中的伯樂:Jonathan Cape出版公司的編輯馬希勒(Tom Maschler)。具有前瞻意識的馬希勒鼓勵伯寧罕發揮個人風格,在60年代印刷術突飛猛進和國際市場活絡的時代背景下,這部英國第一本用四色印刷的圖畫書一炮而紅。
《寶兒》故事中的無毛鵝Borka不能得到同類的認同,在家族南飛過冬時被遺棄在原地,因而展開獨自冒險的歷程,最後牠找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在倫敦的公園裡建立了溫暖的新家。Borka這段追尋自我的過程,頗像伯寧罕的景況自道。從這本書之後,他正式進入兒童圖畫書的創作天地,包羅萬象的作品題材、豐富的想像力、銳利到幾至瘋狂的幽默,都深深攫取了孩子們的心。
1936年4月27日,伯寧罕出生在英格蘭薩里郡(Surrey)。他的父親曾是新主教派的教師,母親曾在福祿貝爾學校教書,對孩子的教育自有主張,特別推崇體制外的教育方式。父親後來成為推銷員,為了家計,二戰期間他們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全家住在拖車裡四處遷徙。伯寧罕和兩個姊姊總計唸了9所學校,整個童年不斷在重新學習如何適應迥異的課程和教學方式。
直到13歲進入沙福郡(Suffolk)的「夏山學校」(Summerhill)就讀,情況才有所改觀。夏山以革新、開明、自由的校風著稱,伯寧罕在這個可以隨心所欲的學習環境裡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盡情作畫,畢業時只得到英國文學的結業證書,包括美術在內的其他科目皆未通過。沒有壓力的童年,以及夏山倡議的獨立自主精神,為伯寧罕的藝術創作打下了最好的基礎。
夏山的教育鼓勵孩子們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的反對者。18歲時,伯寧罕選擇拒絕服兵役,加入為期兩年的服務替代役,從事戰地急救、護林、農耕、打掃貧民區、蓋學校等工作,足跡遠至義大利和以色列。
在偶然的機緣下,伯寧罕於1956年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London’s Central School of Art),在那裡他遇見了未來的妻子海倫.奧森柏莉(Helen Oxenbury)。兩位藝術創作者,日後同樣在兒童圖畫書領域擁有大師級的成就,啟迪和影響了後世無數創作者,成為童書界傳頌不休的佳話。
3年後,伯寧罕以一本由手印和腳印組合而成的畫冊做為畢業作品,取得了設計科的國家文憑。因為覺得電影《羅馬假期》中男主角自由記者的工作很帥,他決定自己也要成為自由的藝術創作者。
在《寶兒》獲得重大成功之後,伯寧罕受邀為007原著作者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所寫的童書《飛天萬能車》繪製插畫。他用重疊與輕巧的筆觸創造出一輛有翅膀的模型車,為這部能上天下地,吸引無數少年目光的高科技產品塑造出具體的形象。
伯寧罕的作品大多自寫自畫,圖文兼顧。1983年他應邀為經典作品《柳林中的風聲》繪製新版插畫。小時候他未曾讀過這本書,他特別要求出版社寄來沒有插畫的文本,以免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這展示了伯寧罕總是積極求新求變,不因循舊習常規。
伯寧罕很喜歡動物,從1964年以降,連續幾年推出的《The Extraordinary Tug-of-War 》、《Trubloff 》、《Humbert 》、《Cannonball Simp 》和《Harquin 》,他陸續創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動物角色。不管是離家出走的小老鼠、收舊貨的工作馬、被遺棄的小黑狗,或是機智的小狐狸,這些個性鮮明的角色,雖然生命中帶著些微的缺憾,但他們總是勇於突破成見,最終得以獲致溫暖的結局。
這個時期伯寧罕的作品,是由成人的角度向孩子說故事,著重情節的轉折和變化,內容流露著濃厚的英國文化氛圍。其中鮮艷厚重的色彩,以及像水墨畫般勾勒的線條,和後來的作品風格有不同的意趣。
在1969年推出的《Seasons 》中,伯寧罕描繪四時的遞嬗,已可感受到作品風格的轉變。他不再依賴長篇的敘述來講故事,而是用更飽滿的視覺意象來帶動故事的推展。
1970年的《和甘伯伯去遊河》裡,友善的大人和調皮的小孩及動物,擁有完全平等的地位。這是伯寧罕從說故事的圖畫作家,轉變為童年守護者的關鍵之作。他在這部圖畫中自在運用多樣的媒材和線條,表面上故事性似乎削弱了,但給予讀者參與的空間更為廣闊。這本書再度讓他獲得凱特.格林威獎的殊榮,1973年的《Mr Gumpy’s Motor Car 》則是同個故事主角的姊妹作。
《和甘伯伯去遊河》插畫(取自FB )
《和甘伯伯去遊河》內頁(阿爾發出版提供)
為了紀念儒勒・凡爾納的《環遊世界八十天》出版百年,1970年伯寧罕依循同樣的路線環遊世界,這趟驚異之旅讓他視野大開。旅程中他收集了豐富的素材,也拍了許多照片,此後他的作品表現也更加多元。1992年的《England 》、1996年《雲上的小孩》和1998年的《France 》,都揉合了素描、照片和剪貼,營造似幻似真的場景,為虛實交錯的故事提供了契合的舞台。
伯寧罕在為幼兒創作時,總是融入自身育兒的經驗。1964年的《John Burningham’s ABC 》,1974、75年間陸續出版的「小書」(Little Book)系列,還有1985年的《First Steps 》,這些作品的小開本設計非常體貼幼兒,畫面處理得乾淨而單純,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實況,與幼兒進行共讀時很容易引起共鳴。
伯寧罕不斷思考繪畫的技藝,1977年以新視角完成《莎莉,離水遠一點》,是圖畫書敘事文法的革命創舉。這部作品以左右兩頁同時呈現「現實」與「想像」的世界,兩條並行的故事線形成有趣的對比。敘事者在不同的時空中怡然穿梭、出入自得,就像孩子沒有邊界、不受拘束的天性,相對映照出成人世界的劃地自限。1978年的《莎莉,洗好澡了沒?》將時間壓縮得更短,表現了更為海闊天空的心理空間。
伯寧罕在不同作品中努力貼近孩子的心靈,他曾經說:「我已經釘在5歲的心理年齡」,因此他總是能以孩子的觀點來看世界。歷數1978年的《你喜歡…》、80年的《The Shopping Basket 》、82年的《Avocado Baby 》、86年的《朱里亞斯呢?》、91年的《我的祕密朋友阿德》、94年的《寇特尼》、2003年的《神奇床》、06年的《愛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09年的《這是祕密》、13年的《Picnic 》、14年的《The Way to The Zoo 》,伯寧罕以純真之眼體察孩子的內心,為兒童創造了可以自由想像遊戲的樂園。
1984年伯寧罕以《外公》贏得科特.馬希勒獎(Kurt Maschler Award)。書中溫馨的祖孫互動,來自他自己對祖父的回憶,以及小女兒Emily和外公的日常對話。伯寧罕曾說:與其說這個故事是在談「生命的消逝」,我更想表現的是「世代間的聯繫」。這本書同時深深感動了小孩與大人,他將這本書的版稅捐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後來還製作成動畫片。
《外公》內頁(阿爾發出版提供)
VIDEO
《外公》動畫片
應1990年的大阪花博會之邀,伯寧罕以「環境保護」的議題,於1989年出版了《喂!下車》,並為會場設計了小火車廂和兩座車站。到了1999年的《跟我一起看地球》,他流露出對生態危機更為焦慮的態度,作品中大量出現少見的沉重說理,可以感受到他對地球、環保和人類的未來,有著深沉的思考和關心。
伯寧罕喜歡為他書中的主角取個長長的名字,唸起來抑揚頓挫、趣味十足。譬如1987年的《遲到大王》裡想像力豐富的男孩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或者1996年的《哈維.史藍芬柏格的聖誕禮物》住在遙遠山上的小男孩哈維.史藍芬柏格(Harvey Slumfenburger)皆是如此。
初次閱讀《遲到大王》,就被它強大的後座力震懾,沒想到圖畫書竟然可以這樣講故事。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上學的途中,總是遇到不可思議的事件,究竟是他善於說謊還是有豐富的想像力呢?在真實與虛構之間,伯寧罕留下了開放的結局,並給大人們一記當頭棒喝。用輕鬆詼諧的筆觸提出嚴肅的批判,永遠站在孩子的立場發聲,正是他終生創作一貫的精神。
伯寧罕認為,圖畫書猶如一首樂曲,為一本書繪製插畫時,並不是簡單地在每一頁弄出巨大的聲響即可,所有的創意會交織成迴旋變化的節奏,即使是「無聲」,都是圖畫書中重要的樂章。新世紀來臨前的2000年,伯寧罕當了祖父,他創作了《Husherbye 》這首視覺化的搖籃曲,對新生的孫兒寄予祝福,也溫柔地撫慰了所有讀者的心靈。
去(2018)年,伯寧罕和妻子奧森柏莉一起獲得致力推廣全民閱讀的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trust)頒發終身成就獎。過去人們常好奇兩位相同領域的傑出作家,平日如何相處?伯寧罕回答:我們互相都認為對方是比自己更好的藝術家。自1964年結婚後,他們唯一一本合作的書是2010年出版的《小寶寶要來了》,伯寧罕負責文字,奧森柏莉繪製插畫,自構想萌發,歷經10年方才完成,這本書隱藏著他們家庭的幸福密碼。
《小寶寶要來了》書封
《小寶寶要來了》內頁(上誼文化提供)
然而新年伊始,突然傳來伯寧罕過世的消息。大師殞落、時代消逝,令人喟嘆!無以向這位啟蒙者致敬,唯有細數他的作品,描述他的生命軌跡,來表達追懷之思。
伯寧罕曾說自己很幸運地做了好些年的書,但他從不覺得這件事有變得更容易。每次進行一本新書,他都感嘆這真是個悲慘的過程,覺得一定無法完成它。他覺得工匠自學會鋪磚之後,每天起床自然會鋪磚,但要讓文字、顏色和線條運作起來,他從來不瞭解該如何做,或者從來沒做到。
會有這樣既謙虛又惶恐的態度,是因為伯寧罕從不滿足於既有的成就。經歷了超過半世紀的錘鍊,他早已練就純熟的繪圖技巧和精準的設計概念。然而我們從他晚期的作品中,可以體察到他的畫風已由繁入簡——更素樸的色彩、更放鬆的線條、更自在的揮灑敘事,這應該是他不斷思考與冥想後得到的成果。
他所創造的「視覺詩歌」,不斷為圖畫書開闢出新天地,卻始終以最大的尊重對待讀者的想像力。他的作品屬於任何年紀,是跨越國界的共同語言。
伯寧罕曾經在自傳的最後一頁寫下「未完待續」,而我在他2018年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More Would You Rather 》中找到了答案。書封上,伯寧罕化身成一隻可親的老虎,小寶寶安然坐在老虎懷中共讀。老虎問:「你還喜歡什麼呢?」
是的,他從不刻意取悅小孩,卻以一生探問孩子心靈的奧祕。這位真誠的童年守護者,他的作品將會陪伴世世代代的孩子,繼續共讀下去。●
▉朗朗書房 2019世界閱讀日
朗朗小書房將在今年的世界閱讀日特別舉辦「向大師致敬:致永遠的甘伯伯」主題書展暨系列活動。
Tags:
圖畫作家約翰.伯寧罕(取自John Burningham FB粉絲專頁)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推出「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1963年的世界是什麼模樣?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發表了撼動人心的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來自利物浦的披頭四樂團,推出了第一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用搖滾音樂讓全世界為之瘋狂。
對「夢想」和「自由」的嚮往,也打開了兒童圖畫書創作的嶄新一頁。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的《寶兒》和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B. Sendak)的《野獸國》同在1963年出版,翌年並分別獲得英美兩地兒童圖畫書的至高榮譽:凱特・格林威獎和倫道夫・凱迪克獎。兩位圖畫書大師惺惺相惜,結下了日後五十多年深厚的情誼。他們掙脫了典型童書的格式,一起跨出改變的第一步,努力向前奔馳,讓圖畫書更貼近孩子那難以捉摸的世界。
桑達克被譽為是「圖畫書界的畢卡索」,在得到凱迪克金獎前,已經得過4次銀獎。當時的伯寧罕只是初出茅廬的新秀,但他驚人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創作手法,創造了一個既歡樂、神祕,也非常瘋狂的小宇宙,令讀者為之驚艷。
桑達克曾為伯寧罕於2009年出版的自傳《John Burningham》寫序,盛讚伯寧罕在偉大的英國兒童文學傳統下,能勇敢掀起新的圖文敘事革命。他甚至謙遜地表示,自己只是一個羨慕伯寧罕才華的粉絲。
伯寧罕的起手式卓然不凡,但誰會想到《寶兒》這本書是在倫敦蘇荷區一間沒有暖氣的地下室中誕生的呢?酷寒的下雪天,他甚至需要去撿廢棄的木椅來生火取暖,好繼續孵化藝術創作的夢想。
當時伯寧罕正為倫敦交通局繪製地鐵海報,同時思索著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寶兒》書稿完成了一年多,沒人看好他能轉型為專業的童書插畫家,直到他遇見了生命中的伯樂:Jonathan Cape出版公司的編輯馬希勒(Tom Maschler)。具有前瞻意識的馬希勒鼓勵伯寧罕發揮個人風格,在60年代印刷術突飛猛進和國際市場活絡的時代背景下,這部英國第一本用四色印刷的圖畫書一炮而紅。
《寶兒》故事中的無毛鵝Borka不能得到同類的認同,在家族南飛過冬時被遺棄在原地,因而展開獨自冒險的歷程,最後牠找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在倫敦的公園裡建立了溫暖的新家。Borka這段追尋自我的過程,頗像伯寧罕的景況自道。從這本書之後,他正式進入兒童圖畫書的創作天地,包羅萬象的作品題材、豐富的想像力、銳利到幾至瘋狂的幽默,都深深攫取了孩子們的心。
1936年4月27日,伯寧罕出生在英格蘭薩里郡(Surrey)。他的父親曾是新主教派的教師,母親曾在福祿貝爾學校教書,對孩子的教育自有主張,特別推崇體制外的教育方式。父親後來成為推銷員,為了家計,二戰期間他們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全家住在拖車裡四處遷徙。伯寧罕和兩個姊姊總計唸了9所學校,整個童年不斷在重新學習如何適應迥異的課程和教學方式。
直到13歲進入沙福郡(Suffolk)的「夏山學校」(Summerhill)就讀,情況才有所改觀。夏山以革新、開明、自由的校風著稱,伯寧罕在這個可以隨心所欲的學習環境裡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盡情作畫,畢業時只得到英國文學的結業證書,包括美術在內的其他科目皆未通過。沒有壓力的童年,以及夏山倡議的獨立自主精神,為伯寧罕的藝術創作打下了最好的基礎。
夏山的教育鼓勵孩子們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的反對者。18歲時,伯寧罕選擇拒絕服兵役,加入為期兩年的服務替代役,從事戰地急救、護林、農耕、打掃貧民區、蓋學校等工作,足跡遠至義大利和以色列。
在偶然的機緣下,伯寧罕於1956年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London’s Central School of Art),在那裡他遇見了未來的妻子海倫.奧森柏莉(Helen Oxenbury)。兩位藝術創作者,日後同樣在兒童圖畫書領域擁有大師級的成就,啟迪和影響了後世無數創作者,成為童書界傳頌不休的佳話。
3年後,伯寧罕以一本由手印和腳印組合而成的畫冊做為畢業作品,取得了設計科的國家文憑。因為覺得電影《羅馬假期》中男主角自由記者的工作很帥,他決定自己也要成為自由的藝術創作者。
在《寶兒》獲得重大成功之後,伯寧罕受邀為007原著作者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所寫的童書《飛天萬能車》繪製插畫。他用重疊與輕巧的筆觸創造出一輛有翅膀的模型車,為這部能上天下地,吸引無數少年目光的高科技產品塑造出具體的形象。
伯寧罕的作品大多自寫自畫,圖文兼顧。1983年他應邀為經典作品《柳林中的風聲》繪製新版插畫。小時候他未曾讀過這本書,他特別要求出版社寄來沒有插畫的文本,以免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這展示了伯寧罕總是積極求新求變,不因循舊習常規。
伯寧罕很喜歡動物,從1964年以降,連續幾年推出的《The Extraordinary Tug-of-War》、《Trubloff》、《Humbert》、《Cannonball Simp》和《Harquin》,他陸續創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動物角色。不管是離家出走的小老鼠、收舊貨的工作馬、被遺棄的小黑狗,或是機智的小狐狸,這些個性鮮明的角色,雖然生命中帶著些微的缺憾,但他們總是勇於突破成見,最終得以獲致溫暖的結局。
這個時期伯寧罕的作品,是由成人的角度向孩子說故事,著重情節的轉折和變化,內容流露著濃厚的英國文化氛圍。其中鮮艷厚重的色彩,以及像水墨畫般勾勒的線條,和後來的作品風格有不同的意趣。
在1969年推出的《Seasons》中,伯寧罕描繪四時的遞嬗,已可感受到作品風格的轉變。他不再依賴長篇的敘述來講故事,而是用更飽滿的視覺意象來帶動故事的推展。
1970年的《和甘伯伯去遊河》裡,友善的大人和調皮的小孩及動物,擁有完全平等的地位。這是伯寧罕從說故事的圖畫作家,轉變為童年守護者的關鍵之作。他在這部圖畫中自在運用多樣的媒材和線條,表面上故事性似乎削弱了,但給予讀者參與的空間更為廣闊。這本書再度讓他獲得凱特.格林威獎的殊榮,1973年的《Mr Gumpy’s Motor Car》則是同個故事主角的姊妹作。
為了紀念儒勒・凡爾納的《環遊世界八十天》出版百年,1970年伯寧罕依循同樣的路線環遊世界,這趟驚異之旅讓他視野大開。旅程中他收集了豐富的素材,也拍了許多照片,此後他的作品表現也更加多元。1992年的《England》、1996年《雲上的小孩》和1998年的《France》,都揉合了素描、照片和剪貼,營造似幻似真的場景,為虛實交錯的故事提供了契合的舞台。
伯寧罕在為幼兒創作時,總是融入自身育兒的經驗。1964年的《John Burningham’s ABC》,1974、75年間陸續出版的「小書」(Little Book)系列,還有1985年的《First Steps》,這些作品的小開本設計非常體貼幼兒,畫面處理得乾淨而單純,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實況,與幼兒進行共讀時很容易引起共鳴。
伯寧罕不斷思考繪畫的技藝,1977年以新視角完成《莎莉,離水遠一點》,是圖畫書敘事文法的革命創舉。這部作品以左右兩頁同時呈現「現實」與「想像」的世界,兩條並行的故事線形成有趣的對比。敘事者在不同的時空中怡然穿梭、出入自得,就像孩子沒有邊界、不受拘束的天性,相對映照出成人世界的劃地自限。1978年的《莎莉,洗好澡了沒?》將時間壓縮得更短,表現了更為海闊天空的心理空間。
伯寧罕在不同作品中努力貼近孩子的心靈,他曾經說:「我已經釘在5歲的心理年齡」,因此他總是能以孩子的觀點來看世界。歷數1978年的《你喜歡…》、80年的《The Shopping Basket》、82年的《Avocado Baby》、86年的《朱里亞斯呢?》、91年的《我的祕密朋友阿德》、94年的《寇特尼》、2003年的《神奇床》、06年的《愛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09年的《這是祕密》、13年的《Picnic》、14年的《The Way to The Zoo》,伯寧罕以純真之眼體察孩子的內心,為兒童創造了可以自由想像遊戲的樂園。
1984年伯寧罕以《外公》贏得科特.馬希勒獎(Kurt Maschler Award)。書中溫馨的祖孫互動,來自他自己對祖父的回憶,以及小女兒Emily和外公的日常對話。伯寧罕曾說:與其說這個故事是在談「生命的消逝」,我更想表現的是「世代間的聯繫」。這本書同時深深感動了小孩與大人,他將這本書的版稅捐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後來還製作成動畫片。
應1990年的大阪花博會之邀,伯寧罕以「環境保護」的議題,於1989年出版了《喂!下車》,並為會場設計了小火車廂和兩座車站。到了1999年的《跟我一起看地球》,他流露出對生態危機更為焦慮的態度,作品中大量出現少見的沉重說理,可以感受到他對地球、環保和人類的未來,有著深沉的思考和關心。
伯寧罕喜歡為他書中的主角取個長長的名字,唸起來抑揚頓挫、趣味十足。譬如1987年的《遲到大王》裡想像力豐富的男孩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或者1996年的《哈維.史藍芬柏格的聖誕禮物》住在遙遠山上的小男孩哈維.史藍芬柏格(Harvey Slumfenburger)皆是如此。
初次閱讀《遲到大王》,就被它強大的後座力震懾,沒想到圖畫書竟然可以這樣講故事。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上學的途中,總是遇到不可思議的事件,究竟是他善於說謊還是有豐富的想像力呢?在真實與虛構之間,伯寧罕留下了開放的結局,並給大人們一記當頭棒喝。用輕鬆詼諧的筆觸提出嚴肅的批判,永遠站在孩子的立場發聲,正是他終生創作一貫的精神。
伯寧罕認為,圖畫書猶如一首樂曲,為一本書繪製插畫時,並不是簡單地在每一頁弄出巨大的聲響即可,所有的創意會交織成迴旋變化的節奏,即使是「無聲」,都是圖畫書中重要的樂章。新世紀來臨前的2000年,伯寧罕當了祖父,他創作了《Husherbye》這首視覺化的搖籃曲,對新生的孫兒寄予祝福,也溫柔地撫慰了所有讀者的心靈。
去(2018)年,伯寧罕和妻子奧森柏莉一起獲得致力推廣全民閱讀的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trust)頒發終身成就獎。過去人們常好奇兩位相同領域的傑出作家,平日如何相處?伯寧罕回答:我們互相都認為對方是比自己更好的藝術家。自1964年結婚後,他們唯一一本合作的書是2010年出版的《小寶寶要來了》,伯寧罕負責文字,奧森柏莉繪製插畫,自構想萌發,歷經10年方才完成,這本書隱藏著他們家庭的幸福密碼。
然而新年伊始,突然傳來伯寧罕過世的消息。大師殞落、時代消逝,令人喟嘆!無以向這位啟蒙者致敬,唯有細數他的作品,描述他的生命軌跡,來表達追懷之思。
伯寧罕曾說自己很幸運地做了好些年的書,但他從不覺得這件事有變得更容易。每次進行一本新書,他都感嘆這真是個悲慘的過程,覺得一定無法完成它。他覺得工匠自學會鋪磚之後,每天起床自然會鋪磚,但要讓文字、顏色和線條運作起來,他從來不瞭解該如何做,或者從來沒做到。
會有這樣既謙虛又惶恐的態度,是因為伯寧罕從不滿足於既有的成就。經歷了超過半世紀的錘鍊,他早已練就純熟的繪圖技巧和精準的設計概念。然而我們從他晚期的作品中,可以體察到他的畫風已由繁入簡——更素樸的色彩、更放鬆的線條、更自在的揮灑敘事,這應該是他不斷思考與冥想後得到的成果。
他所創造的「視覺詩歌」,不斷為圖畫書開闢出新天地,卻始終以最大的尊重對待讀者的想像力。他的作品屬於任何年紀,是跨越國界的共同語言。
伯寧罕曾經在自傳的最後一頁寫下「未完待續」,而我在他2018年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More Would You Rather》中找到了答案。書封上,伯寧罕化身成一隻可親的老虎,小寶寶安然坐在老虎懷中共讀。老虎問:「你還喜歡什麼呢?」
是的,他從不刻意取悅小孩,卻以一生探問孩子心靈的奧祕。這位真誠的童年守護者,他的作品將會陪伴世世代代的孩子,繼續共讀下去。●
▉朗朗書房 2019世界閱讀日
朗朗小書房將在今年的世界閱讀日特別舉辦「向大師致敬:致永遠的甘伯伯」主題書展暨系列活動。
哈維.史藍芬伯格的聖誕禮物
Harvey Slumfenburger's Christmas Present
文、圖: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
譯者:李瑾倫
出版:和英文化
定價:299元
【內容簡介➤】
Mr. Grumpy's Outing
作者: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
譯者:林良
出版:阿爾發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Where's Julius?
作者: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
譯者:林真美
出版: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1937年出生於英國雪瑞郡,童年在夏山學校度過。他的作品相當貼近孩子,往往都很能吸引孩子的目光,也能夠讓孩子周遭的大人一窺孩子的樣貌。中譯作品有《和甘伯伯去遊河》(台英社)、《莎莉,離水遠一點》(遠流)、《艾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阿布拉)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3月繪本大師》以兒童為師:日本知識圖畫書先驅加古里子(Satoshi Kako)的創作之道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 閱讀更多
2月繪本大師》細節成就不凡:圖畫書界的夢幻騎士羅貝托.英諾桑提(Roberto Innocenti)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 閱讀更多
1月繪本大師》以「簡單而真實」為創作原點的尤塔.鮑爾(Jutta Bauer)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 閱讀更多